登陆注册
57456200000004

第4章 母亲影响男孩的一生

——好妈妈的教子分寸

做母亲更需要“岗前培训”

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

有这样一个说法: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容易造。上帝先试着造出男人,成功以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以后,上帝创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女人。这样看来,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孩子是从母亲体内孕育的新生命,因而母亲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孩子的健康基础。最新的科学统计表明,母亲的智商对孩子的智力有更为明显的遗传优势。母亲创造人类,这是对上帝的工作的延续,也是人类得以不断进步、充满希望的基础。

上帝选择女人来完成他的工作,不仅是因为女人能够繁衍子孙,更因为女性的特质,即善良、勤劳、温柔的亲和力,填充了孩子在父亲影响下形成的思维世界,让他的精神在正义、勇敢等的筋骨下,充满情感的血肉。就像上帝不仅仅创造出人类,还给人类以信仰和力量一样,母亲也不仅仅是生养了孩子,还是孩子精神的避风港,她可以在孩子遇到挫折、失去信心的时候,给孩子鼓励和安慰,让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勇往直前。

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起着影响:

第一,有修养的母亲养育有修养的孩子。

所谓“修养”,处处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人相处或是独自一人时,所思所言都是修养的体现。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因而孩子身上大多数的修养,还是从母亲那里点点滴滴培养而成的。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著名华人指挥家汤沐海的母亲蓝为洁女士,就特别重视孩子的修养,她自己是一个电影剪辑师,在她的剪刀下,产生了一部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对艺术的理解,也让她常常直言不讳地与儿子交流。在她的养育之下汤沐海成为世界级的指挥家,小儿子也是有名的画家。汤沐海的高雅修养和高尚品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母亲的影响。

第二,善良温柔的母亲让孩子懂得为他人着想。

精神的冷漠是可怕的,很多感情木讷的人,在童年时代往往缺少母亲善良温柔的感染,这样的人往往性格粗暴、对人没有耐心。“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可以由后天的修养与教育形成,但是它仍然是来源于孩子母亲的善良根基。

比尔·盖茨曾经说,自己在母亲那里得到的是“虔诚和善良”,在全球拥有超过44万雇员的比尔·盖茨退休以后,专门投身慈善事业,它不仅是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的商业巨人,也是长期大力支持慈善活动的社会活动家。从他对全世界贫困地区的大量捐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善良母亲的印记。

第三,耐心细致的母亲教会孩子做事。

再粗心大意的女孩儿,一旦变成母亲,就会变得坚强和细致,这也许就是常言说到的母性。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只有耐心等待和观察,才能很好地捕捉到孩子的步调,让他在适当的时间里做适当的事情,事半功倍。

不仅教育如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一个母亲连听完孩子的话的耐心都没有,就不用指望孩子会有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向别人虚心求教了。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耐心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母亲的耐心是他成长中的最重要的礼物。

第四,沉着镇定的母亲使孩子学会坚韧不拔。

当“郁闷”成为社会的流行语,抱怨也就开始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长期承担家务的母亲们,常常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辛苦,“唠叨”成为现代母亲一个不光彩的标签。遇事沉着冷静,讲求效率和意义不仅是商业人士的必学知识,也是母亲在教育过程受益无穷的原则。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相比较父亲而言,更加具体和细小,孩子如同初生的果实,上面还有一层薄霜一样细小的柔毛,母亲的手,正是要感知到这些细微的绒毛,呵护孩子的成长。所有母亲的特质,都是她作为女性特质的延伸,当上帝决定你成为一个女人,就是他在授予你创造人、养育人的工作。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展现母亲的“亲和力”。

爱是维系母子关系的纽带

吴章鸿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但她在2005年被全国妇联评选成为“感动中国的十位母亲”荣誉称号。她以她的家教经历告诉世人,“穷”妈妈的爱可以雕琢出最为珍奇的音乐人才。她的儿子吴纯已经是第16项国际钢琴比赛大奖的获得者,这位妈妈用最朴素的爱来陪伴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她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把孩子绑在身上,挤公交车去上学。她懂得教育孩子,但是从来都不会用暴躁的方式来压制孩子,而是耐心地劝导,用一片爱心来给孩子讲道理。在吴纯11岁的时候,其父亲与吴章鸿离婚并带走了家里所有的财产,而吴章鸿咬紧牙关,和孩子一起共渡难关,依然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同时还告诫孩子记住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培养他的感恩心。在妈妈的感染下,吴纯从小就明白作为一个人应该秉承的处世之道,正如他的老师——世界著名钢琴大师克莱涅夫教授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个礼貌并真诚的人,这一点可以让他赢得更多的尊敬与敬佩。”

在旁人的眼中,吴章鸿与儿子一直是非常和谐的组合,还在吴纯小的时候,吴章鸿对他说:“我需要爱,妈妈同样需要爱,妈妈在爱你的同时,妈妈更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尊重和支持。”确实,这样的一种爱才是最完美的亲子关系。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认为:“孩子和母亲之间有一条纽带在维系着。”

这条纽带不是语言,而是母爱。尤其是在培养人品的时候,这种不用语言也能进行意思传递的“纽带”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小时候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多数也不懂得如何去爱,这并不能说他们自私,而应该说,这些孩子是因为在某一时期之前没有被爱过,所以不能接受爱。也就是说,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没有养成知足的心理和被爱的心理。

井深大在自己的著作中举了伊扎贝尔的故事:

伊扎贝尔的母亲是一个口不能说、耳不能听的聋哑人。伊扎贝尔出生后,家人为了让她们母女躲避世人的目光,在一间形同牢房的漆黑房间里,整整对他们进行了六年半的监禁。伊扎贝尔出生时,是一个没有任何异常的正常婴儿,但是在经过六年半的监禁之后,被人发现时,她却变成狼少女的模样:嘴巴不能说话,对陌生人充满敌意,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

据说,她的行为只相当于出生六个月的婴儿水平。但是经过梅逊和戴维斯两位大夫的共同教育,这位不幸少女的词汇量逐渐增加,数年之后,她达到了能够进行日常生活的水平。出生后到六岁半的时间里,没有人跟她说过话,陪伴她的只有黑暗和寂静。可是,伊扎贝尔最终却融进人的生活,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伊扎贝尔和母亲的肌肤之亲十分丰富,既不能听也不能说的母亲不可能听得见伊扎贝尔的哭声,也不可能对伊扎贝尔说出温柔的话语,但是,她可以通过搂抱婴儿,和婴儿进行心灵的交流。正是这种心灵的交流刺激了伊扎贝尔的大脑和心灵,并培养她作为一个人的心灵。

说到心灵教育,似乎让人觉得很难很难,其实,它并不难。对新生婴儿的初次爱抚,喝奶时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视线交流,母亲对婴儿的逗笑以及母亲对婴儿出声时的应答……这种母婴之间的交流是母亲和孩子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东西。

井深大把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相互感觉以及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系纽带表达为“不用语言的交流”和“语言之前的交流”,婴儿所感受到的首先是“语言之前的交流”,然后婴儿的心灵和能力才会成长。

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说过如下一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教授在他的《发现母亲》中说:“对母亲的依恋是人的精神赖以存在而不致崩溃的基础,也是人不断扩大自己生存疆域的依据,人所有的信仰,都是对母亲的信仰的一种替代形式。”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母亲能够带给孩子的动力,是难以估计的。

观察一下你身边,就可以发现,那些阳光自信、充满乐观心态的孩子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拥有一位极其疼爱他们并乐于赞美的母亲。父亲的爱或许更多的是含蓄与深沉,他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品性,而母亲的爱与热情,正好将这种力量激发出来,使之发挥出最大价值。女人天生具备表达情感和想法的特质,让母亲更易于夸奖孩子、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在意孩子心情是否愉快等。父亲让孩子感受到勇敢和进取,但是让孩子在生活中深刻体会到这种品质的,还是与孩子形影不离的守护神——母亲。

战国时期齐国的王孙贾,15岁入朝侍奉齐湣王。一年,淖齿谋反刺杀了齐湣王,齐国人却不敢讨伐逆臣淖齿。王孙贾的母亲看到这一切,极为痛心。她对儿子说:“你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我总在家门口等你,如果你晚上回来得晚,我还要到外面张望。你是湣王的臣子,怎么能够在王失踪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安然回家呢?”母亲的话让王孙贾非常惭愧,他走上街头,号召人民起来讨伐淖齿,当时就有四百余人响应,最后终于平息了叛乱。

很多人担心,不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珍惜人生、积极进取。其实,只要你自己本身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母亲,孩子自然就能养成阳光的心态和性格。孩子对人生的所有理解,都是从母亲的身上慢慢感悟到的。正因为如此,妈妈们才更有必要去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中国台湾著名的漫画家几米有一本漫画,叫做《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其中有很多“金玉良言”,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现代家教的矛盾:

有些父母喜欢教训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她们自己吃尽了苦头,怎么没有变成人上人……

大人喜欢吹牛,

却要求小孩诚实。

所有的孩子都爱吹牛,

说他们的爸爸从来不吹牛。

大人喜欢对小孩说:

永远永远不要放弃梦想。

但为什么放弃梦想的都是大人?

这些既简单又直白的语言,把大人问得哑口无言了。为什么家长总是在做自相矛盾的事情,一边说着这样的话,一边又做着那样的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孩子,但是很抱歉几米又说出了一个真相: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

很多孩子的不完美,都是从大人的身上映射过来的。比如我们常说孩子没有什么自尊心,不知道害羞,脸皮太厚。是不是因为他的自尊心被父母伤害得太严重了,产生了“抗体”?或者是他们没有从父母的身上找到自尊的感觉,从来不知道自尊是一种怎样的东西。现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都是大人教育思想或者教育行为的后果。

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最多。有的妈妈说孩子不爱学习,但是她自己也从来没有在家中翻阅过一本正经的读物。

有一位老师曾说,他请了专门的家长培训老师去学校培训,结果有几个家长却趁机带着孩子去澡堂。“那些人的脑子才需要洗一洗呢!”

家长会上,如果是家长自由选择座位,常常可以见到大家都往后面坐,哪怕讲台前面的位置空了很多。有很多家长迟到,或者听到一半的时候就离开了教室,或者在听课的过程中从来没想过要记笔记,或者是突然接听电话,大声说话打断主讲人……

我们能责怪孩子听课不积极、不记笔记、不用心、不守时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好的或者坏的教育,都将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烙印,代代相传。孩子身上的那些错误,很可能就是这个家庭的错误,或者,就是母亲的错误。

孩子是妈妈的镜子

我们遇到过那种人见人爱的小孩,也见过惹人生气的小孩。有的孩子在你开口之前,就已经领会了你的用意,这样的孩子被认为是冰雪聪明的;有的孩子比较被动,有问才有答,但是有问必答,虽然有点羞怯,也不乏令人怜爱的气质;但是有的孩子,就完全不能或者不愿意配合他人,就像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小动物,处处提防,充满攻击性。很多人将这样的区别归结为天性,就像双胞胎中有静如处子的,也有动如脱兔的。但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反应都在一个框架里,反映的是孩子的同一种能力,即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在社会活动中,人际交往智能的核心是留意他人差别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使人能够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一起工作。这些属于非智力因素,取决于后天的培养与开发。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与他人交往,随着年龄的发展,他们与人交往的意识不断增强,交往策略也不断丰富和恰当。

父母在儿童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精心培养,将促进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对儿童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母亲在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方面,发挥的影响尤为重大。

孩子从一出生,母亲就与他有亲密的接触,孩子在最初的触摸记忆和声音记忆都来自母亲,母亲是与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靠得最近的人。等孩子长大以后,其他的孩子是否接纳他,关键在于他怎样去接纳别人,适应社会。而这种接纳他人的能力就是从模仿母亲开始的。一般来说,一个热情的孩子往往有一位温柔慈爱的母亲;一个性格古怪的孩子往往母亲的性格也比较古怪。没有母亲的孩子,则更是容易走上冷漠的极端。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往往是母亲来给他安慰和鼓励;学校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母亲也会耐心地倾听并关注孩子的情感。所有这些对母子来说,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发生在朋友之间,一方受到委屈,另一方会真诚地安慰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就难能可贵了。如果一位母亲可以做到善意地倾听,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被珍视的快乐,孩子也就会模仿母亲的口气和神态,去分享他人的喜悲,这样的人是大家都会看中的朋友。

另外,孩子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是否心态自如,也与他和母亲相处时候的心态有很大关系。能够与母亲随时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感情的人,从小会在表达和感情上比较明确、稳定,这也是决定他是否能与他人自如交流的关键。

做身体力行的好妈妈

妈妈带着儿子去动物园,路上看见地上有一份报纸。儿子看着妈妈,不知道该不该去把它捡起来,扔进旁边的垃圾箱,但是妈妈仿佛没有看见一样地走过去了。就在儿子准备转身去捡的时候,妈妈说:“现在的人怎么这么没素质,到处扔垃圾,不知道有多脏。”

到了公交站台,妈妈抱着儿子就往车上挤,排队等候的乘客们的目光都落在这对母子身上,妈妈浑然不觉似的说:“别挤到孩子,谁给让个座来。”

这趟周末之旅给孩子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动物园里的小熊猫,而是第一次感受到那么多陌生人投来的法官一样的目光。家长和孩子一起外出游玩,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既可以促进感情,也能够让孩子接触到社会。但上面的家长不顾及最普通的社会公德,不讲究最起码的社会秩序,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一方面,家长的做法直接否定了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文明礼让、爱护卫生的观念,让孩子感到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家长的言行让孩子感到羞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伤害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其实完全有一种“多赢”的方式来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家长的以身作则。

看到地上有纸屑,还没脏到不能用手去捡的程度,妈妈说:“有人不小心把报纸丢了,我们把它捡起来吧,要是太脏了就留给环卫师傅们打扫,像这种纸屑我们也可以动手。”说完,就牵着儿子的手,一起将报纸放在可回收的垃圾桶内。

看到很多人在排队,妈妈说:“看来大家等很久了,很长的队。等会儿我们排队上车,如果没有座位了,我们就互相扶着站稳吧。”

用善意的方式来理解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文明礼貌是社会最基本的秩序,从小养成好的习惯,也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参与到文明行动中来,感受到光荣和自豪。要知道,所有的美好品德,都以自尊心和羞耻感为基础,哪怕是很小的荣誉,也会让孩子更加向往得到更大的认可。

然而素质的培养,绝不止于社会公德的基本教育,它还包括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树立远大的理想、懂得谦虚和尊重他人、能够从小事做起……这些更加崇高和抽象的概念,要变成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让孩子去亲身体会,别无其他途径。这时候,就更需要父母的示范了。

孩子的精力其实是非常旺盛的,而且需要父母来调动积极性。如果父母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孩子都是乐于接受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告诫和说教上,效果就不怎么明显了。

很多人都相信父母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素质,就像知识分子家庭孩子往往彬彬有礼,而“暴发户”家庭的孩子却常常蛮横无理。的确,家长的水平高低对孩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关系并不是建立在遗传上的,而是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使然。

遗传对很多家长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当孩子身上有一些好的或者是坏的表现时,父母双方常常会拿“遗传”说事,甚至为争论是谁遗传给孩子坏习惯而伤害感情。

“遗传”是指父母的基因特征传给子女。遗传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是对孩子生理上的影响,例如相貌、身体素质和家族遗传病等。对孩子的心理来说,遗传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心理遗传学在整个遗传学当中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也就是说,还没有人能够十分肯定地说父母的素质、性格会遗传给孩子。但是几乎所有的遗传学者和教育学家都很明确地表示:家庭的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习惯。

0~6岁是孩子整体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既然遗传对孩子的心灵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父母不妨打起精神,用行动去培养未来的绅士。

好妈妈不食言

优秀的母亲必须让孩子知道,要言出必行,说话算话。要教育孩子对别人讲信用、负责任,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只有说话算话的母亲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来。

苏梅有一次到一个英国朋友家去玩,这位英国朋友有个3岁的孩子,非要跟苏梅一块儿洗澡,苏梅就敷衍她:你先洗我一会儿就去。等这孩子洗完澡后,苏梅仍没有去,孩子哭了,说苏梅骗她。孩子的妈妈也跟苏梅急了:你怎么能骗孩子呢?你既然答应和孩子一块儿洗澡,就要跟她洗……

看了这个例子,你有何感想?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孩子的妈妈,你会怎么做?

许多时候,你是不是为了达到目的,随口哄哄孩子做出承诺,而后来也没有兑现?

苏梅的行为是中国众多妈妈的一个典型缩影。

有太多的家长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比如,孩子哭闹时,妈妈常用许诺来哄孩子:“别哭了,回头妈妈给你买辆小汽车。”但妈妈并不兑现这轻易的许诺。孩子却信以为真,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然而一次次的许诺都不过是“空头支票”,孩子的一次次希望都成泡影。这样下去,孩子不仅逐渐失去对妈妈的信任,也慢慢地学会了说谎。妈妈只有在孩子面前信守诺言,才能真正树立威信,同时也会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影响孩子以后的言行。

遵守承诺为君子,诚信待人才显人品。一个信守自己承诺的人,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而一个视承诺为儿戏的人,自然不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在家教当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孩子信守承诺的认识,借以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许多家长并没有信守“承诺”的习惯。他们往往向孩子许下这样那样的承诺,但一转身就让其随风而逝,很少有兑现的时候。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做法习以为常,也就不会去遵守自己许下的承诺。要知道,承诺是必须兑现的誓言,是不容随便变更的。在哄骗中长大的孩子,已不会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也就常常做出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

有一个美国孩子,他父亲早逝。父亲去世时留下一堆债务。若按常规,欠债人已去,把他的商品拍卖分掉,债务差不多也就算了。但是这孩子一一拜访债主,希望他们宽限自己,并保证父亲留下的债务分文不少地还掉。后来这孩子果然历二十年之功,把父亲留下的债务,连本带息、分文不落地全还了。周围的人都非常感动,知道他是一个可靠之人,也就都非常愿意和他做生意。结果这孩子不但赢得了别人的合作,也赢得了他人的尊敬。

家长应教育孩子在答应别人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和把握做到,对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轻易答应;对比较有把握做到的,也应留有余地,不要大包大揽。

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有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培养男子汉的过程中,我们一再强调信守承诺的重要,值得每位妈妈去身体力行。

母亲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孩子才会对母亲产生充分的信任感,也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母亲是孩子的镜子,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也只有说话算话的母亲才能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来,才能避免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

妈妈,请放手让男孩经历风雨

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

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妈妈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未经锻炼的翅膀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妈妈们要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自小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教会他们敢于面对挫折,不怕失败,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经过在逆境中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竞争力,这也是妈妈应为孩子尽到的义务和责任。

人的生活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在逆境中开放的花是更美的,就像冰山上的雪莲那样的纯洁、美丽!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相信:挫折和困难正是上天给予他们的试金石,它淘汰懦弱和无能者,坚强者更懂得人生,懂得如何去完善自己,也会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逆境更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从一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顺境可以出人才,但是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砺意志,逆境也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孩子在逆境中成长是一笔财富!但是我们要引导孩子面对逆境挫折时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乐观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乐观像一首没有歌词的永无止境的欢歌。它使人的灵魂得以宁静,使人的精力得以恢复,使美德更加芬芳。孩子在用乐观的心态生活时,他们的精神、灵魂、美德都会从这种愉悦的心情中得到滋润,尽管烦恼和不安时时吞噬着这种美好的心情,各种挫折和磨难会一点一滴地消耗它,但这如清泉甘露般的美丽心情永远不会枯竭,而是历久不衰以至永远。

所以让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微笑着面对生活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妈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乐观地生活,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挫折呢?

1.要朝好的方向想

有时,孩子变得焦躁不安是由于碰到自己所无法控制的局面。此时,你应该让他们承认现实,然后设法创造条件,使之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此外,还可以引导孩子把思路转到别的事上,诸如回忆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2.不要过于挑剔

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感到顺心。因此尽量让孩子避免挑剔的恶习。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是在消极地干涉他人的人格。怨恨、挑剔、干涉是心理软弱的表现。

3.偶尔也要屈服

当孩子遇到重创时,往往会变得浮躁、悲观。但是,浮躁、悲观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不如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放弃生活中已成为他们负担的东西,终止不能取得的活动,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固执。

纵容小错,累积大过

教育孩子就要赏罚分明,孩子做得好要给予奖励,但孩子做错事时也一定不能姑息,哪怕只是小错也要进行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6岁的小航总喜欢玩火,只要是与火有关的东西,例如火柴、打火机,甚至于家里的炉灶他都要去摆弄摆弄。小航的爸爸自己也喜欢各式各样的打火机,从气体、电子式到机械式打火机,甚至于还有古老的“火镰”……对于小航玩火的行为,父母从来没有给过任何处罚,他们觉得玩火也不是什么大错,看着儿子熟练地使用各种打火机,小航的爸爸甚至还得意地说:“瞧,我的儿子就是像我!”

一天,小航在家里玩一个爸爸刚买来的打火机时,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帽子烧了个洞,脸上还蹭上了不少黑灰!小航的妈妈看到儿子的狼狈样,非但没有狠狠地教训他,反而笑得喘不过气……过些日子,父母带小航去农村的姥姥家,一不留神,小航居然和几个表兄弟一起玩起火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姥姥家的草垛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小航的妈妈跑来,拉过小航来就是一顿痛打!

看到上面这个故事,你认为谁应该受到指责?是小航,还是小航的父母?

细细回想,自己是否有时也会认为孩子的小错并无大碍,不用小题大做?

一般人认为,孩子犯了小错可以不问,犯了大错就必须加以批评,其实不然,小错更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上中学时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发下考试答卷,他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比预想的差得多,心里大吃一惊。记得考试时,除一道题没答上之外,其他都答得很完整。看完试卷之后才明白,自己因计算错误丢掉了好多分。父亲看完卷子后说了这么一段话:“看了你的答卷,发现你太马虎了。有的前半部分都对了,最后却写错了答案,还有的把加减弄反了,像这种本不该错的错误太多了。现在,请你马上把错改过来,否则将会一错再错,养成粗心大意的习惯,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意中犯的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它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

孩子的判断能力远不及大人成熟,他们时常会犯错误。但是,即使是孩子,也具有区分好坏的基本判断能力,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内心深处一定会有所察觉。虽然不知原因,他也会自问是否做错了。

然而,虽然意识到自己错了,可一旦有人指出来,人们就会产生反感,并有可能将错就错下去,这点大人小孩都不例外。就说上高中的孩子吧,只要家长劝说他们努力用功,他们必会顶嘴说:“知道了,别再啰唆了!”然而,说归说,他们还是不肯用功,有时甚至会故意跑到外面去玩。

因此,除了及时指出问题,还要注意方式。如果妈妈在一旁呵斥,孩子刚刚萌发的反省心也会一下子化为乌有,进而产生反感,破罐子破摔,如此就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当孩子遭到较大挫折,换句话说,当孩子处在成长的关键时刻时,妈妈当场数落,不如给孩子留下自我思考的机会,等事情过后,再慢慢“细问”:“那件事怎么样了?”“当时觉得很困难吧?”有了反思的机会,孩子才有可能从各个角度去检讨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相反,当孩子犯了小错误,就应“随时确认”,及时给予批评警告。有时,孩子未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不加以纠正,小错很可能演变成大错。因此,不断纠正小错误,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有一句话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小过错不断纵容,也会累积成大过。因此,爸爸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纵容孩子的小过错,要不然只会害了孩子。

有一种家长,对孩子的小过总是姑息纵容,如果碰上心情好的话,甚至还要表扬两句。等到孩子把小错变大过时,他们就又变得异常愤怒,严厉地责罚孩子,殊不知,这些教育孩子的观点、行为都是相当错误的!这些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行为,当然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对于那些家有“玩火孩子”的母亲,我们的忠告是:面对孩子的小错误,母亲要立即纠正。如果孩子犯下小错误,当母亲的不能立即纠正,一旦孩子犯下大错误便后悔莫及了。妈妈们应该知道,尽管小孩的判断能力比不上大人,但是他们区别好与坏的能力还是有的。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在他的意识里,他会感觉到自己做了错事。此时,妈妈应当抓住孩子“我犯错误了”的心理,立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行为上的纠正,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再犯这类的错误。

请拿掉你手中的“保护伞”

吃水果时,孩子拿起了水果刀准备削皮。妈妈见状,立刻夺了下来:“你不能削,会削到手。”

儿子拿起水杯,向热水瓶走去,妈妈马上说:“会烫着手,我来,你过去等着。”

公园里,器械旁,妈妈的眼神牢牢地跟着孩子,不时大声叫:“那边危险!不要过去!”“那么高的地方不能爬,会摔下来。”孩子下了秋千和滑梯,家长赶忙跑过去扶住孩子。

妈妈如此担心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丝伤害,于是把孩子严密地保护起来。孩子们的确没有磕着碰着摔着,家长以为安全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了。可是,在这样的保护下成长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

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在一次次“不能”的喝令当中逐渐变得漠然。忍不住伸出的手吓得缩回去,不再伸出。心里那只探索世界的小手也缩了回去。种种未知的危险始终回响在耳边,只是想象,就已经限制了孩子的行为。

等孩子渐渐地长大时,他们便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也不会做了。母亲的代劳让孩子甚至没有了自己想要去做的意识。孩子们变得唯唯诺诺、自私、懒惰、怯懦、自卑和不合群,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更别提冒险和探索了。

用一句话来说,这就是母亲过于保护的结果。想想看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敢做,还期望他们能有什么创造性吗?

母亲的庇护不会出现在任何时刻,事故终归是难以避免的。男孩们要学的是怎样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疼痛甚至是困难。尝试了,体验了,即便是痛,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初几步中宝贵的财富。感受了才能更深刻地意识到以后应该小心去避免。而妈妈们,无形中剥夺了男孩们享受的权利,导致了他们的无能。妈妈不是孩子永远的“保护伞”,经常沐浴在母爱保护之下的男孩离开了父母亲以后很难立足于社会。下面的这位妈妈就是很明智的,她给了孩子另外的一种保护。

为期两天的野营马上就要到了,孩子积极准备着去山里要携带的物品。他做了很多准备。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准备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没有准备手电筒,这可是野营时需要带的东西。

但是妈妈什么也没说。

两天后,妈妈问回来的儿子:“怎么样?玩得开心吗?”

儿子说:“我带的衣服太少了!还有,我没带手电筒,这件事情很麻烦。”

妈妈问:“那为什么不预备好呢?”

“我还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边一样,没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的时候,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上个事例中的妈妈是想让“经历”去告诉孩子结果,而不是由自己直接告诉他,甚至无微不至地为他准备好。看上去,这位妈妈似乎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她其实却是一位非常明智的妈妈。因为她阻止了自己的过度保护,而给了儿子直接的体验和经验积累,从而避免了让孩子走向无能。

男孩有预约错误经验的权利,所以不要找出“不想让他走弯路”的借口,应放手让他尝试错误。体验了失败,才能更有利地回避失败,这才是最直接的给予!如果母亲只知道帮助他踢开前进路上的小石子,会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容易的、安全的和可靠的。只有无数次错误经验的累积,才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错误的真正含义,这些远远胜于妈妈的“千叮咛万嘱咐”。

所以,妈妈要大胆地给他尝试错误的机会,这是男子汉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步。

适当让男孩受一点苦

很多妈妈由于对男孩太过于精心照料,使男孩往往会对母亲过度依赖,逐渐变成了娇软的“奶油小生”。

小学生强强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同桌小丽昨天打了我的头,还把我的书包扔到教室外面去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这些本应该是充满着阳刚之气的男孩,怎么会变得如此胆小怕事呢?

我们不得不把矛头指向那些乐于事事代劳的妈妈,她们处处疼爱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结果换来的是男孩自理能力的下降。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子,在中午吃饭时突然大哭起来。老师问他为什么哭,男孩子一边抽泣着一边说:“今天的鸡蛋太硬了,没法吃。”原来,以往男孩带的鸡蛋都是妈妈事先剥好皮的,而这次来不及了,妈妈没有帮他剥皮。

东南大学的一位教师说,一些学生考入大学、离开父母后,基本不会独立生活,不能自理自立。一位考上南京某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入学一个月便将自己的各种证件、钱物等都丢失了,并且无法处理简单的日常生活。不得已,学校只能要求他的家长前往学校帮助其料理生活。后来这名同学还是感觉生活不适应,只好休学回家。还有的学生将自己换下来的脏衣服打成邮包寄回家,让父母去洗;一些大一、大二的学生均反映适应不了大学生活。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大扫除,有一位妈妈拿着抹布来帮助儿子做卫生。老师不禁感到纳闷,问这个妈妈:“平时孩子在家做家务吗?”没有想到这位妈妈毫不犹豫地回答:“疼还疼不过来呢,怎么能让他做家务呢?”

这样被妈妈“一手包办”长大的男孩,将来肯定是要吃苦头的,注定会给家长带来悲哀和失望。

要想把自己的男孩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男子汉,当妈妈的可以表现得不那么强势,给男孩提供显示本领的机会。母亲的过于能干、刚强,会让男孩失掉施展才华的天地,能力慢慢地被弱化。

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妈妈把男孩当成一个男子汉来培养,他会慢慢变成令妈妈满意的男子汉。如果妈妈总是把男孩当做一个小孩子,即便他已经长到了十几岁甚至是二十几岁,他在心里也会永远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小孩子。正确的做法是,适当让男孩受一点苦。

有一次,我国有一位青少年教育专家到华盛顿参加完一个会议,出来在路边等车,看见一个母亲和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过马路。那个小孩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走了过去,对小孩说:“汤米站起来!”小孩继续在地上耍赖。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表情越来越严肃:“站起来!”小孩立刻站起来了。母亲把小孩带到路边就开始训斥:“汤米,你看看你刚才,像个男子汉吗?还说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你那个样子能保护我吗?做事情不能担负自己的责任,还妨碍交通。”3岁的小孩含着眼泪,被妈妈带走了。

赫胥黎说:“人在早年遭受几次挫折实际上有极大的好处。”男孩在成长时期太顺利了未必是好事。对男孩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他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为了让男孩在以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精心设计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使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男孩才可能在以后少吃苦。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和安逸都是生活方式,但一个可以培育信念,一个只能播种平庸。母亲必须让男孩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如今的男孩生活过于安逸,普遍缺乏经受磨炼的机会,因此,他们很难学会忍受挫折和失败带来的负面情感,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经过在逆境中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男孩才能更具生存竞争力。

有位男孩考上了一家部队院校,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让男孩苦不堪言,他在给家长的信中屡屡透露出不能承受的意思。他的父母千里迢迢去探望,看到男孩的确很苦,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态,就是平日穿衣叠被吃喝等杂务也得用统一整齐来规范,更别说每日早晨风雨无阻的五公里越野长跑。他们只待了三天就被队领导要求返乡,他们看着男孩黑瘦的模样,内心充满矛盾——男孩平素一进家门就喊饿的,可现在,肚子咕咕叫,还要饭前一支歌!怎么办,母亲几乎动了把男孩领回家的念头,可父亲却一直坚持:“别人家的男孩能行,咱家男孩也行!”后来两位家长终于释然。如今,他们的男孩已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稳健、果断独立的男子汉了。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狮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狮子推到深谷,让它从危险中挣扎求生,这个气魄太大了。虽然这种作风太严格,然而,在这种严格的考验之下,小狮子在以后的生命过程中才不会泄气。在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涧之后,它拼命地、认真地、一步步地爬起来。它自己从深谷爬起来的时候,才会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自己的力量前进’的可贵。狮子的雄壮,便是这样养成的。”

别让男孩走“中性路线”

几十年前,美国著名的预言家阿尔文·托夫勒预言了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了男女性别逐渐趋于中性。而时下的“中性”的确已经作为一个时尚的词汇,频繁出现在我们面前。

走在学校的校园,我们不难看到超短发型、宽边眼镜的女生打扮,并且这样的人群还有增多的趋势,她们觉得这是一种时尚。与之相反的是,一些男生性格文弱、细腻、敏感,缺少男孩应有的阳光与粗犷。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对于性别的认识已经采取更为理性的姿态,“中性化”作为一个时尚的词,越来越被我们熟悉。

有一位心理咨询中心的分析员这样分析中性化的原因: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理论,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征优势的人比较灵活,更擅长于人际交往,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具有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

不过,中性化具有优势并不代表性别可以忽略不计。当性别失去了严格的分类之后,男性和女性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女孩可以具有男孩的出色品质,比如勇敢、坚毅,男孩也可以具备女孩的优势,比如细心、周到,但是,男和女毕竟是自然的属性,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进行颠覆的,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法则,那将会出现很多不自然的后果。

震震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同自己的妈妈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长辈们都很疼爱他,可以说是关怀备至。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家人也从来没有给他灌输过关于性别的知识,他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与外婆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很自在,没有感觉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上了小学之后,震震就很自然地和班上的女生玩到了一起,然而男生却常常嘲笑他,甚至是欺负他,虽然有一群“小姐妹”半路为他解围,可是震震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难过。

震震大学毕业之后,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家人帮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因为女同事很多,他无法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没有过试用期就被辞掉了。

在成人世界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些男人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不管他们的工作有多努力,在外面多么受别人的尊敬,但是一回到家里就会像个孩子一样,他们的妻子会为此伤透脑筋。

当女人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肯定会有类似的抱怨:“我家里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我丈夫。”因为对于妻子而言,优秀的丈夫能够承担家庭的责任,能够帮助她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些爸爸回到家往往就是盯着电脑,完全不把家庭事务放在心上,怎么不会让妻子感到恼火呢?

虽然这些妻子对丈夫颇有微词,但是对自己的儿子却宠爱有加,妈妈们不愿意让儿子分担家务,愿意给他最快乐的童年。可是对男孩来说,如果在年少时候就长在温室里,不懂得承担责任,可能到了成年之后,自己都无法对自己负责,那怎么会对妻子、对家庭负责呢?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妻子抱怨。

所以,妈妈要有意识把男孩训练得更加刚强,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注意:

第一,让男孩独立生活。

妈妈要改变什么事情都替男孩包办的态度,要多给男孩自主的机会。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男孩自己做的,妈妈一定要放手让他自己做,并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考虑该不该干。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在生活方面都帮助男孩料理好,男孩只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好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男孩在生活中形成的依赖心理会阻碍学习过程中自强自立精神的形成,这也是形成孩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男孩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抗挫折和困难的意志,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而且,当男孩在进行劳动等实践的同时,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妈妈的不容易,当这种感情升起之后,还会促进男孩更用心学习。因此,妈妈应该让男孩学会自己独立生活,交给他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可以先从小事着手,比如:让男孩自己准备早点、夜间要自己上厕所,等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对于培养男孩坚强、勇敢的品质是有益处的。

第二,让男孩成为强者。

如果想让男孩坚强,就千万不要把他看做是弱者。只有他自己能立定脚跟的时候,他的意志才会坚定。

第三,让男孩增强自信心。

正在成长过程中的男孩更需要体验挫折的经历,家长应该鼓励男孩了解并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大胆尝试,享受成功。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找到更多的理由表扬男孩,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当男孩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不会一蹶不振、轻易放弃了。

第四,让男孩正确看待失败。

当男孩遇到失败的时候,妈妈要帮助男孩找到失败的原因,和男孩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的一生当中总会碰到自己无法控制的状况,作为家长在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的同时,还要教男孩做好心理准备,人生因为充满了挑战才显得精彩,失败中也包含着有益的因素,能克服失败的男孩才会更好地成长。

妈妈们常走的弯路

保全了玩具,破坏了好奇心

妈妈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男孩似乎特别具有破坏欲望,什么东西到了男孩手里,没一会儿就能把它大卸八块,弄得你哭笑不得。一些妈妈为了保护玩具,不许男孩任意摆弄玩具,更不许男孩拆卸。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只保护了玩具,却破坏了男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创造精神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男孩们总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刚对世界有了一个最初认知的男孩,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一个男孩的母亲,因男孩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拆坏了,就狠狠地揍了男孩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男孩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就分析说:

“男孩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男孩,要解放男孩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这个老师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

男孩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着好奇,男孩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想象里成长着、破坏着。作为父母,应该注意保护好男孩的好奇心,不可扼杀男孩的好奇心。

温帆是武汉科技大学电信系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他有四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带打气筒的自行车”“可以转换多种锤头的锤子”等都是他多维思考的产物。而他的父母亲从小就很注重培养他的多维思考能力。

在温帆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母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台收音机。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忽然发现儿子把收音机拆了,于是便问:“你怎么把收音机拆了?”

温帆说:“阿姨在里面唱歌,我想看看阿姨在里面怎么唱歌。”

妈妈一听,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地对儿子说:“你的想法真不错!阿姨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唱歌,不管是天上、地下、海里,你都能听得见。这是为什么呢?你长大了就可以去探索这个!”

温帆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一直得到母亲的鼓励,他对无线电、电子、电波越来越感兴趣,上大学的时候就报考了电子信息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是对他童年时期好奇心的回应。

还有一次,父亲在修自行车时让他当助手,对他说:“跟我修这一次以后,下次就完全交给你自己修了。”

温帆很有体会地说:“父母让我多动手做实验,多观察别人的做法。看得多了,在做同样事情的时候,我就能从多方面切入,想能不能做得更好,把它提高一个档次?于是,在搞发明创造时我便不断有新想法冒出来。”

能拆开玩具,说明男孩有好奇心,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男孩能够成才,为了给男孩努力的方向,她们不惜花钱让男孩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向男孩讲述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希望借此找到男孩的成才之路。但他们或许不知道,可能仅仅是对男孩拆东西的批评,就可能改变其一生的命运。所以当妈妈的不能一味地批评,更不要扼杀男孩的好奇心,否则的话,就扼杀了将来的人才,因为生存的技巧就在于他们敢不敢去探索知识,去探索未来。

一位学者指出:“人们只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才会去探索被表现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奇是铸就成功和杰出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只有好奇心才能产生兴趣,只有感兴趣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动力。

心理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产生好奇时,就会充满兴趣地去研究。他会变得愉快,精神放松,大脑高度兴奋。相应的,创造性就会得到高度发挥。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男孩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成败。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一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主动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再加上家长对他们的好奇心的管制和干预,使得很多人都技能单一、反应迟钝,遇到了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就手足无措。

所以,母亲要鼓励男孩永葆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不断去寻找想知道的答案,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不断进步。

请保姆带孩子

母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喂孩子、洗衣服、打扫卫生……而是一种伟大而神圣的职业。母亲的教育很重要,母亲的工作不能由别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委托给他人,只有人类这样做,其他的动物绝不会这样。

美国教育专家斯特娜夫人曾经说过,中国曾一度落后于其他国家是与中国人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有关的。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

与这种说法不谋而合的是另一种说法,罗马之所以灭亡,就是由于罗马的母亲们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委托给了别人。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了些,可是就像福禄培尔曾经说过的: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看看我们周围,孩子基本上没有时间和自己的母亲待在一起,因为许多年轻父母正在为生活的富裕而努力奔波赚钱。由于工作忙,把孩子的教育全部委托给孩子或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看护,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亲人照顾,只是由花钱雇来的保姆看护。在斯特娜看来,这样的妇女是不能称为母亲的。

大多数的家庭都不可能让母亲全职在家里教育孩子,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孩子的照料虽然不一定样样都亲自动手,但对孩子的教育和平时的管教,母亲一定要承担起责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斯特娜夫人奉劝天下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后要慎用保姆。大多数保姆会对孩子说,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因为她这样最省事。但这样一来,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反而会使之更加萎缩。并且,孩子在这样的保姆的抚养下成长,会形成各种不良习惯。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好母亲呢?美国一家杂志曾经对读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他们的母亲是如何教育他们的,问怎样才能做个好妈妈。下面是一些来信的摘录。

第一,读书是关键。

在我童年时,我记得母亲每天都读书给我听,并常常带我去图书馆。我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读书给母亲听时,她的眼里带着泪花。在我有了女儿爱米后我也一直读书给她听——从她出生的那一天起,因为婴儿也爱听读书时那有节奏的声音。我的女儿爱米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一会儿也坐不下来。但是在她两岁半时,她每天夜里都要带上20本书放在自己的床边。当她能够复述我给她讲的《棕熊》时,我的眼里也涌出了泪水。

第二,使用神奇的接触。

当妈妈同我聊天或是当我问她问题时,妈妈总是抚摸我的胳膊、手、肩和头,她时而将我额前的刘海梳梳,时而将我的头发拢在我的耳后。这些动作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被珍视。现在我养育了两个孩子,当他们在我身边走过时,我都要去抚摸一下他们。

第三,不要抱怨。

我知道我父母比任何人都努力地工作,以养育我们和送我们上大学,但我从来没有听他们说过疲倦或是要我们给他们回报。

妈妈现在身体不太健康,但她从不把她的健康问题归咎于其他人。

第四,停止指手画脚的评论。

我母亲经常说:“不要急于评论其他母亲是如何养育孩子的,免得在最后你发现也许你还没有她们做得好。”对一个家庭正确的东西对另一个家庭也许是行不通的。因为孩子们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个性,家长也有不同的要求与习惯。只要不存在虐待与冷淡孩子,我们就不要去絮絮叨叨地评价别人家的教养方式。

第五,不要老是坐在电视机旁。

我母亲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和电视节目的种类。她常常说童年时光很珍贵,很美好,不要只坐在那“方盒子”前。因此我的童年不仅有电视卡通,还有野外早餐、攀登翠绿的山冈、玩耍和交谈。

现在我也是一个母亲了,我继承了这种很少看电视与录像的教养方式,结果是我和我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唱歌、烹饪、交谈与去图书馆。我们家也更安静,没有电视吵吵闹闹的声音。我的孩子们被“强迫”通过看书读报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第六,充分享受两人品茶的欢乐。

和孩子一起饮茶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以前当我神情忧伤地从学校回到家,我妈妈总是沏上一壶茶,然后我们边喝边聊。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没有电视的打扰。在这安静的时刻,我乐于说出心里的任何想法、看法,甚至小秘密。无论是她给我劝告还是只让我去诉说,这都能使我慢慢平静下来。我们现在还保持着这种方式:无论何时,当我看到妈妈有些神伤时,我都会沏上一壶热茶。现在每当我的两个女儿与我谈论她们的问题时,也都将有一壶好茶陪伴着我们。

第七,庆幸孩子们的差异。

我的母亲并不对我们强求一致,现在我试着对我的孩子做得更好一些。我母亲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与兴趣,绝不能统一要求孩子们,应该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帮助他们去发展他们的潜能——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道路。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平等并不意味着给你的孩子们绝对相同的东西,而是给每一个孩子他所需要的东西。

不让孩子分担家务

都说智商、情商和财商是综合能力的三驾马车,智商已经被众多的教育家们说“烂”了,情商在教育界正当红。论资排辈,财商还算是新事物,有远见的妈妈们正在慢慢接受它。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男孩将来是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更不想孩子的一辈子都由家长来埋单——那样的男孩永远不知道成功的滋味。男孩有所成就,比妈妈自己有成就更令人高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培养男孩的理财意识是大势所趋,会理财的人,能在有限的条件下生活得很好,而不会理财的人,不管挣了多少钱都不能提高生活质量。

金钱是社会的通行证之一,人们拿它来衡量不同的创造,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创造,才能有财富。没有创造,就只能受穷了。所以,财富教育的第一课,仍然是勤劳。

美国的家庭教育就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美国父母会让男孩从小就树立自立精神,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体验打工。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就不靠父亲的权利来为自己安排舒适的工作,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奋斗。

而中国的父母却很缺乏这样的意识,他们习惯为男孩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尽量不让男孩受苦。但是,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如果习惯了坐享其成、养尊处优的生活,将来一旦面对困难该怎么办呢?男孩总有一天是要长大的,他们总有一天需要自己去工作、去独立生活,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他。

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某市高中生对家务劳动的疏远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调查表明,高中生近六成起床不叠被子;五成从不倒垃圾,也不扫地;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从不洗菜做饭。还有部分高中生什么家务也不做,个别人连整理书包都还要家长代劳。

是现在的男孩真那么懒,不肯做家务劳动吗?其实不然,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有82%的高中生表示愿意做家务,36%的学生认为做家务很开心,是一种乐趣,有40%的学生说妈妈不让做家务,也从不教他们怎么做。

妈妈的理由是:他还只是个孩子,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些事等他长大了再学做也不迟。这些妈妈的一片“苦心”,使男孩们不仅不会做家务,还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以为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却不知道自己也有关心与帮助别人的一份责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对于小男孩来说,不仅能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为了男孩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让男孩了解妈妈的辛苦与不易,妈妈可以在男孩上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时,周期性地让男孩当一天(或两三天)家,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具体的操作方法:找一个周末,让男孩为第二天的生活与活动安排做一个预算与计划,然后从第二天早上起床开始,就由男孩上岗指挥与组织一天的家务与游玩。父母则在男孩指挥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钱,买什么菜,到哪里玩,坐什么车,走哪条路线,均由男孩来筹划。妈妈要放手、信任,不要干预,即使男孩安排得不是很合适,也不要当即否定,而是另选一个日子再与他一起总结,先让他自己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补充。相信男孩对这样的活动兴致会很高,也会十分用心和负责任,快乐与收获定会出乎你的意料。

其实每个男孩身上都隐藏着勤劳的种子,小时候他们往往看到妈妈擦桌子,就迈着小步伐跑过来想帮妈妈擦;长大点看到妈妈做饭,就跑去厨房给妈妈打下手,但是碰到这种情况时,妈妈们常常会说:“你干不好,让妈妈来。”或者说:“一边看书去,别来打扰我做饭。”男孩心中勤劳的小火苗,就是这样慢慢被妈妈熄灭的。等父母发现男孩变得越来越懒的时候,想重新点燃它,就会变得异常困难了。

作为母亲,如果想教育男孩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首先应该教导男孩有一个积极的劳动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要男孩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应先从改变他们对劳动的态度开始,你可以选择对男孩进行言传身教,多给他讲一些勤劳的故事,给男孩制造一个勤劳的家庭氛围,让他从意识上觉得劳动最光荣。只要使男孩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产生认真劳动的渴望,就能使男孩形成勤劳的性格。

让男孩尽早参与家务劳动,要讲究方法,你可以列出一张家务清单,让他每天依次照做。这样,不但可以培养男孩的独立性,也可以使男孩更有责任感。比如可以让男孩帮忙擦桌子、洗碗筷等。当男孩完成了你交给的任务后,要跟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的鼓励。

鄙视身份卑微的人

一天,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人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并在一张长椅上坐下来。她不停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似乎很生气的样子,不远处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修剪灌木。

忽然,中年女人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团白花花的卫生纸,一甩手将它抛到老人刚剪过的灌木上。老人诧异地转过头朝中年女人看了一眼。中年女人也满不在乎地看着他。老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去拿起那团纸扔进一旁装垃圾的筐子里。

过了一会儿,中年女人又揪出一团卫生纸扔了过来。

“妈妈,你要干什么?”男孩奇怪地问妇人,女人摆手示意让他不要出声。

老人再次走过去把那团纸拾起来扔到筐子里,然后回原处继续工作。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卫生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就这样,老人一连捡了那中年女人扔的六七个纸团,但他始终没有因此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你看见了吧!”中年女人指了指修剪灌木的老人对男孩说,“我希望你明白,如果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跟他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卑微低贱的工作!”

原来男孩学习成绩不好,妈妈在生气地教训他,面前剪枝的老人成了他的“活教材”。

这时,老人放下剪刀走过来,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里是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中年女人高傲地说着,同时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思了一下说。

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开导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一定要努力啊!”

老人打完电话后把手机还给了妇人。很快一名男子匆匆走过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

老人对那个男子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

“是,我立刻按你的指示去办!”那个男子连声应道。

老人吩咐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他用手抚了抚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你明白,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说完,老人撇下其他人缓缓而去。

中年女人被眼前骤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她认识那个男子,他是巨象集团主管任免各级员工的一个高级职员。“你……你怎么会对这个老园工那么尊敬呢?”她大惑不解地问。

“你说什么?老园工?他是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

“啊,他是总裁?”

中年女人一下子瘫坐在长椅上。

无疑,上例中那位妈妈是失败的,很难想象,在她的耳濡目染下长大的那个男孩子,会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

妈妈带着孩子去逛街,等车的时候,一位老人过来乞讨,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妈妈赶紧拉着孩子走开了,边走边说:“这老乞丐,真讨厌!”

到了百货商场,妈妈看中了一双运动鞋,对一个售货员说:“喂,把那双鞋拿给我看看。”

孩子渴了,妈妈给他买了一瓶水,孩子很快就喝完了,刚好商场的保洁员在一旁清理垃圾箱,“喂,扫垃圾的,这个瓶子给你。”

吃饭的时候,刚好碰到妈妈的顶头上司也来同一家餐厅,妈妈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哟,王经理,您也来这吃饭呀,要不过来一起吃吧。”

……

妈妈的所作所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天,妈妈乡下的姑妈来城里办事,顺便过来看看他们,给他们带来了一编织袋的土特产,孩子看着姑奶奶土气的打扮,不屑地说:“乡下的东西,谁稀罕!”

听了孩子的话,全家愕然。爸爸一怒之下,拉过孩子,狠狠地在他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你这孩子,怎么没大没小的呢!”

挨了爸爸一巴掌,孩子号啕大哭,他不知道自己哪儿错了。

爸爸不知道,在妈妈的耳濡目染下,孩子已经学会了将人分成三六九等。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妈妈的所作所为容易被孩子认为是天然合理的;并且,由于孩子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对妈妈的言行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因此,妈妈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例如,要求孩子孝敬长辈,自己首先要敬老;要求孩子尊重别人,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妈妈不仅仅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身边的亲人。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肯定也不会有最基本的尊重,极端的甚至连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失去尊重。进入社会,孩子就成了大社会的一分子。作为社会成员,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握一个手、道一声好,别人遭遇不幸时持一种同情、怜悯之心,而不是漠然、讥笑;自己收获成功也不傲然自大,而是谦逊、随和,这才是一个社会中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做好妈妈的四条秘诀

多培养拥抱孩子的习惯

人们普遍认为“常抱会养成习惯”,意思是说:常常以抱止哭,容易惯坏孩子。果真如此吗?如果说这是意味着“别溺爱”“别太宠”的一种警告性提示,那是可以认同的。但如果是矫枉过正,尽量避免拥抱婴儿,就值得商榷了。

正在哭的婴儿,如果有人将他抱起来,就会停止哭闹而绽开笑容——这是父母们都体验过的事。

井深大指出,对于尚不能用语言、动作来表达想法的婴儿来说,哭是唯一的自我表现的方法。须知,婴儿只要在哭,便是或多或少要诉说心中的感觉,对于他所代表意志的召唤不予回答,就等于片面地拒绝了婴儿的要求。

特别是出生不久的婴儿和母亲的肌肤接触,即所谓的皮肤关系,在孩子的心灵发展上最为重要,已是一般的常识。

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十多年前曾有美国的专家以猴子做实验而提出了有趣的报告。

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里·哈洛博士,将刚生下来的小猴子从母猴怀中移开,换用人工制造的妈妈,来观察小猴对母亲的需求情形。

哈洛博士准备了铁丝做的和布块做的代用妈妈,并分别在木偶身上通电流使之产生体温,有的带奶瓶,有的会轻轻摇动。

结果发现,小猴最喜欢有体温的、触感柔软的、有奶及可以被摇晃的假妈妈。因此,哈洛博士强调,人类的婴儿也和小猴一样,需要的是奶与暖和、柔软的触感,以及轻轻摇动的感觉,而母亲温和地怀抱婴儿,对婴儿的心理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

井深大说,他之所以主张“应多培养拥抱孩子的习惯”,无非也是希望借此充分地做好母子间的思想沟通。肌肤关系,是培育丰富情感的基石。

成长中的男孩需要家长更多的细微关心和更多的拥抱。妈妈对于男孩要多关心,要经常问问男孩最近的学习还有活动状况,询问一下男孩掌握的知识有多少,最近阅读了什么样的好书,应该尽量多表扬男孩,让他感觉到自己每天都有进步,哪怕他今天只是改正了一个缺点。妈妈的拥抱与鼓励是不可少的,最起码会让男孩具有一定的自信心,让他懂得今后去更加主动地学习。

请放下那副“教育孩子”的架子

李丽从国外回来,那里的许多人和事仍历历在目,如一些家长蹲着,和孩子在一个水平高度上面对面地谈话,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她住的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去玩时,孩子的母亲也立即离开餐桌,蹲下来面对着孩子说:“你是不是坐到离餐桌远一点的地毯上去画画?”孩子高兴地坐到那边独自玩去了。当时,她对这位家长蹲下来对小孩子说话的举动虽然感到讶异,但又以为这只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

又一个周末,学校的一位秘书尼蒂请她到她家做客,她又一次见到这动人的情景。尼蒂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当他们准备乘车一同去超级市场时,4岁的儿子罗艾姆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尼蒂在车门口蹲下来,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脸对脸,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的,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了下来。第二天上午,李丽和尼蒂一家去公园玩。当罗艾姆同姐姐跑跑跳跳,要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尼蒂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绊一下是没关系的,对吗?”李丽也学着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罗艾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很自豪地玩去了。

这时,李丽禁不住同尼蒂谈起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尼蒂说:“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呀!他们年龄小,还没有长高,只能大人蹲下来,才能和他们平视着说话。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说话的。我认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成人矮一些,成人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实际上,这里的“蹲下”并不只是动作和行为上的“蹲下”,它更多的是传达与孩子站在相同立场上的观点。

或许妈妈早已习惯了站在成人的立场,以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这会使他们怯于亲身去体验。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知识渊博,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的错误,我们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的机会。而且,这种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态度,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所要表达的爱,是要对方能接受的,千万不可因“爱”而生“碍”。

妈妈只有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给孩子以鼓励和帮助。

以身作则,培养诚实的男孩

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一个下午没去学校,于是等孩子回来,你问他:

“下午上课怎么样啊?”

“嗯,挺好的。”

“老师都讲什么了呀?”

“哦,讲的……讲的课文。”

这个时候,你明知道孩子说谎了,但是应该怎样做才能既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让他以后不再撒谎呢?

诚实,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教育环境中养成的,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说:“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他们因为害怕父母的责罚而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撒谎。其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造成孩子是否诚实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大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同时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

小时候,妈妈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他长大了便会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事与物,你也可以通过分苹果这样的小事,给孩子灌输一种积极诚实的心态。如果你对孩子撒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那样,就会变成一种放纵,孩子会越说越厉害,直至走上邪路。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诚实、不撒谎的孩子呢?

第一,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说谎。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妈妈就应该先给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如果哪天你带着孩子去买东西,小贩不留神多找了你钱,你赶紧装作不知道拿着东西走了,而这一幕正好被细心的孩子注意到,那以后你要再给孩子讲应该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他还会相信你吗?

第二,要鼓励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情,说谎往往比说真话更能免受处罚。对于这种情况,妈妈不宜急躁,应先查明孩子说谎的原因,了解他撒谎的动机,让孩子明白,没有撒谎的必要。孩子自然不会再惧怕处罚。

第三,肯定、表扬孩子承认错误的态度。

当孩子承认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责怪他,而应该对他承认错误的态度加以肯定,让孩子体会到诚实的可贵。大多数妈妈认为,孩子主要是因为不知道撒谎的严重后果才说谎的。事实上,孩子说谎有时是因为说了真话反而受到了惩罚,所以他选择说谎来逃避惩罚。试想一下,当孩子第一次撒谎承认错误后,你不但不肯定他的勇敢,还无情地责怪他,下次再犯错的时候,你还能指望孩子对你说实话吗?

第四,对孩子的撒谎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

适当的处罚可以让孩子知道撒谎的代价,以便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孩子打碎了碗,但是却说谎了,你了解真相后可以罚孩子自己把碎片收拾干净。

养育男孩,要“狠”一点儿

疼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但是如果疼爱过了头,那就变成溺爱了,溺爱只会害了孩子。作为母亲,千万不要让溺爱害了孩子。

教育男孩,最忌讳的就是溺爱。一个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别指望他将来会有出息。对男孩的爱,只能放在心里,表现出来的,该狠还是要“狠”一点。要舍得让男孩吃一点苦头,不要对男孩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以男孩为中心,一味地溺爱,是不利于男孩身心健康的,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一位母亲中年得子,对儿子是百般疼爱,从来什么都是依着他,他要什么就给什么。儿子是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平时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成绩也是普普通通。高中毕业之后,儿子没有考上大学,母亲就将他送入了一所私立大学读书。就在儿子读书期间,妈妈每两个星期都要到儿子的学校去看望他,生怕他有什么不适应。

大学毕业之后,母亲并不鼓励儿子主动去找工作,她对儿子说:“你是大学毕业生,可以找一份好点的工作。”意思是不让儿子出去受苦受累。于是儿子很心安理得地在家里过了两年,但是什么工作都没有找到。后来父亲不得已帮儿子找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儿子上班不到一个月就回来了,说不适应,而这一回来,就在家里待了4年,这4年中不出家门一步。

看到儿子这样,做母亲的十分担心,但还是一味地由着他,但是老两口年纪一把,这么下去,儿子以后怎么办呢?父亲为此渐渐变得不爱说话了,心中的压抑堆积了起来,最后得了忧郁症。父亲住院了,儿子也不去看望,而母亲不得不在照顾了丈夫之后又回家给儿子做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说,儿子能走到今天,都是过度溺爱的结果。这样的男孩,如此自闭、冷漠、寡情、无能,几乎等于一个废人,更谈不上什么男子汉了。这是孩子的悲剧,更是母亲的悲哀。

一般来说,在家庭当中,母亲溺爱孩子,最典型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男孩给予“特殊待遇”,使男孩滋生优越感。

有很多母亲依然抱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放,或者由于男孩是家里的独生子等原因,在家里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都会受到特殊照顾。这样的男孩必然是“恃宠而骄”,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第二,对男孩的各种要求“无条件满足”。

有的母亲对男孩的各种要求总是无原则地满足,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母亲觉得“再穷不能穷孩子”,即便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男孩的无理要求。这样长大的男孩必然会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而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第三,对男孩过分保护。

有的母亲为了男孩的“绝对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变成了儿子的“小尾巴”,步步紧跟,含在嘴里怕化了,吐出来怕飞走。这样养成的男孩一定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或者是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

第四,袒护男孩所犯的错误,成为“护犊子”。

当男孩犯了错误的时候,妈妈总是视而不见,反而说:“不要管太严,孩子还小呢。”有时候爷爷奶奶还会站出来说话:“不要教得太急,他长大之后自然会好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全无是非观念,长大之后很容易造成性格的扭曲。

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母亲要给予他充分的爱,但是不可以一味地迁就儿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会出现很多问题:缺少远大的理想,缺少是非的观念,缺少良好的习惯,缺少挫折教育,等等,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单亲妈妈怎样带孩子

别总拿单亲说事

现在,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以及很多情爱题材电视剧的影响,造就了新一代“敢爱敢恨敢离”的新新人类。很多人草率地结婚,同时也免不了草率地离婚。这样对感情的不负责,本是年轻爸爸妈妈们的错,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后患无穷。

那么,怎样做才能对孩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这是单亲妈妈们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事实,单亲妈妈首先要面对的是要不要和孩子说清楚离婚这件事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家庭不完整?有没有必要向孩子讲述自己的不幸?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孩子早晚有一天会长大,到了他长大的那天,他一定会想办法问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爸爸妈妈不能在一起。

明智的妈妈应该向孩子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样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在日后来面对别人的询问,其实是有利于他的心理健康的。有一些孩子,因为自己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而受到同伴的嘲笑,始终都生活在阴影中,这种阴影会伴随他一生。

还有一点就是,单亲妈妈们一定要生活得美丽自信。千万不要抱怨自己的生活痛苦不堪,因为我们要晓得孩子比你还要更苦一些。我们生活得越是平静,越是自信,孩子的反应就会越少一些病态。

离婚之后,若是由母亲来抚养孩子,这就会涉及另一个问题。很多母亲生怕自己的孩子与父亲见面之后会对自己冷淡,就千方百计地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与父亲见面。但是这样做弊端很大,扼杀亲情本来就是逆势而为,况且当孩子稍稍长大,懂得了自己是父母竞争的对象时,他很有可能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

有些单亲妈妈认为,自己能够尽量挣更多的钱,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补偿,其实这样的观念也有失偏颇。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孩子变得自私、粗暴,也不会善加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妄想用孩子来充填自己空洞的生活,这是误区。因为早晚有一天,孩子会离你而去,你会独守空巢。总想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实际上会破坏孩子的生活。

正常地谈爸爸和他的家人

当女人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之后,孩子往往就是妈妈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了。作为母亲,我们可以自强自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尽自己的所能为孩子提供最温柔的关爱。尽管如此,现实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父爱的缺失会使孩子情感的天平发生倾斜,会使孩子的心灵产生阴影,这些后患在所难免。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单亲妈妈们大可不必将家庭不完整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而更应该乐观向上地对待每一天,妈妈的生活态度变得积极了,孩子才会受到感染。至于如何面对爸爸,妈妈们可以很坦诚地和孩子沟通:“我们这样生活,你觉得不好吗?妈妈会更加爱你的。”“宝宝不怕,即便爸爸不要我们,妈妈也不会抛弃你的。”用这样的语言来安孩子的心,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在平时,我们还可以多鼓励孩子:“妈妈想你一定是最棒的孩子,至少在妈妈眼里,你是最可爱的了。”

如果已经成为了单亲妈妈,那就尽心尽力来抚养好下一代吧,让孩子放心,自己永远都不会放弃他。至于如何来面对爸爸,我们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现在这样的生活是最好的,不需要爸爸不也很好吗?

除此之外,单亲妈妈们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有愧疚感。

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孩子从小就生活得比常人更加辛苦,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作为单亲妈妈,难免会在心理上有愧疚感,觉得孩子生活得如此不幸,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有的妈妈会因此对孩子很溺爱,不管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总是无条件答应,以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这样的做法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千万不要培养孩子对父亲的敌对情绪。

有的单亲妈妈将孩子作为自己发泄怨恨的工具,在孩子的面前数落父亲的种种罪状,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太不明智了。明智的妈妈还是会在孩子面前维护住父亲的伟大形象,或者是对父亲不好的地方绝口不言。因为孩子有一天是要长大的,当他有一天了解到了母亲的心胸,他会发自内心地尊敬自己的母亲。况且,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面前提到爸爸的种种不好,很容易让孩子在内心产生自卑情绪,同时这样的做法也将自己偏执、冷酷、自私、狭隘的性格缺陷暴露无遗了。

怎样和男孩一起渡过失业的难关

单亲妈妈最为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失业了。她们在内心很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没有收入,和孩子一起衣食无着。家庭的日常开销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是细算一笔也是不小的数字。如果孩子身体不好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或者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那压力无疑是相当大的。更不要说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更谈不上带着他去学习什么课外特长班之类的。

随着生活的成本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水平也是水涨船高,单亲妈妈们难免会感到有些不堪重负。一个月的家庭开销,最基本的,也少不了伙食费用、日常用品费用、学习费用、通讯费用、交通费用、煤水电油气等各种能源使用费,另外有的家庭还需要租房子住。试想一下,单亲妈妈们要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

作为妈妈,我们就要在心中打定主意,要和孩子一起勇敢地面对现状,战胜苦难。我们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此路不通走彼路,上天怎么会有绝人之路呢?如果生活小富即安,那固然是好,但是如果现实的环境不允许,物质方面有些艰苦,那也无妨,一切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在人生中总会有坎坷,但是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最可贵的是内心饱满,不管是否能赚到很多钱,却能够本本分分,不贪图不义之财,也不妄想走捷径不劳而获。能够生活得自信踏实,能够堂堂正正地做人,这一点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力量,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便是小的时候生活艰苦一点,但是他懂得自尊与努力,以后也会有出息的。

最后,还要提醒妈妈们的是,每天辛苦地上班拼搏,目的是为了养育好孩子,为了能够将一个破碎的家支撑起来。很多妈妈起早贪黑,容易忽略自己的身体健康,这就不可取了。真正懂得爱护孩子的妈妈,一定要先懂得爱护自己。

同类推荐
  • 写给孩子的第一本逆商书

    写给孩子的第一本逆商书

    古话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代父母们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能够出类拔萃,成就伟大的人生。要想让孩子勇敢坚强,要想让孩子坚持不懈,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孩子的逆商水平。提升孩子的逆商,宜早不宜迟。及早培养孩子的逆商,孩子会逐渐地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会拥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将能够承受压力而更具动力。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爱得有分寸,孩子才优秀。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怎么爱是一种智慧!对孩子不管不问的放养,孩子误不起;大包大揽的圈养,孩子伤不起!最好的教养:三分靠方法,七分靠分寸。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动怒、不唠叨,教出自律好孩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动怒、不唠叨,教出自律好孩子

    自律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美国家长协会鼎力推荐的家教课程,让父母轻轻松松学会正确爱孩子的方法,帮助孩子获得自律的习惯,最终适应社会。
  • 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

    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

    画云博士在海外生活20多年,她的教育研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本书通过她育子和教学的经历,深刻剖析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本质,并为优化这些关系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的灵魂即无条件的爱,它令许多教育问题迎刃而解。本书中西合璧,教育理念前沿。虽然从内容方面来看,谈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从价值和功用上说,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成长的良好读本,其中的反思、诚恳和自我觉醒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著名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作者是资深的教育专家画云博士。
  • 成长有痕

    成长有痕

    本书收录了《意林》少年班杂志上最受小读者欢迎的近百篇与成长有关的文章,为小读者解开成长的密码,书中不仅有好看的故事,还有那蕴藏其中的人生哲理。
热门推荐
  • 属于你我的心跳

    属于你我的心跳

    人的心跳每分钟70-80次,当韩美熙遇见尹世崇。常规的心跳速率被完全打翻。同样的心跳频率,同样的心电感应。是命中注定,还是命运的一次玩笑。阻隔在两人之中的纠缠是非仇恨,是否能够因为爱一一化解,渐行渐远的两人,分离之后。是否还能找回,属于他们的心跳……
  • 花千骨之再续师徒恋

    花千骨之再续师徒恋

    花千骨的后续,已湖南卫视播出的后续。花千骨,白子画,初见他时,她化做一只小虫,在哪个地方,掉进了他的酒杯中,到了长留,有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她为了救他的师父,为了他能好好的活着,不惜去盗取神器,不料,。一不小心,释放了妖神出世,被惩罚了,十七跟销魂钉,还有一百零八剑。后来成为妖神,而她的朋友背叛她,孩子离开她。师父一心要她死,为了让她的师父承认她爱她,用自己的性命来做赌注,然而,却被她的师父亲手杀死,死前,为了她能好好的活着,她以神的名义诅咒2他,一生一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儿她自己却伊死去了,她,就是世间最后一个神,花千骨
  • 世界主宰一

    世界主宰一

    在魔法界生活着五大家族他们一直过着和谐的日子而这种和谐被黑暗之王打破了。黑暗之王企图毁灭魔法箭魔法界的各位主人联手封印了他公主们前往人类世界寻找魔法水晶,打败黑暗之王。最后五位公主中的其中一位冰雪公主玲珑成为了世界主宰。
  • 蘅芜萧萧晓余恩

    蘅芜萧萧晓余恩

    一份低到尘埃的暗恋,一场倾心的执手,一次无望的报复,一捧锥心的热泪,当一切的恩怨浮上水面,她该如何取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就是那只猴儿

    我就是那只猴儿

    绚丽的乙虚大陆却因一次意外开启了魔界的大门看主角如何在血与乱中成长一片全新的世界就此展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梦想杂记

    梦想杂记

    此梦想非比梦想,就是字面意思的梦,做梦的梦,梦,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还是平行宇宙的另一个自己的经历?亦或是真的有轮回之地,是自己上辈子的经历?记录我做过的梦的那些事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安好罢了

    安好罢了

    5年前,他们初见,她喜欢他,5年后,在一场同学聚会后,一眼万年。小说根据作者亲身经历改编,懂的人自然欣赏。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