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出巡河北期间,所做的决定大部分都与邓禹商量过。当时邓禹的角色相当于刘秀军中的首席参谋,给了刘秀很多鼓励。有一次,刘秀觉得自己的地盘太小,没什么势力,就喊邓禹过来一起看着地图说:“天下这么大的一块地方,而我如今只有其中之一,我怎么才能安定天下呢?”邓禹说:“现在天下这么混乱,人们都渴望有一个明君来统治,古人讲以德服天下,而不是以土地的厚薄来评价人的能力大小。”于是刘秀豁然开朗。
云台二十八将中,一半以上的将领来自河南。这是因为刘秀当年在河北被王郎追击的时候,他的大本营在信都,后来又获得渔阳和上谷两个地方的支持,于是这三个地方成了刘秀的主要根据地。吴汉、耿弇、寇恂、耿纯、王梁、景丹、盖延、任光、李忠、万修、邳彤、刘植等主要将领都是在这个根据地跟随刘秀的。不过,虽然归附了刘秀,但这些将领们都有各自的部下和地盘,刘秀却没有一支真正自己的嫡系部队,是邓禹去召集兵马,得几千人,刘秀才算有了真正的第一支嫡系部队。
邓禹对刘秀的帮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天下大势的判断。邓禹的建议主要分两个方面:
第一,对当时形势的判断。邓禹认为,推翻了王莽的新朝之后,称王称帝的有十多个,但是配做刘秀对手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刘玄的绿林军,另一个则是赤眉军。此时王莽已经被打败,现在正是群龙无首的大乱斗局面,虽然绿林军和赤眉军整体力量最强大,但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逐个吞并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而这段时间,刘秀就可以系统地壮大自己,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势力。刘秀正是依靠这段时间,联合真定王刘杨,统一河北全境。
第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当时各个地方的起义军,比如最大的绿林军和赤眉军,他们的问题就是军纪差,没有约束。绿林军中主要是强盗,赤眉军则是一群土匪,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杀人放火。
刘秀称帝后,邓禹主动上交了兵权,辞去了朝中的职务,回家养老,与一些居功自傲的功臣相比,邓禹的人品还是要高尚一些,读书人的出身使他养成淡泊名利、待人敦厚的性格。邓禹一共有十三个子女,但他都没有鼓励他们享受高官厚禄,而是让他们各自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后来,他的子孙皆称名天下,邓禹曾说:“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其后世必有兴者。”
因此,邓禹排在首位也算是实至名归,德才兼备。再者,二十八宿的排名并不是刘秀自己排的,而是他儿子刘庄当皇帝后排的。刘秀统一全国后,邓禹成为光武朝仅有的几个继续受任用的功臣,当时二十八宿中很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了,而邓禹恢复了大司徒职务,还曾任太傅,成为太子刘庄的老师,排在首位并不奇怪。
另外,云台二十八将中的耿弇就是明帝时与班超、窦固齐名的民族英雄耿秉、耿恭的叔叔;祭遵的胞弟是民族英雄祭彤;还有伏波将军马援有大功,但因为女儿为明帝皇后,为避嫌未将其列入,而且,只要是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都没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如光武帝的表兄来歙也有大功,但也未被列入。
至于为什么要在“南宫云台”画二十八将图呢?从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开始时,其宫城就是南宫(北宫后于公元60年至公元65年期间陆续修建)。南宫中,有不少宫殿是既有的(如南宫却非殿、云台殿等),也有一些是陆陆续续修建的(如南宫前殿),这些宫殿除了刘秀居住外,就是用于国务事务、文化活动、外事往来等。
云台,其实是云台殿的简称。从历史记载看,云台应该只是殿基较高的宫殿而已,但是叫法有很多,比如“南宫云台”“云台之下”(《后汉书·范升传·列传七十三》)“云台广室”“云台广德殿”等。云台的用途主要是召见、集会、辩论国事,也是一座皇家图书博物馆。所以,汉明帝追感前世功臣,自然是要选择南宫云台这样与国事国运相连的政坛之地。
当然,自从汉明帝图画功臣、列将后,云台又成了开国名臣的纪念馆。从此,云台名声远扬。
“马革裹尸”的由来
马革裹尸是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为国捐躯、战死于沙场。马革裹尸形容一种牺牲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为褒义词。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曾为张郃马革裹尸。史书记载,“马革裹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的祖先原本不姓马,其先祖赵奢是战国时代赵国将领,赵惠文王因其功绩卓著及善于驾驭马匹,特赐爵号“马服君”。于是,赵奢的子孙便以“马”为姓。《东观汉记》中记载,马援还是一个美男子,身高约七尺五寸(一米七七),并且“容貌如画”,是一位身材挺拔、英俊潇洒的大帅哥。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在汉武帝时被封为重合侯,后因巫蛊之乱受牵连,最后被杀。马通之子马实在汉宣帝时为郎持节,号使君,马实生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仲一共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就是马援。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马援十二岁时父母双亡,此时三个哥哥都有所成就,大哥是河南太守,二哥、三哥都在京城为吏,马援由大哥马况照顾。马况为他请了老师,教他读《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守于章句之间,就想告别大哥回家乡去种田放羊。谁知没等马援起身,大哥马况就不幸去世了,马援只得留下来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
后来,马援担任郡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可是走到半路上见囚犯可怜,就自作主张放掉了这名囚犯,然后官也不做了,一路逃到了北地郡。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以放马养牛为生。因为马援为人热情又讲义气,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渐渐地也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役使。马援带着这些人在陇汉之间放牧,但他并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的生活,他常对追随他的人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
马援不仅人长得帅,种田放牧也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经营下,这个几百人的游牧团队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然而他对着这些田牧所得长叹:“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人,自己则只过着清简的生活。
新朝时期,王莽的堂弟王林任卫将军,广招天下豪杰,并将马援推荐给王莽。王莽于是任命马援为新城大尹。公元24年,新朝灭亡,马援和哥哥增山连率(官名)马员一起离开了各自的任所,跑到凉州避难。公元25年,刘秀即位后,马员到洛阳投奔光武帝。马援则羁留在西州,受到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
同年,隗嚣派马援去跟公孙述拉近关系。马援跟公孙述原本是同乡,私下里也有一些交情,本以为这次老友见面会把酒言欢,没想到自立为王的公孙述却摆起了架子,于是返回陇右后建议隗嚣不要跟公孙述合伙。公元28年,马援携带隗嚣的书信到洛阳,在宣德殿面见刘秀,两人一见之下互相都很欣赏,后马援要回西州时,光武帝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相送。马援回来后向隗嚣报告了这次出行的情况,隗嚣同意跟刘秀合伙,并且派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马援带着隗恂来到洛阳后,刘秀一直没有安排他职务。于是马援便上书刘秀,请求率领宾客到上林苑去屯田。刘秀答应了他的请求。此时,隗嚣听信部下挑拨意图反叛,马援再三劝阻无效后领兵出战,打败了隗嚣。此后,马援深受刘秀赏识。
公元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派步骑三千在临洮击败先零羌,后挥师追击其他零散羌族部落,并取得胜利。
公元41年,马援被征为虎贲中郎将。
公元43年,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受封为新息侯,任伏波将军,食邑三千户;同年,出征岭南,并取得胜利。此战之后刘秀赐马援兵车,朝见时位次九卿。
公元45年,马援率领三千骑兵出高柳,先后巡行雁门、代郡、上谷等地,北击乌桓,由于乌桓不战而逃,马援无所得而还师。
公元48年,武陵五溪(今湖南、贵州交界地区)蛮夷要造反,六十二岁的马援不顾体弱多病,主动向刘秀请战。
由于马援的名气比较大,南边的蛮夷听到马援带兵前来镇压的消息,顾不上组织力量反击而是逃跑了。马援乘胜追击,不料,在壶头山遭蛮夷伏击,进攻受挫。偏偏这时又出了个叛徒——耿舒,他偷偷写密信给在朝廷的哥哥耿龛告黑状,说汉军平叛失利是因马援年老体弱指挥失误,而且自从南下以来整天吃喝嫖赌不问战事。耿龛将此信上交给刘秀,刘秀看后大怒,立即下令骑马中郎将梁松到马援军中任监军。
之前马援生病,梁松去探望,结果因为感觉自己驸马的身份不被重视,与马援结下梁子。梁松早就想好好收拾一下马援,以出昔日怨气。不料,马援由于长期南征北战,身体本来就有点不好,加上耿舒在军中制造流言蜚语,急火攻心,猝死在壶头山军中。可是,就这样马援也没能躲过梁松的报复,他仍然向刘秀上书,说马援不仅指挥不当、吃喝嫖赌,还贪得无厌,一路上抢掠大量的金银珠宝,用马车拉着走。其实,这所谓的“金银珠宝”是马援常吃的用来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的一种野果。
但是刘秀看后,恼怒万分,下令夺了马援的封爵。马援的家人不知哪里得罪了皇帝,惶恐不安。马援的尸体运回,不敢埋在原来准备好的坟地,而是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埋葬。马援的同事朋友也不敢到马家去吊唁,场景十分凄凉。葬完马援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到朝廷请罪。刘秀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刘秀这才命令安葬马援。
公元57年,刘秀去世后,明帝即位,他为马援进行了“平反”:一是严惩梁松;二是为马援建庙修墓;三是亲自题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四是将“马革裹尸”谱上曲子,作为军歌,规定汉军出征前,要高唱三遍,以鼓舞士气。
公元60年,马援的女儿被立为皇后。汉明帝在云台图画建武年间的名臣列将,为了避椒房之嫌,没画马援。
公元74年,马援夫人去世,朝廷才为马援聚土为坟,植树为标记,建筑祠堂。公元78年,汉章帝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加册封,谥马援为忠成侯。
光武改革,柔术治国得民心
公元36年,刘秀统一天下建立东汉后,着手准备重建被打乱的社会秩序。
与所有的开国皇帝一样,刘秀在成功坐上王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有功之臣进行赏封。刘秀的皇位是用无数将士的生命换来的,这浴血奋战夺取而来的政权如果不抓牢固一点,是很容易出现裂痕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建立东汉的过程中,常年征战造就了一批武力英雄,刘秀深知他们带兵打仗很有一套,但是治理国家更需要的是政治手段,并且当时很多武将自恃功高,根本不理会上司的命令。因此,为了巩固皇权,避免胜利果实落入旁人手中,刘秀选择了“退功臣而进文臣”的方法,即赐予功臣们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
分封的具体规则由郎中冯勤负责,他按照每个人的功劳大小,决定其封地范围、远近和土地肥沃程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详细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就好办事,刘秀根据这个方案一次性封了几百位功臣为列侯。受封的人数虽然多,但被封列侯的食封数量却并不大,封地最多的只有四个县,最少的只有几百户。此外,除了邓禹、李通、贾复三位大将可以参议国家大事之外,其余列侯大多数均无权参议国事。封完功臣之后,刘秀还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希望大家不要恃宠而骄,对自己要求要严格一些,最好能节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顺利地把爵位传给子孙。”刘秀在退功臣的同时重用大批文吏。他认为文吏们熟悉封建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且情操高尚。
公元30年,刘秀下诏命令各地官吏推举贤良,到京城参加选官考试。朝廷实行“征辟”制度,即下诏特征用某人为官,公卿和各地郡守也可自行选择人才做幕僚,这样方便各地的人才得到良好的利用。虽然当官看起来变得容易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毛遂自荐”的,选官有条件限制:第一,品德高尚,身世清白;第二,要有知识,是通经的博士;第三,熟悉各种法令,能熟练地依法办事;第四,具有魄力才干,遇事不惑,能独当一面。各地官吏在选择人才时,必须严格按照这四条标准,如有违者,必将依法治罪。
刘秀为人宽厚仁慈,他在治国方面恩威并施,实行以柔术治国,宽民众,而对官吏严。除了控制武将的力量,刘秀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限制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减少了合并了四百多个县,这样一来行政人员也减少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