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711400000003

第3章 培养孩子自控力,家长必须先要会沟通

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应把孩子当好朋友一样对待,从内心深处爱孩子,并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这样孩子就能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点,并受你的“控制”。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孩子的自控力自然而然就能提高了。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很重要

当父母对孩子表示重视和尊重的时候,孩子就会把心中的郁闷倾诉出来。这样孩子在变得开心的同时,也更乐于和父母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加深孩子对自己的好感,也有助于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

其实,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从根源上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和想法进行明确的指导,进而让孩子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某些行为,提高自控力。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应当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其实,一个好父母不应当采取这样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见后,做父母的更应摒弃这种做法。而应倾听孩子的心声,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会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分担他们的忧愁、痛苦。同时他们也希望父母可以听听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不是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

譬如,当孩子放学回家后,兴致勃勃地跟父母说起学校里发生的一些趣事时,他们却不愿意听,甚至会怒斥他:“你瞎操什么心,小小年纪懂什么,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其他的事情不必要操心,赶快回房间学习!”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父母不愿意听他说话,觉得什么事情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它埋在心里。久而久之,这种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那时父母与孩子沟通起来就更困难了。

因此,父母不但要倾听孩子说话,更要学会如何倾听。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做到:不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要尽量让孩子充分地表达他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孩子说话,在他一时没接上来时,耐心等一等。这样一来,孩子觉得得到了尊重,也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的对象,甚至会和父母成为好朋友。

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他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难,随时都可能遇到迷茫费解的问题,并且他们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干扰:一会儿哭得伤心欲绝,一会儿又笑得阳光灿烂。他们在内心里极其渴望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感受。所以这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评论家、指导者,而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所以父母们应该明白,倾听的目的,不是看孩子说的对与错,而是用“倾听”的动作来给孩子支持和理解;通过倾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父母永远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所以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1.用正确的姿态倾听

父母要想改变孩子“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而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一个8岁的孩子经常对同伴这样抱怨:“跟妈妈讲话真没意思,她一边干家务一边和我说话,眼睛从来不看我,有时我都不知道她是不是在听我说话。”

因此,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做好姿态。

首先是“停”,手上和心理的“停”。即父母要暂时放下正在做和正在想的事情,注视对方,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是“看”。即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

最后是“听”。即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以简短的语句,如“你觉得老师不公平吗”“你很生气自己被冤枉吗”等,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出来。

也许孩子的行为确实有不对之处,但父母千万不要急于批评和纠正。待孩子说完之后,父母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首先去接纳孩子,如“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体会到你很伤心……”。然后慢慢地引导孩子,如“有什么方法呢”“以后你将会怎样做呢”等,激励孩子思考,并帮助他从错误中走出来。

2.表现出听的兴趣

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孩子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早知道了”。听到这句话,孩子“说”的欲望全被打消了。

当然,如果孩子经常听到的是父母这样的话“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吗干吗去吧,谁有工夫听你神侃”,那孩子肯定会把自己心灵的大门紧紧关闭,从此有什么事也不会再向父母说。

其实,认真听孩子倾诉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做父母的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学习,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所讲的事情表现出兴趣,孩子就会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

因此,当孩子对你说某件好玩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表现出兴趣,认真地听,并把这种认真的态度传达给孩子。可以用以下方法传达:

(1)运用表情变化来传达。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孩子一般最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因为能把大人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

(2)语言表达。在倾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等话语来表示你的兴趣。

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就会养成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的坏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幼年时很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3.再忙也要听孩子说

“我妈从来不愿意听我说话,她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很忙!’”“我家里人很少在一起说话聊天,每天都是自己忙自己的事情,在家一点都没有意思!”

“我和爸爸根本无话可说,他好像也不喜欢和我说话,所以我只好上网聊天了。”

其实,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是很希望与父母交流的。孩子有高兴的事,首先想到的是告诉父母,与父母分享快乐;如果有烦恼的事,也很想得到父母的开导和帮助。但是,大多数父母都没有与孩子交流的习惯,他们总是说“我很忙,哪有时间听你说个没完呀”。

于是,在这种观念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越来越深。

“每天暂停十分钟,听听少年心底梦”,这是一则公益广告,它通俗地讲出了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哪怕只有十分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妈妈可以在做饭的时候,让孩子一边帮自己择菜,一边与孩子聊聊在学校的事情;爸爸可以在孩子睡前的十分钟,听他们唠叨一下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听孩子诉说,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做父母的一份责任,父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4.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问杉杉:“你长大后要做什么呀?”

杉杉歪着小脑袋想了好一会,然后低着头告诉妈妈:“妈妈,我想做小偷。”

妈妈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气愤,心想真是个不争气的孩子,做什么不好,偏偏想要做小偷。刚想训斥她,但看她低着头的样子,突然强烈地想知道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于是,她控制住自己的怒气,语气温和地问孩子:“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想做小偷吗?”

杉杉有点不好意思了,她结巴着说:“我,我想偷走夏天的太阳送给妈妈,这样妈妈的冻疮就不会复发了。”妈妈的眼里闪出了泪光,情不自禁地将女儿拥入怀中。后来,杉杉的妈妈跟别人说起这件事时,仍然很激动:“当时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多问了一个为什么,庆幸自己倾听了孩子的心声,否则我不仅错怪了孩子,更为可怕的是我会伤害一颗善良而又纯真的心灵。”

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的,当他们在讲述自己奇怪的想法时,父母千万不要打断他们的话。随意打断孩子的话,不仅是不尊重他们的表现,更有可能使孩子关闭心灵的大门,从此拒绝与你沟通。

5.倾听孩子的委屈

苗苗放学一回家就向妈妈哭诉:“妈妈,我恨老师。”

妈妈看着女儿委屈的样子,赶忙放下手中的家务,一边给女儿擦眼泪一边问:“看你伤心的样子,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吗?”

“老师让我读课文,有一个多音字,我没注意读错了,老师当众指出了我的错误,同学们都笑我,搞得我很没面子。”苗苗很伤心地告诉妈妈。

妈妈刚想好好安慰一下女儿,这时电话铃声响起了,苗苗马上停止了哭泣,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听我说话,我没事了。我和小欣约好了要去公园玩,我玩一会就回来。”

当孩子跟父母诉说自己的委屈时,做父母的应该如何面对呢?

首先,父母要认真地听孩子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也许孩子只是想找一个倾听者,他们诉说完,心里就会舒服了,也许用不了很久就会忘掉这些委屈。这时,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听就可以了。

有时,孩子还需要安慰。听孩子诉说完自己的委屈,父母可以这样说:“这肯定让你感到非常难受。”这时,父母不要做任何判断,先直接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找到了心理依托,会很信任你。

接着,父母可以继续开导孩子。如可以这样说:“我记得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被别的同学嘲笑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受到委屈后会感到非常孤单,当听说父母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时,他会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立,同时他也会愿意继续听父母说下去。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让他走自己的路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爱的陷阱,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爱护。掉进这个陷阱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培养自控力的机会。

一位母亲为他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青少年问题专家咨询。专家问:“孩子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一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了?”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

这位母亲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钱时,您最好给他送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再来看一则事例:

在国内某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高才生,因成绩出类拔萃,被学校选送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深造。谁知该大学生却一口回绝,说什么也不愿出国。拒绝的原因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不会洗衣服、不会买东西、不会烧饭、不懂得与别人交往,也就是说,他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大学四年中,他的衣服、铺盖都是妈妈定期到学校来取回去清洗。

很显然,这位大学生是在其父母的过分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亲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鸡崽儿一样,始终将子女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他们不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的父母出于望子成龙之心,将子女活动的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在某些地方,他们对子女实行了直接、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约束孩子的意志行动,没完没了地纠正和指责,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就会出差错。殊不知,这种过分保护做法将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过分保护也使孩子感到能力缺乏,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一个总是依附父母成长的人,永远都无法学会独立面对社会,更无法自己独立生活,最终失去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与爱,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验证自己的能力,去应对危险的局势。作为父母,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就剥夺了孩子锻炼发展自己的机会,也剥夺了他自立能力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

明智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持有自信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条件,尽量地培养自理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上成长。

一位初三的学生曾给“知心姐姐”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妈妈,您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平时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每到节假日,我总想帮您做点家务活儿,但您却说:‘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帮了妈妈的忙了。’一个星期天,您从街上买菜回来,我高兴地想帮您择菜,您却说:‘你放下吧!下星期测验多考几分就行了。’我心里明白,您这是责怪我单元考试名次没有排在前面。我扔下菜,跑回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妈妈,您对女儿学习生活的关心照顾是‘无微不至’的,然而,您知道吗?您的女儿多么想求得您对女儿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不再像保姆似的‘关照’我,‘代替’我,而是像舵手一样用您那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指引航向,让我在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搏击、奋斗、成长。”

这位女孩的肺腑之言,说出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心里话。过度的爱护更易伤害孩子,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父母应该适当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经风雨、见彩虹”,不要一直把孩子困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每一个独立了的儿童,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虽然孩子需要母亲怀胎十月,靠父母的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然而作为独立的人,应该是拥有独立人格,并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就像《圣经》里所讲的那样:“你们要知道,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你们只是负责照顾。”

因此,父母们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不属于任何人,他属于整个世界。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要放开双手,让他们走自己的路。成长的路上,他能够依靠的只有他自己,而我们只需要扮演好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角色,并为每一次进步鼓掌。

不过度指挥孩子,孩子才能学会“自控”

很多人认为,自控力不强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缺少对孩子的管教、控制所致。的确,有很多孩子缺乏自控力是这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但并不完全如此,还有一部分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时时刻刻都在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用暴力或威胁的方法强力控制孩子的行为,强迫他们服从父母的权威。这样,孩子在父母的严加“管教”之下,完全丧失了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只会盲目、被动地顺从他人的意志,当然他们也就不可能学会“自控”了。

宁宁刚上小学一年级,妈妈就给他准备好了房间,说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宁宁从学校刚回到家中,妈妈就开始管束宁宁:不能看动画片,不能玩玩具,要先把作业做好,然后再做妈妈给他买的课外练习。

宁宁虽然不满意,可还是坐在自己的小桌前,磨磨蹭蹭地开始写作业。妈妈不放心,过10分钟就进来检查宁宁做作业的进度。宁宁虽然很反感妈妈的做法,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在孩子很小时,有的父母就会为孩子准备属于他自己的房间,而且在孩子的房间里,有着最豪华的设备。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安心地玩乐,安心地做作业了。可是父母是否会想到,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独立的房间,更要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的遐想空间。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们也需要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有自己能自由玩耍的空间。如果时间上全由父母安排,空间也由父母支配,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不会被培养出来。

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兴趣和爱好。现在的父母把目光和爱都聚集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监护过度,以致孩子完全没有个人空间,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关注与监护之下。父母按照自己的意志,想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心中设想的样子。这样一来,父母的爱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使孩子无所适从,进而失去自我。

孩子不是物品,不是可以随意摆放的东西。孩子是有思想的个体,是需要在宽松环境里健康成长的人。作为父母,你了解孩子的需求吗?你知道该怎么样陪伴孩子快乐地成长吗?包办一切的爱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失去锻炼的机会,最终使孩子无法制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生活感到迷惘。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非常痛苦,相信这也不是父母们希望看到的。

的确,孩子需要一定的规则与限制才能健康地成长。可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也是需要把握好度的。如果说放任自流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那么过度管教同样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父母以“管教之名”行“控制之实”时,孩子就会失去自我成长、自我约束的机会。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自由成长的机会,孩子就会缺少独立的精神和责任感,最终就会变成一个怯懦无能的人。因此,每个父母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一下自己:

1.放下权威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应放下权威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只是提出想法和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

很多父母之所以不让孩子自主选择,是因为担心他不能正确地选择。但是,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当父母的想法跟孩子有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不尊重我而只是要我听话,我会是什么感受呢?这样就会更多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想法了。

2.不要对孩子过度关照

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都包办代替、照顾过头,对孩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孩子一旦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就会变得有大脑而不去用,有手脚而不去动,也不参加任何实践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孩子不会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一旦离开妈父母、家庭就会感到寸步难行,不知所措。父母适当的关心和照顾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旦照顾过了头,就会带来上述的种种问题。

3.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稚嫩的、不成熟的、容易犯错误的。回顾他们成长的过程,正是一连串的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谅解也是教育。”对孩子的过错能宽容理解是优秀父母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宽容使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变成孩子可亲可敬、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从而顺利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宽容也使孩子不会失去积极寻求“开门”方法的乐趣,变得自立自信、勇敢坚强。

4.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

父母应对孩子少使用命令的口气,而多一些商量的方式。这样就会使孩子消减对父母的抵触情绪,从而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营造出一种温馨友爱的氛围。这样做不但体现了父母的修养与教养有方,也会使孩子变得更加懂事、可爱。

表扬不是越多越好

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围绕孩子的抚养观念成为父母的通则。他们认为表扬有利于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但由于他们对这种表扬的本质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所以容易走向极端。

确实,恰如其分的表扬,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增强他们信心的同时,还会鼓励他们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始终朝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自控力。然而,表扬也是一门艺术,并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孩子浮躁的心理,会使他们养成浅尝辄止的态度:过于自信,盲目乐观,把握不住生活和学习的方向,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在乎表扬了。由此可见,一味地表扬就跟一味地批评一样,效果会适得其反。

芳芳上小学的时候,作文成绩特别好。为了能让女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每次芳芳在写作文的时候,妈妈总是不忘了说一句“你写得可真好”。刚开始的时候,芳芳听见妈妈夸赞自己,写得就更来劲儿了。但是随着夸赞次数的增加,芳芳渐渐对妈妈夸赞的言语感到了厌烦。

有时候,妈妈在一旁夸个不停,她就会放下手中的笔,直愣愣地看着妈妈一言不发,直到妈妈知趣离开后,她才将笔拿起来重新构思作文。芳芳在日记中曾写道:“妈妈不厌其烦的夸奖让我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我现在真是烦透了。”

批评和表扬对孩子而言是同样重要的,表扬过度也有害。赞美太容易得到,人生就会失去意义,失去动力。孩子过多地被吹捧、被肯定,会让他们失去防御能力,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孩子的好成绩,父母既不能毫无表示,让他觉得不受重视,也不能过度赞扬,让他失去正确的方向。所以,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

1.表扬要及时

对应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还要指出表扬的原因。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2.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3.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见过程

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刷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4.要表扬,更要鞭策

当孩子取得一点小成就的时候,有的妈妈会对其大加表扬,其实她们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只表扬,不鞭策,只看到了孩子的成绩,却看不到孩子尚存在的不足。这样会使孩子误会妈妈的意图,认为妈妈对自己的成绩已经很满意了,他可能因此会忘记自己的不足,从而变得骄傲自满。妈妈要让孩子知道,考第一、当班长、得奖状都不是终极的成就,也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不断进步和超越自己比得意于眼前的成绩更有意义。

最后,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表扬最好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儿童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恰当的批评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批评孩子可以说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必修课。但是,批评孩子也是有技巧的,如果家长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如果父母批评孩子不分时间、地点,或采用不适宜的方式批评孩子,甚至把批评变成对孩子的情感虐待,这些惩罚方式就有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变得自卑、孤僻,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甚至批评后他们还是会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这便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批评孩子一定要让他心服口服,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为了取得良好效果,就得讲究批评的艺术。恰到好处的批评,同样可以引导孩子有意识地杜断某些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自控力。

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堪称世人的楷模,他曾经说过一段话:“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处。”

父母可以从他“奖励四块糖”的故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早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形象地告诉我们,批评孩子也要找对方法。许多妈妈喜欢用疾风暴雨般的批评方式,有的妈妈说:“训斥或臭骂他一顿,我自己也挺解恨,这孩子太气人了!”诚然,这种大发脾气式批评可能会收到暂时的效果,但它只是表面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父母会痛苦地发现,孩子对父母这种近乎原始的批评方式越来越无所谓,有的孩子会说:“我妈妈就会说这几句话,她批评我第一句,我就知道她第二句要说什么,没啥新鲜的。”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呢,那就是批评方法有问题。因为你的批评没有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受,孩子只是因为惧怕你的威力而临时做做样子而已,这样的批评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批评孩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特殊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随意批评孩子

有的父母凭着自己的喜怒随意批评孩子,同样的行为有时遭批评,有时则随他去。这会使孩子以为只要父母心情好,做错事不要紧,要是父母心情不好时,做任何事都有可能挨训。

父母的这种做法,往往使孩子很迷惑,或者使他专看父母脸色办事。批评不仅没有起什么效果,反而会模糊孩子的是非观念。

2.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

对孩子来说,自己发现错误,才算真正地“明白了”问题。比如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可以不马上指出哪里错了,而是要耐心地启发孩子:“这样做,对吗?”“你对自己做的事是怎么想的”,让孩子冷静地反省,当他明白错在哪里了,他就会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3.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当众批评往往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厌烦心理。

有些父母认为,当着别人批评孩子,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尊,刺激孩子改正错误,但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

4.批评孩子要对事不对人

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小错误就否定孩子以前的努力,更不能搞大清算,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

父母只需明白地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做得不好,错在什么地方,以后要注意改正,这就足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了。

5.批评孩子要点到为止

批评孩子不能没完没了、唠唠叨叨,这种批评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作为父母,只需指出孩子的错误所在,让他有所醒悟,并下决心改正就可以了。

6.批评孩子要及时

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7.不要对孩子“翻旧账”

父母教育孩子要就事论事。就算孩子在一个问题上总是犯错误,因为那样会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无法翻身,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另外,也不能在批评一件事情的时候又提起了一个其他的错误,这样做只会让父母的谈话更加缺少中心,不仅不能提高孩子对这件事情的认识,还会让孩子对父母的批评心不在焉。

8.对孩子的批评中还要带有肯定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批评孩子时,也应该设法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肯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和成绩,批评中的肯定是最有效的批评,不仅可以督促孩子改正错误,还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

9.给孩子指出改正的方法

有的父母批评孩子时,没有指明改正的方向和具体方法,只是单纯在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也不对,孩子听了大半天之后,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这种批评是没用的。批评时不应把重点放在“错误”上,而是应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例如,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如果错在自家孩子,父母除了要严厉批评之外,还要让孩子主动向对方道歉,弥补在对方身上所造成的有害影响等。总之,父母必须把改正方法说明,而且要多说“做什么”,少说“别做什么”。

教育需要智慧的“惩罚”,而不是体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让父母气愤,甚至束手无策的时候。教育孩子需要奖励与惩罚手段并行,因此,惩罚也是教育过程中,让孩子认识错误的必要手段,智慧的惩罚不仅会让孩子自觉改正错误,还有利于提高他们控制不良行为发生的控制力。但是,父母应当知道的是,惩罚也是应该讲究智慧的。

中国有两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的后果是严重的。

大多数打孩子的父母都说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但是结果往往并没有帮助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孩子感受到的最大伤害不是皮肉之苦,而是人格上的侮辱以及精神上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打骂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曾说:“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更多地采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为惩罚。”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然惩罚和人为惩罚呢?斯宾塞认为,当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后,吸取这方面的经验,以后不再犯,就是自然惩罚。人为惩罚则是指,父母明确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另外,他还提出,体罚是一种极端的人为惩罚方式,父母应当慎用。父母要知道,这绝对不是主要的教育手段,而且也不要认为只靠这个方法就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作为父母要明白,惩罚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认识到错误,然后改正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那实施的惩罚就没有任何意义。

下面这个案例中,韦尔登校长惩罚孩子的方式则很好地说明了:如果惩罚得智慧,就很可能因此铸就孩子成功的人生,值得所有父母借鉴。

约翰·麦克劳德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解剖生理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他在上小学的时候特别调皮。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长什么样,于是他和几个小伙伴偷了一条狗,然后把它杀了。

没想到这条狗是校长韦尔登家的宠物。当校长知道自己心爱的狗被麦克劳德杀了之后非常生气,但他还是强忍住心中的愤怒,向麦克劳德问道:“你为什么要杀这条狗?”

麦克劳德回答说:“我只是想看看狗的内脏长什么样,想知道它为什么会跑。”

校长听完恍然大悟,原来是好奇心驱使这个小男孩杀了这条狗。

他接着问道:“那你看到了什么?”

麦克劳德回答说:“它肚子里有心、肝、肺、胃和肠,腿里面有关节、肌肉和筋。它就是依靠筋来拉动关节才动起来的。”

校长听他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仍然决定得惩罚一下这个小男孩。他的惩罚方法独创一格,即罚麦克劳德画一张骨骼结构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

麦克劳德知道犯了错误没法逃避,只好认真地把两幅图画好,并交给了校长。校长看后十分满意,决定不再追究这件事。

事后,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打动,决定发奋研究解剖学,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生理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

麦克劳德每当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总会提及校长对他的那次惩罚。他说就是因为校长那特殊的惩罚,才让自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本以为校长会把自己开除或者采用粗暴的惩罚手段,可是没想到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给学生留下了改正错误的空间。

韦尔登校长这种智慧的惩罚,不但保护了麦克劳德的好奇心,还培养了他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不怕犯错、善于改错的良好品质。

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应该怎样做才是智慧的惩罚呢?

1.尊重孩子的权利

父母要学会用文明的方法对待孩子,用爱呼唤爱,用真情呼唤真情。因为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被尊重的权利,拳脚相加是一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要知道父母可以批评、惩罚孩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尊重孩子。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让孩子改正错误。

打孩子既是违法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有可能使问题恶化。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被打好的。因为当孩子被打得多了,他的思维就会僵化,学习也将只是应付,何况打孩子还影响亲子关系,关系不好教育就更难了。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将心比心是做好教育的最简易方法。

2.事先把后果跟孩子说清楚

惩罚的措施和后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起到威胁的效果。如果父母事先跟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把后果跟孩子说清楚,那孩子自然也就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惩罚等,这样无形之中就会增加一道心理防线,从而自觉抵御犯错的冲动。

3.让孩子立刻体验犯错的后果

对于惩罚来说,立刻执行是确保惩罚有效的关键。一般来说,如果孩子一旦犯了错误后立刻能体验到犯错的后果,那么他对这件事情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就不容易出现我们常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情况。

4.父母要保持一致

面对同样的错误,不能今天惩罚,明天又不惩罚,这样孩子就会糊涂,不知道到底何为对与错。另外,给孩子定规矩、提要求时,父母也要保持一致,惩罚要有同样的原因,要使用同样的方式。

5.不要带着“坏情绪”教育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最初的行为并没有那么糟糕,却因为我们在惩罚时加入了自己的情绪,才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最后弄得不可收拾。因此,当你发怒的时候,千万要注意,给自己立一个规矩,先从1数到100。数数的过程就是一个让人冷静的过程,冷静下来教育孩子才会理智。

不管怎样,父母要想帮助孩子发展自控力,在惩罚孩子之前,父母首先应该保持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地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冷静地思考一下,用其他更好的方式来代替打骂,打骂只能说明父母欠缺教育的智慧。

【家长实践作业】——带孩子去超市购物

休息日带孩子去超市购物之前,要提前和孩子约法三章,规定他只能挑选一样或两样东西。如果孩子不同意,就取消他参与购物的“资格”。

孩子想买的东西可能会很多,在他决定要买东西时,家长可以提醒他,一定要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数量结束这次选购。

同类推荐
  • 多忙也能做个好父母

    多忙也能做个好父母

    无论有多忙,只要善于激发,照样能让孩子的潜能完整发挥和快速提高。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才能,而所有的好父母都要有一种善于发掘孩子潜能的本领。
  • 与渴望联结(全7册)

    与渴望联结(全7册)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本书以“心理营养”理念为基础,通过23个核心主题,如“孩子黏妈妈,怎么办”“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等,层层深入,条分缕析,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直指父母育儿的痛点。本书不仅有“道”的启发,更有“术”的指导。作者尤其注重对父母应对方式的指导,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案例,引导父母轻松应对亲子教养中的各种难题。
  • 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

    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

    本书是苏州中学王开东老师十几年教子心得笔记。王开东是中国著名语文老师,全国德育工作专家,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曾先后培养出吴敌、李鑫、吕曜晖等多名省市状元。他总结自己二十多年教育实践的精华,提炼出一套父亲家教的成功经验:如何爱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如何指导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如何提高孩子成绩,并对家教中的疑难问题做了深刻辨析……该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既是一本有用的书,又是一本好看的书;尤其是既有精彩案例,又有具体的操作模式。父母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 好父母胜过好学校

    好父母胜过好学校

    本书是当代生活类型小说,反应了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作者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村人家的父母和孩子的所思、所想、所盼、所说、所行及所悟。家庭教育既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家长所殷殷期盼的,这部小说记录了万宝强一家人从孩子的童年、学生时代到刚迈入社会工作初期的生活点滴,前后的时间跨度很大,约三十万字,构建了“对话、尊重、理解、共同成长”的家庭文化。
  • 致儿家书

    致儿家书

    P.D.切斯特菲尔德编著的《致儿家书》教人如何珍惜光阴,积极上进,树立良好的美德;如何恰当地对待享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交友,受人欢迎,避免不应该犯的错误;如何读书,如何讲话,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等等。它是一本关于人生艺术的书,有理有据而不空谈,体现了一位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陆家大少的冷漠逃妻

    陆家大少的冷漠逃妻

    一场醉酒,孽缘起,芊墨:别用那可怜的眼神看我,没有你,没有陆家,我活的更好。陆少:入了我的眼,休想再逃,天堂地狱,永世不离。芊墨:好吧,好吧,发誓再不走,麻烦你不要24小时无插缝盯人成不,人类生活需要空间!陆少:空间是吧,好,本少答应了。芊墨(╯‵□′)╯︵┻━┻:我天,敢把眼睛闭上不,能不能再给一拳头距离!陆少:机会已经给了你,既然不同意,那就作废,来,宝贝,差一点就飕飕发冷啊!
  • 倾我之姓,承你之命

    倾我之姓,承你之命

    遇上一个人要一分钟的时间,喜欢一个人只需一小时的时间,爱上一个人要一天的时间,可要我忘记你却要用上一生的时间。夜暮泽承你之幸,倾我之命洛梦曦虐文……话不多说,看文吧
  • 我有无数物品栏

    我有无数物品栏

    新书《从获得奇遇点开始》 宇宙深处飞来一座浩瀚无垠的大陆,从此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我穿越到新的世界,脑海中多了一个物品栏,也变得不一样了。我发现我的物品栏能放物品。放进的物品不占重量,不显于外,许多还能发挥出本来的作用。甚至是赐予我神奇的天赋。而且我发现我的物品栏还能不断增加。每增加一个,就能多放一件物品。我往物品栏中放入了一套能包裹全身的玄铁宝甲,竟然获得了【钢铁之体】的属性。据说这个世界超凶的,有强者剑气纵横三万里,那么我出门前是不是要先叠三万宝甲呢?当然,其他的东西也不能少。对了,忘记先作自我介绍,我叫刘洋。新身份是羊城第三武道学院最天才的学员。世界很大,我来了,就是要一一见证。书友群:325928986
  • 偷心小厨娘

    偷心小厨娘

    现代弃妇,一朝穿越,尽显十八般神通。打造一身本领的俏厨娘,且看她如何“厨”乱江湖……
  • 终有弱水替沧海再无相思寄巫山

    终有弱水替沧海再无相思寄巫山

    十年前,挥手一别;十年后,你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我在舞台下热泪盈眶。
  • 重生之蜀山混元

    重生之蜀山混元

    重生为太乙混元祖师,从此五台派崛起,峨眉、佛门联手打压,试看主人公如何面对艰难险阻,重振上清截教万仙来朝的无边气运!
  • 人道通仙

    人道通仙

    万物皆可修炼,万物皆可得道!没有谁不能修炼得道,只是够不够努力而已。
  • 婫

    2500年2月1日,距离人工智能发动起义已经150天了。人类一败涂地。战火从古老的东方蔓延到人迹罕至的北极……无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