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56700000002

第2章 教育改革与专业建设

1-1 以重大前沿课题为导向推动研究生教育

公共管理系黄卫平张定淮吕元礼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重要之处是后者主要以传授文化知识为内容,前者主要以培养研究能力为目标。在如何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探索中,作为广东省首批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成绩显著。该所主要研究人员同时也是该校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点的指导教师。他们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以重大前沿课题为导向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新路子。

一、以重大前沿课题为导向推动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做法

1.课题的参与: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指导教师主持的重大前沿学术课题

该所导师自1999年招收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中共中央组织部(2项)、教育部(2项)、广东省教育厅(8项)、深圳市社科规划部门(6项)、福特基金会(1项)、天则经济研究所(3项)等有关项目。其项目选题包括在国内率先承担的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的产生及其政治影响研究;面向2007年的香港政制发展;我国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的跟踪与比较研究;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竞选现象研究;我国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问题研究等现实政治发展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的研究课题,以及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党内部运作机制研究;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的领导方式及其借鉴作用研究等等。该所不仅将课题研究视为学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也将课题研究视为培养研究生从事一线科研工作,提升他们学术能力的难得机遇。上述项目都吸纳了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通过吸收研究生参与当代中国现实前沿政治问题的研究,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学术开拓性。

2.课题的调研:努力培养研究生贴近现实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该所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在导师带领下,长期对全国的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和基层人大代表的竞选现象进行跟踪和比较研究,坚持采取现场观摩、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实证研究的方法,先后深入基层选区,搜集了许多第一手原始资料,出版了一些纪实性的著作,如《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最新突破——深圳市大鹏镇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政治解读》《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案例研究》《2003年深圳竞选实录》《2003年北京竞选实录》(内部文稿)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99级硕士生刘建光同学坚持在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驻点调研1个多月,访问了数以百计的当地干部群众,为深入了解该镇“三轮两票”模式的镇长选举方式改革的缘由、动力、阻力以及现实困境,提供了扎实的研究基础。2003级硕士生陈文、谢振才、李平等同学在黄卫平教授、唐娟博士、邹树彬老师的指导下,用当面访谈、电子邮件访谈、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对2003年末主动参与北京市县区人大代表竞选的十几位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参选动机、过程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以邹树彬老师为主编,以这三位研究生为主体,成功编写了《2003年北京竞选实录》(内部文稿)。另外,2003级的10余位硕士生在郑维东副教授、唐娟博士、邹树彬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委托研究所做的课题“福田区‘学习型’城区建设方案”。研究生们深入到福田区的各街道、各住宅小区进行了5 000多份问卷调查,对课题的圆满完成起了积极作用。通过上述调研活动,不仅帮助研究生逐步掌握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的朴实学风。

3.课题的收获:注意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有效成果

该所导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将课题研究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效成果。通过获得有效成果,学生的研究热情得以持续保持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能力提高获得了切实的检验和证明。2000级硕士生程浩同学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由导师黄卫平教授和汪永成副教授主持的中组部党建所2002年度调研课题“我国社会利益集团的产生及其对地方政治的影响”的课题研究。该课题被中组部党建所评为当年调研课题一等奖。程浩同学以此为选题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被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发表,并由《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6期的“时政调查”栏目以2 000多字的较大篇幅报道。2000级硕士生王孝鸣、唐元松同学参与了黄卫平教授主持的深圳市社科规划项目有关“三个代表”思想的课题研究。王孝鸣在黄卫平教授的指导和合作下,在《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发表了论文《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该文被《新华文摘》2002年第1期转载,并在2003年1月被评为“第三届广东省期刊优秀文章一等奖”。唐元松则与黄卫平教授合作在《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发表了论文《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该文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期“学术卡片”做了论点摘要。

二、以重大前沿课题为导向推动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创新

1.教育环境的创新

深圳远离高校学术主流圈和国家的政治中心。这为研究生研究志趣的培养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困难。但是,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天时”、经济特区的“地利”和深大中青年政治学者的“人和”,主动创造相对优势,通过不断与学术、政治中心的交流、合作,以主动承揽和积极应标等方式争取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并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创造出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科研志趣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教育环境。其具体做法包括:①结合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机构联合主办有关研讨会。例如,结合“我国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的跟踪与比较研究”的课题,研究所于2000年4月底在深圳市大鹏镇“三轮两票”选举镇长一周年之际与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中共大鹏镇委合作,在大鹏镇成功举办了“‘两票制’镇长选举方式改革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后来被评为深圳市社科理论界2000年的“十件大事”之一。结合“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竞选现象研究”的课题,2003年8月初,该所又与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合作,在深圳主持召开了“2003年深圳市区级人大代表竞选现象学术研讨会”;同年8月底,该所又与中央编译局、社科文献出版社、深大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中共南部县委合作,在四川省南部县成功举行了“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上述会议都积极吸纳研究生参与会议的组织、讨论和交流。②结合课题研究举办各种讲座。如结合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各项课题,所长黄卫平教授举办了《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胆、识、学》,副所长吕元礼举办了《当代中国政治的问题与走向:李光耀的八次预言》;结合“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的产生及其政治影响研究”课题,汪永成副教授举办了《利益主体组织化趋势和利益组织政治化趋向》的讲座,等等。此外,还结合课题邀请校外著名学者和党政官员为研究生举办讲座。如吉林大学的王惠岩教授,北京大学的李景鹏教授,徐湘林教授,复旦大学的林尚立教授,吉林大学的周光辉教授以及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同志,广东省揭阳市副市长刘小辉博士等都曾在该所的学术沙龙为研究生讲课。③结合课题研究让研究生走出去,参与相关的各类研讨会。

2.教育心态的创新

即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给研究生提供机会(特别是参与重要研究课题的机会和发表论文的机会)、指导方法(特别是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启发思想(特别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学术思想),而且“有教无类”,不论是否是指导教师名下的研究生,一样给以热情指导和帮助。如黄卫平教授就曾与2000级的王孝鸣、王晓波、秦小鹏,2001级的甘长山等许多同学合作发表论文。由黄卫平教授和汪永成副教授共同主编的该所年度系列文集《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每集均给研究生提供发表论文的机会,已有11位研究生在该系列文集发表论文17篇。

3.教育方法的创新

该所导师认为,学之之法或可以从外面传授,得之之妙却必须由内里体悟。因此,“诲人不倦”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并不自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前者强调的是春蚕吐丝的精神和境界,后者指出的则是循循善诱的方式和方法。为此,他们注意采取“引而不发”、“授人以渔”的教育方法,提供课题和论文选题让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并在研究、写作中由导师指出课题或问题前沿情况,阐发自己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提供大致理论思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撰写,再由老师修改,如此反复多次,使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逐步取得进步,使成果在不断的修改中逐步接近完善。这一点,副所长张定淮教授对于研究生涂春光同学的教育指导成效显著。仅在2003年以来,张定淮教授指导并与涂春光同学合作在2003年第12期《中国行政管理》发表了《论责任政府及其重建机制》;在2004年第3期《中国行政管理》发表了《重申官僚理性》;在2004年第2期《国外社会科学》发表了《全球资本主义疯狂逻辑的深层解析——评“一个世界,是否准备就绪”》;在2004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发表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在200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发表了《两种政治思维的比较研究》;在2003年第3期《深圳大学学报》发表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政治文化转型》。其中部分文章分别被《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做了观点摘编和学术卡片摘录。

三、以重大前沿课题为导向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应用

1.以老传新的应用

以重大课题前沿课题为导向推动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黄卫平、张定淮等教授摸索出来并加以实践的培养研究生的有效方法。现在,上述方法已在该所年轻一代教师中广泛运用,并获得切实成效。如年纪较轻的吕元礼教授引导学生参与自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的领导方式及其借鉴作用研究”,他所指导的黄锐波、邱全东同学的分别撰写的学位论文《新加坡“托管式民主”研究》《在民主与权威之间:吴作栋治国思想研究》就是该项目的子课题,吕元礼教授还与学生合作撰写并在2003年第4期《理论探讨》上发表了《新加坡执政党“一分为三”的领导思维分析》;在2004年第1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的政党文化转型》;在2004年第5期《理论学刊》发表了《新加坡托管式民主分析》等多篇论文。

2.以能进德的应用

即通过以重大前沿课题为导向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政治立场的坚定和政治品德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建设性思维。如通过合作撰写并发表深入解读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研究》《从经济市场化到全面现代——邓小平和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比较研究》《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等论文,坚定了学生的政治立场,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品德。在训练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同时,该所导师还注意防止和纠正年轻学生容易出现的偏激片面情绪,培养和塑造年轻学生难能可贵的理性全面的研究精神,寓改革理想于建设方案之中。如黄卫平教授与2000级唐元松合作撰写的《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张定淮教授与2002级涂春光合作发表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两种政治思维的比较研究》《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政治文化转型》,吕元礼教授和2001级黄锐波、2002级邱全东同学合作撰写并发表的《政治文明:实质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的统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的政党文化转型》等,都体现了寓改革理想于建设方案之中的建设性思维。

3.以此促彼的应用

即通过课题攻关既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又促进学生团队精神。该所导师在注意提升研究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也重视培养研究生合作调研的团队精神,形成了集体攻关、分工合作的良好传统。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数也由最初的几人,上升到目前的20多人,该所在组建课题组时,既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个人学术兴趣,也积极引导学术兴趣相近者组成团队,共同进行课题攻关。近年该所两次受深大党委委托,承担中组部有关调研课题时,都组织了多名研究生参加课题组。2000级的程浩、唐元松同学;2003级的陈文、谢振才、李平、杨卓如等同学都曾经在相关课题的研究中有成功的合作,特别是2003级的几位研究生在对2003年底北京出现的区县人大代表竞选现象的调研中,表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

1-2关于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信息与系统管理系李丽

高校的教育的改革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也是中国教育与世界融合的重要环节。在不断探索、不断借鉴与修正的改革历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重要变化,正经历着从形式到观念、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这种变化在采集中西方之长的基础上筛选着自我成长的营养,同时也孕育、发现、进化了带有我们自身基因特色的体系,可以看到这种变化适应着,影响着,也形成了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多元的取向,如办学体制的改革:从单一的国家办学发展出民办、商办、联办(境外)等;学制改革孕育着三年制、多年制(如深大最长学习期可延至8年,累计在校学习时间4年)、三学期制等。在培养目标上,不断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发展;教学上引入案例、情景、网络、互动、综合实训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远程、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然而目前在高校中最为普遍根本性的重大改革是在教学管理上实施的学分制改革。

本文旨在对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深入了解和应变未来的发展,较好地完成一线教学工作。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框架

学分制的特点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它以选课制为核心,包括自主选修课程、选择专业(方向)、选择学习进程(上课时间)以及选择主讲教师等内容,即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个人特长与爱好选修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年限的学习计划,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二、学分制管理与传统模式的区别

高校好比高级人才的加工厂或制造厂,教学管理如同生产运作管理。具体的教学环节管理犹如生产中的现场管理。

(1)传统高等教育,以学年为考核单位,4年为一个周期,实施的是标准化的流程,比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旦选定某专业的学习,学生将被编为一个行政班级,按照专业既定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一种刚性的框架下运行,学生随着教学计划走完流程,经检验合格(不及格者留级重修),即可毕业,领取毕业证(贴上人才品牌标签),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基本相同,带有较强的同质性。优点便于管理,专业界限分明,同班同学一起拉动,有利于带动后进生。缺点:市场选择很难测定个性。

(2)学分制管理淡化行政班边界,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同学不一定在同一课堂听课,从时间、地点、课程选择上充满个性。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学习更具主动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发挥所长,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但缺点是加大管理难度与成本,在管理上掺进了柔性管理的成分,后进同学有可能被淘汰。

三、学分制改革对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如果把教学管理比作生产运作管理,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整个过程需要诸多控制与现场管理。学分制的教学运行模式给现场管理与控制带来新的挑战。

1.选课过度控制

学分制式管理给学生开设了一个课程仓储超市,琳琅满目的课程体系,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目标导引,个性彰显的巨大空间,目标愿景的神奇诱惑,无一不使学生胃口大开。学生为了占有某种资源与机会,常常出现选课过度。致使管理难度加大、学生目标迷失,在学习中精力分散,学习质量低下,有时中途不得不放弃一些课程或是勉强通过甚至拿不到学分。同时严重影响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学生毕业、就业。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两个:

(1)目标导向。在教学计划中标出目标主线,即到达目标的关键路径(核心课程主线)围绕着目标进行选课。这就需要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引导并配有高年级班导师进行学生学业规划指导。

(2)采取经济约束,按学分收费。当学生选课一旦确定就要交费,交费不退。如不交费不生成选课名单,也就没有成绩,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

这些方法旨在有效地杜绝一些学生的选课盲目和被动,帮助学生优化时间管理。

2.选课低质的控制

学分制是双刃剑,它给有志者以发展空间,也给懒惰者自由散漫制造了机会。学生自主选课,给好学生带来成长自由,他们遨游学海,流连忘返;差学生却犹如失重,迷失自我。大学生活犹如万花筒,哪个侧面都色彩斑斓……名目繁多的学会、社团、节日;各种比赛、资质认证,模糊的行政班,松散的行政管理约束,没有了随大流的刚性制度,一部分学生觉得“失重”。由着兴趣选课,一学期走过,花花绿绿学了一些课,却没有选一门核心必修课,几年过去选课没有主线,直到临近毕业才如梦初醒,导致无法补救的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每学年结束,学校(或专业)要对这一类学生进行警告,如有三学期累计选课结构失衡,通报学生家长,每年选课系统自动预测结果,提出休学建议。这种做法是用制度约束学生履行做合格学生的基本义务。

3.对学生质量的评价

学分制使学生有了极大的空间,相对的差距也会拉大。多种组合套餐,使得学生获得多种营养,培养出多种类型人才。如双学位、副修或考取各种证书等。错综复杂的学习结构给评价体系带来了挑战。传统的评价体系对一个优秀学生的评价是,成绩绝对好,门门优秀最好,因为大家学的课程都一样具有可比性。而学分制不同,这里就涉及到选课的门数,选课多自然积分多,这是量的优劣评价,那么质量如何衡量呢?另一考核指标是平均绩点,平均绩点考核的是学习某门课程成绩的质量,代表了质量衡量指标。素质积分是指除去本专业外的技能课程学分(如学校各种乐器学习课、美术技能、体育技能课、各种获奖等,设定考核制度,凡是我校学生毕业必须修一门特长类课,并制定达标标准)。

综上所述,考核一个学生的质量需要一个较综合的方法,本文建议采用以下公式:

专业难度系数×选课门数×绩点平均数+素质积分数=学习等级值

通过这种量化给毕业生是否达到优秀一个客观评价依据,即给产品质量一个质检参数。这种学业评价体系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比较客观地评价了一个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工厂”加工“出厂”的质量水平。

四、学分制给专业及教师带来挑战

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学分制改革,似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更似服务产品。学校专业的设置、课程的介绍、要求、教学内容、教师的资料等在网上与学生见面,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产品。因此在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的专业选课与自身专长的培养上,可以折射出专业教师与专业的吸引力。名牌专业、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将受到“市场”的检验。学生变成了“消费者”,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与教师。然而这种变化也有一些困扰引人深思。一方面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极大地刺激了教师及专业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受学生选择的压力,一些传统的、尖端的较难的专业或课程遭受冷落。再者学分制改革给教师、教学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旦教师承担了某门课程就不能代课(因为学生可能是慕名而来的)、停课或补课,因为学生可能来自学校的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学习计划,同时,时间资源稀缺,课室资源稀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教师会牢牢镶嵌在教学流水线上,严格限制了教师的自行时间安排,教师的科研、对外交流将受到一定影响。而对教辅人员服务的要求也会更高,更精细化。

五、小结

学分制改革推动了中国高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会。目前全国30%的高校实行全面或部分的学分制管理。它的积极作用与优势已初见端倪。尽管这种改革中还有很多细节不尽人意,但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都必须积极应对,努力适应,自主规划,有备创新,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定会走出具有独特优势,独特风格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①魏春艳、李林: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现状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4年6月。

②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高等教育》2006年2月。

③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高等教育》2006年3月。

1-3改进大学思想素质教育:以儒家“王教”为视角

公共管理系吕元礼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思想素质教育也就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改进大学思想素质教育,有必要借鉴儒家“王教”的原则和方法。汉代大儒董仲舒在阐明“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的人性观后,提出了自己的“王教”之说:“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于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春秋繁露·实性》。这里,董仲舒将孟子的性善改变为性未善,彰显出“王教”“继天”所为而成人之善的重大作用。所谓“王教”,可以有不同理解。在“我注六经”中,“王教”可以理解为圣王所施行的教育;在“六经注我”中,“王教”不妨理解为符合王道的教育。要理解王道,首先要理解“王”的含义。王者,“三画而连其中”者也;“三画者,天、地与人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王道通三,参通天、地、人为王。儒家王道自然就包含了神圣超越的天道法则,其追求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包含了人心民意的人道法则,其要求是“本诸身,征诸庶民”;包含了历史文化的地道法则,其期求是“考诸三王而不缪,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遵循神圣超越的天道法则,儒家“王教”通过哲学教导人,从而提高人的人生境界;遵循人心民意的人道法则,儒家“王教”顺应人性教化人,从而扩充人的人文关怀;遵循历史文化的地道法则,儒教“王教”立足家庭教育人,从而增进人的道德意识。所有这些,对于改进大学思想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遵循神圣超越的天道法则,儒家“王教”通过哲学教导人,从而提高人的人生境界。同样,我们今天的大学思想素质教育也应通过哲学教导人,以提高人的人生境界。

第一,

儒家“王教”遵循神圣超越的天道法则。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而成其为人,是因为人能够超越此岸而达至彼岸。这里,此岸是世俗的世界,彼岸是神圣的世界。由此岸达至彼岸的超凡入圣,其实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人的实际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页。,从而形成了人生的不同境界。

近代哲人冯友兰先生曾将人生境界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是指人顺其自然本性无意识的行动所表现的人生境界。例如,小孩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就是顺其自然本性的无意识的行动。上述行动行为所表现的人生境界,就只是自然境界。因为小孩子对自己的行动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其行动对他也就没有意义或意义很少。所谓功利境界,是指人对自己有所意识的基础上为着实现自己的功利目的而行动所表现的人生境界。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的行为动机可能是为己,效果则也可能同时利人,即“天假其私而行其大公”。所谓道德境界,是指人对社会整体的存在以及自己作为社会一员在有意识的基础上为着社会整体的行动所表现的人生境界。由于上述行动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实行这种行动的人们也就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所谓天地境界,是指“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0页。。遵循儒家“王教”神圣超越的天道法则,人必须超越自然、功利境界,达到道德、天地境界。

当然,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功利境界只包括主观动机为了一己私利的行动,我们不妨将它视为严格意义的功利境界。笔者则将主观动机为了一己私利和主观动机为了社会公利的行动所表现的人生境界都视为功利境界,我们不妨将它视为宽泛意义的功利境界。之所以确立宽泛意义的功利境界,是因为上述两种行动都是“有所为而为”:或为一己之私利,或为社会之功利。主观动机为了社会公利的行动是有道德的行动,其所表现的人生境界则不一定是道德境界。真正意义的道德境界是将符合社会功利的行动提升为一种“无所为而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从功利境界提升为道德境界,有赖于哲学的力量;从道德境界提升为天地境界,更需要哲学的力量。在儒家“王教”中,“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令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1页。。儒家先圣的经世情怀(入世的),自然抱持着一种有所为而为的理性;儒家先哲的超世情致(出世的),又必然升华出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正是这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使儒家“王教”区别于墨家学说。以儒墨对于乐的不同看法为例,子墨子问于儒者:“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这里,子墨子用“冬避寒焉,夏避暑焉”等功利效用来说明“为室之故”,强调的是一种有所为而为;儒者对“何故为乐”答以不为什么的“乐以为乐”,突显的则是一种无所为而为。换句话说,墨家学说强调任何行为都要先问个为什么,先问个有利无利、有用无用。在墨家看来,“义,利也”

它将义等美善之德都归结而且规定在有利、有用的范围之内:“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与墨家学说不同,儒家“王教”在注重利、用的基础上又能超越利、用。于是,在儒家眼里,“义,宜也”。这里的宜,既是计较了利害得失的适宜,又是超越了利害得失的应当。就其根据超越了利害得失的应当而行动来说,儒家“王教”又具有不计利害、不顾得失的特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朝闻道,夕死可也”。它听从一种发自人的心底深处的召唤,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然。这里,“不可”是宇宙的自然常态,“为之”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精神。概而言之,墨家将“为之”局限为一种有所为而为的相对命令,儒家则将“为之”提升为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绝对命令。

康德曾说:“有两样事物使我心中不断充满惊奇和畏惧:在我头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转引自乔治塞尔兹:《影响人类历史的名人思想大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换句话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转引自李泽厚:《浮生论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这里,道德法则或道德律令是一种“直接命令我们去做某事,不要把它当作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条件”的绝对命令。“它不问行动的实质,也不问行动的后果,只问行动所遵循的形式和原则;行动之所以本质上是好的,就在于用心好。”更直接地说,道德法则或道德律令命令我们采取行动做某事,并非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这时候,行动只是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只有外在价值),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好的(这时候,行动不是或不仅仅是达到其他更高目的的手段,行动本身就是最高目的,即有内在价值)。我们可以通过讨论以下极端案例说明什么是心中的道德法则或道德律令:一个年轻的科学家跳水救起了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民,结果,前者牺牲了,后者得救了。问题是:这件事值不值得肯定?答案有三:①单就科学家与老农民这两条生命简单比较,前者对社会作用大,后者对社会作用小,于是,人们可能会得出这件事不值得肯定的结论;②站在人类整体的立场来考虑,科学家牺牲的收益要大于他保存生命却留下见死不救的恶例,于是,人们又可能会得出这件事还是必须给予肯定的结论;③排除功利考虑,而将救人视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这时候,之所以这样做(救人),是因为必须这样做(救人)。于是,人们将毫无疑问地得出这件事值得肯定的结论。第一、第二个答案虽然相反,但都是将救人视为手段,将社会利益或人类整体利益视为目的。这时候,救人与否仅仅是一种达至更高目的的手段,本身并非目的;只有外在价值,本身并无任何价值。第三、第二个答案虽然相同,但推导的原则却不相同,即第二个答案所体现的原则是功利原则,第三个答案所体现的原则是道德律令。救人之为道德律令,它就无需再被追问它是要达至其他什么目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最高目的;它不是只有外在价值,而是本身就有内在价值。换句话说,之所以要救人,是因为他必须这样做。救人,正是人之所以为人者。

进一步说,儒家倡导仁爱,墨家强调兼爱,虽然都肯定“爱人”的价值,但这一价值对于二者却有内在与外在之分。儒家行仁,是因为仁自有其内在固有之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行仁并不是为了任何功利目的,也不需要有什么道理可讲,仁本身就是最高的目的、最高的价值;墨家兼爱,是因为天下之乱原于人之自私而不相爱,救乱之方在于去人之自私而使之相爱。换言之,兼相爱则有利于人,不相爱则有害于人。这里,兼爱本身并无内在价值,而只有实现趋利避害的外在价值;本身并非最高目的,而只是达至天下太平的手段。实际上,一方面,人之爱人,自然因其有利于人而行之。这里,爱人就是一种功利原则,也是成为一种入世的事业。另一方面,人之爱人,也因为它是“应当”,便不问利害而行之。这里,爱人就是一种道德律令,并蕴涵着某种出世的精神。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爱人之德才能发扬光大,百折不挠;爱我所爱,无悔无怨。

儒家“王教”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既将有利于社会的功利原则上升为不计利害的道德律令,又将这种心中的道德律令与头顶的苍苍之天联系起来,使人道遵从天道,用天道提升人道。一方面,儒家“王教”将有利于社会的功利原则上升为不计利害的道德律令。例如,爱人就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的功利原则。但是,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却并不计较任何功利目的,也不计算任何功用效果,唯一的理由就是必须如此。孟子云:“人之所以异以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那一点点东西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仁爱精神:“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反过来说也对:“人也者,仁也。”——人而不仁,就不是人。这里,计较功利目的和计算功用效果的功利原则是一种“有所为而为”,不计功利目的和功用效果的道德律令则是一种“无所为而为”。只有抱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能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另一方面,儒家“王教”又将心中的道德律令与头顶苍天或宇宙本体联系起来,使人道上合于天道。例如,诚与自强就是一种必须为之的道德律令或为人之道。但是,儒家“王教”却不限于将诚与自强视为道德律令或为人之道,而是将它们与头顶苍天或宇宙本体联系起来,将人道上合于天道。《中庸》云:“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由于天道唯诚,即真实无妄是天理之本然,所以,为人之道就应该“诚之”,即不断走向真实无妄就是人道之当然。这里,作为人道的“诚之”并不计较任何功利目的,也不计算任何功用效果。唯一的理由就是必须如此。也唯其如此,才能上合唯诚的天道。《易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于天道唯健,所以,为人之道就必须自强不息。这里,作为人道的“自强不息”同样并不计较任何功利目的,也不计算任何功用效果。唯一的理由就是必须如此。也唯其如此,才能上合唯健的天道。也只有上合唯诚、唯健的天道,才能成为“天人合一”的大写的人。

有了这种超越,社会的公民就成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宇宙的公民”或孟子所说的“天民”。这里,社会的公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宇宙的公民”或“天民”,是因为他们将“人道”与“天道”、“人生”与“天命”联系并且统一起来了。一句话,他们是“天人合一”的人。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西方文化天人分开的观念截然不同。西方文化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天命”与“人生”各有所归。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彼此各自失却其本意。钱穆先生在其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中指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是我早年屡次讲到,唯到最近始澈悟此观念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他“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在于此”。钱穆先生说:

中国传统文化,虽是以人文精神为中心,但其终极理想,则尚有一天人合一之境界。

此一境界,乃可于个人之道德修养中达成之……个人能达此境界,则此个人已超脱于人群之固有境界而上升到宇宙境界……在此人群中,只求有一人能超越此境界,便证人人能超越此境界。

能超越此境界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此始为大有德之人,中国传统则称之为圣人。

圣人乃人中之出类拔萃者。然正为圣人亦是人,故证人人皆可为圣人。

人人皆可为圣人,即人人皆可凭其道德修养而上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

具此境界,谓之德。循此修养,谓之道。

故德必然为同德,而道必然为大道。中国传统文化之终极理想,乃使人人由此道,备此德,以达于大同太平,而人人心中又同有此天人合一之境界,而人类社会……成为一理想宇宙之缩影。

此乃中国传统文化中近于是哲学上一种最高宇宙论之具体实证,又近于是宗教上一种最高信仰之终极实现,又近于是科学上一种最高设计之试验制造完成《古尊宿语录》卷十二。。

相比之下,我们当前的大学思想素质教育在理论上缺乏思辩的形式和逻辑的论证,或者说,未能从本体论的高度作哲学的论证,未能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比如,大学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有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等课),有英雄事迹的宣传(如《雷锋的故事》等书),有寓教育于艺术的文艺作品(如电影《焦裕禄》等),有口号式号召(如“为人民服务”等),但是,相关的理论却相当粗浅,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个既可以给人以“形而下”的指点、又可以给人以“形而上”的满足的道德哲学体系,也就是还没有很好地哲学化。因此,大学思想素质教育只有吸收儒家“王教”通过哲学教导人的合理内核,才能增强其提升力,从而提高人的人生境界。

第二,遵循人心民意的人道法则,儒家“王教”顺应人性教化人,从而扩充人的人文关怀。同样,大学思想素质教育也应该顺应人性教化人,以扩充人的人文关怀。

儒家“王教”遵循人心民意的人道法则。人之所以不同于神,是因为人不能无己(自己之己);人之所以不同于兽,是因为人也能有人(他人之人)。人也者,仁也。儒家“王教”所倡导的仁爱,正是顺应人的不能无己和也能有人的人性,从而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扩充人的人文关怀。儒家“王教”所倡导的仁爱之道(也即为仁之方)是推己及人。它成功地将人与己这对看似对立的两个方面统一了起来。一方面,仁爱反对有己无人,即光有自己,没有他人。如果有己无人也是一种道德,那只能是兽的道德,是一种不道德的道德。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亚文化或异端的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的观点庶几近之。有己无人势必走向损人利己。充盈着有己无人的兽的道德的社会,必然是一种没有正义、和平和爱的社会。另一方面,儒家传统道德也不普遍要求有人无己,即光有他人,没有自己。有人无己虽然十分道德,但高不可攀。因此,只能称为神的道德。墨子兼爱思想,庶几近之。墨者出于游侠。侠的个性特征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其职业道德是“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墨子兼爱思想正是游侠个性特征和职业道德的逻辑延伸。在特殊时期(如战争年代)的特殊范围(如战友之间),兼爱思想可以转化为人们的实际精神(如战时共产主义精神),但很难普及为任何年代、任何范围的一种普遍道德。“凡人小事”的现实社会基础托不起这种尘世常人只可仰视而难以践履的“高处不胜寒”的境界。庄子的评论说得好,墨子“之意则是”,“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庄子·天下》。

不同于杨朱的有己无人和墨子的有人无己,儒家仁爱强调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从积极的方面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忠”。这里,“忠”谓“中心”,它强调的是“尽己”。推己及人从消极的方面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就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就是“恕”。这里,“恕”谓“如心”,它固守的是“推己”。忠恕的综合是仁之方,也是仁本身。因此,将推己及人浓缩为一个字,就是仁。仁的结构为“二”为“人”。我们不妨将仁之“二人”理解成自己加他人。因此,有己无人不是仁,有人无己也非仁。只有推己及人才是既有己,又推而及人;既有人,又本原于己。这种亦己亦人的推己及人,才成其为仁。因为有己,所以,仁是顺应自然人情的;因为有人,所以,仁又是富有人文关怀的。

进一步说,作为仁之偏旁的“二”,表现为上面一横,下面一横,其象征意义不妨理解为爱有差等。仁的基本意义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为了更好地理解爱有差等的儒家之仁,我们不妨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加以比较。就其“爱人”的价值取向而言,儒家仁爱与墨子兼爱并无不同。但是,就其施行之等差而言,儒家仁爱与墨子之兼爱并非一致。儒家行仁始终坚持按亲疏近远以为推恩先后之原则,以推己及人为为仁之方,亲亲而后仁民,仁民而后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话,儒家仁爱强调爱有差等;墨子兼爱则倡导“视人身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一句话,墨子兼爱强调爱无差等。抽象地看,爱无差等的兼爱似乎比爱有差等的仁爱更为高尚,但明儒王阳明的如下分析发人深省:“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是个渐,所以生生不息。”譬如树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同样,“父母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后仁民,而爱物,便是发根,生枝生叶。”相反,“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一。

相比之下,我们当前的大学思想素质教育往往不是从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出发,而是从虚幻的无情无欲的“神”出发,片面地强调公,绝对地排斥私。有些德育教材为了论证和宣传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简单地否定人的“私欲”。好像承认了“私欲”,就否定了道德。实际上,道德的存在,恰恰以“私欲”的存在为前提。一方面,因为人有“私欲”,才需要接受他人的爱或帮助,才有了对于人的道德。相反,石头没有“私欲”,就不需要爱和帮助,也就不存在着对于石头的道德;另一方面,因为人有“私欲”,才能推己及人,才知道怎样给他人以爱与帮助,才能切身地体会和懂得道德。这里所谓的“私欲”,既包括人作为动物的那种自然属性,也包括人作为人的那种社会属性。马克思说得好,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这种社会阶段中的人们,其思想还不可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而且,人总是地上的人,地上永远不可能建立起天国。我们在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时候,如果不是从有“私欲”的人出发,而是从无“私欲”的神出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大学思想素质教育只有吸收儒家“王教”,顺应人性教化人的合理内核,才能增强其感染力,从而扩充人的人文关怀。

第三,遵循历史文化的地道法则,儒教“王教”立足家庭教育人,从而增进人的道德意识。同样,我们今天的大学思想素质教育也应该立足家庭教育人,以增进人的道德意识。

儒家“王教”遵循历史文化的地道法则。家庭是历史的现实,也是文化的产物。由于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乃至于生产的基本单位,所以,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基石。传统中国的农业社会特征,更加强了家庭的地位和意义。从家庭地位和意义的上述实际出发,儒家“王教”强调立足家庭教育人。

首先,儒家“王教”将家庭视为“课堂”。主张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新加坡第一代领导人李光耀就曾形象地描述过家庭作为人生第一课堂对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李光耀说:“就像任何一个华族大家庭一样,我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对的,如果去做的话,我就会尝到藤条的滋味,我就知道那是不应该做的事情,我也接受这是做错了事。我在家里须对长辈有礼,我须守规矩,用晚饭的时候,必须先称呼长辈,才能进餐。从外头回到家里,或出门去之前,都得向长辈请安。这些对一个人童年的成长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日以继夜灌输进你脑海中的价值观就会慢慢萌芽。”《李光耀40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如果说,“这些日以继夜灌输进脑海中的价值观”是儒家“王教”所要教育给人的理,那么,“用晚饭的时候,必须先称呼长辈,才能进餐。从外头回到家里,或出门去之前,都得向长辈请安”的规矩则是礼。这里,礼是“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都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李光耀所说的进餐先呼长辈,外出或回家向长辈请安,就是把尊敬长辈等“无形无影”的“形而上”之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有影的“形而下”之礼,使人们有具体的规矩可凭据。儒家“王教”立足家庭教育人的方式方法,正是通过许许多多“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家庭教育实现的。

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也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谓来教育人。华人社会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称谓,是十分重要的礼仪。各种不同程度的血缘关系,在每个亲戚精确的称呼中得以表明。父亲的兄弟姐妹称伯父、叔父和姑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称舅父和姨母,而且还按照他们和自己父母的年龄大小顺序分清。每一个称呼都附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儒家“王教”特别注意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正确的称谓。一方面,正确的称谓有利于人们顾名思义、循名责实。儒家“王教”强调“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这里,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是名,慈、孝、良、悌、义、听、惠、顺、仁、忠分别是上述各名中应有之义,也是该名所指之人所应履行之责。顾名思义,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义务,以纠正名不副实;循名责实,就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达至名副其实。清代某县官对一则兄弟争讼案件的处理正是通过“正确的称呼”使人顾名思义“有兄弟争讼”,县官不问“谁曲谁直,但令兄弟互呼,此呼弟弟,彼呼哥哥,未及五十声,已各泪下沾襟,自愿息讼”《陆稼书判牍》,转引自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这里,“此呼弟弟,彼呼哥哥”,促使兄弟二人顾名思义,从而达至“未及五十声,已各泪下沾襟,自愿息讼”的效果。试想,如果不是“兄弟互呼”,或者即使互呼,但不能采取“正确的称呼”,而是“此呼张一,彼呼张二”,其效果也难以如此迅速、显著。另一方面,正确的称谓是要鞭策人们履行与称呼相应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本来是剧场用语。承担一定角色的演员,就必须按照剧本对这一角色的规定进行表演。推而广之,社会就是一个大的剧场,每个人都是演员,并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从社会学意义而言,角色是指一种惯常的行为模式。例如,父亲这一角色,是以教养子女为其惯常行为模式。既为父亲,就必须教养子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当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使用正确的称谓,就能增强人们的角色意识,产生符合角色期望的行为;当家庭成员之间不能使用正确称谓,就会淡化人们的角色意识,产生违背角色期望的行为。在新加坡因破坏公物而被处以鞭刑的迈克菲回到美国后就喝醉闹事。父亲责骂他,他便攻击父亲,并和父亲在地上扭打。新加坡第二代领导人吴作栋说:“我无法想象亚洲为人子者会攻击自己的父亲。福建话说‘没大没小’、‘没教养’,马来话则是‘Kurang Ajar’。但在儿子可以直呼其名的情况下,那种事情可能发生。过于亲密,可能使不敬的态度滋长。”

《道德价值:一个朝气蓬勃国家的根基——吴作栋总理在1994年国庆群众大会上的演讲》,1994年8月22日《联合早报》。笔者注意到,新加坡媒体对李光耀、吴作栋等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尊称为李资政、吴总理,而不是直呼其名。这种尊称既是对最高领导人权威的维护,也是对最高领导人责任的提醒。

其次,儒家“王教”将家庭视为教堂。有人将儒学或儒家“王教”称为“儒教”,因为儒学或儒家“王教”也像宗教那样,给予人安身立命之地和精神寄托之所。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或儒家“王教”能成为“儒教”,是通过家庭实现的(有人甚至干脆称“儒教”为“家庭教”)。如果说,“儒教”真是一种宗教,那么,不妨说,“儒教”的教堂就在家庭。孟子曾云:“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这里,孟子将仁、义、智、礼、信等儒学最重要的道德完全归结到“事亲”、“从兄”的家庭义务或伦理行为之中。当“事亲”、“从兄”之意油然而生,如草木之有生意(“乐则生矣”),并且蓬蓬勃勃不可遏止(“恶可已”),以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知(“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便将如痴如狂的宗教境界归结到“事亲”、“从兄”的家庭生活之中了。

家庭生活被视为人生大乐(“居家自有天伦乐”),失去家庭的鳏、寡、孤、独自然就是人生之最苦,并被称之为“无告”。梁漱溟先生认为,“无告”二字,最值得“玩味”。所谓“无告”,就是无所告诉。无所告诉之所以为人生之最苦,固然隐含着物质上的无所依靠,但尤其是指精神上的无所寄托,即没有与自己情亲如一体的人,“形骸上旦夕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此即所谓‘亲人’”。“人互喜以所亲者之喜,其喜弥扬;人互悲以所亲者之悲,悲而不伤。盖得心理共鸣,衷情发舒合于生命交融活泼之理。所以疾苦一经诉说,不待解救,其苦已杀。”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于是,每个人都与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人所努力者,不是一己之事,而是为了老少全家,乃至为了先人、后代:或者是广大门庭,显扬父母;或者是继志述事,无坠家声;或者是积德积财,以遗子孙。这其中可能意味严肃、隆重、崇高、正大,随各人学养而认识深浅不同。但至少,在他们都有一种神圣般的义务感。在尽了他们的义务的时候,睡觉也是魂梦安稳的。同时,在他们面前都有一种远景,常常鼓励着他们工作、奋斗:当其厌倦于人生之时,总是在这里面重新取得活力,而又奋勉下去。每每在家贫业薄寡母孤儿的境遇,愈自觉他们对于祖宗责任之重,而要努力兴复他们的家。如果说,宗教的功用在于对人生给予慰安勖勉,那么,如前所述,当家庭能够给人欢乐,解人愁苦,成为生命的目的和奋进的动力的时候,家庭也便成为宗教的替代品了。

当儒家“王教”将家庭视为教堂,那么,家庭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宗教活动,李光耀更是反复强调新年除夕家人团聚的意义。他说:“农历新年除夕,华裔新加坡人都奉行古老的习俗,到一家之主的住所去吃团圆饭。作为一家之主,不论是为人祖父或为人父亲者,都和儿媳及孙儿女团圆。学校里并没有教导这种习俗,在有关的礼仪书里也没有规定。尽管这样,这种习俗将世代相传,永垂不朽。”《李光耀40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03页。吴作栋也曾以“气”来形容华人传统。他说:“‘气’促使我们不断向前,我们需要‘气’来保持强壮。如果我们的‘气’很弱,我们就会被难题和挑战打垮。农历新年是增强我们的‘气’的时候,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合家共庆的传统佳节,加强家庭的凝聚力。”《国人应加强家庭关系灌输子女传统价值观》,1996年2月18日《联合早报》。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大学思想素质教育往往重视了张扬个人,却忽略了立足家庭。张扬个人对于增进权利意识、实现自由发展固然有其积极的价值。但是,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过度张扬却也往往带来忽略义务、淡忘责任的缺陷。因此,张扬个人有必要与立足家庭加以融合,从而吸收家庭本位的合理内核。一方面,大学思想素质教育必须吸收立足家庭的儒家“王教”所强调的责任和义务意识,使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达至平衡。另一方面,当前大学思想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人的发展必须置身于社会特别是其中的家庭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展必须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之中。人要认识自己,就必须把自身作为一个客体来体验,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从外部观察自己。这就需要积累与他人接触的社会经验。实际上,每一个“自我”的个人都是“本我”和“超我”的综合体。“本我”是那个原始的、本来的“我”,“超我”则是一般化的他人的内化。“要成为一个完人,自我必须在人类关系的结构范围内,不断与他人对话。要超越自我中心,就要求我们与我们的家庭成员——父母、兄弟姐妹——不断地相互联系。家庭被看做一个丰富和养育的维持体系,是一个在其中心真正实现自我的媒介。从另一方面看来,自我必须尽其作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本分。这样一来,在各个不同的场合我们人性的层次都得能以深化。”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14页。因此,大学思想素质教育只有吸收儒家“王教”立足家庭教育人的合理内核,才能增强其说服力,从而增进人们的道德意识。

1-4高校教师考评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工商管理系林梅

高校教师考评是教学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教师考评的制度和实施办法,这些办法的特点使评价指标越来越详细和定性化,学生的评价意见也得到足够重视,许多高校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自动收集和整理学生对教师的背对背评价。定性化的详细指标为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便利,但教师对工作的实际投入是否能得到全面反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意见是否公正?考核制度真正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还是设置框架挫伤教师创新的积极性?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妥善处理需要平衡好以下三对矛盾:一、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矛盾授课时数、公开发表论文数量等工作数量指标易于衡量,但授课质量、论文质量却不易衡量。许多高校在数量指标上设置了较高的标准,如年授课时数400以上,但质量指标却不尽合理。例如教学质量主要采用学生评价意见,但学生对同一教师的评价却未必趋同。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反而不被学生认同,有的因课程本身性质(如数学要求高)原因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也难以受到学生欢迎,有的因学生自己不用功成绩不好而怪罪老师等。若教师顾虑学生的评价意见,则可能放弃教学原则而一味迁就学生,教学双方皆大欢喜但考核失去意义。考核中另一难点是论文质量及其相应投入的评定。论文质量一般可根据专业期刊的类别和论文字数来甄别,但少有高校同时结合期刊类别和论文字数对教师科研论文进行评价。有的教师一年发表七八篇论文,数量很多,但篇幅短,学术贡献不大,有的教师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并不多,但篇幅长,有分量,学术价值大。通常来说,一篇有价值的论文一定是经过研究者的深思熟虑和多方求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普通研究者很难做到既高产又有分量。教师为写作论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极少转化为相应的工作量而得到公开承认,也不能因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减免授课工作量,这与越来越多的高校向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转变的趋势极不相称。

因此,处理好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矛盾应考虑将工作质量进行数量化转化,如一篇高水平论文等同于若干课时的处理方法。教学质量的考核既要考察学生评价,也要考察专家意见,两方面应有机结合并考虑高质量授课的投入问题,将教师正式授课之外的投入也计入工作量,才能真正反映处于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全部工作内容。

二、标准化考核与灵活性考核的矛盾

目前各高校制定的考核方法基本上是标准化的,反映了教师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需注意的是,标准化的考核办法中的某些硬性规定可能会有负面作用。例如,基于上面讨论的原因,教师授课时数的刚性指标可能影响到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投入,进而影响到其学术水平的提升和职称晋级的速度;有的高校要求教师按时上下班以承担一定学生服务工作,但却使大多数教师工作效率降低。

本文认为,为不同类型的工作量制定一个总的完成标准是可行的,但应允许不同类型的工作量之间以一定比例互相替换,例如允许授课工作量的20%以科研工作量顶替,以科研工作的超额完成弥补授课工作量的不足,反之亦然。这样在标准化的考核方法中引入灵活性,既满足总工作量要求,又适应不同特长、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教师工作任务的特殊要求。

标准化的考核方法应注意不要面面俱到,应突出重要的考核方面。首先,教师工作虽主要区分为教学与科研两大块,但也包括学生思想辅导、自身继续教育等方面。面面俱到的标准化指标难于设计,难于测量,也难保指标之间不会冲突。其次,教师测评是一项投入人力、物力的经常性工作,指标越多越复杂,成本也越高。第三,对高校特聘的有特殊专长的学术带头人的考核应有更大的灵活性,使其主要精力放在学科发展的创新工作方面而不是事务性的教学工作中。

三、短期绩效与长期发展需要的矛盾

教师考核是面向结果的,但要注意短期绩效与长期发展需要不总一致。例如,年轻教师长期承担过大的教学工作量可能耽误其自身继续教育的机会,对长远发展不利。某些高校将教授、副教授等高资历教师优先配置给研究生教育,以支持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却弱化了本科教育的师资力量。本科教育的受损将直接影响高校本科生就业率和本升硕录取率,从而损害高等教育的根基。当前高校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教师学生比降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大大增加,短期绩效的考核指标不断上升,而持续的高校排名热更进一步助长了教师考核中注重短期成效的倾向。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生源结构和质量结构比过去更复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教书育人工作比过去要求更细致和到位,意味着即使教授同样数量学生现在的教育投入比过去也更大。与此同时,现代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除高学历高学位外,年轻化、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前沿理论、与时俱进等要求使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必须不断学习,而这必然占用教师一定时间、精力为未来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很多无法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得以体现,如专业方向的转变、新研究领域的进入、学术网络的建立等。来自学生和自身工作的双重压力使高校教师目前已成为竞争最激烈社会岗位之一,教师的身心健康、家庭等问题也随之越来越突出。若常规考核中能相对淡化短期绩效的考察,适当重视并承认教师长期发展的投入,则学生、教师和学校都能从中受益。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考评涉及教师切身利益和长期发展,标准化的考核方法便于操作已广泛使用,但要真正做到全面高效还要注意平衡好上述三对矛盾。具体的考核细则和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制定,在探索中改进,在实践中完善,才能将考评作为动力指引教师快速进入职业生涯的高峰期。

1-5CHINA: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系周志民

一、引言

人类沟通方式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为世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知识经济主导的新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资源的生产力升级的经济时代。知识贡献大、知识更新快、竞争压力大、社会资源有限,这一切都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适者生存。作为处在这一时代尖峰的大学生,需要刻意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以强势的竞争力来谋求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而作为大学生培养机构的高等院校,则必须担负起新时代的育人新要求,重新确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什么是CHINA

总的来看,成为有竞争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大学生培养的大方向。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笔者对应地提出了五个具体的分目标:创新(Creativity)、健康(Health)、智慧(Intelligence)、网络(Network)、进取(Ambition),简称为CHINA。

1.C——创新

创新指的是与众不同,推陈出新,不固步自封。在新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唯有创新才能使自己居于前沿。创新不单指一种更新换代的行为,它更多指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怀疑现状的意识,一种不断挑战权威的意识。从众多个案来看,创新是许多优秀人士的基本素质。例如,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创造了方便用户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戴尔公司的迈克尔·戴尔创造了定制电脑的直销全新模式;雅虎公司的杨致远创造了变革资料查找方式的搜索引擎;盛大科技公司的陈天桥开拓了网络游戏新行业;腾讯公司的马化腾创造了网络聊天工具QQ。他们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究其原因,创新首当其冲。成功只属于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不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时代骄子,只能沦为平庸之辈。

2.H——健康

健康指的是身心保持一种正常的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新时代是个竞争压力大、社会资源不足的时代,人们唯有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精神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许多同学往往认为社会需要的专业才干,身体和心理状况倒是其次。这导致了很多同学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导。没有健康的身心,正常的工作都无法进行下去,又谈何竞争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但心理问题却往往被忽视。而这已经成为阻碍当代大学生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就与同龄人缺乏足够的沟通,与长辈又普遍存在代沟,因此心理相对脆弱。在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因受到学业、情感、经济等问题的困扰而走上绝路者已不鲜见,如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完全是因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因此,在学习之余,兼顾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绝对必要的。

3.I——智慧

智慧是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能力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未知的世界等着大学生们去开拓,没有一定的智慧是无法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大变革都与人类的无穷智慧紧密相关,例如电的发明加速人类生活的现代化、蒸汽机的方面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一个虚拟而高速发展的新世界。可以说,智慧表现为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否认,智慧与先天遗传有关,但后天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因此,要提高智商,不断的学习、思考、积淀是非常必要的。学习的关键在于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是智慧的来源。知识体系的结构由专业和兴趣决定,在高校学习的4年时间就是大学生们知识体系形成的黄金时段。

4.N——网络

此处,网络指的是善于构建人际关系网络。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在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当前的社会竞争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而是关系链之间的竞争。再有能力的个体也无法与团队相抗衡。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就无法有效地与人合作,也就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立足。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同学要么性格太冲动,要么性格太孤僻,结果是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与同学关系淡漠。这都是非常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因此,在高校学习的时间里,大学生应当刻意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些关系将为大家日后的发展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

5.A——进取

进取是指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竞争加剧的社会,有限的机会和稀缺的资源只能眷顾那些处于浪尖上的人。要想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获得机会和资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没有充足的上进心和积极的心态是不行的。然而,在我们与同学们的接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太过于满足现状,不愿付出努力来达到更高的层次。长此以往,他们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人。这是大学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些高校教育者的职责。

三、如何培养CHINA型的大学生

CHINA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明确而有效的目标。为了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CHINA”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应当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营造一种适合创新的氛围。例如,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禁止采用惯性思维,鼓励他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是背诵标准答案;举办一些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的比赛(如模拟创业、产品策划等)和讲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在授课时,在讲解完经典理论之后,也应当多谈谈自己的观点,身体力行地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绝大多数创新都是以前人的成就为基础的,因此,多向先贤们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不能抛开现有知识谈创新,那样的创新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正如牛顿所说的,“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身心

锻炼大学生强健的体魄靠的不是每年一次的校运会和其他不定期的各类体育比赛,更重要的是平时的坚持。每天学校至少应当为学生留有半小时至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将体育锻炼情况加入到先进个人和班级的评选标准当中去。社团部当中各类与体育有关的协会团体应多安排一些训练活动,多吸引一些同学参加。

培养健康的心理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项工作。举办一些心理讲座、安排心理学老师进行辅导、鼓励参与健康的活动、推荐阅读健康的书籍都是必要的举措,但通常参与和配合的同学有限。笔者认为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心理测试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因为心理问题往往是潜在的,有时连当事人自己也不能察觉。对于测试出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同学,应当特别留意。

3.构建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大学阶段应当是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本质上看,学习包括“what”(学什么)和“how”(如何学)两个问题。前者是指学习的内容,后者是指学习的方法。学习内容包括由专业和兴趣所决定的知识体系。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搭建知识体系的架构,然后教会学习的方法。可选择的做法是为学生推荐阅读专业经典名著、举办前沿知识讲座、分析成功人士的知识结构等。关键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后者通常更为重要。因为,现代教育应当偏向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等。

4.鼓励大学生融洽关系

教师首先要通过观察和访谈法掌握学生关系的一些情况,尤其关注一些性格冲动和性格孤僻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上存在障碍,长此以往,今后很难与社会接轨。事实上,他们也渴望与人交往。因此,针对这些同学应该采取一些鼓励沟通的措施。例如,让一些活跃的同学带动一些性格孤僻的同学,形成互助组,多与他们沟通;每次集体活动都邀请他们参加;让他们尽量在公开场合表演、发言,获得别人的鼓励,获得自信心;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更多地要求学生以团队的组织形式完成课程任务;教师多与学生谈心,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等等。

5.培养大学生的进取心

培养大学生进取心的关键是使他们摆脱甘于平庸的心态。要让他们知道,平庸在新时代是一种落后,“江中行舟,不进则退”。为此,学校要多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介绍他们奋斗的历程,以激发学生奋进;要多开展各类比赛(包括体育、娱乐、学习、生活等),鼓励更多的同学参加,使大家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享受成功的喜悦;要经常表扬学生的进步,即使进步微不足道,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上升。

参考文献:

①杨志坚、喻岳青:《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4月。

②张书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哲学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3月。

③李丹青:《确立学习力创造力培养目标,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年1月。

④胡斌武:《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转变》,《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月。

1-6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认证的思考

工商管理系崔世娟

一、我国高等教育面对WTO以及国家的扩招,必须提高质量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经过100多年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和由小变大的过程。至今,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已有1 070余所,先后为国家输送了约2 000万高级专门人才。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两个较为突出的趋势:一是为了适应国家对专门人才的需要,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推进大众化,教育受众的数量必然会大幅度增长,相应地就会影响以下的各方面因素:①生源因素即由于教育规模扩张和录取条件的下降,原来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一些生源成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②教育资源因素即由于高等教育的急剧膨胀,学术数量的大幅度增长,而服务于教学的后勤方面资源发展滞后;③教育过程因素即由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往往教育计划落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往往不能针对新的生源质量进行及时的调整和适应周自强:《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国际人才竞争》,《北航校友通讯》2003年版,第196—208页。,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二是我国加入WTO后,政府曾经承诺将要开放教育市场。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是大量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品牌会涌进我国,国外独资或合资的教育机构会抢占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杨移贻:《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高教探索》,2002年1月。,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与国外教育结构争夺市场的竞争威胁。

在我国高等教育模式进行转变的同时,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新的特点: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除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生产力,使其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还具有精神引导和精神享有的功能;世界各国都将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来完成。许多国家的快速发展和飞速前进,是与其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息息相关的。如印度的高等教育超前使它的软件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人文化的回归,对高等教育高质量的追求,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即将面临的激烈竞争以及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转变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该何去何从?

二、借鉴企业管理质量认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寻找更加规范、科学和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借鉴企业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明确指出:“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的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借鉴。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并迅速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运动,企业管理被大量地引入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教育管理中不断地借鉴企业管理的思想和做法,质量管理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在英国,1995年颁布了《教育和培训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申请ISO9000的指南》。在加拿大则由学校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学校质量认证标准,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认证。所有这些国家引进企业管理思路的基本立足点,都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组织,教育机构与企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而作为组织管理的有效方式,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完全能够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教育机构同工商企业相比,虽然其目标、活动内容和方式、质量的评价标准等有着众多的区别,但它们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组织,其活动过程以及组织管理方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种的资源的作用;都存在一个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因此,借鉴企业管理思路,引入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应成为我们改革高教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校引入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我国也有10多所学校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他们的经验都证明了引入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杨移贻:《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高教探索》2002年1月。。

三、英国、美国高等教育学校质量认证的相关做法

英国设立有一个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提供给学生的服务与帮助,到教师队伍素质,英国的每一所注册的学校都要接受政府严格的监督检查。按照统一标准对每门课程评估,结果公布,使学生可以清楚了解开设相同专业的所有学校的教学质量情况。英国的各个院校要接受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的严格监督。其中,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对专业的教学质量予以鉴定,发表报告,指出长处和不足;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就学校如何保证授课和证书质量进行审查,审查结果亦向社会公开发表。这两家机构自1997年合并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以来,效率更高了。英国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由学校外部考官进行认证的,不是学校自己说了算。甚至连学生的考分也不是单独由学校的老师来评判的,还要经过外部考官的认证。如果考官认为老师的评分不合理就可以进行调整。经过这样一个管理和认证体系的运作,英国每一所大学颁发的文凭都得到了国际公认,而且,大学之间的文凭可以互相认可。英国政府定期通过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行评估,并把学校在总体和专业方面的排名公布于众。

那么美国是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呢?首先为了保证教育的基本水平,美国引进了非政府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有两类,一是对专门院校(如艺术、音乐院校)的认证,这由相应的全国性认证机构认证;而普通高校则划分成中部、新英格兰、中北部、西北部、南部、西部6个地区,由相应的地区性认证机构认证。美国经过认证的所有大学每10年重新认证一次,这些大学每次都必须提供一份自述报告,认证委员会协会对这些大学进行视察,视察过后,再提交一份报告。另外,学校每年要提供一份年报,每5年提供详细一些的报告。如果某个学校有重大变动,认证机构需要重新视察这所学校。其中两点关键的,是认证机构要保证学生能够得到高等学府所承诺提供的教育,而且高等学府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不断改进工作。认证机构对学校进行视察之后,会向联邦政府提供一份报告,联邦政府会按例发表一份经过认证的学校的清单。认证不仅看大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要核查它的资源,比如说财政状况、师资情况和课程设置。除此之外,还要核定这个学校能够充分地把资源提供给学生,并保证教学不断地得到改进。

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推行质量认证的建议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估系统来监控、评价各高等教育学校的质量情况。一套完整的监控、评估系统至少要包括三个层次:①高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和监控系统,侧重于对教学质量过程的控制;②官方或半官方的专业权威评估机构,其中包括以专业人士为主要构成的中介结构,主要侧重于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③民间传播机构,包括大众传媒。它以结果评价为主,主要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反应刘晓欢:《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改革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职教论坛》2002年10月。。

结合以上评估方法以及其他国家的方法,我国高等教育推行质量认证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运作:

(1)加速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的建立。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教学质量认证机构。所谓独立,是指第三方与第一方和第二方在行政上无隶属关系,在经济上无利害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认证活动及其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一般认证机构经国家认可机构认可后,在认可的行业、产品范围内从事认证活动,通过认证的组织颁发带有国家认可标志的认证证书。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有必要推进教育认证机构的发展进程,成立从事教育认证的专门机构,对建立国际上通行的质量认证体系的高等教育学校进行质量认证,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2)在建立第三方质量认证体系的基础上,推行高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学校的国际认证,有必要在学校内部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等质量管理理论加强质量,对自己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在内部持续改善和外部质量认证的双重作用下,使高等教育质量得以提高。

(3)国际质量认证更强调过程的评估和认定,而不单是结果的评估。要达到满意的结果,必须要有满意的过程,因此要对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的认证,要建立教育过程的规范化。这首先是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的规范化,同时是管理程序的规范化,还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最后还有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的规范化。通过国际认证,便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办学和民办大学的发展,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

(4)在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中,最有效的评估是社会评估,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由社会评估团体组织的对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的全面评估工作,在我国尚无先例。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社会评估机制的建立,从社会团体以及社会舆论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质量。

1-7营运管理视角下的大学教育过程分析

工商管理系金元吉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将一定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大学教育活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社会活动,从中国的孔夫子、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现代的夸美纽斯、布鲁纳、约翰·杜威、巴班斯基,有关的论述层出不穷。这些论述,主要是基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的考量为多。

营运管理是创造商品或提供服务之系统或流程的管理。我们从营运管理的眼光来看,教育过程就是一种提供服务之系统和流程的过程,同样遵循营运管理的一般规律。

教育过程是教师、学生、教育资源(各种媒介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校借助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价值度。用营运管理的眼光看,我们得到几个新观点,对大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一、学生是学校的客户,是消费者

新中国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收学费的,师范院校还有伙食费补贴。现在学生交费上学,按照国人的收入水平比例,交费数额是很大的。何况还有机会成本。由是观之,教育过程双方的关系已经具有了市场经济中交易的一些特点,虽然与市场经济典型的交易行为还有差异。学生是学校的客户,学校要以一种服务观念、负责精神,提高学生的满意感。学校的教育过程是应该被监督的,是可以被批评的。教师对学生的“学”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也要进行评价。学校和教师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投诉教师、投诉学校的情况已是屡见不鲜,状告学校也时有所闻。所以要重视学生的抱怨,要有处理机制。现在中国的大学在这方面缺乏正常管道,处理方式也是随意的。

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具有自我组织、自我适应、自我更新的能力

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一个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购买了学习产品后,结果会大不一样。现实的情况是学生普遍不善于学习,缺乏足够的学术训练。如四年大学本科,唯一写的一篇论文就是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水平可想而知。所以,要有正规化的方式,对于学生如何学习提供指导,如何研究进行指导,使学生具有自我组织、自我适应、自我更新的能力,使我们提供的教育产品为供学生受用终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向在校生提供附加服务

在校生除了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了解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外,还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学习并考取一些专门的资格证书,如旅游专业的导游证、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项目管理证书以及信息工程专业的一些编程水平的认证。学校应该组织这些工作,以利学生求职有更大的竞争力。

四、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以前中国的教育是学年制而非学分制,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科目基本一致,同学之间你懂的知识我也懂,你不懂的知识我也不懂。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开设主修和副修课程,还有双学位课程,在学制上也从四年增加到最多八年,灵活安排,扩展知识,挖掘潜能,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顾及学生的个别需要,适应多彩的社会。

五、建立毕业生的客户管理系统(CRM)

客户关系管理(CRM)这一名词,最早是由著名的IT研究机构Gartner Group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透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身价值。

在大学里,无论学生在校还是毕业了,他们都是我们的客户,都是我们的重要资源。大学形象的建立、大学的发展要依靠他们。

1.跟踪学生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大学对毕业生的管理非常缺乏,学生毕业以后,是出国留学、考研,还是就业?就业情况怎样?学校往往缺乏了解。我们应该建立起学校的CRM系统,了解学生毕业以后的动向,关注毕业生的发展。学生经常讲“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但学校似乎对于毕业生以后的发展不太关心,这样就丧失了宝贵的毕业生资源,特别是丧失了可以引以为荣的优质资源。

2.为毕业生的知识提供维护保养的机会

教育要为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如同商品的保修,降低使用者的购买风险。学生在学校里学得很多知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所学和所用是有差距的。在实践中也暴露了自己的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要打好基础,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也要建立一种机制,在学生走出校门遇到需要时,可以方便地再回来选修几门课程,拾遗补缺。以前有的高校尝试过毕业生还可以在学校办“校友图书卡”,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补充和更新知识,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3.提供后续增值服务

消费者购买一种产品时,也会非常看重它的后续增值服务,这是提升服务品质,增加产品吸引力的重要一环。学校起码可以利用他处于学术前沿的优势,举办学术讲座,让毕业生回来听讲。进一步而言,我们能否建立一个平台,就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探讨,给以指点。还可以举办专业研究生班,为毕业生提高知识水平增加渠道。

4.听取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特别是在和其他学校毕业的员工在一起工作时,会对自己学校教育的优势劣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种意见反馈给学校,对于改进教育方式、提供更优秀的服务产品是宝贵的经验。

六、提升教育质量的大学职员因素

我们可以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服务过程,在企业里服务人员叫员工,现在大学里的工作人员统称职员。从营运管理角度看,任何服务行业都有其提升服务品质的方法,哈佛商学院的詹姆斯·赫斯克特(James L.Heskett)(1987)提出的提升服务品质方法中的员工要素有四项:

1.根据顾客的反应给予员工奖励

任何行业的营运管理中,这个原则很重要。违反了这个原则,会使员工的积极性很受打击。在学校里,学生学的效果怎么样?现在大学里普遍缺乏评价标准。那么教师教的效果怎么样?也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或者说考核标准的效度是不高的。有的学校缺乏细致的人力资源规划,正好缺某门课程教师,就指定一位教师去上,但很有可能该课程并不是这位教师所擅长的,尽管这位教师的学位、职称都很高,其结果是学生的评价低。但评价低并不妨碍他有很高的回报。因为他可能在某项科研上很有建树(也有可能该项科研与他任教的课程无关)。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给教师打分评价,但这种分数又不作为对教师奖励的依据。这说明我们的奖励制度是不完善的,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根本无视学生的反应,起不到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2.使服务人员与顾客保持密切接触,尤其是后台的作业人员,使其了解自己的重要性

大学里除了教师外,还有大量的教辅人员、党务部门人员、行政部门人员、后勤部门人员,统称职员。有些和学生的接触多一些,有些并不多。学校各部门和学生的接触多,就能多体会自己的重要性,体会自己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自己工作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学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有些为学生服务的部门,工作设计以怎样方便自己的工作为准,而不去研究学生活动的规律。没有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也无法体现出自己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3.妥善进行员工的遴选、训练,并培育其对组织的向心力

大学教师较之于公司的员工,遴选的方法更为复杂。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最少,是计划经济痕迹最深的领域。遴选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书,实践知识欠缺。例如大学的商学院教师很少做过经济管理工作。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一个教师离开大学去公司工作,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回到教师岗位上来了。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学校遴选教师标准,几乎只看论文,虽然有一些试讲课程的环节,也是软性的。大学最基础的工作是教学,教师的遴选标准中应该排在第一位的教学能力却被忽视了。这样对服务产品质量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训练方面也是问题多多,对教师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进修学习动力不足,学校缺乏制度安排,全凭教师自己个别实施。

4.利用工作与服务传递系统的设计,形成工作团队自我控制,以利服务品牌的维持

大学的工作流程不像工厂那样主要靠工作程序控制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要求严格划一。而是个人的发挥比较多。个人发挥多就产生了许多问题:一些课程,特别是基础课有很多教师上,是否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各个教师的讲课风格不同,有的教师班上很多学生,有的很少,怎么办?是否要用统一的考卷?教学质量如何评定?提高协同工作水平成为一个大问题。

教师更多的是从事非程序性工作,不用天天上班,更不用打卡上班。这就需要给工作团队(院、系、教研室)自我控制的权力。大学教育中严格的教学进度安排,严格的上下课制度并不适用于每一个课程,例如艺术类课程,例如理工科的一些实验课程,例如社科专业课程的一些参观调查环节。

非程序性的工作决定权要分配给从事开发和实施问题解决方案的团队,因为他们最接近工作流程,对流程最了解,比领导更适合做出有效的改变以提高流程效率。一个教师工作团体,包括院、系、教研室、研究所,或者是学科组,对学科性质特点各异,学生成熟度各异的情况,教育方法如果强求一致性、统一性,反而对教育效果不利。教育方法应放权给工作团队,鼓励他们自我控制,呈现出在目标一致下的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景象。

以上是尝试用营运管理的视角来分析教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一种新的学科来探究一个老问题,会发现在传统学科自身研究中难以发现的问题或者是不太明显的问题。用营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过程,对于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应对新的挑战、学生对教育服务的评价、提高教育服务品质、学生客户管理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带来有益的启示。

1-8脚踏实地创新路名牌专业展风采

工商管理系张雪宁周志民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于2005年4月14日接受了广东省第四批名牌专业专家组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评估。在校领导和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校办和教务处的周密组织、工商管理专业的师生共同努力下,此次评估得以顺利通过。2005年6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粤教高〔2005〕95号文件颁布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评为第四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专家组对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听取了学院刘莉副院长汇报专业建设情况;实地察看了专业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设备等;按评估指标要求,核查了相关内容的参评材料及文档资料;召开了高年级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专业的办学意见;最后经过专家组认真的讨论评议,形成了对工商管理专业申报广东省第四批名牌专业的评估意见。

下午5:30,在办公楼201召开的工商管理专业专家评估意见反馈会上,专家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永杰教授宣读了评估意见。专家组肯定了该专业22年来不断努力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说:“此次申报的工商管理专业创建时间较长,教学管理较规范,教学水平较高,有一定的教学特色,师资队伍水平高,结构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学校环境优美,学生热情饱满、充满活力,给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他还提出了几点整改建议,主要内容为: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对重点教师的培养;

(2)进一步加强高质量教学成果的培育;

(3)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

(4)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规范性。

与会的校、院领导对专家组提出的中肯意见表示感谢,同时指出此次评估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是个巨大的推进,对学校2006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有促进作用,一定要以评促建,把学校的教学工作搞好。

深圳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建于1983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周惠兴教授、汪洋教授等负责组建。该专业与深圳大学相伴而生、同步成长,已经走过了23年的风雨历程,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质量和专业特色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特区建设的骨干。它是深圳大学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专业之一,也成为深圳市培养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摇篮”。2005年6月,已通过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评估,正式成为广东省第四批名牌专业。

下面就该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与改革、教学水平与质量、效果与特色等方面作简要总结。

一、师资队伍

该专业师资队伍呈现以下特点:

(1)资历高:现有教授11名,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

(2)学历高:拥有来自全国各知名高校或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职教师35名,其中博士15名,占45岁以下教师总数的58%。

(3)职称高:35名教师中,有副教授以上教师29人,占总数83%。

(4)年轻化:45岁以下教师26名,占教师总数的74%。

(5)外语水平高:部分老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有5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6)综合素质高:现有“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学术骨干2名,省部级(含副省级)先进教师5名。

二、教学条件

(1)拥有经济信息管理、商品学两个实验室。高新仪器设备有5件,价值约75.1万元,其中38%为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仪器设备,实验可达到单人操作。按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开出6个实验,开出率为100%。两个实验室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开出数为2,占实验数的比例为33.3%。经济信息管理实验室开放率100%,开放时间达52%。

(2)拥有固定实习基地15个。这些实习基地经深圳大学与合作单位签订协议,并以“深圳大学校外实习基地”名义挂牌,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达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3)CAI课件研制和教学能力强。95%以上的教师都采用自行开发的多媒体教学(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CAI课件中有2项获省级奖励,2项获校级奖励。

(4)多媒体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已有4门专业课建立了可在网上运行的多媒体资源库。

三、教学管理与改革

(1)教学文件管理规范。努力夯实办学基础工作,实施科学、严格的教学文档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试验大纲、试验指导书齐全、完善。

(2)教学计划执行严格。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培养过程,杜绝计划执行的随意性,不允许擅自变更教学计划,并建立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予以监督检查。

(3)课程建设水平较高。近年来加大课程建设及投入的力度,现有2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门校级重点课程。

(4)教材建设成效较显著。4年内公开出版教材9部(含电子教材4部)。

(5)教材选用合理。19门专业必修课中有16门选用国优、省优、部优、面向21世纪教材或近3年来出版的教材,比例为84%,此外还选用外文原版教材4部。

(6)专业改革与建设成绩显著。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调整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引入多种教育资源(如引进外籍教师和外文原版教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7)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较大幅度地修订了教学计划,创新了培养模式,科学地设置了校、院、专业三级“进阶式”课程体系,鼓励优秀学生修读主副修、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更多的“三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技能水平高)和“三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外语实践能力强、创新思维能力强)。

(8)教学研究热情较高。主持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3项,出版教研论文集1部,近4年平均每位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1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并举办多次教学改革研讨会。

四、水平与质量

(1)教学成果显著。近两届教学成果奖总数为7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科研水平高。近4年,该专业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总经费395万元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出版专著25部;发表学术论文162篇,其中在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总数为10篇。

(3)学生思想品德高。近两年毕业的学生中有80%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003届、2004届学生中分别有32人、65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本专业学生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组织集体献血、向贫困地区献爱心、参加深圳义工活动等。

(4)外语水平较高。该专业本科生近2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平均通过率为78%。

(5)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严格。该专业建立了严格、规范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了《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引》,严把选题、写作、答辩等环节质量关。

(6)研究生考取比例逐年提高。近2年本专业学生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平均为12%。(7)主干课程教学质量好。该专业主干课程均由高学历、高职称、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他们严格按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检查监控教学质量,校、院、专业还实施了教师同行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学生座谈会制度、学生对教师的网上测评制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制度等。

(8)学生创新能力较强。该专业学生思想活跃,创新实践的热情和创新能力较高。他们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校级等各类教学和科技竞赛活动,已获省级以上教学和科技竞赛奖项3项;而且在近两届的深圳大学“创新杯”大学生课外管理学术作品大赛和深圳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本专业有多位学生获奖。近两年来,三、四年级学生每百名学生平均发表论文(或作品)6篇。

五、效益与特色

(1)生源质量较好。该专业近两年平均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报考率为146%,实际录取平均分高于同批学校录取分数线48.5分。近两年生源质量在学校各专业排名中处于前22.8%以内。(2)毕业生就业率高。该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2003年100%,2004年99%,两年平均99.5%。(3)社会评价高。用人单位对近3届本专业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较高,满意率为100%。

(4)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高。江苏红豆集团董事长周海江、深圳发展银行行长李敏、香港海华集团公司董事长何泽世、澳门博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海明、深圳市南岭村党总支书记张育彪等都是优秀毕业生的典范。

(5)社会贡献大。20多年来,工商管理专业采用自主培养、境内外联合办学等方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通过课题研究、决策咨询、人员培训、参与管理等方式服务广东、服务深圳。

(6)创新专业素质教育模式。①实施8年弹性学制,建立按学院招生后选专业的新培养模式;②与日本、韩国的大学合作办学互认学分,建立中外“双校园”培养模式;③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建立的英语口语测试等五个测试中心的素质测试;④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资质认证,如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⑤设立创新学分,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参加竞赛获奖等可以奖励1-8个学分。

(7)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①该专业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适应性的育人原则,采用学生与专业双向选择的方法,划分专业进行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②该专业鼓励优秀学生选读主副修、双专业、双学位,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8)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力强。①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②在高年级推行研究型教学法;③采用双语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国际化专业水平;④面向学生构筑学术交流平台。

(9)学生创新能力强。该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网站、公司等多种创业实践;参与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全程组织实施了管理学院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项目等。

(10)实施教学民主管理。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吸收学生参与教学改革与管理。譬如,已举办了两届“管理学院院长书记与你有约”恳谈会、组织学生参加管理学院教学改革论文大赛、实施学生网上测评教师教学质量,等等。

1-9对电子商务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考

信息与系统管理系张灵莹

伴随着全球商务电子化的快速发展,培养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刻不容缓。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我们有必要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电子商务企业类别及其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层次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国际电子商务培训认证项目(E Commerce Engineer Training &Certificate Item,IECE项目)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从横向上可以把电子商务有关的企业划分为三类;另一方面从纵向上又可以把企业内从业人员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对电子商务有关企业的类别划分

(1)电子商务运营企业:企业主管业务完全或绝大部分依赖电子商务模式开展,如大型现代电子商务网(B2B)、时尚购物网(B2C)等。

(2)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优化供应链的手段,其应用由企业的某个或某几个业务环节组成。多为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如电子采购、电子销售等。

(3)电子商务开发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的企业,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等。

这三类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标准是有明显区别的,清楚这种需求上的差别,对于我们明确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特征非常重要。特别是深圳大学,更担负有为深圳市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重任,所以,我们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一定要与深圳、广东等区域发展经济和区域经济特点相互结合,在设计培养方案的时候才能做到培养目标明确。

(二)企业电子商务相关从业人员的层次划分

1.操作层人员

综合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熟悉互联网使用,具备文秘人员的基本素质,知晓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式,具备数据管理的观念及基本知识,在企业中从事现代化文秘工作、网站维护工作、电子商务系统数据采集及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的基本工作。

2.实施层人员

具备扎实的现代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基础、了解企业业务流程、能够将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变为现实,在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企业电子商务改造、电子商务系统应用与维护。

3.决策、策划层人员

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及企业运作经验,通晓电子商务技术概况,熟悉把握行业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及价值链,可在企业中从事的工作包括: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设计人员、企业电子商务改造领导人员、企业竞争情报分析人员等。

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

由于电子商务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所以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特点之一,就是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拥有足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既要懂得电子商务技术手段,能将商务技术转化为电子商务应用,又要熟知一些电子商务环境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因此,电子商务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需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只是这几方面知识的简单堆积。

由于电子商务人才是一类实务型的应用人才。所以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特点之二,就是要求培养市场急需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因此一定要突出其实务性的特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现有技术解决方案,现有操作解决方案,现有流程再造和管理再造等解决方案的整合能力,具备初步的独立提出电子商务某个领域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和进入电子商务实际环境,能够熟练操作和运作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

由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方向的多元化特征,所以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特点之三,就是要求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上必须坚持多元化特征。人才培养方向的多元化将有助于将来满足不同行业市场需求。这种多元性恰好可以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出各个学校当前的办学特色,使我们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以企业需求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比如,侧重技术性的人才,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维护、升级和日常操作管理;侧重商务型的人才,主要从事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战略分析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如果按未来从事的行业不同,也可以培养侧重电子商务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支付)的人才,他们分别可以从事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以及网上银行(支付)等行业的工作。

由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所以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特点之四,就是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层次多样性特征。如果我们把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些,那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多层次结构,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具体来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可以分为三层:一是操作层人才,二是应用层人才,三是管理层人才。这三个培养层次主要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其中本科层次,包含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双学位、副修等。偏重技术的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各自领域的掌握操作解决方案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偏重商务的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各个不同行业的掌握实现和应用电子商务的商务实践人才。

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MBA)、博士和博士后,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整体规划与设计能力,具备初步的独立提出电子商务活动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为市场提供所需的电子商务管理人才,比如企业的信息执行官(CIO),企业电子商务高级主管,科技部或信息技术部经理等。

三、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培养设计

(一)明确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类型,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的融合性很强,它绝不是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三方面知识的简单叠加,而应该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的、具有知识融合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如何进行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及提出合适的专业要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培养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原则,教学是关键,课程设置和教材是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尽量消除或减少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体现出电子商务的主要知识点。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应采用全国一致的标准和要求,对于专业主干课程,应尽可能全面开设。此外,还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选修课中突出各学校的特色,并以模块的形式建立起自己的专业侧重方向。

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中,经过系统设计与系统管理,优化教学方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实验教学等,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

(二)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实验内容设置,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

在课程教学中需要通过电子商务实验室配备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使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模拟系统来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教学试验应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学生掌握实现电子商务需要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所需的基本软硬件环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与动向,了解和掌握企业网站的建设重点,掌握网络设备和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掌握如何设计和开发电子商务系统。

我们希望能够在电子商务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完成各组网的开发工作,提供电子商务项目开发所需的网络环境,形成专业实验室。配合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网站设计、网页制作、信息维护、数据库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营销、交互功能、电子商务运行中的组织与管理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和培养;同时,还要成为教师带领学生提供电子商务科研项目研究与开发的基地。

通过专业实验的训练和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新项目的开发,使创新实验成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的孵化器,使学生可以在大学毕业前就着手进行电子商务的创业实践。

四、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培养实践

(一)突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特色

(1)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学科建设,使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与深圳和广东的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经济管理综合能力、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专业上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教学网站建设,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特别是在专业教学各方面,做到精品课资料、教师讲稿、课程答疑、试题库建设、考试、作业、相关资料查询等工作实现网络化。

(4)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提高学科层次和教学质量。

(5)积极开展校际联合、校企合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造实践基地。

(二)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使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弥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缺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综合训练系统,培养具有较强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

(1)引进先进的企业电子商务实用软件系统,构造虚拟企业模型,设计企业管理、业务模式和供应链系统,设计实施方案。利用校园网,在网上开展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学生能够在高仿真的条件下,学习电子商务各环节的业务内容。例如:网上发布整理信息、电子订单业务和交易认证业务;网络营销和服务;供应链业务等等,从而成为一种专业的综合性教学实训系统。

(2)引进电子商务知识学习考试系统,在校园网上供教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电子商务集成应用系统的业务知识,及时了解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还可以通过联机试题库系统进行考试、测试等。

(3)在完善校内电子商务网站的基础上,向校外延伸,发展校际之间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训的合作关系,建立区域性的电子商务教学网站,拓展远程教育。

(4)开拓与企业合作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途径。教育和培训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应用软件,必须对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进行持续的培训。

(5)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可行性。如利用学生网上实习,将电子商务的专业训练与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相结合。学校可以加入企业网络,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这样既可以为企业节约许多人力,也可以为学生增加实际工作的经验。

五、小结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设置的学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无论是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探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均需要不断加强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能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1-10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研究

信息与系统管理系刘耀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从传统的基于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的商业数据交换方式快速转向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国际互联网为商业平台的新型商务模式,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的应用,展现出未来商业新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获得更大商机的有效方法。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及其广阔发展前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许多大学相继成立了电子商务专业,并使电子商务成为了新兴学科。但由于该专业比较新,电子商务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设立电子商务专业时缺乏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研究,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和实验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此,有效组织实施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培养合格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对于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二、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商务教学是在1998年开始的,一些大学对企业营销和管理人员进行了电子商务培训,以掌握电子商务这一种新型贸易方式,以及利用网络来运作电子商务。在1999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与IBM(中国)公司合作建设电子商务学科。开设系列电子商务课程,培养了一批电子商务的大学生。同时,面向企业培训电子商务各类经营管理人才。2000年,人民大学、广州商学院等学校也分别建立了电子商务教学与实验中心,并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软件、电子化教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2001年后国内又有许多大学相继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或方向,开设了系列电子商务课程,并在教学资源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

由于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电子商务教学首先在一些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得到开展,但其侧重点在于相关的技术领域,主要着眼于技术知识、系统环境、安全保证和综合解决方案等方面。最近几年,许多财经类院校也逐渐开设了系列电子商务课程或创办了电子商务专业,他们主要侧重于电子商务贸易过程的信息流分析,电子商务的管理和运作,电子商务在现代商贸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以及如何培植电子商务营销和运营的环境、电子商务的安全、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关注于电子商务信息流、物流在新型电子贸易活动中的管理和运作层面。这两类院校在开展系列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都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由于电子商务的实施不仅需要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需要了解其成本和效益、商业重组、物流配送、电子化商业中的会计与审计、仲裁者职能以及作为交换媒体的资金性质、快速反映时间、法律、政策、规则的发展趋势等等相关知识。因此,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还很不完善,必须深入研究。

三、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许多高校在设立电子商务专业时缺乏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研究,仓促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因此,在教学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计划缺乏目的性和原则性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建立的时间短,其理论体系也不完善,对电子商务也缺乏充分的了解,所以,在制定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时缺乏目的性和原则性,对课程的选择没有充分的依据,使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

2.学科知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由于在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高校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有很大差异。在所开的课程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分工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掌握应有的知识,学科知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3.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

电子商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既有商务和管理的内容,又有相关的技术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更迫切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仅仅设立了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一套简单的模拟实验系统,部分学校还没有实验室。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4.教材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虽然国内有些高校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一些教材,其内容差别很大,也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有些是系列教材,但并不系统,相互之间有重复和冲突。

5.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先进性

电子商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在讲授电子商务的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我国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手段缺乏先进性。

6.专业教师缺乏

由于各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时间短,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并且许多教师是从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转而讲授电子商务课程,懂技术的不懂商务,懂商务的不懂技术,所以有些较难胜任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四、改进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对策建议

1.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

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的本质与内涵,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要总体认识。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科学划分教学内容模块,合理地确定所开设的课程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避免知识重复、冲突和遗漏。必须保证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对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的要求。也必须保证电子商务专业必需的经济学、管理学、商务、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应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要求。

2.丰富和规范教学内容

丰富和完善电子商务的理论体系,加强其理论和实践研究,使教学内容完善、系统、科学。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规划和整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冲突和遗漏,规范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要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保证教学内容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3.编写系列化的完整的教材

组织专家规范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编写系列化的完整的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对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及时更新,以适应电子商务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4.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少的课程都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所以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而且还要开发和引进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所需的各种软件和模拟系统。此外还要与有关企业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5.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已成为现代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课程要求相吻合,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大大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要加大投入,为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

6.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虽然教育部举办过相应的电子商务师资培训班,但时间很短、其内容较浅,针对性不强,对教师综合能力提高不够。应该根据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有一定深度地进行培训。要有利于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各校也可以派教师到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水平。

1-1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职业通道模型构想

信息与系统管理系宋振晖

职业通道模型是联系学生职业与学科知识线索的工具,本文拟提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模型”的构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现实环境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面临的战略选择,第二部分分析创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模型”的意义,第三部分提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模型”的基本架构。

一、现实环境下信息系统专业所面临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在我国本科教育中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强调“学用一致”、“专业对口”,实际上在主张“知识需求与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另一种声音强调“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基础与综合能力培养,实际上在主张以“知识供给与发现”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声音,笔者认为都没有错误,可能错误的就是选择。应看到学校有差别、专业有差别、环境很复杂,所以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问题应作为“战略问题”来考虑,应知己知彼、审时度势,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首先,应承认不同高校之间存在差异。以深圳大学与清华、北大相比,清华、北大大多数学生可以读研,所以本科这种“高等教育”在这些学校更应看做“基础教育”,应为将来新的学习或研究夯实基础,而对于深圳大学的大多数学生而言,本科也许就是他们所能受到的“最高等”的教育了,面向就业可能是大多数人现实的选择。

其次,应承认不同的学科存在着性质的差异。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与数学学科为例,数学学科本身就是基础学科,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身就属于应用学科,因此在“知识需求”与“知识供应”的天平上也不应放同样的砝码。

最后,我们也应承认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动态性。这一点,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合分交错史”就是明证,在此不想赘述。我关心的是现实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呢?也许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还必须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为此,一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高等学校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发展观。正在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也要高度关注自己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二要适应就业工作需要,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三要适应加强就业工作的需要,深化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和组织机构的改革。要形成党委和校长亲自抓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加强人才需求分析,落实就业的机构、编制和经费,重建学校的管理流程。加强就业指导,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强有力的就业指导队伍和机构。四要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根据以上对于深圳大学现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特点、社会现状的分析,我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以知识需求与应用为侧重的培养模式应是深圳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战略选择,当然在此强调“侧重”实际上是反对极端,好的战略选择应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平衡与优化。

二、创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模型”的意义

如果说“以知识需求与应用为侧重的培养模式”可以成为深圳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战略选择的话,那么应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呢?笔者认为创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模型”应可以成为重要的一环。

“职业通道模型”旨在以职业导向为基本思想,建立职业与专业、专业与学科之间的“拉式”关系,重构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实现适应现代就业环境的专业人材的培养。具体地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模型”的意义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选择。

目前,我学院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在进入大三前进行专业的选择。就目前的情况看,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还是带有相当的盲目性的,我认为这与各专业没能在透明、客观等原则下,向学生提供完整、对称的信息有关。在信息不完整与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信息缺失一方而言,则意味着专业选择的决策成本,而对于信息优势一方而言,则意味着道德风险的存在(可以利用逆向选择获取利益),从整个学院角度看,则不利于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模型”将以客观的态度、透明的方式展现本专业的“所学与所用”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解决学生专业选择的信息不对称与不完整问题,可降低学生专业选择的决策成本。

第二,有利于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

目前,我专业学生在学业与职业规划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迷茫。主要表现在对“所学与所用”关系很模糊,有人认为:“计算机搞不过信息系统工程学院,管理又不如工商管理专业”,这说明本专业在职业导向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社会定位模糊,职业专长不突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力求理清社会需求,“以需定产”,建立学用关系,指导学生的学业与职业规划。

第三,有利于专业与学科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学科在国内外备受争议,一个独立的学科作为知识的一个子系统被认为应具有独特性(研究独特的现象)与自身的知识体系(本学科的知识构成及其关系),而信息系统作为发展中的一个学科,其独特性与知识体系相对模糊,具有很大的动态性与边界不确定性。在专业建设领域,由于国内很多大学是学科本位的专业设置方式,采用“推式”模式,将学科知识推入专业教学中,而由于学科本身的动态性与边界不确定性导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的“乱”、“杂”、“欠结构性”等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以需求为导向,使专业方向及其课程的设置有了很强的目的性与结构性,从而也明确了本专业所关注的学科重点与发展方向。使专业与学科建设由无序走向有序。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职业通道模型》基本架构

首先,此图包含三个基本集合:职业集、通道集、学科集,职业集是知识的需方,学科集是知识的供方,而通道集则是联系供需双方的纽带。在此模型中,我们主张职业导向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思想,因此,专业通道连接的是需求链(注意箭头放线),而学科本位的专业设置模式通常形成的是一条供应链。

其次,在职业与通道的关系上,我们主张职业导向,并不意味着一个职业决定一个专业或一个通道(高职教育模式),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一个“口径”宽窄的取舍问题,因此一个通道也可能对应多个职业。另外,上述模型是一个多通道的模型,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最后,在学科与通道的关系上,由于采用的是拉式模式,所以主张根据通道需求,确定需要哪些学科中的哪些知识节点。如果说,学科集是一个知识线索库,那么通道则可以看做依据专业需求条件而对知识线索库进行查询的“视图”。

1-12大学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组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本文是第二批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组合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2-44。项目负责人:刘军。

人力资源管理系刘军

一、问题提出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形式,经济全球化愈来愈明显,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冲破国界的束缚,融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全面提速,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接轨、担负着重要生产要素人才与知识生产的高等教育,必然首当其冲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高等教育只有研究对策,正确提前应对,才能更好地体现此一大背景下应有的“国际意识、时代意识、素质意识、改革意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我国近年来新兴的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善于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级人才而成为高校中深受学生青睐的学科专业。但从目前全国高校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来看,有的学校主要特色在互动式“案例教学”,有的学校则主要特色在“研究式教学”等,都显单调一些,而更多的学校还处在怎样让“案例教学法”成为良好的“常规武器”阶段;从专业教学体系来看,很多高校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一般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效率、公平、以人为本”等一系列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在不断适应需要中求变,在连续变化发展中求新。在此背景下,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时代性与应用性、操作性与人本性就必然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征。这里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与上述新的特征内涵相适应,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与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职场要求相适应?

作为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源管理性(管理管理者)、新理念性、高技巧性、强实践性”是其专业人才培养内在要求,也是其有别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专业教学体系上必须予以全面体现。为此,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内在要求,整体研究并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应、满足和突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要求,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二、“组合教学”模式总体架构

本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传统的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必须从专业要求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统一、专业素养与专业思维互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本研究通过借鉴,吸收国外著名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并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特点,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四个维度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组合教学”模式总体架构。

在教学思维上,强调用“创新思维、互动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同向思维、例证思维、幽默思维、美学思维”多视角组合八项教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以“悟”而知新;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课堂组合式教学、课程组合研讨教学、课程组合技能教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实践运作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网上远程教学”等网络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有力工具支持;在教学管理上,创新“双向跟踪测评系统”,通过其制度化、系统化建设,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反馈,达到教学信息对称之目的,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研究与实践的结论显示,“组合教学”模式的导入,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结构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和“授课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和“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转换。可以说“组合教学”模式对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三、多视角组合教学思维研究

新世纪“人才培养—人才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需不断对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实现这一动态平衡过程的前提条件是人才培养的预应与随动,而时至今日,其基本指导思想已不是某个单一思维能完全涵盖的,而必须依靠多视角组合教学思维。有什么样的人才发展观、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什么样的人才教学观、什么样的教学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结果显现。针对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本研究侧重在“创新思维、互动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同向思维、例证思维、幽默思维、美学思维”多视角组合八项思维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教学实践的关联上展开研究。

1.多视角组合思维的具体内涵研究

课堂是大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阵地,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授课的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过去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可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思、授人以智”。大学课堂教学,思路教育当重于程式化的知识传授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维升级中更好地获取知识。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本质内涵是指在同等条件下,个体所显示的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创造力的思维方式。倡导教师创新教育,就要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将学科中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其问题发现的思路为主线,突破一切框框条条,尽量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论述问题,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创新思维的意境。以创新思路为学习习惯的学生,其创造力将得以迅速提高,并将享用一生。

互动思维课堂教学不应是纯单向的过程,授受双方没有积极的、神采飞扬的调动与随动,定无明显效果可言。互动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率和超出常态的效果。具体方式上,可采用让同学作某一主题的一分钟演讲,老师来评述;也可采用对话式课堂教学法,即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实现思维的活跃、认识的深刻、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化。

多向思维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用多方向联系的观点,保持高度的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牵引其他学科、理论、实践来说明本学科的观点和原理。只有学会运用多向思维,才能使课程教的活、教的灵,使学生学的活、学的灵。具体可以是:现在与过去的联系、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形式和内容的联系、现实和案例的联系、人物和场景的联系、表达与听者情绪的联系等。

逆向思维就是在论述定理、定律、某一学术观点时,从其逆方向反论其正确性。如正确论述后,称“如果不是这样,则……”,课题组老师经多年实践,深感其作用明显,有些概念的逆向思维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戏剧性轰动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

同向思维根据心理学“认同心理原则”,人们普遍存在着愿认同、不愿争论,先为认同,则后不愿争论的心态。大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讲解与传授,而且还是观点论证与说服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语言活动过程。因此,心理学的“认同心理原则”同样适用,在课堂上多讲“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众所周知”等,考虑顺应、尊重学生听众的心理习惯,其教学效果必然明显。

例证思维即用“已知”来解释、推出、说明“未知”,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而就“未知”解释“未知”,在课堂上则是徒劳的、费力的、不可取的。具体方式上,可多运用学生熟悉的实践中存在的事例,或学生已知的知识来引导新的内容。例证思维对于学科中重点、难点的讲解,效果尤为明显。

幽默思维一是课堂教学中,运用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表情来讲解;二是在教学内容结构方案的安排上,留下悬念,往往能产生类似相声表达上“抖包袱”的引人入胜的效果,从而使原本不该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了知识和本领。

美学思维课堂教学美学思维首先应体现在语言上。一是应充满智慧语,而不是平淡无奇。二是语言音调、发音轻重的处理上,应视授课的内容具有色彩,该重则重、该轻则轻、抑扬顿挫。激昂之处,应似疾风骤雨、电闪雷鸣,掷地有声,给人以坚定、毫不动摇的信念;而平静之处,则应有平步青云之感;其次,应在动作上得体、大气。体随神至,目往动行,以动作助内容,则相辅相成;第三是仪表、表情。应穿着大方、整洁,加之表情随内容变化,一个眼神,一颦一笑,则其美无穷。而穿着不甚讲究、边幅不修、神情呆滞,一定不美,不美则引听者心烦,遂不生效果;第四是板书和电化教学。板书布置得当,整个板书工整、美观、紧疏适宜、留天留地留边,重点之处,更有彩笔标注,放眼看去,则一定生美;更可动用电化教学,如用视频投影仪,变板上辛苦作图表为精美的、鲜明的、彩色的银幕显示,视觉效果更加明显,且课堂不因作图画表而冷场,时间利用充分、效率高,单位时间信息量更充实。

2.多视角组合教学思维的教学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运用上述多视角组合八项现代教学思维,并将之不断形成教学意识习惯,统领课程教学始终,同时也在着力培养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多向、逆向等各种思维,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多视角八项思维与教学的关联实践,使课堂由单调变得丰富多彩,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立体化组合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学思维的落脚点,是教学中国际意识、时代意识、素质意识、改革意识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最终体现,也是整个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从课堂组合式教学、课程组合研讨教学、课程组合技能教学三个方面展开。

1.课堂组合式教学

课堂组合式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时间内运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使同学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使课堂上的学生在不觉中掌握课程理论,达到课程教学要求。

(1)“即时馈合式意境教学法”研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学“强实践性”的特点,“动用视觉、听觉器官去感觉、刺激,学习新东西”是教学的基本思路。21世纪的今天,更富意境、带有情节、给学生以更鲜明的视觉、听觉效果的影视片中的片断,则更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深刻印象。针对专业课程的需要,对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理念、原理甚至方法,本课题广泛搜集、寻猎、选辑了相关主题的影视片断视频,通过在课堂上的随学随放,课堂研讨反馈,达到引导学生感悟、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实践意义,并获得牢固掌握效果的目的。我们知道,作为准人才的大学生,由于阅历和对专业的社会实践了解有限,对一些现象的解读和对一些比较抽象的专业概念、原理的理解确有较大的困难。靠一味的说教和无味的灌输一定会让学生们或逃离课堂,或不逃而昏昏欲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了“即时馈合式意境教学法”。

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借助音响、影像、语言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生涩理论内容,以生动鲜明的信息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视听感官接受信息、刺激大脑、深刻表象、唤起思维,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专业兴趣,使课程内容在大脑中形成不易遗忘的刻画。上课时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进程,善于创设意景、制造气氛,展现课程内容相关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并及时反馈是即时馈合式意境教学法的要点。由于视觉意境具有比听觉意境更加鲜明的印象特征,有意识的影像视频就易于让人抓住事物的关键点,并与大脑中储存的各种视觉模式对比作自我识别,则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课程难点较易突破。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即时馈合式意境教学法”,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即时馈合式意境教学法的整体操作,让学生悟性大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2)“论辩式教学法”研究。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的“新理念性”特点,决定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易懂不易记”的事,这也成了很多管理类专业学生长期深感困惑的难题。根据认知规律,人的大脑在思维活跃、气氛急迫时,记忆的深刻程度会超乎平时。为此,本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部分课程中进行了论辩式教学。

其实施要点是针对人力资源有关课程不同章节特点,老师先给出一些选题,学生自主准备,在课堂上通过台上学生陈述、台下学生寻辩、台上学生再答辩,胜利者站台。“攻擂”式的论辩趣味横生,悟性效果十足,如在2002级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生学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第三章工作分析内容时,由老师给出的“强将手下无弱兵,还是强将手下皆弱兵?”选题,就引发了学生的一场激烈的大论辩。此方式一般安排在一章、一篇及整个课程学完后进行,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师生论辩式教学由来已久,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是采用此种方法教学,通过论辩来阐明道理,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是采用论辩式教学的典范,他把论辩式的教学提到空前的高度,在他的“学园”里,师生之间用论辩对话形式教学,由此掌握论辩之术,开启智慧。另外还有很多中外教育家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如朱熹、昆体良等。

管理学理论从来都是管理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和提炼,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又具普遍性。有些原理并非难懂,但因学生并无多少社会实践经历,致使难记成为必然,而学生通过辩论中大量素材、事例的整理和急迫情景下的运用急现,达到逐步理解、逐步感悟、渐入佳境的效果。如学生在进行“中小企业是否应进行员工培训?”的辩论中,获得了“培训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效果截然不同”道理的辩证感悟。

论辩式教学法的关键点是教师的最后总结。论辩不能是无休止的辩论,所以一定要有明确的总结,论辩结束后,教师作总结应指出各方在论辩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独到之处,形成较全面、较合理的观点,与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知识相呼应,加深学生对课程中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也可让学生小结,教师再归纳总结,也可由教师将之布置成课后书面分析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上各方的论辩内容自己再加工分析完成,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论辩议题。

(3)“对话教学法”研究。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写、学生听记的单向讲授教学方式。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因为教与学不仅是一种教者的知识、技能、思维的传授活动,更是一种学者能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思维的过程,而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对教学效果的好坏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这种能动性的考虑很有限,一般主要是通过课后辅导完成,但实践证明,时过境迁的滞后辅导并不能激发起学生多大的学习热情,这也是课后辅导学生不多的重要原因。目前,也有些大学采取课程全部让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办法,教师主导作用受限又成了问题。所以,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不同课程特点,寻找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双向”教学方式,则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来说,由于它的强实践性和经济发展、政策的相关性,课程教学必须保证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话式教学法”则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话式教学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其次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与彼此接纳,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对话式教学法”是体现“双向”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形式。所谓“对话式”就是在课堂讲授中,安排学生有一定时间提问,教师回答对话的一种教学形式。课题组经过多届学生“对话式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效果。“对话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四个步骤进行:

首先,在对话中增加学的趣味性。这是对话式教学首要一环。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这门课的欲望与兴趣,就无法把它学好。教师在教学中单向式地注重教的趣味性、内容的实用性,固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推动,但较有限。如果每次课再留出5-10分钟进行教学对话,使学者有疑即问,教者有问即答,教与学思路沟通,则效果当更为显著。如学生刚接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只知时髦,究竟有多大作用却不清楚,教师在对话中可联系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的成功事例,就足以使同学认识提高一步。

此阶段一般应安排在课程的前部某一独立内容的开始,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运用自己对本门课程的专业学识和广博的知识面,精心对话,多加“调味素”,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进一种充满趣味和富有想象的专业意境。

其次,在对话中激发学的能动性。这是对话式教学第二步。此阶段在讲授课程理论与方法时,将之渗透到学科史中,告诉学生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历程、思路、贡献者、最新成果、最新趋势。引领学生从过去走到“最前沿阵地”,并在不经意中说出管理中还存在的亟待研究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学生在对话中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再发动、再鼓动,以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姿态实现对话。通过此阶段课程内容的新与旧、理论与实践对比,学生会产生一种探究问题、研讨实践甚至标新立异的迫切愿望,这是极其可贵的。

此阶段应贯穿于课程或某一独立完整内容的整个教授中,教师的旁征博引和对学科理论、实践信息的了如指掌是其实现的保证。

再次,在对话中发挥学的能动性。该阶段须有充分时间保证。经过第二步,学生仅是听了一些管理知识,引起了一种对问题的初步新想法,虽愿望强烈,但创新思维发育尚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布置多个具有针对性、挑战性的小课题,或由教师同意学生自选课程,让其完成。学生则会在一种内在的求新力推动下,反复弄懂弄清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并在课题范围内,自由设想,充分发挥,反复思考,获得不同程度思维锻炼。

这一阶段可安排在课程和某一独立内容的后期进行,即学生对所学课程已有了基本的知识框架后,利用课内外时间完成。课内采用对话形式,每次课留出5-10分钟,教师作用限于诱导、点拨;课外则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此阶段主要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不宜作太多干预,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在对话中归宿学的能动性。有了第一、二、三步充分发育,学生的问题、想法、创意会如泉涌水喷,一泄为快。具体做法是面对面对话,最好是教师坐在学生中间,由学生提问,可请一学生笔记,教师作答。这一步可说是学生能动性的归宿,同时也是教师教有所进、教学相长的一步。所以,教师应做充分准备,在吃透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化、博化、实化;应在分析的基础上多使用肯定语气,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是正确的,形成能动性的阶段归宿感。如此时教师的回答仍是模棱两可,那就不易取得最佳效果了。

使用对话式教学法,教师、学生的主动性都能得到发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活动能力,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较快的发展,掌握知识牢固,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也锻炼了教师,增强了教学的能力。

综上,通过“即时馈合式意境教学法”、“论辩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课堂组合教学”体系。实践证明,效果理想,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欢迎。不少同学反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占座现象普遍,甚至其他专业同学也踊跃听课,他们说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老师的课,一点不觉得枯燥,整堂课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下,不知不觉就结束了,不用死记硬背就能学会知识。

2.课程组合研讨教学

(1)“沙龙式研讨教学法”研究。所谓沙龙式研讨教学法,就是为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不同要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学术研讨(SEMINAR)班,通过组织到有关企业参观调查、资料收集,指导学生研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热点与前沿问题,甚至学术界未有定论问题,来提高学习兴趣,调动扎实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实现更深入掌握学科真谛的目的。

人力资源学术研讨班自200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5期,取得了满意效果,学生共完成了《深圳外来劳务工人员培训现状调研》《深圳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活力调查》《深圳市企业家对深圳未来发展信心调查》《深圳海归人员对深圳未来发展的信心调查报告》《深圳人就业观调查结果与分析》《深圳百姓对深圳发展信心调查分析报告》《深圳人对深圳精神的调查报告》《构建和谐社会——深圳白领阶层来深父母生活情况调查》《构建和谐社会——深圳白领女性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构建和谐社会——深圳市餐饮业雇员关系调查》《构建和谐社会——深圳中小企业员工跳槽调查分析》等17篇报告和论文,在深圳大学第一届、第二届创新杯大赛中,共获得了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深圳外来劳务工人员培训现状调研》更获得了一等奖,另有两篇论文被正式发表。人力资源管理沙龙活动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2)“前沿研讨教学法”研究。

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本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四板块”教学内容体系模式,即“专业基础板块、能力与方法板块、相关支持板块、前沿研讨板块”。其中前沿研讨板块教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专业能力与专业思维方面锻炼的最高层面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研究方法,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现实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学术前沿。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将不断遇到从理论至实践非常广泛的新问题、新情况,本教学法通过“任课教师理论与实践前沿讲座、推荐研讨主题供学生选择、参访公司、学生分组选择或自定课题作调研、学生自主作资料整理和思路归纳、课堂主题研讨互动交流撞击火花、按组撰写主题报告、课堂主题报告并答辩以及修改完善考核”9个步骤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疑问学习,自我主动探索学习的效果。

可以说,整个前沿研讨期间,同学们态度认真、积极主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的前沿研讨文稿无论是从问题提出、逻辑结构、层次、语言表达、学术规范,还是从论点的针对性与明确性、论据的充分性与亲历性、结论的具体性和正确性,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平。通过两循环前沿研讨课的教学实践表明,“前沿研讨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文献和运用知识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提高学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体验式教学法”研究。

教学过程中,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访人才大市场、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并撰写体会报告;安排了课余模拟招聘、模拟应聘等活动;到校外大学生管理实践基地参访。

学院建有13个校外大学生管理实践基地,包括深圳市华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大梅沙海景酒店、深圳市华晶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航企业集团、深圳市旅游协会、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市长城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康达尔(集团)运输有限公司、深圳市用友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天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嘉码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e城科技控股有限公司(MMS)、海王英特龙实业有限公司。为课程教学期间学生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体验式教学法主要解决了大学生实践知识不足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此目的达成的效果较好。

综上,通过“沙龙式研讨教学法”、“前沿研讨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课堂组合研讨教学体系”。

3.课程组合技能教学

(1)“课堂组合案例教学法”研究。

本项研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改变了传统案例教学多为课程后的单点式案例方式,将不同案例分别划分为“知识点案例、知识线案例、知识面案例”,并再划分为“概念案例、分析案例、决策案例”三类,形成一个立体组合案例架构。在每一章学完以后,配备了“知识点案例”,针对性地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定向训练;在若干章学完以后,配备了“知识线案例”,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串行”训练;在课程全部学完以后,配备了“知识面案例”,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为了适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我们选编了30套案例分析题,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效果良好。

(2)“课程组合设计法”研究。

管理类专业所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理论、方法、技能,过去不足的是技能方面的训练基本上是空白,形成了学生素质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带来了管理类专业学生工作适应期的延长,从本质上来讲,也导致了教育成本的上升。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同课程中对能力的要求和具体内容,提出功能性课程组合设计题目,如新企业组织机构设计、企业招聘系统设计、企业培训系统设计、企业岗位系统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企业薪酬体系设计、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设计、企业文化设计等,并将之安排在课程之中或若干门关联课程结束后集中时间进行。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组合设计,让学生结合既有知识作制度体系、方法和思维等方面的系统整合与设计,经过教学实践后,学生反映动手动脑、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极大地锻炼了思维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也比较深刻地认识了所学的内容,同时也增强了学习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本项研究已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评估”课程中实践,完成了该课程组合设计的结构及在课程中的定位、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并编制完成了课程设计大纲。

(3)“课程组合实习法”研究。

长期以来,管理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与实习一直是专业教学体系中两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分开运作,传统的实习形式又依目的不同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采取集中时段的实习方式可以理解,但集中时段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则往往成了“走马观花”的低效果时间消费。究其原因,集中认识实习没有感觉,集中课程实习则因时间上的滞后性、内容上的盲目性和操作上的困难性,使得课堂教学时引发的最宝贵的学习动力——疑问和兴趣,在事过境迁的后期实习中消失殆尽。

本研究认为解决此矛盾的途径就是要变集中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为与课程相结合的分散组合实习。毕业实习仍实行集中实习法,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则将过去整块的集中时间分散安排进了相应的课程内,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大纲要求自行安排,任课老师可以安排参观,也可做课程设计大作业。既达到了实践的目的,又由于与课程紧密结合,使得实习的专业感很强,效果理想。

综上,通过“课堂组合案例教学法”、“课程组合设计法”、“课程组合实习法”三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课堂组合技能教学体系”。

五、现代教学手段研究

现代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的保证,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远程教学两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教学媒体。

本研究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体系(包括主教材、学习指导书、课外辅助材料)、音像教材、课件(包括课程主讲老师的系统讲授电子教学幻灯片、重要内容的电子文档提示、网上作业及展览等)以及网上辅导(Joinnet网上课堂、E-MAIL、MSN等形式)

(2)教学课件库。

课题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要求,总结了以往对多媒体教学实践经验。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多媒体教学方案。并形成了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等多门主干课程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课件库。

2.网上远程教学

教与学的信息传递的频度是教学现代化水平的基本象征,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信息传递的实时性越来越成为教学素质的基本内涵。

依托校园网的资源优势,本研究完成了教案网上传递、作业网上传递、优秀作业网上展示、教师与学生网上交互等整套系统。同时还利用因特网的强大资源与工具,在即时多人多点影音多媒体会议服务(weboffice joinnet)上为学生申请开设了网上研讨教室,实现课余时间定时多人集中教学研讨,使用效果极佳。

3.实践及其效果

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远程教学两种现代教学手段,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远程教学的结合使用,不仅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色彩化、便利化,而且使时间和地点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多变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在网上实现自我学习,并与同学交流,接受老师答疑。不仅使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得以加强,而且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现多媒体教学,并初步搭建起网上远程教学平台。两种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教学项目中,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大学生学术研讨班(2001—2005年,共4期)、深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沙龙(2001—2005年,共10期)、深港两地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论坛(HRM)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现代教学管理研究

在教学管理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双向跟踪测评系统”的教学管理方法。

1.“双向跟踪测评系统”的具体内容

所谓“双向跟踪测评系统”,即学生测评老师、老师测评学生。老师、学生既是测评者,又是被测评者。

在每门课的教学中间和结束前,由随机选择学号的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理论高度、教学技巧、理论联系实际等进行两次测评,由任课老师每周一次对所任课班级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进行测评。

学生对老师的测评,在考虑一定权重后,与院领导、教师同行的测评结果共同作为教师技术评定的重要依据;教师对学生的测评,也在考虑一定权重后,与负责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测评结果共同作为优良学风班、先进班级、优秀学生干部评定的重要依据。

2.“双向跟踪测评系统”的特色

(1)即时性。“双向跟踪测评系统”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老师做出即时的测评,避免以往只有通过最终的考试来测评学生的弊端。即时的测评能够保证及时地反馈,修正,从而保证了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2)双向性。“双向跟踪测评系统”改变了以往只侧重于老师测评学生的单向测评模式,能够针对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测评。

(3)公平性。教学过程包括“授”、“受”两个过程,“双向跟踪测评系统”的双向性,使学生和老师同样具有“测评人”和“被测评人”双重角色,避免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4)系统性。“双向跟踪测评系统”将测评工作制度化、系统化。

七、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企业管理中脱离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升,特别是2003年12月召开全国人才会议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日益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最重要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2001年首次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设立本科专业方向,即确立了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习潜能为教学目的,以“知性”获得为教学基础主线,以“感性”提高为教学方法主线,以“悟性”升华为教学思维主线,全方位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组合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现已基本实现教学思维的转变,实现课堂组合教学、课堂研讨组合教学、课堂技能组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已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远程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课程的结构体系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了从以往“以老师为中心”和“授课为中心”到如今“以学生为中心”和“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由于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本研究虽已全面应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摸索、不断创新、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进完善,使本研究最终成为更加成熟的教学体系。

1-1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苏方国

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效率、公平、以人为本”等一系列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也在不断适应中求变,在连续变化中求新。

一、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思路”的原则,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基础和核心,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办学质量。

(2)坚持“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3)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素养的提高为唯一目标。(5)坚持“高等教育规律”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严密的教学质量检测和信息反馈系统,不断完善教学运行机制,维护教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科研建设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系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教授、副教授、博士为核心的高层次学科队伍,特别是近年来引进了多位在人力资源学科中有较深造诣的教授,并成功举办了“21世纪人力资源发展与企业战略学术研讨会”和以人力资源为主题的“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该系还计划在2005年12月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组织行为与人才开发学术研讨会”。

人力资源管理系还成立了由教授挂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已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确立、专业建设目标和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建设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科研项目工作。例如,刘军教授主持的第二批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组合教学法改革与实践研究”专业建设教改方案,最近已经顺利结项并获得了验收专家们的好评。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强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注重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思维方式、分析思路与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分析、判断思路,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演练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大部分专业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除购置一批新的录像带、幻灯片、光盘外,还制作了多个主要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演示软件,开发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多媒体教学(CAI)课件。

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选择地对若干门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或外语教学。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实验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注重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在假期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农村,就某个或某方面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

加强专业课教学实践管理,根据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实际运作,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与策划,理论联系实际,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感悟与理解。

建设一流的MIS和工效学等人力资源专业实验室,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提供实验条件。实验室硬件、软件齐备,形成较强的实验能力。该项工作已经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工作,并已形成方案。

做好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工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至2002年9月,管理学院已签订协议,建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校外固定实习基地5个,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重视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一些主要专业课中,增设课程设计内容,使学生具有应用各种知识、技能,很好地进行人力资源供需预测、人力资源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公司薪酬制度设计、人员考评系统设计、人员培训方案设计、员工手册设计等工作的实践能力。

五、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理论的发展,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切实加强专业内各门课程建设,并以课程评估为手段,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教材、教辅资料,使本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例如,刘军教授主讲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具体内容欢迎访问2005深圳大学省级精品课程网站:http://webcc.szu.edu.cn/kecheng/jingpin2005/index.htm)。

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建设

转变教育思维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的教师们都在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多视角的现代教学思维,并将之不断形成教学意识习惯,统领课程教学始终,同时也在着力培养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多向、逆向等各种思维,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另外,在专业教学方面,我们已经形成特色的专业项目有: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术研讨班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术研讨班,是为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不同要求,实现因材施教,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研讨班,通过组织到有关企业参观调查、资料收集,由导师指导学生研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热点与前沿问题、甚至学术界未有定论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实现更深入掌握学科真谛的目的。

2001年9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SEMINAR班成立,其成员第一期由2000工商管理专业160名学生中精选出来的22名优秀学生组成,第二期由2001工商管理专业10名优秀学生组成,第三期由2002工商管理专业16名优秀学生组成,第四期由200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5名优秀学生组成。SEMINAR班的运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完成了《深圳外来劳务工人员培训现状调研》《深圳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活力调查》《深圳市企业家对深圳未来发展信心调查》《深圳海归人员对深圳未来发展的信心调查报告》《深圳人就业观调查结果与分析》《深圳百姓对深圳发展信心调查分析报告》《深圳人对深圳精神的调查报告》等9篇调查报告和论文,在深圳大学首届、第二届“创新杯”大赛中,共获得了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深圳外来劳务工人员培训现状调研》又获得了一等奖,另有2篇论文被正式发表。

2.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研讨

我们还组织了前沿研讨(一)(二)课程,分别于2004年9月6日至2005年1月3日、2005年2月21日至2005年6月26日各历时18周,通过“任课教师前沿讲座、推荐研讨主题供学生选择、参访公司、学生分组选择或自定课题作调研、学生自主作资料整理和思路归纳、课堂主题研讨互动交流撞击火花、按组撰写主题报告、课堂主题报告并答辩以及修改完善考核”的9个步骤,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疑问学习,达到自我主动探索学习的效果。

通过两次前沿研讨实践表明,“前沿研讨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文献和运用知识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提高学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们汇编了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研讨(一)(二)主题报告成果集。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培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级人才为主要专业实现目标,其专业以其“四性”要求为特点,即:源管理性(管理管理者)、强理念性、高技巧性、强实践性而有别于其他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高质量的需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问题——专业试验室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配套的综合实验室。我们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室拟由人事测评实验室、工效学实验室和模拟中心实验室三个子系统组成。三者相辅相成,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人力资源管理各领域,系统地服务于教研和应用活动。仅以工效学实验室为例,就可以开展工作环境设计、动作分析、人机界面测试、操作培训等等系列教研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的人事测评、工效学等等专业领域要求较深厚的理工科知识技能,但是目前深圳大学将人力资源管理系所属的管理学院划分为文科院系,因而基础硬件设施,特别是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在高水平教研队伍成形的情况下,这已成为制约本系学科发展的瓶颈。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室的建立,则将从根本上解决硬件建设落后的问题,为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提供必备的支持,极大地满足本专业教研的需求,强化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基础。

据调查,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未具有如此规模和如此系统性、完备性、整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室,因此,如果我校能够率先建立这样的实验室,将占领国内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制高点,成为深圳大学办学的特色和亮点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成为制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希望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室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得更好,我们愿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保持持续的专业活力和竞争力而不懈努力。

1-14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与规划

市场营销系傅浙铭

一、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的目的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不可抗拒的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这个当代“经济联合国”,更预示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化进程将全面强力提速。在这一大变革时代,首当其冲面临着前所未有巨大冲击的是市场经济各类主体及市场营销管理。必须拥有大批、高质量的市场营销管理人才,才能做出积极应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市场营销管理日益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之一,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大量复杂问题,需要通过市场营销管理学科的建设来解决。因此,把这个学科建设好对培养更多的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有关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分布在市场营销开发与管理岗位上的人员,80%以上的人都非市场营销管理专业毕业,大都为其他专业转行而来,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要求。从目前全国高校情况看,虽然开办了不少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但在数量上也远远不足以满足需要,这从历年市场营销管理专业需求的逐渐升温就可以见得。因此,深圳市《十五教育发展规划》已将市场营销管理作为深圳高等教育重点发展的学科。

2003年,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才市场中招聘数量最多的市场营销人才仍然供不应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各副省级市及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共计40个城市2003年一季度的人才市场信息数据分析表明,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为32.8万,位居各专业之首,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比位居第二的计算机专业多了6.6万。南方人才市场公布的数据同样显示,市场销售、营销类居各专业需求量之首位,占总需求的67.8%。以上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营销人才供给紧张的情况。

2004年最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需求统计资料显示,时至今日,市场营销专业依然是绝大多数地区需求最为旺盛的专业。广东省人事厅副厅长何锦胜公布:广东目前人才需求前十名的行业,市场营销名列第一。

深圳的高速发展举世瞩目,究其原因,除了特区政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力于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是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创造了更大的人才需求,二者已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深圳大学地处市场经济最前沿的深圳特区,从未来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来看,仅就深圳市来说,工业、金融业、商贸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建筑和房地产业等一万余家大、中、小企业聚集,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异常活跃。存量、增量经济的开发与管理急需大量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去实现。因此,作为深圳特区唯一的一所大学,深圳大学本次申请增设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对于保证深圳特区对营销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本校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培养一大批人文知识底蕴深厚,具有远大眼光与开拓精神、良好管理素质和技能兼备的市场营销人才,是建设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实现产业升级和深圳城市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因此,为深圳培养更多的市场营销人才,是深圳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二、市场营销专业的优势

深圳大学自1983年就开始招收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已为深圳市乃至全国培养了近万名高级管理人才。多年来,我院一直十分注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原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2004年市场营销专业申报成功,现从事本专业的教师多从全国各重点院校近年调入,部分是来自国外和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的博士。经多年管理类专业教学和科研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受学生欢迎。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11名,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合理。他们除承担教学任务外,还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市场营销管理类论文30余篇,出版了营销类专著25部。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管理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形成了一个以教授、副教授、博士为核心的高层次学科队伍。

从教学条件上看,教学场地均为多媒体教室,且全部通过校园局域网联网,能够保证直接在教室进行本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的现场教学。本专业已建成经济信息管理实验室和商品学实验室等3间实验室,为市场营销管理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相关实验条件。学院已建立了包括市场营销管理方向在内的实习基地5个,将为市场营销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越的实习共享条件,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自2004年开始,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设有市场营销研究方向,并已招收该方向的研究生,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为建设市场营销管理本科专业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平台。

三、市场营销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与措施

1.总体目标

(1)在2005年招生70人、2006年招生105人的基础上,2007年及以后均控制在150人左右。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上下大力气,力争在3-5年内将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办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省级名牌专业。

2.具体目标和措施

(1)转变教育思维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研究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研究市场经济对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构造具有时代特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拓展专业口径,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充分吸收和借鉴现代科技和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理论的发展,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切实加强专业内各门课程建设,并以课程评估为手段,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教材、教辅资料,使本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强化课程建设,重点在三个方面:第一,继续加强已有重点课程的建设,完善各方面条件,使之成为优秀课程;第二,对课程中内容相关、互补的专业课,以课程组的形式,使师资互补,条件共享,内容协调;第三,加强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建设和使用管理,保证教材质量,提高教材优秀率、配套率和到位率。在教材选用上贯彻选优原则,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教材选用以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和国内优秀教材为主,采用少数经系、学院审定的有特色的自编教材,确保质量。

教材征订、使用严格按学院规定程序办理。保证专业课教材提前到位。根据教学需要和课程建设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写一批教学参考书、案例集、习题集等,提高教材配套率。在未来3-5年中,计划编写出版有特色的教材、教辅资料6-8部。

(4)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文件,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及时把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引入教学内容。①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计划),理顺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②制定、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确保其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先进性;③加强各主要专业课的试题库(试卷库)建设,逐步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④加强对教学进度表、学生档案、教师档案等文件的管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5)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注重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思维方式、分析思路与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分析、判断思路,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演练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大部分专业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除购置一批新的录像带、幻灯片、光盘外,将制作多个主要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演示软件,开发《市场营销开发与管理》系列课件;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有选择地对若干门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或外语教学。

(6)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实验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注重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在假期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农村,就某个或某方面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

加强专业课教学实践管理,根据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实际运作,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与策划,理论联系实际,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感悟与理解。

做好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工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至2005年9月,管理学院已签订协议,建成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在内的校外固定实习基地5个,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重视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一些主要专业课中,增设课程设计内容,使学生具有应用各种知识、技能,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战略发展规划制订、公司营销人员薪金制度设计、营销人员培训方案设计、员工手册设计等工作的实践能力。

(7)加强科研工作,提高专业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本专业建成后,将在已有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争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3项,出版专著3-5部,教材5-8本,发表论文80篇以上。本专业学生力争发表学术论文30-60篇。

科研重点将根据广东地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设置,与香港、广州的院校进行深入合作,拟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营销病库”的建立与推广、内地市场拓展研究等。

四、专业特色

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在我国作为近年来的新兴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善于市场营销开发与管理的高级人才为主要专业实现目标,其专业以强理念性、高技巧性、强实践性而有别于其他管理类专业。为此,本专业建设应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高质量的需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建设的原则:

(1)坚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思路”的原则,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基础和核心,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办学质量;

(2)坚持“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3)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市场营销管理素养的提高为唯一目标;(5)坚持“高等教育规律”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严密的教学质量检测和信息反馈系统,不断完善教学运行机制,维护教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五、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满足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将适当引进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特别是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近5年内,计划引进博士2-4名,具有教授高级职称的教师2-3名,5年共引进人才4-7人左右。

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建立教师选拔培养制度,把教师送到名校,跟随名师进修提高。此外,每年选拔2名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日本等著名大学进修。

积极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断充实和优化学术队伍结构,力争到2006年,新培养出3-5名学术带头人,4-6名学术骨干,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在其他条件已经落实具备的前提下,管理学院将加大力度进行市场营销管理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已同意予以经费支持,学院正在进行调研和总体方案设计。

同类推荐
  • 风险博弈

    风险博弈

    本书从华尔街的历史说开来,向人们解密世界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向人们阐释“金融”这一现在令人闻之色变的字眼究竟从何而来;通过对华尔街历史的介绍,它还向人们揭示了历次金融危机中最显著的特点、华尔街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摆渡危机,以及那些穿梭忙碌在华尔街上的大亨们又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乘风破浪。
  • 马化腾内部讲话

    马化腾内部讲话

    纵览腾讯15年的发展历史,摘录马化腾在创业15年中的讲话精华,从马化腾关于如何关注产品、服务用户,如何科学决策、推动组织变革,如何塑造QQ品牌、建设团队文化,如何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提前为腾讯谋篇布局等一系列讲话中,传播腾讯企业的正能量,为众多创业者提供经验和蓝本,也为广大读者注入人生腾飞的力量。
  • 稻盛和夫经营真经

    稻盛和夫经营真经

    本书从人生磨砺、创业之路、经营哲学、用人之道、自我修养、社会责任和投资眼光来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稻盛和夫的经营策略和人生感悟,从他的一言一行中领略经营之圣的人格魅力。并且用智慧小语的方式总结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智慧,帮助我们在职场道路中少走弯路,脱颖而出。
  • 微言文画:企业文化与管理博录

    微言文画:企业文化与管理博录

    同心动力管理咨询是一家以企业文化管理、品牌管理、全系统管理、转型与变革管理而著称的国际化管理咨询公司。十余年来,同心动力坚持“前瞻性、实效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咨询原则,为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众多企业提供专业、系统和持续的服务,赢得客户的青睐和信任。
  •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本书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规划教材。全书共有六个模块,包括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财务分析等内容,并精心安排了一定量的训练与实践题,使财务管理的有关理论方法和相关实务操作的原理与方法有机地融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材可作为普通全日制高职高专、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五年制高职、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师生学习使用。
热门推荐
  • 重生疯狂拆二代

    重生疯狂拆二代

    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一个为了成为拆二代,结果努力过头的男人。田阳本来想成为一份拆二代,结果一股小心,比自己老爸先发展了一步。……………敬请期待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建了个QQ群1005958746喜欢玩王者荣耀的可以加群一起
  • 华神记

    华神记

    破败中崛起寂灭中复苏沧海成尘雷电枯竭,那一缕幽雾又一次临近大地世间的枷锁被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此揭开神秘的一角……
  • 王爷通缉令:王妃哪里逃

    王爷通缉令:王妃哪里逃

    出嫁之日,她失了贞洁,却不知道那张黑丝面具之后,是何等的面容。未来夫君的残忍,让她尝尽世间冷淡凉薄,当天真褪去,她不会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傀儡!
  • 上古杀手

    上古杀手

    生活在公元2789年的王长袖成为了一次末日浩劫中的幸存者,沉眠万年后醒来,现在的他是孤单的……他是血统最原始的地球人。王长袖有种护犊子的情怀,家园虽然已经不复原貌,但依旧是他的家园。正所谓,世界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这是我的世界,我比任何人都了解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未来。我的世界,应该是光芒与玫瑰绽放,爱情与友情齐飞才对。而现在的世界不靠谱,俗话说,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王长袖的目标,是修理整个世界。PS:这是一个哈里兰人的“祖先”,独自一人,算计众生,修理(复)整个世界的故事。
  • 红颜怒兮狼烟

    红颜怒兮狼烟

    千年大战一触即发,现世人皇紷燚坐拥始祖伏羲血脉之力,享君父轩辕黄帝之威,放眼人界谁敢触碰。可就是那不知好歹的蚩尤之后——九黎人跟她过不去,哼,想挑战吾的皇威,孽障,束手就擒吧!不用想,这是一篇优雅高贵、神圣不可侵犯的天之骄女被狗啃的甜蜜宠文,哈哈,如果女主是伏羲女娲之后、轩辕黄帝的独女,而男主却是那凶残暴虐的蚩尤之子。。。。。。童鞋们,场面之劲爆,过程之曲折,情节之血腥,你们真的敢来战吗?因为黄帝与蚩尤间的恩怨,大家都是有所涉猎的,风流也自是不必多说,而且显而易见风流就是取自这之间的个中情节引发联想的。喜欢上古神话的童鞋们,可自己上网查查三皇五帝之间的历史,再加一句此故事纯粹是风流上课之感,历史情节不符之处请见谅。最后一句,蚩尤是三苗酋长,但他的族名确实是九黎,童鞋们,如有这方面的兴趣,大家可以书评里讨论讨论哦!补充一下,蚩尤长得很“凶猛异常”嘿嘿,那他的亲儿子呢?嘿嘿,废话多了,现在正文开始。
  • 最强变异学生

    最强变异学生

    一个外星芯片,改变了丁阳的悲催人生。基因变异,外星科技!超强记忆,无穷战力!这就是一个最强学生的道路!
  • 诳世

    诳世

    无尽的时空,掠夺的幽影;虚实的世界,究极的意志。迷雾笼罩着一切,贪婪的人类企图掌控远高于自己的力量,矩阵的游戏就此拉开序幕。
  • 那些年我们逝去的爱情

    那些年我们逝去的爱情

    那年,不经意地一次穿越,让S市的一名十三岁的练毒高手经历的一次不可思议的爱情之旅。那些年,我们逝去的爱情,是一直继续,还是随风而逝?
  • 龙转九变

    龙转九变

    天兽大陆,一个崇尚强大兽魂的大陆,主角携带着华夏的图腾,开始了一段天才之路……但是故事只有这些吗?小子是一名学生,对小说这个东西很感兴趣,自己有的时候会钻研一些,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大帝有什么写的不好的,希望大家多包涵。
  • 都市之至强主宰

    都市之至强主宰

    (全网最火爆都市第一主宰文!)他本是浩瀚宇宙原始主宰,第九世轮回,却背负废物之命,更是遭遇一场意外之灾,生命垂亡、将死之刻,属于他的原始传承之力觉醒了......一朝觉醒,仙挡诛仙,神挡葬神!亿万星河,唯我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