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是日常行为的一把保险锁
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垢。
——高尔基
自制是对社会规范有明确认识,并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品质。
自制力强的人,能够理智地对待周围发生的事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驾驭现实的主人。
自制是日常行为的一把保险锁,它要求青少年朋友以理性来平衡自己的情绪,接受理性的指引,先“谋定而后动”,管住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而后引导所有积蓄的力量流入成功的海洋。
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自制力,总是让自己的情绪主导着一切,口无遮拦,行无规矩,随心所欲,没有规划,也不会有目标。那样的话,要么他所有的努力如同脱缰野马,根本控制不了,也达不到既定的目标;要么他的行为与环境格格不入,最终也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东汉末年,杨修以才思敏捷、颖悟过人而闻名于世,他在曹操的丞相府担任主簿,为曹操掌管文书事务。曹操为人诡谲,自视甚高,因而常常爱卖弄些小聪明,以刁难部下为乐。不过,杨修的机灵、颖悟又高过曹操,致使曹操常常生出许多自愧不如的感慨和酸溜溜的妒意。
建安十九年春,曹操亲率大军进驻陕西阳平,与刘备争夺汉中之地。刘军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又逢连绵春雨,曹军出战不利。曹操见军事上毫无进展,颇有退兵的意思。
这天,曹操独自一人吃着饭,同时也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动。一个军令官前来请示曹操,当晚军中用什么口令。军中规定每晚都要变换口令,以备哨兵盘查来人。此时,曹操正用筷子夹着一块鸡肋骨,于是脱口而出:“鸡肋。”军令官听了也觉没有什么奇怪。
消息传到杨修耳里,他便整理笔札、行装,做离开的准备。一个年轻的文书见状后问道:“杨主簿,这天天要用的东西,有什么好收拾的?明天还不是要打开?”
“不用了,小兄弟,我们马上就可以回家了。”杨修诡秘地一笑说。
“什么?要回家了?丞相要撤退,连点蛛丝马迹也没有啊。”小文书不解地看着杨修。
杨修淡然一笑说:“有啊,只是你没有察觉到罢了。你看,丞相用‘鸡肋’做军中口令,‘鸡肋’的含义不就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吗?丞相正是用它来比喻我军现在的处境。凭我的直觉,丞相已考虑好撤军的事了。”
消息又传到夏侯惇那里,夏侯惇听了也觉得有理,便下令三军整理行装。当晚,曹操出来巡营时一见,大吃一惊,急令夏侯惇来查问,夏侯惇哪敢隐瞒,照实把杨修的猜度告诉了曹操。对杨修的过分机灵早已不快的曹操,这下子抓到了把柄,立即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虽杀了杨修,终于还是下令退兵。然而,就杨修而言,他早晚必死无疑。因为他几次三番地恃才傲物,逞口舌之快,不能在曹操面前收敛自己。他总是把小聪明用在一些无用的小事上面,不顾忌上下尊卑,随心所欲地言行。
正是因为他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才招来了杀身之祸。
自制力薄弱的人遇事不冷静,不能控制激情和冲动;处理问题不顾后果,任性、冒失。这种人易被诱因干扰而动摇,或惊慌失措。而这些人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集中。
当全国上下的“减负”运动开展之后,青少年有了充裕的课外活动时间。但同时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放学回家以后,家长不在身边,也没有老师和同学监督,如何才能合理安排这一段“自由”时间呢?青少年的自制力在外界强大的诱惑面前往往变得不堪一击。
自制力是一种克制或节制,自我约束是一种美德,是文明战胜野蛮、理智战胜情感、智慧战胜愚昧的表现。
自制力能使生活之路变得平坦,还能开辟出许多新道路,如果没有这种自制力,就不能有所创新。在政治上,春风得意的人并非因为天赋非凡,而是因为性情的非凡才使他获得成功。如果我们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缺乏忍耐精神,既不能管理自己,也不能驾驭别人。
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高贵品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能镇定且平静地注视一个人的眼睛,甚至在被别人极端挑衅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一丁点的脾气,这会让人产生一种其他东西所无法给予的力量。人们会感觉到,你总是自己的主人,你随时随地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会给你品格的全面塑造带来一种尊严感和力量感,这种东西有助于品格的全面完善,而这是其他任何事物所做不到的。
在某国的特种部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间谍被敌军捉住以后,他立刻装聋作哑。任凭对方用怎样的方法诱问他,他都绝不为威胁、诱骗的话语所动。最后,审问的人也许故意和气地对他说:“好吧,看起来我从你这里问不出任何东西,你可以走了。”这个间谍会怎样做呢?他会立刻带着微笑,转身走开吗?不会的!没有经验的间谍才会那样做。要是他真是这样做,他的自制力是不够的,因为只要他一跨步,意味着已经暴露他的身份,死亡的危险马上就会降临。有经验的间谍会依旧毫无知觉似的呆立着不动,仿佛他对于那个审问者的命令,完全不曾听懂似的,这样他就胜利了。审问者原是想以释放他,给他自由的方式,来观察他的聋哑是否是真实的。一个人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常常会制止不住心灵上的动静。但那个间谍听了依然毫无动静,仿佛审问还在进行,审问者的确相信他确是个残疾人,说:
“这个人如果不是聋哑的残疾者,那一定是个疯子了!放他出去吧!”就这样,这名有经验的间谍,以他特有的自制力,使自己免遭一劫。
由此可见,自制力是多么重要。如果青少年朋友想为人生的画卷描绘美丽的图案,则有必要学会在大小事上进行自我控制。你必须学会容忍和控制,感情必须服从于理性判断。你必须尽量避免坏的心情、坏的毛病、骄傲狂妄的心态等。这样,成功的钥匙才有可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学会忍耐,不骄不躁
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鲁迅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朋友会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情,有许多事会让你感到兴奋、喜悦,也会有许多事令你感到沮丧,甚至愤怒。这时你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千万要记住表达情绪一定要分清场合。在参加一个朋友的葬礼前,你得到一个关于自己的好消息,但是你就不能在参加葬礼的时候表现出来,否则就会招来死者亲友的反感,认为你对死者不恭;同样你在参加一个朋友婚礼的时候,即使再有悲痛的事情,你也不能在婚礼上号啕大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历来被看作是自我情绪控制的至高境界。控制情绪的能力有几种不同的层次,通过一位禅师启发妇人的故事,就可以了解这些不同的层次。
古时候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高僧用禅理告诉人们什么是“气”,为何要“怒”。“气”便是不加控制的情绪,是那种别人吐出而自己却接到口里的东西。吞下便会反胃,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愤怒也是如此。
愤怒是一种很难控制的情绪,正因为难以控制,所以很容易酿成大祸,甚至丢掉性命。正如培根所说:“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会一同毁灭。”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还是让我们以平和的心境来对待生活中繁杂的事情吧!小心别伤害了自己,只有平静才是生活的真谛。当你的感情控制了理智时,你将成为感情的奴隶;当你战胜自己的感情时,才证明你是主宰命运的人。唯此,你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忍耐、心平气和的性情,不注意培养交往中必需的情商,遇到一丝火星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把你最好的人缘全都炸掉。
在所有不愉快的情绪中,愤怒是最难摆脱、最不容易控制的,也是最具诱惑性的负面情绪。因为人在发怒时,易于失去理智,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从而容易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领导者而言,盛怒之下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被东吴杀害,刘备悲愤交加,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怒而兴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被吴将陆逊以火攻之,火烧连营四十里,惨遭失败。
《圣经》中的箴言告诉人们:不轻易发怒的人,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
研究表明,最后失去控制、大发雷霆的人,通常都经历了连续的累积情绪过程。每一个拒绝、侮辱或无礼的举止,都会给人遗留下激发愤怒的残留物。
这些残留物不断地积淀,急躁状态会不断上升,直到失去“最后一根稻草”,个人对情绪的控制完全丧失,出现勃然大怒为止。在这个过程中,除非内心控制的大门能快速地关上,否则,这种狂怒极易造成暴力和伤害。
人的愤怒情绪,从轻微的烦躁不安,到严重的咆哮发怒,乱摔东西,甚至丧失理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反应,变成侵袭人际关系的“癌症”。
心理学认为,生气是一种不良情绪,是消极的心境,它会使人闷闷不乐,低沉阴郁,从而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
有关医学资料认为,愤怒会导致高血压、胃溃疡、失眠等。据统计,情绪低落、容易生气的人,患癌症和神经衰弱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大。可见愤怒对人的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
愤怒对人的身心发展都没有好处。愤怒行为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青少年朋友必须学会用理智来思考问题,用理性来控制愤怒的情绪,这要求你学会忍耐。
没有人会为你的坏脾气“买单”
有了自制力,就不会向人翻脸,或暴露出足以引起不幸的弱点来。
——莱特
有一个爱发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怒的时候,就钉一颗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男孩很快就钉下了37根钉子。后来,男孩每天钉的钉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钉子容易。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了。
父亲又告诉他说,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给别人留下疤痕。如果你捅了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青少年朋友,你的坏脾气会伤害到你身边的人,尽管有一天你不再发脾气了,但可怕的记忆仍然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痛。而你,可能因为自己的坏脾气而失去亲人和朋友。他们将离你而去,因为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坏脾气“买单”。
据报载,某天上班的高峰期,某男子开车去上班,由于车流量较大,眼看就要迟到。车龙好不容易向前移动了一点,可前面的司机偏偏像睡着了一样,丝毫不动弹。男子开始冒火了,拼命地按喇叭,可前面的司机依然不为所动。男子看起来气极了,他握住方向盘的手开始发白,仿佛紧紧地卡住前面司机的脖子,额头开始冒汗,心跳加快,满脸怒容。真想冲上去把那个司机从车里扔出来!
他简直无法控制自己了,车还是停滞不前,他冲上前去,猛敲车门,结果前车司机也不甘示弱,打开车门,冲了出来。就这样,一场恶斗在大街上开始了,结果男子打碎了那个人的鼻梁骨,犯了故意伤人罪。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这都是坏脾气惹的祸。
发脾气并不能使现有的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事实上,愤怒的情绪是可以进行疏导的。
研究表明,对刺激物的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愤怒对于人的情绪具有巨大的刺激性,但是,愤怒可以被有效地控制。
一般来说,愤怒基于责备。一旦陷入责备的对抗中,愤怒就会接踵而至,就像黑夜紧随白天那样自然。为了避免陷入这一困境中,唯一可能的是为它找到一条建设性的出路,而这出路只有运用情绪智力才能实现。
发怒是由内心的愤怒所产生,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发怒,发怒总有原因和针对性。这个原因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无关痛痒的小事情,但是在易怒者眼中却是不可忍受的导火索。富兰克林曾说过:“任何人生气都是有理由的,但很少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所以要控制愤怒,必须提高自己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
首先,对自己以往的行为进行一番回忆评价,看看自己过去的发怒是否有道理。
一个老板对下属发火,原因是下属工作失误。这位下属不敢对老板生气,回来对妻子乱发脾气。妻子没法,只好对儿子发脾气,儿子对猫发脾气。这一连串的行动中,只有老板对下属发脾气是有些缘由的,其他则都是无中生有。所以,在发怒之前,你最好分析一下,发怒的对象和理由是否合适,方法是否适当,你发怒的次数就会减少90%。
其次,要低估外因的伤害性。生活中你可以观察到,易上火的人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很在意,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他会耿耿于怀。过后,他又会把事情尽量往坏处想,结果,越想越气,终至怒发冲冠。
制怒的技巧是,当怒火中烧时,立即放松自己,命令自己把激怒的情境“看淡看轻”,避免正面冲突。当怒气稍降时,对先前的激怒情境进行客观评价,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责任,恼怒有没有必要。
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听信小人谗言,怒发冲冠,回到家中不问青红皂白,把爱妻一剑送上黄泉。及至觉悟,已为时晚矣。痛不欲生的奥赛罗也自尽身亡。如果当时奥赛罗冷静下来,做一个理智的评估,就不会做出那样的傻事了。
怒气似乎是一种能量,如果不加控制,它会泛滥成灾;如果稍加控制,它的破坏性就会大减;如果合理控制,甚至可能有所创益。
日本老板想出奇招,专辟房间,摆上几具以公司老板形象制作的橡皮人,有怒气的职工可随时进去对“橡皮老板”大打一通,揍过以后,职工的怒气也就消减了大半。如果你平时生气了,出去参加一次剧烈的运动,看一场电影娱乐一下,出去散散步,这些与痛揍“橡皮老板”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在时刻变化的,今天的心情与昨日的不同,明天的又与今日相异。如果将自己的情绪按照高低绘成曲线图,会发现情绪也有波峰波谷,如果时间长了,就会看到每隔一段时间情绪波的变化会重复一次,这就是总的情绪状态。情绪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但频繁的、强烈的波动却相对较少,青少年朋友要尽量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们时刻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每次要发脾气前,先冷静地问问自己:别人不会为我的坏脾气买单,我自己可以吗?如果你自己也不想这么做,还是收起你的怒气吧。
冲动误大事
愤怒而不冷静,是人类毁灭自己的利器。
——罗曼·罗兰
有一句话叫作“冲动是魔鬼”,实际上“冲动甚于魔鬼”。书中、电影中、生活中,有多少人都是因为一时冲动而犯下了大错,耽误了大事。
有一对年轻人婚后生了一个小孩,太太因难产而死,只留下丈夫和孩子两个人。
父亲既要挣钱养家维持生活,又要照顾家,因为没有人帮忙照看孩子,他就训练了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它会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还会陪他玩,逗他开心。主人对狗非常放心。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另外一个乡村,遇到了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惊呆了。屋里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的野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主人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他赶忙抱起孩子,看了看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的尸体:腿上的肉没有了。他又发现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与狼搏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狗主人一定后悔自己的冲动,错杀了自己最忠实的伙伴。我们是不是也时常有这种情况:遇事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判断,而不是去了解、去分析事情的真实情况,做出了很多无法挽回的错误决定。
还有一个故事,主人公白雪因为一时的冲动,走出了令她终身悔恨的一步。
白雪的家在一个村子里,父母都是农民,她没去过大城市。她总想着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5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因为一件小事和父亲吵了起来,便赌气离家出走,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大城市。
人生地不熟,她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去哪,做些什么。但无论如何不能回家去,她想。
一个陌生男子过来主动和她搭话,问她家在哪里,都有什么人啊,为什么到这儿来,等等。他自称自己可以给她介绍工作,等赚了钱就不用依靠家里了……白雪被他的话所蒙蔽,跟他上了车。
车越走越远,还没有到那个男子说的什么“有工作的地方”,她已经感觉到自己可能受骗了。下车后,那名男子拉着她就向一个小村子里走,她问:“我们要去哪?”“这里是离你家很远的外省,你做我媳妇吧。”
她拼命反抗,但已经成了人家的笼中之鸟,被迫和那个男人成了家。
此后她一直过着很艰辛的生活,整日操劳不说,还要忍受那男子父母的虐待,自打她生了个女儿,就更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她后悔自己当初离开家,要不是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至于被骗到这里。
几年之后,她趁男子家里人不备,带着孩子跑了出来,但她不知道该怎么回家。她又流落到另一个地方,靠拣垃圾,做一些短工维持生计。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委屈和辛苦,她原本年轻的脸也变得比同龄人苍老许多,她想回家,可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够,一看到街上的老人互相搀扶的情景,她就想起自己的父母,禁不住暗自流泪。
后来她又嫁给了另外一个本地人,生活好了不少。她可以回家了,但当她回去以后,才知道父母因为找她而病倒了,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白雪几乎要崩溃了,自己的一时冲动,不但给自己,也给家人酿成了这样悲惨的后果。她为自己当时的错误决定付出了10多年的青春,也连累了自己的亲人。
有多少人因年轻气盛,一时冲动,与自己的亲人闹翻,造成了家庭的破裂,失去了最为珍贵的亲情;又有多少人因头脑发热而断送了自己的一生。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无论当时的情形多么让人愤怒,青少年朋友也要尽量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告诉自己等一等再作决定。
希腊神话中有个人叫布鲁斯,他要离开家乡到远方去闯荡。临走时,他的妻子叮嘱他说:“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等一等再作决定。”布鲁斯走了几天,一天晚上,他到一家旅店住宿。店主人告诉他:“不管夜里发生些什么,你都不要下楼去看。”
布鲁斯正在睡梦中,他被一种奇怪的声音所吵醒。好像楼下有人在喊叫,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但他想起了店主和妻子的话,便控制住自己的好奇,接着睡觉。
第二天早上,他要动身离开。店主人对他说:“你是第一个活着离开这里的客人。”
布鲁斯大惊:“为什么?”
“你听到的那个声音是我得癫狂症的儿子,他每天晚上都在院子里喊叫,把人吸引到楼下后杀死。过去所有的人都是听了叫喊声以后非常好奇,忍不住下楼,丢了性命,只有你能控制住自己。”
多年以后,他成了富翁,回到了家乡,这么多年没回来了,不知道家里现在是什么样子。他远远地就看到了自己的房子,院子里自己的妻子正和一个青年男子在一起,她轻轻地抚摩着那个男子的头,看上去十分亲密。
他不由得感到愤怒,认为妻子背叛了自己。他拿出了自己防身用的匕首,准备上去先干掉这个男的。可他又想起了那句话,还是克制住了自己,先不要冲动,弄清楚事情再说。
他慢慢地走到门口,妻子看到了她,非常高兴,跑过来一把抱住了他:“你终于回来了!”又转过头去对那个男子说:“快过来啊,这就是你的爸爸。”
布鲁斯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傻事,否则一家团圆就成了父子相残了。他此时终于明白了妻子曾经对他说过的那句话:“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等一等再作决定。”
青少年朋友在做事情时,也应该等一等再做决定。等什么呢?等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等自己的头脑清醒过来,等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热血沸腾而做出不理智的事,等自己确定做了决定后事态不会失控。
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
易怒是一种卑贱的素质,受它摆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
——培根
自制力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自制力也是一项决定成败的关键素质。
有人说: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务必戒奢克俭,节制欲望,只有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获得。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对于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精神上的自制也是非常重要的。衣食住行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自制,甚至是尽善尽美地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却非人人都能做到。
想要成功必须使消极的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否则,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事业成就将无法保证。米开朗琪罗曾说:“被约束的才是美的。”对于情绪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控,那么,人就有可能成为情绪的奴隶和牺牲品。
芬妮是一个脾气暴躁、情绪容易波动的女孩,经常因为小事和别人吵架,她的人际关系因此愈来愈紧张,结果男友也难以忍受她的坏脾气,和她分手了。终于有一天,她觉得自己已经处于崩溃边缘。
她打电话向她的一个朋友詹森求救。詹森向她保证:“芬妮,我知道现在对你来说是有点糟,可是只要经过适当的指引,一切就会好转。”
“你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自己安静下来,好好地享受一下宁静的生活。”
听了詹森的话,芬妮开始试着放弃先前忙碌的生活,好好地放松自己,给自己休了一个长假。当她情绪已经稳定了一段时间之后,詹森又建议道:“在你发脾气之前,不妨想想,究竟是哪一点触动了你?”
“你可以拥有两种思考,一种是让每件事情都在脑海里剧烈地翻搅,另一种则是顺其自然,让思想自己去决定。”说着,詹森拿出了两个透明的刻度瓶,然后分别装了一半刻度的清水,随后又拿出了两个塑料袋。芬妮打开来,发现分别是白色和蓝色的玻璃球。詹森说:“当你生气的时候,就把一颗蓝色的玻璃球放到左边的刻度瓶里;当你克制住自己的时候,就把一颗白色的玻璃球放到右边的刻度瓶里。最关键的是,现在,你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不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会继续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芬妮一直照着詹森的建议去做。后来,在詹森的一次造访中,两个人把两个瓶中的玻璃球都捞了出来。芬妮发现,那个放蓝色玻璃球的水变成了蓝色。原来,这些蓝色玻璃球是詹森把水性蓝色涂料染到白色玻璃球上做成的,这些玻璃球放到水中后,蓝色染料溶解到水中,水就呈现了蓝色。詹森借机对芬妮说:“你看,原来的清水投入‘坏脾气’后,也被污染了。你的言语举止,是会感染别人的,就像玻璃球一样。当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控制自己。否则,坏脾气一旦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就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再也不能回复到以前。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
芬妮后来发现,当按照詹森的建议去做时,自己真的不会那么混沌了,事情也容易理出头绪。
当詹森再次造访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那个放白色玻璃球的刻度瓶竟然溢出水来——看来芬妮对自己的克制成效不小。慢慢地,芬妮已学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思想的旁观者,并重新得到了一位优秀男士的爱,美好在她的生活中渐渐展现。
任凭坏情绪摆布的人往往是生活的弱者,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量让自己安静和放松下来,想一想目前出现了什么情况,而不是顺其自然让脾气发作,被情绪牵着走。
有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怒气冲冲地来到林肯那里,抱怨一位少校公开指责他偏袒下属。林肯建议斯坦顿立即写一封信回敬那位少校。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教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和别人生气的时候,要注意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要把自己的愤怒压抑在心底,也不要直接将愤怒发泄给别人,而要找出一个缓解愤怒情绪的合理方法,让自己的情绪缓一缓,等自己的内心平静了再作决定。
除了愤怒情绪之外,忧郁、失望、苦闷等消极情绪也是阻碍我们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身。如果你能够恰当地掌握好情绪,那么将在别人心目中留下“沉稳、可信赖”的形象,你的人生也必定会因此而受益匪浅。
驾驭好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控能力,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则之一。
冷静沉着,遇事应付自如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着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
——狄更斯
一个人在关键的时候,在危难之中能够保持冷静,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而且也是战胜困难、减少损失的重要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雷诺在马其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她的身边只有两个年幼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3人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对着一张揉皱的纸就着暗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个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变得危急起来,雷诺夫人很清楚,当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一双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没有持续多久,那个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雷诺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把把烛台夺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冷静沉着,临危不乱,才能够化险为夷,力挽狂澜。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危险,青少年要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保持冷静的头脑,控制好自己,才能控制意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