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大毕业季的策划有点创新,保留了往年常规项目的同时,加了“最后一课”这个环节。
这是一项历时一周,从学校到各个院系的纵向展示活动。学校层面会推出四堂基础课,分别是:外语桥梁、传统文化、艺术修养、人生规划。由学校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主讲,目的是让这些即将奔向社会的江大学子能够以语言、文字为桥梁,以人性修为和艺术涵养为主体建构自己的人生规划。
各院系则是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以职业长远、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方向指引。
学校的良苦用心,名校的大局意识不得不叫人感敬!大学生是国家最有力的生产力。想想一群目标明确,积极向上的年轻人斗志昂扬地奋斗在祖国的各个领域,那将是一幅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画卷拼结成的时代蓝图,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擎天柱。
学校层面的四堂课已经由学校统一安排了,做为学生会的最后一项光荣的使命就是宣传和配合本院系的‘最后一课’。
若邻忙得没有时间休息,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她们的激情已经被点燃,明智好像也比较忙,除了吃饭、睡觉时询问几句都没有约她见面。
今天上午要去大礼堂听学校的‘传统文化’,女孩们一大早就起来准备,过去的四年中,只有考试前夕和有帅哥参与的活动才有这般行动力。
大学时光来日不多,前面两堂校课精彩绝伦,加上今天讲课的是一个国学帅哥怎能不叫人期待和激动,若邻早饭还没吃完就被小倩她们拉着去占位子,她连忙抓起没吃完小截玉米。
电话响起了,那几个女孩子丢下她,往前跑去。
“小欣,吃早餐了没?”
“吃了!不,正在吃!”她边吃边追还要接电话,思维不够用了。
“你在哪呢,听着像在跑!”
“我要去上校课,占位子,先不跟你说了,拜!”还没说完就挂断了电话,另一头的明智则无奈地笑着摇头。
礼堂里黑压压的一片,第一次发现江大原来有这么多毕业生,其实也不全是毕业生,很多学弟学妹也加入了进来。
前厅早就没位了,若邻看到小倩在中厅中段不断地向她挥手,她挤进人群,好不容易来到她身旁,一坐下就用本子不停地扇,本身天气就炎热,加上人多,还有那高涨的热情,若邻热地满头大汗。
正扇着风的本子被穿过的同学挤掉了,对方忙道歉,若邻笑着说关系并示意她往前走,随后便俯身去找本子,这时礼堂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中文系的老师明智,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中华传统文化’。”礼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俯身在椅子下找本子的若邻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怔了两秒,赶紧起身,透过前面两位同学的缝隙向主席台望去,真的是他!
只见他身穿一件灰色的唐装,头发清爽,面带浅笑,坐在桌子旁,帅气中透着儒雅,若邻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么优秀的男人表白她:他喜欢她,而且很久了。
“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传统文化?这些问题可能平时我们也思考过,也可能有些模糊的认识。我们今天就从这两个概念入手。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文化就是人文教化,简单地说就是人通过体力或脑力劳动创造的具有社会性的成果。这个成果是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成果的统称。”
“而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来说的。传统文化是过去已经形成的,它是完成式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当代人精神家园的源头,我们不仅要成为传统价值的张扬者,更应成为传统价值的践行者。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今天这堂课,我想从传统文化中选一两个小点来谈谈中华传统文化。”
他滔滔不绝,下面掌声不断。
“每次读国学经典我都有新的感悟,都会惊叹于我们的先祖们感悟生活、洞悉大道的智慧和眼界。”
明智侃侃而谈,下面的同学也听得认真。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做学问、做事业想要成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初期的迷茫,中期的倔强和后期的回望。
看到这些精简却散发着智慧光芒的文字,我总会不自觉得把自己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成功拿来与之印证,发现无一例外都经历过这三个阶段。”
明智停下来,因为下面的同学正在印证这三个过程,他远远地看着若邻,她正和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
他刚坐下来,很快就找到了她,可能爱一个太深,会产生一种能力:在人群中一眼找到她。
发现下面安静了,他也收回心思,拿起话筒:
“我们在为先人的智慧骄傲和自豪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中国的文字有着神奇的魔力?几个独立的字连在一起组成了词或句就是一篇论文,甚至一部著作。”
“如果问你: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愁’字怎么解释呢?我们可能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我们看看古人这样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你眼前是不是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幅闺怨画。”
“风、花、雪、月是自然界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四种事物,但是把它们放一起,‘风花雪月’‘花前月下’这四个字的意义就丰富立体起来,甚至是一个微电影。”下面掌声、笑声一片。
“人生自古伤别离,离别在即,有人哭抱着对方不撒手,有人借物传情很巧妙。‘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情郎要去求功名,少妇穿着一身漂亮的绿衣裳在亭子里为他送别,想提醒情郎把自己挂念在心头,她不明说,借绿色的草来说穿绿衣裳的自己,那份娇羞与含蓄怕是要让情郎不愿分开吧。才离开,就想念的他可能自问归期‘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礼堂里瞬间被一种离愁笼罩,他是有意为之吗?因为他们毕业在即!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诗中人物的心理吧。
“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我们看到执着不饶的屈原;在‘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中,我们看到了和而能峻的陶渊明;在‘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中,我们看到了积极、通透的苏东坡;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我们看到了晚年孤独愁郁的李清照、、、、、、诗词是他们的音容笑貌,诗词也是他们的人格秉性,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仿佛与这些人有了面对面,心对心地交流。这就是中华文字独有的魅力,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个宝贝我们不能丢,不但不能丢还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让它增值,升值。”
那一刻,若邻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被激发出来,学经典国学的欲望被点燃,她激动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不止她!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从礼堂里响起的久久不息的掌声,和大家亮闪闪的眼神中就可以知道。
“从同学们的眼神中,我看到文化自信!我也看到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最后我想跟大家谈谈我们为什么而学习?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提高修养,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我们现在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又过去两千多年了,这句话放在今天毫不过时。现在我们求学治学的态度与那个时代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要摆正学习的态度,读书就是做人,做人就是立德,为了自己变得更完善,为了思想获得更大的自由而读书,为了自己拥有更多幸福的能力而读书,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乐知者。当然这条路险且长还诱惑众多,我也尚在这条路上求索,希望有更多的人踏上这条路,我们彼此帮扶,共同成就!希望同学们大学里的最后一课会成为你人生新征程的第一课!谢谢大家!”
下课了!就这么下课了!若邻久久没有回过神,第一次听他上课,听他谈人生的感悟,她已经被迷得灵魂出窍,此刻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