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33900000092

第92章 大欢喜——索达吉堪布开示录

多年来,索达吉堪布常在不同场合,为大众传讲佛法,并抽出一些时间让大家随机提问,当场回答。针对现代人的内心困惑,本书特摘录了一些常见问题,以飨读者。

感情

问:我一个朋友今年31岁了,但是还没有对象,她想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如何才能忏悔业障,感召一个如意的眷属呢?

堪布答:她想找一个理想的伴侣,最好能念一下《地藏经》。若是没有前世特殊的业障,那么念了《地藏经》、祈祷地藏王菩萨的话,实现这个愿望并不难。

确实,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妻子也学佛、丈夫也学佛,夫妻之间就没有太多冲突了。否则,妻子学佛,丈夫不学甚至反对,那么天天都会热战、冷战不断,自他也会特别痛苦。

但她最终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自己的因缘和福分。当然,通过祈祷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问:我过去遇到感情上的挫折,一直困扰着现在的心情,该怎样摆脱呢?

堪布答:在我们藏地,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信仰,也懂得佛教的无常观,所以在遇到感情问题时,一般不觉得这种痛苦特别大,但汉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

其实,爱一个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一旦他对你不好,或者他变心了,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这时候才特别痛苦。假如你对他的爱无有条件,只要他好,你就觉得幸福,那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样,你也不可能受到刺激或创伤。所以,爱情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对方?这个需要好好观察一下。

爱情虽说是年轻人很难过的关,但你再过10年、20年回顾人生,可能就会一笑置之。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

如今很多年轻人,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其实你们再过一段时间,有一些人生历练之后,就会觉得这真的没什么,只是某个年龄段的一时迷惑罢了。所以,随着年龄的成熟,或当你有了正确的信仰时,这种执著就会越来越淡,慢慢地,便不会再受它的困扰了。

问:我信仰佛教,觉得爱情是无常的,对恋爱也没有太大兴趣,那我要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的基础一定是爱情吗?

堪布答:要不要结婚,最好由你自己决定。我作为一个出家人,来决定可能不太合适。(众笑)

婚姻也好、爱情也好,刚开始是会有一种感觉,大多数年轻人也非常向往,觉得这是通往幸福的阶梯。但从我们佛教的眼光来看,一旦你结婚以后,自由的钥匙就交给对方了,从此之后,你就被困在无自由的空间里了……

当然,世间人也有另一种解释方法。这种解释方法,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都有经验,可以让他们来回答。

报应

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有些人做了很多坏事,却没有受到恶报。于是许多人就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精神鸦片。因果报应真的不存在吗?

堪布答:因果报应肯定存在,对此我是深信不疑。

但为什么行善得不到好报,造恶得不到恶报呢?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业,并不是造了马上就会成熟。就像一个贫穷的农民,他以前没有种庄稼,所以如今特别贫穷;但现在他勤勤恳恳地种地,以后尽管不会再穷了,可还没到秋天收割之前,他的生活仍然改变不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种庄稼没用。

佛教里也专门讲了,我们所造的业要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业力会现世现报;有些业力在下一辈子才感受;有些业力要再过好几世才现前。所以,因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概念,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了达。

当然,你产生这样的怀疑也很合理。但就如同你现在上学,就算现在很爱学习,也不一定马上会出现它的果,它有一个时间在里面。

问:好多人总是在生命的尽头,回顾人生,才明白自己的遗憾。那我们今世的人生,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意义?堪布答:确实,不仅仅是普通人,包括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也会在临死时,才发现一辈子做了很多错事。在生命的长河中,有些人能及时反省这种错误,而有些人从来也没有这种机会。但不论是哪一种人,如果你真想对自己负责,就应该学会善待生命。

善待生命有几种方式:上等的,是用自己的一生为一切众生造福;中等的,为了自己而行善积德;下等的,不做损害其他众生的事,毕竟所有的生命都同等珍贵。以这些方式,可以弥补往昔所造的很多罪业。当然,这些罪业,还可以通过佛教中的忏悔得以清净。

问:人生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是快乐的,有些却是苦难、充满困惑的?

堪布答:世间有些宗派认为,人生的苦乐由上帝赐予,或者由大自在天决定。但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生的主宰就是自己,并不是别人来掌控的。否则,真有一个造物主的话,他让谁快乐,谁就快乐;他要谁痛苦,谁就痛苦,这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我没有做任何坏事,他就平白让我受苦;我没有做什么好事,他却让我天天快乐,这样的话,造物主可能会常常被大家埋怨。

其实,我们的人生之所以快乐,是由于过去做了善事;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往昔造了恶业——这个概念乍听起来,恐怕有些年轻人不接受,但它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就好比你播下毒药的种子,结出来的果只能是毒药,绝不会是妙药。同样,一旦你造了恶业,未来只能成熟苦果,而不会招致快乐。因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如果你想今生快乐、来世快乐,乃至生生世世都快乐,就尽量不要造杀生等诸多恶业。否则,只要造了恶业,它要么会在你今生成熟,要么会在来世成熟,迟早都要感受这种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充满快乐,有些人却饱尝痛苦,这一切苦乐其实都是自作自受。

藏传佛教有位大德叫智悲光尊者,他对因果曾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就如同大鹏在空中飞翔时,影子虽然暂时看不到,但只要它一落地,影子马上就出现了;同样,一个人造了业的话,这个业力便会一直跟着他,只要因缘成熟,痛苦或快乐即会当下现前。

这是非常深奥的因果道理,希望大家能经常思维。现在很多人没有因果观念,只要肚子填得饱,日子过得舒服,其他什么都不顾,这种社会现象是特别可怕的。

随缘

问:什么叫随缘?如果把它放在学业上或事业上,应该怎么理解?

堪布答:“随缘”这个词,禅宗里也经常讲,世间人也经常说,但不少人都误解了它的定义,以为随缘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只等老天来安排一切,这样的话,你就会错过许多机会。真正的随缘,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但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

比如,你想得到一份特别满意的工作,在一番努力之后,却没有被录取,这时候你心里若有“随缘”的概念,面对失败就不会特别痛苦。

包括你们对自己的感情,也应抱着这种态度。假如刚开始希望特别大,最后却没有像预期那样美好,也用不着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甚至想不开非要自杀。在这个时候,你应该要懂得随缘。

要知道,在这个世上,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缘。这一点,上学的课本里几乎没讲,但你如果学了佛教的《俱舍论》《百业经》,就会明白自己这辈子的成败,不但有今生的原因,也有前世的原因。若能懂得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想得开、放得下,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随缘。

问:我常劝周围的人在遇到困难时,祈请诸佛菩萨加持。但他们却嗤之以鼻,说:“如果事情变顺利了,你们会说是佛菩萨的加持;如果还不成功,就说是我无始以来的业力。你们佛教就是这样,说什么、做什么都有两面。”对此,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堪布答:其实这个很简单,我们世间上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人犯了错误,家人托关系、找领导的话,若能把他放出来,就会说是领导的功劳;但如果实在不行,领导也帮不上忙,就会认为他犯的错误太严重了。所以,用这个比喻也很容易解释佛菩萨的加持。

实际上佛陀在有关经典中也讲了,一些特别无缘的众生,纵然佛陀的妙手也无法救护,因此这并不是佛教的过失。

问:佛教中告诉我们,人要有感恩之心、满足之心。但我身为一个大学生,经常和老师做些课题研究时,要有一颗不满足的心,才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往更深的科学领域发展。请问,一个要满足,一个要不满足,这二者的矛盾该如何平衡?

堪布答:佛教所提倡的有满足之心,是指减少一些没有意义的欲望,比如对钱财、对享受,这方面要少欲知足。但在求学方面,是不需要满足的。藏地特别伟大的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也说过:即便汇集百川之水,大海也不厌其多,同样,即便学习再多的知识,智者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所以,你们现在学习知识、研究科学,包括学习佛法,这些方面都不应该满足,不要认为大学毕业就像成佛了一样,从此什么都不用学了,再也不用看书了。其实,世间上一些有意义的知识,越学越对自他有利,所以求学方面不要有满足,这是我们佛教的观点,也是探索科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态度。

佛理

问:请问宗教信仰和迷信有什么区别?

堪布答:信仰任何一种宗教,不管是基督教、道教、儒教或是佛教,假如你不懂它的道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这很容易变成迷信。比如,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就到寺院里烧香拜佛,这虽然也算一种信仰,但你若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什么作用、佛和神有什么差别,只是把佛陀当成求财工具,这就成了一种迷信。

如今很多寺院里,天天都有人拜佛,我虽不敢说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有些人确实带有迷信色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连自己为何要拜佛都弄不清楚。

真正的信佛,是通过自己的智慧,看一些前辈大德的文章或书籍,知道释迦牟尼佛曾来过这个世界,他所说的一切符合真理,对解除自他痛苦、解决人生问题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后从心坎深处对他诚信不疑,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反之,假如只是表面上信佛,实际上迷迷糊糊的,并不明白其中道理,那就算你是个佛教徒,也仍是一种迷信。

所以,烧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若不知道它的功德,单单是外在的一种崇拜,有些人为了打渔也会这样做。我以前去南方时,就看见很多老百姓出海打渔前,都会去庙里烧香,让佛保佑他多捕一些鱼,此举完全是一种迷信。

梁启超曾在一本书中也讲了迷信与正信之间的差别,说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但你不懂佛理的话,就很可能不是智信,而是迷信了。

问:佛法浩如烟海、广大无边,您可否用三个字来概括它的真谛?堪布答:戒、定、慧!

问:在佛教中,佛陀规定犯了什么戒条,就要惩罚多少多少劫,请问这该怎么理解?

堪布答:佛教中之所以制定戒律,并不是非要去惩罚人,表面上它是一种约束,但实际上,这为每个人趋往解脱之路提供了方便。

就像马路上的绿灯、红灯,有了它的话,开车者似乎不太自在,但这却能极大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佛教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通过强制性地规定行持善法、断除恶业,就能让众生顺利获得解脱,到达彼岸。

问:藏传佛教的净土,与我们汉传中提倡念阿弥陀佛去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什么区别?

堪布答: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净土法门,究竟目标完全相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藏传净土主要讲发菩提心、念佛号、积累资粮,最终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的主因,则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如此依靠自力和他力往生,汉传净土也是这样提倡,只不过个别传承上师教言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问:佛教里有很多密咒,比如六字大明咒、金刚萨埵百字明、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佛说每个咒都有很大很大功德,要念多少多少万遍。那我在修行的时候,该选择什么样的密咒呢?

堪布答:我对密咒从小就有信心,只是现在比较忙,念的时间比较少了。我们藏地有句俗话:“孩子会叫妈妈的时候,就会念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吽”。基本上每个藏族孩子都是如此,只不过现在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好多孩子到了外面的学校、城市以后,就不是特别争气了。

密咒的功德,佛陀在不同的经典、续部中都有阐述,至于你该选择哪一个,可能要分两种情况:一、这个密咒与你的传承上师、某些灌顶修法有密切关系,然后你应该发愿念诵。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比如造业比较多,觉得业力深重,就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如果要开智慧,想生生世世具足智慧、利益众生,就念文殊菩萨心咒;若想遣除一切魔众违缘,就念莲花生大士心咒……你觉得哪个咒语对自己非常重要,就可以选择这个咒语去念。

念咒语方面,藏地很多修行人确实与众不同。前段时间,我们学院有个老出家人圆寂了,他一辈子念了六亿咒语。而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没有圆寂之前,曾把一生所念的咒语都统计出来,有些咒语像“啊”、“吽”只有一两个字,有些咒语长达十几个字,这些长咒和短咒全部加起来,总共有九亿。上师是72岁时圆寂的,在此之前,他一辈子都手持念珠不断在念。

通常来讲,藏地的修行人随时随地都手不离念珠,不管是坐车也好、放牦牛也好、到农田去也好,甚至很多知识分子、干部在办公室里,也是拿着念珠,被领导看到还会挨骂。不过现在比较方便了,拿个计数器一直在念,领导也发现不了。

其实,念咒语不说长远的功德,仅仅是暂时利益的话,分别妄念、痛苦烦恼也会依此而消除,让心安住于清净的状态中。所以,念咒语是非常有意义的!

问:我是德国曼汉姆大学的老师。藏传佛教在西方特别有吸引力,在德国的传播,特别是80年代比较成功,为何它这么容易就能被大家接受呢?

堪布答:藏传佛教如今在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确实很有吸引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藏传佛教的教义非常实用,它并不完全停留在理论上,也不是搞一种学术或形象化,而是依靠前辈大德的窍诀,有很多断除烦恼的方法,比如修菩提心、大圆满的直指心性,又简单又易行,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快。

我那天看了一下,单单在美国波士顿这一个城市,藏传佛教的中心就有三十多所。由于藏传佛教清净的传承、殊胜的窍诀、简单的仪轨,再加上对闻思修行特别重视,故而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相比之下,现在不少地方的佛教,完全成了一种形象。很多人经常问我:“磕头是不是佛教?烧香拜佛是不是佛教?”我说这只是佛教的一种形象,并不是它的真正教义。它的教义是什么呢?就是修菩提心等。学佛要从心上安立,不是表面上办个皈依证,就自认为是佛教徒了;形象上穿个僧衣、剃个光头,就自认为是出家人了。

如今很多人也不是什么傻子,他们还是真实受益了,才愿意接受藏传佛教。包括汉地有些大学生,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佛,也是发现佛教对自己真正有利。否则,没有一点利益的话,只是给他们讲些故事,那谁都不需要。

我们作为一个人,难免要面对烦恼、痛苦,倘若通过藏传佛教的菩提心等修法,在生活中切实起到作用,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它的。就像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相信没人愿意将它拒之门外。

问:在当今商业经济当道的社会中,您如何看待环保与消费之间的对立矛盾?

堪布答: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思考过。现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与环保之间,有时候是对立的。

不过,我们佛教提倡一种生活观:不能特别奢侈、挥金如土;也不能极度拮据、衣食无着,若像乞丐一样,也会寸步难行。而应当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知足少欲,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也不要为了竞争而活着。

如今大多数人,购置大量东西并不是因为需要,而是源于竞争。看到他人的房子不错,自己就非要买一栋;瞧见别人的轿车很好,自己也要买辆好轿车,否则,就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样的人活得很累,所以,我们应该随遇而安,根据自己的福分来维持生活,如此才会活得比较开心,自己的消费与环保之间,也不会有很大冲突。

此外,我们平时还要有环保的概念,电水应该节约,不要随便浪费。我以前去新加坡时,他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但最近在香港,我看到晚上所有高楼的灯几乎都亮着,两三点钟也是如此。其实,这时候很多人都睡了,这些电白白地浪费掉,好像有点可惜。当然,也许是有人要上“夜班”。但很多问题,我们要值得思考。

问:我是佛教徒,但回答不了身边朋友的问题。朋友曾问:“佛教徒用很多时间作经忏,认为念经可以帮助别人,但为什么不将时间实际用于帮助别人?念经究竟如何帮人,只是口头念念就有功效吗?”我该如何回答呢?

堪布答:你虽然学了佛,但我觉得还要继续深入佛法,这样的话,对非佛教徒的问题才可以回答,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你那个提问题的朋友,对佛教不一定很了解。其实,佛教中并没有说,念经后什么事情百分之百都能解决。就像现在的一些中医,并不敢说自己的药能包治百病,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你既然不能包治百病,那干吗还要当中医?不如亲自去帮助众生。”要知道,每个众生的病是不同的,对于有些疾病,中医是可以治的。同样,佛教徒用很多时间念经,也可以从某个角度帮助到众生。

这一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比如,我平时生病了,或者出现违缘了,就赶紧交钱请僧众念经。也许不信佛的人认为这是迷信,但我却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念了经以后,很多事情马上就有好转了。如同药本身有治病的功效一样,念经的话,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与自己清净的发心力,自然也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作用。

当然,念经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必须要深入经藏才能彻底明白。

问:动物是有生命的,吃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吃了的话,会不会也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堪布答:佛在《涅槃经》中说:“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所以,五蕴聚合的生命,才有真正的痛苦。动物就有这样的生命,而植物,虽在外境的刺激下会产生某种反应,比如动摇、生长、死亡,但它并没有真实的五蕴。假如认为植物也有动物或人一样的生命,那佛在《楞严经》里说了,若许“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则堕入外道,“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现在很多人觉得植物与动物完全一样,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包括有些学佛多年的人也分不清楚,这是相当遗憾的。按照佛教的观点,你今天割一根草,跟杀一头牛有很大差别。杀牛是摧毁了有情的生命,这有极大过失;而割草的话,并没有杀生的过患。

有些人可能会说:“佛教里不是讲了吗,对动物不能损害,对草木也不能损害。”这种说法虽然是有,但意思并非完全相同。就像你去杀人和砍伐森林,尽管二者在法律上都不允许,但定罪还是有天壤之别。同样,我们杀了动物的话,必定会堕入地狱;而砍一棵树的话,则不会堕入地狱,只是有轻微的过失。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佛教徒必须要学习佛法?原因也在这里。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吃肉也有过失,吃蔬菜也有过失”,对过失的轻重并没有分。这样的话,你偷金子也有过失,偷针也有过失,所有问题都一概而论的话,这是不合理的。

问: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这两首偈子,您怎么看?

堪布答:禅宗的这些比喻非常好。神秀大师所体会到的,六祖大师所悟入的,都通过比喻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方式在藏传佛教中也有,如莲花生大士师徒的对话,用类似的比喻也表达了如是见解。

关于这两首偈子的意义,从抉择空性的角度而言,第一偈的前两句是抉择见解,后两句讲修的光明;第二偈则分别讲行、果。

此外,对《六祖坛经》的解释,我觉得可以有不同方式。尤其是第二品,可从见、修、行、果,或基、道、果方面来讲。也就是说,结合中观的抉择方式来理解,可能更好。

问:为什么念《心经》能遣除违缘?

堪布答:《心经》所讲的是空性精华。我们之所以会遭遇恐怖、灾难、违缘等侵扰,根本在于对人我和法我的执著。倘若证悟了无我空性,断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一切魔障就没有猖狂的余地了。

《心经》宣讲的是最殊胜的般若空性,以此空性的威力,再加上《心经》的加持力,内外密的一切违缘都能被遣荡无余。

所以,佛经中专门有《般若心经回遮仪轨》,里面就说了,往昔帝释天怎样祈祷《心经》,我们也如是祈祷的话,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都会化为乌有。

问:作为一个世间人,怎么样将世间法与佛法圆融?

堪布答:严格来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许多相违之处,真正要做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世间后的很多东西。

但若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作为一个在家人,也可以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说,每天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尽量念诵一些咒语、做一些观想。同时,无论接触任何人、在任何环境中,皆应以慈悲心来对待。即使遇到一些坎坷不平,也能以佛教的教言提醒自己,看得比较淡,不要特别执著。这样以后,应该就能做到二者的圆融。

现在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尽量兼顾,一方面自己的修行特别好,另一方面,依靠佛教的慈悲教义,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问:佛法有一个“空性”的概念,但现代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在这样的时代中,空性观怎么能培养起来呢?

堪布答:不管是哪一个时代,佛教的空性观都不受影响。

如果你真想培养佛教的空性观,我建议最好学习一下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圣天论师的《四百论》。这三部论典学了之后,你对万法皆空会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见解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我经常在想,现在人们忙忙碌碌,如果对佛教的空性观能有所认识,那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也不会如此痛苦挣扎。所以,很希望大家在面对生活的同时,也学习一些加持非常大的空性教理。

问:对凡夫俗子而言,我们无法看到前世后世,也无法看到天堂地狱,怎么知道它真实存在呢?如何来建立真正的因果信仰?

堪布答:建立这样的观念,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不仅仅是天堂地狱,包括太阳系、银河系、黑洞等天文学的甚深领域,也不是我们肉眼的对境。但肉眼看不到的宇宙奥秘,可以天文学家的发现和理论作为根据。那么同样,佛教所讲的那些真理,完全是以佛的教证为依据,因为我们的肉眼所见非常有限。

以前霍金博士曾来北京作过演讲,但由于他的理论太玄奥,很多清华、北大的学子都没听懂,甚至有人提前退场。在他的发现中,宇宙不单单是原来的三维空间,而且还存在着多维空间,维数可扩展至十一维。这就说明,还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神秘领域存在。

包括爱迪生、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也都承认有天堂和地狱。这一点,从他们的传记中就看得出来。

所以,诚如佛教因明的《释量论》中所说,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并不代表一定没有。尤其是有些比较甚深的领域,即使眼睛看不到,也可以通过推理得出它的存在。

问:在一些寺院的旅游景点,常有卖印《心经》的T恤,这些衣服可以穿吗?

堪布答:不可以,有非常大的过失。衣服是用来遮体取暖的,而佛菩萨及经咒是要恭敬顶戴的。佛陀说过:“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将文字印成的《心经》穿在身上当装饰,可能只有不懂因果的人才敢这样做。

如今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厂家为了赚钱,就琢磨现代人求保佑的心理,投其所好,将佛菩萨像、《心经》、咒轮等做成工艺品,或者印在衣服上。以前也有人供养我印《心经》的杯子、笔筒,这些我都不敢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如果这种趋势不改,以后会不会将《心经》印在裤子上也不好说!问:但穿上这种衣服,走在大街上,可以给看到的人种下善根。

堪布答:种善根可以用其他方法,这样做的话,弊大于利。而且,你穿这种衣服,发心是否完全为利他也不一定。

问:如果有这些衣服或工艺品,应该怎么处理?

堪布答:尽量供在佛堂上,不要自己用。

出家

问:出家人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但为什么济公活佛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堪布答:这句话的后面,济公和尚紧接着还说了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济公和尚是历史上公认的成就者,他“酒肉穿肠过”的话,可以做到“佛祖心中留”。如同一些前辈大德,修行境界特别高时,肉和菜、酒和水对他完全没有差别。古印度就有一位大成就者,喝完酒以后,酒可以变成水,从指尖流出来。同样,济公和尚也有这种非凡的境界,喝酒、吃肉对他并不会有障碍。但我们作为普通的出家人或修行人,千万不能盲目地去模仿。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里,经常断章取义,只取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以此作为自己可以吃肉喝酒的佐证。甚至好多根本不懂佛法的领导,喝酒时也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在藏地就有一个朋友,天天喝得烂醉如泥,别人去劝他时,他总拿这句话来搪塞。实际上,当他醉得人事不省时,留在心中的肯定不是“佛祖”,而是“酒肉”。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最好不要说大话,你还没达到济公和尚那样的境界之前,切莫用这种话来为自己造恶业找借口。

逆境

问:您说心理学是一门教人幸福的学科,我本身就是心理学专业的,但很不幸,我感觉自己并不幸福。二十多年来,我生活一直不顺利,很小的时候家庭变故,学业上从初中、高中之后,也是几经磨难才进入大学;现在我都大三了,也憧憬过在大学谈一场恋爱,但截至目前,我追过五个女生,却没有一个愿意答应我。

这些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为“磨难”,但面对它,我没有想过自杀,也没有试过自杀,一直都是耐心忍受的。可我心里一直都不快乐,觉得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难道只为了经历这些磨难吗?只是为了受苦而来吗?

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应该是我的因果报应,今生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也是自己前世造了很多孽。但我怎样才能在现世就得到一些好报,消除这些磨难给我的负面影响?

堪布答:你说心理学无法给你带来幸福,但荣格的心理学,尤其是佛教中探索心灵的内明学,如果你学了以后,肯定能逐渐找到幸福感;你说自己从小到大,生活中频频发生各种不如意,但我从你的描述中发现,有些也不一定不如意,只不过它好的一面被你忽略了而已。

不过,正如你刚才所说,你今生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前世的业力有关。毕竟有时候由于前世的业力,即生中的努力可能会付之东流。比如,有些人成绩非常好,但往往在考试时不成功;有些人的人品不错,但常常被很多人误解;有些人社会关系很广,但仍然无法做一番事业。业力就相当于一个大网,它广阔无边、遍及一切。如果你们懂得因果的道理,一旦自己遇到很多磨难,就应该好好地忏悔,这样才能弥补前世所造的恶业。

当然,生活中的顺与不顺,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只要你心态调整过来了,不顺就可以变成顺缘;但若心态不对的话,就算是顺缘,也可以变成违缘。比如有些人从小历经了各种打击,这种人生看似很苦,却可以让他的内心不断强大起来;有些人从小就被当成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就有什么,生活无忧无虑,但到了社会上以后,特别特别脆弱,一丁点委屈也忍受不了。

因此,我们生命中的苦难,不一定都是不好。若能把它视为磨炼自己的机会,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有价值,将来也才会有出息。

放下

问:我之前也读过很多佛学故事,都说不管遇到什么事,要耐心忍受,然后放下、看淡。但我现在的问题是,可能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就是放不下、看不开,这个怎么办呢?

堪布答:放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你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才能慢慢放得下来。

就像一个患有胆病的人,明明知道眼前的海螺是白色,可在病没有好之前,看到的一直是黄色。同样,你说很多道理自己都懂,但实际上这不叫懂,只是字面上理解而已。如果你真的懂了,面对任何磨难都不会执著、痛苦。

所以,理解和通达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问: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通常是以包容别人而收场的,但对方往往不理解,反而认为我很傻,这样我就很郁闷。怎样才能在我包容别人与我不郁闷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呢?

堪布答:这种现象在当今比较常见。包括有些人学儒教思想,懂礼貌的话,有些老师和学生就常欺负他。现在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对善良都带有蔑视态度,所以,极个别人行持善法、包容他人,不一定会受到认可。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抛弃自己的善良、包容。

藏地曾有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叫麦彭仁波切,他就说过:“纵然整个大地遍满恶人行持恶法,我也不会改变自己高尚的行为,要如淤泥中的莲花一样清净。”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别人认为你很傻、很蠢,你也会觉得问心无愧。只有这样,不管你自己还是这个社会,将来才有一点希望。

问:假如有人对一些事情很抱怨,想法也很执著,怎么样才能让他放下呢?

堪布答:有些人常对外境有诸多抱怨,这是不太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他在抱怨时,总是盯着别人的毛病看,却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一件事情不成功了,他就拼命地埋怨别人;一旦成功了,又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气,这个特别不好。

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当这个事情成功了,都是别人的贡献;失败的时候,则是自己的过失。我们藏地就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亏损失败自己接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人。”这种精神非常伟大,理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绳。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别人合作时,常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没有做到。当然,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至于你想让他放下执著,这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他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一定的修行,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要知道,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当自己特别执著时,肯定放不下来。只有通过各方面观察,发现它也不过如此,放下才会易如反掌。

问:现实社会中,我们因欲望产生很多虚荣心、攀比心,往往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如何才能做到寻求自我、反观自我?

堪布答:现在的人们,虚荣心确实特别强,攀比心也很厉害。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的内心要想安宁,必须有一种正确的信仰。否则,你就会盲目地追求金钱,内心欲望无有止境,绝不会有快乐可言。

如今有个口号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实际上,“需求”是满足不了的,人心就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假如不懂得知足的话,想用物质来满足是很困难的。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追求必要的物质以外,也不能忽视内心的安宁。而若想做到这一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最完美、最究竟的答案。

问:佛陀当年正是看到众生的苦,为了想办法解决,才出家修行,最终成就了佛果。那我们学了佛以后,尽管也期望有一天能成佛,但现在的心力不像佛陀那么大。在这个过程中,经常遇到痛苦怎么办呢?

堪布答:经常遇到痛苦的话,容易生起出离心,把它变成一种成就的动力,这就叫将痛苦转为道用,此举对我们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

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大德并不希望成天顺顺利利,否则,修行就没什么进步了。作为大乘修行人,一旦遇到敌人、生活中出现不顺,绝不会像世间人一样痛苦,而是像拾到了如意宝般开心,以此可检验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

犹如高明的医生,能将山上所有的草,都配成良药,同样,真正有修行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把它转为道用,变成解脱的一种助缘。

问:5年前我断了韧带,一直很痛苦,这几年没有敢运动。几个月前,我再做运动时,竟然又断了同一条韧带。为什么我这个身体这么弱,好像经常都有病,我该怎么解决呢?

堪布答:任何一种病,都要依靠中医或西医来治疗,这是佛教也很提倡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就我个人而言,10年前得过强直性脊柱炎,很多医生都说这没办法治,一辈子会非常痛苦,同时我还有肝炎、慢性胃炎。曾有一个医生,看了我的检查报告后说:“你这个人很倒霉!这么多难治的病,全部出现在你一个人身上。”

如果我没有学过佛,可能心里会非常痛苦。但因为学了大乘佛法,说实话,我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觉得这个身体再怎么保养,迟早也会腐朽的,不管自己能再活多少天,都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当医生看了我的报告后,说我可能活不了很久时,我就赶快在厦门找个地方,以闭关的方式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这部论没有译完之前,我很担心中途会离开世间,如果能善始善终的话,我就没什么遗憾了,这些我在日记《旅途脚印》中也写过。结果过了这么多年,这几种病奇迹般地全部好了,现在就没有什么了。

因此,我们作为病人,不要老想着自己痛苦怎么办,不要太把它当回事。其实生病也可以,不生病也可以。假如这个病总好不了,那是自己前世的业障,以此可观想代众生受苦。平时有这种心态的话,遇到什么都会快乐。甚至到了一定时候,你的病会不药而愈。

退一步说,就算它好不了,这个世上也不只有你我会死,所有的人最后都会离开。没办法,轮回就是这样!

问:到目前为止,您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痛苦是什么?您是怎么面对它的?

堪布答:我是1962年生的,现在快50岁了。回顾自己的人生,我小时候读书很晚,15岁才开始上小学,之前一直是文盲,天天放牦牛。当时我弟弟不肯去学校读书,家人害怕被罚款,实在没办法,就把我送去替弟弟读了。到现在,弟弟也常跟我开玩笑说:“我对你的恩德很大,否则,你一辈子只是山上的牧童,不会有读书的机会。”

我没有上学之前,一直都在放牛,有时候牦牛丢了,或者被狼吃了,我就不敢回家,心里非常的痛苦。

之后,我在学校里读书时,没有评上什么,或者因为一些摩擦,跟别的孩子打架输了,这个时候也很痛苦。

后来,出了家以后,到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佛,一直看书、一直禅修。在这个过程中,我好像想不起来有什么痛苦。

我在1985年出家,2005年我们师范的同学开了个同学会,在所有的同学中,只有我们两三个出家人。当时每个人讲了自己这20年的经历,有些同学结婚了,有些离婚了,有些结婚了但儿子死了,丈夫死了……这样那样的痛苦特别多,好多女同学都是边哭边讲的。但我们几个出家人,确实没有特别强烈的痛苦,到目前为止仍是如此。

我自身的话,一出家就依止法王如意宝系统闻思,明白了中观空性和大乘佛教的利益,再加上周围的环境也很清净,所以记不起来有什么痛苦。后来,虽然我父亲死了、亲戚死了,但这些在我的人生中,好像没有感觉是一种痛苦。所以,佛教真的对消除痛苦非常有力,这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

皈依

问:佛教中讲的“皈依”是什么意思?

堪布答:所谓皈依,简单来说,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自己决定从现在开始,投靠依止佛、法、僧三宝,遵循佛陀的教言去做。广而言之,皈依还有共同皈依、不共皈依,以及密宗特殊的皈依等许多分类。

佛教中的皈依,并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出于个人自愿。

问:藏传佛教中强调依止上师,这是否与佛陀要求的“依法不依人”相违?

堪布答:并不相违。佛经中讲“四依”时,是提到了依法不依人。表面上看来善知识是人,好像不能依止,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

藏地的麦彭仁波切,曾造过一部论典叫《解义慧剑》,我也翻译过,里面对“四依”就讲得比较清楚。其实,依法不依人的意思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关键要依止佛法所讲的内容,比如修出离心、菩提心。如果一个人的名声不错、很有财富、粉丝也多,但他讲的却与经论不符,那要听他的还是听经论的呢?肯定要听经论的。

当然,若想真正“依法”,首先要依止一位具法相的善知识,这是必需的一个前提。否则,就会像《华严经》中所说,假如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你再怎么样有智慧,也不可能精通佛法的真谛。那么如此一来,有没有依人不依法的过失呢?是没有的。因为甚深的佛法若不依靠上师指点,单凭自己的智慧,肯定无法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现在有些人说:“藏地修皈依时,还要皈依上师。我们汉地就不需要,只是皈依三宝就可以了。”这种说法不合理。其实汉地也有四皈依,像唐朝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里,就清清楚楚提到了“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汉地不少人皈依以后,特别喜欢办皈依证,我们藏地一般没有这种传统,只要是三宝弟子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办什么证。你皈依的对象,可以有三宝总集的上师,也可以直接是三宝。但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明白,佛教就像世间的大学,它的教学内容很重要。这个内容相当于佛法,而佛法依靠谁来指导呢?就是上师。如果没有上师,相当于学校没有老师一样,它的教学内容再好,也没办法让很多人接受。所以,这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来了解。

问:作为汉地弟子,皈依上师时,无法像藏地弟子般,有多年的观察,更多是随缘皈依。倘若上师传法皆如理如法,弟子就会对上师深具信心;可有时候,一些弟子知道上师置豪宅等事情后,就会有损对上师的信心。面对如此情况,我们应当怎么办?如何判断上师的显现?

堪布答:我觉得,汉地弟子应该也有观察上师的条件。你们有时间,也有各种因缘,藏人有的,汉人为什么没有?

现在汉地很多人,听说来了个上师,不经观察就马上依止、接受灌顶,这是很草率的。世间人选择终身伴侣的话,也不可能在街上随便抓个人就去结婚,而需要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调查,至少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性格如何。那希求生生世世的解脱比这更重要,观察上师就更是必不可少了。所以,汉地弟子以前不观察上师的做法,是很不合理的,今后大家应该像藏地弟子一样,对于想依止的上师,要经过多方面的观察。

如果你上师是具德善知识,真正对弘法利生有利,那他对豪宅、财富肯定不执著,而会视如粪土,就像以前蒋扬钦哲旺波的故事一样。我就遇到过一位上师,他在一个城市里,别人供养了很好的房子。我跟他开玩笑说:“你现在有车有房子,跟世间人没什么差别了。”他笑笑回答:“说实在的,我对这栋房子的执著,还不如对我那个牛粪棚的执著大。”我认识这个人,他并不是在说大话。所以,对有些上师来说,不管他有多少钱财,根本不像世间人那样贪执,只是把它当成石头一样。像这种人的话,豪宅再多也无所谓,这个并不是很关键。

但有些所谓的“上师”,根本不具足法相,比一般世间人还差,整天都在为钱财而蝇营狗苟,各种行为完全不是在弘扬佛法。对于这种人,大家就一定要远离。

如今汉地很多城市里,有许多好的上师,令大家有皈依、学佛的机缘,倘若没有他们的话,很多人会永远沉溺在轮回当中;但也有一些不好的上师,到了最后,他们的劣迹会暴露无遗。

所以说,这个世间鱼龙混杂,许多现象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问:我马上要毕业了,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那么我现阶段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知识上,还是拿出一部分确保每天的修行?哪个对我将来的人生更有意义?

堪布答:这个可能要根据情况而定。一方面学习不能落下,你们作为高年级的大学生,很快就要面临人生的转折点了,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到最后应当融入社会、回馈社会,此时最好不要因为学佛,就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学佛不要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不要为了完成既定的修行数量,就耽误学业和工作。假如你暂时不能完成的话,等以后各方面有条件了,这些可以再补上。

慈悲

问:请问,在汶川地震的时候,王菲曾唱过一首歌叫《心经》,这首歌的要义是什么?唱出来的话,对众生有怎样的利益?

堪布答:王菲唱的《心经》我也听过,并建议大家大力推广。《心经》主要讲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一切皆空。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多的痛苦、挣扎,万法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形象,但这些追究到本源,其实完全是空性。

所以,《心经》的主要精神,就是让我们对万法断除执著,这是一种至高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轮中,就讲了这种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法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即是《心经》,这种智慧就像人的心脏一样。

我们平时若能念《心经》、唱《心经》的歌,内心的各种分别念就会减少。

我认识一位老师,她说自己心里特别烦时,念一遍《心经》,心就能安静下来,然后再坐一会儿,原来的痛苦便全部消失了。

问:您在给日本灾难回向的时候,用到了“嗡玛尼贝美吽”。有些大师说“嗡玛尼贝美吽”代表一种无上的智慧,到底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堪布答:“嗡玛尼贝美吽”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功德不可思议,这在有关论典中都有描述。如果给死去的亡人念“嗡玛尼贝美吽”,他即使原本要遭受痛苦,通过这种声音的无上力量,马上也能获得快乐。

尤其是现在灾难频频发生,我们若能祈祷观世音菩萨,念他的咒语,以这种力量就能最大程度地化解灾难。这方面有许许多多的教理可以说明。

总而言之,它不仅是一种无上的智慧,还是非常强大的无形力量。

问:现在网络特别发达,信息也更加公开,可以看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应通过网络去揭示这些不公正的现象,以唤醒更多人的正义感,还是把心放在修行上,让自己能以一颗更清净的心,面对周遭的生活?

堪布答: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跟古时候完全不同,跟上个世纪也完全不同。现在任何一件事情传到网上,无数人马上就知道了,所以,网络的力量确实非常强大。我们应在不影响修行的同时,依靠网络这一手段,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与更多的人分享,哪怕你能帮助一个人,这也非常有意义。

如今很多人特别迷茫、痛苦,人生没有方向和目标,整天都在网上寻找心灵的寄托,结果不但找不到,反而遇到了一些邪师,把自己迅速地引入歧途。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依靠网络来救护他人的慧命或者生命,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没有利他心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但你若是有利他心,在修行基本不受影响的同时,应该想方设法地帮助一些众生。甚至就算修行受到了一点影响,也应把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现在的网络世界,充斥着乌七八糟的负面信息,人心一代一代被染污得不知方向,外在环境也被工业染污得面目全非,连呼吸都没有新鲜的空气。内外都如此不净的话,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说来世,今生都相当不健康,身体不健康,心理也不健康。

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在网络上,尽量弘扬一些正面的传统文化和有利的知识,否则,网络没有被好的思想占据的话,人类的未来确实堪忧。

生死

问:我有一个朋友,现在身患绝症,可能没有多长时间了。他也是刚刚得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难受,没办法接受这个现实。我很希望能帮到他,但也无计可施。请问,怎么样用佛法去帮助他呢?他该如何面对剩下的日子?

堪布答:很多人在接近生命最后一刻时,确实会感到非常悲哀。从世间的角度讲,你再有钱、再有地位,死亡来临时,也不可能让自己多活一天。所以,“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从17岁起,就把人生的每一天当最后一天过,这也是明白了佛教所讲的“诸行无常”。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别人死了,我不会死。”这无疑是在自欺欺人。要知道,我们的身体特别脆弱,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会不会出车祸,明年会不会得癌症。所以,每个人应该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平时不要浪费生命,而要好好把握当下,为众生、为社会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若能如此,纵然突然面对死亡,你也不会惊慌失措,有很多的遗憾。

乔布斯年轻时就开始学佛了,他经常思考无常的道理,所以死时可以特别坦然。而你的朋友,不一定是学佛的;即使学了佛,也可能没有真正修过,没有把无常时时挂在心上。因此,让我现在告诉他一个窍诀,使他马上就有勇气面对死亡,这可能不太现实。

不过,你也可以跟他讲: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永远终结,而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我们的这个身体,只不过是一个“旅馆”,是暂时的一个住所,没有什么好执著的。面对死亡,恐惧没有任何用处,现在最有用的是,应当抓紧时间多做善事,为来世多做一些准备。

一方面这样开导他,同时,最好让他多念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圣号。或许依靠三宝的加持,最终出现奇迹也不好说。我就认识一个大学生,她也得了癌症,后来她放下一切,临死之前一心念佛,结果癌症奇迹般地消失了。所以,有时候心的力量非常神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假如死到临头才开始信佛,临时抱佛脚,这不一定能扭转乾坤。

所以,希望大家也能以此为戒,对死亡提前要有所准备。古往今这条路走不通的话,再换一条就是了。

感情受挫了,事业破产了,

身患重病了,家庭不幸福了,

有些人就万念俱灰,觉得活着了无生趣。

其实,人生又不是只有一条路,

来,不少佛教徒在死时特别安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们平时经常串习、观修。就像一个军人,平时训练有素的话,一旦真正上了战场,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很多本事才用得上。

问:我有位不信佛的亲友,忽然之间得了癌症,如何以佛教去利益他呢?

堪布答:看他能不能接受佛教的一些理念。如果能的话,最好给他念些阿弥陀佛的名号、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或者让他自己诵一些咒语,与佛教结上善缘。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如果他实在不能接受,不愿意信仰佛教,那我们可以默默地给他回向,甚至临终时在他耳边念些佛号,这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问:一个人往生时,若见到有亲人拦阻,怎么办?

堪布答:人死后进入中阴时,若有正见想要往生,途中遇到有人来劝阻:“我是你的某某亲友,不能去啊!”“你应该考虑我们的痛苦,回来啊!”此时应该想“这是我往生的一种障碍,不能听他们的”,然后就勇往直前。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有一则比喻:往生极乐世界时,对一切都不要贪恋,应像从网中解脱出来的老鹰一样,义无反顾地冲向天空。

问:人在临死之前,还需要有哪些准备?

堪布答:如果有一些财产,则应尽量舍弃,比如用来供养僧众、供养三宝等。倘若实在来不及,就从内心里放下,这也很重要!

阿弥陀佛的有些修法要诀中说:我们在临终时,里里外外的死相已经出现,自己也知道肯定活不了,那时候不要执著任何财产,也不要执著这样那样的东西。假如来不及舍弃,就在心里想:“我从无始以来于轮回中一直流转,今生终于遇到了往生法,我一定要舍弃对眷属、财产的贪恋,唯一希求往生。”

这就是上师们的教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言!

临死时,我们很可能贪著“我的亲人”、“我的房屋”、“我的存款”等等,如果出现了这些念头,就不可能真正往生。所以,不能贪恋任何事物,要全部放弃。

现在所学的教言,可能有些用在临终时,有些用在中阴时。但不论是临终还是中阴,大家都要尽量忆念这些教言,并真正用上,这是相当关键的!

问:我看到很有名的一本书叫《西藏生死书》,是索甲仁波切写的。但我翻了好几遍,始终都看不进去。我想得到您的一些指点,或者您对那本书有什么看法?

堪布答:《西藏生死书》,你实在看不进去的话,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这本书,实际上在国内外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我也看过它的汉文本,看了之后的感觉是什么呢?这就是莲花生大士的中阴窍诀,然后再加上作者与根本上师的对话、某某西方人得癌症的故事,穿插一些现代人喜欢听的、比较关心的道理在里面。

1993年,我去法国时,见过索甲仁波切。当时他这本书是用英文写的,正准备要译成中文。他刚开始想让我翻译,我说自己一方面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时间特别紧,恐怕没办法,最好还是找比较出名的人。后来他找了台湾的郑振煌教授翻译中文,又请锡金的一位堪布译成藏文。但藏文版目前还没有看到,不知道进度怎么样了。

当时《西藏生死书》英文版的效果很不错,索甲仁波切就又将它译成德文,印了好几个版本。恰好那天法王刚刚到他的道场,他观察缘起非常好,便将德文版的《西藏生死书》给法王一本,给我一本。

索甲仁波切说,当时西方很多人虽相信因果,但对前后世存在、面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欠缺,于是他就写了这本书,希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死观。

再后来大家也知道,西方人依靠这本书的引导,对生死确实有了新的认识,中阴窍诀在西方非常受欢迎。因为他们很多人身体不舒服、心情不舒服,尤其是最后面对死亡时,都有一种恐惧感,而中阴窍诀所揭示的道理,正好可以消除这种心态。鉴于此,索甲仁波切把中阴法门的某些内容,与现代人的心理结合起来,然后编成了这本书。

《西藏生死书》,我认为有两个特点:第一、作者对上师有非常大的恭敬心,处处提到了他今生所得到的知识,全部来自于上师的恩赐,从头到尾都在感恩上师,这是最感人的地方;第二、它将佛教的原始教义,融入当前的生活中,然后展现在有缘者面前,这也是相当难得的。

所以,如果你不是特别困难,最好还是能再看看,也许慢慢就看进去了。

修行

问:自从学佛以后,周围人常问我:“你为什么要学佛?它能带给你吃吗?”我不知该如何回答。

堪布答:你可以反问他:“人活在世间上,难道只为了吃吗?”

问:但这样解释的话,他们还是会有疑惑。

堪布答:没事,如果用道理给他们解释,他们应该会明白的。但若连道理都不听,那就没有办法了。

学了佛以后,肯定有人对我们不理解。但通过学佛,自己获得了今生来世的利益,以这种利益去感化别人,让他们接受,应该不是很困难!

问:一个人觉得活着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他该怎么办?

堪布答:叔本华不是说过嘛,该自杀!(众笑)

问:但自杀并不能获得解脱。

堪布答:是不能解脱,但活得那么痛苦也不能解脱啊——开玩笑!要祈祷三宝。若能好好地祈祷,今天虽然这样觉得,也许明天的心态就变了。我们藏族有句俗话:“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早上醒来后就没有了。”

问: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想自杀,这是前世的串习吗?

堪布答:也许是暂时的违缘造成,也许是前世的恶业成熟,有两种可能性。

问:弟子感到心不安,请上师用密宗的方法帮弟子安心。

堪布答: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问:没有分别念,处于一种光明的状态中。

堪布答:那你学灯泡就可以了!(众笑)

问:如果平时对父母很孝顺,但梦中却恶口谩骂父母,这个有没有罪过?

堪布答:有。

问:那该怎么忏悔?

堪布答:嗡班匝萨埵吽。

问:我父亲身体不太好,经常头痛,母亲就每天早上在佛前供杯清水,诵几遍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咒,再把水给父亲喝,父亲顿时觉得头痛缓减了。但未经过上师灌顶的人,是不是不能轻易诵密咒?母亲这样做是否如法?

堪布答:任何密咒,都最好是得过灌顶之后再念。但即使因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传承和开许,它的作用也是有的,持诵不会犯特别大的过失。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人念咒语不一定得过传承,但念了以后,还是会有感应、有加持。

问:您以前是怎么修行的?

堪布答:我本人对修行十分有信心。以前刚出家时,不管是背书、辩论,还是自己讲课,在十来年中还是很精进,心中除了学习佛法以外,什么都没有,修行上也一直保持夜不倒单。

但后来修行就比较放松了,主要是因为要管理汉地来的很多修行人,需要给他们翻译。没有翻译的话,他们听不懂藏语;而要翻译的话,对自己精进禅修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问:您在修行的时候,会不会有过怀疑或者动摇?您是如何克服的?您有没有开悟的体验?

堪布答:我自己确实是个凡夫人,但对释迦牟尼佛有虔诚的信心,对生死轮回有不可退转的定解。如果别人说前世后世不存在,我绝对不相信,并且有千百个理由可以破斥他;如果别人说佛教不好,怎么说是他的自由,但我不会有丝毫动摇,因为我从骨髓里对佛的诚挚信,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变的。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任,而是通过二十多年闻思修佛法,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最后变成了一种“固体”。在我的血液里,这样的信心“固体”不可能轻易融化。

不过,作为一个凡夫人,我看到很多好吃的东西,肚子饿了的话,心还是会动摇。这时候也觉得很惭愧,口口声声给别人讲空性,自己却做不到言行一致。所以,说证悟的话,我不算什么证悟,更没有开悟,只不过对佛教有一颗坚定的信心而已。

问:您说会在空余时间读泰戈尔、莎士比亚的诗,那您会读仓央嘉措的诗吗?您对他的诗怎么看待?

堪布答:我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在读的过程中有两种感受:第一种,仓央嘉措是非常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人们特别执著的感情为切入点,逐渐将我们引入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

还有一种,从仓央嘉措的密传或传记来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仍洒脱地面对现实。当饱受各种挫折时,不但没有怨天尤人,被痛苦打败,反而还能写出那样的诗歌,描写心里最微妙的境界,如此高尚的情操非常值得赞叹。

仓央嘉措的情歌,实际上有外、内、密三层意思。世间人大多只懂外层的意思,觉得这适合在家男女的心意,却不知它里面还有更深的修行教言。

命运

问:我刚接触佛教,所了解的就是因果论,还有教导人要心平气和,去接受以前的一些事物。但我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为未来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这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两者之间是不是一种矛盾?如果是的话,那应该怎么去解决?

堪布答:不管你为了什么理想而奋斗,心平气和都不可缺少。假如心浮气躁、心不平静,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成功率不会很高。

那怎样才能心平气和呢?佛教中告诉我们,做事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善就可以做,心恶则不要做。什么叫心恶呢?指做事的动机是准备害社会、害别人,此时心肯定不平静。所以,你若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应当朝利他的方向迈进,如此才能心平气和,这二者之间也不矛盾。

佛教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完全是一种消极、一种逃避,不追求现世的成功。当然,追求成功也需要前世的福报,不然,今生中再怎么努力,最终也会事与愿违。

有些人经常抱怨:“我比别人付出得多,但别人已经成功了,为什么我不成功?”这说明你前世没有积福。积了福报的话,做什么都会如愿以偿,很容易成功。这个问题很多人要懂,否则就会怨天尤人,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问:《贤愚经》中提到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请问,此偈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堪布答:这些道理特别重要。表面上看来这个偈颂很简单,但实际上,大家若能通达其中奥义,在人生中遇到痛苦时,就有面对的能力。

现在这个社会,经常会有人自杀,自杀的原因若追究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不懂聚际必散,尤其在感情上缘分尽了,今天两人在一起,明天却分手了,自己就实在接受不了;二、不懂高际必堕,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一旦失去,便丧失了活下去的意义;三、不懂生际必死,自己最亲近的人若死了,或者自己得了绝症,拿到病危通知时,完全没有勇气面对;四、不懂积际必尽,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若是某一天突然没有了,自己就开始痛不欲生。以上这林林总总的痛苦,若能明白无常四边的道理,就会全部迎刃而解。

曾经有一次,我的小学里有三十多个学生毕业,因为就要离开母校了,他们一个个泣不成声、恋恋不舍。于是我专门讲了一个教言,告诉他们“高际必堕、生际必死、聚际必散、积际必尽”,这无常四边务必要好好记住。如果懂了这个道理,面对生活、面对世间时,就能做到一切随缘,不会特别强求。否则,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事与愿违时,往往痛苦不已,甚至可能选择自杀,做出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无常四边的这个道理,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有比较广的剖析。大家若想深入了解,有空不妨一阅,这对你的人生乃至修行都会有利。

问:我感觉自己做事优柔寡断,但让勇猛心不断增上的话,又担心变得莽撞冲动、不计后果,给自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该如何用智慧去辨别呢?

堪布答: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用心观察:“做它的后果怎么样?做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违缘?……”现在好多人没有这种概念,不管是办企业、做事情,只看好的一面,对不好的一面,却从来没有心理准备。甚至有些人连想都不敢想,比如自己死了怎么办?突然生病怎么办?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吉祥,但却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想逃避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平时在处理问题时,不但会看事情的正面,对负面也考虑得比较多。这样一来,提前若有最坏的打算,将来一旦事情真正发生了,到时也有面对的勇气和能力。

因此,不论你做什么事,首先详细观察很重要。藏地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也说:“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必定会冷静分析:“我成办这件事的后果如何?期间违缘大不大?用什么途径才能成功?最后的效益怎样回馈社会?……”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先考虑清楚。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做事既不会优柔寡断,也不会不计后果,而是会走中道。

问: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凡四训》,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命运。我的问题就是:人有没有命运?如果有的话,怎么突破?

堪布答:命运是有的。关于改变命运的窍诀,显宗和密宗的说法各有不同,《了凡四训》中也讲了很多。

其实,佛教并不是宿命论,不是说一切全是命中注定,半点都不能改;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命运都可以改变。

就像世间的法律,如果你犯罪非常严重,必须要判死刑,那怎么搞关系也无济于事;但若没有那么严重的话,有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还有一些缓和的余地。佛教中讲的命运也如此,有些命运通过你做善事,一定可以改变;而个别极为严重的恶业,果报必定要现前,做善事有一些缓减作用,但却不能完全消除。

这个问题,在《俱舍论》的“分别业”这一品中,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总之,按照佛教的观点,命运是存在的,但并非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且做善事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即使你必定要感受某些痛苦,做善事对它也绝对起作用。

同类推荐
  • 爱语的力量

    爱语的力量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让人欢喜的道理。本书稿是“星云大师人生修炼”系列丛书之一,主题为说话的艺术。“爱语”可以成就无量的好事、好因与好缘;“乌鸦嘴”的无礼之语,势必毁掉大好前途。大师提倡“说好话”运动,让每一句话都像芬芳的花香、美妙的音乐让人欢喜,“说好话,慈悲爱语如冬阳,鼓励赞美,就像百花处处香”,用善良的语言、慈悲的语言,促进社会的和谐。
  • 佛教常识问答

    佛教常识问答

    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虛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佛法的实践,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这说明自性本来清;争自在,因受尘垢妄执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复本来的样子,否则就应该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动,这说明修习佛法,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禅悟人生

    禅悟人生

    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 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本书汇集了众多丰富内容的文章,不仅是作者不同阶段、不同场所亲身经历的人生旅程的记录,也是撰写我国新时期伊斯兰教断代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资料。全书分为“朝觐盛典”、“探索·论述”、“译著举要”、“出访纪实”、“祝贺·企望”、“缅怀前贤”、“序言和韪记”和“接待访谈”等八个板块,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热门推荐
  • 盗墓者传奇:月夜鬼吹灯

    盗墓者传奇:月夜鬼吹灯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幽王死后葬在什么地方?是安徽的寿县,还是在湖南永州的九嶷山中?而他那一座沉埋于地下的王陵之中有没有藏着传说之中富可敌国的珍宝?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盗墓者的诡异经历。明朝末年,生于乱世的山村少年风冷情,无意之中闯入了公主坟中,巧遇盗墓门下的一代宗师水天波。其后被水天波收入盗墓门下,带回九嶷山中,苦练淘沙绝技。十年之后,水天波旧病复发。为救治水天波的伤病,风冷情带领水灵闯入了神秘恐怖的楚幽王陵之中。寻求一枚可以解救水天波伤病的千年玉髓。其间经历了九死一生。楚幽王陵之中步步杀机:一击致命的追魂夺命弩。见血封侯的毒龙枪。噬魂夺命的灯芯虫。每一步行差踏错就是灭顶之灾。最终风冷情和水灵来到楚幽王的墓室之中,而那妄求长生的楚幽王最终有没有得偿心愿?风冷情和水灵最终有没有得到那一枚千年玉髓?那传说之中富可敌国的珍宝有没有在楚幽王陵之中出现?——月夜鬼吹灯,新派盗墓奇侠小说再战江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日之总有坏人想害我

    末日之总有坏人想害我

    你相信吗,世界是假的。如果悲剧是把美好的世界撕碎给人看,那无间,可能就是罪魁祸首。【被变异种占领的现实世界,每个人都想要活着...但是如果,存在着一个太平的虚拟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去做?】【知道什么是西西弗斯的诅咒吗,你会不停地循环循环再循环,直到你接近最终的真相...】……温知:我的编号是0768,你们可以叫我温大胆、玩偶人,虽然我的胆子一点也不大,据说我是世界的拯救者。无间:怎么会,你可是拿着最悲催剧本的玩家,是个倒霉蛋。
  • 问密

    问密

    在这个以科技为主的是世界里发生了一系列无法理解的奇异事件,校园,爱情,修炼,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会发生的!
  • 重生之我家先生太甜了

    重生之我家先生太甜了

    听说总裁天性凉薄不近女色,直到有一天,他顶着十只花花绿绿的指甲进了会议室,微博迅速沸腾——爆!会议室内,满座皆是诡异的沉默,众人一边低头假装忙碌着,一边心照不宣的拿余光往总裁的手上瞟,纷纷以眼神交流着。大Boss手上涂的那是什么鬼东西?怎么越看越像女孩喜欢的指甲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霍少,别来无恙

    霍少,别来无恙

    传闻,霍家大少爷是个丑陋无比的人,又是个瘸子,性情阴阳不定,可偏偏碰到了施青璇这个自己往虎口里送的小羊羔。“跑到这里可别想跑了。”“妈耶!你能站起来了!坐这么长时间了,腰一定累吧,我让医生帮你看看。”“不用了媳妇,我看你比什么医生都好使。”
  • 高冷女神完美逆袭

    高冷女神完美逆袭

    她,是一个很高冷的人,有着别人难以想象的经历,她的坏脾气也引来了很多讨厌自己的人,但是就算是这样她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已经完完全全的习惯了一个人,可就是因为他的到来,使这一切都变了,
  • 登仙大道之法则女神

    登仙大道之法则女神

    天地之初,混沌伊始,演化万物,遂成天、魔、人、冥、妖、佛六界。六界之上,自成一域,名为玄清天,乃天道与混沌居所。混沌又衍生出法则之光和始魔之光,故事由此开始……PS:宠文,一对一,男女主共同成长,在人界相遇,会共同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