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的某一天,河北临漳电视台总编室常务主任徐君儿来找我,一见面,她就给了我一沓厚厚的书稿,说让我为书写序。我没有给人写过序,亦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可是这个我也不好推辞,原因有二:一来我们是老乡,二来她是徐家大院建造者徐敬修的后人。
我和徐君儿女士的相识,是在武安商帮文化研讨会上。当时,我在武安市委宣传部任常务副部长,当我知道她也是伯延人,而且是徐家大院的建造者徐敬修的第五代后裔,我便对她有了较深的印象。我是搞旅游的,我们老家的历史文化、民居建筑文化、商帮文化等,我都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这是我骨子里的乡土情结。小时候,我经常听父母、老人和老师们说起,徐家如何富有,徐家的金银用大胶皮车往回拉,舍益粥、办学堂等等。徐家大院成为我儿时的精神向往和乐园。尤其是徐家大院,从我记事时起,一直是伯延的衙门所在地,从乡公所,到区政府,到人民公社;从高树勋起义的指挥部,到周恩来总理来伯延视察的四个昼夜,这里发生了太多令武安人包括我在内耳熟能详的故事。
武安拥有民俗文化、磁山文化、戏曲文化、冶炼文化、商帮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六大文化,伯延村一带是武安商帮文化的发源地。自从伯延有经济头脑的徐家先辈进驻东北,并发展以武安城南为中心带动武安全县的闯关东大军,占领了东北三省的药材市场,而且经久不衰。有人说,你在东北大地随便走,只要你说着武安方言,走不了多远,就有老乡认你。可谓东北有冒烟的地方,就有武安的药商。在全国出名的商帮里,有晋商、徽商等,都是以省立帮,唯有武安的药商,以县立帮。这个县,又以伯延为基地或者说为主体,这不能不说是伯延的骄傲。
过去的商人在外赚钱后,多是在老家置庄买地,房屋越好,土地越多,越显得其富有。徐家大院的“九门相照”,可谓豪华气派,民居罕见。据说,清光绪九年,徐家先祖徐敬修曾三次到北京,模仿北京故宫的建筑格局,回家后以重金招聘名匠来精心设计建造,才有了徐家大院。西宅区四座院落的九道门笔直排列在南北的中轴线上,深宅大院,给人一种“侯门深似海”的感觉。大院里当年的陈设,还处处体现出亦儒亦商、诗礼传家的氛围。我到过安徽黟县的宏村和西递,那里是中国民居的典范,体现了徽商文化的精髓。我想,如果还原徐家大院当年的陈设,也大可呈现武安商文化的精髓。如今,伯延镇被批准为第一批全国传统村落,第六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武安市委市政府多次投资对徐家大院进行修缮,市委宣传部委托伯延镇政府保管看护,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想,如果能学习黟县的经验,在文化、旅游等方面再做点文章就更好了。激动之余,想多了,还是再回到这本书上吧。
在与徐君儿女士认识后,我就鼓励她,为她的老祖爷徐敬修写本书。她当时爽朗地答应了我,没想到这么快就出来了,而且这么多字,内容如此厚重。原来,她早就着手在写了。从2008年深秋开始写,到2012初稿落成,经过四年多反反复复整理修改,73万字的《大商号》长篇小说终于瓜熟蒂落可以出版了。我真为她超人的毅力和生动的文采所感动,73万多字,别说写和几易其稿,就是看一遍,也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真是不容易啊!怪不得她的先人们能开创辉煌基业,徐家的后人都是如此吃苦耐劳,也许是基因所致吧。
《大商号》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和她丰富的想象力,再现了武安商人“南做丝绸北做药”的经商轨迹,以及他们创业的艰辛,经历的坎坷,诚信经营,救济贫困等。我觉得,这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本写武安商帮创业经历的长篇小说,对于宣传武安,打造武安商帮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一直坚信,忠心、恒心对做事很重要,孝心、虚心对做人至关重要,这也是《大商号》这本书所体现的理念和正能量。
程延军
2014年12月25日
(作者系武安市旅游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