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此前从未想过这些,如今赵湾用我之前拒绝他礼物的例子用在我身上,我才真正感到自己的冷漠。
赵湾几乎是以我的原话回给了我,带着些不开心与撒娇的成分。
我只顾着一味地拒绝他,担心让他感到我们太过亲密,可其实我在内心里就将他当作了自己的弟弟,怎么可能不亲密,通过拒绝他赠送礼物的方式,固然使我内心得到了“虚假”的安慰,可是从他的立场而言,其实是很不合理的。
“对不起啊,我之前的确是……我不知道怎么接受你的好意。”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赵湾这孩子有点死心眼,我也是知道的,既然我不接受他送的东西,那么我送给他的东西,他接受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我是专门给你买的……你先收下吧。”
话说来才觉得单薄,这句话也是当初赵湾说过很多遍的话,而我毫无例外地拒绝了他的好心。
“我……”我支支吾吾了半天,“下次你送我礼物我一定接受,那……这次,你能先拿上吗?”
赵湾突然笑了,“姐姐不要紧张。”
我这才有些反应过来——这小子,逗我玩?
我拍他的背,“你逗我玩?”
他一边躲,一边说:“没有啊,没有的。”
他笑着笑着,我才意识到赵湾这个人有些不同了,他会笑会闹,变得真正像一个高中生了。
“我之前一直不肯接受你的礼物,一方面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花钱,现在我们都不赚钱,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出来的,我总觉得心里不安。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什么?”赵湾见我许久不开口,终于问我。
“另一方面是,礼尚往来。如果你送了我,我就一定要回礼……”我声音越来越低,而后突然意识到这样说似乎有些不合理,“不是!我不是那个意思。”
赵湾有些疑惑地看着我。
“我是比较懒,也不喜欢逛街。我不太会给别人买礼物,而且……我也不想欠别人的人情。”我斟酌着词句,“我喜欢那种偶然看到一个物件,突然想到某一个人,然后帮他买回来。我喜欢这样送礼物。假如你送了我礼物,我心里总是想着回礼,我会觉得心烦意乱……”
解释了许久,我才意识到我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我的观点,“抱歉啊。我这个人,太复杂了。事多,麻烦。”
赵湾将香薰蜡烛放进他的包里,对我笑了笑,“姐姐紧张的样子,我竟然觉得很可爱。”
能感觉到的,我的脸“腾”地红起来,一直红到脖子根——赵湾在逗我。
我伸手打了他的背,“你现在怎么这样啦?怎么学坏了?”
“啊?”赵湾很认真地说,没有一丝调侃意味,“不是姐姐教的吗。为人要活泼开朗热情,玩笑也要适当开一开的。”
他的认真让我一时无语,有些话噎在喉咙口,出不来。
“我是理解错了吗?”赵湾将背包背好。
“行啦行啦。我们走吧。”我一时无语,只想尽早结束这场对话。
赵湾跟在我身后,“那下次,我如果像你说的那样,看到一个物件想到你,然后买给你,那你就不要拒绝了吧。”
“嗯。”我应道。
“真的呀!谢谢姐姐了!”
如今赵湾的话多了起来,笑容也多了,人也变得活泼开朗。我喜欢见到这样的他。
“姐姐这周末去做什么呢?”赵湾问我。
“我呀。我可能窝在家里看书吧。这周在看一个美国作家的书,讲的是她母亲是大象专家,离奇失踪,她在寻找妈妈。真的特别好看。我在看。”
平日里,我是喜欢给别人讲书的,从故事情节到分析人物性格,只是上了高三以来,我越发不喜欢讲这些了。大家都忙着学习,很少有人能耐心听我讲小说。即便有时他们真的听,共鸣也不多。
妈妈总说,我是太过“自由”的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看书,即便有人制止也会继续,那种“自由”带给我的思维也更加不同。说不出来哪里不同,也许是我思考得太偏。
“叫什么呀?我也想看看。”赵湾问。
我想了想,“我不知道该不该借给你,我看书,大家都觉得我是不务正业。我不想你也变成这样。”
赵湾一本正经地说,“谁敢这么讲?这是你的爱好,也许就是支撑你走下去的东西,你不放弃才是正确的。只要注意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就可以了。”
我沉默了许久,再次开口,感觉声音都在颤,“你懂我。”
我看书、追剧本身并不仅仅是为了书和剧,而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能够支撑下去,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支撑自己走过高三时期。可是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不太能理解我的想法,他们当然相信劳逸结合,只是不认为我这样的看法会有利于学习。
那样漫长的时光里,我感到自己和父母不断碰撞,越长大,越感到无法沟通,他们不认为我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不认为我的想法可操作实行。与此同时,我也反感他们的规划与安排,反感他们并不将我当成独立的个体。
比如,我准备去写作业,可是他们让我写作业,而且“语气不善”,我心里就会很不开心。
比如,一件事情明明不是他们口中所说,可我还不能反驳,一句“不”,都会引发争吵。
比如,我不愿他们提及某件事,强调了三五次,可还是一再提及,当我生气,他们又会觉得我矫情,觉得我脾气差,开不起玩笑,经不起查问。
赵湾那样认真地看着我,对我说——
也许就是支撑你走下去的东西。
许久的不被理解和委屈都倾泻而出,于是我终于发现,我的一切孤独与焦虑,惊恐与彷徨,无助与心慌,皆是来源于“不被理解”,我寻找不到同理心,寻找不到共鸣,我没有听到这样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