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殷先让张勇把抄写的太后懿旨扔下去几份,然后冒着箭矢雨对他们高声喊话:
“……你等都是朕之勇士、爪牙,为何现在要反叛?如果现在速回营,朕既往不咎!还有,你等有捉拿住逆首者,赏千金、千户侯!”
说完之后,高殷一看,此处噪声太大,听见这句话的人不多,于是对堂兄高孝珩说道:
“兄长,多派些人手,把我刚才说的话传给他们!”
“遵旨!”高孝珩领命后,立刻安排人宣传高殷的口谕。
高殷一直守在神武门的城楼之上,他要在此鼓舞士气,指挥平叛。
由于叛乱者没有大型投石机、床弩等等攻城重武器,高殷比较安全。
他不相信叛军仅仅依靠云梯能够攻上来,因为攻城需要精心组织,需要倾尽全力,这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这些条件都是城下这些叛军所不具备的,无论从道义上、士气上、后援上,他们都将注定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大半个时辰过去,当夕阳西下,满天彩霞之时,张勇跑过来向正在看望伤者的他禀报道:“恭喜陛下,叛军后退了!”
高殷一听,抬头看了看天空,然后面无表情的点点头:“走,回昭阳殿!”
几个鼠辈而已,真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
第二日早晨,高殷刚吃完早点,就接到内谒者送来的一封杨愔辞职的奏折。
里面讲,他伤势很重,至少需要休养数月,再加上掉了一只眼,且另外一只眼视力也模糊,为了不影响朝廷大事,恳请辞去尚书令一职。
若皇帝有要事咨询,他也乐于效劳。
看罢奏折,高殷心想,这早在自己的计划当中,古人极其重视自己的外在现象,就凭他少了一只眼,也不适合担任尚书令。
不过,笼络人心很有必要,杨愔对于维护高殷的统治,的确倾尽全力。
他决定,授予杨愔正一品司空职,然后又赏了他两千匹绢帛作为医疗费用。
既然杨愔辞职,这尚书令就得另外选用一人,高殷心中早就有了一个人选:中书令赵彦深。
此人在政治上倾向于高殷,前世,高殷被杀后,高演就是任用他担任尚书令,实际证明他非常称职。
至于新任中书令,当然是郑子默比较合适,何况他还是军枢房大臣。
另外,记忆中,仪曹郎中祖珽不错,非常有才华和办事能力,就是生性贪婪,不过现在是用人之际,可以让他担任中书侍郎,负责起草诏书。
……
昭阳殿。
高殷与赵彦深、郑子默二人议事。
赵彦深听说让自己担任尚书令、军枢房首席大臣,急忙谦让。
不过,高殷说了些士子应当为国分忧之类的话,赵彦深也就没有再推辞,同意担任新职。
“赵公,如今二王政变之后人心惶惶,请问先生有何良策平定局势?”高殷要考考他。
赵彦深微微一笑,说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有如下几策可试:
其一,必须派人安抚鲜卑勇士,表明此次政变是家中内部事务,与其他人无关。同时承诺鲜卑优先等政策依旧,并对其优抚,如对晋阳、邺城内迁六镇人,延长给复(免租税徭役)一年。
其二,对未参与政变之六镇勋贵进行奖励,破格提拔一批年轻鲜卑将领,以稳固军队,此乃是国家之根本。
其三,臣以为,去年淘汰官吏虽然是一个极好的政策,然有些操之过急,而且没有解决好他们出路,让这些人站到了二王一边。
臣建议,还是让他们尽快上吏部报到,对这些人择优妥善安置,至少要安置七八成。
至于安置方式,可考虑一些闲职、员外职,省得他们满腹牢骚,到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
臣以为,有此三策,应该可以很快稳定局势。过一两年,在局势稳定之后,再徐图大计不迟!”
高殷一听,点点头,心想,他果然有几分本事,和自己的想法差不多。
这些措施自己也想过,只不过事发突然,还未来得及执行。
“赵公之言甚是,请公下来照此安排,严格执行此三策,朕一定全力支持!”高殷说道。
赵彦深又道:“陛下,稳定局势是当前首要之事,不过,由于连年战争,如今国库入不敷出,百姓流离失所,兵员征召困难,还得想一些办法才行!”
高殷听罢,心想,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历史上要解决赵彦深说的这个问题,就是北齐有名的“河清改制”。
经过这次政经改革,完善了影响极为深远、以“租庸调”为主的均田制,隋唐都是照此执行。
自己要在他们心目当中树立一个才得兼备明君的形象,除了倾听他们的建议之外,还得有一个大的方略让他们心服口服,或者说让天下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