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1]。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2]。作自挽诗[3],每欲引决[4],因《石匮书》未成[5],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6],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7],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8],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苧报[9],仇轻暖也;以藿报肉[10],以粝报粻[11],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12];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13],车旅蚁穴[14],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15],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16]。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17],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18]。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19],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20],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21],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22],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23],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24],犹烧之不失也。
【注释】
[1]駴(hài):吃惊、惊骇。
[2]愕窒:惊愕得不敢喘气。
[3]自挽诗:作者撰有《和挽歌辞》三首。
[4]引决:自杀、自尽。
[5]《石匮书》:作者当时正在撰写的一部明代史书。
[6]首阳二老:指商朝遗民伯夷、叔齐。周灭商后,两人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后饿死。
直头:竟自、一直。作者似乎是说首阳二老并非不食周粟,而是因没有找到吃的被饿死,意在说明自己此时生活的困顿。
[7]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其生活较为奢华,后泛指豪门世家。
[8]篑(kuì):草鞋。
[9]苎(zhù):粗麻布。絺:细布。
[10]藿:豆叶。这里泛指野菜。
[11]粝:粗米。
粻(zhāng):细米。
[12]爽垲:明亮、干燥的房子。
[13]黍熟黄粱:此处用的是卢生黄粱美梦的典故,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
[14]车旋蚁穴:此处用的是淳于棼梦游槐安国,醒后发现为蚁穴的典故。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15]次:排列。
[16]志林:指《东坡志林》,苏轼所写的一部笔记体著作,这里泛指一般的笔记之作。
[17]城郭人民:典出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
[18]痴人前不得说梦:典出《冷斋夜话》:“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问之曰:‘汝何姓?’答曰:‘何姓。’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另见《五灯会元》:“佛说三乘十二分,顿渐偏园,痴人前不得说梦。”
[19]西陵:西兴,钱塘江渡口,在今浙江萧山。
[20]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为考中举子举行宴会,因宴会时多唱《诗经·小雅·鹿鸣》,故名。后泛指为庆贺举子考中而举行的宴会。
[21]雕虫:汉扬雄《法言·吾子》曾云赋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后人以雕虫小技代指写文章。
[22]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此处用的是卢生黄粱美梦的典故,出自汤显祖的《邯郸记》。二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23]名根:好名的本性。
[24]劫火:佛教语,劫难中的火灾。佛教认为在坏劫之末,将发生水、火、风三大灾。火灾发生时,世界将烧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