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道光三年(1823年),生于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僚地主家庭,成名后时人称之为“李合肥”即源于此。
李鸿章的先祖姓许,名福山,原居江西湖口县,后来迁到安徽合肥大兴集居住。这样传了几代,到了许迎溪时,同村的李心庄娶许家女为妻,两家遂结秦晋之好。但许家女久无生育,故许迎溪把次子许慎,也就是李心庄的妻侄过继给李家为嗣。七代之后,便传至李文安,就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生有6男2女,儿子们大都用“荃”字取名:长子瀚章,字筱荃,又作小泉;次子鸿章,字少荃;三子鹤章,字季荃;四字蕴章,字和甫;五子凤章,字稚荃;六子昭庆,字幼荃。
跟中国一般传统的中上农民家庭差不多,李氏世代以“耕读”为业。李鸿章的高祖父李士俊,由于“处家恭俭”,以最初“清贫无田”发展到后来拥有200余亩土地。但因李家有钱无势,缺乏政治靠山,所以常常受人欺凌。李鸿章的曾祖父李椿,处事“不畏强御,申辩得直”,从而逐渐改变了李家受人欺凌的状况。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是县学习武的生员,但两次赴省城考举人不中,便断了进取功名的念头,退乡里课率子孙耕读。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1834年中举,1838年中进士,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从此,一向以“力田习武”为业的合肥李氏宗族,一跃成为庐州一带的望族。
李鸿章生长在这样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的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经济状况的拮据,促使李鸿章知道生活的艰辛,刻苦自勉、奋发向上;政治地位的低下,促使李鸿章具有较为强烈的参政意识;较为浓厚的家庭文化传统素质,又为李鸿章创造了着意功名的良好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家庭环境和条件,推动着青少年时代的李鸿章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封建士大夫人生模式迈出了一步又一步;并且对他终生处世为人,服官治事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也决定着他的基本人生志趣和归宿。
少年李鸿章天资聪颖,读书进步很快。17岁时,他一举考中秀才,轰动乡里。此时的李鸿章高鼻阔额、身材颀长,踌躇满志。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收到北京做官的父亲的来信,便遵信所嘱,赴京准备第二年的顺天乡试。途中,他又写作《入都》诗,一共十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字里行间透露出他跃跃欲试的迫切心情,意气风发的神志跃然纸上。
刚到京师,他便在安徽会馆安顿下来,不久又搬到铁狮子胡同。很快,他就见到了曾国藩,寻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有道之人”。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戊戌年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为同年进士,故二人年兄年弟相称。自然,鸿章就以年家子的身份拜见了曾国藩。曾国藩对他进行了针对科举考试的指导,结果李鸿章在第二年的乡试中中举。此后,李鸿章经曾国藩的推荐,做了何仲高的家庭教师,在教何家公子读书的同时也为参加全国会试积极准备。
当时云集在京的各省举人组织了一个文社,选址在九条胡同,会长由曾国藩担任。每人每月交八首诗、三篇文章是社员的任务。李鸿章借此有利条件,向曾国藩请教诗文。由于他勤学好问,有了不小的进步,在学习诗词的同时,也不忘求教经世之学,因而深得曾国藩赏识。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会试,李鸿章虽然落了第,但仍觉得收获不小。曾国藩就是在当时知道了李鸿章是可用之才。
1847年春,李鸿章再次参加京师会试,三场中试后,参加殿试。殿试题目为:《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李鸿章述:“孟子战国中一人而已。今当举世披靡之会,使皆以缄默鸣高,则挽回气运之大权,其将谁属耶!大贤者出不徒辩一身,期其自尽,而当于千载寄其遐思以觉民也。”答卷以圣人为榜样,批评那些处在颓世的文人学士,皆抱着明哲保身,以缄默不说话而自命清高的错误态度;指出应像圣人那样,为挽回颓世之“气运”,不计较个人得失,要敢于辩论,敢于抒发自己的思想,以启发世人之觉悟。
当年5月,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50年,李鸿章升翰院编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授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1852年,朝廷大考翰林院詹事府人员,李鸿章以编修身份与试、考列二等,赏文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