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福省的省城,苏州保卫战的胜败将直接关系到苏福省的安危,李秀成不得不亲自前来坐阵。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秀成来到苏州了解战况之后,不由冒了一身冷汗,他没有想到苏州的情况已经恶化到了几乎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没有责怪陈坤书这些部将,他自己奔波于天京与苏州之间,部将们群龙无首,虽然整体兵力比淮军有优势,但却只能分守各城做消极防御,结果被装备精良的李鸿章各个击破,加上太奸们过于猖獗,苏福省丢城失地,实在也怪不得他们。
只有反击才是出路,必须集中力量打一场歼灭战,一举摧毁李鸿章的精锐主力才能扭转败局!
李秀成的主攻方向选在北路,也就是无锡和金匮一带,因为李鸿章此时正在调集重兵准备夺取无锡。
李鸿章用兵的核心目标是要拿下苏州,而要拿下苏州就必须首先合围苏州,阻挡苏州外围援军,然后才能瓮中捉鳖。
经过实地勘察和分析,李鸿章认为要想合围苏州,必须扼住苏州与外围联系的三个咽喉:南路从胥门通往吴江和平望的要道,西路从娄门通往昆山的要道,北路从阊门通往无锡的要道。
浴血争夺到李秀成重返苏州之前,李鸿章已经控制了南路和西路,并由程学启的水陆十八营严密防守,要想最后合围苏州,关键是要拿下无锡,掐住苏州北面的要害才能集中力量攻打省城。
可是要拿下无锡并不像解决其他两路那么容易,无锡横亘在苏州和常州两大重镇之间,苏州有李秀成的精锐五万,常州有护王陈坤书率领的两万大军,无锡是潮王黄子隆率兵驻守,要想拿下无锡,无异于火中取栗。
为了尽快完成对苏州的合围,李鸿章在短期内迅速集结了三十余营的精兵,开进了以无锡为中心的北路。
李秀成对此洞若观火,绝不会让李鸿章轻易得手,苏福省是太平天国最后一块根据地,要是失守无异于釜底抽薪。
1863年10月2日,李秀成向无锡和金匮一带的淮军发起全线反攻,苏州保卫战的序曲——无锡大战,正式打响。
李秀成这次几乎调集了苏福省的全部机动兵力,包括侍王李世贤和章王林绍璋也前来参战,总兵力达到数万人之多,只要能一举击败淮军主力,苏州就有希望解围。
战争在苏州与无锡交界地带打响,战线长达三十余里,近十万人在这一带厮杀了将近一个月。李秀成相继发动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因为李鸿章的全力以赴和不断增兵,特别是暗中抽调戈登和程学启部参战,因而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太平军在大桥角等战役中先后损兵失地,无锡与苏州的结合部全部被淮军控制,苏州了陷入重围。
1863年11月19日,苏州浒墅关被程学启、戈登攻陷,苏州与外界最后的通道被堵塞。
外围的战事告一段落,战争的重心开始转向苏州。
1863年11月28日,李秀成从浒墅关背后的一条小路率部返回苏州,亲自主持苏州城防战。
李秀成入城之前,苏州保卫战已经打响多时。攻城主将是总兵程学启,此人虽然勇猛,这两个月却寸功未收,苏州依然屹立不倒。
倒并不是因为程学启打仗不够狠,也不是他不能打,而是苏州的确不大好打。单就防御设施而言,苏州城防虽然无法与天京相比,但是水平之专业、防守之严密,绝对不在安庆之下,绝对体现了太平军守城的最高水平。
作为苏福省的中心,苏州不但城大墙高,在李秀成的主持下,太平军还在城外修筑了一道长达十里的石墙,高度和厚度都不亚于城墙。
这条称为十里长城的石墙,恰好依着环城而流的太湖水域而建,其上布满了枪眼炮台,石墙里面还修筑了几十座石营和土营,营内还挖有防空洞专门来对付淮军的开花大炮。
如此严密的防御体系,除了用易守难攻、固若金汤来形容,大约找不到更恰当的词语了。
屡战屡败的程学启和戈登并不死心,他们一味迷信西洋枪炮的威力,发誓一定要摧毁“长城”杀进苏州。
1863年11月26日,程学启和戈登集中了淮军的优良枪炮,向长城发起了志在必得的疯狂进攻。
枪炮如雨,太平军将士并不为之所动,还是老办法,依托长城猛烈还击来犯之敌,苏州的部队都是李秀成的精锐,此时也通过购买和缴获的大量的西式枪炮武装了起来,洋枪队和淮军一天下来,除了留下大量尸体倒在长城之下,没能向前推进一步。
李秀成亲自入城之后,守城将士的士气进一步高涨,防守苏州的都是李秀成手下的精兵强将,人数多达五万,只要团结一心,虽说要保全苏州已不大可能,但是重创敌人并趁机突围保存实力完全不成问题。
1863年11月29日,也就是李秀成入城的第二天,李鸿章亲率中外联军向“长城”发起了猛烈进攻。
还是用拿下太仓的老办法,戈登集中了常胜军的火炮,集中轰炸,重武器就是厉害,几轮炮火下来,坚固的“长城”出现了十几个缺口,程学启趁机命令淮军搭桥一举越过护城河。
忠王李秀成和慕王谭绍光见状,立即率领万余太平军赶赴“长城”协防,经过反复拉锯争夺,最终还是不敌中外联军的强大火力,只好率部退回城中,经过一天的激战,“长城”防御工程和城外营垒全部落入淮军之手。
从11月26日到30日的长达五天血腥搏杀,尤其是最后两天中现代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常胜军和淮军以开战以来最大伤亡的代价,终于摧毁苏州城外的所有防线,从东、南、北三面直抵苏州城下,直接威胁苏州城防。
苏州城防总司令李秀成此时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他面对的一个两难选择:如果弃苏州而不守,苏福省的倾覆也只是早晚之间,但是死守下去这几万兄弟却只会枉送了性命。
还是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1863年11月30日,李秀成趁着月色从胥门而出,一路北上来到茅塘桥。随同李秀成撤离的,只有他从无锡方向带来的一万余亲兵和后勤辎重,苏州数万守军仍留在城内坚守不出。
李秀成走得秘密而蹊跷,因为他明白最大的危险往往来自堡垒内部,从进城的第二天开始,敏感的他就已经嗅觉到空气中有一丝不祥的气息。
这种气息就像死亡来临前的宁静,又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轻风微拂,似有似无,欲捕却无,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内部早已暗波涌动。
苏州城内的一切都在隐隐透露出一个不祥的信息——一场空前猛烈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八个太奸俱乐部成员
这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便是李秀成在苏福省将要遭遇的第三起太奸事件,如果做一个重量级排名的话,此事件绝对可以稳居太平天国太奸事件排行榜第一名。
李秀成的判断的确相当地准确,苏州城现在面对的不只是强悍的淮军和常胜军,还有一支更加可怕的太奸队伍。
这支太奸队伍的规模空前庞大,先来晒一晒他们的爵位和姓名:纳王郜永宽、比王伍文贵、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佳,天将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等。没有加入太奸俱乐部的苏州高层领导只有一个人,慕王谭绍光。
从太奸预备队的爵位头衔来看,都是苏州城防司令部的高级将领,他们也曾是太平天国忠勇不二的战士,在战场与敌人搏斗了很多年,现在太平天国江河日下,为过上好日子跟政府对着干的他们,本着龙胜帮龙、虎胜帮虎的原则,开始思量如何向程学启学习,摇身一变成为朝廷命官,不但性命无忧,还能光宗耀祖。
可问题是已经被会王蔡元隆忽悠了一回的李鸿章,还会冒着被骗的风险接受他们的投降吗?
郜永宽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招安这个事儿是一个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李鸿章关上了招安的大门,任他们再怎么自作多情也是白瞎。
李鸿章自从在太仓被耍了一回之后,本来对招安工作已经没有当初的狂热,但是苏州打得如此艰难,招安事项又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常胜军司令戈登,攻击“长城”一战,常胜军死伤惨重,戈登非常心疼,他向李鸿章提出这样打下去成本太高,是不是考虑一下成本低一点的招安?
李鸿章和程学启的淮军损失也非常惨重,如果硬拼硬打进苏州,恐怕最后免不了会两败俱伤,到时要想彻底解决江苏战事就困难了,于是他们开始加紧实施策反招安工作。
负责打进苏州策反太奸的重任落在了淮军副将郑国魁肩上,此人曾经一度加入过太平军,后来投降淮军做了太奸,让他进城策反,一来现身说法有说服力,二来与苏州守将也熟,开展工作也比较方便。
你有情,我有意,招安工作一拍即和,剩下的工作就是谈判,招安与投降有点像谈生意,一方出价,一方砍价。
1863年11月28日夜,也就是李秀成赶到苏州城之前不久,双方举行了第一轮谈判,谈判地点选得非常隐蔽(这种事情不能太过隆重张扬)——苏州城北阳澄湖。苏州方面的代表是康王汪安钧,淮军方面的代表是总兵程学启。
这对昔日的兄弟,将来又即将成为兄弟的谈判对手,开始了第一轮的讨价还价。汪安钧谈了自己这边的投降计划,说来日让戈登前来攻打“长城”,到时他们就把谭绍光关在城门外,让他自生自灭,然后迎接淮军入城。
程学启不同意汪安钧陈述的这个投降方案,他提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一个,才能允许他们投降,否则就只能免谈:要么生擒李秀成押过来,要么提了谭绍光的头来见!
一句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投名状是不能不纳的,要不你们又像蔡元隆一样弄个诈降怎么办?
汪安钧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他对程学启解释说,李秀成不在苏州,就算他来了,但他为人精明,又有大队亲兵护卫,加上素来深得将士之心,要想生擒他怕是有点难度,何况他对我等也多有提携,我们实在不忍心去恩将仇报,可是谭绍光这小子倒是容易对付,要是胆敢挡咱们的财路和生路,杀他易如反掌!
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戈登按前一天晚上谈判的约定,迫不及待地率兵前来攻打娄门。
正在城外指挥作战的谭绍光此时还蒙在鼓里,当时正在率兵浴血奋战,汪安钧等人正准备动手,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意外又出现了。
李秀成到苏州来了!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撞上来!难道他们已经侦破了咱们的计划不成?
太奸们集体郁闷了,献城计划只好搁浅。李秀成比谭绍光精明得多,一有风吹草动他就会察觉到,加上他还带来了一万余亲兵,这个时候要是动起手来,汪安钧感觉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加上李秀成长期以来形成的威望,也让他慌了神。
太奸预备队虽然暂时有所收敛,但李秀成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尤其是郜永宽这个家伙,要么抗命拒绝出城作战,要么擅自弃守城外阵地拱手让给敌人。
李秀成还侦察到一个重要情报,太奸预备队成员经常聚在一起咬耳朵,神神秘秘,这种小集团的小会议一般不会有什么好事。
李秀成向来心细如发,于是把这些人都召集起来,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他说现在国势颓废,苏州也支撑不了多久了,你们都是两湖的兄弟,你们要想走,我不拦你们,但是你们不要打我的主意!我是天国堂堂的忠王,不能卖国求荣,只能以死报国。
自从骆国忠常熟叛变以来,苏福省就有很多人跃跃欲试,李秀成对此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天国事业江河日下,地盘越来越小,这些人毕竟不是两广杀出来的老兄弟,他们中间很多人就是为了混个前程这才加入太平军,现在天国生死未卜,前途一片黯淡,他们急于跳槽换老板,无非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和性命着想,也算是情有可原。
作为苏福省的一把手,太平天国堂堂的忠王,李秀成觉得自己有愧于兄弟们,怪只怪自己没能为他们谋个好的前程,他希望自己含蓄的警告能够救苏州于危亡,要是亲手杀了这些预备队员,他还真下不了这个手。
李秀成是希望太奸预备队自己走人,只要他们不危害到苏州,不要牵连杀戮其他兄弟,他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就这么过去。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秀成的妇人之仁和悲天悯人,都不能改变这一切,由于他的一念之差,反而导致更多的兄弟枉送性命,这又是他的预料之外的事情了。
从太奸预备队的表情和行动来看,李秀成知道苏州迟早会出变故,为今之计只能突围而出保存实力。在抵达苏州的当天晚上,李秀成就召开了高级指挥员会议,提议全军撤退放弃苏州,让大家发表一下看法。
谭绍光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认为苏州乃苏福省之根本,苏福省乃天国最后的根基,他宁愿与城共存亡,也不愿意把苏州拱手让给清妖。郜永宽等人也先后表态响应谭绍光的意见,表示愿与苏州共存亡,坚决不做胆小鬼弃城逃跑。
两批人同样都是反对撤离苏州,而且都说得义正辞严,但是背后的出发点却大不相同。谭绍光是基于对天朝事业的忠诚,还有死守的勇气和决心。至于太奸俱乐部就不一样了,他们正是所谓的“口头不似心头”,这些人既然已经决定拿苏州作为投降的资本,怎么可能答应撤出苏州,否则到时候要想投身做太奸恐怕又得大费一番周折。
李秀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相信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便站起来对大家说了他的想法,他说苏州危在旦夕,为今之计他亲自率部出城,与城内成犄角之势,看还能不能有一丝希望挽回败局。
1863年11月30日晚,李秀成趁着夜色,率兵一万从小路撤出苏州北上至无锡一带,并将城防指挥权交给了慕王谭绍光。临走之前,李秀成还郑重地嘱咐谭绍光,说现在是多事之秋,苏州存亡都在他一个人身上,遇到突发事件一定要机警灵变。
谭绍光当即表态,说忠王您尽管放心前去调兵,有他在就有苏州在,人在城在,城失人亡。
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来看,说出这种话的最后结果一般都是城亡人亡,这可不是一个好彩头。李秀成再次喟然长叹,欲言又止。人家都在集体活动了,你还一个人傻傻地蒙在鼓里,叫本王怎么放心?
李秀成最终还是没有将真相告诉谭绍光,力量上是八比一,城防部队有四分之三控制在他们手里,现在大势已去,就算把真相告诉你又能如何?
李秀成料想按谭绍光的耿直火爆性格,如果告诉他实情,他立马就会去质问郜永宽这八个人,而不是设法暗中将其拿下正法,结果肯定是他自己先遭杀害,如果不知实情,或许还能侥幸保住一条性命。
李秀成的这个“听天由命”的乐观主义,彻底地将还蒙在鼓里的谭绍光推到了悬崖的边缘。
最惨烈的集体颁奖典礼
李秀成走了,苏州太奸俱乐部迎来了他们的春天。春天是活跃的季节,八大太奸核心成员开始加快了“反正”的步伐。
1863年12月2日,太奸预备队队长纳王郜永宽亲自出城,与程学启举行了第二轮秘密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