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453200000008

第8章 廉矩

欲请廉字,须从俭字下工夫

【原文】

欲请廉字,须从俭字下工夫。

【译文】

想做到清廉,必须从节俭上下功夫。

【解读】

曾国藩认为,做官重在守廉。一事想贪,则可能事事想贪;一时想贪,则可能时时想贪。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自己就会被贪婪吞没,因此他洁身自好,为官不求钱财。可“不求财”、“不贪财”的话人人能说,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毕竟金钱的诱惑,就像一根羽毛在搔我们的痒穴,少有人能不笑的。正是因为不求财、不贪财难,所以能在别人难为之处做到的人,就是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攻下武昌后,朝廷派来兵部郎中德音杭布,名为效力,实为监察。那天他趁曾国藩不注意悄悄溜进他的卧室,想看看曾国藩有没有私藏什么财宝。可是当他推开门的一刹那,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只见屋内除一张床、一张书案、两条木凳、三只大竹箱外,再无别物。”德音杭布这样对皇帝描述,“床上蚊帐陈旧黑黄、低矮窄小,仅可容身。上面只铺着一张半旧草席,草席垒着一床蓝底印花棉被,被上放着一件打了三四个补丁的天青哈拉呢马甲。屋里唯一饰物便是墙上挂的当年唐鉴所赠‘不作圣贤,便为禽兽’的条幅。”

说到最后,他不由地发出感慨:“曾大人也太俭朴了。”

其实,曾国藩不仅在屋内装饰上不讲究,就连他用来装旧衣服的竹箱还是其先祖星冈公时制的,已有四十余年的使用期了。他不仅如此要求自己,也以此来教育儿女。他曾在一封家信中,对儿子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还写诗道:“但留德与能,教儿须自行。”

和金银珠宝相比,节俭是伴随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看着不属于我们的珠宝而不起贪念时,我们没有得到财富,却收获了心灵的富足。因此曾国藩鼓励孩子自立,让儿女们懂得唯有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其两个儿子分别成为我国著名的外交家和算学家,其孙子及曾孙中有不少成为科学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可见曾国藩的这份精神遗产之丰厚。

但这种两袖清风,官场上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他的功绩在明朝历史上罕有人能与之匹敌。但是他在推行改革中虽然也提倡清廉、反腐败,可惜自己却未能洁身自好。

改革刚开始时,张居正带头执行清廉政策。他的父亲过生日,派仆人骑驴回家送礼,特吩咐不得住驿站。但后来他回乡葬父,坐的是三十二抬的特制大轿,沿途地方官员郊迎郊送,还要呈上奠金。担负护卫任务的是比国家正规军装备还要精良的特殊卫队。这样的排场让朝野上下对其议论纷纷。

在封建社会,可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每一个为官者都是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他们的功过是非,逃不过后人的评论。反顾现实,每一个人也只是人潮中的沧海一粟,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懂得什么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把握住值得珍惜的情感、易逝的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感悟无限的情怀,这样才能为内心赢得一片净土,收获一份安宁。

用人宜少,官气宜轻

【原文】

用人宜少,官气宜轻,常如教官衙门规模。

【译文】

使役的人要少,官气要轻,常常跟教官衙门一样的规模。

【解读】

曾国藩说“用人宜少”不是说宁可有贤人也置之不用,而是说不要乱用人,无章法地用人。“官气宜轻”中的“官气”是一种傲气,是一种对钱、势的贪图。在曾国藩眼中,为官之人用人失了章法、失了清淡,就不会真正做好分内的工作。

官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职业,作为一种职业,必然它必然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汉书·盏宽饶传》中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其中的一个“贤”字即是对官的职业规范。“贤”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识,二是能力,三是原则。曾国藩所说的“用人宜少,官气宜轻”即是从原则的层面来说的。用人宜少,涉及的是招贤纳士的原则,官气宜轻,涉及的是清廉为官的原则。

为官者本是百姓的公仆,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的人是把权、利、钱与官联系在了一起。当官者虽然手里有的只是权力,而权力却直接与钱挂钩,有了权,就有了利和钱,这也就是大家所谓的“官本位”的一种思想意识。

在李乔的《清代官场百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商捐了个知府,皇帝问他:“作为商人你本来就已经很富有了,为什么还要买个官做呢?”

富商回答说:“经商获利虽然多,但终究不如做官获利丰厚。最重要的是,当商人不如当官体面。”

在我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盛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商人虽然有钱,在地位上却处于极为尴尬、暧昧的状态。而通过商人的一番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在人们的认知中,做官的含义已经不再单纯了,而是变成一种敛财工具,是直接与自己的利益有关联的。就是因为这种思想,让越来越多的人想做官,使“官本位”这一思想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种认识造成的结果是,官不为公,而专为私,进而滋生贪婪、傲气、徇私枉法。如此而行循环,势必不利于个人、国运的长久发展。基于此曾国藩才不主张为官人,官气过重。以他之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是有学识、有能力、有原则的读书人,虽然没有地位、权势,但是做人光明磊落、内心重新、极富内涵,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人生。

曾国藩认为官气过重、靠为官发财,是一种很可耻的行为,反之那种在官位而不求财、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人,反而值得人们称赞。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听从朋友的劝解,出任彭泽县令一职。在任期间,上面派督邮通知陶渊明说:“上面的人要来这里检查,到时你必须穿戴齐整干净,然后恭恭敬敬地前去迎接,否则会受到惩罚的。”

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声,说:“我不愿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卑躬屈膝地去向那些人献殷勤。”

说完,就回屋收拾行李,辞官回家了,自此之后再未踏入官场半步。他隐居田园,躬耕于田畴,虽然身体劳累,心灵却是放松的。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上,陶渊明贫病交加,最终在孤独中离开了人世。

很多人都笑他傻,因为他原本可以活得很好,至少不会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可是如果当初陶渊明选择了为五斗米折腰,就必须放弃人格和气节的坚守。果真如此,历史上就不会有个因气节高尚、诗文清新的田园诗人了。

在曾国藩的官场观念中,做好官的前提是把自己做好。而把自己做好,不过是把自己做“贤”。首先丰富自己的学识。这个学识既包括书本上的,比如历史方面,也包括生活上的,比如一些基本的人事物理。书本上的知识武装头脑,生活上的知识,便于处世。

其次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了知识,还要懂得应用知识,一方面保证自己在专业领域内没有盲点,另一方面要能在为人处世中,自由周转,保证上下级的关系和谐。

最后,要建立自己的原则,比如,面对权势的原则,面对金钱的原则,面对人情的原则,等等,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在心里留个不变的标杆,即是原则。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清正廉明的官员,而做这样的官,就需要有曾国藩的明智,陶渊明的决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官运发展得长远。

所出既少,所入自可不苟

【原文】

所出既少,所入自可不苟。

【译文】

所用的支出既然减少了,所得到的收入自然也不能马虎。

【解读】

“廉矩”即“廉”和“矩”,“矩”是规则,在金钱出入上讲规则,即是“廉”。金钱上的事情,于常人而言,可大可小,但对于像曾国藩这样的为官之人,钱财出入的事情,必须当大事来看待,每一份金钱的入账,都要认真,对每一份金钱的出账也都要谨慎。曾国藩这里所说的“所出既少,所入自可不苟”,即是对待收入支出的态度。

其中的“所出”少,是节俭,不该花的钱不花;“所入”不苟,是谨慎,不属于自己的钱,绝不动心思。曾国藩如此告诫自己的子弟,让他们在钱财上不要掉以轻心外,还是要他们保持一颗淡泊心,面对诱惑不起贪念。而他本人虽在仕途路上有失有得,却从不愿意触及不属于自己的钱财。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于皇上的青睐,曾国藩连升了四级,位列五品。按规矩,他已经不该在会馆住了,而应出来自立门户。可是,曾国藩一向生活勤俭,早年的七品官服已经不能再改成五品朝服了,他只好花了二两银子做了一身新衣服。再加上租房要用钱,手下也需要人手帮忙,又需要额外的开支。这个时候,户部尚书知道他要用人,就把自己的跟班陈升推荐给了他。曾国藩碍于面子也就没有推辞。

升了职位,换了衣服,曾国藩觉得比以前精神多了。可是不久,京城里就闹出了这样的民谣:“皇城根下一大怪,五品顶戴走着来。”原来,曾国藩为了节省开支,每天都步行去翰林院,这首民谣就是在讽刺他的寒酸。对于这些流言蜚语,曾国藩毫不理睬,依然每天精神抖擞地走路去办公。

尽管如此节俭,日子还是撑不下去。这天,曾国藩想写信跟家里要一百两银子接应,他心里想:位列五品的官员,没能让家里沾光,却还要家里接济,估计这样的人只有我一个吧。想着想着,不禁笑了起来。这时,陈升醉醺醺地从外面回来了,边往屋里走边叫嚷着:“爷,这是一百两银子,您拿着花去。”曾国藩一见陈升这般模样,真想甩他一巴掌,可是碍于户部尚书的面子,他忍住了。

“你从哪里来的钱?”

陈升有点不耐烦地说:“是一个瘦高个的人给的。别管谁给的,您就花吧。”正说着,他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向外跑,“爷,还有一封信,我给丢喝酒的地方了。我这就去拿。”看着陈升连滚带爬地出去。

陈升很快就把信取回来了。曾国藩一看,原来是中堂大人的侄子找他说情,让曾国藩在皇上面前替他美言几句。曾国藩看完信,稍微想了一下,给他回了一封信,并附上了这一百两银子,让陈升送回去。

陈升很惊讶:“老爷,您真的要原封不动地送回去?”曾国藩点了点头。“那恐怕您还得补上几文钱,我刚刚拿它付酒钱的。”

曾国藩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这是什么钱啊,你就敢花。你马上给我走人,那几文钱就当时你的工钱了。”说完,赶紧到茶楼,找个伙计把东西送回给了中堂的侄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官的讲取财之道,即是讲保持廉洁的规矩。如果因为一时的贪婪而禁不住诱惑,那么迟早会给自己招来麻烦。贪得无厌的人常常会失去清醒的头脑,为了一点小利而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甚至生命。

曾有人说,“不是我们缺少太多,而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因为想要获得更多,眼睛里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名利填满,所以忘记了看脚下的路。即使危难就在眼前,也无法避让,贪心遮住了我们的双眼。贪婪的可怕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分不清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然而拒绝贪婪,也不过是像曾国藩这里说的这样,在金钱出纳上不苟且。不怀苟且心,自不会为贪心、诱惑开绿灯,如此,它们便不会阻碍快乐和知足。

欲请勤字,须从清理词讼下工夫

【原文】

欲请勤字,须从清理词讼下工夫。

【译文】

要想做到勤,就要从清理积压官司上下手。

【解读】

曾国藩出仕做官之后,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可实际操作的规矩,也是自己为官的基本底线,任何人不得触碰,即是做到“清、慎、勤”,而要想“清”,先需“勤”,一个不勤劳的人,势必要想方法投机取巧,对这样的人,要想让他保持清廉是不可能的。为此曾国藩将“案无存牍,室无私钱”作为检验自己是否廉矩的标准。

这两句话放在今天来解释,即是说办公桌上绝对不留一份没有处理完的公文,当天的事情必须在当天内处理完;办公室、自己的家里不留一分见不得人的钱。他说,要在清理词讼这样的小事情上练勤字功夫,其实也是在说,无论事情大小都要认真对待,如此才能既让别人监督自己,也能让自己督促自己,还能让下属安心,可谓一举三得。

1867年9月20日,曾国藩准备买个砚台,以此为话头,和赵烈文谈到自己起居和日常生活。他边笑边指着墙壁说:“我来江南任两江总督已经半年了,墙壁上没有一幅有落款的字画。办公用的几案上也荡然无物。人们是不是要嘲笑我太简陋了?”

赵烈文回答说:“自从有总督衙门以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净过。人们想赞颂您的大德还来不及,怎会有人笑话您?”

曾国藩说:“足下将来给我写墓志铭时,这也算一件趣事啊。”

赵烈文说:“有关您的轶闻要编进年谱的话,几十卷也写不完。您的著作有千万集之多,而铭志之类作品,恐怕没有大手笔能够剪裁得了。”

曾国藩说:“以前我见《胡文忠(林翼)集》选刻的多不恰当,而且大多数都是他人代笔的作品,我死以后,恐怕也免不了要遭此一劫啊,足下有什么办法给老朽善后啊?”

赵烈文说:“等到您盖棺论定之后,在下赵烈文愿意担任编纂的事情。”

曾国藩说:“我有哪些不足编纂的地方,惟望足下将来要主持正论啊!”

赵烈文郑重地说:“谨遵您的教诲。”

五天之后,两人谈话的时候,一个士兵拿着一张纸让曾国藩看,曾国藩看了点点头,随即问赵烈文说:“这是什么东西?足下猜猜看!”赵烈文说猜不到。曾国藩说:“这是我的食单呀。每餐两个菜,一个大碗,一个小碗,摇动三次,凡五品,不需要丰盛,但一定是隔宿的。”

赵对曾国藩俭朴的美德称赞不已,说道:“我在您的总督衙门待了这么久,还没有在通常的饮食中,看见有鸡鸭,您也吃火腿吗?”

曾国藩回答说:“没有。过去别人送,我都拒绝了。现在已经形成风气,好久不见有人馈送了。即使是绍兴酒,也是每斤零着喝。”

赵于是说:“大清朝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

曾国藩说:“君将来给我撰写墓志铭,这都是作料啊。”然后一同大笑。

其实,曾国藩本没有必要安排一个人在自己身边,监视自己的饮食起居,而他这样做了,目的不过是为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可再保持勤廉上偷懒。他曾在教育子弟的信中写道:“勤、廉二字,看似平浅,实则获上在此……舍此二字,上司即偶然青盼,亦不能久。欲求寅僚之敬佩,百姓之爱戴,即袭取于偶然,亦不可得矣。”按照曾国藩的思想,居官根本,为政之本都是勤廉二字,因为唯俭可以养廉,唯勤可以生明。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可以古今通用,即使时代再变化,为官的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清、慎、勤”这三个字只是换一些适合时代的具体事项而已,本质不会变。

身后无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

【原文】

身后萧索,无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亦殊觉善不可为。

【译文】

一个人身后萧索,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庇护,能这样的除了廉洁的官吏无他人,就连我也觉得做到这般地步十分不易。

【解读】

《管子·牧民》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维”是指挂在一张网四角的绳索,这四根绳索,根根不断,才能保证网的维度,才有保证网有约束人的功能。其中的“廉”字是指在为官过程中,不藏污纳垢,不被贪心等妄念蒙蔽。而在古人的眼中,为官勤廉与否,不仅涉及个人的饭碗,还关涉国家的安危,从这个角度说,做官是从业,也是一份责任的履行。那么怎么才算是廉吏呢?曾国藩说“身后萧索,无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

在他看来,做一个两袖清风的人,是落寞的,也是光明磊落的。所谓身后萧索是因为,廉吏无人可攀附,不给他人阿谀奉承的机会,因此不免落得个门庭冷落的局面。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经手的事情都是问心无愧的,因此心无挂碍。

对于这样清贫的廉吏,曾国藩敬佩的同时,谦称自己无法做到像他们那般优秀。曾国藩的仕途在外人眼里可谓是顺利的,年仅三十余岁就已官至二品,他做官不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的,而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以曾国藩发誓做官不为财,他曾说过:“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事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此时侍奉高堂,每年仅寄些许,以为甘旨之佐。族戚中之穷者,亦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

“盖即多寄家中,而堂上所食所衣亦不能因而加丰,与其独肥一家,使戚族因怨我而并恨堂上,何如分润戚族,使戚族戴我上堂之德而更加一番钦敬乎?将来若做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用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国藩当初在筹备建湘军、办团练之时,就宣布“不要钱,不怕死”,这里的“不要钱”指的是不贪、不要非分之钱。曾国藩曾说过:“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受人敬重。一般的人,都不免稍贪钱以肥私囊。我不能禁止他人的贪取,只要求自己不贪取。我凭此示范下属,也以此报答皇上厚恩。”曾国藩用这六个字时时警醒自己无愧于君父,并借此来招揽豪杰贤才。

曾国藩在率领湘军作战胜利之后,被清廷封为一等侯爵。此时,曾国藩已贵为汉臣之首,与满臣之首倭仁地位同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曾国藩的权力之大,官位之高。曾国藩能居于如此高位仍谨遵初做官时为自己定的“清正廉洁”的做官第一底线,能做到不贪不敛、坚持勤俭朴素,不得不令后世钦佩极。

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原文】

韩公有言:“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盖自古而叹之也。

【译文】

韩愈就曾经说过:“圣贤的人一直都没有自我存在,而不是圣贤的人却是志气盈满,骄傲自得。”原来是从古代就有的感叹啊。

【解读】

真正优秀的人,永远会抱着空杯心态待人接物,给自己不断提升的空间,因此,这样的人,身上不见傲气的浮夸,而是让人由衷赞叹其才能和为人。而自身不足假装优秀的人,会鉴于自身有限的才能而志得意满,待人接物常常流露出傲气,却很少做受人认可、感激的事情。诚如曾国藩引用的韩愈话:“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一个成熟的能人不会骄矜,反而是年少无知时,内心多狂妄。

骄矜、狂妄往往表现为自以为是,与他人一言不合便剑拔弩张。这与个人的修养有过,也与个人的年龄有关。曾国藩年少时就曾锋芒毕露过,当时的他与别人交谈时总是傲气四溢,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有一次,一个名叫窦兰泉的朋友前来拜访,与曾国藩探讨学问。两人都喜欢理学,就此展开了讨论。窦兰泉平日为人谦和,在发表自己见解同时,会为他人留下余地。曾国藩却好几次在没有明白对方意思的情况下打断了他的话,口若悬河地发表己见,窦兰泉几乎成了听众。

事后曾国藩很是后悔,在日记中检讨说:“彼此持论不合,反复辩诘,余内有矜气,反疑别人不虚心,何以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也就是说:“两个人意见不同,自己在辩论中有些盲目自大,从那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反而怀疑别人不够谦虚。为什么在对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心里很明白,却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呢?”

曾国藩的自我批评是十分值得肯定的。自我批评原本就比批评他人要困难,因为人的眼睛总是看他人的时候远多于看自己的时候。所以在争论中就不会考虑别人意见的合理性,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别人如果不买账,就有了争论,甚至认为对方见识浅薄。曾国藩深知自己傲气的锋芒不仅伤害了窦兰泉,也会妨碍自己进步,因此在心中几次反省后,提出了要“戒傲”。

身居高位者本来就容易受到来自上下层的压力与猜忌,就更要注意戒骄戒傲,去除心中狂妄。曾国藩奉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十分理解收敛傲气,长存敬畏之心才能长久的道理。

“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天下的道理讲究的就是两极互化。为人处世,最关键的是掌握好一个度。自己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一时的骄矜,失去了奋斗辛苦而来的一切。何为骄矜?骄矜就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

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谨慎小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一个自大自夸的人,就算是有一些美德,有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因此丧失掉,甚至酿成悲剧。古人强调恭谦自省,取得一点成就的人更要注意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多注意长远的目标,一定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就是这个道理。

欲学廉介,必先知足

【原文】

昔年州县佐杂在省当差,并无薪水银两。今则月支数十金,而犹嫌其少。此所谓不知足也。欲学廉介,必先知足。

【译文】

当年州县佐杂在省里任职时,并没有任何的俸禄。现如今虽然每月有几十金的补助,但人们依旧嫌少,这就不知足的表现。为官人如果想学廉介的话,就必须先要学会知足。

【解读】

人的欲望一旦不受束缚,就会不断地索取而无法满足,“欲壑难填”形容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做官的人对自己的欲望无法控制,想要习得“廉介”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和珅就是受自己欲望的驱使而成为清朝第一大贪官,最终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曾国藩这里说“欲学廉介,必先知足”,意思是想要学习廉洁,要先学会知足。“知足”二字,看着简单,实则有妙用。

对于从政的人来说,懂得知足是避免自己滑向罪恶深渊的方法;对于普通人来说,懂得知足会使自己过得更加幸福。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懂得知足,不会变为金钱的奴隶,也在心满意足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体验不到快乐,在陷入困境时,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吕洞宾有一天从天界下凡来,要救渡有缘的众生。在半路上,他看见有个少年坐在地上流泪。

他向前问道:“少年朋友,你为什么哭呢?遇到什么困难吗?”

这个少年叹了一口气:“我母亲卧病在床,家里没有钱请医生来看病,我本来要去做工赚钱,可是母亲又不能没有人照顾!”

吕洞宾一听,心里很高兴,难得世间还有这么孝顺的孩子。于是为了资助这个少年,吕洞宾使用法术,把路旁的一块石头,变成黄金。当他把黄金交给这个孝子时,这个孩子却摇摇手,表示不要这块黄金。吕洞宾心里更是欢喜欣慰,这个孝子竟然还是不贪恋黄金的君子。

吕洞宾问:“你为什么不要黄金?这块黄金足够让你们母子几年不愁衣食呀!”

少年回答:“你给我的黄金,总有用完时候,我只要你的金手指,以后只要我需要钱,手指随意一指,遍地就是黄金。”

吕洞宾听了以后,对这少年的贪婪之性,感叹一声,飘然远去。

人的欲望像个无底的黑洞,永远没有填满的一天。一个人即使赚了亿万财富,心被贪欲驱使,生活也享受不到富足的快乐。为了自己的欲望不断奋斗,不断地向前赶路,没有心思停下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久而久之,心灵就会不堪重负。懂得知足,懂得感恩,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留有缺憾,太贪求完美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失望。懂得知足,用感恩的心去生活,就会发现人生处处充满精彩。曾国藩所说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境界。

毋贪保举,毋好虚誉

【原文】

毋贪保举,毋好虚誉,事事知足,人人守约,则可挽回矣。

【译文】

不要奢望通过保举获取功名,不要嗜好虚无的荣誉,事事多些知足心,人人守好自己的为人准则,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有挽回的余地。

【解读】

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意是说,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外在的名利、优厚的物质,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有时候也会遮蔽人们的本心,让人疏于对内心的关照。这样的话,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底线,就有可能被他人、外物动摇。而这对于做事业的人来说,无疑是开门揖盗的事情。因此曾国藩在《挺经》中写道:“毋贪保举,毋好虚誉。”名利、虚誉都是身外之物,对它们汲汲营营,说到底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若一味执着于此,有时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子西是春秋末年楚国令尹,做事的时候过分看重名誉,甚至到了沽名钓誉的地步。

孔子知道此事后,对弟子说:“你们有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让他能把名誉看得淡一些呢?”

子贡说:“让我去劝劝他吧。”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等子贡回来后,孔子问他子西怎么样了。子贡说,子西也好像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心中已经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却说:“不受功利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不动摇,才能保持住高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的人,做事也不会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会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果不其然,楚国发生内乱,楚国大夫百胜公流亡吴国,子西处事不慎,将其召回,并任命为巢大夫。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百胜公所杀。

其实,子西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名利的追求,也没有真正看轻这些外物之于人生的意义,否则他就不会作出让自己身处险境的事情了。孔子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在子贡回报完后,流露出了担忧的神色。

过分追求名和利,就会变得患得患失,喜怒形于色,而流于肤浅庸俗。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不亦乐乎,因为一个虚名而得意洋洋,正所谓树大招风,这样做不但显得自己很没追求,也会招来他人的嫉恨。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和利,人们有时会使自己走入歧途,变得利欲熏心,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敌人,内心的气量愈发狭小,怨恨争斗也就在所难免。那些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而得来的地位、财富,并非收获,而是有可能成为灭顶之灾。

当一个人不对名利、虚誉有所贪求时,做到知足、守约即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但却拿“毋贪保举,毋好虚誉”来告诫自己。这既是明哲保身的良方,同时,也是在修生养心的方法。淡泊名利,心胸会变得愈来愈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免受凡尘俗世的干扰,自己所追求的志趣就不会流于庸俗。庄子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哲学家,跟他的淡泊名利密不可分。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逸气

【原文】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译文】

金钱和田产,最容易助长骄气和逸气,我们家中千万不要存钱,也不要买田。你们兄弟要努力读书,决不会没有饭吃的。

【解读】

俗语有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是,一家之中只要有一个人在功名上有所成就,那么全家人都跟着沾光。这也是古人之所以要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原因所在。然而在曾国藩看来,这种思维背后可能潜藏着使人无法保持“廉介”的隐患。

希求家中一人得道荣耀整个家族的观念背后,是人们要高人一等、维护面子的娇气、逸气。而在曾国藩眼中,这两种心理可能会阻碍一个家族的长远发展,还有可能让别人以此为把柄,陷自己于不义。因此,曾国藩在《挺经》中说他的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给子孙留下足够花费的钱财,足够使用的田产,就等于跟他们说:“今后你们可以不劳而获了。”而这是曾国藩所不认可的。

和这种为子女打算好一切的做法相比,曾国藩更倾向于“授之以渔”的做法。所以他叮嘱自己的兄弟、儿子要“努力读书”,如此便不至于担心生计问题了。相对于保持廉介的长篇大论来说,“努力读书”是一个小之又小的方法,不过书中自有黄金屋,真正把书独到深处,即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境界提升了,自然就不会去做那些为人所不齿的事情。

现在人常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是人们对曾国藩做官技巧的认可。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曾国藩在官场多年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他有什么左右逢源的为官技巧。其实,这种看法只是表面,在他的家训中他就多次提到了做官的根本技巧就是自立。

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就在给九弟的家书中谈起了自己为官的经验,大意是人在仕途清廉最为重要,要当一个清官,才算得是一个好官。我们不可否认,曾国藩确实留下了一些资产,具体多少后人无法得出精确的统计数据。不过,通过他儿子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做一下简单的推测。

曾纪泽和曾纪鸿两兄弟,在父亲的教育下生活清俭。曾纪泽时任驻英法外交官,他所有的薪俸都用到外交使馆和外交事务上了,自己却是一直过着很俭朴的生活。曾纪鸿在北京做一个低级官吏,酬劳都不够养家糊口,生活也是异常拮据。

当时,曾国藩去世还没过多长时间,如果他留下了足够多的遗产,这两兄弟也不至于陷入如此的生活境遇。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曾国藩确实没为子女留下太多遗产。生前,曾国藩本人不靠当官发财,时时不忘教育子弟为官当学廉矩;死后,曾国藩兑现生前承诺,不留资财于后人,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子女。

金钱和田产,代表着财富。曾国藩认为财富多了易使人滋生骄逸之气,因此他教育子女们努力读书,以自己的本领吃饭,这就是曾国藩所主张的不依赖、不追求钱,以自己的本事自立。

富者好施,与亲戚存问

【原文】

富者好施,与亲戚存问,岁时饭遗缀属。

【译文】

富有的人喜欢施舍,亲戚之间互相慰问,一年中赠送给他们的饭食连续不断。

【解读】

富有的人,因为乐善好施,而身心富足。由此来看,金钱上的富有只是“财富”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精神上的乐于施与也是一种财富。这看似付出的施舍,其实是在收获他人的感恩和赞誉。而一味地索取,看似在收获,其实在挥霍自己的人脉、信誉资本。

曾国藩曾在《彭母曾孺人墓志铭》中说:“在即昔我少时,乡里家给而人足。农有余粟,士世其业,富者好施与,亲戚存问,岁时馈遗缀属。”这句话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曾国藩在表达对死者的感激,感谢她在曾国藩年少时的接济;另一方面是在表达一种感慨,希望家人能像死者生前那样互相照应。

人,不能单纯地靠着自己的力量达成心中所想,对于曾国藩那样的为官之人来说,为人处世中更是要免不了要有用到他人的时候。然而付出和给予之间是相对的,自己从不给予他人帮助、关怀,他人自然不会为自己付出热心、资助。因此曾国藩的这句“富者好施,与亲戚存问”,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人脉关系是建立在互相的付出和关照上的。得了高位也好,有了财富也罢,不过像人穿了一件新衣服一般,人本身是没有变化的。如果人们因为自己地位的变化,而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流露出鄙夷的态度,无疑是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

人们应该在自己获得进步的时候,想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并给予适当的回馈。

曾国藩在京城的第一个春节是这么度过的:在参加完例行的朝贺大典后,他到家中拜见了父亲,而接下来的四天他都风尘仆仆地奔走在各位同仁好友之间。

首先拜见的是老师。他们一般都在朝廷中为官已久,是位高权重的大官,也是他进入仕途的领路人,因此他在初一的时候就率先拜访了他们。对老师,他总是恭敬有礼,每逢过年过节,他总是会拜见他的老师吴文镕。当吴文镕升任江西巡抚赴任时,曾国藩早早起来相送。他知道另一位师长辈的大臣祁隽藻喜爱字画,就亲自到琉璃厂去买了最上等的宣纸,装裱一个一百六十一寸的“大”字送上,使得祁隽藻开心不已。

接着就去各处拜见湖广的老乡。当时的湖南虽然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省份,但当时还是归湖广总督管辖。因此曾国藩拜访的不仅有湖南籍的官员,也有湖北籍的。他与这些同僚的交往总是保持在安全距离内,只是做好本分的工作,不会过分亲近,但是很周到。

第三部分就是他的同学了,这些人是他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基础。他认为这种情感虽然是后天培养的,但却是亲情之外所有情感里最亲近的,但是一同进学的缘故使得他们之间有了一种特别的关系。

曾国藩曾说:观古今成大事之人,无不有人鼎力相助,无不有人尽力相扶,力单势薄者无以成就大的事业。所以他十分注重人脉关系的建立和维系。而他的成功与他的人际关系网络不无关系。他在地方历任两江总督、直督总督等要职,又在中央十多个部门任职,他的人脉自然也就很复杂了,而他能够把这些关系处理得井井有条,那些在不同领域上的人就能够为他所用。

人际关系是很微妙的东西。人在世间上的一举一动,所接触的大人物或小人物都很可能变成日后成败的因素。在今天处理好自己身边日常的关系,并不是什么难事。在曾国藩看来,人际交往很简单,多些主动,就可能多一个朋友,平时多些用心,多些诚心,自会多一份历久弥香的友谊。这样一来生活、工作中也自然会多些机会。

同类推荐
  • 缔造帝国经济的50位巨人

    缔造帝国经济的50位巨人

    20世纪美国工商和金融界50位顶级人物登上成功之巅的心路历程。因此,对于“成功”二字,这些被冠以殊荣的商界精英们最有资格向人们娓娓道来,给你以启迪,给你以帮助。
  • 记者之王:埃德加斯诺在中国

    记者之王:埃德加斯诺在中国

    斯诺是一个美国人,一个优秀的美国人!临终时,他却用生命的最后力量说出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的一部分仍像我活着的时候一样能留在中国。美国抚育和培养了我,我希望把我的一部分安葬在哈德逊河畔,日后,我的骨灰将渗入大西洋,同欧洲和人类的一切海岸相连,我将感到我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我知道几乎每一块土地上都有与我熟悉的善良和值得尊敬的人民,他们都是人类的一部分。”
  • 漫漫自由路

    漫漫自由路

    1990年2月11日,面带微笑的曼德拉以矫健的步伐和胜利者的姿态,迈出了监狱的大门。作为世界上的最著名的囚犯,经过了27年的铁窗生涯和出狱后4年的奋斗经历,他不仅被南非人民推举为总统,还以他完美的道德风范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曼德拉的领导下,南非由一个长期实行野蛮、落后、残暴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民主的国家。在40多年的奋斗生涯里,曼德拉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向世人证明了他是一名睿智的预言者,更是一位永不退却的行动大师。本书是曼德拉迄今为止唯一的自传作品,也是全球超级畅销的励志经典,书中从他出生到罗本岛监狱岁月的一部分,是他在罗本岛监狱中创作完成的,罗本岛之后的文字是出狱后增补的。
  • 平民总统——林肯

    平民总统——林肯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热门推荐
  • 剑傲蛮荒

    剑傲蛮荒

    万灵大陆,宗门林立,强者如林。一个小家族的外门弟子在没有修行心法,丹药辅助的情况下依靠一块可以隐藏气息和自主吸引灵力的三角铜块低调修行,一路向前,刹那崛起!飞刀刺苍穹,穿万里,攻诡异,破万法。一剑傲八荒,斩妖邪,悟天道,震七界。PS:此“蛮荒”非彼“蛮荒”,想知根底,请细品之。【32275118】,建了个群,有兴趣的加了大家交流一下!
  • 泰拉瑞亚背景故事

    泰拉瑞亚背景故事

    泰拉瑞亚这款游戏坑爹的没有背景故事,因此这次就由我来瞎扯一段,不打赏也来看看吧。
  • 永恒神狱

    永恒神狱

    修炼,变强,只是因为心中的守护!当镇压世间的一切的阴暗邪魔和魑魅魍魉之时,便是永恒的开始!
  • EXO灵都之缘惜

    EXO灵都之缘惜

    你们无情便别怪我无意,当时我跪下给你们求情,没想到你们却还是伤了ta,我不会放过你们……
  • 寻魂取魄

    寻魂取魄

    在现在看似平常的城市中其实一直住着一些身怀奇门道术,精通奇门遁甲的修道之人,本暗淡平常的世界如今道魂重现,轰动道界,让本来快要消沉到极点的道圈又掀起了一起风波,在这次大风波后的赵铭尘为了满足先人遗留的愿望,也踏上了寻找道魂的路,随之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 春到春草青

    春到春草青

    安若谷转学到了离家很远的重点高中,她的温暖改变了一个冷漠的男生……
  • 甜婚暖爱

    甜婚暖爱

    结婚当晚,她拿着结婚证信誓旦旦约法三章:床可以睡,人不可以。结果,转头她就把人家给睡了……————秦致嫁给连二爷后,生活可谓充实而华丽,忙碌而刺激。小三出没,撂倒;被陷害了,反击;她将连先生身边的莺莺燕燕一一打跑,挡万千桃花,给连先生创造了一个清爽清新清欲的生活环境。后来,清心寡欲很久的连先生不服,要她赔。她赔,她怎么赔?连先生脸不红心不跳,曰:肉偿。第二晚,秦致做了一大桌烟熏肉、回锅肉、红烧肉、酱牛肉、梅菜扣肉……————锦安连家,兴旺显耀之族,连家老大更是只手遮天,拓了宏图霸业,人称一声连二爷。连二爷是个什么样的人?面善心狠,矜贵桀骜,披着温润儒商的皮干着操纵生死的事。秦致窝在男人的怀里心想到底是谁这么评价他的,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对!她撩的时候男人比她更会撩,她苏的时候男人比她还要苏,虽然吧,她耍狠耍横的时候男人也不见得手下留情了,可那是因为他们没见过他温柔时的模样!男人突然板正她的身子:这时候还有心思想别的?精力挺足啊!紧接着,男人就身体力行证明了他比她还要身强体健一百倍,展现自己温柔时的模样!——两个智障系统:……能不能考虑一下两个单身狗的心情?智障系统一:你单身我单身,要不我俩凑一生?智障系统二:给老娘滚!SC,女强男强,甜蜜互宠,联手虐渣,欢迎入坑!
  • 每粒尘埃都有光

    每粒尘埃都有光

    世界原本很大,生活原本丰富多彩,只是我们让心挤在狭小的窄缝里,看不到太多的美好。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她哭泣,她也对你哭泣;你对她微笑,她也对你微笑。生活当然不会永远给你阳光,许多时候,问题出在你对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懂得享受做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便自然会感到幸福。请以美好的姿态,去恋一个人,恋一座城,恋一份静谧时光吧。因为,或许似水流年里,岁月依然是冷,衣裳依旧是薄,薄暮仍是荒凉,可是,心中有莲花开着,你恋着,明天就还有一个光明等着你,生命便依然鲜活着。
  • 回不去那段的时光

    回不去那段的时光

    一本青春暗恋校园小说,因为我废话可能比较多所以可能章节会比较多
  •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7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7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中的故事,是选取世界寓言故事中的经典,在保留原作品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这些寓言故事,内容集中,主线清楚,情节衔接紧凑,读来引人入胜。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到更多寓言故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