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798600000003

第3章 不宠不娇,做智爱兼备的父母

幼儿害怕孤独,喜欢被关注、呵护。温和而坚定的管教方式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孩子不能理解却会欣然接受,如同接受世间新奇美好的事物一样。

第13招 做父母也需要“上岗证”

小强跟小朋友“打土仗”,玩成一个脏人儿跑回家,妈妈一看就急眼了,怒斥道:“你怎么不学好呢?长大了想当流氓?”

小强一脸无辜地看着妈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更无法将自己跟“流氓”联系起来。

口不择言是父母教子的恶习之一,养成这种恶习的根本原因是“没水平”。

有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做父母也需要“上岗证”。

想想也是,现在做什么工作都要岗前培训,而做父母是何等重要的工作,一身兼任领导、管理者、教师等多种要职,没点素质,还不把工作搞砸了?

再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是在一套传统而又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下长大成人的,对于怎样做父母,早就有了足够多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尚有欠缺,而且比较零乱,只要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并加以系统化,取得“上岗证”并不难。

补充一些关于孩子的知识

娇娇喜欢玩门前的一堆沙子,妈妈告诉她:“记住!别玩那些沙子,狗狗经常在上面尿尿,太脏了!沾上细菌和病毒,你会生病的。”

娇娇才三岁,不懂什么细菌和病毒,不知道生病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她的记忆力也不足以长时间记住妈妈的话。所以,过了一会儿,她又跑到沙堆上,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沙子。

教育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许多老师、教授教不好孩子,不是文化知识贫乏,而是缺少关于孩子的知识。父母不需要学成儿童教育学博士,但至少要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智力水平、心理特点和接受方式。只要看一两本相关的书就够了,这并不难。

为孩子做一个前期规划

孩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了,哭哭啼啼地回到家。

一位父亲对孩子说:“光知道哭!谁打了你,给我打回去,一定要打赢!”

另一位父亲对孩子说:“宝贝,别难过!咱们去跟那个小朋友好好聊聊。”父亲带着孩子,跟打人的小朋友谈了谈,询问了一些情况,很快帮助两个小朋友握手言和。

你认为哪个父亲的做法正确?

在你回答之前,我有80%的把握可以肯定:你的回答不正确!

因为80%以上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好初步的人生规划,不确定要将孩子培养成哪一类型的人,那就很难说哪种教育方式正确。

培养总统或外交家,培养将军或商人,培养教师或科学家,培养勇士或老实人,是有所不同的,对孩子的品性、素质的要求各有侧重点。你期待孩子向哪个方向发展,才知道怎样提出要求并加以指导和锤炼。

阅读环境

刘女士一家住在一个杂乱的小巷子里。一天,孩子在门前玩耍,不幸被一辆摩托车撞伤。刘女士悲急交加,哭着数落丈夫:“我天生命苦,嫁给你这个废物,住在这个破地方,孩子都不能保护好。”

刘女士的遭遇令人同情,她的话却没有道理。对教子而言,每一个环境都有优点和缺陷,城市或乡村,豪宅或陋室,僻壤或闹市,都能培养出健康活泼的孩子,都能培养出总统或其他各类人才。父母的智慧在于读懂环境,聪明地利用环境的有利面而规避不利的因素。

界定问题

三岁的欢欢将小朋友的玩具汽车抱回了家,你认为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千万别急着回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最后问清楚了,欢欢是从小朋友的手上抢过玩具汽车,拿回了家。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别使用“抢劫”之类的字眼,小孩子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没有清晰的人我界线,价值判断跟成年人的也不一样。在小孩子的眼里,一个玩具汽车跟地上的一块小石头、一片树叶没有多大的差别。抢小朋友的玩具,抢者和被抢者都感觉不到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但父母必须出面干预这件事。欢欢妈的做法是:领着欢欢,将玩具汽车送还给那位小朋友,并且说了“对不起”。欢欢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有何不对,不过,规范他的行为还是有必要的。观念决定行为,行为也反作用于观念。端正行为,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观念。

孩子每天都在制造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处理?重要的问题设法弄懂,或读书学习,或向人请教;不重要的问题,不要随意干预。

良性沟通

张女士在电脑上打字时,孩子对搁在地上的电源插座产生了兴趣,想摆弄一番。张女士将他拉开,说:“乖!别碰,危险!”

孩子对“危险”更感兴趣,想玩的欲望更强烈了。张女士只好编了个故事吓唬他:“插座里面住着一个蓝脸红眼睛的魔鬼,牙齿特别长,小朋友去碰它,它就会跳出来,哇,一口咬下去。”

孩子果然有些害怕,同时好奇心大起,很想将“魔鬼”碰出来。张女士无计可施,终于恼羞成怒,喝道:“去!滚一边去。”

孩子“哇”地大哭起来。

丈夫走过来,摸摸孩子的头,说:“乖!这个不能碰。”说完,将插座拿起来,搁在高柜子上,然后拿起一个玩具球,跟孩子玩起来。孩子很快将插座忘到了脑后。

让孩子听懂自己的话并且言听计从,这是一件难事。父母只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慢慢摸索有效的沟通方式,不能讲清道理时,先求效果也可以。

保持一种心情

教育孩子不仅取决于主观努力,也受环境、教养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在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你的孩子必然以“最合理”的方式成为“这样”的孩子,而不是像张三、李四“那样”的孩子。那么,你不妨认为“我的孩子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我对他感到满意”。保持这种心情,你就对孩子少了许多抱怨,对自己少了许多懊悔,这样,亲子关系也会和谐许多!

第14招 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对父母的优点、缺点都可能照单全收。

林女士下班回到家,感觉很累,她摊开双手,躺在沙发上,脱掉高跟鞋,将双脚搁在茶几上。小女儿跑过来,也爬到沙发上,学着她的样子,摊开双手,靠在她的怀里,踢掉鞋子,将小脚搁在茶几上。林女士一看女儿的模样,感觉有些不雅,教训道:“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儿,你怎么能把脚搁在茶几上?难看死了!”

女儿说:“你不是女孩吗?你可以搁,我为什么不行?”

林女士脸红了,无言以对。

类似的情景在每个家庭都可能有过,有些家庭还会经常上演。有些父母的风格是,严格要求孩子,坚决放任自己:一面打麻将,一面催促孩子做作业;一面捧上色香味全无的饮食,一面教导孩子认真办事;一面应付单位的差事,一面鼓励孩子追求成功……这像是在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如果你掌握了话语权,你就可以蛮不讲理。

父母是孩子初涉人世的第一部“教材”。父母的成功在于,让孩子百读不厌;父母的失败在于,让孩子一读就厌,乃至于成为反面教材。

许多儿童教育研究者在强调父母的榜样力量时,将孩子对父母的学习描述为机械模仿。据笔者多年观察,孩子对父母的模仿,实际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不是见样学样。了解孩子的取舍方式,才能知道怎样发挥示范作用。

孩子乐于模仿父母易于模仿的行为习惯

乔乔的妈妈是个形象设计师,每天衣着新潮得体,乔乔从小就爱“臭美”;乔乔的妈妈爱玩手机游戏,经常将大事小事丢到一边,玩个天昏地暗,乔乔的手机游戏也玩得倍儿棒。娘儿俩的情景经常是:一人捧着一部手机,各玩各的。

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对自己的判断力也缺乏足够的自信,模仿父母是比较“安全”的学习方式,也不太困难,这是他们乐于模仿的原因。所以,不论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他们都会照搬照抄。

孩子畏惧模仿父母不易模仿的行为习惯

李先生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为人稳重,办事严谨,专业能力出众。他很想将儿子培养成像自己一样的人,但儿子却“不听话”,成天跟一些“差生”混在一起,喜欢玩乐,不爱学习。在儿子的眼里,父亲是个英雄,也是他向小伙伴炫耀的资本,但他好像并不打算成为像父亲一样的英雄,更乐意走向反面。李先生对儿子的感觉只有两个字:失望。

“虎父犬子”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一个主要原因是:父亲成为“英雄”,必然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磨炼,这样的成功之道可能让“不需要吃苦”的孩子视为畏途。但是,随着时日推移,孩子能力增强了,认识水平提高了,有可能化“犬”为“虎”。但由于起步迟,能否取得像父亲一样的成就,就不一定了!

想让孩子从小就学做“英雄”,只能持之以恒地在小事上打磨,第一要诀是培养吃苦的能力。孩子吃得起苦,也就有了成为“英雄”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受人称道的行为习惯

张女士开朗乐观,性情和善,乐于助人,大家都夸她是个“好女人”。无论在工作单位还是在社区,她人际关系都处得很好。她很少教儿子怎样做人,但儿子很自然地继承了她的优点,长大后成了一个人见人夸的“好人”,并且成了“成功人士”中的一员。儿子从不谈他所受的高等教育,倒是经常说:“我今天的成功,得益于我的母亲。”

每个人都会受“群体效应”的影响,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身上有大家喜欢的东西,孩子自然是继承下来了。

孩子厌恶模仿父母受到批评的行为习惯

李先生为人正直,处世公道,言而有信,受到领导的信赖和同事、下属的敬重。妻子却认为他不会“来事”,家庭建设搞得不如那些“腐败分子”好,经常当着儿子的面,讥讽他“没本事”。儿子受到了什么影响呢?他的性情跟父亲形似而质不同,表面看像个正人君子,但到了关键处,很会“来事”——撒谎,推卸责任,自私自利。

父母将孩子视为与己一体,孩子也将父母视为与己一体,父母的毁誉连接着孩子的荣辱。当父母的某些行为受到批评时,孩子会因此对父母产生怀疑乃至厌恶。有时候,孩子的顶撞和不尊重,往往包含着看不起父母的成分——“你有什么资格管我?”但孩子碍于情面或别的因素,不会将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根据以上特点,父母如何给孩子树立正面榜样,就比较清楚了:不轻视小事;尊重公共价值观,重视公众的评议;夫妻彼此欣赏,杜绝相互诋毁;让教育跟孩子的接受能力相匹配。

第15招 再忙也不能“闲孩子”

一位年轻女士,人很能干,收入也不低,当她感觉自己还没玩够的时候,已经怀孕了;当她还在犹豫要不要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生下来了。总的来说,对于迎接这个孩子,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她嫌喂奶麻烦,整天给孩子喝牛奶;她不愿“窝在家里”,产假没休完就上班了,将孩子丢给娘家父母照看。平时上班又忙又累,自然无心照管孩子,偶得时间,还需要休闲一下,所以她陪孩子的时间极少。

孩子三岁时,她给孩子办了“全托”。这样,孩子白天、晚上都住在幼儿园,干脆连面都难得一见了。到了双休日,有时她想参加派对或出外旅行,也不接孩子回家。老公想接孩子,她反对说:“你接你负全责,什么事都别找我。”将孩子交给幼儿园老师,她倒是省心了,孩子却几乎成了“弃儿”。一开始,孩子每到晚上就想家,想爸爸妈妈,时间长了,干脆连家都不会想了;后来,孩子得了“自闭症”,每天沉默寡言,跟父母在一起,仿佛见了陌生人一样,只会坐着发呆,一句话都不讲。这样一来,父母都后悔不迭,赶紧将孩子送医治疗,但留在孩子心里的阴影,却很难抹去了!

像这种为了图自己省心而将孩子当成累赘的父母极少,忙得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父母却大有人在。今天的生活节奏快,年轻的父母为了事业,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忙得不着家,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但是,再忙也不能“闲孩子”,应该尽量挤时间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不是一种虚泛的东西,不是心里想着就叫爱;你得将爱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爱。

有一对夫妇,事业心很强,每天都很忙,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无论多忙,他们都能挤出时间,跟孩子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他们指导孩子做家务,拉着孩子的手滑旱冰,给孩子朗读有品位的图书——父亲曾一连多日,每天朗读一部分内容,给大女儿读完了全部七册《哈利波特》。大女儿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或别的表演时,他们会抱着小女儿,亲临现场观看,跟孩子们一起体验竞赛的乐趣。有时出差在外,不能陪同孩子,他们每天晚上都要跟孩子用电话联络,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思念和关怀。

这对夫妇,就是当今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他的夫人米歇尔。他们在管理一个美国的同时,也可以管好自己的家,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让奥巴马很自豪的一件事是:竞选总统期间,在长达21个月的时间里,在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家长会。

所以说,因为忙而无暇关爱孩子,也许只是一个借口。只要你想跟孩子在一起,不论多忙,总是挤得出时间的。

还要注意的是,陪伴孩子不能跟教育孩子完全画等号。某专家提出了一个观点:不要把亲子时间变为教育时间。父母工作繁忙,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亲子时间,便不厌其烦地教给孩子一些自认为该教给孩子的东西,但这种枯燥的说教并不符合孩子的兴趣,过多的说教反倒让孩子感到压抑甚至厌烦,以至于不愿跟父母亲近。一个孩子对小伙伴说:“今天星期五,晚上妈妈又要回家了,烦死了!”妈妈正巧听见了孩子的话,觉得很寒心,没想到几天不见,孩子对她不是思之若渴,反倒烦她回家。

正常情况下,孩子只要陪伴在父母身边就会感到安心;如果能融入到父母的生活中,则会感到开心。因此,在亲子时间里,父母和孩子彼此谈谈自己的情况,带孩子做家务,陪孩子一起做作业、做游戏,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孩子就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第16招 让孩子自然成长

小茜聪明活泼,懂事又有礼貌,是幼儿园老师最喜欢的孩子之一。其他孩子的家长很是羡慕,向小茜的妈妈讨教教子经验。原来,夫妇俩并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法子,只是按照书上学来的“三无原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无错原则

小茜的爸妈总是以自然的眼光看待小茜的行为,无论她做什么,都不认为她做错了。小茜两岁时,有一次大人偶尔不在身边,她独自玩耍时,拉了一泡屎在地上,然后用棍子拨弄着玩,弄得满地都是。

奶奶瞧见了,大惊失色,说:“真恶心!这孩子怎么不知道爱干净呢!”

妈妈说:“这不怪她!”

妈妈帮小茜擦了屁股,洗净手,将地板弄干净。然后,她将小茜带到卫生间,说:“乖孩子要讲卫生,大便要拉到马桶里。来,咱们看看,小茜会不会蹲马桶。”

在妈妈的指点下,小茜掀开马桶盖,拉开裤子,坐在马桶上,然后站起来,冲水……如此反复数次,小茜的动作已经比较熟练了。后来,小茜大便时,有时记得拉在马桶里,有时不记得;经过几次矫正,她便完全习惯了蹲马桶,还学会了自己擦屁股。

3~6岁的孩子,不会有意做错事,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对错观念;即使更大些的孩子,也极少故意犯错。他们的行为像水一样,依自然属性流动,流向哪儿都是合理的流动。假设有不合理的地方,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让孩子的行为倾向于任何方向,也就是说,养成任何习惯。

无批评原则

有一次,奶奶用杯子喂小茜喝水,小茜要抢过杯子自己喝,奶奶只好给她。因杯子太大,里面的水太多,小茜喝水时,有一半水洒在身上,将胸前淋湿了一大片。

奶奶说:“你这丫头片子,偏要逞能,怎么样,衣服都湿了吧?”

妈妈赶紧说:“小茜自己喝水,很对。来,妈妈教你怎样喝水。”

妈妈拿了一个小杯子,浅浅地倒了一些水在里面,递给小茜,教她动作轻一点、慢一点。小茜按妈妈的指点,果然喝得很好。

孩子的行为既然没有错,那么批评就不合理了,打骂更不合理。无论是孩子事情没做好,还是耍性子打烂了东西,都无须反应过激,只需冷静地引导就行了。孩子事情没做好,就教他做好的方法。孩子打烂东西,要先抚平孩子的情绪,然后教以正确的道理——该认错时,教孩子说“对不起”,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将打烂的东西收入垃圾桶。总之,父母的言行应贯彻着关爱和理性,不要仅凭自己的情绪,胡乱向孩子发泄,拿孩子当出气筒。

无压力原则

小茜的爸妈从不将自己摆在绝对正确、具有绝对权威的位置,他们拿孩子当“小大人”,进行平等的沟通,说话时从不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极少用命令的语气,除非确有必要。因此,孩子在父母面前感到很轻松,无话不谈,也通情达理,愿意听父母的话。这样的孩子,教育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很多父母拿孩子当什么都不懂的“小傻瓜”,总认为“我是对的”,按自己的标准和喜好去要求孩子,不管是否合理,都要求孩子照办不误——当然,父母从不认为自己的要求有什么不合理。高高在上、盲目运用权威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压抑,所造成的后果是:当孩子幼小时,缺乏自信,凡事比较被动,胆小怕事;当孩子自以为能力足以跟父母对抗时,可能突然“变坏”,不再听父母的管教了。到了这种地步,教子工作已基本上可以宣布失败了!

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有自尊。有自尊才有自律,有自律才有自强,有自强才有自信。所以说,一个优秀孩子的培养成,始于尊重。

第17招 给孩子一种成熟的爱

做父母的人,自身都不乏父爱或母爱,但一种成熟的爱,还需要智慧参与。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给4岁的女儿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英语、绘画、钢琴、舞蹈……女儿每天奔忙于各个学习地点,没有一点儿玩耍的时间,学得苦不堪言;妈妈也不轻松,每天陪着孩子,东奔西跑,忙得团团转。她认为,给予孩子学习机会,让孩子学好本领,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再辛苦也值得。

有一天,女儿咬着铅笔头构思绘画,妈妈提醒说:“别咬铅芯,有毒!”

过了一会儿,妈妈起身去卫生间,回来时,看见女儿正在偷偷往自己的茶杯里放铅笔芯。

妈妈大为惊讶,问:“我告诉你铅笔芯有毒,你为什么放进我的杯子里?”

女儿不做声。

妈妈又问:“你想毒死妈妈吗?”

女儿不做声。

妈妈说:“毒死妈妈了,对你有什么好处?”

女儿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闭着双眼,大叫道:“我讨厌上特长班!”说完,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妈妈难过极了!她没想到,她的一腔母爱,换来的竟是女儿的仇恨。

父母爱孩子,大方向要正确;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方法要正当。但是,世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好。比如吃饭对身体有好处,吃撑了反倒会损伤身体。父母之爱,让孩子感受到了,接受了,产生了美好的体验和良好的激励作用,那才有意义;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爱就变成伤害了!

怎样避免让爱变成伤害呢?

给孩子真爱

一个6岁的孩子,读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两门功课考了198分——语文有一个错别字,丢了两分。

妈妈的心愿是“双百分”,见了孩子的试卷,难过得直流眼泪,责备道:“你怎么这么粗心呢?这么简单的字也不会写?”

孩子很失落,低着头,像犯了大错误一样。

孩子考198分,已经达到了优秀的标准,应该得到表扬,但他从妈妈那儿得到的却是责备。孩子会怎么想呢?孩子会想:妈妈爱的不是我,爱的是分数。

事实上也是如此,妈妈真正爱的是自己建立的标准,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好孩子”,而不是现实中这个没有达到她的标准的孩子。当现实中的孩子跟想象中的孩子有差距时,父母便感到不满,甚至厌烦,这难道是真爱吗?

当父母凭想象要求孩子时,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一开始可能会努力成为父母心目中的那个完美的孩子。但终有一天,孩子会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也不再希冀以努力“换取”父母的爱,从而走向反面。许多起初学习优秀的孩子,突然会变得厌学,成绩一落千丈,原因便在于此。

真爱是爱现在这个孩子,爱这个不尽完美的孩子,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承受烦恼和失败,一起追求进步和成功。

让孩子感受到爱

给孩子吃好喝好,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指导孩子努力学习,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制止和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改善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父母的这些行为,都包含着爱,但孩子能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呢?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做事,不仅强调动机和过程,也要重视实际效果。父母培养孩子的动机很好,过程也辛苦,却没有效果,那爱如何体现呢?像前面那位母亲,为了让孩子学习各种特长,费尽辛苦,到头来孩子却不领情,反倒想“毒死”她,岂不是白爱了吗?

怎样让孩子感受到爱呢?父母不能单纯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孩子的感受,要随时体察孩子的喜怒哀乐,并加以疏导,让自己的心情跟孩子的心情相融,同苦同乐。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爸爸妈妈爱我,我在爸爸妈妈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让孩子接受爱

一个孩子在场地上踢球玩,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窗打碎了,吓得跑掉了。邻居将这事告诉了孩子的妈妈。妈妈赶紧道歉,表示要赔偿,并且马上打电话到物业,请物业派人来给邻居家安装玻璃。处理完这事,她心气难平,说:“这孩子太调皮了,我得教育教育他!”

孩子做了错事,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妈妈回到家里,有心给他两巴掌,一想这办法不对,就教育他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影响别人,更不能损坏别人的东西……

听妈妈唠叨了半天,孩子终于火了,气道:“我偏要!”他冲出去,捡起一块石头,将那个邻居家新装的玻璃又砸碎了。

妈妈教孩子正确的道理,是爱孩子的一种方式,只因方式不当,孩子不接受,反倒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好比喂孩子吃饭,吃得他拉肚子,究竟是爱孩子还是伤害孩子呢?

其实,孩子犯了错,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这位妈妈首先应该找到孩子,问问清楚,究竟是不是他干的?因为邻居也可能看错了人,产生了误会。弄清情况后,用不着批评和指责,因为孩子已经吓得躲起来了,说明他知道自己错了,何必再讲多余的道理?不妨将孩子带到邻居家,当着孩子的面,处理这件事。这样,孩子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和应负怎样的责任,自然可以学到很多,比听妈妈的唠叨有意义多了!

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

一位女士在文章中写到了她做孩子时的一个美好的体验:“童年时在爷爷家里,哭是我的家常便饭。受委屈就直冲到爷爷家里撒泼,在水泥地上打滚,跳脚,叫嚷。爷爷为此铺上木地板,为我哭闹提供舒适的环境。而他坐在门外不声不响,毫不干涉。有爷爷这个出气口,我现在始终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善良与和平。”

谁都会有情绪,成人、孩子都不例外。找到了发泄情绪的合适方式的人,可以有效平定内心波动而又不至于太丢脸;没有找到合适方式的人,很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孩子发泄的方式一般是哭闹,在大人看来这是很丢脸的行为,因此,父母常常会设法制止孩子的哭泣,甚至会大声喊道:“不许哭!”当孩子听命行事时,很显然,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欺压和蛮横。当孩子哭闹时,给予一定的宽容,或是用好话和笑脸哄着,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多抱抱孩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说:“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能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摩擦。”

身体的接触,如触摸、拥抱和亲吻,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温暖感。经常被触摸、拥抱和亲吻的孩子,心理要比缺乏身体接触的孩子健康得多。这正是我们中国父母的一个弱项,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身体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少,到10岁左右,几乎就没有了。

所以,父母不妨多抱抱孩子,多抚摸孩子,孩子自然能感受到父母这种无声的爱。

第18招 怎样让孩子真正信任你

大部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任指数”,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从婴儿时的绝对信赖,到幼儿时的有所怀疑,到青少年时的不太信任甚至完全不信任。很显然,当孩子不信任我们时,教育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效。

许多成功的教子事例显示,孩子完全可能一生信赖父母;之所以会失去信任,完全是父母自降“信用等级”的缘故。对希望赢得孩子信赖的父母而言,以下几种行为是要绝对避免的。

拿孩子当玩物

一个孩子将牛奶盒子递给妈妈,想让她帮忙打开。妈妈故意想逗他着急,装着不乐意的样子。孩子央求了好一会儿,妈妈才把盒子打开,却凑到自己嘴边喝起来。孩子“哇”地哭了。妈妈赶紧将牛奶递还给孩子,笑道:“妈妈逗你玩的!”孩子接过牛奶,一下扔出去老远……

做父母的人应该知道,我们养的是一个人,不是一只小狗;我们是想将孩子培养成人,不是拿来当玩具。俗话说,“大小是个人,长短是根棍”。孩子虽小,我们也要拿他们当人看,不要随便戏弄。

欺骗

妈妈想让孩子离开电视去睡觉,孩子不干,护着电视开关,不让妈妈关掉。妈妈生气了,威胁说:“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

孩子还要闹,妈妈就将他抱起来,放到门外,锁上房门,故意弄出关灯的声音,说:“我要去睡觉了!”

孩子吓得撕心裂肺地哭起来,惊动了四邻。爸爸也被惊动了,急忙把孩子抱回家去,好言哄着。孩子显然被吓得不轻,啜泣了好一会儿,才睡着了。

有些父母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经常欺骗孩子,有些欺骗甚至很残酷,如“不要你了”、“打死你”、“将你送给狼吃了”。虽然这些话不会算数,但足以损害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而且损害的不仅仅是信任感,还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所以,父母说话一定要“认真”;我们认真,孩子才会拿我们的话当真。

简单粗暴

一群小宝贝在儿童游乐室玩各种玩具,一个个乐不可支的样子,父母都在旁边观看。有的父亲或母亲觉得孩子玩得差不多了,想带孩子回家,可是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乖乖离去,父母只好将孩子强行抱走。孩子总是挣扎着、哭闹着,试图回到游戏中,所以,游乐室不时可以听见哭声。

有一位妈妈做得很聪明,对孩子说:“宝宝要回家了,来,跟马儿再见!”

孩子摆摆手,跟他刚坐的木马说了再见。

妈妈又说:“跟卡车、蹦蹦床和所有的玩具朋友再见。”

孩子很听话地跟玩具们说了再见。

最后,妈妈说:“跟小朋友和叔叔、阿姨们再见!”

孩子高兴地跟大家说了再见,跟妈妈离开了游乐室。

孩子的“本领”有限,对父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无可奈何,只能屈从,但他们一定不会认同父母的方式;不认同就谈不上信任。只有像那位聪明的妈妈一样,用一种自然的、顺从孩子心性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到舒适,孩子才会对父母充分信赖。

言行相悖

林女士看见女儿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对骂,赶紧制止说:“好孩子要讲文明礼貌,不能骂人。”

下班时分,老公过了平时的点才回家,林女士骂道:“你怎么才回来?我以为你被车撞死在路上了呢!”

老公说:“经理将我们留下来训话,我有什么办法!”

林女士说:“你编瞎话不能换点儿新鲜的?老是这一套,拿老娘当傻瓜呀!”

女儿惊奇地看着妈妈,走过来,轻轻拉拉妈妈的衣角,说:“妈妈,要讲文明礼貌。”

林女士推开女儿的手,怒道:“去你的文明礼貌!再不教育教育,你爸爸就要学坏了!”

父母言行相悖,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古人说:“以教人者教己。”你教给别人的道理真的很好,为什么不拿来教育自己呢?古人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做到了你说的,别人才可能照你的话去做。可惜很多父母虽然掌握了许多优秀的道理,却是专门拿来教育孩子的,从没想过要亲身实践。父母都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孩子做到,这未免把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想象得太高了!

不努力

张女士是个全职主妇,每天的任务是带孩子和做家务。她喜欢打麻将,每天约来牌友,在家里摆一桌,有时也去别人家打牌。孩子上了幼儿园,本来她可以轻闲许多,但是因为喜欢打牌,反倒更忙了,以至于碗筷没时间洗,地板没时间拖,家里乱得像个狗窝。好在老公是个好脾气的人,也不太计较,只是偶有抱怨之言。

有一天,幼儿园老师将张女士叫去谈话,说她的孩子从不交作业,图画本都撕下来折了小飞机、小船。

张女士一听就急了,回来教育女儿:“你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不学知识长本领,将来能干什么?要饭去呀!”

女儿说:“我才不去要饭!我要像你一样,打麻将,赚大钱,还要当赌王呢!”

张女士大吃一惊。她决定为了女儿,从此以后,要跟麻将说拜拜。

父母可以穷,可以地位低,但不可以不努力,生活态度不可以不认真。贫穷但努力尽责的父母可能会教育出优秀的子弟,富有但生活态度不认真的父母只能教育出浪荡子弟。只有认真做事、认真生活的父母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和信赖,否则,只会被孩子轻视而已。

没学问

有一天,孩子看到一个词:误入歧途。其中“歧”字不认识,孩子去问爸爸。爸爸正好也不认识,不过他向来是“认字认一边,不怕走上天”,于是就说:“这是‘支’字。”

过了一些日子,孩子怒气冲冲地来找爸爸,说:“你让我丢大脸了!同学说误入歧途,我说误入‘支’途,找老师评理,原来是我错了,还不是你教的!”

现在的孩子学习条件比他们父辈的好,又是电视,又是网络,应有尽有,孩子的知识增长速度变得快多了。父母很可能变成孩子眼里一个“没学问”的人,这是父母渐渐失去孩子信任的一个重大原因。

怎样补救呢?

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使自己不至于落伍,这是个好办法。但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跟孩子拼学问,不一定拼得过,最好的办法是拼经验、拼智慧。父母将亲身实践过、确有效用的经验总结出来,适时传授给孩子,将切身的体验告诉孩子,使孩子得到他们一时得不到而又有益的东西,这样,孩子对父母就不敢小看了!

第19招 父爱多的孩子更聪明可爱

孩子想让爸爸讲故事,正在读报的爸爸抬起头,推推孩子说:“找你妈去,我忙着呢!”

过了一会儿,孩子跑过来问:“爸!我是从哪儿来的?”

爸爸想了一会儿,不太好回答,就说:“问你妈去,她最清楚了!”

妈妈抱怨道:“你光会说‘找你妈去’、‘问你妈去’,好像孩子是我一个人的。”

爸爸说:“带孩子本来就是你们女人的工作,不找你找谁?”

将带孩子当成女人的工作,是许多爸爸的一个误区。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爸爸积极参与者只有4%。大部分爸爸的角色定位是一位抓大放小的领导者,只会在“大问题”上给予一些指导性意见,小事全扔给妈妈;即便有时候不得不照管孩子,心态也不对头,好像是在给孩子他妈帮忙。但是,孩子不仅需要妈妈,也需要爸爸。心理学家认为,爸爸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爸爸,有必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父亲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

一般观点认为,孩子的素质,受母亲的影响最大。事实上,这是因为孩子跟母亲相处的时间更多,而父亲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子工作中来的缘故。在多数家庭,男性的收入、学历、能力都高于女性的。因此,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更有权威,更有影响力,因此更乐意向父亲看齐。如果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智慧,那么孩子的素质可能会更高。

父爱多的孩子更聪明可爱

男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优于女性的,在思考问题时,更善于忽略细枝末节而抓住重点和要点,更有大局观。据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父亲陪在孩子们身边的时间长短可以影响孩子在数字方面的能力。还有心理学研究者发现:父亲精心照顾的孩子,性格更宽容,更富有责任感,而长期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在同情心、推理和大脑发育方面都不如那些父亲经常陪在身边的孩子。缺少父爱的孩子较有攻击性而较不愿意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责任,因此更容易成为被大家讨厌的对象。

父母共同参与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均衡发展

一般来说,男人具有“敢于冒险和探索外界的勇气和信心”,而女人则偏于保守和重视安全。父母共同教育孩子,则孩子的个性会比较均衡,乐于创新而不轻率,勇于冒险而不鲁莽,独立而自信。反之,单由父亲或母亲教养的孩子,容易偏于一端——长期缺少父爱的孩子,个性比较敏感,而长期缺少母爱的孩子,个性比较粗率。

上述结论只是概说,实际情况因父母的个人特性而异。但总的来说,父母共同教养孩子,对孩子个性的均衡发展更有好处。

男孩需要偶像,女孩需要欣赏对象

孩子在2~3岁时开始有性别意识,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男孩想学做男人,因此倾向于模仿父亲,希望“像爸爸一样”。而女孩需要一个男性欣赏对象,且女孩与父亲交往的方式将影响她日后跟其他男性的交往,弗洛伊德称之为“恋父情结”。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恋父”,而是习惯使然。女孩早就养成了某种习惯的男性交往模式,为了迎合自己的习惯,自然倾向于跟类似父亲的男性相处,否则会有不适感。

总之,男孩需要“偶像”,女孩需要“欣赏对象”,父亲的角色不能缺失,否则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父亲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介入方式

心理专家认为,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孩子需要确认“我很可爱”、“爸爸妈妈都爱我”、“大家都喜欢我”,而且确认的过程时常伴有疑虑,“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爸爸妈妈不要我了?”父母需要随时用言行表达对孩子的珍视,任何一方的忽视都可能对孩子产生难以挽回的伤害。

有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

一个家住江边的孩子,父母都在南方打工。有一天,一群大人逗他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孩子急了,说:“你们骗人,爸妈要我。”

大人们说:“你爸妈真的不要你了,不然为什么不回来看你。”

孩子急得哭了。

后来,孩子每天独自来到江边,痴痴地望着过往的船只,希望看见爸妈从船上走下来。过了一些日子,大家发现,孩子已经精神失常了。

幼年的孩子,对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对自己是否真的有价值还没有建立起信念,“安全感”不强,脆弱的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在这一时期,父母应该时时表达关爱,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信念。

6岁左右,孩子开始有是非对错的观念,渐渐学会自立和自我管理。在这一时期,父亲最大的任务是利用自己的权威,主持规则的建立,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做;与此同时,还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当好榜样。

孩子进入青春期,对自身的能力比较自信,开始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而自立,变得不那么听话了,敢于跟父母公然对抗了。对此,母亲往往会惊慌失措,处置失当;而父亲较能理解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和反叛,也比较懂得如何“闯荡天下”和防范风险。因此,父亲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多给孩子有益的指导。大部分青春期发生严重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父亲事业忙,疏于管教孩子,将教养责任全推给母亲。孩子缺少一个合适的引路人,很容易走上偏途。如果父亲将教育好孩子当成一件不亚于事业成功的大事,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孩子,孩子就不容易发生偏差了!

第20招 给孩子一个平等开放的家

爸爸在客厅大声呵斥六岁的儿子:“给你说过多少回了,叫你不要捣乱,你偏捣乱!弄坏了人家的东西,怎么办?你真是个小糊涂虫!”

孩子吓哭了,爸爸大声命令:“不许哭!你不好好反省,还好意思哭!”

孩子的眼睛偷偷向厨房看去,想向妈妈求援。妈妈有心抚慰一下孩子,却不敢,因为丈夫不让她惯着孩子,否则可能连她一起骂。

这样的“节目”,经常在一些家庭上演。这个爸爸向孩子灌输责任意识,并没有错,但他蛮横霸道、出言无状的方式,却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孩子在价值观和性格成型之前,可以被环境的魔力任意揉捏,最终成为怎样的“作品”,取决于环境的好坏。“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许多父母并不知道。我们自身,我们的家,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诺尔蒂生动地描绘了教育环境与儿童行为的关系: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

如果儿童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提高自己的身价;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

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高高在上,以君主管理臣民的方式管理孩子。管束、制约和教条是家庭教育的主题。父母最关心的是实际效果,而不是对情感的关怀,这只能培养出独断的“小皇帝”或软弱的“奴才”。在今天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要培养自尊自爱、平等博爱的孩子,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平等开放的成长的环境。

怎样做呢?

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家庭氛围

传统型的家庭,流行“大人说话小孩听”的规则,大人或者谈论自己的话题,或者对小孩耳提面命,而小孩很少有机会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时间长了,孩子还会有意掩盖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于是,“代沟”出现了,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一位在缺乏温情和交流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回思过去的遗憾,如是写道:“我们依赖父母,又恐惧父母;我们很想走进父母的心,但是又很难走进父母的心;我们很想和父母成为朋友,但是又很难和父母成为朋友;我们想与父母和睦相处,事实上却总是相互折磨。家庭教育中的硬暴力和软暴力极大地残害着我们的身心。”这不正是许多孩子面临的状况吗?

还有的父母,虽然欢迎孩子参与交谈,但是一旦孩子说了“错话”,做了“错事”,马上就板起面孔,当起“教书先生”。孩子在谈话时有所顾忌,也就不敢随便说话了。有些父母在谈论自己的话题时,为了不给孩子增添压力,常常选择“报喜不报忧”,专谈“好事”,而对遇到的烦恼与问题则避而不谈。这样一来,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并不充分,孩子感觉自己游离于家庭之外,对家里的情况不太清楚,难以培养对家庭的责任感。

为了营造融洽的亲子关系,应该将孩子看成一个平等的个体,给予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很开放地谈论自己的想法,父母尤其要鼓励孩子发表意见,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真正心意相通,达到一种默契,彼此了解,轻松相处。

家庭中不能缺少快乐

洋洋的爸妈都是“乐天派”,虽然工作很忙,但是他们总能制造欢乐,有时哼个歌,有时讲个笑话,有时讲些每天所见的趣闻乐事,家庭气氛相当活跃。洋洋也经常加入到谈话中,跟父母一起笑哈哈。受家庭熏陶,洋洋也是个“乐天派”,每当遇到难事时,他总是信心十足地处理,显得很有办法,大家都夸他聪明;即使受了挫折,洋洋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真是难得!

据一项调查发现:常与笑声相伴的家庭,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普遍较高。研究人员认为,家庭气氛活跃,会使孩子性格开朗。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从而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并且有利于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

反之,父母经常带着负面情绪回家,遇到一点小事就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往往显得胆怯,压抑,谨小慎微,不敢尝试新事物。这无疑会制约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发展。

将孩子的心情列为重点考虑的内容

李女士经常出差,考虑到老公也要上班,一个人难以带好孩子,只好将孩子送到娘家寄养。孩子的外公、外婆很疼小外孙,离得也不远,按说不会有问题。然而让李女士没想到的是,换个环境后,孩子突然“变坏”了,经常跟小朋友打架,有一次还将小朋友打出了鼻血。李女士大惑不解,带孩子去咨询专家,这才明白,原来孩子害怕父母不爱他了,害怕被抛弃,内心焦虑,因此出现了反常的举动。

心理学的多项研究证明: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与家庭关系和环境变化有关。孩子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迁居、换学校等,都会引起孩子的心理波动。夫妻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尤其大,若不妥善疏导,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父母在做出跟孩子有关的决定时,都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情,最好事前多沟通,讲清情况,让孩子对将要面临的变化有所准备。

此外,保持和谐稳定的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意义重大,这会在孩子心里建立一种信念:我们是一家人,任何困难我们都会一起面对。

总之,我们要将对孩子的爱落实到实处,不仅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也要尊重孩子的感情,呵护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和温暖。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沐浴在父母之爱中。

第21招 大人各有一套,该让孩子听谁的话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人的影响。每个人的教育理念都有不同之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有人主张严格,有人主张宽容;有人主张以学为主,有人主张以乐为主;有人主张加强约束,有人主张顺从天性……当孩子接触到不同的理念时,不利的一面是,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冲突,不容易建立信任感;有利的一面是,孩子接触到多元价值观,视野更宽广,思想更具融通性,有利于将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那么,怎样有效地解决教子分歧呢?

父母的分歧,大节要一致,小节可融通

平平跟小朋友玩水,将衣服弄湿了。妈妈询问时,平平怕挨批评,就说是喝水时不小心洒在身上的。妈妈不相信,再三盘问,平平只好承认是玩水弄湿的。妈妈大为恼火,训斥道:“没有三尺高,就学会了撒谎!给我站到墙角反省半小时,否则不准吃饭。”

平平站在墙角,又委屈又害怕,抽抽搭搭地哭着。

过了几分钟,爸爸从屋里走出来,假装刚发现平平受罚的样子,笑问:“哟!被妈妈罚站了,干了什么坏事呢?”

平平说:“我弄湿衣服了。”

爸爸说:“弄湿衣服?妈妈不会生这么大的气吧,准是犯了别的错吧?”

平平说:“我撒谎了!”

爸爸说:“撒谎可不好,比弄湿衣服严重多了,难怪妈妈这么生气呢!以后还撒谎不?”

平平羞愧地摇了摇了头。

爸爸抚摸着平平的头,跟妈妈商量:“平平知道错了,以后不犯了,这次就原谅她吧?”

妈妈正在后悔,该先给平平换下湿衣服,以免着凉,听爸爸一说,趁势就坡下驴,警告了几句,取消了惩罚,帮平平换上了干衣服。

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的意见应该保持一致,不要发生争议;在枝节问题上,可以商量着办,最好做到宽严有度。古话说“严父慈母”,父亲严格规范孩子的行为,母亲给予适当的温暖,以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比较合理的教子模式。反过来也一样,严母慈父,效果相当。父母都严,家庭就缺少温暖;父母都宽,教子方式就趋向溺爱了!

跟学校的分歧,寻找平衡点

平平从幼儿园带回一大堆作业,妈妈让平平马上开始写作业,平平不干,想去跟邻居家的小朋友玩一会儿。正闹得不可开交,爸爸插话说:“让平平先去玩一会儿吧!”

平平一听,挣开妈妈的手,跑出去了。

妈妈生气地对爸爸说:“我快要说服她了,你多什么嘴?”

爸爸说:“我看了教育局的通知,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还要求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平平想玩一会儿,有什么错?”

妈妈说:“你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开家长会你为什么不去?老师说平平的进度已经落后了,再不抓紧一点,就成‘差生’了!”

爸爸不做声了。事实上他也弄不清这件事该怎么办才好。

家长和学校在教子理念上的分歧,已成为普遍现象。小孩子送进学校后,几乎成了“学习机”,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童年和少年的时光因此变得乏味。这是一个国家教育部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家长很难独立解决。但我们要知道,当我们将孩子送进“小学化”的幼儿园时,等于在用行动支持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模式,怨不得别人,只好让孩子受些委屈了!

一般来说,家长跟学校的分歧,应该寻找一个平衡点,尽量让孩子多一些符合年龄的活动,又不至于让孩子成为老师眼里的“差生”。具体怎样做,只能根据孩子和学校的情况,多花点心思,设计变通的模式。

跟亲友的分歧,不要看得太严重

姑姑带平平逛了一趟超市,买回一堆零食。妈妈看了心里直哆嗦,因为其中有几样零食,被她定义为“垃圾食品”,怎能让孩子吃呢?等姑姑走后,她马上跟孩子商量,将“垃圾食品”扔掉。孩子不干,嚷道:“这是姑姑给我的,你别管!”

妈妈久劝无效,有点来火了。爸爸过来打圆场:“姑姑给她买的,让她吃吧!”

妈妈还是不同意,僵持了一阵,爸爸也来火了,说:“不过是一点零食,又不是老鼠药,偶尔吃一点,有什么关系?”

妈妈考虑到在孩子面前吵架不好,只好忍住气,不管了。

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及各方亲友,对孩子的要求跟父母的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假设是长期相处,那就有必要进行沟通,以保持一致;假设只是偶尔相处,偶尔“放纵”一下孩子,问题不大,不足以改变孩子平日的习惯。反之,偶尔的“放纵”,还能在孩子的心里产生美好的体验,使孩子对亲友的到来持欢迎态度,这对提高孩子的情商有好处。

跟社会与他人的分歧,注意疏导和隔离

平平每天乘校车去幼儿园,有一天,平平对妈妈说:“乔乔的爸爸开车送她上学,真好!”

妈妈听了心里一阵难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爸爸说:“咱们家虽然没有车,但你有爱你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有一个聪明又懂事的女儿,也很富有哦!再说,你跟小朋友一起坐校车,有说有笑,多热闹!难道你喜欢一个人坐车吗?”

平平说:“我才不要一个人坐车。”

孩子走出家门,必然接触各类信息,因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对此父母应及时化解。但最好实事求是,不要讲一些自欺欺人的话。对一些垃圾信息,如媒体的负面新闻,价值观混乱的影视剧或图书,应该注意隔离,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接触,以免污染了孩子的心灵。

同类推荐
  • 儿童自控力

    儿童自控力

    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教授他某种知识,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塑造孩子的人格,让他们自己学会控制自己掌握世界。本书提炼了新的神经系统科学研究成果,通过真实的案例和小故事,为广大家长提供了应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与策略。相信身为父母的您只要阅读此书,并且运用书中的理论去培养孩子,那您的孩子一定能成为自控力超强的省心孩子。
  • 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课

    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课

    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情绪控制+行为训练。只要父母有心,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变得勇敢、独立、乐观和坚强!
  • 用爱发现你的孩子

    用爱发现你的孩子

    现在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很多孩子却并不快乐,甚至越教孩子问题越多。孩子和家长在教育当中都面临迷失的危机,特别是家长对孩子不恰当的指导,使其承担过多的责任,而对责任不能胜任则加深了家长的自我评价的降低和教养焦虑的增加,陷入恶性循环。问题出现在哪里?本书作者认为,养育孩子的过程,同时也是父母发现自我、发现孩子的过程,但有些父母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结果自己焦虑,孩子也得不到健康的成长。作者结合自己多年幼教经验和心理咨询的经验,向年轻父母们讲解一些新时代中国儿童成长阶段的特点,以及“孩子们最重要,父母却不知道”的问题。
  • 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特色与先进教育思想借鉴)

    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特色与先进教育思想借鉴)

    《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本书分为新加坡中小学教育概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分流教育和双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等部分。
  • 给女孩的礼仪书:得体行为与正确地待人处事

    给女孩的礼仪书:得体行为与正确地待人处事

    本书是一本专门针对女孩教养的亲子家教书,分别从女孩的性格培养、待人接物的礼仪培养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告诉家长如何帮助女孩克服自身弱点,培养女孩形成良好的兴趣、性格、礼仪、情商等。
热门推荐
  • 戮狱

    戮狱

    杀戮是罪!杀戮一人是杀,然而杀戮也能杀之无畏。杀戮百人变狂,然而杀戮也能理直气壮。杀戮万人入魔,然而杀戮也能问心无愧。杀戮百万成屠,然而杀戮也能天经地义。杀戮过亿化戮,然而杀戮也能杀戮成道。杀杀杀!屠屠屠!戮戮戮!杀境九境,屠境九极,戮境九道。由杀入屠,由屠化戮,戮尽天下即为道。唯有戮道,方可逆天!
  • 大唐皇妃

    大唐皇妃

    他,尊贵,卓尔,是大唐血统最高贵的皇子。我,聪明,美丽,是现代都会的时尚丽人。今生我们注定要相聚,一起来演绎一段绝美的穿越爱情故事。哪怕是时空也不能将我们阻离……江山、美人,孰轻?孰重?回眸千年的穿越,一切都只是一笑……
  • 我的神

    我的神

    未知的未知,才是最可怕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许情深

    不许情深

    曾经许给你的情深,换来的不过是一场此生不复的沉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进击吧!现实评判家

    进击吧!现实评判家

    我说了不管用,但是需要你去理解!当你点开的一瞬间,你会看到新世界!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世界!想要讨论或者提出问题请加入QQ群:576637482
  • 故人终归

    故人终归

    某不信命少女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故事。“且不论输赢,我必与这所谓命运较量到底。”某背井离乡少女与青梅竹马再次相逢的故事。“这就是命中注定?也罢,我便为你信上一回。”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西洋战场:浪涌烽烟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西洋战场:浪涌烽烟

    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伟大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 梦里花

    梦里花

    谢云想(李琪安)身为不死药人时,遇上正在寻找不死药人的谢信,家国爱情纠结难解,误会不断,谢云想为爱而殇,前尘尽断;三年后,再相见,却形同陌路,家国之间风云变化之际,两人却又因国事再次纠缠不断,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谁又说得清呢?到底因缘如何,且看天意。遇到陆玄之时,我已忘记前尘旧事,面对陆玄的宽容与宠爱,我心萌动,奈何天意弄人,新欢旧爱,我该如何选择?
  • 博弈元素

    博弈元素

    也许这个世界科技进步了,但人物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各个时代,现在他们碰撞在一起。而世人皆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这个世界的水远不及此,纵然7大主角和他们伙伴都身怀绝技。科学探索,学院竞技,家族争霸,探案冒险,战争情爱......一切皆有7位总主角向你展现这个近未来的“法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