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幸福与物质有关,更与心灵有关。我们必须学会过滤心的杂芜,照顾好自己的心灵。
——杰克·坎菲尔德
学会与自己做朋友
每一天,从睁开双眼开始,我们就在与人打交道,家人、朋友、同事、汽车上的售票员、商店里的店员、客户甚至陌生人,从早到晚,日复一日。人生就被这样的社会关系充斥着。仔细想一想,我们是否曾留下一些时间给自己呢?我们有时间和自己相处吗?
不妨在脑中构思一下这样的场景:我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是享受这一刻的惬意和舒适,放松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昨日的忧愁烦恼和明日的不安都不去想,品味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温暖的阳光隔着纱幔从巨大的落地窗上照射进来,暖暖地洒在身上,全身都会充满平静和喜悦。放一首悠扬轻快的音乐,拿一本好书在手上,配上一杯清香的绿茶或是香醇的咖啡,融入那和谐美妙的环境中,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这样轻松快乐。
在繁忙社会中奔波的男女,很多人都忙着和他人相处,为了工作、为了前程,却从不曾停下来想一想,我这样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日子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滑过,如果人生就在稀里糊涂的忙碌中逝去,那该是何等的可惜。不如多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学会和自己友好地相处,做自己的知心好友。只有在这样平静的状态下,人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和自己相处是一种状态,只要心中有自己,面对自己的那份心灵,你就是在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话。和自己相处,可以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你可以在烈日当空下闭目遐想,也可以在如豆孤灯旁静坐参禅;你可以置身于熙攘繁华的闹市中左顾右盼,也可以在鸟声啾啾的幽林中陶冶心灵;你可以在急速行走中回味生活,当然也可以在闭目养神中享受清闲。
和自己相处不是孤独寂寞的代名词,孤独寂寞里滋生出来的无助和悲凉也不是与自己相处该有的心境。相反,与自己相处是与宁静、温暖、舒适共舞,享一段愉悦的惬意时光。
和自己做朋友,既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坦诚、公正、诚实地看待自己,也平心静气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培养自己淡定从容的耐性和品格。我们必须腾出时间和自己相处,因为它给了我们繁忙生活中一份难得的闲暇,给了我们浮躁的心灵一份真挚的沉淀,也给了我们忙碌的心灵一次反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和自己真心相处,便学会了和自己相伴,也享受了翱翔于心灵世界的那一份轻灵。
弗朗克军士毕业于闻名世界的西点军校。在一次军事学习中,手榴弹炸伤了他的左小腿,医生不得不把他的小腿截掉。退伍几乎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更让他伤心的是失去了昔日在棒球场上的勇猛劲头。在以后的球赛里,弗朗克只能用棒击球,而由别人替他跑垒。于是,他想用自己的勇气来改变这一缺陷。
有一天,在他将球击出后,他推开了替他跑垒的队友,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跑了起来。当跑到第一垒和第二垒中间时,他看到对方已经接到球向守第二垒的人扔过去,他就闭上眼睛,头朝前地滑入第三垒。裁判员喊出“安全”的口令时,弗朗克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几个月后,他向上级请战,带领一个中队到一个地形复杂的地方演戏,并圆满完成了任务。他知道,尽管自己身上有着不可克服的生理缺陷,但他再也用不着离开自己所热爱的部队了。
后来,弗朗克升为四星上将,而且还能跑步。听到他创造的奇迹后,新闻记者都来采访他。他说:“失去一条腿,教会了我一个真理,那就是一个人受自己生理缺陷的限制是可大可小的,这取决于你自己如何看待和处理它。关键是应该注意发挥你所具有的长处,而不是老记着自己的缺陷。”
从弗朗克将军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鼓励是最重要的。你相信自己能行,那就一定能成功。
学会与自己做朋友,就是客观地看待自己遇到的困难和处境,面对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不要自卑,要像一个最贴心的好朋友一样,安抚自己所受到的伤害,然后直面痛苦勇敢地站起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遇到困难,他人再多的鼓励和安慰都无济于事,痛苦并不能减少一分,而自己一旦想开了,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天空也豁然开朗。
自我的慰藉和鼓励是最有效的精神食粮,和自己做好朋友,经常给自己鼓励打气,精神状态好了,人生自然精彩。
编一本自己的心理词典
人们常说“心态决定命运”,很多人都怀着改变人生、改变世界等伟大的梦想,但却不愿意改变自己看问题的心态。心态决定人的命运,不要因为心态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失败者。只要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世界自然是光明美好的。
心态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坚强、自信、勇敢、果断、自信……这些向上的字眼是能带给人勇气的,那么,我们心里是否有这些词汇存在呢?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让这些词汇给我们的内心注入强大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心理词典,这本词典里包含了人在内心深处对生活、人格、人生等重要品质的定义和认识。有些人的词典里写满了积极向上的词汇,如自信、坚强、热情、独立、协作等;另一些人的词典中则充满了消极和悲观,如怀疑、厌倦、焦虑、疲惫、压抑等。每个人在生活中给自己的词典里收集着词汇,对这些词汇涵义的理解,就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格言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都取决于他的心态。在生活中,很多人遇到挫折和失败等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命运不佳,认为社会有问题、同事有问题、领导有问题,全社会都有问题,都对不起自己,唯有自己是最无辜的。还有一些人,总喜欢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假如我有钱……假如我从小就……假如我现在是20岁……假如……
遗憾的是,所有的抱怨和假设都没有用,事实就摆在那里,由不得你掩耳盗铃、装聋作哑。智者选择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不推诿自己的责任,也不否定暂时的失败。他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会认真地反省自己,积极勇敢地承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并相信自己下一次一定会成功。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你的词典里有哪些词汇呢?你愿意乐观积极地生活呢,还是每天唉声叹气与悲观相随?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那就从现在开始建立一本全新的心理词典吧。把坚强、信心、勇气、友爱、独立、善良、乐观、责任等美好的词汇放入你的心理词典,用这些词汇来加强自己内心深处对生活、人生重要品格的见解和认识。
对于那些想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来说,编一本积极向上、内容明确的心理词典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心理训练方式。其过程如下:首先,选择一些能够提高自身人格、心理品质或生活中重要品质的词汇,如自信、乐观、果敢、热情、创新等,写在一个本子上,写下自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其次,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对这些词汇不断地进行修订,并结合实际情况,记下自己的感受,给那些词汇找一个自己最满意的注解。这些渗透着你的智慧的词语,汇集起来,就成为一本属于你自己的积极心态的心理词典,它渐渐地就会成为指导你日常行为的指南针,为你的心理健康指明方向。
用忙碌驱逐忧虑
萧伯纳说:“让人愁苦的秘密就是有空闲的时间来想想自己到底快不快乐。”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教育学教授詹姆斯·墨塞尔说:“忧虑最能伤害你的时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动的时候,而是在你无事可做的时候。”
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人在忙碌充实的状态下是很难感到忧虑和不快的。只有当你闲下来无事可做的时候,那些混乱的思想、不安的情绪才有可能趁虚而入。这样一来,忙碌就成了驱逐忧虑的一剂良方,不停地忙碌就没有时间忧虑。因为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他的思想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想一件以上的事情。所以,消除忧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戴尔·卡耐基曾经讲过他的学生马利安·道格拉斯的故事。马利安·道格拉斯的家里连续两次遭遇到了巨大的不幸:第一次,他失去了他五岁大的女儿,一个他非常喜欢的孩子;十个月后,上帝又赐给了他们另外一个小女儿,而她只活了五天就死了。
这接二连三的打击,重得让人几乎无法承受。“我承受不了,”身为人父的道格拉斯说,“我睡不着,我吃不下,我也无法休息或是放松。我的精神受到致命的打击,信心尽失。”最后他去看医生,一个医生建议他吃安眠药,另外一个则建议他去旅行。他两个方法都试过了,可是一点作用都没有。他说:“我的身体像是被夹在一把大钳子里,而这把钳子正在越夹越紧。”如果有人曾经因悲哀而感觉麻木的话,应该能体会到这种悲哀给他带来的压力有多么深重了。
“不过感谢上帝,我还有一个孩子——一个四岁大的儿子,他教我们得到解决的办法。有一天下午,我呆坐在那里为自己感到难过悲伤的时候,他问我:‘爸爸,你肯不肯为我造一条船?’我实在没有兴致去造条船,事实上,我根本没有兴致去做任何事情。可是,我的孩子是个很会缠人的小家伙,我不得不顺从他的意思去帮他造条船。造那条玩具船大概花了我三个小时的时间,等到船造好以后,我发现忙着造船的那三个小时,是我这么多个月以来第一次有机会放松我的心情的时间。
“这个大发现使我从昏睡中清醒过来。它使我想了很多,这是几个月来我第一次学会了思考问题。我发现,当你忙着去做一些需要计划和思考的事情的时候,就很难再有心思去忧虑了。对我来说,造那条船就把我的忧虑整个击垮了。所以,我决定让自己不断地忙碌。第二天晚上,我巡视屋子里的每个房间,把所有该做的事情列成一个清单。有好些小东西需要整理,比方说书架、楼梯、窗帘、门钮、门锁、漏水的水龙头等。叫人想不到的是,在两个礼拜内,我列出了242件需要做的事情。
“在过去的两年里,那些事情大部分都已经完成。此外,也使得我的生活里充满了启发性的活动:每个礼拜,我有两个晚上要到纽约市参加成人教育班,并参加了镇上的一些小活动。我现在是校董事会的主席,参加很多的会议,并协助红十字会和其他的社会福利机构募捐。我现在简直忙得没有时间去忧虑。”
忙碌是驱逐忧虑和烦恼的一剂良药。当你感到自己正在为什么事情而忧虑的时候,那就找点事情做:一方面可以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不再专注于那些恼人的事情;另一方面,忙碌能让人的身体疲累,累了就会渴望休息,没有时间去烦恼,睡眠质量也会比较好。
忙碌能让人觉得充实。当夜幕来临的时候,回想刚刚逝去的一天,我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我没有虚度光阴,我有我存在的价值。当这样的感受浸满你的内心时,你会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满足。
与压力共舞
在生活中,很多人害怕压力,视压力为心理战场上的敌人。的确,压力有时候会像一块巨石压得你难以喘息,你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消极堕落的心理。压力迫使你去做某些事情,逼迫你努力学习、发奋工。压力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在压力的驱使下人才会有所成就。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压力,你还会勤勤恳恳地上班吗?你的事业能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吗?你是否会因为丧失了压力的推动而变得懒惰、拖拉、碌碌无为?
许多事情都是因为压力的存在才得以实现的。在压力的驱使下,人会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就是这种爆发力让我们完成了一个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
没有压力,飞机怎么航行?雄鹰怎么展翅?
没有压力,船帆怎么会鼓得劲满、轮船怎么破浪前进?
没有高温与巨大的压力,石墨怎么能变成钻石?
压力使我们不能松懈怠慢,压力使我们浑身充满张力,压力让我们鼓起勇气向前奋斗,有压力的人生才有希望。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鲶鱼效应”,这个概念来自挪威。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在水产市场上,沙丁鱼很走俏,活的沙丁鱼卖价很高,是死鱼的好几倍。为了赚得更多的钱财,渔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沙丁鱼是一种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的鱼类,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它们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在缺氧的鱼舱里一动不动,直到窒息而亡。这样,渔民们辛辛苦苦打捞上来的沙丁鱼还没靠近海港就死亡大半了,这件事让渔民们很伤神。
奇怪的是,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是,他们的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鲶鱼的追逐,激发了沙丁鱼的内部活力,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个有趣的现象被称为“鲶鱼效应”,意思是在压力的刺激下,员工、企业、市场的活跃性会不断增强,爆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没有压力的人生是没有激情和活力的。我们要学会不把压力当敌人,与压力和谐共处。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努力去适应压力,不断提升自己。在与压力共舞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得到真正的成长。来看一个上帝创造鲨鱼的故事:
上帝创造了一群鱼。这些鱼种类多样,大小各异。为了让它们具有生存本领,上帝把它们的身体做成流线型,而且十分光滑,这样游动起来可以大大减少水的阻力。上帝使每种鱼拥有短而有力的鳍,使鱼能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待上帝把这些鱼们放到大海中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鱼的身体比重大于水。这样,鱼一旦停下来,它就会向海底沉下去,沉到一定深度,就会被水的压力压死。于是,上帝赶紧找到这些鱼,又给它们一个法宝,那就是鱼鳔。鱼鳔可以自己控制气囊,鱼可以用增大缩小气囊的办法来调节沉浮。鱼有了气囊,不但可以随意沉浮,还可以停在某地休息。鱼鳔对于鱼来讲,实在是太有用了。
出乎上帝意料的是,他没有找到鲨鱼。鲨鱼是个调皮的家伙,它一入海,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上帝想,这也许是天意吧。既然找不到鲨鱼,那么只好由它去了。上帝想,这对于鲨鱼来讲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它会由于缺少鳔很快就沦为海洋中的弱者,最后被淘汰。为此,上帝感到很悲伤。
亿万年之后,上帝忽然想看看当年它放到海中的鱼到底生活得怎样了。它尤其想知道,当初没有鱼鳔的鲨鱼是否已经被别的鱼吃光了。
当他将海里的鱼家族都找来的时候,已经分不清鱼的品种了。因为经过亿万年的变化,所有的鱼都变了模样。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威猛强壮、神气飞扬的鱼游上前来,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上帝十分惊讶,心想,这怎么可能呢?鲨鱼说:“我们没有鱼鳔,就无时无刻不面对压力。因为没有鱼鳔,我们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否则就会沉入海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亿万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游动,没有停止过抗争,自然练就了最强壮的躯体。正是因为没有鱼鳔,我们才成了海中的霸王。”
小鸡要见到外面的世界,第一关就是啄开束缚它的蛋壳;小象要想活下来,第一步是保持站立的姿势;而那些小草,一定要冲破上面的土层,才能染成碧绿的春天。我们自身的成长或发展也时时与压力为伴。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歌唱家在上台前,总会有适度的紧张,这是完美发挥的前提。如果一点也不紧张,反而会使歌曲没有了激情。足球运动员在上场前也会紧张,不紧张就没有向前冲刺的干劲和魄力。职场中人,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工作,没有压力就得不到提高。
压力是随着生命而来的,一直到生命的逝去。学会与压力共舞,才算真正懂得了生活。压力不会因为我们的惧怕而稍微让步,反而会因我们的退缩而得寸进尺。既然不想被压力压垮,就要相信压力的客观存在,更要相信压力的有利效应。
学会与压力共舞,我们会超越、成熟、脱颖而出。
别把工作当苦役
在2006年第七期的《追梦》杂志上,刊登了一个“派克鱼摊”的故事:
在美国西雅图有一个“举世闻名”的鱼摊,他们的故事被写成书、拍成成功学教学录像带、翻译成17国语言、成为世界500强的培训教材。这就是誉满全球的“派克鱼摊”。
一位游客选了一只三文鱼,只见鱼摊伙计不紧不慢地站在原地,抓起鱼顺势向后面的柜台扔去,底气十足地喊道:“鲑鱼飞到威斯康辛。”柜台里马上晃出一张明快的笑脸,伸出一只右手,以一个漂亮的空中动作接住了鱼,并大声重复着:“鲑鱼飞到威斯康辛。”话音刚落,鱼就包好了,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惹得围观的人齐声欢呼。于是,游客们纷纷在笑声中买几条鱼带走。
“派克鱼摊”没有独特的情调,没有连锁的品牌,甚至没有珍奇鱼货,它到底凭借着什么魅力让全世界的游客趋之若鹜呢?快乐与卖鱼真的扯得上关系吗?派克鱼摊也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才发现,快不快乐,真的很重要。
一次,派克鱼摊的老板约翰发现,从柜台走出来拿着顾客指定的鱼货,再走回柜台秤重结账比较麻烦。所以,他决定让鱼摊外的伙计直接把鱼丢给柜台里的伙计结账,再以最快的速度包装好,提升销售的速度。没想到,这个以省力气为目的的举措,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了非同凡响的生机。
丢鱼使传统的拿鱼、结账的机械式工作,多了像游戏一样的趣味与活力,形成了与顾客的良好互动。站在柜台后面的伙计开始走到前面,不只回答顾客提出的包括价钱、品质方面的问题,还真心地问候,询问:“您好,您贵姓?”“今天想做什么菜?”……他们的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顾客的欢迎和喜爱。
“我们是卖鱼的,但优先工作并不是鱼。”经过大家一连串的创新、变革,约翰发现了不同的经营重点,“我们首要的工作,是让顾客拥有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利瓦伊牛仔裤拍摄广告时,也选派克鱼摊做场景,就连吉尼斯世界纪录都邀派克鱼摊参加世界接鱼比赛。一家企业训练教材公司还将派克鱼摊的工作情景拍成了成功学录像带,同名书籍《如鱼得水》,一举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很多大公司的高层不但常来买海鲜,还带着员工来鱼摊学习他们愉快又有活力的工作方式。
那么,一个鱼摊究竟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多少影响和启迪呢?派克鱼摊的老将杰森·史卡特说出了自己与顾客、企业互动的感受。“大家想要工作得轻松,像我们一样乐在其中。”史卡特谈起在鱼摊近10年的工作,只有简单一句——“喜欢极了。”实际上,卖鱼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但史卡特说:“激励是自己给的,自己才是每一刻心情的主宰。”派克鱼摊的名声也由此传开,越来越多的人会说,“那里有个会丢鱼的鱼摊值得一看”。很快,俄罗斯、爱尔兰、澳洲、日本、韩国等地的摄影师都来拍鱼摊的照片,派克市场鱼摊的名气,像滚雪球一样,愈来愈大。美国广播公司晨间新闻节目《美国早安》、《当代人》杂志、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纷纷给予报导,以西雅图为背景的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得奖影集《欢乐一家亲》也把派克鱼摊纳入镜头。
知名黑人导演史派克·李对快乐做了这样的诠释:只有我能让自己快乐,也只有我能让自己难过,我当然选择快乐。所以,我把工作当成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情。想想看,如果你既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赚钱,这还不值得高兴吗?这正是许多企业人到鱼摊上寻寻觅觅,想要最终得出的答案,也是畅销书《如鱼得水》中教导人们改变工作之苦的首要重点。“派克鱼摊”的伙计没有一个学过管理,但他们从一步步实践“举世闻名”的想法中体会出:激励是自己给的,自己才是每一刻心情的主宰!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生的工作时间大概是35年左右,35年几乎就是人的半辈子。如果你的工作让你感到厌烦、厌倦,甚至是度日如年的话,那你这35年就一定很难熬。遇到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工作的过程就是忍耐,那这个人就很不幸,因为他半辈子的时间都生活在不快乐和抑郁之中。可想而知,人对于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肯定不会有进取心和工作热情,那他也就注定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只能在庸庸碌碌中茫然地度过。很多时候,现实条件决定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不想一生碌碌无为的话,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并学会从工作中寻找快乐。
萨姆尔·沃克莱刚刚进入工厂时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拧螺丝钉,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扮演的那个工人一样。看着一大堆螺丝钉,沃克莱满腹牢骚,心想自己干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来拧螺丝钉呢?他曾经想找经理调换工作,甚至想过辞职,但都行不通。最后,他考虑能不能找到一个积极的办法,使单调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起来。于是,他和工友商量开展比赛,看谁做得快,工友和他颇有同感。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他们工作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乏味,效率也大为提高。不久,他就被提拔到新的工作岗位。后来,他成了火车制造厂的厂长。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曾经规划过自己的事业蓝图,渴望在工作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地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工作。事实上,再新鲜有意义的工作,一旦熟悉起来之后都会让人感觉枯燥。于是慢慢就开始迷茫、退缩,产生厌倦情绪。这是人之常情。但事实也正如安德鲁·卡耐基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不能在他的工作中找出点浪漫气氛来,这不能怪罪于工作本身,而只能归咎于做这项工作的人。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件苦差事,这样只会让你觉得更难熬。轻松一点,你会发现工作也会拥有很多乐趣。
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生活中,经常有人为一些小事而生气。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想这样做,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情。生气不但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周围的人际关系,使本来就狭窄的心胸更加狭窄。而宽容别人则有助于自我修养水平的提高,让自己心态更平和、胸怀更开阔。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妇人时常生气的例子:
从前,有个妇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生气,和邻居、朋友的关系都搞得很僵。她非常恼火,想改吧,一时又改不了,于是终日闷闷不乐。
有一天,她和一个好友聊天时,说出了心中的苦闷。朋友听完后,就对她说:听说南山庙里的老和尚是个得道高僧,他也许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她去找那个和尚。她对和尚说:“大师,我怎么老是生气呢?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大师笑而不答:“哦,施主,请跟我来!”
和尚把妇人带到一个小柴房的门口说:“施主,请进!”妇人很奇怪,但又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但她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柴房。这时老和尚迅速把门关上并上了锁,继而转身走了。
妇人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你个死和尚,干嘛把我关在里面啊?快放我出去……”
妇人骂了很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了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最后,妇人总算是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回答说:“我只是在生我自己的气,我为什么会到这鬼地方来受罪。”
“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够原谅别人呢?”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许久,高僧又来问她:“还生气吗?”
“现在不生气了。”妇人回答说。
“为什么呢?”
“气也是没有办法啊。”
“你的气还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以后仍会很剧烈。”高僧说完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立即上前说:“我现在不生气了,原因是不值得气了。”
“还知道什么叫不值得呀,看来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的。”高僧笑着说。
当高僧迎着夕阳站在门外时,妇人这样问高僧:“大师,何为气呢?”
高僧把手中的茶水倾洒在了地上。妇人看了很久以后,顿悟,叩谢后回去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别人伤害了我们,可从来都不知道从自身找原因。难道一切真的都是别人的错吗?何苦一定要生气呢?
夕阳如金,皓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快乐是享受不尽的,哪里还有时间去生气呢?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看到身边一些琐碎小事,我们就气不打一处来,而且气得特别厉害,要么大哭一场、要么独自喝闷酒、要么疯狂购物,这样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大哭一场,只能把自己眼睛哭得红肿;喝闷酒,只能伤害自己的身体;疯狂购物,也只能挥霍自己的钱财。其实这些都是在惩罚自己。生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
回过头来想想,人生在世也就那么几十年,为什么非要让生气来占据自己的生活空间呢?来人世走这一遭真的是不容易的——灵魂从母体诞生,到飘飘荡荡不知往何处去,忘却前尘旧事,再回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多么不易啊,干嘛要有那么多的烦恼呢?
佛说,烦由心生。贪婪、嫉妒、虚荣;友情、爱情、亲情;懦弱、坚强、高兴、烦恼;争强好胜、口蜜腹剑……种种的欲望汇入本应清清朗朗的人世间。物欲横流的时候,本是一张白纸的小小人儿,又怎禁得住各种欲望颜色的浸染呢?每个人生气时,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了,受到他人的侮辱了,亲人间太寡情薄意了……总之,只要人还活着,还有意识,就免不了生这样或那样的气。
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困惑,心情产生波动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让怒火快速地平息下去。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人,其实是在做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每天都是一个新原点
人生是一连串不停的奔波,我们总免不了跌倒或无端的迷失。当我们孤独无助,当我们不由自主地尴尬,或者当我们碰壁的时候,抱怨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似乎更是苍白的。不如向前试试,你的人生将永不停止。
英国前首相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
“你有必要把这些门都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对朋友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才可以重新开始。”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恶运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在每一个风波中保护自己,这就是人生的历程。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明白,眼前遇到的每一件事情最终都会成为历史。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也要坦然面对,因为这苦难也会被时间尘封。
每天都是一个新原点,记得随手关上身后的门,学会将过去的失误、错误通通忘记,不要沉湎于懊恼、后悔之中,一直往前看。这时你会发现,我们在每一天里重新诞生,每一天都成为我们新生命的开始。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在梦中得到一句箴言,可以终生受用。有人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要记住这句话,你这一生都将忘怀得失,能够安然度过任何大宠大辱。
但是,当国王醒来后,他竟然把这句话忘记了。有一言可以行之终生,这么重要的一句话,到底是什么呢?国王百思不得其解。他就倾尽宫中所有的钱财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钻戒,对所有的大臣们说:“你们去给我找找这句话。谁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赏给谁。”
有一天,一个最聪明的老臣对国王说:“把你的钻戒先给我吧!”
国王说:“你找到了吗?”
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钻戒的指环上刻了一句话,把钻戒又还给了国王,扬长而去。
国王一看,恍然记起了梦里正是这句话,一句很简单的话,叫做:“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住这句话。光荣会过去,耻辱会过去,辉煌会过去,苦难会过去。我们现在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如果能这样想的话,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空杯心态”。所谓空杯心态,最直接的含义就是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再接纳新东西。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最重视、最在乎的很多东西以及曾经辉煌的过去从心态上彻底清空。
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不能守着过去的荣誉,而要永远盯着下一个目标。只有将过去的荣誉看成一杯已经倒掉的水,才有足够的地方装进新的成功、新的荣誉。如果总把眼光紧紧盯住过去的光环,陷在曾经的荣誉里不能自拔,不仅无法再向前迈进一步,甚至还有可能倒退。
对汽车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法拉利”这个名字,赛车手和赛车迷都亲切地称它为“红衣少女”。然而,这位迷人的“红衣少女”,也曾陷在荣誉里不能自拔,差点走到破产的边缘。
1988年,“法拉利汽车制造公司”创始人辞世。此后,法拉利元气大伤,一下子蜕变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街头浪女”,濒临破产的边缘。
1991年11月,新任CEO卢卡·迪·蒙特兹莫洛走马上任。
他上任后,一眼就看出了法拉利陷入困境的死穴所在:一味崇拜曾经的荣誉,在设计上只以“速度”为荣,却忽略了市场的新需求。
过去,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设计制造跑车的唯一目标就是:速度!速度!速度!
这一度使得法拉利以其独具的魅力,迅即成为世界跑车市场的“新宠”。
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普通人驾驶不太舒适,仅仅对专业赛车手和“飚车族”有吸引力。这也让法拉利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销售上的最大瓶颈。
与此同时,蒙特兹莫洛深入到经营管理最底层,由此真切感受到了产销方略的严重滞后。
换言之,法拉利曾经的荣誉已成了沉重的包袱,成为阻碍它前行的拦路虎。
面对这些,蒙特兹莫洛意识到:只有从曾经的荣誉中走出来,法拉利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之后,他大刀阔斧地对法拉利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一改传统的产销理念,在全新创意促销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此外,蒙特兹莫洛又一反过去的设计理念,面向普通消费者推出了低价位、高舒适、普及型超级跑车。
就这样,历经风风雨雨之后,法拉利终于迎来了产销两旺的红火好年景。
法拉利的沉浮告诉我们,荣誉只能证明过去,而不必将它扛在肩上,也不必将它放在心中。否则,荣誉就会成为绊脚石。对于一个具有空杯心态的人来说,荣誉不是炫耀的工具,而是用来超越自我、促使自己迈向更大成功的动力。
将空虚扫地出门
现今世界愈来愈多人所面临一种苦境:对生活厌烦不满,根本就没有快乐。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生活一如往常平静地过着,看起来一切都很和谐。但是,心里隐隐地觉得有些不对劲,不知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怎么会这样的空虚无力。看着别人每天生活得兴高采烈,心里就开始郁闷。工作没劲,玩也玩不痛快,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们整天百无聊赖,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惶惶不安却又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我们有渴求有梦想,但梦想和现实之间差距太远,让人失去了奋斗的信心和勇气,整日里生活和工作没有盼头,看不到希望在何方。
心灵空虚能让人窒息,在低沉的心理状态下,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特别难熬。看书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起来也没有积极性,空虚导致的结果是身心的双重疲惫。人在空虚的状态下,很容易烦躁不安、丧失耐性,总想做点什么事情来充实一下自己,但又什么都不想碰。
心灵空虚能让人窒息,精神上的痛苦比肉体的疼痛更让人难以忍受。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被空虚困扰,苦不堪言。但实际上,真正空虚的感觉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空虚的人才能真切地体验到,别人是难以真正了解的。这就使得感觉空虚的人不太容易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如果自己再不积极努力的话,他们只会越来越紧地被空虚所包围。
空虚是随时可以产生的。留意一下周围,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没有及时地被接受,就会产生不被理解、无所依托的感觉,空虚就可能乘虚而入。如果你正好是个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就更容易被空虚所征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被空虚侵袭的人,无一例外都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只会摇头嘘叹。既然空虚带给人的坏处如此之多,我们就理应积极地竖起防御的屏障,将空虚阻隔在我们的心灵之外。
面对空虚,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俗话说“治病先治本”,因为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也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人生目标努力前行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面对空虚,还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极地去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从自己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感;你也可以帮他人做点好事,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你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你生活中的空白时,你哪里还有心情和闲暇去空虚呢?
面对空虚,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时候,人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些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轻易地为空虚所困扰;有些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任何进一步侵袭的机会。
当你和空虚顽强抗争的时候,请记住普希金的这句诗:“生活不会使我厌倦。”
有悲伤的地方才会有圣地
作家威廉·伯利梭曾写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做投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做。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从损失中获利。这才需要智慧,也显示出人的上智下愚。”我们内心都有更强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灾难与悲剧,并且战胜它。事实上,我们都比自己想的更坚强。
我们先来看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他一定会给你很多的启发。
1832年,他失业了,那时他刚刚踏上社会。同一年,他决心要做政治家,当上一名州议员,但不幸的是他的竞选失败了。
于是,他又自己开了一家店铺。可上帝总爱和他开玩笑,一年不到的时间,他的店铺就经营不下去了,宣告倒闭。而他却因这间店铺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使得他不得不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为偿还债务而四处奔波,吃尽了苦头。
后来,他又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一次他成功了。但不幸并没有因为他的这一次成功而离他远去。第二年,在距婚期仅有几个月的时候,他的未婚妻不幸因病去世了,他悲伤得卧床不起。次年,他因此而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两年之后,他再一次参加州议会的选举,可他又失败了。五年之后,他又参加了美国国会议员的选举,仍然是失败。
1864年,他终于当上了国会议员。可在争取连任时,他却又一次落选了。
世上的失败事情几乎全被他撞上了:失业、店铺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面对这样充满了失败的人生,他会不会因为失败而放弃争取的勇气呢?
现实中的他却从来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州议员,失败。1858年,再一次竞选州议员,仍然是失败。
他尝试了11次,可只成功了两次。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这个人就是林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曾经有过苦难的童年生活,甚至还备受命运的虐待,无数次地承受失败的打击。但这一切都没有将他们击倒,因为强者的特征就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敢于直面风雨傲然挺立。在苦难面前,他们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打破重重困难,创造了卓越与伟大。
英国诗人奥斯卡·怀路说:有悲伤的地方,才有圣地。相信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早晚都会了解到这一点。还没有了解到这一点的人,是因为他还不了解人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只有超脱了眼前的悲伤或苦难之后,才能到达豁然的境界。潘思琴说:“许多人的生命之所以伟大,都来自他们所承受的苦难。”“宝剑锋从磨砺出”,最好的才干只有经历过烈火的锤炼才能锋芒毕露,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没有经历苦难的磨练,激发不出他们体内潜伏的力量,结果只能庸庸碌碌地过一生。苦难与艰辛是我们的恩人,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让我们在苦难的刺激下越战越勇。正是这些苦难与艰辛的存在,才让我们体内抵抗苦难的能力不断增强。就像森林里的橡树,经历了无数次狂风暴雨、闪电雷击的摧残,非但不会折断,反而更加挺拔茁壮。
在克里米亚的一次战争中,有一枚炮弹击中了一个城堡,毁灭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可是,在那个炮弹落下的深穴里,竟不住地流出泉水来。后来,这里竟然成了一个永久不息的著名喷泉。人生中,苦难并不只有坏处这一种面貌,就让不幸将我们的心灵炸破,在那炸开的缝隙里,也会时刻流出奋斗前进的泉水来。
我们要相信,在每一次的苦难过后,我们都会更加坚强,苦难只是增强了我们的意志、品格、力量与决心,而这些会帮助我们成为卓越的人。
享受生命的旅程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习惯于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好的风景似乎都在远处。于是,我们为了远处的风景而忙忙碌碌,甚至从来没有时间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看到乐自己渴望已久的风景时,又会觉得失望:原来此处的风景也不过如此而已。懊恼过后,我们又开始将目光投向远处,向着另一片看似美妙无比的风景前进。
结果往往不如人意,一次次的奔波换来的都是失望的感叹。而在仰望远处的过程中,我们已经错过了太多生活中的美好。
来看一个小故事:
一条河隔开了两岸,此岸住着凡夫俗子,彼岸住着僧人。凡夫俗子看到僧人们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们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终于有一天,凡夫俗子们和僧人们达成了协议。于是,凡夫俗子们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们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没过多久,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们就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俗子的生活来。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他们也想起了做和尚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可以预见的是,他们到了对岸,回到各自原本的生活之后,又会开始生出对对岸的渴望。如此一来,他们的人生都只能是在不断地渴望对岸,却很难有真正快乐的时候。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要只把眼睛盯着对岸。换一种心态,换一种心情,你会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我们身边。当你用一种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你的生活时,你会发现很多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是我们用自己编织的烦恼之网,捆住了寻找快乐的心。一旦抛开烦恼,快乐就如影随形了。
在亚利桑那沙漠过的第一个夏天,斯蒂芬担心自己会被热死。华氏112度的高温快把人烤焦了。
第二年四月,斯蒂芬就开始为过夏天担忧,三个月的地狱生活又要来了。有一天,当他在凤凰城的一个加油站给车加油时,就和主人西普森先生聊起了这里可怕的夏天。
“哈哈,你不能这样为夏天担忧,”西普森先生善意地责备着斯蒂芬,“对炎炎夏日的害怕只能使夏天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
当斯蒂芬支付油钱时,他意识到西普森先生说对了。在自己的感觉中,夏天不是已经来了吗?开始了它为期五个月的肆虐。
“像迎接一个惊人的喜讯那样对待酷暑的来临,”西普森先生一边给斯蒂芬找零钱一边笑着说,“千万别错过夏天带给我们的各种最美好的礼物,而夏天的种种不适只须躲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就过去了。”
“夏天还有最美好的礼物?”斯蒂芬急切地问。
“你从不在清晨五六点起床?我发誓,6月的黎明,整个天际挂着漂亮的玫瑰红,就像少女羞红的脸。8月的夜晚,满天繁星就像深蓝色的海洋里漂浮的流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在华氏114度的高温里跳进水里,他才能真正体会到游泳的乐趣!”
使斯蒂芬惊奇的是,西普森先生的话果然有效。他不怕夏天了,4月与5月也就自动与炎炎夏季区分开了。当高温天气真的到来时,清晨,斯蒂芬在凉爽的季风中修剪玫瑰花;下午,他和孩子们舒舒服服地在家中睡觉;晚上,他们在院子里玩棒球游戏,做冰激凌吃,痛快极了。整个夏天,他不仅没有感受到炎热炙烤所带来的不悦和烦恼,反而尽情欣赏了沙漠中奇特难得的壮观景象。
几年之后,斯蒂芬一家搬到了北部的克莱兰德。不到9月,邻居们就为寒冷的冬季担忧。当12月的大雪真的落下来时,他们的孩子,10岁的大卫和12岁的汤姆兴奋极了,他们忙着滚雪球,邻居们都站在一旁盯着看“这两个从没见过雪的愣头愣脑的沙漠小子”。
后来,孩子们坐着雪橇上山滑雪、去湖面滑冰。回来以后,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热巧克力,寒冷的冬天也幸福无比。
一天下午,一位邻居感慨地说:“多年来,雪只是我们铲除的对象,我都忘了它也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欢乐呢。”
人生中,我们会遭遇各种不幸和苦难。但生命只有一次,选择快乐你就会快乐,选择悲观你就会悲伤。而很多时候,客观条件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还在于人的心态。
两个人同时处在炽热的太阳底下,一个人可能感到这是场苦役,一分钟都难熬;而另一个人用享受日光浴的心态看待这同样的酷热,得到的感受自然不一样。
无论怎样,生命只有一次,何不放下心中烦恼,好好享受这生命的旅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