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人千人千面,个性万千,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即便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来使他受到感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我之德化启人之良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冥顽之人朝闻道夕可死的事例也不少,何况对于一般人来说,坚持我之美德与之相处,终可德化落后之人,保持真诚平和的人际交往。
东汉末年著名的枭雄曹操为人多疑、残忍的性格多为后人所诟病,然而作为军事家治军严谨,颇受部下尊敬。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可这时,飞起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踏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惩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拔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后来军中有人建议“割发代首”,于是曹操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头发替罪。曹操断发守军纪的故事也被传为美谈。
其实,曹操并非真的想砍掉自己的脑袋,没了脑袋他怎么实现自己的野心呢?而头发又怎么能代替头呢?不过古人普遍有一种观念:身体肤发受之于父母,不可轻易毁损。被人割了头发胡须、在皮肤上刺字都是一种屈辱,是很丢人的。曹操是个实干家,自己心里并不太在意这些玩意儿,但是他为了服众,为了让部下心服口服地为自己卖命,损失点头发又算的了什么。然而曹操以丞相之尊“割发代首”,毕竟难得,树立自己“以德服人”形象的目的也达到了。
《孟子?公孙丑上》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正如偌大的星空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样,社会中的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大小强弱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每个小小的空间里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习惯。然而这个世界实在太小,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却又非常多。每个人的生存空间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纵横交错、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所以要想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得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相互照应,尊重他人的处事方式、生活习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维护平衡,寻求和谐,共同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体现出我们宽宏大度的胸怀。
世界是拥挤的,但是只要心理空间博大仁爱,你看这同一个世界的感觉就不一样。心中塞满了苦恼、私欲、小家子气,那么你拥有整个宇宙也觉得空间太小,太压抑。人人都拥有一个博大仁爱的心理空间,懂得尊重他人,能忍受痛苦、委屈,就会减少碰撞和磨擦,世界就会在心中变大,矛盾减少,欢乐增多,阳光灿烂,生存空间也就自然显得宽阔了。
后汉时期有名的义士陈重,是一个非常大度能自我牺牲的人。有一次陈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误将邻舍人的裤子带走了,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的,陈重没有分辩一声就买了条新裤子送给那人。传说陈重一生中做了许多这样的事,他的一个同僚负债累累,有一天债主前来要债,陈重就不声不响地帮他还清了债务,而且事后闭口不谈此事。
自己明明没偷,人们却怀疑自己,陈重不但默认了,顶着小偷之名还了一条新裤子,还诚心诚意地破财替人偿债,是不是太窝囊了呢?其实不是,陈重只是暂时牺牲了名誉,破了点钱财,消除了邻居的怨气,换来的却是平安和永久的信任,因为误会总有消除的时候。
三国时期的刘备曾对其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所说的为与不为,就很有朴素的辩证法。小恶虽小不以为然,酿成大恶就悔之晚矣,所以不能因其小而为之。小善也是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小善就会变大善,所以虽小善也要为之,而且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从情感教育入手,从诚意出发,促使其自觉改掉小恶,完善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与人为善的美德。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说服他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人口服心服。
作为负责任的、带有目的性的交流者,只有在底线的德的共识之上,才能有效建立起理性的交流,并将交流进行到底,获得对于真理(相对真理)的认知。在言论的交流中,这种规则有可能是一种潜规则,也有可能是明规则,一般要视交流者的文明程度和知识程度而定;但不管是潜规则还是明规则,如果你漠视了它,那么作为交流的发起者或者群体,则必然会导致理性交流的不畅通甚至引发更为激烈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