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用实实在在的战绩,论证了洋鬼子也不经打,也证明谭绍光等人的指挥能力,的确与他不是一个重量级别。除了兵力优势外,李秀成取胜的原因与他的战略战术得当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东线牵制、西线反击的整体规划之下,抓住敌人薄弱环节,用重兵主动出击,采取抄敌后路、重重设围、切断粮道、以逸待劳等多种战术,并吸收洋人的长处,用缴获的大炮和洋枪武装自己。除此以外,他还摸索出了短促突击、埋伏突击等一些新的战法,把装备先进的洋兵打得落花流水。
如果不是李鸿章的到来,尤其是曾国藩送给李鸿章一支精锐部队,让李秀成在上海遭遇了第二个太奸标兵的话,或许他就能够将上述胜利延续到上海城内。
遭遇第二个太奸标兵
曾国藩对李鸿章这个学生还真是厚爱有加,不但亲自前去安庆送行壮威,而且还从湘军抽调了一支特别精锐的部队送给他。
这支精锐就是第二个太奸标兵程学启的开字营,人不多,一千人,但是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大,都是以一当十的精干老兵。
程学启在安庆战役中的表现非常出色,谋勇兼备,深得曾国藩器重,被保举为游击,赏戴花翎。随后又帮助曾国藩打下安徽重镇无为和铜陵,再被保举为参将。
曾国藩之所以把程学启送给李鸿章,主要是考虑他的淮军还是一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新兵如果没有老兵来传帮带,在战场上很难形成战斗力,尤其是初上战场,基本上会变成炮灰。
曾国藩还亲自送程学启上船,特别叮嘱他说,江南大营的张国梁,江南人对他赞不绝口,你就向他好好学习,早日打下苏州,立志做第二个张国梁!
程学启要是知道自己后来的结局会与太奸标兵张国梁一样的话,大概当时就会暗自骂道:乌鸦嘴,咒我啊!
曾国藩的特殊照顾,把李鸿章感动得一塌糊涂。程学启经验丰富,作战勇敢,手下还有一批随他一起做了太奸的久经战阵的老兵。李鸿章也是玩政治的老手,极有为官天赋和手段,他深知此时程学启对他的重要性,便极力加以笼络,委以重任,什么大仗难仗都交给他去负责。手里有了一支这样的精锐,先锋官和打头阵的部队算是有着落了。
程学启换了领导,领导对他又很赏识,自然更要尽心尽力,打起仗来更加不要命。到了上海后,在冲锋陷阵和硬仗恶仗他的表现都很出色,很快就成为李鸿章手下的第一骁将。
李秀成乘胜从松江向上海发动的总攻,却败在程学启的“英勇奋战”上。程学启到达上海后,果然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也没有辱没李鸿章的倚用,先后在保卫虹桥、反攻南桥、解围松江之战中,都立下了大功,斩杀了不少自己过去的老兄弟。
程学启的表现让李鸿章非常满意,派他驻扎上海近郊的新桥,阻击李秀成对上海的强大攻势。虽然是与昔日的兄弟面对阵,程学启下起手来却毫不留情。对于他来说,过去的兄弟已经变成了敌人,过去的敌人已经变成了同事,下手如果不够狠的话,就不足以表达血里火里不回头的决心。
程学启率领开字营在一线指挥战斗,在战场上还亲燃大炮,激励士气。大炮压制住太平军的攻势后,程学启又率部发起冲锋,打开营门与太平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太平军先后发起近十次冲锋,硬是没能前进一步。
上海近在咫尺,李秀成却因为程学启只能望城兴叹。1862年6月22日,李秀成撤围,黯然离开上海返回苏州,第二次进攻上海宣告失败。
李秀成这次撤军的原因,除了二号太奸标兵程学启的勇猛与顽强之外,还缘自于一道他无法抗拒的命令。
来自天京的三道圣旨
李秀成二打上海之所以结束得如此草率,与洪秀全的深情呼唤分不开。洪秀全这次呼唤比以往都要来得急切,一天之内连下三道圣旨,催促李秀成速速前去天京。
李秀成看了诏书,感觉到洪秀全的口气是很严厉的(诏甚严),态度是强硬的(迫我),所以他只好乖乖听话(何人敢违?)。
李秀成当然不敢不去,就像岳飞不敢不撤是一个道理。违抗圣旨,只有死路一条,这一纸诏书,或者一道金牌,都是杀人不见血的刀,而且是最锋利最权威的刀。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往不胜的帝王术,经过多年天王岗位锻炼的洪秀全也擅长这一招。
天王也是迫于无奈,才呼唤李秀成的,事情还得从天京战场的战况说起。
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打破后,洪秀全在天京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城外再也没有以前让人烦躁的炮声,来破坏心情了。可是这种有安全感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曾国藩打安庆后,下一个目标就对准了洪秀全的老窝天京。1861年9月11日,曾国藩进驻安庆,指挥湘军继续扩大战果。10月初,曾国荃率湘军陆师沿江东下,攻克池州、铜陵、无为三县和运漕、东关等镇。
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湘军内部出了状况,使天京城外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也让洪秀全提起的心暂时又放松了一些。
曾国荃在天京上游连战连捷,正准备继续进兵杀进天京之时,却接到了哥哥曾国藩的命令——停止进攻。
这让他感到非常纳闷,询问哥哥为什么不乘胜追击,直捣金陵?
曾国藩一边解释,一边给弟弟上军事理论课:“用兵之道,可进而不可退,算成必须算败。与其急进金陵,师老无功而溃退,何如先清后路,脚跟已稳而后进。”(《遵旨统筹全局折》曾国藩)
看来曾国藩还是坚持稳扎稳打的方针,并不急于求成,猴急原本一直就不是他的性格。
曾国荃本来就感到兵力不足,听哥哥这么一分析,觉得还是水到渠成的好,足月怀的胎才健康,足季开的花才鲜艳。
在曾国藩的部署下,曾国荃回湖南招兵扩大湘军,李鸿章到安徽招兵组建淮军,湘军各部暂时休息,休整待命。
1862年春,曾国藩觉得是时候向太平天国发动全面进攻了,他的想法是,兵分三路,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两个重点是苏南和浙江,由李鸿章和左宗棠负责,一个中心当然还是天京,仍然由曾国荃负责。
进攻天京这个活风险最大,回报也大。攻打天京,洪秀全肯定得玩命,你得陪着玩命儿;但是打下了天京,打垮了洪秀全,也就成了最大的功臣。
这个活儿交给谁去干是个问题。交给别人,这是个肥差;交给自己人,又是个苦差。
曾国藩把这个活交给曾国荃,当然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私心。更重要的原因是,曾国荃在安庆战役中,已经证明了自己有这个能力,也能吃得起这份苦。更重要的是,曾国荃是湘军中唯一具有克复重镇大城经验的高级将领,安庆一战中想必他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1862年5月18日,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领湘军陆师五营共两万人,沿长江北岸东进,连续攻克天京外围据点秣陵关、大胜关和三汊河,于5月30日进逼城南雨花台,直接威胁天京。配合曾国荃进军的,还有兵部侍郎彭玉麟率领的长江水师主力,攻克头关和江心洲后,也于5月30日进逼天京护城河。
天京城外的局势再次紧张起来,该来的总会来的,洪秀全在天京的好日子看来又到头了。
洪秀全与李秀成一样,过分沉醉于苏浙的胜利,对东线危机缺乏应有的敏感和警惕,中央政府一帮官员不是脓包就是草包,难以担当大任。洪仁玕虽然知道东线的重要性,也曾劝过李秀成回师东线,但他只是个“挂牌”的军师,说话基本等于放屁,李秀成根本就不买他的账。
直到湘军水陆大军打到眼前,洪秀全才意识到已经火烧眉毛了,如果继续放任东线不管,恐怕天京的好日子就不多了。
其实,湘军对天京的威胁,并不只是眼前看得见的曾国荃和彭玉麟,还有一个更大的但不大容易看见的包围圈正在逐渐向天京收拢——除了沿江东进的曾国荃和彭玉麟,还有六路大军从四面八方指向天京。
第一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率五千湘军,从芜湖和铜陵进攻芜湖,从南岸策应曾国荃进军。
第二路,安徽巡抚李续宜,从湖北开进六安,进攻安徽颍州(今阜阳)。
第三路,荆州将军多隆阿进攻庐州。二、三路的意图是控制皖北,从北线包抄天京。
第四路,提督鲍超从江西进攻皖南,从南线包抄天京。
这四路大军,加上长江水陆两路,这六路大军,都可以看成是曾国藩在东线发动的攻击,全部归他亲自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