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
对大学生来讲,经过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经历了数不清的考场锤炼,闯过了“黑色七月”的高考关口,才进入了高等院校。一般人认为,他们这一批人学习上不会再有什么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深度、广度、难度加上学习方法上的独立性、分析性增强,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同学围绕学习问题在心理上还会产生诸多的焦虑和困惑,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如学习缺乏动力,专业思想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成绩下降、考试焦虑以及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的相互攀比和自尊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否则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妨碍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甚至导致神经病等身心疾病的产生,个别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同学还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强学习心理的咨询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改善大学生学习状况,开发大学生学习潜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调适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不仅需要广大教师和心理医学工作者为此付出心血和努力,而且也需要广大的青年学生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科学地调节和安排自己,使自己真正生活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之中,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建立在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大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高尚品德的过程。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适宜的措施,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了解大学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助于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大学生应自觉地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促进学习,从而建立学习与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一、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构及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
大学生学习活动主要由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五大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互相联系,协同作用。
1.学习动机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学生要提高学习成效,单靠增加学习时间有时难以奏效,只有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才能维持持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习活动有充足的后劲。
心理学上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在外部条件,如分数、竞赛、奖励、师长的期望和要求等刺激下产生的动机。这种动机“内驱力”不大,也难以持久。内在动机是由内部条件,如需要、求知欲f兴趣、爱好、责任心等转化而来的。
它的“内驱力”较大,也比较巩固和持久。这两种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只有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才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2.对学习材料的感知
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信息靠的是感知。感知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开始。学习者与所要认识的事物直接接触,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听取讲解,阅读材料和进行操作,从而获得信息,掌握感性知识,这就是对学习材料的感知。
3.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理解是动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关系,直到掌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思维过程。
4.对所获得信息的巩固
学习过程中的巩固是在感知和理解基础上的信息储存,即通常所说的记忆过程。根据信息论的观点,人在储存中具有选择功能,对有用的信息能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而无用的信息则会被遗忘掉。
5;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应用就是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由此形成相应的技巧和能力。知识的应用既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又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是以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前提的。
同时知识的应用又使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与中学生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学习目的的探索性。
1.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和能动性两个方面。
大学生的学习虽然也有老师讲课,但是在老师授课之后的理解、消化、巩固等各个环节靠学生独立地去完成,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而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由老师布置、检查和督促。
另外,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除必修课外,学校里还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有选择的听、学习。此外,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否则就会不得要领,忙乱不堪,或是浪费时间,收效甚微。
2.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进人大学后,大学生普遍感到知识浩如烟海,各类活动繁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可以处理好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等诸方面的关系,是许多大学生深感矛盾、困惑的问题。为此常使一些大学生左右为难、焦虑不安。
3.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在校大学生是按国家需要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一人学就有一个专业定向问题。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否有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热情,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学习面貌。
4.学习目的的探索性
探索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爱因斯坦曾强调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勇于探索问题的本领。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要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而死记硬背、墨守陈规、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的大学生将会较多地感到压抑和不适应。
上述这些特点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说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紧张的,需要很大的心智能量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多方面的能力和健康的身体来做保障。
二、学习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就学习活动本身而言,学习是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学习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学习对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然而,对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等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如何把握、如何选择和规划却会对心理健康带来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一)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通过学习活动可以发展智力,开发潜能。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但是这些潜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得以表现并进一步得到开发。并且,一个人的智力也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心理卫生学认为,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潜能的开发状况则与心理健康状况直接相关。
学习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使人体验愉快的情绪。心理卫生专家认为,献身于某些引人人胜的工作,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如奥尔波特倡导实现“成熟个性”就应“专注工作”,“全身心地投人某种工作”;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者“要求”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与一般水平的心理健康者相比,他们的工作更刻苦”,弗兰克尔提出的“自我超越者”是“献身于事业的”。
乐于工作的人常常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每当完成一项任务,取得一项成绩,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就会有一种自我效能感,就会有一份喜悦和满足。而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若能埋头于工作,就可以实现“注意转移”,使自己忘掉烦恼,从工作成绩中得到安慰。大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因此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有助于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二)不良学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重量、心理能量。如果学习方式不当,就会事倍功半,影响学习积极性;如果学习内容过多、负荷过重,就会由于压力过大而引起身心不达;如果搞“疲劳战术”,不注意劳逸结合,则会损害身心健康;如果学习环境嘈杂、肮脏,则会使人心烦意乱,效率甚低等等。这些伴随学习活动而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对于具备一定智力基础的大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对学习更具有影响力。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不直接参与认识活动,即不具有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而是个体内部的动力系统,它影响人的认识和行为的方式及积极性。这个系统包括需要、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价值观等因素,它实现对人行为的驱动、定向、引导、持续、调节和强化等功能。
学习活动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选择什么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面、探索哪一方面的课题,这都和学生的需要、兴趣、情绪、态度、意志、个性特点等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学习活动毕竟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学习也会产生疲倦、松懈、枯燥乏味等情绪,如果不消除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就不可能推动智力活动的继续深人。这时就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强烈的求知欲,热情、勤奋进取的性格特征。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即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等等,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甚至有心理疾患,则会不同程度地妨碍大学生的学习,抑制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甚至使某些大学生中断学业。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
从学习心理健康角度看,科学地调适学习心理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学习障碍的重要环节。把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到科学而有序的发展轨道,是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共同承担的任务。我们认为,调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好人学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
抓好人学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新生人学时所进行的关于高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尤其要抓好大学新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对新生在跨人大学校园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至关重要。
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抓好大学新生从高中向大学过渡期的心理转变,解决好他们在心理转变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间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使大学新生从大学生活伊始就能有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指数。
2.解决好角色定位问题
“角色”一词,原本是戏剧用语。但大学生的角色,应该说是一个颇具特殊性的角色,它依照人的机会角色而存在,又蕴含了大学生作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诸角色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处于这种位置所必须具备的行为模式、生活模式和基本内容。大学生属于处于人生自我完善的学习阶段的人。从心理学上看,他们一方面仍处在生长期,另一方面在心理发展上已经接近了心理成熟。这种接近性的成熟,也可以说正是大学生心理个性的全部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大学生自身应该解决的是自己的责任、义务和所肩负的使命。明确了这一点,大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
如果将大学生与社会上其他阶层的人的角色相比较,大学生角色所蕴含的内容要丰富一些。这是因为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具有双重社会意义:其一,他们必须完成角色内规定的全部的使命——学习内容;其二,他们必须完成走向社会角色的心理转变。只有扮演好这两种角色,大学生角色的全部内涵才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
3.锻造自身健康向上的心理人格
人格即“认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那么,大学生的心理人格指的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的心理人格,是大学生在气质形成、能力培养和性格塑造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的积淀,这和积淀不仅仅是指心理指数较高,而且也要求这种较高的心理指数的稳定性。例如,当大学生处于焦虑、恐怖、强迫、多疑等心理状态之中时,作为大学生本人应该清楚地自我认识到这一点,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自我治疗。当大学生受到来自爱情、事业、交际等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心理疾病时,应学会自我解脱、自我调节。否则就不能说州名大学生已经达到健康的心理指标。
当然,对于仍处于心理生长期的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尽快地建立起自己健康的心理人格,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掌握一些必要的自我调适方法,还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几种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
第一,精神境界的转换调适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欣赏音乐、阅读书刊、培养个性情趣、造就一点幽默气质来转变自己的精神注意力,以便转移或升华到某种新的心境或情境中。
因为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使人的情操升华。古希腊人在很早就认为,音乐的不同音调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例如,A调使人激昂,B调使人哀怨,C调启人和爱,D调令人热烈,E调动人安定,F调叫人浮躁;而美学家则认为:红色使人警惕,绿色使人安静、稳定,黄色使人和谐、明亮,橙红色给人金碧辉煌的感受,黑色则使人产生沉静大方之感。可见,音乐、美术对调节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自我控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心态转移、心理补偿、境界升华来完成。例如,大文学家歌德年轻时曾深深地爱上一位朋友的妻子,但深知与这位女子的结合是不可能的,一度甚至想到了死。但是,这种爱的激昂转化为创作冲动之后,使他一周之内便催生了一部不朽的名作,这就是世人皆知的名着《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境界的升华安抚了歌德的心理创伤,使他的艺术生命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除此之外,当一个人不能自控时,可以通过自我暗示、交往调适和适当发泄等方式加以转移。
在大学校园里,大多数学生能经受住紧张的学习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考验,顺利地完成学业。但是也必须看到确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学习困难。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障碍是主要的原因。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缺乏学习动力、厌学情绪、严重的学习焦虑、考试焦虑等。以下列举个别咨询个案供大家参考阅读:
镜头一
学习“汉劲”,根源何在?
这里介绍两个案例,均属学习“没劲”者。但“没劲”的根源各异。
其一:李某,男,19岁,某工科大学二年级学生,优秀班集体班长。学习能力强、学习不吃力,但因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不同,认为学了没用,所以学习“没劲”。
其二:赵某,男,21岁,某工科大学四年级毕业生曾担任系文艺部部长。于毕业前三个月来咨询。自己在大学四年学习成绩不错,为系里免试推荐研究生,但仍举棋不定,不知是该读研究生还是走向杜会参加工作。他认为学多了也没用,学的越多适应社会的能力越差,因而学习“没劲”。
分析诊断
学习心理动力指学习过程的心理驱动能力,表现为学习动机或态度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即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一定社会和教育对人的学习的客观要求和社会意识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属人类精神需要的心理状态之一。
发挥发动、维持人类学习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愿不愿学、勤不勤学、乐不乐意的学习态度心理,这种心理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内部的精神动力。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沉重学习活动中的注意状态、意志状态、理智感状态,其内部状态主要由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组成。
在此基础上,刘兆吉教授等研究了大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主要层次结构;①好奇心理状态。主要指追求学习情境和外部形象新鲜、学习过程新颖、学习方法新颖及人际交往新引起的学习动力,属于外层动力。②主动心理状态。主要由追求认知学习内容的需要引起的学习兴趣,属于过渡层动力。③习惯心理状态。主要由学习习惯引起,属于稳固层动力。④自觉心理状态。主要由反映学习需要的社会意义引起,属于核心层动力,是学习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反映学习的人生意义、社会意义的内容,属于核心层动力。其主层次有:①反映学习需要对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切身意义,表现为学习有上进心、荣誉感而自我提高;②反映学习需要对自身人际交往关系的意义,表现为学习有好胜心、竞赛感而力争名列前茅;③反映学习需要对自己所属集体的意义,表现为为家解难,为班、团争光,为校、系争荣誉而发愤学习;④反映学习需要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表现为为民族尊严与兴旺而努力学习;⑤反映学习需要对自己所从事职业、专业的意义,表现为有事业心、成就感而刻苦钻研;⑥反映学习需要对自己的阶段、祖国的意义,表现为有阶级责任感、政治责任心、爱国心而渴望成才;⑦反映学习需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意义,表现为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贡献感而忘我学习。
指导帮助
1.这两位学生来访时提出的都是学习没劲的问题,但是学习没劲的根源不同。案例1是因为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不同,加上学习能力较强不用下功夫学习也可考得好成绩,养成了一种松散的习惯,既不满意现状又很难集中精力学习。所以对他的咨询是帮助他建立一个他自己认可的目标,并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使他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本例中就是选中他认可的外语制定目标,并提出一个逐步提高的计划,当他在外语学习中得到愉快,并养成学习习惯时,就可以把这种习惯转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案例2的原因是从小对自己要求很严,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在临近毕业时出现的一时焦虑,使自己学习没了头绪,什么都想学,又什么都学不进去。对他的咨询就不能像第一例那样也给他增加负担,让他紧张,而是重点帮助他放松,当他在放松状态时,自己就可以处理好学习上的问题了。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咨询内容,也要注意从来访者的资料中寻找出他们的症结和根源,再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2.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始终注意寻找(或称激发)来访者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从而发挥他们用自身潜能来解决自己的间题,在案例1中,利用他是三好班的班长,头脑聪明、学习效率高、社交能力强的特点,肯定他今后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从而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在案例2中,利用他文艺部长的工作成绩和免试推荐研究生的事实,肯定他是大学生中的优秀者,应对生活充满自信,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3.咨询中要注意用有效的语言引导来访者认可自己的问题,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咨询效果。
效果及点评
两位同学都如约又来进行过咨询,在咨询员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没劲”、“没用”的偏颇认识逐渐扭转。由于他们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所以都获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李某因成绩优秀获得了奖学金;赵某扭转了“学的越多适应社会能力越差”的思想,决心继续读研究生。毕业论文也获得优秀。
在这两个咨询案例中,咨询员对来询同学的问题进行了辨证施治。在指导中首先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他们自己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选择,从而使来询者的潜能得到了发挥。
镜头二
专业学习方面冲突的分析
沈某,男,某大学经济学专业大学生。沈某在朋友的陪同下前来咨询。作为一位学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他实际上最感u趣的是哲学、历史和文学知识,在这方面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
但同时又觉得这些都养活不了自己,还必须把自己的专业学好、而这也符合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父母甚至已为自己联系好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自己虽然不太喜欢那个单位,但也没有更理想的去处。于是这位同学平时变得喜欢独处,很少主动与别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心中总是感觉空荡荡的。
分析诊断与指导
专业学习方面的冲突在内容和程度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由此产生的各种适应问题也不一样。其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防御性反应以及神经症性反应倾向等。同时,这些冲突往往与大学生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有关。因此,这里虽然讲的是专业学习方面的冲突,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并不单纯是由这种冲突引发的。
这位同学的问题在于,一方面,自己不希望父母失望,对事情的好坏都是以父母的价值观来作判断,自己不能独立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因而很多事也就不能告诉父母。这种冲突实际上已经左右了这位同学的生活,其中也表现在专业学习的选择方面。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即使是专业学习方面的冲突,其发生问题的原因也很可能与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冲突有着其种联系。因此,要解决这方面的冲突,首先要了解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或冲突,以及它们与专业学习方面冲突的关系。
1.面对冲突时的困惑与忧虑
当在专业学习方面出现冲突时,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困惑与优虑,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往往采取各种措施,尝试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常用的办法包括转系、转专业或转向对自己有吸引力的科目等等。但这并不一定奏效,而且在采用这些办法的过程中又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们往往希望找到一种解决间题的办法,既能解决自己的冲突,同时又免受困惑和忧虑之苦。
但这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既然出现了冲突,要解决起来必然要付出一些必要的努力甚至代价,如果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经受更大的困惑和忧虑,对个体的伤害会更大。下面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位工科大学的三年级学生在咨询中讲述了自己学习的种种不愉快的经历,并认为自己其实最适合学文科。因此决定要么以后努力考文科研究生,要么退学再考文科。促使这位同学作出这种选择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因专业学习方面的冲突所产生的困惑和忧虑。
这位同学从小就学习认真努力。小学时语文和数学都不错,写的作文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也常常收集一些有关历史知识的资料。到中学分文理科时本想上文科班,但在父母的劝说下最后上了理科班。此后数学和物理等科目的成绩有所下降,总的名次也有所下降。高考时考中了自己所报的某一工科专业,在班上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水平。但他的哲学和生态学课程却是全班同学中学得最好的。
这种看来平常的学习成绩,他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虽然上了工科学校,但他一直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学工,而适合学文。
在工科专业学习中虽经不懈的努力,成绩仍然平平。在大学的几年中,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个人爱好和娱乐活动,甚至连向自己表示好感的女同学也置之不理。然而,这种努力不但没有使成绩有所提高,而且自己的记忆力也在下降,同样的内容别人看一遍就记住了,自己看多次都记不住。由此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兴趣,并发现自己已经变得连爱好也没有了。
从上面介绍的情况来看,沈某的问题至少是由两方面原因产生的。首先,这位同学对自己要求过高,希望事事能够突出,甚至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希望成绩能比较突出。这种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就使得他所面临的专业学习方面的冲突更加激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科课程上,其对文科科目涉猎的范围就越小。同时,工科课程成绩的相对平平,与文科课程成绩的相对突出,更使他产生了对文科学习的向往,这不仅是自己的兴趣,而且也是他能得到自我认可的专业。当然,这位同学文科成绩的相对突出可能只是他个人兴趣的结果。如果他只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他完全可以满足于工科课程的“中等水平”,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去。
这种情况在很多存在专业学习冲突的大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专业或某一科目不感兴趣,但却不允许它有一个哪怕是“中等水平”的成绩,否则就会觉得自己的价值难以确立。这种情况不仅会使他们因冲突而带来困惑和忧虑,而且连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不能照顾,其后果将是使自己的问题日趋激化。
效果与点评
咨询后,就这个具体个案来讲,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还是应由他自己作出决定。只是在作出决定之前,他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认清自己的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作出某种决策以后自己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可能的后果,作好应付不良后果的准备。
在这些准备工作之前,如果草率作出决定,很可能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面会使自己陷人更大的困境。这种建议不仅适用于这个同学,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同学,希望每一位同学在专业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
镜头三
他为什么“甘愿”留级或退学?
毛某,男,19岁,某工学院二年级学生。来自某市重点中学。在中学时算是班上成绩优良的学生,从未有学习吃力的感觉,进入大学后经过一段学习在班上名次排列在后,自尊心受到了挫伤,从此放弃了努力,迷恋上武侠小说。第一学年结束时两门不及格,还影响了班级评优秀班集体。自己觉得对不起班级,于是萌生了留级或退学的念头。在班干部的督促下,前来咨询。
主诉及咨询过程
进人二年级以来,我常感头晕,食欲不佳,晚上睡不着,早晨起不来,浑身乏力,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厌烦看书,捧起书本就昏昏欲睡,我自己知道已经没救了。上学年因为我有二门“红灯”,使得我们班没评上“先进班级”,已对不起大家了。所以还是让我早点留级或退学算了。今天是班干部逼着我来接受咨询的。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咨询者听了这番叙述后,首先肯定了小毛的集体荣誉感。
同时指出因负罪感而带来的自责、焦虑,从而丧失自信心,想放弃学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这可能只是造成目前这种精神状态的原因之一,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值得探究的。
经过几次约谈,终于了解到:小毛来自于某市重点中学。在中学就读期间,自述未曾有学习上吃力的感觉,且成绩在班上是排在前列的。但进人大学后,一学年下来,考试成绩在班上的位次掉下来了,使过去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受到挫伤,从此学习兴趣冷淡,并发生了转移—迷恋上了武侠小说,常常看到晚上宿舍熄灯后,仍舍不得放下,于是打着电筒躲进被子里继续“作战”,自然造成第二天早晨起不了床,即使被人叫醒,那也绝对是无精打采,从此形成恶性循环,根本没有学习效率可言。
那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又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咨询者将问题转向他的家庭,想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寻找线索。后来了解到:他在报考大学、填写志愿时,与父母曾有过意见分歧。他喜爱文科,而其父母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文科风险性较大。
故逼其报了工科院校:机电专业。他一直耿耿于怀,这严重干状了他专业思想的巩固,导致如今这种现状。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通过数次交谈与了解,咨询员得出了如下认识:小毛性格较内向,自年心较强,聪明但缺乏自制力,一旦自己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与赏识,便会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扭曲的行为,寻得心理的平衡,使得自我认识发生动摇。如:报考志愿是其父母意见的强加,他虽服从了,也作过努力,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便回归于原有的兴趣上去了,甚至想以退学作为对父母的“回报”,然后重新报考文科类;在学习上遇到障碍,见到“红灯”后,直接反应便是“我不是学工科的料”,随即便放弃了努力;在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了班级评优后也曾自责过,但最终的选择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自甘留级或退学,离开这个班;对自己整日沉迷于小说也深感不安过,但抵档不住小说的诱惑,而且由此造成7进I课堂,拿起书本就受“睦睡虫”的骚扰的状况……因此我们首先应帮助他领悟根源,解除认知上的困惑,恢复自尊心与自信心,减少心理上的潜在压力与挫折感;其次要激发其生活的热情与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自身毅力的培养和外部环境的激励,使兴趣转化为意志力。形成良性循环,以便他能自觉地顺利地完成学业。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小毛进行了心理疏导:
(一)领悟根源:帮助小毛矫正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即因父母没按自己的意愿填报考文科,故以对机电专业不感兴趣,学不进去为自我平衡点,任其不良后果的发生,甚至宁愿退学,也不愿在专业学习上花功夫,以此来“报复”父母。虽然这只是停留在潜意识中的因素,但已严重影响了自己专业思想的巩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努力改变自己的这种负性认识倾向。
(二)调整认知:在分析了原因后,小毛感到一种释然,减轻了认知上的困惑与迷茫。同时咨询者进一步帮助他明确学习的目的不仅仅限于为博得父母的欢心,而是为将来投身经济建设而积累一些资本,为获得竞争的优势打下良好基础。所以要珍惜在校的大好时光。另外,设法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明白:目前学习成绩不好,并非自己的脑子笨所致,而是因兴趣的不恰当转移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当一个人对某专业感兴趣学习心理一曲时,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整个心理活动处于积极运动的状态。从而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从中不断获得快乐。但专业兴趣是一个培养、变化的过程。所以要有意识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强化自己的兴趣。
(三)学习训练:咨询者在与他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帮助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逐步”计划,循序渐进,以防“阻杭现象”的出现。同时要求他作出承诺,负起责任,并付诸于日常行动中。另外对其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适安笠:要求周围的同学多予以关心;班干部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帮他个别辅导开“小灶”督促他学习生活逐步规律化等等,以帮助他迅速渡过心理上的危机和难关。
(四)磨炼意志:为加强小毛的自控能力,利用其对班主任的敬畏感或补偿心理(他感受到班主任对他挺好的,因而内心十分感激),而当时其班主任还未成家,且正在参加一个函授班的学习,常常晚上要去办公室看书,所以让他晚上和班主任一同自修,以此来避免他一捧起书本就打睦睡的现象。另外,对他采取适当的赏罚。如:若一周下来,已顺利地完成了预仃的计划,到周末则允许自由支配,尽情地看小说等,用这种奖励强化法,激励其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将实施一定的处罚措施,如他一次中午又悄悄地去书摊借了一本武侠小说,想找机会偷着过过瘾,恰巧被咨询者看到,他显得极为不好意思,于是就被咨询者不容商量地“借阅”了,以这种处罚消除法,对他进行意志的磨炼,以确保咨询目标的实现。
(五)矫正行为:利用小毛的特长,引导他参加了“当我二十岁的时候”征文及“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演讲比赛,他均获得了好名次,不仅征文在院刊上登载了,而且班主任及时上他们班专门开个班会,时他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表彰,使他从这个集体中获得了力量,折射出了自身的价值,逐渐恢复了自信心,以此来强化培养其足够的学习兴趣和改变行为方式的动机。
效果与点评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调整,小毛逐渐对专业学习产生了兴趣,并立志将来做个合格的工程师,以不辜负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学习自觉性也不断提高,不用他人督促,自己也能有节V!
地阅读小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后来再也没出现旷课玫象,使任课教师看到他的变化都感到惊喜。学习成绩也有了司喜的进步,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四年的大学学习任务,并在各方面不断地得以完善。在毕业告别晚会上,他激动地泪流满面,感设老师、同学们的及时帮助,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对这种因心理障碍造成自甘堕落的同学,咨询时首先要布助他确立自信,改变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奖惩等适当跳约束机制,让他有机会表现自己,当然开始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能操之过急,而是从点滴成功中让他品尝到其中的喜悦与牙趣,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镜头四
培养专业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小D,男,19岁,理科一年级大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期才考试两门不及格,情绪低落,联想到报考大学志愿时未报考自己有兴趣的文科某专业,而是遵从了父母意愿报考了理科。这一专业又是当前不“热”的基础科学,担心毕业后分配不理想。校医说他神经衰弱,更加剧了心理负担。在同学的建议下前来咨询。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小D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专业兴趣问题:另外还有考试压力问题。这两个问题相比之下,消除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当务之急。为此,对小D的帮助拟采取先消除对神经衰弱的恐怖和对考试的紧张情绪,指导学习方法,帮其渡过考试关;然后再讨论专业问题的咨询与指导步骤。
指导要点如下:
(一)正确认识神经衰弱。明确告诉小D,从目前你的症状来看算是比较轻微的神经衰弱。这种疾病,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的脑子并没坏,只是由于你长期的紧张,烦恼(包括高中时期),超限读书而使大脑疲劳了。可以用你们的专业术语比喻,大脑产生了弹性应变,是暂时的应变,大脑并没产生塑性应变。只要你注意科学用脑,消除心理紧张,加强身体锻炼,再适当服药,就会好转。并就神经衰弱的性质、症状、原因作了知识性介绍,对怎样利用脑和科学地锻炼身体作了讨论。
(二)考试应激问题通过对话式讨论揭示:你对考试这么紧张,不仅仅是因为课业欠账太多,复习紧张。最才民本的是怕考不好,怕补考,怕为此使父母伤心失望,怕补考门数多了毕不了业或被迫退学。是你有一种预期焦虑,对还没来的事情的自我恐怖,是你愈想愈糟糕,越想越紧张,越紧张越抑制你的正常智力活动,这样,学习效率就低了。学习效率低,就想靠用功学习补回来,结果适得其反,如此恶性循环。而且你目前的紧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自信不够,认为“自己不是学理科的‘料”,。因此,对本期考试的一些科目兴趣减弱。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催化剂”。对所学科目缺乏兴趣就影响了复习效果。效果差又强化你那“不是学理科的‘料’”的心理,如此又影响了自信心。对这些分析,小D均认同。
因此,这里的关键是克服“万一考不好糟糕透顶”的消极自我暗示和增强学好的自信心。通过质疑式讨论和如何对待挫折的交谈,小D这样认识:倒也是,我再着急再紧张,复习时间也不会增加,更不会有谁能代替我复习。我成天去想去焦(虑)也没用。我把父母的期望一直当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应当摆脱父母爱的重负。况且我把补考看得太可怕了,现在,我想通了,横下心来,背水一战,大不了就补考嘛,只要我努力了就问心无愧了(这是小D在咨询员布置的认知“作业”中写到的)。咨询员对此给予了鼓励:相信他会扔掉包袱,轻装前进的。
接着,我们时究竟怎样提高复习效率的办法作了具体地讨论。比如,考期已临近,复习时间不够了,就不能按步就班的“整篇记,背笔记,做习题了,而采取“弄清基本概念,重点做例题”的办法,在时间安排上,用最好的精力复习最临近考试的课程;衣复习过程中,用“顺任自然”来应付“负性心理潮”(困倦,分心,“拦路虎”等)。
另外,还教给小D简单的自我放松方法,并让其每天坚衬10-15分钟练习。
在一个多月后的期末考试中,小D不仅考试过了关,而月还有两门功课考出了预料之外的好成绩。
(三)专业兴趣问题。要解决专业兴趣问题有必要帮助小D认识所学专亚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己的兴趣与实力。由于小D并不是本来就厌恶所学专业,所以,咨询员是这样来阐释的:
你怕学的专业是基础科学,它是应用科学技术的基础。这个学科既是一种传统的经典科学,又是一种前沿性科学。在我国,许多着名的老一辈科学家为之奋斗了一生,为我国的科学,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缺(包括你的父母),人们敬仰他们。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确那些直接与国民经济挂匀的专业,如商贸、应用技术等受到了青睐。基础科学仿佛成了冷门。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分配难,改行多是事实。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亭业的整体来看,基拙科学不能弱,也不该削弱,你所学的专业不会被冷落。从科学家的呼吁中,从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科学依然是受重视的。社会需要基拙科学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国民经济服务。我个人认为,从事些暂时被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冷遇、而国家又需要的专业,并在这些专业领域里奈得住寂奥,勤奋苦读,辛勤耕耘、状身的人,我是从内心敬佩他们的。就是那些追求实惠的人也是敬佩他们的。你的父母热爱这个专业,你选择了这个专业,我赞赏你。作为青年人,个人的选择服从于国家的需要是一种理性的、高尚的行为。
从大科学的意义上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你要学懂、弄通、研究、发展基础科学,没有人文科学知识,没有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不可思议的(这里列举了一些中外着名科学家的事例和他们的论述)。从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看,相关知识的广搏与专业知识的精通相结合才能增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这就是说,你对文科的喜欢和良好的文学、哲学素养既是你学好专业必须的,也是你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有利条件。
你认为自己不是学理科的“料”,而适宜学文科‘对过个问题是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看:(1)你未到20岁,无论从哪方面讲,可塑性和潜力都是很大的,这种断定有失偏颇;(2)一个人在某方面是否真正有所作为,必须经实戏检验。有的年青人自认为是当文学家、艺术家或企业家的“料”,可是经过社会的选择却未必如此,所以,你下这种结论是否为时过早;(3)你完全可以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选修人文科学的选修课、辅修课甚至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申请修第二专业,做到“鱼和熊掌”兼得;(4)退一万步讲,如果你到时经过实践发现实实在在不是搞理科的“料”,那么,你所学的专业数、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扎实,改行也是容易的。现在无论什么专业的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认为基拙扎实后劲足,知识适应能力强。但是,总的来讲,大学阶段都是打基础,培养思维能力的阶段,应当尽力学好各门功课。
但愿你能全面认识你的专业,热爱你的专业,学好你的专业,成为你这个专业的后起之秀。(建议他就专业前景问题拜访本系的我国的一位着名科学家)
效果与点评
以上这番谈话和分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说,我要争取学好本专业。
为了让小D更科学地认识自己,特为他作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测量结果中,反映抽象思维能力的聪慧性(B)分数为7分,创造能力个性因素102分,其余指标均良好。这一测试结果经咨询员解释后,大大增强了小D学好专业的信心。
镜头五
抹掉心里阴影,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
周某,女,19岁,理科一年级学生,家中父母健在,均为农民。大哥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二哥正在读大四。本人高考时以557分成绩入校。但入校后,感到教学内容多、进度快,学习吃力,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同时还存在人际关系不协调、嫉妒心重,因而情绪低沉,担心死神向自己招手,在无法排解的痛苦中前来咨询。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一)小周的情况属环境适应不良
她从中学时的学习尖子、说话很有份量、有一定号召力的班干部,一下子突然成为新的集体中的“平庸之辈”。过去在某种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现在却自感无人青睐,“没人理睬”,其心理落差很大。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些手足无措,进退失据的恐慌感,“不知咋办才好”。
(二)学习焦虑与恐惧心理
1.害怕考试不及格
由于学习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因空间想像能力较差(这一点在女生中比较普通),数学基拙一般(虽然高考成绩108分,但一方面有复读因素,一方面与高中数学难度相对较低有关),所以,一时难以适应大学数学必需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尤其是画法几何这门课,高中几乎没有涉及过。学习上感到很吃力,失去自信,乃至产生了恐惧感,甚至感到就像真的已经考不及格了一样。
2.担心走到“那条路上去”
辅导员老师之所以讲学习不努力、考试不及格、精神压力大是极个别学生自杀的原因之一,其主观动机是提醒同学们,平时不要混日子了,以为进了大学就是入了“保险箱”;另外,也是告诫大家应正确对待面临的新环境、新情况。可是片于小周来讲,效果却相反。一方面使她心理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起了意外的诱发作用,造成了她的矛盾心态。她感到精神压力大,生活枯燥乏味,活得没意思;别人处处高出自己一头,又不佩服,在自我寻求解脱而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听到了这种“极端”行为方式后,似乎朦脆感到,这倒是一种解脱方法;但是她又有一种不甘心如此的冲动。而且家庭条件、生活环境还可以,自己经两次拼搏才上了大学,来之不易,所以,并不想真的走这条路。这种矛质心理,“真怕像那几个人一样”。她越把自己的情况与他们当时的情景相对号,越觉得很像,心理压力也越大,乃至到刚进咨询室时,几乎落泪。
(三)嫉妒心理造成认知的片面和扭曲,从而疑心别人“处处与我做对”、“故意压我一头”
在她看来,班里那位“其貌不扬”、“能力平平”的女生,并非出类拔萃,比自己强许多,可实际上却处处显得胜她一筹;说话,同学们爱听;搞活动,强过自己,起码更受同学们欢迎。于是,她认为别人像“影子一样”总跟着她,故意与她做对,使她有种被“珠在脚下”的压抑感和“离群索居”的孤独感。这也是造成她感到“活着没意思”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之,学习和人际关系上的适应不良,形成心理落差,进而陷入自卑—嫉妒—更加自卑的恶性循环;这种心理状态在听到以往学生自杀的新的信息后,便形成了矛质心态,既怀疑又惧怕自己也“步其后尘”。
指导帮助的重点与方法:
本案例关健在于使她从自卑和恐惧之中解脱出来,认清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暂时不适应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缓解其恐惧心理,讲明嫉妒心理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克服办法,最后引导她通过自我分析认识“不会走,也不应该走那条路”。
整个咨询过程是在坦诚的交谈中进行的。
咨询员介绍了历年新生的情况,从统计数字到个别典型,都做了详细地有据地说明。告诉她大学生活表面上看比中学自由度大,压力小,其实学习比高中更繁重,更紧张。学习大学课程,在方法上与高中相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对基础较差和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同学,一方面要多下功夫,以勤补拙,另方面要改进乃至改变学习方法。如,加强预习、学会记笔记,像画法几何这类课程,平时要多留心,多想像各种物体的外形、结构,培养空间想像能力,以及如何复习、“把书读薄”等具体方法。
帮助她分析了“疑心生暗鬼”的消极心理暗示,通过问答方式,从事实出发,启发她消除对同学的疑虑、抹掉心理的阴影。
然后忠恳地讲明嫉妒之火的实质、危害,以及怎样使之转化为健康的上进心。并希望她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不仅要与本寝室的同学交往,更应扩大交拄面,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这样一定会逐渐适应环境。急躁无用,害怕无益,时间是最会正的老师。
根据我以往掌握的材料,具体分析了前些年几个自杀案例的特殊性、偶然性,近四年来再没发生过此类恶性事件。着力说明当时那几个案例与她现在的情况差别很大。最后我十分肯定地告诉她:“你不会,也不应该走封那条路。生活是美好的,关健是要会品尝;明天会更好,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
效果与点评
咨询后,她当时表示:老师,谢谢您。谈了一下午,心里透亮多了。您放心,我会照您的话做的。
我说:在生活中,痛苦也是一种不可缺少、不可多得的研磨剂。以后你会体会得更深刻。
一个多月后又见到她,询问情况时她说:最近参加了体操培训班,每天早晨都去训练。学习上也不像以前那么吃力一,基本上适应了。期末考试,她各门功课都通过了。
镜头六
产生厌学情绪怎么办?
R某进入大学后,干什么都是懒洋洋的。各种各样的计划是制订了不少,就是不能兑现,成绩也越来越差,考试成绩不好,频频亮起红灯。他也想振作起来好好学,但却总是提不起精神。
厕图从心理学来看,懒洋洋属于厌学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一是生理上的原因,二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原因。生理上的原因,是某些器官有病,自己又未察觉,使人易产生疲劳症,做什么事都没兴趣,提不起精神,这需要到医院诊治一下才行。而精神和心理上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像大家所熟知的前苏联着名作家冈察洛夫写的小说《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会—奥勃洛摩夫,他对生活就产生了厌倦情绪,干什么都没劲,整天总是懒洋洋的,每天,只知道睡觉。他的懒惰,反映了他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颓唐、委靡和腐朽。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少。一些中学生因厌学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很大危害。试想,一个中学生,要是没有奋斗目标,生活空虚,懒于学习,精神和心理总是振奋不起来,整天懒洋洋的,又怎么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呢?可见,克服懒洋洋的厌倦情绪,该有多么重要了。
学生时代是人的一生中好奇、求知欲最强的时期,应孜孜不倦刻苦求学,为将来打下文化基础。然而在当前一些中学出现了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部分中学生学习不求进取,一说学习就提不起精神、懒惰、厌倦,因非智力的因素造成了所谓“厌学”的心理状态。
那么,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应是多角度的。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
完成任何一项任务标明的目的,目的明确方有动力。学习目的是指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结果,而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动因。现在,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十分广泛,且随着校园生活的多样化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此,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进行了要素罗列:(1)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得到较好的物质生活待遇;(2)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得到铁饭碗;(3)跳出农村,在城市工作;(4)找一个出色的伴侣,建立美满的小家庭;(5)做一个大学生有较高的声誉,能被人尊重;(6)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以便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八7)使自己在同龄人中保持强者的地位和形象;(8)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实现家庭亲人的美好期望;(9)为能光宗耀祖,获得功名利禄;(10)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苦心期望;(11)自己对本专业学科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深造发挥才能;(12)考虑到祖国还比较落后,需要我为振兴中华做贡献;(13)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4)为了逃避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希望从书堆中找到某种精神上的寄托;(15)为了自我设计,体现出自我奋斗的决心;(16)为将来出国做准备,把高校当成出国的跳板;(17)拥有一技之长,以便能够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18)履行当代青年的社会义务,为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和繁荣做出较大的贡献。大学生会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逐渐地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立大志,识大局,不但不会厌学,而且会感到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成年人尚有活到老学到老之志,更何况青少年?只要青少年学生认识到,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没有技能的个人是无法立足于社会、服务于他人的,就一定能克服当前的困难,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一时厌学的心理现象就会很快消除。
其次,要不断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当然这种倾向是和一定情感相联系的,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有浓厚的兴趣下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和享受,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动机端正,目的明确很容易使你对所学的产生兴趣,学习中知识基础的巩固和不断扩大加强、成绩的提高可使你初获成功的喜悦。老师、家长的表扬,同学的一声赞叹,往往会使你信心大增,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要注意调整学习情绪。
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说:“这两天情绪不佳,学不进去。”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人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青少年时代更是多思多变的年龄段。然而时光是宝贵的也是无情的,不能因为情绪不佳而放任自己,浪费光阴;应该学会自我解幸脱,自我约束,努力积极地创造最佳心境。情绪不佳的原因也是多种的,如你被一道习题难住了,越做越恼火,烦躁不安,这时你不妨放下它,改做别的作业,或看其他的书,甚至暂停学习,唱个歌,随手画图画等等。使自己的烦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再学习。
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经常读读外文,看看小说,朗诵一首诗,分散一下精力,有利于再次集中精力,这就是积极的休息。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学的东西很多,十几个学科的知识,可以合理地安排好时间,穿插着学习。再有,当你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吵嘴了,家里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遇到诸如此类情况时,更不必急于坐下来学习,应先稳定情绪,自我解劝,这样会产生一种自我控制力。当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后,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学习读书的欲望,先从最有兴趣的一门开始,渐渐地恢复正常,一旦平静下来,就抓紧时间,讲究效率。自我平衡能力很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时代学习成绩的优劣,而且会影响个人一生事业的失败。
总之,学习的目的明确,动机的端正,兴趣的提高,加之以健康良好的心态,会使你越进步越爱学,你将尽情愉快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读书,是件幸福的事,有多少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上大学,所以,请你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吧!
效果与点评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学生R逐步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兴趣,彻底摆脱了懒洋洋的厌学情绪,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镜头七
一拿起书就想睡觉怎么办?
大学生冯某,文科二年级学生。读书是人生的大乐趣,而对冯某来说,却是一件难以解脱的苦恼事,怨恨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子,一拿起书就想睡觉,但只要听说打球、下棋、打扑克就来神。
分析诊断与指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冯某出现这种现象并不说明一个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子,这是种不良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等在生活中形成的,随条件变化的反应,这是在无条件反射上形成的,而后者是指人天生的摄食、睡眠、防御、探究等本能的行为反应。在这些本能行为出现时,如给予一些无关刺激,时间一长,二者之间就会建立联系,以后只要这些无关刺激出现,就会引起相应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如冯某前面说的拿起书就想睡觉,就是一种典型的条件反射,睡眠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看书活动本来与它是无关的。人们在工作一天十分疲劳的情况下,想利用休息时间抽空看看书,拿起书来,又报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学习很必要而勉强支持,多次反复以后,看书与睡觉两种无关的活动便建立了联系,并因为不断强化而慢慢固定下来,看书便成了磕睡的诱发因素,只要拿起书便想睡觉,有的人犯这种毛病并不是因为身体疲劳,而是对看书这种活动或看的书不感兴趣。就套伸大脑神经受抑制,这种抑制如扩散到整个大脑皮层,人就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与此相反,有的人只要听说打球、下棋、玩扑克就来神,则是一种兴奋性条件反射,看书学习就需要建立这种反射。那么,怎样建立这种反射呢?
第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人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兴趣对于主体来说,总是带有快乐、欢喜和满意的情感体验。人一旦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就有学习的动力,就会自觉、积极地投人学习活动,毋需意志的控制干涉。同时,因为兴趣总是与兴奋相联系,这就有利于改变抑制性条件反射,建立兴奋性条件反射。培养学习兴趣应做到:
1.提高对学习的认识,不要把学习当作负担。不少人都是因为形势所迫,万不得已才拿书学习的,而学习资料又比较枯燥,难以产生直接兴趣。这就必须提高认识,使自己对学习目的产生兴趣。你不妨经常想一想,没有知识被人轻视是什么滋味;获得知识、创造成就、获得社会尊重是何等惬意!当你认识到学习活动具有改进自我形象的意义时,就会产生兴趣。
2.合理地确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要定得过远过大,否则难以实现,而且易使已产生的兴趣消失。要达到某一目标,可采取分步走的办法,将它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如你的目标是通过成人高等自学考试,就规定自己在多长时间内拿下哪门功课,一门功课又分成若干部分。目标定得较小,易获得理想的效果,心理易得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提高学习的兴趣。
3.通过意志的控制,逐步积累知识。人们在学习活动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意志,以克服所遇到的妨害学习的困难与障碍。
众所周知,意志坚强的人会知难而上。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则会遇难而退。意志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当学生意志坚强、不畏困难,方能取得成功。正如叶剑英在《攻关》一诗中所说“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山顶采得仙草,深人水底觅得丽珠”。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人都离不开坚强意志。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大小与其所具有的相应知识多少有关。人们对某事不感兴趣,常常是因为他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没有领略其中的奥秘和趣味。学习也同样。某门功课好的学生,必然对这门功课感兴趣,反之也一样。所以,如果通过意志努力迫使自己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当你有了一定收获,自然就会慢慢感兴趣,而且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知识的增多,兴趣就越来越大,兴趣增大又会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实际上也就是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第二,注意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建立兴奋性条件反射。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一拿起书就想睡觉这种抑制性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因为人们把看书学习与抑制性的反射活动不适当地加以联系,并强化而形成的。要想改变它,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在疲劳疲倦时不要看书。人体工作机能具有一定限度,活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大脑皮层就会处于自动抑制状态,自动停止工作。这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保护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免于过度劳累而受损伤,如人在过度疲劳后就想睡觉,此时若强迫自己看书,勉强支持,打疲劳战,就得不偿失,既达不到学习目的,又会伤害神经细胞,还会形成拿起书来就想睡觉的不良习惯。
2.饭后不要马上看书。因为在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活动量加大,大脑血流量相对减少。中枢神经除控制消化系统的部位外,基本处于抑制状态。这时看书效果既不好,又会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3.睡觉前最好不要看书,尤其是不要用看书来催眠。有的人已养成这种习惯,睡前非看书不可,不然就睡不着,但在其他时间看书并不产生睡意,这是因为他们已形成分化抑制的缘故。
所谓分化抑制,是一种精确的条件反射,即指有机体能正确区分刺激信号,只对某些刺激物作出反应,而对其它近似的刺激不作反应。如有人在一定时间内看书才产生睡意,而在其他时间内不产生睡意,这就是分化抑制。有的人看武侠小说就来神,而看专业书籍就想睡,这也是一种分化抑制,一种不忍受分化抑制。
对于那些见书就头疼的人来说,借书催眠最容易养成一拿起书就想睡觉的不良习惯。
4.剧烈活动或激动之后,应休息一段时间,让心情平静下来再看书。因为从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关系的规律看,人在剧烈活动或非常激动的时候,大脑皮层的某些部位如控制动作的中枢就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控制记忆、思维、想像的中枢便处于抑制状态,这称为同时性诱导。刚结束剧烈活动,皮层的兴奋中心并不能马上转移到与看书学习有关的皮层部位上来,如果马上看书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又会形成一看书就分心走神的习惯。另外,兴奋与抑制还存在一种继时性诱导关系,即当皮层上某些部位的神经过程(兴奋或抑制)停止后,随之就出现相反的神经过程。如上面讲的,在从事剧烈活动或经历过特别激动的事情,使皮层出现强烈兴奋后,随之就会产生抑制。
如果这时看书学习,就容易与抑制反应建立联系,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效果与点评
大学生冯某通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在心理上已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和生活也变得有规律了。
镜头八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朱某,男,18岁,本科一年级学生,来自南方某城市。
进入大学以来,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为入学以后可以放松。一学期以来,感到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心理矛盾加剧,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在班主任建议下,前来咨询。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刚刚跨入大学门槛的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父母的“重点培养”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狭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等等。诸如此类变化,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尽快”:
(一)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时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大学新生正处于富于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中期。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人大学,中学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有的人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有的甚至把“混文凭”、“跳龙门”、“留城市”作为学习目标,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使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缺乏驱动力。因而,这些学生感到生活茫然、空虚、枯燥、乏味。
大学新生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没有及时树立新的生活目标所致。因此,大学新生需要尽快熟悉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二)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大学生进人大学后碰到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他们习惯老师天天陪伴、督促、被动接受知识的中学学习方式,对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一无所知。进人大学以后,面对生活需要自理、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学习时间要求自己安排等,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据了解,近年来,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不及格者人数较多,一般占总人数的20%左右,有的甚至在30写以上。因而大学新生迫切需要通过向老同学取经、向老师取经等各种渠道,尽快了解大学学习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经验,迅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和大学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谁能最快地适应大学学习方法,谁就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三)尽快找到新的朋友
大学生刚刚离开昔日的中学好友和师长及家长、亲人,来到新的集体中生活,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大楼、陌生的面孔,他与大学生谈心理健康一曲们特别需要帮助,需要理解。但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能力,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缺少新的朋友,“寂寞感”和“孤独感”油然而生,陷人烦恼和痛苦之中。大学新生要摆脱这种烦恼,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热情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其次,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从而结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冲淡思乡之情,消除孤独之感。
另外,教育工作者应掌握“中学到大学”这一转折时期学习的心理、生理、学习、生活等特点,注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街接,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快乐起来,早日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效果与点评
咨询后,大学新生朱某决心早日适应大学生活,立志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对新生从中学到大学这一普遍存在的转折问题的几个方面有针对的进行了指导。
镜头九
怎样克服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赵某,男,某名牌大学理科二年级学生。他曾以全县第一的好成绩毕业于某省重点中学,入学一年多来,成绩却一直下降,心理十分焦虑,产生了自卑情绪,终日与武侠、言情小说为伴。
分析与诊断
报上曾披露过这样一则消息:1982年,上海交通大学等12所高等学校,共有55名学生因学习成绩差,被“劝其退学”。这批人中有的曾经在数学竞赛中得过奖,有的中学时代一直是班干部,多数是以高分考人大学的。这些青年中的佼佼者,上大学后为什么很快被淘汰了呢?除了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原因之外,从学习规律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过分依靠学习的“惯性”,缺乏学习上的加速度,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惯性,指物体保持自身原有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如汽车在运行中突然刹车,总要滑行一段路程才能停下来。在学习过程中,“惯性”的确也能拖带他们跑一程,但总的趋势是慢下来了。如果不赶快加速,再赶上一段上坡路,他们就会停止或者倒退。
惯性与习惯密切相联。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累积、强化以至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使动作、思维、方法自动化的作用。当他做某件与他的“动力定型”相吻合的事时,就会自动地按原来的定式那么做。所以,我们要想克服学习中的惯性心理,就必须改正某些不好的习惯。具体可参考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当你达到一个新的学习高度时,要尽快从心理上建立新的“动力定型”,以免被旧的习惯拖住了腿。要做好这点,开始要决心大,劲头足。大家知道,当你用劲推重物时,要使很大的劲,但当它移动后,所需的劲反而小了。若这一步走不好犷开始决心就不大,旧的“惯性”是很难去掉的。
第二,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直到新的习惯在你生活中根深蒂固为止。心理的习惯是不易改的,要改就要坚持改到底。你破一回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在地上一样,二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多得多。人的心理规律就是这样;新的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在形成“定型”以前,总是不稳定的。而旧的习惯总具有回归的本能,因此,习惯的培养与改变,要坚持不懈,直至成型。
第三,尽早实现自己的改变计划。心理上的习惯培养要有个过程,但我们要尽量缩短这个过程,认为迟早要达到目标而放慢步伐,就会僵化原有的“动力定型”,因此,抓紧时间,从现在做起非常必要。
第四,要善于在心理上同自己作对,战胜自己。对于改正不良的习惯,川门的心理上有特别难跨逾的时期,越在这种时候,越要强化自己的理智。大的障碍跨过了,小的绊脚石就称佳踢开了。
第五,在学习心理上要注意“加速度”的培养。物体有了“加速度”才能够加速前进,人的学习有了“加速度”才能在关键时候冲上去。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来自地心,学习上的“加速度”来自明确的学习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适当的心理调节。
心理学家说得好: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朋友,当你做到了这些,你就能主宰你的命运。
治疗与点评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说过“把过去交给死神,把未来留给自己”,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每个人都要随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进取精神,不断前进,才能避免被淘汰。我们应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促使自己不断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镜头十
怎样改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
叶某,女,某工科大学三年级本科班学生。自从备战计算机等级考试之后的那段日子,眼前经常疼痛,上课时总不能静下心来听教师讲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分析诊断
每个人都有过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体验,比如说学生上课时东张西望;或读书时翻了好几页,却不知道书上说的什么;或别人正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而你却心不在焉,以“依依啊啊”来应付,根本没听到别人讲的事……这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走神。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力的经常转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是当注意力为一定的目标服务,监督并帮助自身实现目标的时候,注意力才具有了定向性和理智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责怪自己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很多。首先是自控能力不足,目标压强不够。有人也许认为注意力不集中,是无兴趣所致,事实上人们的许多活动都不完全受兴趣和爱好支配,而是在理智的支配和控制下进行,或者说是由初级的兴趣行为转到高级的理智活动。比如有的人一晚上可以兴致勃勃地读完一本日本推理小说,可是一年看不完一本对自己的提高有帮助的理论书。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后者难读,因此要想读完读懂这本书,必须给自己下任务,规定一个月之内读通这本书,并强行把注意力集中,时时提醒和鞭策自己要完成任务,在这种自控能力和目标的支配下,读书任务才可以完成。当然,有兴趣去干一件事更好,这样就会以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去加强注意力了。
其次,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是致使注意力分散的因素。如不规则的响声,刺耳的噪音,嘈杂的人声等,都会使人感到烦躁,而人对这些烦躁的东西又无可奈何,于是注意力无法集中于应该注意的事情,而是无形地把注意力转移到烦躁情绪中去了。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克服干扰、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一种是换一个安静的合适的环境,另一种是用坚强的意志与外界干扰作斗争,达到一种充耳不闻、闹中取静的超我意境。
其三,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对集中注意力也有影响,人在病中或非常疲倦的情况下,注意力常常是分散的,很难集中,这时休息是最重要的。情绪波动也时常导致注意力的分散。比如一个人刚刚和别人发生了摩擦,很不高兴,这时他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做平常他喜欢干的事情。人们常说的养身之道如息怒、转移注意力等,在这时是可行的,但要做到马上忘记不愉快换之以平静的心情,却是很难的。人们碰到不顺心的事,常常是逐渐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逐步使自己趋于平静,然后再集中注意力去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
其四,不注意用脑卫生,也常常使注意力分散。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超过一定的极限,会使大脑疲倦。因此,我们无论是干工作或学习,都要注意调节用脑时间,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才有了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和工作的资本。
所以,当感到注意力不集中时,不用恐慌,只要我们注意以上谈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再通过自我来进行心理协调,就会使注意力集中而不受干扰了。
治疗与效果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叶某是因为长时间与电脑接触,用眼过度,身心疲乏,导致注意力的下降,通过分析认知和药物放松眼球疲乏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另外,随着电脑的普及化,许多高校学生终日沉溺于电脑游戏中,导致精神厦乏,也应引起有关学生工作部门的重视。
镜头十一
驻足不前的学习
黄某,男,某大学三年级文科班学生。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十分出色的优秀大学生,经常在校外刊物上发表文章,在各级征文中也多次获奖,但近来他觉得自己很无能,只能做些“应时”之作,心理十分烦闷,整日靠吸烟、饮酒打发时日。
分析诊断
自学者在学习中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学到了某一程度后,就会感到精神疲劳,心理上产生一种“厌学”心理,既想学下去,但又感到学习效率明显降低,情绪极易急躁、沮丧,有一种不满足又茫然的心境。例如,学习文学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报刊上也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慢慢地也就感觉到了不满足,既想写这,又想写那,又不能明显地提高,但又急于求成的境地。自学者的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学习中的“高原心理”。
“高原心理”对学习十分不利,自学者如不能克服它,就很可能四处碰壁,最后,仅有的一点成绩也可能失掉。
那么,产生“高原心理”的因素是什么呢?一般来讲有下面一些因素。
思想因素。学习目标不明确、具体,对自己要求不恰如其分,主攻方向对自己缺乏吸引力,学习是外界所迫或自己一时心血来潮。
知识结构。继续深人学习的后续知识不够,理论基础也不够牢固。
生理因素。未能科学用脑,长期使大脑处于极度兴奋和紧张之中,造成大脑过度疲劳,使思维产生逆反现象,愈想思维敏捷,愈感思维迟钝。
心理因素。信心不足或过于自负,时冷时热,浅尝辄止,急于求成,使学习步伐紊乱。
方法因素。不能摆脱习惯性思维,思路僵化,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内容;机械地套用别人的经验方法,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采取最佳学习方式。
环境因素。学习过程中的环境变化使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一时难以适应。
了解了产生“高原心理”的因素,那么,怎样克服学习中出现的“高原心理”?
确定主攻方向。主攻方向应根据自己的各种条件,兴趣对本职工作和社会需要来定。当然,一次确定可能不很准确,如果经过实践发现主攻方向与自己不适应,就应尽快转换。
学习上要循序渐进,储备足够的能够深人研究的知识,及时进行心理上的反馈调节,经常检查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对不良的心理要逐一加以改变。
学会科学用脑,善于转换兴奋中心,使学习紧张而富有弹性。精力最好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精力不佳时,就誊稿、摘编、整理资料,使大脑得到“休整”,精力得以恢复;合理调整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使之条理化,以便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可以顺利地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并可迁移到其他方面。
要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要保证计划的有序性、节奏性和弹性。这样能克服冷热心理或急于求成的心理。
学习方法要灵活多样,遇到暂时不能理解,但并不妨碍深人学习的知识就跳过去,有时学到后面,前面不懂的知识也就无师自通了。及时地反馈,使自己知道学习结果和进程,并适当调整学习过程,使学习进一步深人。
随时掌握心理变化,对自己要不断总结和调适,使心理上对学习内容有清新之感;克服思想障碍,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如果做到了这些,定能战胜“高原心理”。
治疗与效果
通过认知疗法,黄某明确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按照以上的分析诊断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久就重新投人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让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永远富有清新的气息。
镜头十二
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黄某,男,某大学一年级本科班学生,本学期经常旷课,出入图书馆、公教。班级学生干部批评时,该生说,上课时学不到东西,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益处,我上学期一直认真听讲,考试还不是很差吗?
分析诊断
课堂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而且大学课堂教学授课速度快、内容多,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听课效率,对大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听课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要提高听课效率,应当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一)搞好课前预习
粗略地了解一下教师上课时要讲的重点和难点,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针对性强,印象深,收益大。从整个学习过程看,长期坚持预习,善于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
着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认为:人们在聚精会神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大脑皮层下就会出现一个兴奋中心,其余的邻近部分都处在抑制状态。因此留下的痕迹就深刻。相反,如果在看书学习时还想着其他事情,那么在大脑皮层上就会同时出现两个兴奋中心,一个看书,一个管其他事,两者之间由于目的不同,便会相互影响和干扰,结果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就较浅,学习效率就降低。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养成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的好习惯,切莫在同一时间里既想干这又想干那,结果精力分散,什么都干不好。
精力不集中,等于没有听。精力集中就要排除与课程无关的思绪,专心致志听课,力争当堂内容当堂消化。这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
(三)动用多种感觉同时参与学习
根据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如果人们学习时只用眼看,就只能使视觉刺激引起的兴奋从视觉道路传人大脑,在视皮层引起兴奋中心;如果开口念,那么由声音引起的听觉兴奋便会由听觉道路传人大脑,就会在听皮层引起另一个兴奋中心。假如每次学习时都能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则若干皮层兴奋中心间就会渐渐拓宽联系,形成暂时性的神经道路。以后一听到有关学习内容的声音,就会想起所看到过的材料,大脑的工作效率也就自然地得以提高。因此,大学生要提高用脑效率,学习时应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耳到。
课堂上要跟着教师授课思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搞清重点、难点,及时记下疑点,以便请教老师。手脑并用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方法。在用耳听课、用脑思考的同时,还要动手作课堂笔记。笔记是思维的记录,是大脑记忆和理解的补充。“好记忆赶不上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笔记是帮助理解、帮助记忆的好方法,也是课后复习的必要准备。大学生听课期间一定要作好笔记,尽量把重点、要点、难点、疑点记在笔记上,切不可懒于动手。
(四)课后及时复习,整理笔记
这样既能演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又为下一次听课打下基础。
点评
该生学习成绩差,其原因在于听课效率不高,而不在于课堂学习没有作用,课堂学习仍然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阵地之一,其作用不可忽视。
镜头十三
你会复习吗?
李某,男,某大学四年级文科学生,该生平时上课时十分认真,但该生十分讨厌复习已知的东西,注意力重点放在新鲜的东西上,导致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近来,他想报考硕士研究生,又不愿看那些以前学过的专业知识,特来咨询请求帮助。
分析与诊断
复习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那么怎样复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为使更多的大学生既能获得好的成绩,又增长知识、才干,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科学的复习方法。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和遗忘作斗争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复习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知识间的新的内在联系,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些大学生在学习中片面追求速度,认为复习旧课费时间,影响学习进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的研究结果,刚学过的材料,应该及时复习,较多地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在大量的遗忘之前及时复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同一段课文,甲组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写。实验证明乙组遗忘比甲组高。
首先,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恩格斯说:“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在复习时间的分配上有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两种,哪种复习方法好,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对学习内容了解的程度、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而定。一般说,集中复习容易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疲劳。那些无意义的、数量较多的知识复习和技能的练习分散比集中好,例如外文单词、数理与长篇课文,分散复习较好:古诗一首、短篇小说、科技知识宜作为专题,集中一次复习容易记住。
第二,采用阅读与回忆相结合的方法。在复习时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好。在全篇材料没有记住的时候就开始回忆,当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误时,再把这些内容拿出来单独阅读。这样每回忆一遍或者阅读一遍,知道哪些已经记住,哪些还没有记住。把没有记住的内容再单独背诵,这样就能大量节省记忆时间。
第三,复习方式要多样化,避免由于单调重复而引起的厌烦情绪或者产生疲劳现象。在复习中尽量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复习效果较好,无论语文、外语,还是历史、地理,甚至数理化,要强调用眼看、用口读、用耳听、用手写,便很容易把知识点记住。
为了提高复习的速度,应该有各种复习的技能技巧。例如,部分与整体综合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对记忆困难的材料是有效办法。易记的综合一次复习完,较困难的分段复习,最后综合成整体复习巩固,更困难的层层推进,力求全部记住记牢。
第四,要防止复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大学生在考试前夕连续复习几种材料时,常常发生相互干扰现象,这是因为前后两种材料有相似性造成的。比较法,把接近的材料放在一起记忆,比较内容之间的差别,记住差别,也就记住这些内容了。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异同;动物的消化、循环、遗传的异同等。
形象法,例如把地图比拟人或物的形象;不易记的东西编成谐音、附会意义便于记忆。推演法,例如物理的原理、数学公式、历史的年代,都可以根据过程推演出来而便于记忆。
记忆的技术是很多的,有强烈刺激记忆法、并用记忆法、争论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归纳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等。例如记忆抽象的数字,人们常以记圆周率来比赛谁的记忆力强,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的人已记到小数点后两万多位。他是把数字以组成方式组织起来的,每次记4-8个数,每组由4-8个数组成一块,依次类推。此外,记忆外语单词或者人名,也不妨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第五,要“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记得”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把某些知识和技能学习到接近到学习者的最高潜能全部发挥出来的程度。例如,学习10个词语,如果经过4次练习就会背、会写了,在4次练习后再加几次练习,就是“过度学习”。增加两次练习的,称为过度学习50%,增加4次练习的,称为过度学习100%。心理学家列维斯认为,过度学习以50写效果最好(倘若过度学习太多,不仅时间上不经济,且效率反而会递减,此即所谓“过犹不及”)。因为过度学习到这个程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纳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运用时才能游刃有余,触类旁通。遗憾的是,许多同学往往不懂这一点,他们往往作业一做完,便如释重负,不肯再花时间过度学习一下。这样,往往学得快,忘得也快,当然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了。对此,宋代学者张载曾一针见血地说:“学未至如此,非真得也。”
点评
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镜头十四
不会用脑怎么办?
胡某,女,某大学二年级本科班学生。她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学生,入大学后经常学习到深夜,然而学习成绩依然平平,心理上觉得难以接受,身体状况也日益糟糕。
分析诊断
在青年学生中,常会发生这样的“奇怪”现象:有的学生整天不离开教室,吃完饭就往教室跑,晚上还“开夜车”,学习成绩却不好,而且还常常感到头昏脑涨。相反,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去并不十分用功,下课就往教室外走,不肯多呆一分钟。篮球场、乒乓球室他都是常客,唱一口好歌,小提琴还拉得不错,每次表演都能赢得掌声。一句话,就是这些学生给人的印象是“光玩”。
但是,这些学生成绩往往很好。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学习方法好,即会科学用脑。
要想学会科学用脑,必须了解大脑的工作特点。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脑神经细胞之间互相联结,构成一张一张的网,每一种事物的刺激,都会在这张网中形成一个兴奋点,并通过网络接受、储存、加工、传递、发送。每个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使脑子里架起了四通八达的“环路”,从而使人人都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些多才多艺而学习成绩又好的学生,就是将他们从文艺、体育中得到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学习中去了。
大脑是人体最容易疲劳的组织,它既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也十分容易受到损伤。大脑处于疲劳时,生理上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肌肉痉挛、麻木等;心理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尤其突出的是情绪的躁动、忧虑、厌烦、怠倦,甚至感到无聊等。在大脑已经作出疲劳反应的时候,即使花很多时间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就是那些搞疲劳战术,但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失败的原因。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越用越灵,不用则萎缩衰退。但用脑必须讲究科学。如何科学用脑呢?
第一,要善于抓住黄金时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一天中各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与我们的身体体温有密切关系。即使我们身体非常健康,但体温在一天也要升降1.3度左右。体温的升降反映了我们体内新陈代谢的进行情况。研究发现,不是所有的人的新陈代谢的高峰期都出现在一天中的同一段时间内,而是有的出现在早上,有的人出现在晚上,还有的出现在整个白天。
1.早上型。这种人一早醒来就精力非常充沛,接近中午时精力渐趋衰退,到晚上感到精疲力尽,无法进行学习和工作。
2.晚上型。这种人早上迟迟不愿起床,整个上午无精打采,做不了什么正经的事情。可是到了下午渐渐精神起来,晚上就劲头十足,这时学习和工作效果最佳,而且,这种状态可一直维持到深夜。
3.白天型。这种人早上和下午精神都很足,不过中午必须休息一段时间。晚上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一般不如白天。
大脑的工作效率是有时间差异的。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一般人的大脑每天有四个记忆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早晨起床后,这时大脑没有记忆干扰,认记印象清晰;第二个高潮是上午8-10时,这时人的精力旺盛,认记效率高;第三个高潮是下午6-8时,此时是一天记忆的最佳期;第四个高潮是临睡前的1小时,因为记后人睡,没有倒摄抑制的影响。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上午8时左右,大脑具有严谨、周密思考的能力,下午2时思维的速度最敏捷,但逻辑推理能力减弱。
青年人应当善于判断自己属于何种工作类型的人,然后在这段黄金时间内一开始就集中精力工作,而不要先做整理写字台之类的琐碎事情;先考虑一些重大的需要做决策的事情,而不宜先坚持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当人们精神饱满时,脑下垂体就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比重加大,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新陈代谢过程加快,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应激能力加强。在这种情绪背景下进行学习时,其效率自然比一般情况下好得多。如果情绪不佳时,不要硬着头皮看书,这个时候,最好是收起书本,去干一些别的工作,或者到户外散散步,听听音乐,或者小睡片刻,然后再学习,就会使效率倍增。
第二,劳逸结合,形成良好的作息起居习惯。从心理学上来说,安排合理的学习、劳动、课外活动、进食、睡眠、休息的时间顺序,也就是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到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该学习时集中精力学习,到吃饭时间按时就餐,到睡眠时间就及时上床,天天如此,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减少脑细胞的能量消耗,而且能调节大脑各个区域的活动。睡眠可以补偿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可以使个体得到休息和补充营养的机会。根据科学要求,青年人每天要保证八小时左右的睡眠,才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一天的学习与劳动任务。
第三,适当地加强营养。大脑若没有足够的能量补充,疲劳就会很快出现。早餐和午餐吃饱、吃好很重要。同时要注意大脑营养。适合学生健脑的食物,植物类有:核桃、黑芝麻、葵花子、西瓜子、松子、栗子、花生、杏仁、黄豆等;动物类有:动物脑,鸡蛋、鹤鹑蛋,鱼、鸭、兔、羊、猪肉和虾等。还要注意大脑的保养。人的情绪与大脑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一个人长期精神紧张或苦闷,就会使脑细胞过度耗损,从而使大脑陷于衰竭状态。乐观、愉快的情绪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第四,培养广泛的学习情趣,学习自己认为最感兴趣的功课。
点评
俗语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们必须学会科学用脑,轻轻松松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另外,进人大学后,我们必须从以前的那种高中“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走出来,着力培养自己的创新学习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习。
镜头十五
博闻强记的秘诀
凌某,某大学专科三年级学生。凌某常慨叹自己的记忆力不行,当他被告知茅以升80多岁仍能准确无误、流利地背出圆周率100位数,加拿大一名17岁学生可背诵到8750位,日本一位职员能背到两万位时,先是吃惊、羡慕,继而会沮丧起来,错误地得出自己笨的结论。
分析诊断与评价
凌某是真的笨吗?不是的。当然,在咨询中我们并不否认在记忆方面人们之间确实存在着先天因素的差距,但是即使在当前信息调整发展的时代,我们中国绝大多数人的记忆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数年前,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提出:人的大脑能够容纳1002单位的信息量,但每个人能利用的记忆能力不超过自己天生记忆能力的10%,余下的90%就白白浪费了,只有个别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大脑的潜力。由此可见,在记忆力方面,我们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而初中阶段正是大有作为的阶段。
科学家们认为,人脑在15岁以后开始衰老,因此这一年龄前,应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正是初三毕业之前,因此初中阶段是人生记忆最强阶段)。25岁前记忆力达最高峰,40^50岁前保持在一个水平上,50岁以后就每况愈下。我们要立足现在,充分利用好黄金时间段,努力培养自己的记忆能力。
过目成诵是指人的记忆力特强。要讲它的秘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记忆方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创造了增强自己记忆能力的一些方法。诸如背诵是记忆的根本,争论是记忆的益友,重复是记忆的窍门,趣味是记忆的媒介,联想是记忆的动力,应用是记忆的要诀,化简是记忆的助手等。
其实,一个人的记忆力好坏,既与他的兴趣爱好有关,也与他的记忆方法有关。
一个通常考试刚及格或不及格的同学,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歌星、影星的名字及生平;有些“追星族”可以连“星”们的个人生活细节、习惯、爱好等说得非常清楚。但对不感兴趣的公式、定理、单词,虽反复强调、反复要求,却很难记住,记住了也是过后就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他们的兴趣指向密切相关。假如我们能把兴趣转移到有用的知识方面,那么我们的记忆状况就会出现较大的改善。此外记忆的好坏,还有个方法间题,人们的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在人的一生中,这两种记忆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在幼年和少年时期,机械记忆占主体地位;进人中学以后,理解记忆的比重迅速上升;初中阶段,两种记忆各占一半;到了高中阶段,理解记忆竟占到80%左右。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知识时,要注意理解消化,融会贯通,防止一味死记硬背。
同时,记忆还要同遗忘作斗争。遗忘就是对过去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识或回忆。为了揭示遗忘的规律,19世纪末,德国着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以刚能背诵规定章节为10000,在识记后20分钟内就遗忘了近一半(41.8%),而在第6天至31天内却只遗忘4.3%,足见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无意义音节的遗忘规律是如此,那么有意义遗忘进程如何呢?对此,心理学家也做了大量实验,他们比较了学习有意义的材料后,及时进行一次复习与不进行复习的情况,发现回忆结果差异很大。
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复习,应当争取在遗忘之前进行,这样记忆的效果可以大幅度提高。什么时候组织第一次复习好呢?以上课学习的学生为例,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归纳整理成几点回忆一遍,这是最有效的第一次复习。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课的内容重复一次,就等于帮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复习。
需要复习多少遍才能巩固记住呢?这与材料的简繁、个人的记忆特征有关。但总的来说再次复习的时间,开始间隔短些,往后可间隔长些。比如上午学过的内容、下午或晚上再复习一遍,然后隔三天重复一次,到单元复习时再重复一次。总复习时再来一次。英语学习中的循环记忆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帮助学生每天记住200个单词。为了保持有节奏的复习,同学们可列一个日程表,每天把复习的内容事先列出来,平时就能积累大量的知识,免得考前穷于应付。
德国心理学家略泽尔以准备复习七天就参加考试为例,提出七天中复习计划是头一天复习两遍、第二天复习一遍、第三天不应复习,第四天再复习一遍,然后空两天到第七天复习最后一遍。
只要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及时进行复习,花费在复习上的时间是不多的,因为遗忘前复习使你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记住复习的内容,真可谓是事半功倍。相反,倘若你要等到遗忘后再复习,等于吃“夹生饭”,所花的时间几乎等于重新学习,那就是事倍功半。
另外,记忆时,我们还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眼、耳、口、手,协同活动,把视觉记忆同听觉记忆结合起来,把直观形象记忆和语言逻辑思维记忆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例如,记外语单词,边读边写效果就比只念好。背诵文言文,在理解内容、把握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边听老师讲,边看老师演示板书或教具、教材,同时自己在书上圈画重点,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专心听讲,另一方面也便于记忆。此外,具体记忆时,可借助于“形象联想法”、“意义联系法”、“发掘特征法”、“谐音缩减法”等等。
效果与点评
通过咨询,凌某确立自信,把兴趣的中心定在学习上,并且改善记忆的方法,遵循规律行事,不仅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提高记忆的能力,生活也变得乐观了。
镜头十六
赢得时间的秘诀——如何支配时间魏某,女,某大学三年级文科班学生。该生自述经常出入公教、图书馆,一天的大多数时间用来看书,学习效果不明显,成绩一直不理想。近来,她想考硕士生时,又产生了畏惧情绪。
分析诊断
善于利用者,得时间;不善于利用者,失时间。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从而赢得时间呢?这里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向你介绍几种方法。
1.向“高效”要时间
美国效率学家米切尔·柯达曾说过:“学会最充分地利用你最有效率的时间。把一天中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你最有效率的时间去做,你就能花较少的力气做完较多的工作,从而也就可观地延长了时间。”大家知道,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精力是不一样的。这不奇怪。因为大脑皮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一般说来,睡眠以后,大脑皮质的活力增加,精力比较旺盛,看书写作的效率较高。不少人早晨起来或午睡以后的两三个小时里,头脑清醒,看什么都容易理解,记住;但也有人习惯于夜深人静以后读书、工作,这段时间干扰较少,利于集中注意力。高效时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生理状况;二、长期习惯。两者又互相影响、促进或制约。生理心理学家们经过大量观察、研究后发现,人,就其生理活动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说,可分为“百灵鸟”型、“猫头鹰”型和“麻雀”型三种。
百灵鸟型的人,早起早睡,早晨和上午精力好;猫头鹰型的人,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在效率;而麻雀型的人则介于两者之间。
然而,生理状况决定的高效时间又可随习惯而改变,长期的定时学习,也能促使生物钟发生变化,从而出现自己所需要的高效时间。在高效时间里,无疑适宜处理难度较大的事情,或阅读比较难读的书籍,而在相对低效的时间里,不妨处理一些不需多动脑筋的工作,或阅读比较浅俗有趣的书籍。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吏习惯夜间写作,白天则处理事务性工作;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写就的30多本教育论着和300多篇学术论文,几乎都是利用早晨5时到8时这段时间写成的。他们都是善于利用高效时间的人。有人曾提出一个时间利用公式:W=t·k其中w表示工作效率或有用功,t表示时间,k则表示效卑系数。在时间t相等的情况下,k越大,工作效果越显着。很明显,如果在高效时间里处理支离破碎的事情,阅读难度不大的书籍;相反,在低效时间里却去读难读的书,做难做的事,结果只桃事倍功半。可见,工作、学习上的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在札当程度上决定于你能否科学利用时间和你自己的精力。
2.向“运筹”要时间
俗语说,一心不能二用,意思是,一个人的脑子不能同时集中注意力思考两个问题。此语无疑是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但是,生活中的事情并不都需要集中高度的注意力,有些事情已成习惯,在无意注意中就能自然做好。这时,就可以把需要集中一定注意力的事情,同不需要集中多少注意力的事情交叉起来做。
把各类事情进行适当调整,使能交叉进行的尽可能交叉进行,于是一下子就节约了半个小时,而且在这个安排里,听新闻的时间还可延长10分钟,这就是时间“运筹”的魔力。
所谓运筹,也就是把一天或一段时间里所要做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大致所需花费的时间,事先有个估算,然后根据这些事情的内在关系,从中确定最省时的处理办法。
3.向“休息”要时间
生理研究指出,休息可以分成两种:闭目养神或睡眠,称为消极休息或静态休息;改换不同的工作以消除疲劳,称为积极休息或动态休息。每个人每天都必须有一定时间的消极休息,也就是睡眠。用“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疲劳战术向睡眠要时间,只能降低时间的效率系数k,看来时间t延长了,但功效W甚至可能比原先的更低。美国心理学家拉斯勒特曾用实验证明,每晚减少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连续5天后,智力测验成绩要降低15%左右。可见,消极休息是不能少的。但在睡眠充足的前提下,积极休息又能较快消除疲劳。积极休息的方法很多,如欣赏音乐、练习书法、活动身体等等,都不失为好方法。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常把读诗和演算数学题作为一种休息;爱因斯担潜心研究相对论时,每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要拉一会儿小提琴。这都是巧妙运用积极休息的范例。如果一疲劳就躺下休息,花时多尚且不说,而且因为这时的疲劳并不是“真性疲劳”,因此大多难以人睡,结果反而越睡越昏,影响时间的利用效率。
4.向“定时”要时间
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增加和所需学习时间增加这两者之间,并不成对应比例关系。有人曾对照研究了多人次记忆课文的情况,结果是:记住100字的课文平均需要9分钟,记住1000字的课文需要165分钟,也就是在课文字数只增加9倍的情况下,记忆时间却增加了17倍多。如果课文增加到10000字,学习时间更要增加460倍以上。所以长时间地集中处理某一件事情,或阅读某一门课程,会降低工作、学习效率,无形中就延长了所需要的时间。当然,这也不是说,每次工作、学习的时间越短越好。常识告诉我们,刚开始工作、学习时,难免有分心现象,即使在高效时间里,大脑思维从一项内容转换到另一项内容,大脑皮质的兴奋区与抑制区互相转化,都要有个过程,因此进人“角色”总要有段时间。这个过程的长短,虽然因人而异,但要彻底取消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的。因此,当你在未进人“角色”前或刚刚进人“角色”后,就过早变换工作、学习内容,显然只能降低工作、学习效率。有的人一会儿做这样,一会儿做那样,看似忙忙碌碌,实则什么都没有做好,而时间倒白白流逝了。这是值得注意的教训。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量和工作量才适当呢?这要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摸索。一般说来,工作学习总有一个“注意分散-进人角色-高度兴奋-开始疲劳-注意分散”的过程。
在多数情况下,以疲劳刚刚开始出现进转换内容为宜。这时,不但整段时间的利用效率较高「而且,高度兴奋所引起的心理感受,还在身上留下愉快的记忆,从而使你下一次比较乐于重新进人角色。这比到了十分疲劳时才转换内容,显然要合理得多。
时间最公正,也是无情,就看你善于不善于利用了。
点评
这是一个因不会统筹时间而产生烦恼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忙忙碌碌,然而收效甚微,如何由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这就需要大家能够善于利用时间。
镜头十七
一个女大学生的考试焦虑吴某,女,19岁,某重点综合大学社科系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勤奋刻苦,基础扎实,可一到考试,却怎么也发挥不出水平。
她说她最怕考试,一进入复习迎考阶段就心绪不宁,吃不香、睡不好,走进考场后更是紧张,甚至头晕目眩,因此成绩总是六七十分。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已坚持了三个学期。学期初始阶段很少来询,每到期末复习考试前一个多月就主动来询,与咨询老师常有电话联系。主要问题是考试焦虑,并伴有睡眠障碍。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吴某的心理障碍校为严重。中心是考试焦虑,但又伴随着睡眠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娇正起来比较费事。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考试心理进行考察。
考试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尚具有增强大学生记忆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应激能力等)、检索能力等特殊训练功能,是大学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
大学生久经考阵,本应对考试司空见惯、镇定自若,考试毕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检测手段,大学生考试时必然承受或大或小的心理压力,因此,考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活动的复杂程度一般与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复习情况及平时的学习状况,甚至考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等密切相关。可见,不同的大学生必然具有各不相同的考试心理。
在影响大学生考试心理的各种因素中,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包括意志、情绪、气质、性格等)的影响更为突出。当代大学生大多自拉力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具有正常的心理状态,虽有一定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但神情镇定,精力充沛,能够冷静地思考问题,这种心理使自己的能力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但对于意志力弱、情绪波动大、性格内向的少数学生而言,考场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多表现如下异常的心理特征:
①情绪紧张、急躁、难于自控,不能集中注意力解答考题。
②思维迟钝,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不能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兴奋性),旧的神经联系不能恢复,新的神经联系又难于形成。因此,大脑功能出现了异常现象,脑子呆滞不灵活,不能正常高效率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③记忆力减退。过度的紧张心理使记忆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如此异常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是考试焦虑和考试怯场。考试焦虑指大学生因担心考试失败有损自尊而导致或引发的负性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考试前后精神紧张恐惧,心烦意乱,无精打采;肠胃不适,可能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多汗、尿频、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等。考试怯场指学生在考试中因情绪过分激动、过度焦虑、恐慌而造成思维和操作困难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满脸通红、出汗、头昏、烦躁、恶心、软弱无力、记忆受阻、思维迟仇等,有时全身颤抖、两眼发黑,甚至晕倒。
考试焦虑和考试怯场不但影响考试时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还有如下的危害:
①危害身体健康。过度考试焦虑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会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发生原因不明的腹泻等症状,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就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等肠胃疾病。过度考试焦虑还会影响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诱发支气管哮喘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②危害心理健康。过度考试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反应,它会危及人的心理健康,引起精神紧张、头痛、失眠等。特别是在考试后仍不能摆脱焦虑,甚至因考试失败陷入更严重的焦虑之中,甚至转为焦虑症。
③影响认知过程。过度考试焦虑容易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使注意力不能专注于学习和应试,而陷于各种各样的担忧;干扰识记和回忆,使记忆功能受队;还会引起思维迟钝,使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具体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像力无法正常发挥。
在应考前出现种种复杂心理,会产生紧张的情绪。这种紧张怀疑,其实在复习阶段即已萌芽。
这一阶段,时间紧、内容多、竞争强,学生大脑总处于高度紧张中,不能放松,常陷入疲劳的困境,造成精神上的极大压力。
这是产生紧张心理的重要因素;另一因素是来自外界的压力。
这种现象拄拄出现在优等生身上,因为他们在班上、校里是拔尖的学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对其抱有希望大、要求高、关注得急切,使他们承受着比别的孩子更大的压力。他们有三怕:一怕落于同学之后遭同学肚笑;二怕成绩不佳辜负老师的期望;三怕不如父母亲朋之愿,对不起他们为自己付出的一切,等等。过重的心里负担使他们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效果不佳。
大学考试心理异常的个性心理影响因素较多,制约了大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水平的发挥。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调适大学生的考试心理,其方法有:①端正对考试的态度。明确考试只是检查学习好坏的手段之一,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习者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必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最重要的是能扎实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应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而不是集中在考试成绩本身。平时刻苦勤奋,认真学习,考前全面复习,考试时就会充满自信。②实事求是,制定适当的目标。要正确评价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实事求是,根据原有基础,现有潜力,制仃适合自己的努力目标,不作过高期望。③保证身体健康。考前应加强营养、劳逸结合、睡眠充足,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以及良好的身体状态。④考试怯场的处理。如果考试时由于焦虑过度出现怯场的情况,就应暂时停止答卷;闭眼、放松、深呼吸,反复地自我暗示:“我很平静”、“我很放松”,适当地舒展身体,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继续答题。⑤寻求心理咨询。考试前后若感到自己难以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或曾出现过多次怯场现象,就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在心理咨询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放松训练、自信训练和系统脱敏法等加以矫治。
基于以上认识,对于大学生吴某的考试焦虑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帮助和指导。
第一,从领悟认知入手,从思想上消除对考试的不必要顾虑。依照分析疗法的理论,通过谈话、回忆,寻找“致病”根源。
从讨论中得知,在中学那次竞考失败以前,她并不惧怕考试,因为她从小学习不错,记性好,所以深得老师赏识,过去的考试成绩一般都较好,考前亦无畏惧心理。中学竞考失利,与考前对参加竞考的怨恨情绪、隔壁郁居的噪声干扰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她在心理上对考试产生了畏惧。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一门功课补考,又强化了对考试的畏惧。通过分析讨论使她认识到,自己其他各门功课成绩上等或中等,比较差的是数学,这是她学习中薄弱环节。对数学应加强复习和练习,对成绩的期望值不要过高。退一步说,万一有一门补考也不必惧怕,补考及格也同样可以升学、毕业。
第二,改善睡眠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剂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助于睡眠状况的改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放松情绪,在考前不人为地加剧紧张,考前复习要注意劳逸结合。复习考试阶段,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不要夜里做“猫头鹰“,早晨做“百灵鸟”。把睡眠与娱乐压缩得奄奄一息。临到进考场已头香脑涨,容易题变成了难题,熟题变成生题,这样,不紧张才怪呢。
第三,帮助其分析自己个性中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刚验,找出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意识地克服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等弱.点,培养豁达大度的个性。同时,在心理咨询室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学会放松情绪。复习考试期间也坚持治疗,使疲惫的大脑得到松弛与休整。
第四,考前要提前一会儿进入考场,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做5分钟静功,调整好呼吸,做到缓、深、匀,挺直上身,双目微闭,两手放在膝盖上;5分钟后做一些面部按摩,用手指梳梳头,捉进头部血液循环,保持头脑清醒。进入考场,假如真的出现了紧米情绪,可以多做几次深呼吸,缓吸缓呼,把心神凝于一点,用以稳定情绪,还可以有意地让自己想像愉快的事,进行自我暗示:“我一定不慌,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增强自信,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紧张。
除了以上所讲的心理准备,还要适当做好一些物质准备。
有的同学一到考场总想上厕所,不但给考场(试)增添麻烦,还影响了自己的情绪,耽误了答卷时间。这一条件反射,应当从心理上先平静下来,考试铃响前五六分钟上一次厕所,然后就不要再去想去厕所的事。注意早餐吃些营养丰富又不过咸的食物,不多喝饮料和水,以减轻内脏负担,保证答题时体力充沛,精神集中。
考试时间在盛夏季节,天气酷热,容易头晕中署,也会影响考试。可准备点人丹、风油精等,万一木适可及时服用,帮助消除症状,顺利通过考试。女同学若赶上例假,一定要做好各种准备,有腹痛毛病的同学提前吃两片镇痛药,适量喝点姜糖水,不要受潮受凉。
还要在考前准备好各种用具,刘好铅笔,灌好钢笔水,带好圆珠笔、尺子、橡皮、圆规等,并多准备一些,有备无患。
总之,在考前全面复习好的基础上,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各项准备工作,以最佳状态充满自信走进考场,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效果与点评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小吴同学的睡眠状况有所改善。连续两个学期没有补考科目,对考试的紧张焦虑有所减轻。她主动与咨询老师进行了长期的咨询与电话咨询联系,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学习与考试焦虑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方法不灵活的同学更易产生此类问题。如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的症状,矫正起来就更费力,需进行多方面、较长期的咨询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