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86900000003

第3章 见(下)

人类还能战胜烟草吗?

北京市人大又在讨论控烟条例了。讨论的焦点,还是哪儿能抽烟哪儿不能抽烟。媒体解读,带顶儿的地方不能抽,其实不准确,准确的表述是——“在不给他人造成烟草烟雾侵害的前提下,对室内工作场所,进行分类管理。”换句话说,带顶的地方可能还是有吸烟室的,前提是不让非吸烟者闻味儿。但体育场所、教育场所和医疗机构的妇幼保健类,不光室内,不带顶的地方也不能抽。有人群排队的地方,即便是露天,吸烟也算违规。

看上去,控烟确实是一场拉锯战。

其实人类全球性迷恋烟草的历史算不得很长,也就是从16世纪前后开始的。比较通行的说法,烟草种植和使用起源于南美,经过漫长的时间扩展到中北美。后来由殖民者带到欧洲,再通过战争或贸易的形式传向印度及东南亚,最后来到中国,时间大约在明朝后期,比辣椒还早。有意思的是,从烟草被人类迷恋开始,各种形式的反烟运动就存在。烟草在全球扩散风靡只用了一百多年,但反烟折腾了四五百年,进展却十分缓慢。真是烟来如山倒,烟去如抽丝。

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讲到烟草普及的迅猛程度:“余少时不识烟草为何物,十年之内,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吃烟。大街小巷尽摆烟桌,此草妖也。”

在中国,第一个主张禁烟的是崇祯皇帝,他禁烟倒不是因为吸烟有害健康,而是因为“烟”与“燕”同音,“吃烟”预兆着首都难保。于是下达了迄今来看都最为严酷的禁烟令,吸烟者一律处死。这条命令如果严格执行,死人就太多了,私下种植、贩烟、抽烟的人有的是,崇祯皇帝的禁令成了无法执行的摆设,最后只好作罢。

在山海关的另一边,皇太极也在禁烟。不过,他只禁老百姓的烟,王公大臣随便抽。原因呢?“朕所以禁止用烟者,或有穷乏之家,其仆人皆穷乏无衣,犹买烟自用,故禁之耳。”瞧,他是担心老百姓买烟乱花钱,弄得穷上加穷,境界倒是比崇祯要高不少。

当然,这么禁也是禁不住的。所谓上行下效,王公大臣们本来就有示范效应,老百姓哪儿忍得住啊?后来,皇太极只好又下令,把禁烟令给废了。

到了后来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们都不吸烟,甚至很讨厌吸烟,却都是疯狂的烟具收藏者,热爱攒鼻烟壶。当然了,大臣们吸烟的可不少,比较著名的是纪大烟袋纪晓岚。到了晚清,光绪皇帝就吸烟了,他喜欢的是鼻烟和水烟(见[日本]川床邦夫《中国烟草的世界》)。

康熙年间的礼部尚书韩菼,就是位烟鬼加酒鬼,即便办公,也是“酒杯烟筒不离于手”。《分甘余话》记载,有一次同事开玩笑:“您这是又要鱼又要熊掌啊。要是有一天,您必须得戒掉一样,您准备戒什么呢?”韩菼居然沉思良久,最后说:“戒酒。”

总之,在皇太极禁烟之后,皇帝们对吸烟逐步宽容起来,别人抽不抽基本不管,顶多闻完臣子们的二手烟后吐个槽。尤其道光以后,都忙禁鸦片了,烟草更不太上心。

在欧洲,对烟草的抵制更加浮皮潦草。16世纪,法国驻葡萄牙里斯本的外交官让·尼古特·德·维耶曼,把烟草献给了法国王后,从此烟草就有了“王后草”的美名(尼古特也因此留名,烟草中的重要成分尼古丁就来自他的名字)。后来,烟草一发而不可收。18世纪,西班牙塞维利亚的教会曾禁止教徒吸烟,因为很多人在做弥撒时也忍不住点上烟袋,让教皇深恶痛绝。这个规矩坚持了80多年,最后也放弃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曾写过一篇《频繁吸烟是否会大为折寿》,结果是他的同事在介绍这个著作时,遭到了医生同行的嘲讽:“在您诽谤这种非凡的植物时,您的鼻子里恐怕还塞着刚吸完的烟草末吧?”

那时候的医生大多数是把烟草当成有效治疗疾病的药物开给病人的。因为它能提神并且使人集中精力,军队里也开始配备烟草。不吸烟的路易十四向每名法国士兵派发了烟斗、火机和烟丝,1734年还正式明确军队每人每月发半公斤烟草。直到一战时期,烟草都是和弹药一样重要的军需品,尤其是天黑的时候,士兵们宁可冒着被敌人击中的危险,也要点上一袋烟。二战时期就更不用说了,美国大兵把美国的烟卷带到欧洲,让欧洲人如醉如痴。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更是雪茄烟斗,什么猛来什么。可以这么说,在许多国家,军队都是烟草最大的传播者。

医学界真正对烟草毒性进行研究始于19世纪。在比利时,一名残疾人被人强行灌入尼古丁而死,使得尼古丁有害的形象猛然传播开来。接下来,有医生提出“烟草中毒”的概念。1868年,法国第一个禁烟组织成立并得到官方承认,但没几年就分崩离析。同时,英国、北美也有类似的组织出现,他们大多由医学或者宗教人士倡导,最大的成就是督促一些地方限制烟草的销售,比如立法禁止销售给未成年人。

正在他们准备再进一步的时候,一战爆发了,没人再听他们的劝,烟草又火了(见[法国]迪迪埃·努里松《烟火撩人:香烟的历史》)。

到了20世纪中期,反烟运动再一次进入高潮。一方面是因为医学发达,烟草的多种危害被提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卫生组织和政府加入,使得反烟运动成为风潮。只是反烟运动面临的对手过于强大,他们是成千上万的吸烟者、经济实力强大的烟草公司以及吸烟者对尼古丁的依赖。

烟草就是这么一个古怪的东西。几百年前,全人类以最热情的姿态拥抱了它,可当发现烟草“有害”之时,对它的依赖已经无法摆脱。很多政治家、艺术家和企业家都对烟草情有独钟,又起到了吸烟的示范作用。政府也是纠结而尴尬,一方面迫于压力要有禁烟姿态,另一方面却不敢也不愿打破香烟的产业链,因为有更多的人依靠这个产业生活,而政府还可以以控烟为名,名正言顺地收取高额的销售税,赚上一大笔收入。

可以想见的是,人们与烟草的斗争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不可能一个条例就完事。看看反烟的历史就会知道,还没有一次反烟运动以胜利告终。这个过程也许还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一蹴而就是最愚蠢的想法。

唯一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吸烟者,也不该被视为另类、敌人予以打压,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予以批判。他们也是劳动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更是烟草的受害人。对吸烟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最重要,一说禁烟就疯狂制造对立情绪,于事无补。

“史上最严”禁住了什么

北京市已经通过了“史上最严”的禁烟条例,2015年6月实施。国版的禁烟条例也在国务院的审核过程中。圣诞节的前两天,1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再次公开对中国的禁烟条例表示赞扬。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表态了。从2006年起中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后,中国终于有了一些严厉的措施,希望把吸烟行为压制下去。

但我看到北京市最后通过的条例,以及国务院正在审核的国版条例草案,却有点失望,感觉缺了点东西。

吸烟不好,众所周知。吸烟惹人讨厌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让他人被动吸二手烟,比如乱丢烟蒂和烟盒。所以,一定要搞清楚禁烟的活动、禁烟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什么。终极目的当然是减少吸烟者的数量,但要达到这个终极目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多步走。这个过程包括杜绝青少年沾染烟草,让吸烟者在吸烟时与非吸烟者隔离开来,以及帮助吸烟者最终戒除烟瘾。而这些都必须要做长久的耐心的工作,并非“大快人心”式的禁止和罚款就能达到。我们通过的条例,缺的就是这点耐心,就是对过程的认识。

亚洲禁烟最严格的地方,一个是香港,一个是新加坡。看这次的条例,估计是直奔这两个地方的水准了。香港自不必说,所有带盖带顶的地方都不可吸烟,甚至露天的地方也不能随便抽。但香港有个特点,那就是很快能找到可以吸烟的地方——路边的带烟灰缸的垃圾桶。新加坡也是如此,比如曾被评为全球十佳机场之首的樟宜机场,以前只有一个露天平台上可以吸烟,现在设置了一些吸烟室,这些吸烟室都有独立排风系统和双重隔离门,外边根本闻不到里边的味道。

换句话说,你可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告诉大家哪里不能吸烟,违反了法律法规则必须重罚。但也必须告诉人们,在哪里吸烟是合法的,是可以不受干涉的。仅仅用了“堵”的办法,不给出口,就好比禁止随地大小便,结果却连公共厕所都取缔了一样,最后势必会导致违法行为的产生——因为守法将产生痛苦。

这次北京市讨论条例,曾经出现了一个反复。9月份二审的时候,曾经有人提出过“循序渐进”,例如在酒店客房、机场等地方,设立吸烟区域。从媒体报道来看,这个意见当时占了上风,因为能“平衡不同群体的权利,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适度放开一些吸烟的范围,以保证立法的公正和可操作性”。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这个有意义的提法被抹掉了。如果说原因的话,可能是因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里有要求。但世卫组织也不是神仙,它的要求怎么可能是百分百正确呢?更何况,世卫组织也没有明确要求一步达标。

如果一个烟民无法一夜之间戒除烟瘾的话,他预定酒店房间时,就可以说明要可吸烟的房间。要是连这个选择都没有了,他只能冒着违法的风险在房间里吸烟,要么就忍受痛苦和麻烦跑到街上去吸烟。或者干脆,他选择不出门,与这个世界隔离。最要命的是,一旦违法,谁来执法呢?谁能想象半夜三更爱卫会的执法队到客房里向吸烟者罚款?同样,在机场一旦发生飞机晚点或者延误,对于吸烟群体来说就是极为痛苦的事情。而在国内,延误和晚点是经常发生的,因此而产生的投诉一直占民航系统投诉比例的大头。这个时候,守法就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按理说,在医院的区域,无论是否露天,都不能吸烟。不过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住院区域。几年前,我父亲因手术住院,需要家属的看护。大家都知道,至少现在,在医院里看护重症病人,护工是不靠谱的,必须有家属在旁边盯着。我和我弟弟轮流看护,不敢合眼,但白天依旧需要工作。这种辛苦几乎每一个病人家属都能体会。到了半夜,医院的厕所里总有人来吸烟,因为不提提神人就会昏睡过去,那么病人出现危险则无法发现,更何况还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特殊状况,在发达地区和国家是难以见到的。

凡此种种,都是细节,但都需要考虑。考虑不细,那么守法的吸烟者就会忍不住违法。单靠执法者监督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授权给他人则需要法律的允许。一旦执法不严,那么法律法规将形同虚设。这就是我的失望所在——激进,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具体操作,一味迎合世卫组织,梦想一步到位。这么做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有法等于无法,目的依旧达不到,然后被迫倒退。

另外带来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引发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对立,吸烟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歧视。事实上,某些参与立法的人就怀有歧视,认为吸烟者品质低下,不顾及他人感受。但这些人只是一部分。我认识的吸烟者,大多在公共场合是很注意的,是守法公民,人品与智力均与不吸烟者相当。他们的诉求也应当给予一定的考虑。

比如,吸烟者在购买香烟的时候,是付出了大量的税款的(而且香烟消费税还会提高),那么,这笔税款里的一部分,就应该拿出来给吸烟者用于医疗,来戒除香烟。禁烟推行力度很大的法国,就会给吸烟者这笔补助,纳入医疗保险。这也是可以做到的,它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戒烟。

对于即将实施的禁烟条例,无论京版还是国版,内容大多都是对的,比如禁止在教育机构吸烟和出售香烟,比如禁止做香烟广告,在香烟包装上扩大警示面积,等等。但只禁不疏、急于求成的态度,还是让人起疑心。

曾经和一位老师讨论国内外法律的区别。他说,虽然条文都差不多,但国外是守法者生活得舒服,国内则是守法者很辛苦,这就是区别。

当然,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禁烟。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如果真的下决心减少烟草消费,还要摆脱对烟草产业的依赖。烟草是税收大户,而且从业人数巨多,怎么转型,怎么调整,都该考虑了。一个社会,不能一面享受着烟草产业的收益,一面又压制歧视吸烟者,这么做至少是不真诚的。而且别忘了,促使从业者转型,也是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

北漂十年,就为了吃个炒饼?

一直纳闷,“上班”这种组织劳动的形式,为什么没被人们当成个发明。大概从工业文明开始,它就存在了吧?

上班,就是让人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去工作,老板对工作的时限以及成果都有规定,劳动者在这个游戏规则下获取报酬,满足生活需求。一个老板之所以能对其他人发号施令,原因是他有钱,有资本,肯付报酬。这个马克思说了很多。说这是剥削,我也觉得对,但也不全对。毕竟很多人是依赖这个剥削的。比如,突然叫一个人不上班了,他没收入了,心里不发慌才见鬼。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上班是个基本需求,它意味着稳定的生活,以及未来结婚、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保障。所以富士康才很有底气地说,是工人要求加班的——换句话说,是工人要求被剥削的。

问题是,人们为上班是不是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每天体力和精力最充沛的8小时,以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壮年时期;周而复始的生活节奏,各种交通拥堵,漫长的上下班路途,客户的刁蛮以及上司的不近人情;指纹打卡,甚至脸型识别,还有不计其数的加班,对休息时间随意地侵蚀,对假日无视。除非一个人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和兴趣结合到了一起,否则,他退休时回顾一生,很有可能觉得遗憾。这不是为吃喝而活着吗?可惜,能像打了鸡血一样上班的,毕竟是少数。

我有一位朋友,是个北漂,20多岁时来到北京,生活很苦,每天的午饭就是一盘炒饼。炒饼吃了十多年,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业务骨干,但依旧没能买房。当然,她希望午饭能有所改善。可单位搬到了郊区,商业不发达,楼下的小饭馆,能天天吃的还是炒饼。她曾经跟我吐槽:“瞧,合着我就是来北京吃炒饼的。”细思极恐,折腾掉那么多美好时光,换了个吃炒饼,冤不冤?

前几天去苏州,正好住在观前街附近,就顺便去玄妙观里转了转。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香火鼎盛,不是道观里怎么会出个观音庙,而是角落里的一块碑。这块碑叫“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的,大意是宣布织工机匠帮会(也就是后来的工会)的罢工行为是非法的,永远禁止。其实“叫歇”早在明朝就开始了,上班的人们一“叫歇”,老板就得加钱。但雍正年间一次大规模的“叫歇”,据说惊动了皇帝,于是有了这块碑,由长洲县颁布,相当于现在的条例。所不同的,后面还有很多人署名,显然是经过讨论一致拥护的,其实这些签名的人都是老板乡绅,不代表劳动人民。这块碑,应该是最早的上班族和老板较劲的见证了。

现代人的选择多,不是非此即彼斗个你死我活,而是有许多可以商量的地方。比如如果觉得太辛苦,可以和老板商量加钱,也可以和政府讨论减税或者增加福利,甚至可以讨论增加假期。讨价还价的砝码多了,看上去问题就会好解决。昨天(3月25日)恰逢国务院宣布实行五天工作制20周年,某网站搞了个调查,问大伙是否愿意实行四天工作制,结果超过87%的人支持。这说明大家在希望少交个税、增加收入和福利的同时,还希望多休假,可以看作上班族的一个诉求。

当然,很多人也提出,连五天工作制还不能完全落实呢,连带薪休假还不到位呢,谈四天工作制是个奢求。确实有很多老板都要求员工上6天班,甚至还欠薪。但已有的法律法规要落实,并不妨碍人们去追求新的福利。很多以前看起来不太现实的东西,不都实现了吗?比如出国旅游、生两个孩子和拥有私人住宅与汽车,等等。

不过,谈加薪也好,谈增加假期也好,是有条件的。一是经济繁荣,老板付得起这个代价;二是劳动力短缺,这个活儿除了你,别人干不好。如果你走了还有人干,甚至有人愿意以更低的条件干,那就啥也别说了,等着国家管吧。

其实也不是啥也不能说,还是有办法的——可以不干。不上班,回家歇着,想干吗干吗。

最近天涯论坛上就出了个帖子,一对上海夫妻,年龄40岁上下,通过前十几年的积累,有了3套房子,150万现金,50万股票。于是他们不上班了,也不打算要孩子,整天看看股票看看电视剧,悠然自得地活着。贴主说,这么生活的好处就是不累,不用看老板脸色,不用着急挤公交赶路,不用和别人比较,不会有压力。他们还去许多城市旅游转过,这就是活着的意义,自己觉得好,就是很好。

许多人羡慕,也有许多人质疑,这样岂不是会被社会抛下?但不被抛下又有什么意义呢?贴主觉得那些没被抛下的人,未必能攒下钱来,未必有自己过得幸福。

要我说,这对夫妻的资产还可以再盘活些,多出的房子可以出租,现金流也可以投资,最简单的多买点理财,这样在家里也有收入,还能花得再多些,看看话剧什么的。但如果觉得那样累,也就算了。

这么一想,就会豁然开朗了。人活着,不只有上班一个选择,完全可以不上班啊,尤其是那些有了一定积累(注意一定要有积累),吃腻了炒饼的人们。何必非要等组织给你放假呢?

这对夫妻立刻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对最近比较活跃的夫妻,男的叫咏哥,女的叫闪闪,他们也是我的朋友,早年在北京开酒吧,有点钱了,把酒吧卖掉,弄辆汽车,全国自驾游去了,玩了几年,不亦乐乎。钱花得差不多了,又在三亚开了个酒吧,接着攒了些钱,然后依旧卖掉酒吧,全世界自驾游,在美洲待了一年多,刚回来。难得的是夫妻俩志同道合,都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最适合自己,也都觉得自己比大多数人生活得更加快乐充实。自己觉得一生没虚度,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挺好。

上班是活着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活着的目的——当然,要是决定回家,还是要冲破许多阻碍的,仍然有很多人觉得不上班是寄生虫,就像不结婚、不生孩子一样,都觉得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只要想明白了一点就可以冲破这个阻碍,人活着图什么?不是图谁带的妞漂亮,谁住的宅子豪华,谁能前呼后拥颐指气使,图的是谁舒坦,谁不操心。所有的辛苦和原始积累,不都该是为了这个吗?要允许自己按自己的意愿活着。

不过,并不是鼓励大家都不上班,都回家待着去,那样没人生产,谁都赚不了钱,咱们这里就快成希腊了。在没有足够积蓄的情况下,该做什么还得做。也有人愿意上一辈子班的,完全可以。尽管有一部分人天马行空,可他们也不是人人学习的标版。只要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活,怎么活都是自己的事。只是,在上班的时候,真要多想想自己,自己的权益还是要多争取。

谁变成蝎子都蜇人

没想到40多岁,还遇到了欠稿费不给的恶心事。

十几年来,我一直给某杂志写稿子,稿费不算高,但给我家猫买猫粮也够了。杂志的主编是我的好朋友,我也办过杂志,知道他的辛苦。我想,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写一个专栏,说明彼此都是认可和欣赏的,各自有收获,钱就不算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但事情在去年有了变化。杂志的主办单位决定收回杂志,朋友和他的班子集体离职。

离职前,朋友给我打了电话,反复叮嘱,还有几期的稿费没有支付。他给了我后续负责人的电话,说所有稿费单子都已做好上交,等待批准,要我找她把稿费要回来。

我说,算了吧,要稿费是很麻烦的事情。他说,那怎么能行,虽然不多,也有几千元钱。劳动所得,该要还是得要。

于是打了电话。负责善后的女士听清楚我是谁,很客气地说稿费单子都在,但领导出差,没人签字,要我过一阵再联系。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过了一阵再打,座机、手机都没人接听。后来没办法,发短信问,那边给的回复是:稿费单子早已上交,但领导就是没签字,我也没办法,现在杂志已经交由他人承办,我已经不管这件事情了,爱莫能助。她给了我一个新的座机号,说这是现在负责人的电话——当然,如我所料,依旧是无人接听。

我想,要稿费的不止我一个人,若干期稿费加起来,也未必是个小数目,人家这是铁了心,要把这笔钱赖掉了。

这不是唯一的一次。两年前,有一家出版社,出了我的书,而且加印了,但编辑也是离职,加印的版税就一直未支付。反复打电话催问也没有结果,就是个拖字。终于急了,找律师发了律师函,结果一周之内钱就给了。不是不能给,就是不想给。

可这次又有不同,因为给报刊写稿,基本没有合同这回事,律师函都没法发。作者和编辑,大多是口头约定。我想,很多作者都遇到过这样的事,稿费拖欠,负责人变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不了了之。有一次在网上跟一个在美国的朋友聊,她说,找律师打官司啊,不过要是没合同,那就赖你自己了。当时很无语,在美国待久了,思维就是不一样。

中国很多的事,都是约定俗成的。约作者写专栏,要签合同,也是这两年才开始的。但大多数媒体还没有这个习惯,大家遵守的是无文字的行业规则,有人写稿有人发钱,天经地义。这也就注定了一方会破坏规则,最终另一方吃亏。比如我还知道,有电视剧的编剧,被“制片方”叫去开了大量的策划会,写了诸多人物、故事构想,一稿又一稿,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制片方”也是种种理由不签合同,最后电视剧真正启动了,没他事了,自己的创意还被用在剧中。没钱也就算了,还赔了时间,朋友也没的做,这也是恶心。

稿费的事,毕竟还是小事,黑社会的事,就是大事了。

好多年以前,我去一家超市买东西,那天盆盆碗碗一大堆,推着小车摇摇晃晃,恰巧又是周末,天近黄昏,结账的人特别多。排在我前边的一个胖阿姨正在数零钱,突然冲过来几个小伙子,把胖阿姨一下就挤到旁边,东西直接搁收银台上,吓得胖阿姨钱都掉了。我实在看不过眼,隔着胖阿姨拍拍其中一个的肩膀,说大家都排队呢。没想到这哥们儿瞪着眼睛问我:“干你屁事啊?”接下来,几个小伙子都回过了头,呈半圆形把我围上了。

胖阿姨闪在一旁,不敢吭声,吓傻了。我看看周围,大家都左顾右盼,好像啥都没发生一样。

还是收银员解了围,赶紧说:“行了行了,先给你们结。”

那几个小伙子骂骂咧咧结了账,估计是觉得有人敢“干扰”他们加塞儿气不过吧,都没走,而是全跑到超市大门外等着我。等我拎着大包小包出来,他们又一次把我围上了,还问我:“你特别爱管闲事是吧?”

其实我想跟他们说,这不是闲事,你们加塞儿是碍着我的事了。可当时我真了,要动起手来,我打不过他们,而且东西钱包手机啥的,将无一幸免,我自己也得受伤,于是话到嘴边,变成了:“不都让你们先结账了吗?”

就这样,几个人闪开了一条路,我走到了停车场,放东西,上车。关门上锁的一刹那,我看见他们依旧在停车场的角落里,一直盯着我的车开走。

之后,我再没去过那家超市。那是北京三环以内的大超市,人来人往,但我觉得那里太不安全。事情过去十多年了,我原以为类似的事情现在不会发生了,没想到后来又看到了北京地铁天通苑北站黑社会收保护费的事情。那是我经常要路过的地方。我特别理解那些被迫交摊位费的小贩,他们心中的公正感、安全感,按照规则做生意的小期待,都被屈辱感所取代了。有组织地对规则的破坏,比个人的威力要大得多。

凡此种种,要说起来真是没完没了。缺乏规则意识,以破坏规则为荣耀、认为破坏规则是豪强手段,甚至让公众对其崇拜、羡慕,成为消灭所有人安全感的杀手。想想看,生活在一个处处都缺乏规则的地方,谁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呢?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被这样那样不讲规矩坑害的经历吧?或大或小,总是有的。要是都守规则,现在住着别墅,开着豪车的,没准就是勤劳的你了。

再来说说最近关心的天津滨海爆炸事故。这一炸,把消防队员、附近居民以及在货场放货的那些企业,都炸惨了,这还只是直接的。间接的,一些官员,以及保险公司,还有周边乃至全国的很多人,都被炸得心里打鼓。我想,从穷人到富人,各个阶层,都体会到其中深深的不安全感。谁知道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积攒下来的财富甚至生命,什么时候,一瞬间就化为乌有了呢?

事故的根本原因,还需要调查,不过从已经报道出的信息来看,不守规则是主要原因。涉事的瑞海公司设立危险品仓库的安评报告,很可能是通过与消防部门有合作的中介拿到的(2015年8月20日《中国青年报》)。于是,距离居民楼600米的危险品仓库就这么出现了。这中间谁破坏的规则、怎么破坏的规则还不知道,但破坏规则这个主因是存在的。

对于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尚不能一下从爆炸事故中感到直接的不安,但联想到另一条新闻,不安就会加剧了。

在爆炸事故发生的前一周,8月5日,北京的媒体都报道了一条消息:北京市消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原震,与下属单位质监站原副站长王明皓合伙,5年间从合作单位手里要回扣等,贪污、受贿3000多万元。他们在收取相关公司钱款后,竟然对未送检的产品直接出了检测报告。

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判处原震无期徒刑,判处王明皓有期徒刑20年。

这也是一起对规则的破坏。所幸查出来了,破坏者得到法律惩罚。这就是埋在身边的隐患。

不安全感如此强烈地到来,人们都在口诛笔伐那些破坏规则的人。但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破坏规则的机会摆在面前,比如你是瑞海的老总,面对巨大的利益,会收手不干吗?

谁都无法保证。在利益面前,恐怕人的意志力是相当薄弱的,如果没有强大的道德感,没有一个机制在消灭那些破坏规则的机会。所谓“谁变成蝎子都蜇人”。

就比如一个路口堵车,许多车不顾一切变道、逆行往前冲加塞儿一样,规规矩矩排队的车,总会被耽搁更长的时间。

因为那些破坏规则的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反而屡屡成功,也就没什么顾忌,破坏成了一种习惯。

社会整体无规则意识,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是破坏者,每个人也都可能没有安全感,成为受害者。今天在路上你占了便宜,明天在别的什么地方,你会被别人“抢夺”。这种事情蔓延开来,社会秩序就会慢慢崩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

十几年前,我曾经陪单位的领导去向一个老板拉赞助。在签定合同的时候,那个老板笑嘻嘻地说了一句让我特别震撼的话:“合同是合同,生意是生意。”

这么多年过去了,没人再认为这句话正确。但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却依旧没有深入人心,某些地方还倒退,以致酿成大祸。这都是让人悲哀和无望的地方。

有一次,我因为要办急事,必须在高峰期出门去坐地铁。在换乘站,人如潮涌,大多数人都在排队。车进站开门,大家依次而上,上不去的就等下一辆。这时候,有个穿着相当时尚的“小鲜肉”,头上戴着很大的耳机,突然冲进队伍,在别人前面挤进了地铁。

车门关上了,让我难忘的是,他面向窗外,看着排队的我们,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头还随着节奏晃了一下。是的,没有愧疚,只有得意。他的年轻和嘚瑟让人绝望。

黑车、专车、出租车

我家在郊区,距离机场19公里(1号和2号航站楼),看上去很方便,不堵车的话,开车20分钟即到,即便堵车,40分钟也差不多了。有时候我会和次日赶早班飞机的朋友说,住到我家来吧,睡醒我送你去机场,很方便的。

但是轮到我自己,就不方便了。机场的停车费很贵,如果出门,在那里停上几天车,费用可能比打折机票还多。但不开车还有什么办法呢?打车的话,极其不便,因为出租车很少,有一次用滴滴叫车,竟然无人应答。

以前,是有机场大巴从附近路过的,扛着包走上一里地,有个大巴站。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这站取消了。眼睁睁看着大巴从面前过,人家就是不拉你。

只好选择黑车了。大巴不停之后,黑车行情看涨,以前去趟机场五六十元,现在能要到一百元。而且,黑车对我住的小区是另眼相看的,总要比周边小区多要一二十元。也许是因为我们小区的大门开在另外一条路上,比其他小区更显得孤僻。

从机场回来就更瞎了。坐出租车,司机总是沉着脸,好像是我做错了事。也难怪,人家在机场等了好几个小时的活儿,拉你19公里,总共几十元钱,这一天算是赔了。有时候我想给人家加钱,但一瞧对方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也就算了。活儿总是有肥有瘦的。就像我,写篇稿上千的稿费有,几十元甚至不给稿费的也有。这能怨编辑吗?

后来,我决定放弃出租车,从车场回家就坐机场大巴,坐到一个地方,下车,再打车。总之,这19公里的路在我来说,麻烦重重,视为畏途,每次出门回家都颇费周章。住得离机场近真是个罪过。

春节假期,在网上看到了打折机票,计划飞上海改乘动车去苏州,正好那里有个我关心的展览,就想去看看。订机票的时候网站提醒,加1元钱还可以享受一次专车送机,我想都没想就加上了。到了约定的时间,专车司机曹师傅打来电话,已经在小区门口等我了。一路上和曹师傅聊,他说他就住在我家附近,春节没啥事,就接活儿了。他也是刚开始干这行,连去公司的路都不太清楚,去过一次,第二次再去,就迷路了,绕了好大的圈子。

曹师傅的车是东风日产骊威。这不是高档车,但也不便宜,曹师傅估算,这一趟正常收费的话,不会超过70元,已经彻底从价格上把黑车打败了,更别提安全了,因为网站同时还附送了安心意外险,上车生效。

再说说苏州。在去苏州的动车上,我又意识到了问题:到达苏州已经快夜里11点了,公交车和地铁都快没车了,赶不上末班车,怎么去酒店呢?然后,我就看到前面椅背上挂着一个广告,是专车,有二维码有电话,而且特别注明,第一次下单赠送50元代金券,也就是说,我使用专车费用在50元之内的,是不用花钱的。

火车上网络不稳定,扫了半天码没成功,干脆打电话过去。订了车,没多会儿,信息就回来了,黄师傅,别克GL8,好车啊。这时候离火车到站,只有几分钟。

下了火车,跟黄师傅通了电话,在停车场出口等到了他。上车时,他还特地问了我手机号末尾4位数核实了客人,上车后,他提醒我看下表上的公里数,而且打开了导航,按照导航路线行车,能看出有一套规范程序。到了酒店门口,车特别多,钻进去不好出来,我说就别开进去了,我走两步得了。黄师傅说,那怎么行,要送到门口的,然后执着地把车开了进去,停车后又报一次公里数,以及费用价格。

这一次,我彻底对专车有了好感。这些细节都让人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适和满意。这是我之前出门从来没感受到的。

黄师傅还告诉我,他们公司正在搞活动,充值100元赠送100元,如果还想用专车的话,现在充值是很划算的。

我就上网注册充值了,顺便订下两天后的专车——回北京的航班落地时间是夜里11点半,没有大巴,要是没专车,我要么打车遭埋怨,要么就得走回家了。

信息迅速回来:郝师傅,丰田凯美瑞。

但临行的时候,还是出了问题。飞机航班晚点,起飞要推迟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到达北京的时间是夜里1点多。我只好给郝师傅打电话,问这单活还能接吗?

他说能接:我先休息会儿,你下飞机联系我。

到了北京的机场,我站在到港出口等郝师傅。天黑,车又多,彼此不容易看见,又不能长时间停车,我的手机还出了毛病,无法打电话接电话。郝师傅就开着车一圈一圈转,直到我看到他的车牌招呼他。郝师傅西装革履,彬彬有礼,和传说中的专车司机完全一样。我就这样顺利地回家了——费用是85元,上网看账户,除去这85元,还剩下115元,合着我还赚了15元。

我想,即便以后没有这样的优惠,需要车的时候,该用专车还是会用的。例如我的父母都老了,他们有时候需要去医院,都靠我和亲属开车去,如果遇到限号就麻烦,要么得换人,要么得换车。但有专车使用的话,就没这个麻烦了。

还有外出喝酒,有次我和朋友喝酒晚了,出门打了个黑车,那车有顶灯和计价器,半夜真分不出真假来,结果付款的时候钱被掉了包,第二天才发现换了张假币回来。现在这种担心也没有了。

各个公司派出专车的办法不太一样,有的像用软件打车一样,发出任务,靠司机自己抢单,有的则是公司指派,但大都可以自己选择车型,人多可选择大车,人少的话就是小车。服务和态度则与出租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最有意思的是付款方式——根本不用现场支付。下车的时候,司机会报公里数和费用,有异议的话,直接与专车网站交涉,如两小时内无交涉,则系统自动从账户内扣款。钱不够了,用户可以用网络支付平台充值。

作为一个需要用车的人,从今以后,可以说基本能摆脱对黑车的依赖了,对出租车的依赖也大幅减少。很多人还在怀疑,滴滴和快的合并后会不会产生垄断——我现在一点怀疑都没有,一旦产生垄断,那么专车的春天就会立刻到来。就算专车产生垄断也不要紧,因为还会有新的运营方式出现,方法会层出不穷。这一切的动力,都来自于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当手机上网日趋普遍,电子支付平台日趋发达,人们的各种需求都有可能被开发者研究、被投资者重视。这就是现代化的好处,技术和资金将有更多人分享,并且真能获得回报。

至于出租车行业内部的改革,我相信不久后也会到来。不是涨价,因为专车留给出租车的涨价空间并不多,而是那种伤筋动骨式的、重新划分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政府对黑车屡禁不绝,对出租车改革无可奈何,这些都可能在今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解决。市场和技术的力量是真正强大的,无论因为懒惰或别的什么原因去阻滞它,最终会让自己走进死路,这就是传说中的“倒逼”。

海龙,一张被洗掉的牌

我买东西,很少有跟人讨价还价的。差个三毛五毛,十块八块,不计较,大家都不容易,没必要那么较真。

只有两次,是真正的“砍价”。一次是某年冬天在豹房旧货市场(已拆除)买一个麻将桌,卖家要价115元,可我邻居90元买的同款。所以,我要把邻居比下去,就必须85元到手。于是,我和卖家在寒风中地对峙了将近两个小时,我甚至跟他讲了正德皇帝在豹房藏姑娘的历史。最后,卖家小伙子流着鼻涕说,大哥你把桌子拿走吧,爱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吧。于是,我流着鼻涕,兴高采烈地把桌子扛走了。

其实,买麻将桌是最忌讳砍价的。我在这张麻将桌上就没赢过,几年下去输的钱买几百张麻将桌都够了。最后搬家,麻将桌干脆送了人。

第二次是十几年前在中关村的海龙大厦买笔记本电脑。那时候海龙开业还没多长时间,风光正好。但闭塞如我,也已经听说那儿的价格不靠谱,经常发生宰客的事情。加上我当时不富裕,不敢挥霍,于是就带上砍价能手我弟弟一起去海龙。最后找到一家看着靠谱的店,坐在人家店里,软磨硬泡。

也是在僵持了将近两个小时、嘴皮都快磨破了之后,我们把开价三千多的笔记本,生生磨下了三百元,而且免费装了系统。于是,我兴高采烈地扛着我人生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回了家。

一开机,就傻眼了,电脑屏幕亮了一下,连桌面都没看仔细呢,就灭了。再怎么整,它也不亮了。

当时我认识的对笔记本最熟悉的人,是老六张立宪。我就给他打电话,各种咨询。老六说,你这状况,八成是主板烧了,拿回去换吧。

于是,背着电脑又回到海龙,一查果真是主板烧了。人家二话没说,整机换了一台。回家后跟老六知会了一下,老六说,你是我知道的最快干掉一台电脑的人。那口气,就像我取得了世界杯最快进球一样。可这能赖我吗?我就按了开机键,剩下什么都没做。

还好,我人生的第二台笔记本电脑用了好几年,再也没烧过。后来我把它给了我爸,据说现在偶尔还能用一下。

转眼,营业了十七年的著名的中关村海龙,就要歇了。看图片,大部分商家已撤,一些地方恢复了毛坯房的状态。用官方的话说,叫作“转型升级”,但实际上,大约就是变成写字楼,会来一些脑洞大开的创意公司,最清楚的事实是,再也不会有“大卖场”了。

在中关村歇业的卖场中,海龙是第二个,中关村e世界是第一个。只不过相比之下,海龙更有标志性。

说句实话,这次海龙停业,情感上并没有其他卖场停业那么复杂。以前红桥市场停业搬迁,觉得少了个好玩的去处,接下来秀水街、动批什么的停业拆迁,包括最近潘家园撤出,又感觉少了好玩的去处,多多少少觉得遗憾,觉得不舍,觉得那么好一个品牌,就这么完了,怪可惜的,决策也太混不吝了点儿。可海龙停业,倒是觉得顺理成章,似乎它就该停业一样。

外在方面,为缓解城市拥塞,将一些卖场之类的产业外迁是政府的固有思路。“大卖场”迟早都会在市中心消失。内在方面,感觉海龙这样的电子产品卖场,并没有其他卖场那样的历史感,卖的东西贵贱都有,但易耗品居多,也没啥可留下念想的。海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进电梯间,甚至在楼梯过道里,到处都能遇见递名片拉客的业务员,跟在人身后喋喋不休。这给人的感觉非常江湖,总觉得这里和火车站广场没两样,各种深不可测。反正,这些现象在其他类型卖场里并不多见。

据说,之所以有拉客和宰客的习惯,源于提成制。业务员卖出商品的利润,自己可以拿到一成,所以利润越高、客流越大,挣得越多,很多人也就顾不上体面了。不过,我倒觉得这不是主因。卖什么东西不是提成制啊?怎么到了这儿,就直接拽人袖子,照狠了忽悠呢?还是管理的问题。十几年还没搞定卖场秩序,那估计也就不用搞定了。

当然,海龙周边交通拥堵,也是直接影响生意的因素。有时候车子开到四环上,海龙的大招牌近在眼前,可就是过不去,简直能急死宝宝了。

所有这些,似乎都和讲效率讲低碳的信息时代格格不入,更和数码产品的感觉不合拍。其实搁谁家旁边有这么一卖场,鱼龙混杂的,谁都不乐意。

所以,海龙的离开,还是自己的原因,档次有点低了,不是中关村的菜了。

有件事情不能不提。

若干年前,中关村这个高等学府云集、高科技公司云集,提起来高大上的地方,还有个“黄外围”。

那就是很多抱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她们会在路人身边低声问:“要光盘吗?要毛片吗?”

即便是和新街口、三里屯那些卖盗版光盘的人比起来,她们也显得过于不正规。那些地方,多卖些欧美大片或者文艺小清新电影,盗版不盗版的,至少能看。而这里的碟,大多被中年妇女们别在腰上,无包装、无说明、无文字。不要毛片,她说有大片;不要大片,她说有游戏;不要游戏,她还说有这样那样的软件。

买回去,不少是CD,或者干脆是空盘,放不出影来。

那些日子,我酷爱攒电影大片,去过很多城市的盗版碟市场,石家庄的、西安的,甚至山东临沂的,但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关村的“黄外围”这儿这么不讲究。

据说有关部门也打击过,可人家是游击战,春风吹又生的,总搞不干净,更何况她们还会用孩子打掩护,哺乳期。

但后来,她们逐渐销声匿迹了。就和那些卖盗版的一样,都没了踪迹。

原因很简单,技术进步了,没人看VCD和DVD了。盗版的都在网上,想看啥片,网上就有。加上现在强调版权,很多人养成了在视频网站付费买会员的习惯,看什么片子,也不需要费劲巴拉冒着被骗的危险去街头买碟了。

我那几千张光盘,四大纸箱子,彻底成了收藏。

有趣的是,海龙们的萧条,几乎和“黄外围”们同步。当网购的商业模式逐渐占据主流,即使是数码产品也可以从网上买到以后,“大卖场”式的销售模式也没了存在的必要。

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商业的成熟,似乎是压倒“大卖场”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以这么说,中关村以自己擅长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中关村自己。

当然,影响到的不只是海龙那几座楼,以及中关村“黄外围”,还有其他很多产业。我有朋友的朋友,在东部商圈著名购物中心租柜台卖世界名表,最近一些年也生意惨淡。大多数顾客,来了要块表,看了款式,试戴一下,说声谢谢,回家上官网买去了。

还有纸媒,处境大多也不妙。十年前在地铁上,几乎人手一份报纸在那里看,而现在,大家都玩手机了。技术就是这样给社会洗牌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让一些人获得了工作和希望,也让另外一些人失去了工作和希望。新陈代谢,海龙只不过是被洗掉的一张牌。

现在,许多店面干脆转型,都改成展示店或者体验店了,不销售商品,只提供些咨询和售后服务。不过再有几年,似乎这类店也无存在的必要,当VR设备普及,戴上设备,在家里虚拟着就能把商品翻来覆去看个遍,甚至拆了装装了拆,还要店面干什么?

再往后,大量的商业店面、超市、购物中心可能都会面临洗牌。城里那么多商厦空出来干什么?这是个问题,总不能全当写字楼吧?但愿这是杞人忧天。总有人坚持逛商场的,就像总有人坚持看纸书、坚持用毛笔写字、坚持不网恋一样。

20世纪80年代,我们都觉得计算机是个过于高精尖的东西,它至少有个衣柜那么大,必须是穿白大褂的专业人士才能操控的。90年代,我们想玩计算机,还得学各种“语言”,还要背五笔打字,还要动用立体的想象力才能在单色的286电脑屏幕上玩俄罗斯方块。21世纪00年代,笔记本电脑普及,接下来智能手机开始替代电脑的大部分功能。这些,似乎都是在上一个十年里无法想象的。下一个十年,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只能猜到端倪,但谁也想不出来。

而海龙,也许包括整个中关村,都可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它是必须的一段,但也是如过眼烟云的一段,它不代表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它只是个阶段。就像一个人,他想走到三楼,必须途经二楼一样,它只是楼梯上的一个台阶。过去了,那就是过去了。

那些年,我的大学

前天,我们年级的大学同学聚会回学校来着。几十年过去了,学校变了样,这些同学也变了样。比如老许,变得胖胖的还剃了光头,我们就叫他仁波切。关键还不只是形似,气场也起来了,在饭馆前一站,光彩已经盖过霓虹灯。几声“仁波切”叫下来,老许很高兴,说朝阳区一带普度众生的事就交给他了。我们都觉得他喝多了,想普度朝阳群众,那可是个艰巨的挑战。

说到饭馆,也是学校里面的,比较气派。因为要反腐倡廉不大吃大喝,高校又相当敏感,吃多了校长要下台,所以我们全是AA制。饭桌上有红烧肉、清蒸鱼和烤鸭等硬菜,结果剩了一桌子。大家面对狼藉的剩菜,回忆起当年学校食堂最好吃的菜来。那道菜居然叫“鱼香肉片”,好像是三毛五一份。“鱼香肉片”里没有鱼大家都好理解,关键是连肉也没有,实际上就是“鱼香土豆片”。尽管如此,大家还都抢着去吃,去晚了就得排队等。那个时候,实在是太缺肉了,有点肉的意境就抢。全不像现在的大学生,想吃肉,就有肉。

同桌的,还有一位当年的老师。说是老师,我们都叫他大舅哥,因为他妹妹老来我们学校玩,最终嫁给了我班同学。大舅哥当年还是单身,在学校里闲得没事,老招一帮学生去他宿舍玩儿。所谓玩儿,就是打麻将或者下围棋。到了月底的时候,大舅哥那里最热闹,几乎人来人往24小时不停歇。当时系里组织了女足,大舅哥负责买了整整一支球队的女足装备,运动衣什么的,结果全被去玩的男生们穿走了。给大舅哥急的,说你们还有良心没有?女足的衣服你们也穿?最后一件一件追回来。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男生有多瘦,是多么缺肉吃。

大舅哥宿舍月底热闹,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没钱了。没钱吃饭,就去大舅哥那里蹭饭,直到把大舅哥蹭得颗粒无存为止。大舅哥全然没算清楚是怎么回事,还很纳闷地对我们说:你们说,我也是挣工资的人了,怎么还每月问家里要钱呢?

大舅哥是如此受欢迎,后来,系里干脆就任命他当了我们班的辅导员。

我们毕业几年以后,大舅哥也不当老师了,出去工作,给自己的学生当了实习生。

说到打麻将,也是我们年级比较风靡的活动。那个时候好穷啊,生活费都不够花,打麻将基本也是仨瓜俩枣,没有现金,就玩饭票。到了月底,饭票也不够用了,就先扎着账。很多男生都有月底揭不开锅,每天就吃几个四分钱馅饼的经历。当然,我班我系还是比较有节制的,夜里熄灯了,麻局也基本散了,不像个别其他系的同学,搞得废寝忘食玩物丧志,熄灯之后还把桌子支到水房和厕所去打,那牌都是臭的。

后来学校看学生打麻将实在过分,再发展下去,校将不校,就抓了几拨学生。刚开始就是没收麻将,到了后来,声称要处分大家了。在这种高压之下,打麻将的风气被遏制。

这个当口,出了件事情,我的被子不见了。

我这被子,可是正经的军被,我爹当兵时候攒下的家当,我上学来了,特地给了我。那被子看上去不厚,但盖着相当暖和,设计很合理。就那么莫名其妙的,有天我从外面回来,嗯?它就没有了。

好在当时天气不是很冷,我就凑合着没盖被子睡了两星期。

有一天中午,正坐在宿舍里发呆,就有老许他们班的同学叫我,说三缺一啊快来。

老许他们班是走读班,后来不知道怎么弄的,说服了系里,弄了间宿舍。在学校里,三缺一可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因为基本是一桌麻将有好几个候场的。我当然要去了。结果往桌子前面一坐,肺都要气炸了。这桌子上铺的当麻毯的,不就是我的被子么?

原来……如此。是老许他们几个,怕玩麻将动静太大把管宿舍的大爷招来,干脆就拿了我的被子当消音毯用了。而且,它是如此合适,连颜色都和专业的麻毯相似。

我抱了被子就走,后面还有人喊呢:喂喂,打完了再拿走啊,你现在又不睡觉。

我都和什么人当了同学啊。

过新年的时候,班里要包饺子。包饺子得有馅,肉不多,白菜来凑。可是白菜到哪儿去弄啊?答案是去路边。路边的确不长白菜,但食堂放了大片大片的冬储白菜在那里,上面盖了厚厚的毡布。让我们气愤的是,在食堂打饭打菜,总是吃到白菜帮子,从来没吃到过菜心,全班都这样,这也太巧了吧?于是,在新年前的某个半夜三更,同学们就拉帮结伙去偷白菜,而且只抠菜心,外面还整整齐齐地码在那里,看上去和没偷过一样。

但很明显,偷白菜的不只我们一个班,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在抠路边的白菜心。这引起了食堂大师傅们的抱怨,也引起了保卫科的重视。于是,即便半夜三更,也有保卫科的人在白菜堆附近巡视……恰巧在我班同学抠菜心的时候,保卫科的手电光就照过来了,于是大家怀抱白菜做鸟兽散,飞奔回了宿舍。一查点,少了一个人。

当时估计,少的这位肯定是被捕了。没想到捱到后半夜,我们这位同学居然骂骂咧咧回来敲门了,而且怀里也抱着东西,很意外,是柿子。一问才知道,该同学走投无路之际,竟然小宇宙爆发,爬上了一棵大树,躲在上面大气不敢出,一直等到保卫科的师傅走远。人快冻僵了不说,心里也哇凉哇凉的,心说还同学呢,就没一个回头来救人的。万念俱灰之际,突然发现,自己爬上的是一棵巨大的柿子树,而且手边还有不少柿子……怎么也没人摘啊。

这个算是因祸得福了吧?

正因为如此,那次新年过得很热闹,我们班主任甚至把家里的煤气灶搬到了学校,给大家煮饺子。

要说那几年,我们可没少让班主任操心。这些小小的歪门邪道还好说,最揪心的,还是这帮学生老想干点正事,比如日本去参拜靖国神社了,我们就写了一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告示贴到校园里。我还砸了几盒TDK的磁带,挂广告栏里了。当时可是真气啊,想起来就直哆嗦。我们班主任就挨个儿宿舍做工作,既要让大家出了对鬼子的气,又要让大伙不再出去招事。现在想来,这其实很为难她,当时她也就33岁。

我们班能全体平安到毕业无伤亡,我想还是托了班主任的福。

不知道谁起的头,管班主任叫阿姨。于是大家后来都阿姨阿姨地叫。为这事她到现在还耿耿于怀,昨天还提来着,当时那么年轻怎么就阿姨了?现在我们这些叫她阿姨的人,也都奔五张了,也都被人叔叔大爷地叫。要不怎么说,岁月如梭呢,年轻人也别嘚瑟,世道瞬间就把人搞老了。

在学校里转了转,觉得年轻真好。我多想上一个有饭馆、有咖啡厅、有高楼大厦的大学啊,在这样的学校里折腾一下,谈个恋爱,其实也不错。可惜这只是个念想。我们有个同学特别老实巴交,已经是带研究生的老师了。曾经有一度,哥儿几个闹着要去考他的研究生,他当时慌了,说别来别来。我估计是想起在学校的时候这些人太难缠,操不起那个心。后来一聊别的事,就耽搁好多年。现在就是想考,也没戏了。

同类推荐
  • 像烟花那样绽放

    像烟花那样绽放

    作者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阐述人生哲理,传递人间情感,描叙世界万象,这些芥子藏须弥的精微感悟和润物细无声的温暖情愫,可以使心灵受到最强有力的震撼与感动,这就是这些哲理情感美文的最大魅力吧!
  • 蓦然回首

    蓦然回首

    因其短小,在构思和行文时才更讲究字句的凝炼,不允许文章中有赘词冗句。它的创作,是将时间、场所、人物压缩到一个小舞台上尽情展现,它的创作犹如做一件微雕的工艺品,精巧之间尽显功力。在某种程度上,微型小说就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的——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些,微型小说自出现至今,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 谈词论曲

    谈词论曲

    本书作者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龙榆生。本书分为上下篇,从词曲的发展到词曲的安排用法,思想感情表达均有论述。本书对研究词曲史、声律学以及词曲写作,都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书中所引例子,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通过介绍和评析,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作为一本国学大师的入门级图书,无论读者想要学习进步,还是想要鉴赏研究都能得到满足。此次重版,除在内容上重新编辑整合,还大胆地重拟了经典书名,使经典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 郁达夫的女性情感世界

    郁达夫的女性情感世界

    在郁达夫的女性世界中,王映霞无疑是最重要、最有份量的一个,她带给他的幸福与欢乐最多,她给他造成的烦恼与痛苦亦最甚。王映霞离开新加坡回国后不久,由王正廷介绍,和三北轮船公司重庆分公司的经理钟道贤结了婚。
  • 破解《红楼梦》成书之谜

    破解《红楼梦》成书之谜

    本书参考了著名红学家关于《红楼梦》成书研究的成果,针对《红楼梦》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以及奇怪的现象,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大胆的分析,理顺了曹雪芹创作过程中的大致情况,挖掘出“增删五次”的前因后果,基本上合理地解释了书中那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不合理现象和各种矛盾,从而让我们能够对《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书的分析过程逻辑清晰严谨,证据确凿可靠,结果令人信服,相信会改变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
热门推荐
  • 试用期进行中

    试用期进行中

    程诚,一个光荣的试用期员工。自从入职后,非酋运气加持,脑细胞燃烧无数,幸好还能向大佬求助。今天的逻辑,不知又去了哪里呢。
  • 愿你找到陪你颠沛流离的人

    愿你找到陪你颠沛流离的人

    关于青春治愈系文.我写的都是你的心事,你的故事,我的心事,不管以后的路如何坎坷崎岖,以万般柔情蜜意绸缪都会度过余生,能陪你我觉得遇到你就是我这辈子三生有幸。
  • 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话长河之众神召唤

    神话长河之众神召唤

    有意思就看吧!主要讲主角是一个无敌的神转世,有系统,有召唤,有爽文,还有卡片变身等。主要搞笑类型。喜欢就请收藏吧。
  • 灵武浩天

    灵武浩天

    灵者世界,强者至上,强者之路,注定不凡。穿越少年,奇遇连连,默默奋斗,一鸣惊人。强者之路,艰难险阻,荆棘泥泞,唯有向前。看破生死,藐视苍天,踏上巅峰,成就传奇。任前路风雨飘摇,我心依旧。任强敌实力滔天,终将战胜。从没想过做什么英雄,却成为公认的英雄;从没想过自己是君子,但成为公认的君子。其实,走向强者之路的初衷,只为保护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爱人。一段传奇,在一个全新的世界诞生!一切尽在《灵武浩天》。
  • 第三种升迁

    第三种升迁

    第一种升迁:抬升。工作做得好,下面有人顶,上面有人抬。第二种升迁:拔升。工作无所谓,下面有没有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上面有人且活动力度大。第三种升迁:挤升。工作做得好,下面有人推,但上面没人提,却在派系利益平衡下意外风光。
  • 乾隆游江南

    乾隆游江南

    小说叙述乾隆帝化名高天赐,带了义子周日青微服私访,一路来到南方各地,除暴安良,扶危济困,平冤决狱,一似大侠所为,深受百姓爱戴。乾隆武艺高强,但其间亦数遇危难,此时必有英雄解救或神灵护佑,因而总能逢凶化吉。每到一地,他又广交具有文才武略之士,一时名播江南。
  • 谁主沉浮之梦回1840

    谁主沉浮之梦回1840

    大清日薄西山,不仅失去了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名头甚至连自身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欺凌。日不落帝国如日中天,美利坚逐渐崛起,俄国吞噬着周边的国土,德意志走向统一,法兰西徘徊着寻找定位,非洲大陆依旧黑暗,印度渐入灭亡...一次意外的事故让情场失意,商场也未得意的林云回到了百余年前的宁波成为了一个商人家庭的独生子,被命运操纵之后是随波逐流还是我主沉浮?是笑看风云还是我主风云,是看遍帝国沉沦还是我扛起帝国的脊梁,是成就商场传奇还是步入前世想入不得其门的仕途?
  • 英雄联盟之璀璨王座

    英雄联盟之璀璨王座

    他是一个逗比,对,没错,猥琐,小人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但是呢,他却抱得美人归,成为万人瞩目的英雄,来,朋友们,且看他如何铸就传奇,却又将逗比的风格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