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我们把“中国之路”的基本含义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对中国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从三步走到百年梦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等领导人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主要以经济现代化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了“四个现代化”。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改革开放之后,调整了原定在2000年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将其推迟到2050年。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设计了第一个百年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21世纪上半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正式概括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历程先后经历了“四个现代化”战略(1964—2000年)、邓小平时期的“三步走”(1980—2050年)、新时期的“两个百年”战略(2000—2050年),显示出开创性、继承性、连续性以及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性、独特性,这些战略构想不仅充分体现在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而且也具体体现和落实在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之中。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四大因素与四大优势
四大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不断增加的现代化因素。本质上来看,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落伍者,她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凡是发达国家具有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要学习吸收;凡是发达国家正在创新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要跟踪创新;凡是发达国家不具有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要率先创新引领。中国的现代化是一条从模仿到追赶,从追赶到并跑,从并跑到超越,从超越到领跑的路径。
第二个因素是不断增加的社会主义因素。中国的社会主义因素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演进的过程。
第三个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中国文化因素。它渊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第四个因素是不断增加的绿色生态要素。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创新之路,这不同于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在21世纪上半叶创新了一种经济持续增长而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下降,乃至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彻底脱钩的绿色发展模式。
四大优势:
一是后发优势。可以大大地加快与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趋同,同时还可以超越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吸取他们的教训,避免他们的错误,在更高、更新、更绿色的起点上创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二是社会主义优势。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与所有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事实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比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更要快得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具有“社会主义优势”,不仅可以用几十年时间,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还可以保证中国“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中国文化优势。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一个5000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相比,她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一旦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融合,就会成为中国加速现代化、创新中国特色“世界大同”现代化的巨大资源和文化优势。
四是绿色生态优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突出地位,遵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规律,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创新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大力投资生态资本,加速积累绿色资产,形成人与自然持久和谐的新局面。
从以上四大优势看,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这一重要的经济优势,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化,不断缩小与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差距;充分利用社会主义优势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不仅加速追赶西方国家,还会创造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优势”这一长期的历史优势,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大同”现代化道路;充分利用绿色生态优势这一未来的中国优势,创新中国特色的绿色现代化道路,实现天人合一、永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方法论:创新与继承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开拓、不断变化的道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要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开放学习”。
从“一穷二白”、“一大二弱”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独立和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现代教育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及现代国防军事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成功实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成功实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经历了多次的创新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相互衔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升级换代的特征,这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的不同认识。
总结过去60多年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国之路是一条在实践中“学习—试错—改革—完善—升级”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五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新局面。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十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的趋势是,欠发达因素和范围在不断缩小,发达因素和范围在不断扩大。为此,我们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演变历程概括为十大转变: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均收入的持续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直接手段和基本保障。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极低收入阶段到低收入阶段,再由下中等收入阶段到上中等收入阶段的跨越。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突出表现在人类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极低人类发展水平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跨越。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要求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惠及每一个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目前,我国已实现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4.5%的重大跨越,贫困人口也从7.70亿人下降到4335万人。
第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目前,中国已实现了从绝对贫困类型到富裕类型的跨越。2016年,这一系数已下降至32.2%,接近更富裕类型。
第五,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滞后到基本实现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的跨越。
第六,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生产现代化、产业现代化,也必然引发产业人口向更高产业形态的大规模迁移。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从农业为最大就业部门到服务业成为最大就业部门的跨越。
第七,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过程。地区发展均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东西跨越、南北贯通”大格局。
第八,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提升科技与教育建设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从1949年的1.0年上升至2015年的10.2年,相当于1949年的10.2倍,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这一核心要义。
第九,人与自然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关系。
第十,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国已实现了从1950年的全面落后到2015年在经济、国际竞争力、现代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全面赶超的伟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