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多如狗,丞相满街走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时候,曾国荃已经率领湘军围攻天京长达一年之久,李鸿章和左宗棠也率领淮军和湘军开始在苏南和浙江战场组织大规模的反攻,太平天国的形势一天不如一天,怎么办?
为了挽回局面,洪秀全开动脑筋,开始推出了一项新的基本国策,所谓的新国策,实际上是历史上一个老掉牙的招数——封王。
封王这个做法最早盛行是在西周。西周建立后实行的是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在照顾“血缘第一”这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周天子将打下的地盘分封给商代贵族、子孙后代、开国功臣等等,这些人都得到了大小不一的地盘,统称为诸侯王。这些诸侯国就是周朝的国中之国,而周天子则是国家联盟的首脑。
分封的本意要让这些诸侯国拱卫中央,结果它们强大起来之后就互相厮杀,折腾了好几百年,这段腥风血雨的日子在历史上被称作春秋战国,经过几百年的厮杀,最后被秦始皇统一为秦朝,分封制被废除,封王也就宣告暂时关门歇业。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一边推行分封制,一边推行郡县制,封王这个做法再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七王之乱再次证明分王这个做法不利于皇权的稳定,于是“推恩令”应运而生,诸侯王名存实亡。
经过汉朝这么一比较一证明,后世在封王这个问题上大都比较谨慎,一般封王都只有其名而无其实,所谓的王爷只是待遇优厚一点,或者有点特权,但是都没有地盘和军队,掀不起大风大浪。
太平天国也沿袭了历史上的这一做法,从永安就开始封王,一直到天京被湘军攻陷,封王一直都没有停止。
如果要说太平天国创造的历史之最的话,封王无疑算一个,整个太平天国前前后后所封的王爷,加起来一共有二千七百多个,估计要五十几辆大客车才能装完,火车至少也要两列才行,可能还要加挂几节临时车厢。
这就是遭到后人众多批评的史无前例的滥封事件了,历史上封王最多的朝代恐怕也只有它的百分之一,实在是太恐怖了!
其实太平天国最初封王也是比较“小气”,远不如后期来得“阔气”,而且前期的王爷数量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
下面简单来盘点一下这个问题。
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天国的王爵只有在永安所封的东、西、南、北、翼五王,天王实际上是元首,虽名为王,但实为君。定都天京后只封了两个,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冯云山和萧朝贵先后战死,后来胡以晃也病死了,到天京事变之前实存王爷只有四个: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天京事变期间又死了三个,走了一个,第一批王爷全军覆灭,一个没剩。
这段时间里洪秀全在封王问题上是比较谨慎的,死了的王爷留下的空缺一直就空着,没有递补新的王爷上去,王爷队伍越来越萧条。究其原因,除了洪秀全因为东王的教训,害怕封王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所以格外谨慎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隐蔽的原因,这个原因等到洪秀全死了以后才好彻底深挖。
洪秀全前期所封的王都是“异姓王”,为了巩固洪氏江山,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开始册封“同姓王”,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目的是想用自己的哥哥来防范和钳制唯一的“异姓王”石达开。洪秀全从册封异姓王转为册封同姓王,与刘邦打败项羽后转变的本质是一样的——打江山靠异姓王,坐江山靠同姓王,尽管太平天国此时并没有完成打江山的任务。
石达开被同姓王逼走后,大家对洪秀全“封同姓王坐江山”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为了安抚人心,他只好撤销了安福这两个同姓王,暂停了封王,但是洪仁玕来了以后,洪秀全再次册封同姓王,而洪仁发和洪仁达也再次被封为信王和勇王。
可是洪仁玕是个“光杆王”,手上没有一个兵将,又没有一点威信,为了笼络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员大将打江山,于是先后册封他们为英王和忠王,重新开启了册封“异姓王”的序幕。
由于有过杨秀清和石达开的教训,洪秀全对于异姓王手握重兵始终怀着戒备的心理,但是江山不能没有人来打,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自认为非常聪明的办法。
这个办法在历史上有过先例,用贾谊的话来说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父偃的说法叫做“推恩令”,简单来说,就是把陈玉成和李秀成的部下也封为王,以此来削弱他们的兵力和军权,防止他们拥兵自重不听调遣。
陈玉成死了以后,李秀成一家独大,洪秀全又老觉得李秀成这个人不太牢靠,于是将他的手下的大将陆续都封了王。
现在局面已经糟糕得不行,洪秀全索性大过封王瘾,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有点战功报上来的,都给他封个王,他指望这些人有了王位以后都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流血牺牲在所不惜。
我们单从文字角度便可了解洪秀全的思想变化。先看前期封的王号,最早的永安五王“东、西、南、北、翼”这说明洪秀全此时还有经略八方、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至于“燕、豫”二王的封号,多少也反映出洪秀全希望能够一举荡平北京、推翻清政府的愿望。但是后期封的王号就远远不如前期这么有进取心和雄心壮志了,就拿第二批王的封号“义、安、福、干、英、忠、赞、侍、辅、章”来说,体现的主要是儒家提倡的那一套,这说明洪秀全此时满脑子都是“坐江山、守江山”稳定洪氏天下的守成想法而已。
至于1861年后,尤其是1863年以后所封的第三批和第四批王,对不起,汉字只有这么多,常用字用完了就用冷僻字,冷僻字用完了就没办法了,都称列王吧,还不行,干脆发明一个字,上面一个小字,下面一个王字,意思就是小王,这大概也算具有太平天国特色的一种政治智慧吧。
俗话说船高水也涨,王封得多了,其他“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也就跟着越封越多,至于丞相以下的官职则更是兴之所至,想封就封,后人用王爷多如狗,丞相满街走来形容当时的情形,虽然说得难听,但也反映了当时官职册封泛滥和随意到了何种程度。
按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人升了官积极性应该爆棚才对,但事实证明,洪秀全的“收买政策”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而且还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太平天国不但没有出现中兴的局面,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在走下坡路。
1861年后,王爷的数量直线上升,这些人当了王爷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修王府、刻金印,以显摆自己的威风。这些都是制度规定的待遇,不享受白不享受。据说当时天京生意最好的就是制作金印的雕刻匠行业,因为按照太平天国的官制,天王和幼天王持玉玺,王爷持金印,高级干部持银印,中下级干部持木印。这些人本着“有权不刻,过期作废”的原则,都全力以赴为自己刻印。
一时间,太平天国金印银印满天飞。印刻出来,当然要挂在办公室炫耀一番,你看,我的是金印哪!纯金的呢!于是拿了银印的就不服气了,论资历,论战功,你都比不上我,凭什么你拿金印我拿银印?拿了木印的就更加不平衡了,那时候还没有环保意识,觉得这个木头的实在太寒碜了,还是不如重金属阔气有排场,一块烂木头丢死个人,哪里拿得出手!
至于封号的学问就更大了,这可是每天要被人喊上若干次的,列王这个也太不靠谱了吧,列王不就是并列的、普通的王吗?不如有名号的独家王爷来得过瘾!那些被封为小王的,连个正规的发音都没有,就更觉得没脸见人了。
这么一攀比,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钻研如何杀敌立功,你看那些关系户,哪一个不是有专门字号的王?上阵杀敌还不如上门送礼来得实惠。比如七十高龄的天王府总管董金泉就被封为梦王,而洪仁发的第七个儿子洪和元还在怀里吃奶的时候就被封为王爷。
前线打仗的将领们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更多的人开始浑水摸鱼,一门心思投机钻营。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准太奸也开始走后门送礼来买官,比如苏福省的钱桂仁,他就打造了一对纯金的狮子和一对金凤凰送给李秀成,后来被封为比王,再后来就做了太奸,为瓦解苏南立下了“大功”,可见封王并没有真正起到收买人心的作用。
洪秀全当然不会不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当封王超过了正常尺度时,滥封造成的刺激性疲劳使封王完全失去了激励作用,其结果只能让大家彻底麻木。如果非得要说有什么刺激作用的话,大概也只能刺激大家如何挖空心思把木印换成银印,把银印换成金印,然后换一个大一点的房子,再按官本位婚姻法多娶几个老婆,如此而已。
在第二部中提到的官本位婚姻法,也在这个时期也已经扭曲变形、不堪言说。比如苏福省,据说当时的太平军将领还从事过贩卖妇女的勾当,最便宜的时候竟然卖到二十四元一个。至于强奸民女更是司空见惯,轮奸者也不在少数,长得丑陋一点的也未能幸免于难,长得漂亮的就更惨,基本上与慰安妇没什么区别。博得了一官半职的将领,包“二奶”、养“小三”的更是家常便饭,所以大家对于官印的抢夺也就充满了无比的热情。
历史却往往带有极大的讽刺性,太平天国数不胜数的金印和银印,至今却一枚也不曾留下,它们的下场说起来真让人哭笑不得。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两枚玉玺,其中一枚是我们后面要说到的,也就是印在这套书封面上的这个,而这枚留下来的玉玺却又跟人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留下了一个至今还没有说明白的天国之谜。
洪教主的新式早餐
自从1864年3月天京被曾国荃的湘军合围以来,如何填饱肚子就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洪秀全此时只得依靠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勒紧裤带与曾国荃拼命,增援现在是指望不上了。苏福省和浙江省已经被李鸿章和左宗棠打得一溃千里,天京东南的屏障全面倒塌,没有外援,没有粮食,他们有的只是守城的决心和勇气。
决心和勇气虽然可以对付强悍的湘军,但是却无法对抗那撕心裂肺的饥饿感,天京城内饥荒所带来的悲观和绝望,远比湘军的疯狂进攻更能动摇和摧毁人的意志。
饥荒已经波及到天朝宫殿,洪秀全和他的王娘们也开始感受到断粮带来的恐慌。根据报上来的情况,他才知道城里的老百姓和将士们已经很久没有真正填饱过肚子了。
怎么回事儿?这才过了几年,怎么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堂堂小天堂竟然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震惊、郁闷、伤感、痛苦……一齐向洪秀全铺天盖地地袭来。一句话,正可谓是百感交集。
长期的亨乐生活,致使已经十一年没有出过宫门的他开始发福,显得有些臃肿不堪。
岁月催人人易老,人生正道是沧桑。
洪秀全已经不再是金田起义时那个三十八岁的意气风发的青年了,年已半百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显得要苍老得多。
从1843年创教时算起,为了建立一个温饱、和谐、友爱、太平的人间天国,我已经为之奋斗了整整二十年,我一步步地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这理想为什么却离我越来越远,那个曾经几乎伸手可及的小天堂为什么现在越来越缥缈?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没有人能回答洪秀全的困惑,他们只想对他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面包,不是理想。解决眼前的肚子问题,远比追求遥远的梦想要来得更加急迫。
天京城内军民一天都在琢磨到哪里去找吃的,这是他们的主要功课。先是吃豆渣,再是吃谷皮,但是十来万人的大城市,消耗是惊人的,豆渣和谷皮很快也成了抢手货,不久就被消灭殆尽。
吃一顿算一顿,没有人知道下一顿还有没有。李秀成不忍心老百姓一起陪着做饿死鬼,于是来到天朝宫殿,奏请天王放他们出城,让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算是放他们一条活路。
洪秀全愤怒地驳回了李秀成的申请,他告诉李秀成,劝他不要惊慌,天父已经为天京的军民送来了粮食,明天的早餐已经有着落了。
李秀成无语,只好保持沉默。
第二天清晨,早餐时间到了。
天京的军民们都已经伸长了脖子,等着洪秀全开仓发放天父送来的粮食,他们已经在极度的饥饿中期待了整整一个漫长的晚上,发誓一定要美美地饱餐一顿,以便将这些天落下亏空的尽数补上。
天朝宫殿的大门终于打开,李秀成奉命前去领取天父送来的早餐。只见洪秀全坐在龙椅上,虽然已经梳洗完毕,但是精神仍然显得有些疲惫,过去的那个帅哥形象已经荡然无存,大概是昨晚到天父那儿接收粮草太累的缘故吧。
李秀成跪在大殿,准备领到粮食让大伙今早好好打一顿牙祭。
可是大殿里并没有看到粮食,他开始有些紧张。
鼓声终于响起,按照惯例,天王要开餐了。
李秀成伸长脖子,想看看天王的早餐到底会丰盛到什么程度,说实在的,他也已经好些天没有吃饱饭了。
天朝宫殿的女干部端上来一个精致的金盘,盘子上面码满了绿色的团子,看来天王自己吃得还算不错,天父果然半夜三更送来了粮食!
洪秀全见李秀成面呈菜色,便将自己的早餐匀了一些让女干部给他端来。
李秀成小心翼翼地捡起一个,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这个饭团模样的“早点”泛着青绿色的光,色泽有些新鲜诱人,于是放进嘴里嚼了一口,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个“草包”!
洪秀全见李秀成面露难色,吃得不是很香,咽得比较艰难,于是问他可知道这种新式早餐叫什么名字?
李秀成心想这不就一团草嘛!但想想还是忍住了,只是抬头等洪秀全发话。
洪秀全告诉他说这叫甘露,不仅可以充饥,还可以养生延年。眼下天京缺粮,正可按天父旨意让他们都沾沾天父的恩德,让大伙都来吃甘露渡过难关,为此天父昨晚特意托梦给他告诉了他这个好办法。洪秀全一边大口地嚼着甘露,一边指示李秀成推广这个办法在天京大面积赈灾。
洪秀全说话已经没有原来的洪钟般的响亮,显得中气有些不足,李秀成不忍揭穿谜底,退出天朝宫殿将天父旨意传达到天京军民之中,并且转达了洪秀全指示的制作甘露的技术和流程,以及甘露的诸般好处公诸于众。
幸好当时的环保工作还是做得比较好,环境也没有遭到什么破坏,天京城内野菜野草还比较充足,一时间天京城内到处都是提着篮子挖野菜野草的小分队,绿色食品一时成为最流行的口粮。
天王都带头做出了榜样,咱们也就尝尝鲜吧!甘露虽苦,好歹也还能填饱肚子,尽管一团草放在胃里的感觉实在让人难受,但总要好过空无一物给人带来的空虚感和恐怖感。
李秀成总算暂时交了差,但是按这个吃法,天京城内的野菜野草很快也会被吃光,到时候再吃什么?现在已经有人挖不到野菜和野草,不得不开始把树皮和树叶掺在里面以便多维持几天。
让李秀成更加担心的是天王的身体,一直在天京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他,年过半百,再这么吃下去,怕是要出问题的。
可是洪秀全坚持不愿吃李秀成送来的米饭。这是李秀成千方百计弄来的“特供”,自己都没舍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