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908400000002

第2章 沟通第一步,问问“我是谁”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爸妈

世间所有发生的事情,我们几乎都无从预知,我们毫无准备地来到人世、扮演各种角色,每个角色扮演的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我们也无从预先练习,当然,“父母”这个角色也不例外。为人父母的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成为爸妈,他们也是别人的小孩,经历幼儿、少男/少女阶段慢慢长大。

我们此生为人父母、养儿育女、教导孩子,能预作准备的部分其实并不多。而父母的角色碰巧是所有关系中最困难的一种,因为亲子间存在一种“上对下”的不完全对等关系,因此,父母们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边做边学,甚至是边“错”边学。

在我三十多年的教育与辅导生涯中,我从学生身上,深刻地看见孩子的难当;而身为人母,也让我体会父母的难为。许多父母都曾对我感叹,在教养孩子过程中,他们那无所适从、无奈与无助的心境。但这样彷徨焦虑的心情其实都是正常的,因为每个爸妈都是在对自己的角色全然陌生的状况下上路,开始踏上亲子之旅。

试想,一个老师的养成需要多年的师资培训和证书;一位心理咨询师要执业需取得专业执照。但父母呢?学校从未提供“成为一名优秀父母”的课程,我们对于为人父母身份的塑造、角色的扮演,往往都是从原生家庭中复制、模仿而来,透过对自己父母的观察和曾为人子女的经验累积,我们才能获得教育自己孩子的行为依据。

所以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时候受父母高压管控的孩子,一旦自己成为父母后,也以同样手法去压迫、控制自己的孩子,让亲子教养模式变成犹如一代代相传的魔咒。这样的问题就在于没人教过我们,如何正确地诠释与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如此一来,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模式,就变成我们做父母时所依循的唯一脚本。

事实上,原生家庭也确实与我们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即便在成年之后,我们的种种表现与行为,都可以在自己的成长阶段中找到对应的根源与线索。所以身为父母,如果我们仅是依循原生家庭的经验,来作为教育孩子的依据,就容易重蹈覆辙,在自己为人父母之后,将那些父母曾经施加在我们身上不好的经验,不自觉地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形成跨世代之间的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好家长,应该懂得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转向自我教育与学习上——父母的自身教育对每个爸妈才是最需要与实际的。亲爱的父母,请切记:“在教育孩子之前,请先自我教育”。一旦父母把自己教育好了,这种美好的结果自然也会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

从了解与回应“我是谁?”开始

“亲子教育从父母的自身教育做起”,这个大前提相当重要。但是一切应从何开始?我的建议是从“认识自己”着手——自我提问与回应:“我是谁?”因为所有的沟通都是由“自我沟通”开始,而“自我观感”则是一切沟通行为与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如何发送与接收信息,进而影响我们对沟通的态度和对待他人的方式。

简单来说,一个具有负面自我观感的人,会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对赞美反应过度,且难以被取悦,也会因为对自己不满意,而吹毛求疵,或是因缺乏自信而退却与消极。反之,一个拥有正面自我观感的人,对自己充满自信,且感觉与他人平等而能够尊重他人,他们有开阔的胸襟,能够包容异见和接受他人多元的情感和行为,最重要的,他们有改善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每位父母的个性、从小的生活环境与原生家庭的沟通经验等等,都会影响其“自我”的形成,而自我观感不同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时,无论理念、态度、信仰和价值以及做法上必然都会有极大的差异。当然,亲子关系与亲密感也都会不一样,所以这世上不会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方法可以来解决每种亲子问题。要想突破你和孩子间难解的关卡,唯有先看见与了解自我的本质,也就是回应“我是谁?”发现你对自我的观感为何,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缺点,身为父母的你,才有办法替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并针对自己的角色扮演做出改变,进而改善亲子关系。因为“自我观感”,是解开一切亲子沟通问题的钥匙。

回应“我是谁?”是一个看起来不该是问题的问题

对许多人来说,“我是谁?”的提问,是一个看起来不该是问题的问题,但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其实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童年时,你定义自己是父母的子女、家中的老幺;青春期,你定义自己是领导者(班长)、优等生;结婚后,你定义自己是别人的亲密伴侣;为人父母后,你定义自己是一个负责的父母。随着每个生命阶段的转变,你的自我观感、对自己的看法,都会因成长阶段的各种际遇而改变。

当你在成长过程中,以不断变化的不同方式看待自己时,你会发现,自我观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地,你的自我是一个不断进化、改变与成长的“过程”。我们的自我在一生当中高低起伏、隐没又再生,经由与他人互动,以及在他人身上反映出的自己,塑造出了我们的自我。因此,你的“自我”并非天生,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当中慢慢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你如何定义与看待自己并建立自我观感,还是要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来完成。所以,要回应不断变化中的“我是谁?”这个提问极为复杂,它是我们一生永不间断的一个课题,也是一个重要与必要的思考。

从字面看来,和自己沟通,有何难处?但事实上,想想当你既是观看的人,同时也是被观看的对象时,你如何可能清楚与完整地看见自己?“每个人都有盲点”这句话就道出了自我沟通和认识自我上的困难。自己看自己,其实是很难看清楚的,总有些地方是你自己看不到或是不想看到,甚至是想看也看不到,或者其实是自己都不想看到的。回应“我是谁?”是生命最大的迷思,也是一件艰巨的心灵基础工程。你,关心过“我是谁?”吗?你能回应这个提问吗?

你是否了解:做父母前,你是谁?为人父母后,你又是什么样的父母?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我,作为一个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而作为父母,又是什么样的父母?

我是如何存在于孩子眼中?——也就是孩子是如何想象和看待我的?成为父母前,我是透过和他人的沟通、众人投射的评价,发展成现在的自己;而成为父母后,我是透过儿女对我的角色反应与期待,来修正学习“父母”这个角色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说、应该怎么想。

作为一个父母,我们需要与在意的是了解,儿女怎么看我?怎么说我?他们如何形容我?在他们的心中,我又是如何存在,或者说,是以什么角色和位置存在?这一连串的自我提问就是所谓的“自我沟通”,也是我们所强调的自我教育的核心议题。透过自我沟通来认识自我,回应:“我是谁?”其实是每个父母在亲子沟通中最重要与必要的课题,也是亲子沟通的基础。然而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我是谁?”,也从不认为回应“我是谁?”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这一生,你可能都对自己一知半解,有时觉得自己是一切,但有时又自觉好像什么都不是,许多人会自认:最了解自己的就是自己,因此不必多想,反正“我”就是“我”。

但你真的能够回答:成为父母前,在你自己心里,你是谁?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做父母后,你又是什么样的父母?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而进一步来说,你了解在孩子眼中,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你的吗?人们往往太习惯自我的存在,而较少思考这些问题,却不知这些才是为人父母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因为,一个人若欠缺自我了解和省思的能力,会深深地影响他的人际关系,而一个父母如果也不清楚自己是谁,无法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思改变,也会使亲子关系面临层层的考验。毕竟,成为父母前,你原来是什么样的人,此刻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而你怎么看待你自己,就会怎么对待你的儿女,所以,父母的角色,说白了,就是你对自我观感的所有投射与表现!

在成为父母的过程中,我们重新遇到了自己。在孩子眼中,我们看见了过去从没遇见过的自己;那个不曾被自己看见的“自我”。孩子看见了真实的我们,并且透过各种平和与冲突的互动,让我们不断发现新的自己。在孩子的眼中,我们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感觉,在学习亲子之爱的过程中,我们自省与成长。

自我沟通:“认识自我”是所有沟通的基础

“自我沟通”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自己内心进行的自我对话或独白。其实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个场合,我们都不断地在做自我沟通。要了解他人之前,先要了解“自我”,因为我们对自我的了解,往往是我们借以推想与理解他人行为的参考,同时也会影响我们与他人互动的行为表现。简单来说,“自我沟通”是了解自己的开始,也是向外联结的起点,它更是所有沟通的基础。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自己——自己的优缺点、强弱处,能够切实掌握自己的人,才能与外界达成更好的沟通。自我沟通不仅可以帮我们建立与认识自我,也能提升自我和达成超越自我的功能。

回应“我是谁?”:先了解什么是“自我”(Self)?

什么是“自我”?自我,也称作自我观感或者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主要是指我们对自己存在状态的感知(Perception),也是我们对自己身体、社会角色和心理特质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当你透过社会比较,觉察到自己与周围其他人与物的一切差异时,你看到的,就是你的“自我”。

作为一个人,对你,意味着什么?“你是谁?”当你认识自己时,你认识到了什么?你是如何认识自我的?一般人在描述自我时,往往都是以外在的身份、地位或角色来描述自己,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来理解“我们是谁?”比如,给你五分钟,你会怎么回应“我是谁?”可能你第一个回应就会是:“我是一个妈妈/爸爸”“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妻子/丈夫”“我是……”我们也常会因场合的不同,对自己有不同的描述,因此,我们不禁困惑,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因场合背景不同而改变的“真正的自我”?这个真正的自我,就是“本质的自我”(希腊语:Ego;英语:Self),也就是一个人对于自身个体存在、人格特质、社会形象所产生的一种认知。这里提到的“本质的自我”的概念,其实某种程度上接近前面的提问所希望探讨的核心:没有父母的角色加身前,你是谁?你本来的样子如何?我们希望寻找与回应的正是,那个在你心中“更本质的自我”。

事实上,自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而我们也绝对无法自己意识到“自我”这个概念,因为你的自我存在于他人与你之间,只有当我们透过社会比较,觉察到自己的一切和周遭其他人的差异时,才会发现“自我”的存在。你也会从中发现,自我其实不是完全由自己主观意愿建立的,而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沟通中产生(在本书第二章会有更详细的说明)。它也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多面向且可变化以及连续性发展的一种动态。所以事实上,一个人的自我观感是一种动态且不断持续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

在亲子沟通中,一切行为的发生,都与你是否拥有一个实际且正面的自我概念紧密相关:你怎么看待与对待自己,就会怎么看待与对待你的孩子。所以,当你对自我拥有清晰与正面的概念时,你自会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父母。觉察“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父母?”且有能力改善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

然而,在我的实践观察中,看到很多父母连本身的自我都没建构起来。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自己的见解看法和自主性,所以在亲子教育过程中,往往只知追随社会集体标准,跟从大家认同的价值、崇尚众人认可的表现。别人怎么样,自己就要怎么样,而孩子也因此遭殃,被迫跟着集体的队伍,不问对错与意愿地一路向前。

所以,与其教育儿女,做父母的必须先了解自我,接着改变自我,一步步朝着更好的自己去努力,唯有把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培育出健全的孩子。其实教育孩子,有时只是父母安慰自己的说法罢了,亲子教育的本质,从根本来说,是当父母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自然会反映你的美好。换句话说,做父母的,若自我观感正向健康,孩子自然也会变得积极乐观。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圆满亲子关系的共同点是:父母对自我有适切的了解、能教育好自己,并懂得适时改善自己。而冲突的亲子关系也有一个共同点是:父母始终无法觉察与反省自我存在的问题,反而处处指责孩子的不是,要求孩子改变,自己却丝毫不变。父母的自我会如实地反映在他的言行举止上,也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看待事物和世界的角度。因此你的自我像一面镜子,让孩子总在照看镜子的同时,看见你的美好或不堪的自我。而一个孩子的自我和世界观的建立,就是从与你之间一次次“互为明镜”的互动而来。

“我是谁?”是自我教育的第一课题

回应“我是谁?”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第一个课题。乍听之下,你或许会很纳闷,“我是谁?”和父母的自我教育有什么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你自认是谁?”和“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就决定了你会是个什么样的父母。因为你对孩子的反应和对待方式,会与你看待自己的角度和方式一致;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是谁”,你就会在孩子身上投射出那样的自我。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内心恐惧不安的父母,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而你对孩子的要求与控制也会越强。反之,当你是个安适、无惧的父母,你的孩子便会自在、自然地成长。事实上,孩子与父母是互为明镜的,孩子在你的镜中看见他自己,你也在孩子的镜中看见你的自我。孩子更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接收并反映了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自己,和你的所有讯息。所以,你清晰,孩子就清晰;你自在,孩子就自在。这就是为什么在亲子教育中,我们相信,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要在自己的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而关键就在回应:“我是谁?”只有当你能够从“我是谁?”的回应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并发现自己的问题时,才可能解决你在亲子教育中面临的所有问题。所以,亲爱的父母,请开始思考与回答:“我是谁?”你要的所有答案,就藏在这个提问中。

自我观感影响所有的沟通与关系

“自我观感”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混合了父母、家庭成员和重要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反应与期望所形成的。简单来讲,就是对于“我是谁?”这一个提问的所有可能回应。

从幼年时,我们就开始进行模仿父母的角色扮演,而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得到父母和重要他人的褒贬,从这些反馈所传达的讯息中,我们开始认识自己,虽然并不完整,但我们看待自己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会越来越与他人看待和对待我们的方式一致。也就是说,在与他人持续的互动中,我们的言行不断受到评估与修整,也因此发展出较完整的自我观感。

自我观感可说是一切沟通行为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沟通者,影响着我们与人互动时,如何发送与接收讯息,也影响我们对沟通的态度。譬如自我观感负面的父母,会因为不愿面对儿女对自己的真实看法与自己所想象的不一致,进而选择性的过滤、扭曲,同时排除威胁他们自我观感的讯息——也就是逃避所谓不中听的话,并刻意隐藏自己不满意的负面形象,而活在一厢情愿的角色中。因为缺乏自信,他们在管教儿女时,对孩子的该与不该也会有较僵化的坚持与固执,像儿女应该怎么活、事情应该怎么做、人生的路应该有什么法则等等。反之,一个拥有正面自我观感的父母则会感觉自己与儿女平等,而给孩子更多的自主和尊重,他们的个性较开朗、较能接受不同的观点,因此对事情的看法灵活有弹性,不会坚持己见,也有自信面对与处理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改善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而从“预言成真的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下一章将会详细说明)来看,每个人的行为确实都会倾向于与他的自我观感一致,也就是说,你自认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比如当你说“我就是没办法面对孩子失败”时,你就展现了你自我观感的某一面,你会因为害怕儿女失败,而强力主导或控制孩子的表现。而当你自认是个不快乐且讨厌自己的父母亲时,你也会将这样的负面观感与心情投射在儿女身上,对他们嫌弃不满且处处挑剔。毕竟,一个厌恶自己父母的人,如何能教出一个爱自己的孩子呢?

父母的自我观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方法,以及与儿女互动中的言行表现和沟通态度,最后培养出天壤之别的孩子。我们常只直接看到孩子间的差异,却忽视了真正产生差异的背后原因,其实是来自这些父母在“自我”本质上的差异。因此,父母们请不要忽略了,在教育儿女前,先弄清楚“我是谁?”只有正确地掌握你的自我观感,并能不断改善与提升,才是改变问题孩子的第一步。

父母的“自我观感”为何会影响亲子关系与沟通质量?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自身的沟通行为有绝对的关联。只有当你能够了解“自己是谁”,同时也能掌握别人如何看待你——也就是“你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你”具有高度一致性时,你才能避免产生自我感觉良好,或出现一厢情愿造成他人困扰的沟通行为,进而自在并称职地扮演好任何角色。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得先回应两个提问。一是“在成为父母前,你是谁?”:你的自我观感如何?或者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二是“做了父母后,你又是谁?”:你如何看待自己为人父母的角色?还有,你自认是个什么样的父母?理清这两个问题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你能清晰地了解,在成为父母前,你自己是谁、你的自我观感如何,在成为父母后,你自然可以想象或掌握自己将会是个什么样的父母,或者说,你为何会成为那样的父母。所以,若能理清成为父母之前和之后的“你是谁?”并了解“为何会成为现在的自己?”那么你的父母角色扮演自然会更适切自如,亲子关系与沟通也会变得更顺遂圆满。

三十多年的教学与辅导经验,我深刻认同,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都有问题父母。与其分析孩子的错误行为模式,我通常会反过来在父母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去追问是什么样的父母和教育过程会制造出一个如此受伤、行为偏差和性格扭曲的孩子?如果说孩子的美好,是父母正确辛勤耕耘的结果,那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荒疏不当或观念有误的培育出了状况。换句话说,孩子出现的问题,其实是父母自身问题在孩子身上结出的果。

父母的自我观感直接且巨大地影响了他的亲子沟通行为和教养态度。试想,一个充满负面自我观感的父母,内心自卑不满,他会如何对待与要求孩子?他能够克制隐忍自己的不满,以一种正面包容和肯定的态度,接受并鼓励儿女的任何表现吗?应该很难。而父母的这种负面观感看在孩子的眼里,自卑难堪只会加倍。反之,能够活出自己的幸福和满意的父母,看在孩子的眼里,幸福满足感必然也会加成。而最重要的,这种父母能让孩子从小活得“零负担”!

所以,你的心中是充满愤怒、讨厌自己的,还是自信与快乐的?请先检视你的自我观感。因为一个让儿女感觉温暖与贴近的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爱自己、懂得照顾自己的感受,并且珍惜与爱护自己的人。做父母前,你要先成为这样的人,为人父母后,你才不会变成子女眼中那个爱得一厢情愿、让他们感觉窒息的父母。

总之,父母常常将自身问题投射在儿女身上,因此,儿女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的问题,也就是父母自身负面自我观感的外在投射。孩子都是透过父母的眼看自己并了解世界的,父母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因此,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一个能够自我实现、内心安稳喜悦、活出幸福的父母,才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礼物,也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示范与鼓励!

亲爱的父母们,真正的教育从自省开始。如果说,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养出什么样的子女。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有什么样的自我观感,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所以,你若想把对孩子人生道路最好的给予他,你就必须先把最好的自己呈现出来!

父母的自我教育:认识你的自我观感

对“我是谁?”的探索,从掌握“自我观感”开始。因为自我观感不仅深刻地影响你的所有沟通,也会影响你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所以,了解你的“自我观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基础。其实从幼年起,我们就开始拥有了一些近似信仰的自我看法,比如自认长得漂亮、有吸引力、声音很美、很聪明、很有人际魅力与说服力或者自觉是个成功的领导者……无论这些自我的看法如何,都会影响我们的沟通和关系的建立。事实上,自我观感不仅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决定了我们怎么生活、事情怎么做、生活怎么过,更重要的是,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

因此,了解你的自我观感如何,便不难推想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父母,也能理解与解释你为人父母的种种作为、角色扮演行为,包含你对亲密关系的处理模式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等。所以当你对孩子期望太高,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对孩子控制太多,是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取决于他心里的自我,展现给孩子看到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拥有正面的自我观感,且善于自我觉察与反思,就会努力改善与提升你的自我观感。当然,如果你本身的自我观感低落,便会抗拒面对真实的自己且排斥改变,也欠缺自我改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封闭地成为一个活在自我世界中的人。

做父母的你,是否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眼前这样的父母?你的“自我观感”如何?你真的认识自己吗?父母若能了解自己,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既可以避免失败,又容易幸福!

你的自我观感是由三个面向组成的

你的自我观感评价的高低,必然会导致在角色扮演上的差异。然而,一般人都认为自我观感是种很“抽象”的东西,无法被清楚地掌握或看待。确切来说,自我观感是我们由自己的经验,以及与他人互动中得到的多重自我的感知。它包含三个内涵,分别是:“身体自我”(Physic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以及“心理/道德自我”(Psychological self),我们在和他人互动中(尤其是重要的他人和参考团体)发展出这些不同面向的自我观感与看法。而无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如何,它都会影响我们的沟通行为与关系。所以,弄清楚什么是“自我观感”,并且了解你的自我观感,你就可以掌握亲子教育中的许多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解说这三个自我面向的内涵。

身体自我

“身体自我”是我们对整体自我观感的一个部分,也是在我们生长发育过程中,自我意识中最先萌发的一个部分,它涉及我们对自己的相貌、性格、身体能力……的看法。如果从小,父母就对孩子说:“你是个丑小鸭”“长得难看”,或者你生下来就有先天缺陷,而父母总是拿孩子来和其他人比较,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外形长相不如人,孩子对他“身体自我”的评价和观感必然较差和不满意。反之亦然。

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自我观感组成的另一个部分。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受社会的影响,因此自我并不是单纯的随心所欲、完全由自己独自建构,而是被打上社会烙印的自我,那就是社会自我。你是谁以及你如何看待自己,都是由集体认同所决定的,它就是你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包括对各种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自我评价。简单来说,你对自己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评价,会形成你的“社会自我观感”。比如你对自己做人儿女,为人父母、妻子/丈夫、男女朋友、友人时,都会由他人的反应中获得自我评价的基础,并从中建立你的社会自我观感。

心理自我

第三个面向是“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指你对自己的心理属性、情感和评价,包括对自己感知、记忆能力、思考、智力、性格、动机、需要、价值观和信仰行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认知与自我评价。譬如说你觉得自己是个很有道德感、能独立思考、有坚定的信仰系统且实践目标的能力很强的人,你的心理自我评价和观感自然会是正面的,自我观感的评价也会因而提升。

你对以上提到的“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自我面向的评价虽然各有高低,但他们其实是彼此相关的,所以如果分别给这三个面向的自我一个分数,并将这三个分数加总起来除以三,得到的数字就是你给自己的自我观感的评分。接下来,我们就透过练习,让你检视你的“自我观感”并更加了解你自己。

沟通的实践训练:好好了解你自己

观念应用练习(1)

◎先来为你的“自我观感”评个分吧!从0到100之间,请你很快地以“第一直觉”给你现在的自我观感打个分数。自我观感包括本章提到的:你对自己的“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等三种层面的自我认知。从0到100之间,你会分别给你的“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几分?将它们加总除以3,就是你的“自我观感”平均后的总分。

写下你给“身体自我”的分数:_______________

写下你给“社会自我”的分数:_______________

写下你给“心理自我”的分数:_______________

你的“自我观感”平均分数是:_______________

◎请你想一想,这个分数对你来说,是高分?还是低分?你满意这个评分吗?问问自己:你为什么会给自己这样的分数?

你觉得自己最好与最不好的地方是什么?或者你最喜欢与不喜欢自己的地方是什么?请记下并和儿女或家人分享这些理由。

观念应用练习(2)

你对自己做父母的角色评价如何?会给自己打几分呢?你认为自己表现最好的地方或强项是什么?请将它们写在左边这个表格中的上半部,下半部则是写下你自认的弱点或最不满意的特质,并想想你有什么自我改善的目标与做法?

我的强项、长处、美德、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弱点、缺陷、我不满意自己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我是谁?”的重要拼图:你其实有“五个不同版本的自我”

一个人的自我观感未必是全面的正向或负向,而是混合的。比如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高阶主管,在工作领域上备受推崇,而拥有高度自信,却可能因为婚姻失败或亲子反目而失意自责,所以我们不仅有一个自我,而是有许多的自我,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我其实有多重版本,而不同版本的自我之间,往往也会有相互不一致的现象。

但是一个人怎么会有相互冲突的自我呢?从Roger D.Casagrande(罗歇·D.卡萨格兰德),Diane.O.Casagrande(迪亚娜·D.卡萨格兰德)在1986年提出的自我多重版本模式(参见本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我其实是一个多重面向的拼图,它包含了五个不同的自我版本:

◎我自以为的版本

◎我想我在你眼中的版本

◎我的隐藏版

◎我在你眼中的版本

◎我想你认为我自以为的版本

而每一个自我都是时时在改变、既相关又互相影响的。这个理论的核心指出,我们今天与别人的关系,其实是和我们过去的背景相关,也会从而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借着与别人的沟通来发展出自我的观感,而这个自我其实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复杂。

接下来我们将先说明各种自我版本间的差异,再来探讨这些面向的自我,会在亲子沟通的情境中造成什么影响。之后,透过练习的方式,让你检视你的自我观感和儿女对你的看法之间是否存在落差,并得知落差的原因。

自我的多重版本

(The versions of me model)

1

我自认我是……

我自以为的版本

2

我想你眼中的我是……

我想我在你眼中的版本

3

未知的我,你我都不知道的我是……

我的隐藏版

4

你眼中的我是……

我在你眼中的版本

5

我想你认为我自以为是……

我想你认为我自以为的版本

本段出自Casagrande, Diane O.(1986).Oral Communication in Technical Professions and Businesses.U.S:Woodworth, Inc.(P.101)

◎我自以为的版本(我自认我是……)

上图由左上开始依序下来的第一个面向是“我心中的自己”,就是“我认为自己是个……样的人?”比方说,因为我是个全职妈妈,所以可能我会认为“自己是个全心为孩子着想的好妈妈”,但这是你单方面的看法或自我的观感。这是五个自我版本中,你自己最清楚且明确的一块。

◎我想我在你眼中的版本(我想你眼中的我是……)

第二个版本“我认为你心中的我”和第一个版本——“我心中的自己”一样,都是以“我”为出发点,来看自己或臆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延续前例,我辞职在家带孩子,是为了爱孩子,所以我“自认是个好妈妈”。当然,我想孩子理所当然也是这么想,并会感恩。然而,这个面向的自我,只是由“你”自己的主观角度,去猜测、推敲孩子对于你的看法,但事实上,孩子对你的看法确实如此吗?其实未必。

◎我的隐藏版(你我都不知道的我是……)

这个版本的自我是你我都不了解的自我。“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但可能存在着的自我”面向。这类自我的发掘,通常都是肇因于某些突发情境,比方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妈妈,别人也这么看待我,直到有一天当了妈妈,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毫不犹豫地辞去高薪工作,成为全职妈妈。”这就让你看见了自己和他人都不了解的自我。

另外,“我们都不了解的我”也常会在非常情境下显现。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闻报道有些走投无路的母亲带孩子走上绝路的事件,一个平时看似温和慈爱的母亲,在遭遇家庭变故又无生活能力时,也会做出不顾自己和伤害孩子的行为,令所有人为之震惊。如此的惊人之举,就是自己和他人都不曾见识过的一面。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未知的我”视为一个可被开发的自我,透过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将潜藏的自我潜力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常听闻有些父母会把孩子送去潜力开发营,目的就是去激发他们心中那个更深层,并未被发现的自己。

◎我在你眼中的版本(你眼中的我是……)

这个自我的面向,已经跳脱以“我”为主的视角,而纯粹是由对方“你”的角度来观察、评价我这个人,直接反映出,你在别人心中的样子,也就是别人是怎么看你的?而这个面向往往也是我们最不愿面对或不能接受的自我。以前例来说,孩子对你放弃工作、成为全职妈妈的看法究竟如何?只有直接与他们对话,你才会真正得知。当你认为自己是为孩子着想的好妈妈时,孩子未必认同这种做法,或者以“好妈妈”的角度来看待与感谢你,而当你发现了这样的角色认知落差,势必感觉难受。所以,“我心中的自己”和“你眼中的我”两者间最容易产生落差,也是导致亲子冲突的主因。如果亲子间从来没有对话,这样的落差便没有改善的机会。

◎我想你认为我自以为的版本(我想你认为我自以为是……)

这个面向的自我较为复杂,指的是我们其实都会去想象别人知不知道我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所以通常会猜测别人的心思,而刻意去遮掩自己真实的样子,以迎合别人对你的想象。比如前例中,放弃工作的全职妈妈可能会想:“我为孩子放弃工作,别人应该会认为我自以为牺牲的决定很困难,是一件壮举,但其实照顾家庭和孩子本来就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所以这个决定对我一点也不困难且毫无挣扎!”

朝“五个面向一致的自我”努力

在了解五个不同版本的自我拼图以后,我们自然会明白,其实人与人间的关系冲突,都源自这五个面向的自我不一致,亲子关系的冲突亦是如此。比如我们常见到周遭有些自以为是且“自我感觉良好”的父母,他们无视儿女对自己的期待与看法,反而时时抱怨孩子对自己不体谅、不知感恩图报;而有些父母则是“自我感觉不好”,但他并不清楚儿女对他其实是肯定的,长期活在自设的悲观负面情绪中,缺乏自信。因此,取得这五个自我面向的一致性,是值得父母努力的目标。

不要成为“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如果亲子沟通的双方都愿意花时间深入探索,并能清楚掌握自己不同面向的版本,而不是只活在“我自以为是”和“我认为你是怎么看我的”这种一厢情愿的自我想象当中,亲子关系自当获得改善。举例来说,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我对你这么尽心尽力,你为什么就是不懂?”“我做什么都是为你好,你为什么不明白?”但是孩子却无情地回复:“你最好是尽心尽力了啦!”“你这样做,根本就不是为我好,是为你自己好!”这时候你可能会饱受委屈,不解为什么孩子想的和你想的、他感受的和你感受的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你其实并不了解这五个自我的版本,而忽略了你自己想象的和孩子实际上看见的你是多么不同。因此长久以来,你都是以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去爱孩子,而造成他们的痛苦负担。当我们不愿或害怕面对“别人眼中的自己”时,一言以蔽之,这就是犯了“自我感觉良好”的问题。

亲子沟通的障碍,常是肇因于父母一厢情愿活在自以为是的角色中,而不理会孩子是如何看待你,更不在意去回应孩子对自己的角色看法与期待,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泥淖中,因此每每猜错孩子的想法,而产生亲子冲突。

脱离“自我感觉不好”的困境

既然有人在亲子关系、人际关系上自我感觉良好,那么当然也会有自我感觉不好的例子。举例来说,一名单亲母亲独自抚育儿女,长年下来都觉得对孩子们有所亏欠,无论是没办法给孩子一个有父亲的完整家庭,还是微薄薪资只够让孩子拥有一般的生活环境,都让她觉得自己是个不及格的妈妈。她在自我的五个面向中“我心中的自我”这块,可能给了自己很低的分数,同时认为孩子也应该是这么看待自己的。

然而孩子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并不一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许早就看到妈妈的辛苦与无奈,觉得即便妈妈无法给予他们富裕的生活环境,但也已经尽力做到最好,对孩子而言,他们心中的妈妈已是个超级完美的妈妈,一点也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也认为能做妈妈的孩子,是值得骄傲的。

但是当这个例子中的家庭成员彼此间没有沟通,妈妈和孩子们都不了解自我,每个成员也都不清楚各自的自我观感,没有去互相沟通、彼此了解时,可能就会发生“妈妈觉得自己无法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觉得自己是个不及格的家长,而自我观感低落”,而孩子却是“不解为什么妈妈明明很棒,却一直自怨自艾、情绪低落”,此时如果他们愿意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看法,使得自我的五个版本可以愈趋一致,这位单亲妈妈或许就会得到自信,发觉“原来孩子不但没有埋怨我,反而给我高度的评价和满意度”,因而决定“不再自我放弃”,成为有自信的妈妈;而孩子也会因为知道妈妈的困扰,适时给予协助。

掌握亲子双方的“自我观感”是解开沟通问题的钥匙

在我多年辅导咨商的经验里,我接触过许多行为偏差,或者人际关系有问题的孩子,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我总会问孩子一个问题:“作一个沟通者,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给自己打几分?”通常这类的孩子都会给自己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样的案例几乎没有例外,验证了自我沟通的理论观点:“自我观感影响所有的沟通行为与关系的发展。”同理,亲子关系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父母负面或低落的自我观感。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负面的自我评价,往往会反映在某些特定的问题行为上。同理,一个很失意或是觉得十分挫败焦虑的父母,也会有同样的问题。一个对自己评价很差的人,一旦成为父母,他对角色负担的焦虑可能会日益增长,却没有能力安抚自己焦虑的心情,转而将负面的自我观感和不良情绪全面投射到子女身上,期待以孩子的表现来补偿自己,甚至透过强力主导控制的手段,压迫孩子以更大的成就回报自己的付出,彩绘自己黯淡的人生,这都会造成亲密关系的障碍。反之,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梦想且活得自在开心,拥有良好正面自我观感的父母,有什么理由去压迫孩子呢?

如何缩小亲子双方的角色期望落差?

我们的自我观感会随着他人的影响而改变,所以他人对我们所抱持的期望,便是我们的自我观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亲子沟通中最常遭遇的问题是“孩子期待你扮演的角色”与“你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之间,往往会有差异,让你变成一个一厢情愿去付出的父母。最常见的状况就是前面提到的:孩子期待你是一个不过分期望、要求与干涉,主导甚至控制的父母,而你却期望孩子凡事乖顺、妥协、好好听话,当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你既没有回应孩子的期待,孩子也无法满足你的期望,成为你希望他成为的样子,这种双方期望的落差,就是造成亲子关系疏离的主因。

因此亲子间如何缩小“自己和他人期待”间的落差,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势必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沟通的过程,但无论如何,你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父母,然后才能适切地回应他人的期望。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不在乎孩子喜不喜欢我,我只想做一个让孩子成功的父母,即使他们将来长大恨我,我也不在意!”这是不可能的。沟通学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己,但也同时期待获得他人的接受与肯定赞美,才能安适地成为那样的自己,也只有当自己受到别人肯定、赞美、喜爱的时候,你才会更加喜爱那样的自己。

“成为彼此都满意的角色”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事实上,我们的一生都在既要做自己,又要得到他人肯定的过程中彷徨与挣扎,不是吗?

强化与改善自我观感的方法

“没有人可以预先练习当一名父母”,然而在成为父母的过程中,你如果能够借由了解自我,进而发现扮演自己和儿女期待之间的角色落差,然后去改善自己,最终总能赢得儿女的心。一个能够在不同自我版本间取得一致性的人,一旦成为父母后,必然也会是一个较少盲点且能和子女和谐共处的父母。

很多人在有了孩子以后,总是觉得自己在父母的角色扮演上无法得心应手也不够称职,懊恼为何不能做得和其他父母一样好。其实这都是多虑了,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不需去羡慕其他父母或其家庭环境,而应从教育与提升自己做起。首先尽心检视自我观感,从中看见自己的缺失和个性特质,并确立自我观感的改善目标,学习成为一个持续努力与不断成长的爸妈。只要能缩小自己的角色扮演和儿女期待之间的落差,便能逐渐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如以上的说明,自我观感的本质之一,就是它是一个动态与持续改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去改变没有建设性和阻碍进步的自我概念,学习强化、改善眼前的自我观感。以下就是你如何改善自我观感的方法。

致力改变的意愿:追求成长的信念是最重要的原则

所有的改变都需要从意愿与动机开始。致力改变的信念,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因为,有些人会抗拒改变,所以自我观感的改变,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努力坚持的过程,此外,在改变的过程中,势必还是会有阻碍存在,而动摇了你的决心。比如你决定要和孩子多亲近些,而主动和他们接近或提出两人独处的邀请时,这突然的改变可能让孩子感觉很突兀而当场拒绝你,这时你的决心可能就会动摇。

但是,亲爱的父母们请了解,改变一个与自己几乎共存了一生的自我观感,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可能瞬间发生,也无法基于一念之间的热情、嘴巴说说:“我想要成为更好的人、更像我自己”或是“我想成为更好的父母!”就行了,而是要付出心力、展现实际的行动。只有坚定自己的意愿与决心,不断尝试,才能让改变开始发生。

以专业知识引导改变:正确的知识是必要的工具

然而,光是信念并不足以让你的自我观感产生有效的改变,你仍然需要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所以请你充分理解本章以及本书中所提到的相关学理,并配合练习,来检视你的自我观感中有多少是源自于父母、家人、社会观点,哪些是不合宜或者是对你的限制,然后你才会有改善自我观感的具体目标。

此外,多与对你善意和支持的人互动交谈,也可以帮你改善个人观感,这些人可以在你的自我观感改变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回应与反馈。当然,更重要的,你也可以从这些人的身上,学习到他们的长处,作为改善与调整自我的参考。

为改变设定具体的目标与实际的行动方案

在改善自我观感的过程中,你需要设定一个实际且可能的具体目标:确立一个你想改变的方向,它可以是行为、自我预言的改变或任何其他方面的目标。

事实上,我们为自己订定改变自我观感的想法,一般都会因太过笼统、抽象而不可行。因为无法确实了解学理并应用所学进行练习,所以对于自己要“改变什么”及“如何改变”,往往会出现一些笼统的想法。比如说:“我要成为更好的父母”“我想要尽力变成孩子的朋友”,这样的目标太模糊,无法具体实践,除非你能进一步确立好父母的角色有什么内涵或行为表现,以及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具备哪些条件等。你需要使用非常肯定的语句激励自己,例如:“我要成为一个更懂得倾听的父母,仔细地倾听孩子说话”,或是“我要更尊重孩子,做到不去批评孩子的想法或任意给他建议”,也或者“和孩子一起重新检讨一些家规和可以改进的沟通模式——像不对孩子大声叫嚣、发泄情绪、不任意批评、责罚、做决定可共同讨论或订定家庭沟通时间”等等。

但是,父母们请不要将目标定得太高,以求能够实际、可行地具体展开你的初步改变计划,同时也请你列出明确的行动方案,去呼应与具体落实你的目标。比如“我要让孩子知道,我排除了所有杂事和意念,很用心、专注地练习听他们说话”“我这星期要在周末安排和孩子独处的时间,私下和他好好谈心”等。此外还可以尝试把这些目标与行动方案,写在卡片或纸条上,放在你看得到的地方,每次看见它,就会提醒自己维持这个改变的决心。

营造支持个人改变的情境

改变自我观感是一个需要极大信念才能持续努力坚持的目标,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你需要和一些相信并鼓励你成长的人,来一起建立支持的环境。当你和肯定你的人在一起时,你们之间的互动会鼓励你坚定改变的决心。同时也要随时肯定自己,而不能让自己中途泄气,感觉自己能力不足而丧失信心,当你听见自己的内心说,“我不能,我做不到”,或者别人说,“你改变不了”时,请利用自我对话来肯定自己的努力和信念,大声对自己说:“我能做到!我会改变!我可以继续努力!”等正面话语。改变自我观感需要一个支持你改变和成长的环境。请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找到正面支持的力量,协助你达成自我改善的目标。

父母们,请提醒自己:如果孩子让你生气,别急着否定他们或感觉沮丧,而失去自我改变的意愿和信心并想要放弃,那或许只是因为你第一次主动尝试开启对话的行为,让孩子感觉不习惯、不适应,甚至无所适从而已,只要你愿意坚定地多试几次,他们最后一定会正面回应你。即使他们有些让你感觉不舒服的回应,也请耐心等待,只要他们最终肯开口,那就是他们对你最真诚、爱你的表现。

亲爱的父母,当你含辛茹苦地将孩子抚养长大,并一直用心地陪着他们一起成长,你应该相信,自己涓滴的爱会留在孩子的心里,他们不会放弃你,并愿意等待你成为一名更好的爸妈。你对他们的情意不也是如此?

沟通的实践训练:透过孩子来探究“我是谁?”

邀请孩子一起做这个实践训练。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会如实地反映出你的角色扮演的成果。以下我们将利用“提问与互动”的方法,来请你们亲子双方一起进行一场训练。

观念应用练习(1)

请孩子替你做个角色满意度评鉴吧!为了避免成为“自我感觉良好”的爸妈,请你替自己打个分数,同时也请孩子替你打个分数,借由这个评分,你可以了解在孩子心中你的表现如何?可以得到几分?同时借由你给自己的评分,来了解“你的自我观感”分数和“孩子对你评价的分数”之间是否一致?

这个练习可以为你提供很好的基础去掌握“你眼中的自己”,和“孩子眼中的你”两者之间的角色落差,作为自己改善的方向。无论孩子替你打几分都没关系,但是请记得,让孩子分享哪些是他们不满意而扣分的部分,并和他们诚恳地讨论:“你觉得爸爸/妈妈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你愿意帮助爸爸/妈妈有更好的表现吗?”如此一来,这个检视双方自我观感的练习才有价值。

观念应用练习(2)

另外,从孩子(也可以是家中其他成员,如配偶)眼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吧!透过与孩子一起练习探索你的五个“自我”版本,你会更清晰地了解与回应:“我是谁?”以及“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以下的这个练习,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一厢情愿扮演父母角色的缺失,也可以让你检讨反思,为什么亲子之间会产生这些距离和落差,尝试确定自我改善的方向与目标。

请你和你的家庭成员共同完成以下这个“多重自我拼图”的练习,分别找出你和孩子的五个版本的自我。借由这个练习,你们亲子间可以真诚地面对彼此的自我观感和对方的评价间有何落差,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更深入的对话与自我认识。

了解“你的五个自我版本”。亲子间的对话练习可参考下面的范例来进行:

◎“我自认我是”个怎样的父母?

父母:“我自认是个负责、有爱心、能够理解孩子,也不会压迫和控制孩子的爸妈。”

◎“我想你眼中的我”是个怎样的父母?

父母:“你同意我对自己的这个看法吗?我想你也认为我是这样的爸妈吧!”

◎“你我都不了解的爸妈”还可能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我们如果能更信任彼此,更放松、自然地做真实的自己,或许就能发现一些隐藏的、我们彼此都不知道的自己。我们相互鼓励,彼此加油吧!”

◎“你眼中的我”是怎样的父母?

父母:“如果你不认同我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那可以说说,你是怎么看待我的?或是,你认为我是什么样的爸妈呢?你眼中的爸妈是什么样的呢?”

◎“你想你认为我自以为是”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我想你会以为爸妈都自认为自己做得很成功,是完美的家长?其实你可能不知道,爸妈常常都觉得很挫败。”

观念应用练习(3)

在你决定改善自我观感时,你要如何做出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其实,所有的改变都需要从你的意愿和实际行动做起。因此,现在就请你依照以下的步骤,为自己订定一个改变的目标与行动方案吧!

练习:订定具体可行的目标,改善你的自我观感

◎请依据你在了解“我是谁?”的相关练习中(观念应用练习2)所陈述的回应(关于你的弱点、缺失或不满意的自己),用五分钟的时间,以“我想改善我的……”为句首,尽量写下你想自我改善的所有目标。

◎决定一个你想改变的方向,可以是改变行为、自我预言或任何其他方面的目标,并在目标之后订定详细可行且可被检视成果的行动方案。

范例:

改变自我预言目标:“我要改变自己的控制欲,不再强迫孩子一定要听我的话做每件事。”

行动方案:“邀请孩子坐下来,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沟通与重新检视家规的合理性。”

最后,我想提醒父母们,在邀请孩子进行沟通的实践训练中,如果孩子强烈地抗拒或有情绪反弹而推托,甚至在练习当中翻脸、怄气、冲撞你时,亲爱的父母,请耐住自己的性子,拿出最大的诚意和决心,对孩子说一句真心话:“如果爸妈过去做得不好、让你生气,别急着否定我们,那或许只是经验不足的我们用错了方法,以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方式来爱你。但是你在长大的过程中是否也留意过,爸妈始终都关心和陪着你,我们也在悄然成长与努力,希望成为更好的爸妈。”“如果可以,也请你给爸妈一些肯定,因为我们其实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会脆弱,无助,感到彷徨与伤痛,同时也需要你的反馈和鼓励。”只有你真诚和持续地努力,才能打动和赢回孩子的心!

同类推荐
  • 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让家长更好的去理解。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你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教育好你的孩子。
  • 做一个幸福的全职妈妈:全职妈妈美好生活必读

    做一个幸福的全职妈妈:全职妈妈美好生活必读

    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是一本传递智慧与快乐的心灵读本,也是一本分享灵感和技巧的实用百科。本书融合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育儿问题、创业问题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书中有短小的案例,也有实用的攻略,它有专业提醒,也有温馨贴士,它包含着写给妈妈的话,也蕴藏着妈妈们应该去学习的技能。该书用温暖的语言唤醒了每一个全职妈妈对生活原本保有的热爱,它教会你“爱孩子的妈妈也要学会爱生活”,它也告诉你“爱生活的妈妈才能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
  • 养育完美女孩全书

    养育完美女孩全书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优质的家庭教育,造就很好的孩子。好父母成就好孩子,好父母成就孩子的一生。
  • 孩子有梦想才能高飞

    孩子有梦想才能高飞

    在千万少年心底种下一颗积极的种子,拥抱自己的梦想,挥洒少年意气,现在出发就是成功,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让青春不负梦想。一个人有没有梦想,关乎他人生的充实和成功,关乎他的勇气和幸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演讲时说:“人类需要梦想家。”贫困家庭出身的居里夫人依靠梦想,通过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又依靠梦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所以,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梦想就是你的指引。《孩子,有梦才能高飞》讲述了关于追逐梦想时应当具备各种的优良品质,旨在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树立远大的梦想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 红色家风

    红色家风

    《红色家风》立足于回溯革命历史,采用史料再现、文物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从领袖家书、英烈留声、遗物故事、革命家庭等四个角度,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修齐治平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深刻理解红色家风的博大内涵。希望此书的出版能为家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热门推荐
  • 无限之二次元旅途

    无限之二次元旅途

    穿越了,有系统,不想动,怎么办?食蜂操祈:“凭什么我会穿越,我只不过是个初中生啊!” 鲁路修:“一个亲王来教书?快从娜娜莉身边走开!” 真赤龙帝:“是谁在看我?眼神好恐怖,我不是食物啊!” “……你亲了我是要负责的!”某个小女孩。刘月无语了,是你先的吧? 如果不喜欢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毕竟单机太累了。。。。第一个世界原创,之后型月,鲁路修,等。
  • 狂妃驯邪王

    狂妃驯邪王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大将军秦逸运筹帷幄,击退蛮夷,屡战屡胜,册封异姓王秦王,赐王爷府。这个时候他只有24岁……她是古哈尔部落首领的小女儿,也是下一任首领,同样是古哈尔部落最勇猛的女战士。散打黑带的她穿越到古代,已经二十载……个是狂妃,一个是邪王,狂妃如何驯邪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冷少恶魔你走开

    冷少恶魔你走开

    当黑帮少女遇上贫穷书生,当高富美遇上落难少年,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还是一场分离虐心的悲剧?
  • 百界千如

    百界千如

    忍辱受杀,历尽他万辛千苦,到得头来,终是一空寂。展翅登高,依着那冥冥命运,一纵鹏程,亦博个苦果。人生若梦,梦中多难,惊惊惊,一身冷汗,一行一难,边行边看,纵斗转千回坑多山多险,亦拨云见日填河翻云端。
  • 炮灰女配寻仙

    炮灰女配寻仙

    本是一个心如死灰的绝望者,却因为他,终究看到了一点亮光,死灰复燃!
  • 烬相思赋

    烬相思赋

    当试图掩藏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余烬知道她别无选择。余烬一生最爱的不是喜欢多年的城解,也不是她的老公陆赋,而是她自己。被喜欢的人爱是一件幸运的事,被一个成功的商人爱是一件骄傲的事。余烬兜兜转转千余回,才发觉无论她作何选择,她的命运已不容她摆布……
  • 全息网游之重世赞歌

    全息网游之重世赞歌

    我吟这世间独好之事,你奏这世界完美音符,越过千山万水,你我相依。这是一个重生的女主,带着十三年的网游记忆重生归来补足遗憾的故事,结果一重生居然就告诉我哥哥不是亲生的?前世忽冷忽热的男盆友居然是只历劫的神明?oh,不,这个恶俗的世界。游戏偏古代,现实偏玄幻,有学院情节,有卖腐,有替身。作者菌第一次写文,可能更新不定,可能脑洞较大,请多多见谅么么哒。
  • 帝尊录

    帝尊录

    身份神秘的少年重伤昏迷,在机缘巧合之下获救,可他醒来之后,竟发现自己失忆了,忘记了以前所有的东西。他究竟是谁?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失忆?在他记忆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惊天秘闻?无奈之下,少年拜入青阳,欲拾回尘封的记忆,而他的路,又将会引发多少精彩呢?且看他如何发起于青阳,决战于天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