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438600000005

第5章 道之不明

【经典再现】

【元典】

子曰:“道[1]之不行[2]也,我知之矣:知者[3]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4]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5]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注释】

[1]道:这里指的是中庸之道。

[2]行:践行,实行。

[3]知(zhì)者:即智者,智力超群的人,与愚笨的人相对。知同“智”。

[4]明:彰显,彰明。

[5]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那些不贤或者品行低劣之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够实行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聪明的人往往自以为是,结果经常做事做过了头;而愚笨的人却经常因为智力有所不及,而不能够理解它,做事情达不到要求。中庸之道不能够彰显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贤能的人做事情做得太过了,这是不对的;而不贤的人做事情又往往做不到位,这也是不可以的。这就好像人每天都要吃吃喝喝,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其中的滋味。”

【名家感悟】

过与不及,使道不行,唯礼能为之中。

——郑玄

饮食,易也;知味,难也。犹言人莫不行中庸,但鲜能久行之。言知之者易,行之者难,所谓愚者不能及中庸也。

——孔颖达

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朱熹

【中庸精解】智者过,愚者不及

中庸之道不行于世,使得孔子感到十分凄凉和无奈,他在感慨的同时,也开始追问其原因,经过一番思索,他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慢慢衰落,如果从人自身的角度上来看,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智者过,愚者不及。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太多太多的“聪明人”,他们在别人面前处处想要表现自己,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他们不认可任何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不接受其他人好心的劝告和批评。这样的人自以为是,处处要显现出自己高别人一等,想要寻求一种鹤立鸡群般的虚荣心的满足。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言自明的,他们往往画蛇添足,做事情做过了头,过分地卖弄自己所谓的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导致事物的发展趋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让自己陷入了不利地位。

这些人智力过人,然而,他们为什么以悲剧的下场告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奉行中庸之道,不懂得把中庸之道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法则。他们不知道,中庸之道要求人的聪明才智要自然而然地发挥和运用,而不是故意去显示流露,要求一切行为都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不要盲目行事,事情要做到恰到好处。要记住,聪明是为了留给自己用的,而不是要显示给别人看的。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奉行中庸之道的法则,掌握好适度原则,免得造成过犹不及的悔恨。“聪明人”做不到中庸,那么,是不是愚笨的人就可以做到中庸了呢?他们做事情绝不会过了头,肯定会循规蹈矩,不会画蛇添足。

孔子认为,这些人一样不会达到中庸之道,因为“愚者不及”。他们虽然不会像聪明人那样过分行事,但是由于他们的智力有所不及,所以无法达到中庸之道的至高境界和人生层次。如果把中庸定格为一个点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往往做事太过分,走得太远,偏离了中庸这一点,到了点的右边;愚笨之人虽然不会越过中庸之点而到达右边,也永远无法把自己定位在这一智慧之点上,他们永远只能在这一点的左边,这一智慧之点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中庸之道所要求的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是秉持中正,无过而无不及,或左或右,或过或不及,都偏离了中庸之道。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之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已经被植入了我们的无意识领域,它根深蒂固地左右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可是,这种判断往往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思维定式就是:在左与右之间,在进与退之间,没有中间地带,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行得通,不允许有别的选择。就如同我们做一道选择题一样,只有A和B两个选项,其他都是错误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式。他们不知道,在左和右中间,还有一个中间位置,在进和退中间,还有一个平衡之点,并且,这正是中庸之道所秉持和坚守的一点,这一点,是充满了人生智慧和深刻哲理的一点。

可悲的是,一些人被这种非左即右、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所禁锢,很少想到还有一个“第三空间”的存在,还有第三条路可以走,而这条路,就是秉持中庸之道,它才是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的正确选择。聪明之人太“聪明”了,愚笨之人的智慧又达不到。看来,孔子的担忧不无道理。

【中庸做人】东郭先生的启示

孔子认为,中庸难以在世间施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智者过,而愚者无不及。这话很有道理。愚笨的人做事情没有法度,行动莽撞不计后果,不懂得恪守中庸的处世标准,而聪明的人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精于谋划、算计,往往对于中庸不屑一顾,但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明代马中锡在他的《中山狼传》记述了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对后世很有启发。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羽箭如流星射中了狼的前腿。狼号叫着逃跑,赵简子驱赶着马车穷追不舍。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赶着驮有书简的毛驴经过。原来,他打算到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辨认道路的时候,一只狼突然蹿了出来。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您的那个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见赵简子的人马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宗旨以兼爱为本,我又怎么能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让狼藏在袋子里。狼见追兵逼近,忙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自己的四只脚再装。东郭先生扎紧袋口,将其放在驴背上,退避到路旁,等待赵简子的人马过去。不一会儿,赵简子到来,向东郭先生询问狼的方向。东郭先生自是说没看见。赵简子大怒,挥剑斩断了车辕,警告说:“谁敢隐瞒狼的方向,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人常说岔道多了连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狼呢?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知道狼凶残狠毒。您能除掉它,我本就应当效劳,又怎么会隐藏狼的行踪呢?”赵简子听了,无言以对,调转车头就走了。

赵简子带领人马离开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东郭先生放出了狼,解去狼脚爪的束缚。

狼一获得自由,便改口说:“刚才亏您救了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先生以仁爱为本,为什么不把身体送给我吃呢?”说着它就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东郭先生急中生智,对狼说:“按照民间的规矩,有了疑问必定询问三位老先生。现在我们也去询问三个老人。如果他们都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

狼高兴地答应了,与他一起向前走去。可是路上没人。狼很饿,就逼迫东郭先生去问杏树。

老杏树说:“老农种我,只花费了一颗杏核。二十年来,老农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虽然我功劳很大,可是我年纪大了,他们就要砍倒我,卖到木匠铺换钱。你对狼有什么功德,它为什么不能吃你?”狼听了便龇牙咧嘴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责备狼不守盟约。

恰在这时,又看见了一头耕牛。狼又逼着东郭先生去问耕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们却想着杀我,用我的皮做皮革,吃我的肉。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这话又嚣张起来。

这时,来了一位扛着锄头的白头发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责备狼忘恩负义。狼狡辩说,东郭先生用绳索绑住他的手脚,用诗书压住它,明显是想闷死他。老人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你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如果真像你所说,他确实有谋害你的意思,你就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听了这话,就让东郭先生重新缚住自己的手脚,装进了袋子里。这时,老人立即与东郭先生一起用锄头将它打死了。

东郭先生未免迂腐得可笑,墨家虽然是以兼爱为宗旨,但对于狼一样凶恶的敌人,实在不该有丝毫的怜悯。东郭先生看似聪明的举动,却给自己留下后患,不能不令人深思。这样的人,做事情不懂中庸之道,强出头,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强,自作聪明,然而看似聪明的举动,常常使得自己陷入囹圄,进退维谷。

人生在世,最忌讳的就是小聪明,但很多人偏偏要自作聪明。殊不知一个时时处处事事显露精明的人,往往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同情,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只有那些懂得进退、做事情懂得变通,却又不超出原则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中庸政道】聪明过头的八阿哥胤禩

康熙晚年,诸皇子为了夺取嫡位,各施手段,同室操戈,上演了骨肉相残的惨剧。在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中,最终以四皇子胤禛胜利而告终。而聪明贤达、在众臣心目中最有威望的八皇子胤禩却屡屡失意,最终惨遭迫害而死。胤禩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是由于他没有遵循中庸之道的缘故。在封建王朝,作为臣子的要懂得进退,很多时候臣子威望越高,越有才能,也越招人妒忌。胤禩正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才招致大祸。

胤禩为康熙的第八个儿子,由于他的母亲出身辛者库,所以少年时在众兄弟子侄间颇受冷遇。这段经历对他日后有着较深的影响。胤禩自幼聪慧,且通晓世故,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17岁时,他被康熙封为贝勒,为所封贝勒中年纪最小之人。后更受恩宠,多次受康熙指派,与皇兄一起处理朝中事务。

或许是由于幼年时受到冷遇的缘故,胤禩年长后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处理政务方面,他老到干练,几件大事都办得有声有色,受到康熙的嘉奖。在人际关系方面,胤禩也广有善缘。在诸皇子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也相交甚欢,人称“八贤王”。这样,胤禩虽无结党之名,却有结党之实,胤禩在朝中影响力剧增。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太子胤礽被废,诸皇子对皇位的争夺空前激烈起来。皇长子胤禔认为太子被废,康熙必然立长,于是积极活动。胤禩这个时候也被康熙委以重任管理内务府,取代了原先掌管内务府的皇太子胤礽的亲信凌普。内务府是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承办皇室衣、食、住、行等事务,地位特殊,必须由皇帝信得过的人来管理。所以,康熙将这个位子交给胤禩管理,就表明他在康熙的心目中地位已经迅速提高了。

胤禩执掌内务府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前内务府总管凌普一案。凌普追随皇太子,向来与胤禩不和。胤禩对于这名昔日的对手非但没有严加惩处,反而打算从宽、从轻处理。这一举动大出康熙的意料。精明的康熙对此非常敏感,立即意思到胤禩想收买人心。康熙心中顿生警惕,对胤禩也逐渐变得不满。

皇长子胤禔争夺嫡位,得到了胤禩等人的支持。胤禩等人认为,皇太子被废,胤禔作为皇长子将来继承大统,必然是十拿九稳之事。不料,胤禔行为不端,野心勃勃,招致康熙的反感。胤礽被废后,康熙召集大臣议定胤礽之罪,胤禔即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身为兄长,胤禔居然迫不及待地要杀死自己的兄弟胤礽,这让康熙颇为寒心。康熙明确告诉众臣及诸皇子自己没有立胤禔为皇太子的想法,还说“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胤禔见自己希望已经落空了,权衡一番后,便向康熙推荐胤禩,称:“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这番言论惹得康熙大怒。不久,相士张明德被拘禁斩杀。而康熙认为胤禩有希冀大宝之心,对其予以防范。

诸皇子争斗,令康熙疲惫不堪,于是他有了重新启用胤礽的打算。他对废太子胤礽多加询顾,时常召见他,在与大臣的言谈中,也常常流露出重新立胤礽之意。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康熙就召集满汉文武大臣,让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康熙本意是只要有人重新举荐胤礽,就将他复立为太子。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朝中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这令康熙大为意外,越发认定了胤禩结党,对帝位有觊觎之意。

胤禩失去帝心,被康熙认定“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称胤禩“屡结人心,此人之险实百倍于二阿哥”。胤禩遭此重创,深受打击,从此不愿见人。后来,胤禛继位,是为雍正。胤禩一党对于雍正心怀芥蒂,遂利用职务之便,给雍正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麻烦。

雍正命令胤禩主持康熙的葬礼。胤禩便提出要节省开销,要求减少运送康熙梓宫夫役人数。皇考梓宫运往山陵,定例用夫役两万名。胤禩却向皇帝上奏,请求核减一半。他还改在陵寝当地采办建陵红土,用一些粗劣的材料制作大典所用的器物等,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使得雍正背上了“不敬”之名。

此外,胤禩继续结党,笼络大臣,工部侍郎岳周拖欠了应缴的钱粮,胤禩慷慨解囊,代他缴纳。雍正对于胤禩的这些小动作不能容忍,在巩固政权后,就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不久,胤禩病死。

所谓中庸,是既没有过,也无不及。过和不及,都达不到中庸的要求。胤禩聪明贤达,本是角逐皇位的有力竞争者,然而他为了营造“贤王”的名声,广施恩惠,笼络大臣,结果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最终与帝位失之交臂。当雍正继位后,一切已成定局,胤禩身为臣子,却逞一己之私,玩弄手段,让雍正蒙上污点,结果可想而知。

【中庸商道】奥斯伯乐:计算机业的流星

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企业家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中庸的处世法则行事,尊重现实,坚持稳健的发展策略,就能够获得成功。反之,如果企业家不客户观现实,盲目扩张,往往会遭到失败。亚当·奥斯伯乐一度被人们视为计算机的行业巨星,却因为盲目自信,最终如星陨落。

亚当·奥斯伯乐出生于泰国,父亲是一个英国教授。他的童年是在印度度过的。22岁那年,奥斯伯乐拿到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很顺利地进入加州的谢尔发展公司工作。不久,他就辞职离开了谢尔公司。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计算机行业悄然兴起,计算机市场越来越兴旺,这吸引了奥斯伯乐。他创办了自己的计算机咨询公司,并撰写了很多关于计算机方面的文章。奥斯伯乐逐渐在计算机行业中崭露头角,他的头像经常出现在各大杂志、报刊上。他还在《时代》杂志上,开辟了一个计算机专栏,并出版了多本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其中《微机介绍》一书,更是风靡全球。

1981年,奥斯伯乐成立了奥斯伯乐计算机公司。当时,奥斯伯乐注意到在计算机市场,计算机生产商不重视市场需求,只知道一味提高价格。对于这种现象,奥斯伯乐表示出了极大不满,并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也因为这样,他惹恼了一些当地的计算机生产商。奥斯伯乐决定制造销售一种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很多的个人计算机,这个决定引起了众人的嘲讽。面对着众人的怀疑,奥斯伯乐决心在当年7月份之前生出第一批产品,以证明自己并非说说而已。

7月,奥斯伯乐计算机公司如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奥斯伯乐一号”。这是种便携式计算机,是公司设计师李·费尔森施泰因根据奥斯伯乐的理念设计出来的。这种计算机简易、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奥斯伯乐相信,这种计算机投入市场定然会引起世人的瞩目。

奥斯伯乐将产品价格定为1795美元,这比其他计算机低几百美元。之所以把价格定得这么低,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低收入客户。但价格如此低廉,在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上就无法和市场上的某些高端计算机相媲美。该型计算机屏幕很小,不到5寸,也没有彩色显示功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奥斯伯乐的信心。在旧金山举办的西海岸计算机商贸会上,奥斯伯乐花了相当一笔钱进行展销,隆重地向人们推出了“奥斯伯乐一号”计算机,并吸引了众多的客户。

不出奥斯伯乐所料,“奥斯伯乐一号”很快成为抢手货。到1981年年底,公司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000万美元。次年,奥斯伯乐与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零售商签订了合同,此举一下将经销店数目扩大了两倍。到1982年年底,销售额便超过了1亿美元。1983年,大约750家零售商店里摆上了奥斯伯乐的便携式产品,这当中包括计算机世界销售网、施乐的商店、西尔斯的商业中心以及其他综合商店等。此外,公司还增加了150个办公室自动设备销售商,以面向小型或中型客户。奥斯伯乐公司成了当时硅谷发展最迅速的公司,其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苹果公司。许多投资公司也开始看好奥斯伯乐的发展前景,纷纷要求入股投资。

然而,好景不长,1983年4月,亚当·奥斯伯乐获悉公司出现了亏损。这个消息简直令奥斯伯乐难以置信。很快,统计数据就送到了奥斯伯乐的面前:在2月份,由于公司新增了很多设备以及大量广告投资,所以公司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利润值,反而亏损了60多万美元。3月份,公司销售额虽然有l亿多美元,但实际公司共亏损了150万美元,预计全年将亏损400万美元。

更坏的消息还在后头,4月底,两份更糟的预算报告摆在了奥斯伯乐的面前,最后一份报告更是指出全年将亏损1200万美元。

原本,在5月末,奥斯伯乐公司股票准备上市,计划募资5000万美元。当公司亏损,信誉不再,奥斯伯乐也只能取消股票上市。奥斯伯乐公司资金越来越紧张,奥斯伯乐只能不断地裁员,节省开支,以确保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但杯水车薪,这样做也支持不了多久。

这年9月,奥斯伯乐公司按《联邦破产法》的规定进行登记,宣布破产。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计算机行业,谁也没有想到在一年之前,还如日中天的奥斯伯乐公司竟然已经落到了这般田地。尽管奥斯伯乐四处向人贷款、借债,却没有人愿意将钱借给他。

奥斯伯乐从神坛坠落入了凡间,虽然他不死心,仍打算证明自己的才能,但他首先得应付债权人的起诉。最后,他自己写作并出版了《飞速发展:奥斯伯乐公司的成功与失败》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经营之路的成败得失。可见,任何人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之处。亚当·奥斯伯乐可能是一个在计算机行业具有无限创意的天才,但并非是一个好的管理者、经营者。公司在壮大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必然就会增多,亚当·奥斯伯乐没有察觉到公司的隐患,结果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中庸精解】贤者过,不肖者不及

一个人能不能体悟到中庸之道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处世法则,不仅对其在智力方面有所要求,而且在品行方面也有一定的标准。只有两方面都做到了,才真正有资格有能力去奉行中庸之道。

如果从智力上说,太“聪明”或者过于愚笨之人,是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的至境的,那么从品行上来说,太过“贤德”或太过“不肖”也与中庸之道这种最高层次的境界无缘。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贤者过,不肖者不及”的含义所在。

如果一个人的品性败坏,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因为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人生最高层次的智慧和境界,它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和处世法则,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境界提升的不二法门。人生智慧的获取需要端正的品行作为根基,处世法则的运用也需要高洁品性的指引和濡染,只有这样,两者才会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换言之,一个道德品行低下的人,即使再聪明,他也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生境界,也不可能有令人敬仰的功绩伟业。同时,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智慧,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才能够感悟到它的智慧与深刻所在。

品德败坏的人往往做事情没有分寸、偏执极端。他们大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一己之私而胆大妄为。这样的人,只会离中庸之道越来越远,因为他们违背了中庸思想的本意,不懂得秉持中正,不偏不倚,也不会把中庸之道作为人格修养的法则去奉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离中庸之道越来越远,也就是离自己的人生悲剧的发生越来越近,最终,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既然不肖者不能达到中庸之道的至境,那么我们做到对待一切人和事都非常宽容,都不去计较,也就是说做到“至善”,是不是就能够达到这种人生境界呢?孔子告诉我们,这种人和这种做法同样是不行的。因为他们虽说是贤者,但是他们过了,也就是“贤者过”,与中庸无缘。

的确,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有高尚的品行和人格操守,要求我们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误解了其中的含义,不要以为这是中庸之道要求我们要做到“至善至德”。也就是说不分善恶、不计美丑,对待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持一种宽容的标准。其实,这正是中庸之道所不赞同的,所以孔子才说中庸不行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贤者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贤德之人,你固然应该品行高尚,尽量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不去做那些损人利己的丑恶之事。但是,也不应该太过贤德,不能对待世间丑陋的事情充耳不闻,置之不理,用所谓慈悲为怀的“伟大心胸”去包容那些卑鄙之人的所作所为。这样的贤人,也是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的,无法体悟到中庸之道的智慧所在。他们不懂得让他们的贤德在自己的理性的智慧支配之下去发挥其人性美好的光彩。

这样,他们虽然心诚意善,但有可能做了不是出于本心的恶事,而且对此还一无所知,这种现象是非常可悲的。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弄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怎样做才是真正践行中庸之道,才会让自己的“贤”不知不觉变成了“不贤”,这是我们应该警惕和觉察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达到中庸之道这一人生境界,就要理性地运用自己的贤德品性,不能过了头,否则就有可能成了“恶”,离中庸之道就越来越远了。

【中庸做人】杨修之死

杨修(175~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杨修的祖父杨震是东汉安帝时的太尉,为官清廉,嫉恶如仇,颇受世人爱戴。杨修的父亲杨彪献帝时任司徒,后升为太尉,颇有才名。杨修出身名门,自小饱读诗书,长大后,更是满腹才学,青年才俊,为时人所称羡。

建安年间,杨修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曹操主簿。起初,曹操掌军国大事,杨修作为主簿,负责内外之事,颇合法度,所以甚得曹操赞赏。他的才华连曹操都自愧不如。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杨修不懂为臣之道,不识时务,最终犯了曹操之忌,被曹操所杀。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工匠们请曹操前去观看,提提意见。曹操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

曹操见状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

左右回答:“这多亏了杨主簿的赐教!”

又有一次,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曹操在盒上题上“一合酥”三字,放在案头。杨修见了,将酥与众人一人一口吃了。曹操问其故,杨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对此事一笑而过,但心里着实厌恶。

曹操权倾朝野,政敌很多,生怕别人在暗中谋害自己,对身边之人也不大相信,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次,曹操在榻上睡觉,被子落在了地上。一名近侍慌忙拾起被子,曹操立刻跳起来拔剑将他杀掉,然后又倒在床上睡觉。

醒来后,曹操假装大惊问道:“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左右只得据实以告。曹操闻言痛哭流涕,命人厚葬。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有杨修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竟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罢了!”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然而杨修不知进退,贸然地卷入了曹丕和曹植夺位的斗争之中,这是导致他被杀的最根本原因。

曹操晚年有意将王位传给曹植和曹丕中的一人。曹植的文学才华出众,所以颇得众人之心,而曹丕则在军事和政治手段上胜过曹植一筹。曹植与杨修私交甚好,杨修经常暗中帮助曹植。曹丕等人对此甚为嫉恨。

曹丕和朝官吴质暗中勾结,一起共商大事。有一次,曹丕邀请吴质到家里商议事情,为了掩人耳目,特地将他藏在装绢的车中。杨修得知这件事后,就径直来告诉曹操。曹操闻听,就派人去曹丕家里秘密观察。曹丕非常惊慌,吴质却说:“不用担心,明天装上绢来迷惑他们。”次日,一辆满载绢的车子缓缓驶进了曹丕的家中。守卫拦住检查,结果发现里面全是绢,就回报曹操。曹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修故意诬陷曹丕,对杨修更加不满。

曹操想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找了个借口命令两人各出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的大门,私下里却命令守门的卫士不准放他们出去。曹丕先到大门前,见到有官吏拦截,只得退回。曹植听说后,就向杨修请教该怎么办。杨修说:“你奉了王命出大门,谁敢阻拦,把他杀掉就行了。”曹植听了他的话,来到了城门前。官吏持戟阻拦。曹植厉声喝斥道:“我奉王命出城,谁敢阻挡!”当即命令斩杀了拦他的官员。从这件事上,曹操认为曹植有能耐。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这是杨修教曹植这么干的。”曹操大怒,更加憎恶杨修了。

曹操常常考校诸子的才干。杨修为曹植做答数十条。每次,曹操拿一些军国大事考校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心里十分怀疑。后来,曹丕买通了曹植左右的人,偷了答教来告诉曹操。曹操大怒:“这小子竟然敢这样欺骗我!”这件事后,曹操起了杀心。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进兵汉中攻打刘备,因为久战不胜,有意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正犹豫之时,正碰上厨师进献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这时,夏侯惇入帐,询问夜间号令。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

夏侯惇不解其意,传令众官,也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自作聪明,认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有肉,曹丞相传这个号令,显然是有回军之心意,于是就招呼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回朝。曹操早就有除掉杨修的心意,闻听此言,勃然大怒,就以蛊惑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了。

曹操在人才的任用上知人善任,比如郭嘉、荀彧等人。那么,为何杨修却被曹操斩杀了呢?这是因为杨修自作聪明,不知进退,在曹植、曹丕争嗣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中庸之道,和曹植走得太近,结果触犯了曹操的忌讳。

中庸之道难行,除了和一个人的智力有关外,还和一个人的品行有关。“贤者过,不肖者不及”,就是说一个人过于贤德,或者过于不肖,都无法达到中庸的处世标准。杨修因为举孝廉出仕,可谓贤德,最终身首异处,不正是他不守中庸之道的结果吗?

【中庸政道】不知变通:于谦遭人暗算

中庸用之于政道,常指一种恰如其分的对策。在封建王朝,各种钩心斗角的政治斗争经常发生,大臣们处在权力争斗的旋涡,面对不同的现实难题,应该有不同的对策。所以,贤明的大臣们在坚持正义、坚守原则的同时,也应该采取灵活的办法应对难题,而不是固守某些信条,否则会招来祸端。明代于谦就是因为做事极端,违背中庸之道而被人陷害。

于谦,字廷益,河南人。二十多岁时考中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因高尚的道德品德和卓绝才能,得到了宣宗的重用,被授予巡按、御史、兵部侍郎等职。于谦在职期间,尽忠职守,德行兼备,深得百姓爱戴。当时,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朝廷众臣为了巴结王振,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却从不带任何礼物。同僚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却淡然一笑,举起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人的嘲讽。这就是成语“两袖清风”的来源。

于谦刚正不阿,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大不满。于是,他指使党羽联名上书弹劾于谦。于谦被判处死刑,关押入狱。百姓听说这个消息,群情公愤,联名上书,要求释放于谦。为了平息民愤,王振只得无罪释放了于谦。由此可见,于谦在民间享有的崇高声望。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大举来犯,大同被围,京师震动。宦官王振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俘,京城岌岌可危。朝野人心惶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这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斥退迁都南京的提议,建议郕王朱祁钰诏令四方勤王,同时整饬兵力,顽强抗战,最终击退了入侵的瓦剌军。同时,于谦还和众臣一起拥戴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起明朝的政治核心。瓦剌也先本打算以英宗要挟明朝,见到这种情况,只能放归英宗。

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论功行赏,于谦被加封少保,总督军务。于谦看似风光,其实背后隐患重重,一方面他拥戴新君,这就必然会招致明英宗的忌恨。另一方面,于谦平素待人太过苛刻,做事极端,违背中庸之道,得罪了不少同僚。于谦虽然是秉公办事,问心无愧,但得罪了小人,难免招来祸端。

文臣徐有贞,在瓦剌大军进逼京师时,率先提出“南迁”,遭到于谦的严厉驳斥,为此经常受众臣的嘲笑。景泰帝年间,他多次请求于谦举荐,希望能够谋取国子监祭酒一职。于谦也曾经在景泰帝面前提过此事,可是景泰帝认为,徐有贞在危急关头建议“南迁”,蛊惑人心,影响恶劣,所以不同意。徐有贞未能如愿,心中非常怨恨,认定是于谦从中作梗,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故此对于谦恨之入骨,时刻想着谋害于谦。

石亨是掌管京畿兵权的武将,一开始因在与瓦剌军的作战中战败而被贬黜,后来在于谦的保举下,又官复原职。后来,他在打败瓦剌军的德胜门之战中立下大功。德胜门的胜利,于谦的功劳要比石亨大,而石亨却得到了世袭侯爵恩宠。石亨觉得受之有愧,为了感谢于谦的知遇之恩,就向皇帝请求封赏于谦的儿子。可是,让石亨没有想到的是,于谦不但在朝堂上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还指责他徇私。石亨是员猛将,好面子,在朝堂上遭到如此指责,顿时觉得脸上无光,又愧又恨。从此以后,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积怨日深。

由于于谦不懂得为官的中庸之道,处理事情过于极端,不给人留面子,结果得罪了很多人。这就样,朝中的文臣武将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倒谦”的力量。于谦我行我素,自认无愧天地,所以对于反对势力不屑一顾,结果酿成大祸。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人以宦官曹吉祥为内应,发动宫廷政变,迎英宗复位。英宗复辟后,石亨、徐有贞成为朝廷红人,被委以重职。他们在得势后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镇压朝中的正直大臣,对付于谦。可怜于谦这位忠心报效朝廷的一代名臣,最后却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惨死。

毫无疑问,于谦所做的事情都是为朝廷考虑的,是正直而且高尚的。然而,在与朝廷大臣打交道的过程中,于谦过于固执,不知变通,没有采取更为合适的方式与大臣相处,结果导致与同僚的矛盾激化,最终倒在了对手的阴谋之下。

【中庸商道】过犹不及:牟其中的败局

牟其中,是南德集团的前董事长,是20世纪末备受争议的企业家。在他身上,曾同时贴着“首富”和“首骗”两个标签。作为民营的企业家,他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动,令人惊讶。然而,正是巨大的野心和投机心理,最终将他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牟其中原名牟奇忠,1941年出生于重庆万县。在武汉中南工业设计院读完大专后回到家乡。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腾飞。牟其中也投入到巨大的创业洪流之中,1980年2月,牟其中向亲戚借来300元,又向别人借用一张饭桌,在万县注册“万县市江北贸易信托服务部”,并正式营业。他很有商业头脑,故此很快就赢利了。1984年,牟其中正式创办了中德实业开发总公司,从此以后,牟其中大展手脚,叱咤风云。

牟其中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他做事情往往出人意料。1989年,中苏两国经贸往来活动日益频繁。当时苏联极度缺乏轻工、食品等生活用品,而中国的轻工业品过剩,牟其中觉得其中大有可为。

机会很快就来临了,牟其中听人说,面临解体的苏联正准备出售一批T-154飞机,但找不到买主。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立即联系四川航空,得知他们愿意购买4架T-154飞机。同年10月,牟其中所在的南德集团与苏联达成了协议:用500车皮罐头食品换回了4架T-154客机。这笔交易到1992年宣告成功,牟其中大大赚了一笔。这桩跨国生意,使牟其中一夜成名。飞机贸易做成以后,牟其中财大气粗,投资了很多项目,行业跨度惊人。1993年4月,南德集团与重庆大学签订协议,双方决定将重庆火锅快餐化,推向世界各国,争取在5年之内做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不久,牟其中又宣布投资100亿元独家开发满洲里,计划将满洲里建设成“北方香港”。同年11月,南德又与张家界市签署了一张协议,计划投资10亿元进行区域开发。1994年,牟其中提出建设一幢118层高的大厦,地点考虑在北京或上海,投资100亿元。同年,牟其中考察陕北,激动地表示准备在陕北投资50亿元。

且不说南德的底蕴有多厚,实力有多大,光是这一个个的投资项目足以令人拍案称奇了。然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1996年3月,牟其中提出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宽50公里、深2000多米的口子,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入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使之变成降雨区。继而,他又提出采用定向爆破的方法,在横断山脉中筑起一座拦截大坝,可以为黄河引入2017亿立方米水,投资总额为570亿。这样的话不应该出自企业家的口里,而应该出现在科幻故事之中。牟其中就好像是一个童话故事中的人,充满激情却不真实。

其实,从1995年开始,牟其中就开始走下坡路,南德集团开始亏损,并且越来越严重。这使牟其中很多的项目先后夭折。

人以诚信为本,牟其中多次失信,身上笼罩的光芒也逐渐暗淡下去。牟其中唐吉诃德式的幻想,最终为自己锒铛入狱埋下了伏笔。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决定以不进口货物方式进行信用证融资。此后,南德集团陆续在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骗开信用证,涉嫌诈骗金额总计7507万美元。

牟其中案件发人深省。诚然,牟其中很聪明,很有头脑,他抓住机遇用“罐头换回苏联飞机”,大获成功,但这是他经过反复论证考察后才具体付诸实施的。后来他盲目扩张,盲目投资,违背经商的中庸原则,结果元气大伤,更因此锒铛入狱。牟其中从成功步入罪恶深渊的案例,正是中庸“贤者过,不肖者不及”的巧妙注解。

【中庸精解】人皆饮食,鲜能知味

中庸之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它作为一种普遍真理而存在。如果人们遵循它的法则去为人处世,按照它的要求来修身养性,肯定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走向事物的反面。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要把握好度。我们用它作为理论指导,做人做事才会从容不迫。

然而,这种人生至道虽然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且对我们的人生成败与喜悲密切相关,却有很少人能体会得到。这就难怪孔子会发感慨了。

《左传》中有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与中庸智慧不谋而合。这本书记载了昭公二十年智能之士晏婴的一段话。他说,如果想要作出美味的鱼汤,那么就必须在水里放入各种佐料才可以,比如说酱、醋、油、盐、花椒等。并且,要用适当的火候与鱼肉一起煮。每种佐料的分量都要恰到好处,多放一点,或者少放一点,都不能作出美味的鱼汤来。

我们每天都吃饭喝汤,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味出其中的滋味,能够体悟到鱼汤中“增一分则多矣,少一分则不可”的人生哲理。然而,这正是中庸思想的伟大智慧之所在。

那么这样说来,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沉浸在悲观和绝望之中,只能够对这种不易达到的至高境界“望道兴叹”呢?当然不是这样!正是因为这种境界难以达到,才说明其高深和伟大。其实我们凭着自己的常识也能够明白一个极为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凡是轻易能够获取的,都是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都是那些不太值得珍惜的东西。而只有那些不易获取的东西,才值得我们去付出、去追求,才显得珍贵。正是事物的不易获取性,很好地鉴证和说明了它的价值性。因此,对于中庸之道,我们不应该因其难以达到而止步不前,而应该勇敢地去追求、去体悟。

《礼记》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说的:即使一桌非常丰盛的饭菜,可是如果你不去尝一尝,你还是不能品味到它的滋味;即使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大学问,如果你不去用心学习,用心体会,你就不明白它的奥妙与智慧所在。所以说,只有尝试过了,学习过了,人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后,人才会开始反省和鞭策自己奋发图强,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智慧和知识才会有所增加。

王国维曾用宋词把人生分为三层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在人生的迷茫时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志向。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指目标确定以后要矢志不渝,发奋图强,向自己的理想一步步挺进。三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用来说明功夫不负有心人,有朝一日水到渠成,理想化为现实。中庸之道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人生中最高层次的境界。我们对待它的态度,首先应该领悟和懂得这一点,像王国维说的那样,确立自己“法乎其上”的人生理想。然后,就应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勇敢地去尝试,不断地去学习和领会,为了达到这种人生至境而“衣带渐宽终不悔”,终有一天水到渠成,我们将会成为这种世间大道的受益者。

【中庸做人】吕蒙正处世有道

吕蒙正(946~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吕蒙正早年家境贫寒,但勤学不缀,后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状元。吕蒙正为官清廉,作出了不凡的政绩,官职也一再迁升,并于端拱元年(988年)出任宰相。吕蒙正出身平民,通晓世故,为人处世深谙中庸之道,宽厚质朴,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赞誉,在历史上也留下了美好的名声。

吕蒙正宽宏大度,从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朝中有一位官员在帘子的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大步走过去。和他一起参政的官员为他抱不平,准备去查问那名官员的姓名,看看究竟是什么人这么胆大包天。

吕蒙正知道后,急忙制止说:“如果我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便一辈子也忘不了,所以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同僚们听了吕蒙正这番话,对他的雅量都很佩服。

又有一次,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员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去贩卖,从中牟利。众人对此颇有微词,建立太宗严惩。太宗却向左右说:“要将这些人完全根除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好像用东西来堵塞老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需要将一些过分的、影响极其恶劣的首恶分子惩办就可以了。假如有些官船偶尔有挟私行为,只要没有妨碍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这么做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资畅行无阻啊!”

太宗的这些话,吕蒙正甚为赞同,他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从。小人的作为伎俩,君子怎能不知道呢?如果我们能大度兼容,就可以使万事兼济。昔年,汉朝的曹参对于司法和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赏善罚恶的量刑过程中要拿捏分寸,不要过于严苛,这样奸人就可以容身,少生事端;如果逼迫过紧,奸人无处容身,就会制造事端。所以只要谨慎从事,就能使恶人无处遁形。陛下如此宣谕,正合黄、老之道。”

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吕蒙正的处世之道,即不过分地吹毛求疵,凡事留有回旋的余地,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能放且放。人无完人,不可能事事尽善尽美,过于求全责备,则可能产生反效果。

吕蒙正做了宰相没有多久,有人揭发蔡州知州张绅贪赃枉法,吕蒙正调查此事后,就把他免了职。这时候,朝中有人为张绅开脱,对宋太宗说:“张绅家里富足,哪里会把钱看在眼里呢?现在张绅被免职,肯定是吕蒙正年轻的时候贫寒,曾向张绅要钱,张绅没给他,今天做了宰相就报复人家罢了。”

吕蒙正明白,这种事情很难说明白,就什么话也没说。于是,宋太宗就恢复了张绅的官职,没过多久,其他的官员在审理案子的时候又得到张绅收受贿赂的证据。张绅再次被免职。宋太宗这才知道冤枉了吕蒙正,就对他说:“原来张绅果然有贪污受贿的行为啊。”吕蒙正只是淡淡地说:“知道了。”

从这件事上足见吕蒙正的高明。面对别人的诬陷,他没有急着澄清,因为他明白宋太宗疑心很重,越是解释反而可能越糟。他相信张绅收受贿赂,肯定还会有把柄被抓住的,所以他选择沉默以对。不久,真相果然大白,吕蒙正清白了。

吕蒙正公正无私,不会因为私人的恩怨而报复他人。他举贤任能,即便那人是经常诽谤自己、说自己坏话的人。吕蒙正有一位同窗好友名叫温仲舒,两个人同年中举,很有交情。

后来,吕蒙正青云直上,做了宰相,而温仲舒因为牵连到案子里,被贬多年。吕蒙正当上宰相后,怜惜其才华,就在皇上面前举荐他。哪知道,温仲舒在得到重用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竟常常在皇上面前贬低吕蒙正,甚至还落井下石。温仲舒的这种举动,遭到士人们的不齿,而吕蒙正却仍常常维护他。有一次,吕蒙正在太宗面前夸奖温仲舒的才能。太宗说:“你总是夸奖他,可他却常常把你说得一钱不值啊!”

吕蒙正笑了笑说:“皇上您安排我做宰相,只是要我向您举荐人才,至于别人怎么说我,我哪能管得了?”太宗听后大笑不止,从此更加敬重他的为人。而温仲舒从此也再也没有说过吕蒙正的坏话。

吕蒙正位居宰辅,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从不滥用权力,而是有问题大家一起商量,还经常主动下放权力给其他官员,以便于政务的顺利展开。当时,很多人对此非常不解,议论纷纷,认为吕蒙正虽然身在高位,却没有治理国政的才能。某天,吕蒙正回家后,听见几个儿子在窃窃私语,就问:“我在朝中做宰相,外面是不是有什么议论?”

儿子回答说:“您的口碑很好,只是有人说您无所作为,职权多被同僚分走。我们心中有些为您不平。父亲您是当朝宰相,皇上把您提升到这个位置上,看中的就是您的才能,为什么您总是让人三分呢?”

吕蒙正笑着说:“我确实无能,哪有什么才能呀,皇上提拔我,只是因为我善于用人罢了,我做宰相,人若不能尽其才,才是我真正的失职啊!”吕蒙正中庸处世,美德善行由此可见一斑。

人们都知道中庸处世的益处,却很少有人这么做。吕蒙正奉行中庸之道,结果引起了很多人的误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家都不能奉行中庸之道。如果不亲自去体会、去施行中庸之道,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懂得中庸的奥妙和智慧所在。人皆饮食,鲜能知其味,欲知其味,还得亲自细细品。

【中庸政道】蔺相如的为政之道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很有才华,但出身寒微,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蔺相如要坐上相国的位子,可说难于登天。然而战国变乱纷繁,时势造英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蔺相如得以脱颖而出,名载史册。

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加紧了对六国的兼并。经过数次大战,韩魏已经不足为患,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实力大增,成为当时唯一可以抗衡秦国的大国。赵惠文王年间,秦国攻势加剧,秦、赵两国的军事、外交的斗争日益尖锐起来。

公元前283年,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有一块极其珍贵的“和氏璧”,就提出要以15座城池交换。这明显是秦国的政治讹诈。因为无论一块璧玉如何珍贵,也不能用15座城池交换。秦国此举不过是要探探赵国的虚实罢了。消息传来,赵国君臣虽然明知道是政治讹诈,却也无可奈何。如果答应,徒受秦国愚弄;如果拒绝,就会让秦国找到用兵的借口。在这紧要关头,蔺相如挺身而出。他对比了双方的实力,认为赵国既然不能以武力相抗,就只能在道义上取胜了。他的谋略让赵惠文王大为惊喜,赵惠文王当即命蔺相如出使秦国。

秦国之行,相当凶险。秦昭王先是轻慢赵国使臣,在偏殿接待了蔺相如等人。秦昭王得到和氏璧后喜形于色,将和氏璧传给美人及左右观看。蔺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将城池给予赵国,于是向秦王说和氏璧有瑕疵,借机索回了和氏璧。和氏璧到手后,蔺相如斥责秦国没有诚意,并作出了宁为玉碎的架势。

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撞坏了和氏璧,假意取来地图,指城池给他看。蔺相如要秦王斋戒5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时间。期间,蔺相如派侍从乔装打扮携璧返回赵国,而自己留下应付秦王。

5天后,秦王在大殿上传召蔺相如。蔺相如上殿,先是斥责秦国无信,然后说:“臣诚恐秦王欺骗赵国,已命人持璧归赵。秦强而赵弱,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赵国,再派遣一位使者至赵国,赵国立即交出和氏璧。”秦国君臣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蔺相如安然回国。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不辱使命,于是封其为上大夫。几年后,秦国以武力相迫,要求赵惠文王参加“渑池会”。赵惠文王惧怕,不想去。蔺相如却认为:“王不行,示赵弱胆怯也。”表示愿意陪伴赵惠文王前去参加渑池之会。在渑池会上,秦昭王侮辱赵惠文王,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赵惠文王就弹起瑟来。秦王却让秦国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这明显是在贬低赵国。

蔺相如走向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击缶,请大王为我王击缶!”秦王大怒,不答应。蔺相如就趁着献上瓦缶的机会,以血溅五步威胁秦王。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让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蔺相如针锋相对,始终不辱赵国颜面。

赵国严兵以待,秦王见得不到什么便宜,就回去了。渑池之会结束后,赵惠文王回到赵国论功行赏,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置在老将廉颇之上。这引起了老将廉颇的不满。

蔺相如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白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若不是秦国慑于廉颇的武力,自己的外交工作根本无法展开。所以对于廉颇,蔺相如秉持的是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但是,廉颇对此却没有清醒的认识,多次公开扬言道:“要是见到蔺相如,一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听了这话,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命人掉转车子避开他,以免发生冲突。廉颇见状颇为得意。

蔺相如处处退让,他的门客们看不过去了,一起规谏道:“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得躲了起来,怕得太过分了吧。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蔺相如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呢?”

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尚且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强秦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对廉将军退让,是先国家而后私仇啊!”

蔺相如的这番话令门客深受感动。廉颇听了这些话后,也顿觉无地自容。他悔恨交加,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说:“我是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您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于是,二人成刎颈之交。将相之和,遂成一段千古佳话。在随后十多年的岁月里,赵国内政决于蔺相如,外事有廉颇坐镇,秦国再不敢东顾。

蔺相如识得大体,尽公不顾私,他的这种为政方式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蔺相如的众多门客之所以不能理解他身在高位为什么要向廉颇退让,是因为他们未能理解中庸之道的奥妙。所以,蔺相如的谦让举动在他们的眼里,就成了卑躬屈膝的表现。

【中庸商道】适应市场,可口可乐步步为营赚大钱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者的任何一项决策都会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他制定的策略必然能够适应市场,并且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步步为营,逐渐占领市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正是通过这一策略攻占中国市场的。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美国大使馆撤出中国,这种褐色的碳酸饮料也随之离开了广大人民的视线,直到中美两国建交之后,可口可乐公司才重返中国市场。

那个时候,商务部、政府部门对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态度谨慎,持怀疑态度。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几轮谈判,最终才获得审批,在北京和广州建立可口可乐工厂。但是,当时公司赢利很少,生产的可口可乐卖不出去,只能卖给在华的外国人。可口可乐总裁马丁当时有了在华“两年内不打算赚钱”的想法。

1982年冬天某日,北京的几家大商场都张灯结彩,异常热闹。可口可乐公司在这里举行促销活动,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虽然,当时一瓶可乐大概要4毛钱,价格不菲,但是促销这种新鲜事大伙儿还是头一回见到。商场里一时间人潮涌动。

促销是成功的,可也正是这次促销,险些将可口可乐推进了万丈深渊。原来,北京的各大报纸,对于这种促销活动不理解。为此,得到批示:可口可乐只准卖给外国人,一瓶也不准卖给中国人。顿时,北京可口可乐的业务陷入了停顿。美国人完全没有想到,但事情已经发生,后悔也没有用。可口可乐公司只得找来合作者中粮公司帮忙。后来在中粮公司的帮助下,可口可乐才化解了这场风波,在中国站稳脚跟。

这件事后,可口可乐公司更为谨慎,步步为营,逐渐扩展在中国的业务。他们没有采用大规模的强势行销,而是综合考虑了中国的市场环境后,分步实施。他们首先采用委托代售的方式,委托北京友谊商店和一些涉外宾馆代销。代销者没有任何风险,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分红,故此很多宾馆或者商店对此都有很浓厚的兴趣。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委托代销的方式虽然获得利润的微薄,但能够打开市场,获得消费者的信赖,是长远之计。果然,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口可乐在市场上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很多挑剔的、谨慎的消费者逐渐适应了这种咖啡色的饮料,并且喜欢上了它。

随后,可口可乐公司采取了另一个更为顺应中国市场环境的方式,向中国免费赠送价值300万元的可口可乐生产设备。有了这些设备,设在中国的公司自然而然地扩大了生产的规模。

等到时机成熟后,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合资办厂,自1981年起先后在北京、大连、南京、西安、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建立合资企业,并于1988年在上海建立可口可乐浓缩液厂,这样就开拓了需求量相当惊人的中国市场。

21世纪,中国进入了新的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可口可乐公司也相应地变换了策略。2001年,当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可口可乐公司立即意识到抓住这个机会,定能大赚一笔。他们生产出了数种以庆祝申奥成功为主题的可口可乐纪念罐,受到了中国人的极大欢迎。2003年北京奥运会新会徽举行了揭标仪式。同一天,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宣布100万罐印有奥运新会徽的可口可乐限量精美纪念罐正式上市,成为北京奥运会顶级赞助商中第一家有幸被授权使用奥运新会徽的公司。

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摸透了中国文化和习性。他们明白,公司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就一定要入乡随俗,了解中国的文化,明白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当中国不断取得进步、成功申办奥运时,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推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民族自豪感的产品无疑是正确的。

可口可乐公司能够在中国获得成功,与他们稳健的发展策略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当年他们不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渐地摸索出适应中国市场的策略,恐怕早就退出中国市场了。可口可乐的成功,对于我国企业进军海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同类推荐
  • 汉书全鉴(典藏诵读版)

    汉书全鉴(典藏诵读版)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 道德经

    道德经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 传世藏书-左传下

    传世藏书-左传下

    《传世藏书》所选各书均以传世善本、或公认最好的通行本为底本,汲取一切可借鉴的古籍整理成果认真校勘,使其具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历时六年,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是重振华夏藏书风气、让中华文化永久传递的壮举,是倡导国人大兴读书之风气、振兴祖国公益文化事业的壮举。
  • 中华成语典故全鉴(典藏诵读版)

    中华成语典故全鉴(典藏诵读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成语大多源于历史事件,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也是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积累,闪耀着先辈智慧的光辉。《中华成语典故全鉴》对所收录的成语从释义、出处、典故三方面进行了讲解,读者朋友们不仅可以将其当成一本有趣的故事书来读,还能够从中学到知识,掌握更多成语,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
  • 尚书全鉴(典藏诵读版)

    尚书全鉴(典藏诵读版)

    精选了《尚书》中的精华部分,按照原书的顺序分为虞书、商书、周书三部分。由于《尚书》原文字句较为晦涩难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特别设立了题解、注释、译文三个辅助板块。断句参酌诸家,择善而从;对字词的注释力求简明,不做繁征博引;译文主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文从字顺、流畅自然,帮助读者吸收《尚书》中的智慧精华。同时,书中配有朗读音频,读者可扫码聆听品鉴。
热门推荐
  • 闺蜜我们永远在一起

    闺蜜我们永远在一起

    和闺蜜在一起,永远在一起,有闺蜜的世界是美好的
  • 逃亡命运

    逃亡命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学生,写这个只不过是在课余时间里的一点小小放松罢了。这只是个练笔,大家凑合着随便看看吧,我会不定期更新。)在人们为生活忙碌时,地球的危机悄然来临。全人类的努力争取到的一线希望下,却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阴谋……
  • 爱情公寓六续写

    爱情公寓六续写

    大力去德国了,糖酱cp情感该如何,爱情公寓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希望能给你们一个美好的结局。
  • 最强杀戮至尊

    最强杀戮至尊

    【热血爽文】【玄幻征文】如同一面镜子一般的世界,一内一外分成了两个世界,两个世界中必然有两个从灵魂深处都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二人仙途冲突,必有一死!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杀戮!没有门派!只有一位杀手的传说!看卫轩如何一个人在杀戮中崛起,在孤独中求生!成为最强至尊!
  • 论一个江湖大侠的失败养成

    论一个江湖大侠的失败养成

    他是个江湖有史以来中最年轻的武林盟主,带出来的大徒弟也是武林盟主。怎么轮到这个浑身上下都拿着主角剧本的容小龙这里,每一步都能精确的走歪掉呢?
  • 创世纪传

    创世纪传

    平行世界,是一处被所有空间交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有着数千亿的种族,也有着数千亿种信仰,在这其中,不乏有一些邪恶的种族存在,期望能占领整个平行世界,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
  • 梦里寻他不见他

    梦里寻他不见他

    睡了一觉,就穿越了?姜维维表示可以接受。不过,前面的帅哥为什么一脸嫌弃的表情?姜维维又表示有点懵。凑字型小说
  • 旧梦:长安传

    旧梦:长安传

    .小楼一醉解千愁.更相逢.金露一别万颜红..潇潇梧桐深闺绣.默回首.一见倾心只为求..若是相逢来世缘.心头肉.红绸鸳鸯更别酒..陌路微凉小窗倚.红梅枝.白净瓶中滴水休..纱窗窈窕佳人看.君子求.后宫佳丽更添愁..翩翩舞曲辗转侧.一眼眸.更盛却人间无数.
  • 护花特种兵

    护花特种兵

    父母失踪,方云从部队归来,经过一番查探,发现其中疑点重重,背后好像牵扯到了当地黑白两道最强大的势力……且看方云如何找到失踪的父母,在寻找的过程中和各种美女萝莉女强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 羽沉星落

    羽沉星落

    我会靠在树旁,望着天空的你,直到夕阳消失,云海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