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大事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从很多例子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成就”要来自他对自己擅长的工作专注和投入,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的代价,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实。
境遇是自己开创的,成大事者乃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轻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你也许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会变得“很不平凡”,成为大家羡慕的成大事者。
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脚踏实地是获得成功的另一法宝。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立志,有的人想当科学家、发明家或者大文豪,个个看起来志向远大,皆有成大事者之梦。年轻人难免都会“崇拜偶像”,希望找到学习的典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科学家、发明家。培养一技之长,一步一步去累积自己的个人资源,才是迈向成功的要素之一。
选择自己所胜任的职业
选择自己所胜任的职业主要是指在职业选择中,应考虑工作的实际需要,考虑自己的学识水平、身体素质、个性特点、能力倾向等是否符合职业要求,不能盲目攀比,就高不就低。
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干起来会感到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心情舒畅,而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一专业的同届毕业生,由于各人的情况不同,能力也有差异,所以根据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是充分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最佳体现。例如,有的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适合搞教学、宣传工作;有的毕业生设计能力较强,适合从事设计工作;有的毕业生研究能力较强,适合搞科研工作;还有的毕业生组织管理能力强,则适合于从事领导或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符合职业要求的身体素质也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原则。因为体质不适合职业要求,便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缺乏乐趣。假如为了某种原因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体质的职业,超越体质的限制,这就等于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地基上,职业生涯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所以,只有在身体素质允许的情况下,才能构建出壮丽事业的大厦。
由此可见,根据自己的能力所长选择职业岗位,既是胜任工作的需要,也是发挥人的最大潜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需要。否则的话,事与愿违,功不成、业不就,贻误事业与前程。
把握好“度”
在我们高扬个性之帆开拓前行时,有一点想请大家注意,那就是无论我们创造、静守或迂回,竞争、合作或独行,也无论我们面对一维或多维的发展,作发散或辐合的运作状,都要把握一个“度”。“度”,不言而喻,即合适的程度,以往的大环境总是裹挟着人们要么左,要么右地走在两个极端上。但今天我们已经走出了那个被人任意指使的昏然状态,一个人必须用自己的头脑观察、思索周围的一切,才可能像霍金那样虽身陷轮椅但仍以智慧和人性主宰着自己和事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独立者。但在寻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中,要想使欲求与效果合一,就必须懂得“度”的分量,并且要在一时一事上认真、灵活、负责地创造每一个所需的度。当你处在做人与办事的尖锐冲突里,这种度的创作会很艰难,但有时也很容易,即做人行事所需的度正好顺应了你的本心或天性,所以“度”的把握既是一个学习、付出的过程,有时也是一种保养和享受的过程。另外,“度”的创作还是一种处人的艺术。在与各种你无法回避的人交往时,面对同一个人的不同心境时,都需要你相应敏锐耐心地审视判断,需要恰如其分地选择与设计交往的方式和内容。
有些人会使你感到晦涩难懂,简单的做法是干脆不理;适度的做法则是给自己留出理解这种人的时间,即为他留出充分表现的时间,因为你也许必须和他共事。有些人让你一见如故,相知恨晚。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但其间仍有一个怎样尊重对方的隐私权和保护自己隐私权的问题。
有了“度”的意识和把握“度”的能力,才会有恰当的自我实现。“度”虽然指“恰当”,但这个“恰当”并非就是不强不弱,不多不少,不此不彼的中庸之道。这里恰当的准确内涵是指人的动机、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与之所在处境中的发展很贴切,各要素间配合默契。所以有时“恰当”也许是大起,也许是大落,也许是极度的忍耐,也许是充分的表现,但无论其程度如何,都正是此人的背景所期望的。
在美国有一位深知“度”的分量,并因此赢得了自我实现的人,他就是被誉为美国军界、政坛“黑马”的科林·鲍威尔。
鲍威尔晋升为将军后,不仅积累了处理各种危机的经验和方法,并对为官从政之道有了深刻理解。他发现白宫和五角大楼不乏才华横溢、锋芒毕露者,但最终能出人头地的是那些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是那些能准确体会总统和国防部长意图的人,是那些身为政客却又不做政客的人。高处不胜寒。在华盛顿,方式比见解更重要,既要从容大胆,又要小心谨慎,每一个细节中都潜藏着致命的杀机,都需要认真对待。他作为国防部长温伯格的高级军事助理参与了五角大楼的所有重大决策,虽然尽展才华,却又不锋芒毕露。里根执政,鲍威尔担任国家安全顾问,成为华盛顿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也是第一位居白宫要职的黑人。在布什就任总统后,52岁的鲍威尔越过30余名资历胜于他的四星将军,于1989年10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那些视他为政客的将军们;,恰当地行使着主席的职责,一言一行都有极好的分寸感和目的性。有记者评论他:“鲍威尔把《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案》用得恰到好处,又天衣无缝……说他是在创造这个主席的职务,在确定这个职务的现在和未来。”
科林·鲍威尔的人生道路是一条实力之争的路,他的综合素质使他成为美国人中的精英。他每一次如愿以偿,都给人一种水到渠成、恰如其分的印象。无论他身临战场,还是身居高位,都能始终清醒地在事业与权力编织的密网中找到恰当的位置和合适的做法,所以他在美国崇尚竞争的社会中能够走向顶峰,生活得豁达、稳健、称心。这其中浸透着高品质的“度”的创作艺术,克制与进攻在他身上相得益彰,他也因此而明智地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不要定太严苛的标准
在葛雷哥莱·拜特森所著的一本书里面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那是多年前他与女儿之间的对话,在此笔者节录其中一小段。
有一天,女儿走到他面前,问了一个问题:“爸爸,为什么东西总是很容易被弄乱了呢?”
拜特森便问道:“乖女儿,你这个‘乱’字是什么意思?”
女儿说道:“你知道吗,那是指东西没有摆整齐。看看我的书桌,东西都没在一定的位置,这不叫做乱叫什么?昨天晚上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它重新摆整齐,可就是没法保持很久,所以我说东西很容易被弄乱了。”
拜特森听完就告诉女儿说:“什么叫做整齐,你摆给我看看。”
于是女儿便开始动手整理,把书桌上的东西都归定位,然后说道:“请看,现在它不是整齐了吗?可是它没法保持多久。”
拜特森又再问她:“如果我把你的水彩盒往这里移动一两英寸你觉得怎么样呢?”
女儿回答说:“不好,这么做书桌就乱了,你最好让桌面维护‘规规矩矩’的,不要出现那些‘脱线’情形。”
拜特森又问道:“如果我把铅笔从这儿移到那儿呢?”
“你又把桌面弄乱了。”女儿回答道。
“如果我把这本书打开呢?”他继续问道。
“那也叫做乱。”女儿再答道。
拜特森这时微笑着对女儿说道:“乖女儿,不是东西很容易弄乱,而是你心里对于乱的定义太多了,但对于整齐的定义却只有一个。”
大部分的人定下了许多会使心情不好的事情,但对于会使心情好的事情却定得不多,无怪乎他们被痛苦给缠得动弹不得,越是想逃避痛苦却越逃避不了。
有这么一个典型例子。他是一家名列财经杂志500家大企业公司的高级职员,在公司里他很受部属们爱戴,在家里跟老婆及五个孩子也很亲密,至于健康状况更没问题,甚至是一位长跑健将。当别人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人?”
他回答得很严肃,答案让大家都吃了一惊:“不是!”
“你觉得要怎样才算是个成功的人?”
以下这些就是他认为“成功”的条件:
他的年薪必须有300万美元(当时他的年薪是150万美元,不过还有200万美元的红利,只不过他不把这个列在年薪里);他的体重不能超过正常的8%(当时他是9%);对于孩子他不能感到不耐烦(别忘了他有五个孩子,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
各位可以想一想,根据这么严苛且没有道理的标准,请问你有多大的把握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人?
不要太追求完美
所谓的完美主义者,不单只针对某些事情进行批评而已,而是事事都看不顺眼,样样都要批评一顿才觉过瘾,连吃个东西都得挑三捡四。
但是,不论什么事都不可能太过完美。当你老想要达到完美的境界时,就注定开始走向失败之路了。每一次你想在别人面前展现完美的形象时,就会带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因为这种举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说,追求完美固然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却不必强求。只要能够在重重的限制条件下,尽己所能地朝向目标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绝顶出色的境界。
只要你能秉持这个信念,你每天都可以是出色的。和一般人的想法相反的是,“出色”这个词并不代表完美,而是指“你的最佳状态”。也就是意味着,今天或现在所处的环境限制下,依你的知识及经验,尽最大努力所得的结果。如果真的尽了全力,再也不能做得更好,那就算是相当出色了。
讲求事事完美的习惯只能给自己套上桎梏,也给别人套上枷索。“完美”的存在是基于理性的假设,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自己太过于苛刻,则容易使自己陷入悲观消沉的境地;对别人要求太高,则让人觉得你不可亲近。
那么,何必为一个本就不存在的标准来为难自己呢?放松一点吧!
制定恰如其分的目标
首先要求自主地选择目标。人在旅途,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要经常思考怎样活着这个永恒的课题,开发人生的价值。怎样使自己对人生有一点悟性,怎样使自己的人生能带有智慧的成分。对此,季羡林先生的一席话讲得十分实在:“我劝人们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目标选择并做出抉择。人生的真正起点,是进行主动的选择。惟有主动选择,你才会成为自己的主体。人生的悲哀,莫过于由别人代替你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