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董卓:凶神降临
【原文】
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丞。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译文】
董卓自以为拥立新君有功,他人无法与之相比,便恢复西汉初年的相国职务,并由自己担任,又封自己为郿侯,享有朝见天子时司礼官只称官职而不直呼姓名,以及可以佩剑着履上殿的特殊待遇。
他的母亲也被封为池阳君,并违背朝廷礼法设置家令、家丞一类官职。
由于董卓是带着精锐的兵马来到京都,又正好赶上朝中百官相互残杀,因而使他能够拥兵自重,操纵了皇帝的废立甚至生杀大权。
东汉王朝的武库甲兵,统由他来掌管,国家的珍宝财富,也都成了他的私物,位重权高,威慑天下。
他生性残忍暴戾,不讲仁德,如今为了防止百官对他不满,更是不惜以酷刑来威慑众人,只要有谁对他的无道行为稍有提及,他就会无情地加以迫害,使得从天子到满朝文武大臣人心惶恐,如履薄冰,不能自保。
【评点】
董卓是个凶神。
凶神出世,必得有其先决条件,那就是乱世。清平世界,朗朗乾坤,无论如何是不会允许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步步登天的。
那么孵出这颗凶神蛋的社会,有着怎样的一个大环境呢?
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里有这样一句话:“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说的是东汉两朝皇帝,汉灵帝和汉桓帝,政治最黑暗,统治最腐败。
就拿这灵帝来说吧,他本来的兴趣点就不在军国大事,当个文学家倒很适宜,因为他辞赋写得好。当个建筑师也没问题,他整天在宫里就研究建筑上的事,还研究得津津有味。宫殿里整套上下水系统就是他设计的。然后他还要让全国老百姓都能领略他的设计的好处,所以大兴土木。问题是你是皇帝,现在你客串起工程师来了,那国家大事谁管理?
他不管总得有人管。谁来管呢?不用问,历来外戚专权,阉竖专政。他也不例外。姥姥家的人向来亲,宦官整天跟自己形影不离,也自然最亲密,所以就这两种人替他执掌朝政,所以才会引发“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几乎是个专有名词,专门指的就是汉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等十来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玩弄小皇帝于股掌之间,以至灵帝把他们认作爹娘,所谓“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十常侍最常干的事就是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没办法,他们也觉得挺冤,银子又不是光敛来为我们自己的,皇帝也要花呀!他当工程师,搞建筑设计,还要大兴土木,没银子,可不就得我们来想办法!国家系统能变出钱来的地方,一个是加重赋税,一个就是拿国家资源卖银子嘛!其中官这种东西,来钱来得最快捷,不卖它卖谁?
横征暴敛不用说,那个时代的官也真是很滑稽,就跟我们菜摊上卖的大白菜一样,属于明码标价的商品。这一段易中天已经在《品三国》里说得十分清楚明白,兹原文引用,以助理解:
“灵帝朝是卖官的,而且明码实价、公开招标。价钱大概是级别一石是一万,比方说你要买一个四百石的副县级的官做,四百万;你要买一个两千石的正部级的官做,两千万;如果你想位列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再加一千万,明码实价。这是公开买卖,如果朝廷的正式任命也要交钱,不过可以只交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可以讲价。
“当时有一个叫司马直的人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委任状一到,朝廷就伸手,拿钱来。司马直说,我哪儿有钱?我是个清官。朝廷说知道,你生活困难,减免三百万,你交。司马直说我实在交不起,这个官我不做了行不行?朝廷说那不行,你不能辞官啊!司马直没有办法,只好在上任的路上自杀,临终前写下一份遗书,痛斥朝廷卖官,实在是祸国殃民,是亡国的象征!
“但是司马直我们现在看来是白死了,因为司马直死了以后朝廷卖官变本加厉。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都是花钱买的,太尉是三公啊,地位崇高啊,所以很多人都想去过一把三公的瘾,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崔烈的。崔烈也是个清官,家庭素有清名,靠着自己的工作努力当了郡守,当了九卿,但是他总觉得我们崔家该出个三公。正好这个时候皇帝的一个保姆姓程,路程的程,程夫人跑来跟崔烈说,哎,我可以搞到内部优惠价。崔烈说,优惠价是多少。五折。崔烈想这五折还是合算哪,就交了五折的钱。交了以后,果然皇帝就开会,正式宣布任命崔烈为司徒。话说完了以后,你看皇帝昏到了什么程度,他说哎呀,你这才交了一半的钱啊,这个帝国做了一次赔本的买卖。他这个话音刚落程夫人不干了,程夫人马上跳出来说,崔大人是个好官,他的官怎么是花钱买的呢,是我帮他弄来的嘛!公卿哗然,说你这个崔烈靠女人弄个官来你还不如花钱买呢你,更没面子。”
瞧瞧,就这种朝代。豺狼当道,贤士远避,想它不亡,何可得哉?
当时整个朝代的乱劲,老百姓被剥削压迫得没饭吃、没衣穿,没办法只好起义。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里就明确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就在这一片乱哄哄的局面中,汉灵帝死了。身后留下两个儿子,十四岁的刘辩和九岁的刘协。这俩孩子再加上刘辩的母亲何皇后,孤儿寡母,根本控制不住局面,于是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跟宦官张让两个集团就争得你死我活。
说起十常侍就不得不说何进,这家伙本来是个屠夫出身,论智无智,要谋无谋,就是靠的裙带关系官拜大将军,手握兵权。
灵帝一死,十常侍要立九岁的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为帝,何进要立何皇后的亲生儿子刘辩为帝,两派斗成乌眼鸡。
后来何进直接在灵帝的灵堂上立了刘辩,当时本来想把张让等人一网打尽的,问题是何皇后和他们也颇亲近,不许他动手。不过他灭张让之心不死,所以就想玩一手借刀杀人计——召外军董卓进京。
张让等一听,这就是要灭我呀,那还等什么!一不做,二不休,假传懿旨,说何太后召何进进宫。何进这傻瓜就连人也不带,一个人晃晃悠悠进去了,一进去就着了道,掉了脑袋。
何进一死,他的部下也不是肯吃亏的,马上冲进宫,诛杀十常侍。他们带着刘辩和刘协出逃,后来曹操在路上将刘辩和刘协找到。
至此十常侍之乱结束。
问题是十常侍走了,董卓来了。
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当时的岷县是边远地区,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羌人相邻,生活环境注定不是优雅的、细腻的,不过他家是大地主,家庭环境倒的确是优越的,既优越又娇惯,养得他既骄横又粗豪,所谓“少好侠”。这家伙天生体力雄壮,又会武艺,骑马挎弓,左右驰射,看哪个敢惹!
不光乡里人不敢惹,就连周边的羌人也不敢怠慢他。那些羌族首领豪帅没事就带着牲畜和财物来看他,跟他称兄道弟。董卓虽然粗猛,却有心计,寻思着要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罗亲信,以后好控制他们,发展自己,所以他也一掷千金,杀牛宰羊,款待羌人。
一回一个羌人豪帅见董卓家的牛羊宰得差不多啦(生在他家的牛羊也受罪),就大老远地赶来一千头牛送给他。交情就好到这份儿上。
他不光是结交羌人,周边豪强更不放松控制,拉拢、威慑、兼并,务必要让人人都听他的。
虽然他后来堕落得肥肥大大,年轻的时候想必也浑身肌肉,骑马游侠,少年豪杰,在当地颇享有“健侠”的美名。
这么一个人,那些失意落魄的流氓无赖亡命之徒,见他如蝇见屎,如蜂见蜜,不要命地往上凑。这群人后来随着董卓高居相位,也着实为害一方。如果说董卓是虎,吕布是狼,他手底下的一群人就是狗——野狗。
其实在他进洛阳的时候,袁绍、曹操已经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控制了朝廷。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后,兼并了何进的部属,又唆使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把他的部属也给吞并,势力大盛,据兵擅政,废少帝,杀太后,立刘协,自封郿侯,进位相国,逼走袁绍,独揽大权。
到这一步,这家伙算是真正的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了。所谓:“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卓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公卿见卓,谒拜车下,卓不为礼。召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府启事。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魏书》)
意思就是董卓迁都长安后,位居太师,还以姜太公自比,号称“尚父”。
出入乘坐皇太子专用的青盖金华车,此车以金花装饰,车盖弓头为龙爪形,有两个车厢,极为豪华高贵,时人称之为“竿摩车”。
弟弟董旻当了左将军,封鄠侯,侄子——他哥哥的儿子董璜当了侍中和中军校尉典兵。一时间,董氏家族亲眷纷纷授官晋爵,权倾朝野,不可一世。
文武百官遇到董卓,都要通名报姓拜于车下,董卓根本不予还礼。他办公都不上办公室,命令尚书、御史、谒者三台尚书以下的朝臣到他家中商议朝政大事。
他又修建他的私人城池,取名曰“郿坞”。城墙修得跟长安一样高,把从洛阳等地搜刮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积藏在城中,其中储藏的粮食就足够吃上三十年。
这说明,他仍旧是个土财主。
这个位极人臣的土财主发表言论,说:“我的大业成功(意即做了皇帝),整个天下都是我的;即便不成,我守在郿坞中也够享受一辈子。”
《魏书》记载还是比较简略的,《英雄记》里还有相关记载,说是“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孙女名白,时尚未笄,封为渭阳君”。也就是说,他那侍妾怀里抱的吃奶娃娃都封侯啦,还不到十五岁的孙女也封渭阳君。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他是造福家里和祸害天下同时进行的。皇帝后宫里的那些美女,全归他一人玩弄。
然后玩得无聊了,开始大宴宾客。文武百官谁也不敢不来,就眼看着他搂着先帝的女人们寻欢作乐,臭烘烘的嘴巴子这一挨那一蹭,就跟妓院里粗鲁的嫖客没两样。然后玩着玩着,眼睛一斜,随手一指,来呀,给我把他眼睛挖了。再随手一指,给我把他手砍掉。再随手一指,这个,削鼻子,这个,扔进开水锅里。一时间欢宴变成地狱,惨叫声声,撕心裂肺。董卓这个变态,人越惨叫,他越吃得香,寻欢作乐得越开心。
他一个人这么折腾也就罢了,他手底下一帮子人如狼似虎,着实叫人消受不起。整个洛阳城就是他们的狩猎场,谁家有钱的,抢!谁家房子好,烧!谁家女人漂亮,掳!杀光,烧光,抢光,淫光!四光。这还有个专有名词,叫“搜牢”。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二月,阳城正在乡社集会,就是俗称的赶集,里面有提篮的、挑担的、卖菜的、卖胭脂花粉的,老百姓熙熙攘攘,好一番和乐景象。然后董卓部属的野蛮凶悍的羌兵一冲而入,所有男子全部杀掉、割头;妇女长得略微好看的,绑走;东西,抢走。然后回到洛阳,宣称是跟敌人作战的胜利品,把妇女财物赏赐给士兵,把屈死的百姓的头颅架上木柴烧掉。
董卓倒行逆施,臣民忍无可忍。俗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反董卓的风潮一浪高过一浪。
起初,议郎杨勋与左将军皇甫嵩秘密商议,准备共同讨伐董卓,后来皇甫嵩被征调,杨勋势单力薄,不得不就此罢休。
然后,初平元年(190),冀州刺史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张咨和袁绍等人都纷纷起兵反对董卓。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也率领军队征讨董卓。
接着,河内太守王匡又屯兵河阳津,准备进攻董卓。只不过被老谋深算的董卓觉察偷袭,王匡大败至几乎全军覆没。
第二年,孙坚再讨董卓,大败吕布,出兵函谷关,分兵两路直取新安和渑池。
至此,山东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董卓决定迁都长安,避其锋芒。都到这一地步了,他还倒行逆施,不思悔改,在挟持献帝迁都长安的同时,为了防止官员和百姓逃回故都,把整个洛阳城和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全部焚毁。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传》)。
昔日繁华洛阳城,如今只余焦土与鬼哭。曹操有一首有名的《薤露行》,就是写的如此惨状:“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虽然董卓迁都长安,针对他的斗争仍是风起云涌。
一个叫伍孚的越骑校尉身藏佩刀,前来拜见董卓。说完话,伍孚告辞,董卓起身出门相送,伍孚瞅准机会,抽出佩刀向董卓刺去。董卓大惊,慌忙反击,并急呼警卫。他没死,伍孚寡不敌众,死在乱剑之下。事后,董卓还大骂伍孚包藏祸心,不讲仁义。殊不知最包藏祸心的就是他,最不讲仁义的也是他。
当时,天下老百姓纷纷传唱一首歌谣,叫作《千里草》:
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千里草”和“十日卜”合起来一个是“董”字、一个是“卓”字。一首简单的歌谣,包含着两重含义:一种是董卓在一天,老百姓就一天不得生,不定什么时候死于非命;另一种是期待着董卓有“不得生”的那一天,好让天下人脱离苦海。
一个人活到人人痛恨、个个盼死的境界,也着实不易,得多么倒行逆施!
然后,董卓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魏书》载:“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余莫敢动。长安士庶咸相庆贺,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
就是说,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和董卓部将吕布共同商定诛杀逆臣董卓。
此时正巧献帝患病新愈,传诏在未央殿会见群臣。吕布派他的同乡亲信、骑都尉李肃带士兵十几人,打扮成宫中卫士的模样把守在宫门,吕布怀中藏着诛杀董卓的诏书。
董卓进入宫门后,李肃率伏兵一拥而上举刀枪击杀,董卓措手不及,惊呼:“吕布何在?快来救我!”吕布转出应声喝道:“皇帝有诏令杀贼臣董卓!”随即杀死董卓,夷灭三族。
朝中主簿田景赶紧扑向董卓的尸体,也被吕布杀掉。这样连杀董卓的亲信三人,其他人皆畏惧不敢动弹。
长安城的官吏百姓闻听董卓被诛,都庆贺诛灭国贼。
平日投靠奉迎董卓的官吏被一个个抓进监狱处以死刑。
在史书上写起来简单,其灭卓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则惊心动魄。
王允先是命令养女貂蝉施展著名的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父子。
吕布武力超群,深受董卓喜爱和信任,收为干儿子,位居骑都尉,后来又给他升为中郎将,封他都亭侯。不管董卓走到哪里,吕布总是形影不离。只是有一次,吕布不知道怎么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这家伙是狗脸,翻脸不认人,当时大怒,就抽出手戟掷吕布,幸亏吕布闪得快,不然非得当场被刺死。吕布也没生气,估计生气也不敢有什么表示,只是连连谢罪,董卓发过脾气也就算了,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然后被王允拿此事敲开了董卓和吕布联合起来的铁鸡蛋。
美人计成功后,王允说咱把董卓杀掉吧,你来当内应。吕布起初不肯,说我跟他有情分啊,情同父子。王允花言巧语,把个没什么心眼的吕布给劝活动了:
“你姓吕,他姓董,又不是你亲爹。且董卓现是国贼,人人得而诛之,你难道还要继续认贼作父?再说了,他向你掷手戟的时候,有没有把你当过他儿子?”吕布一想,是这么回事,心一横,好吧!
董卓之死,在《三国演义》里面有更多的灵异事件显示:
“卓出坞上车,前遮后拥,望长安来。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卓下车乘马。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其兆若何?’肃曰:‘乃太师应绍汉禅,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卓喜而信其言。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卓问肃曰:‘此何祥也?’肃曰:‘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卓又喜而不疑。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卓进至相府,吕布入贺。卓曰:‘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兵马。’
“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卓问李肃曰:‘童谣主何吉凶?’肃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次日侵晨,董卓摆列仪从入朝,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乃心恙之人也。’呼将士驱去。
“卓进朝,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李肃手执宝剑扶车而行。到北掖门,军兵尽挡在门外,独有御车二十余人同入。董卓遥见王允等各执宝剑立于殿门,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戟挺槊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大呼曰:‘吾儿奉先何在?’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戟直刺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将吏皆呼万岁。”
可惜,灵异事件再显,也救不了一意孤行的人。
《英雄记》记载:“卓既死,当时日月清净,微风不起。”真是诛灭老贼,还了天下一个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可以想见,董卓之死是多么大快人心的事,老百姓又是如何载歌载舞,打酒买肉,欢庆不歇。据说董卓死后,被暴尸东市,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天灯。结果这家伙膘肥体胖,“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苏轼作诗:“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这个想事成做皇上,事不成做富家翁的人,一家子赫赫扬扬,如今因为他被夷为飞灰,不留一丝一脉。
两个字:活该。
第二节 袁绍:外宽内忌,做人大忌
【原文】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译文】
袁绍率大军南下之初,谋士田丰曾劝谏他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他的军队数量上虽比我们少,但我们也切不可大意,不如从长远打算与他对峙。凭将军您占据险要的山河地势,拥有四个州的土地和百姓,您可以对外结交天下贤士,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操练兵马,然后选出一些精锐部队,编组几支奇兵,在曹军不备的情况下轮流出击,骚扰河南地区。
“曹军救援右边则击其左翼,救援左翼则又攻其右边,如此连续不断,使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宁,田野荒废,士卒厌战,我军不需大动干戈而敌军已疲惫不堪了。用不了两三年,曹操便会被拖垮了。可眼下将军您放着深思熟虑的长远大计不用,却要倾全力决战于一役,万一这一仗打不赢,您可是后悔莫及了。”
袁绍不听,田丰再三规劝,力谏不可轻率出兵。
袁绍大怒,以为田丰是有意散布失败情绪扰乱军心,于是下令给田丰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
等到袁绍大军溃败后,有人对田丰说:“你的预言果真变成现实,这下子大将军会更加看重你了吧!”
田丰叹气道:“如果袁公打了胜仗回来,我倒是能够活命;如今他大败而归,我是必死无疑了。”
果然袁绍回到邺城后对左右的人说:“当初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劝阻,眼下要被他耻笑了。”于是传令把田丰杀掉了。
袁绍外表宽容文雅,喜怒不形于色,颇有大将风度,而内心却多猜忌,嫉贤妒能,妄加陷害。
田丰之死正是最好的例证。
【评点】
袁绍(?—202),字本初,出身望族,其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因为从曾祖父起,四代里面有五个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很卓越,比《红楼梦》里的贾府还高贵。
袁绍刚开始当司隶校尉,初平元年(190)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盟主,不过不久联合军就瓦解了。此后群雄割据,袁绍也挖了一块大蛋糕,先占冀州,又夺青、并二州,再于建安四年(199)打败幽州军阀公孙瓒,势力到达高峰。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大败。
他败就败在不听田丰的建议。
建安五年春,袁绍自认兵强马壮,谁都不怵,决定跟曹操打仗。满朝文武都附和说是是是,对对对,应该应该应该,只有他手下的谋士田丰唱反调。他说明公啊,咱们虽然兵多,但是战斗力弱,曹军虽然人数少,但是战斗力强;而且曹操这个人非常善于用兵,换句话说,就是善于以少胜多。咱还是别打了,不如就跟他耗,一急着打,肯定要吃败仗的呀!
结果袁绍一看,嗬,大家都听我的,就你一个人在这儿胡扯,长敌人威风,灭自家志气,你等着,我非得打个大胜仗让你这小子瞧瞧!来呀,田丰动摇军心,给我打入大牢。
战局的结果却是田丰对了,袁绍错了。
最后的结局却是田丰被袁绍杀死了。
怎一个“冤”字了得!
这件事在《三国演义》里说得更详细:
“却说曹操乘袁绍之败,整顿军马,迤逦追袭。袁绍幅巾单衣,引八百余骑,奔至黎阳北岸,大将蒋义渠出寨迎接。绍以前事诉与义渠。义渠乃招谕离散之众,众闻绍在,又皆蚁聚。军势复振,议还冀州。军行之次,夜宿荒山。绍于帐中闻远远有哭声,遂私往听之。却是败军相聚,诉说丧兄失弟,弃伴亡亲之苦,各各捶胸大哭,皆曰:‘若听田丰之言,我等怎遭此祸!’绍大悔曰:‘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次日,上马正行间,逢纪引军来接。绍对逢纪曰:‘吾不听田丰之言,致有此败。吾今归去,羞见此人。’逢纪因谮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袁绍大怒曰:‘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遂命使者赍宝剑先往冀州狱中杀田丰。
“却说田丰在狱中。一日,狱吏来见丰曰:‘与别驾贺喜!’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未信。忽使者赍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狱吏方惊。丰曰:‘吾固知必死也。’狱吏皆流泪。丰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于狱中。后人有诗曰:‘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田丰既死,闻者皆为叹惜。”
这里面有两个细节:
一个袁绍听墙根:“绍于帐中闻远远有哭声,遂私往听之。”
这得是怎么样的一种行为呀!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他不听田丰之劝,如今落得大败亏输,损兵折将,生怕被人笑,所以偷偷听人家说什么。这不能说明这个人心计奸诈深沉,倒说明他心虚、不自信。越不自信的人越容易诿过于人,越心虚的人越喜欢掩饰。所以田丰必死。
一个是田丰笑:“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
田丰是一个了不起的谋士,他把袁绍的人性看透了:“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也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表面上是宽和有雅量有气度,有风度,忧喜不形于色,实际上这都是做给外人看的;其实他这个人内心里面多疑多忌,对人不宽容。如果他胜了,高兴,也许会表演自己宽宏大量给人看,放了田丰;结果败了,恼羞成怒了,这个时候,田丰想,自己是真的活不成了。一个活得清楚明白,死得清楚明白的人。
像袁绍这样一个领军人物,怎么可能带得好兵,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呢?
他们要求的,就是属下要和自己保持一致。就像相声里说的:“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如果你不肯,好,你就叫没有政治眼光,就不能放在领导身边工作,就得外派,换句话说,下放。
那要是这人不但不肯听话,还逆言犯上,对已经拍板定案的事情提出异议呢?要是万一这人的异议还给证实了呢?这不就证明他比当领导的还高明吗?这样的人还能留着?杀!
这就是普通的当官者的思路。说到底,是袁绍出身太高贵了,当官当得太久了,这种为官的思维太僵化了,已经不知道怎么用人才叫对、怎么用人才叫错。
于是,田丰之死就成必然的了。谋士之精明,在于他们洞悉人性,田丰是了解袁绍的,知道自己必死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自己比袁绍正确。
然后我们再来看曹操在遇到这种事情时的做法。曹操要去打乌丸——就是乌桓,北方的少数民族,大本营在现今的辽宁锦州。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他一病而死,他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就接了他的班。曹操去打他们哥儿仨,把袁谭杀了,袁熙和袁尚就逃到了乌丸,要联合乌丸的力量对抗曹操。曹操的志向是要统一北方,那就必须消灭他们。但是仗很难打,路途遥远,所以许多人都反对。他不听,去打了,结果打胜了。
胜了之后,回来也没有冲这些人耀武扬威:你看,你们非说不能打不能打,现在怎么样?爷爷打胜了!而是重赏这些当初跟他唱反调的人,说哎呀这一仗打得太险了,我的取胜是侥幸,你们的意见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呀!
所以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就得容忍比自己更正确的人。
第三节 刘表:一个漂亮的绣花大草包
【原文】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表大将蒯越亦劝表,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
【译文】
太祖曹操与北方的袁绍各率大军在官渡紧张对峙。
袁绍派人请刘表出兵帮助自己,从背后袭击曹操。
刘表答应下袁绍的请求,却不发兵马,同样他也不帮曹操,企图保存自己的实力,坐江汉之间而观天下之变。
从事中郎韩嵩和别驾刘先劝说刘表:
“如今天下豪杰竞起,曹操与袁绍两雄对峙。匡扶汉室、重振社稷的重任,很大程度上要由将军来承当。
“将军要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可乘眼下这两雄相争之际,找机会建功立业;如果不愿意这样,也应该在两雄中选择贤明者而依附之。
“以您拥有现在的十余万精兵强将,怎能在两雄相争中坐而观望呢?再说看到贤者力量较弱不肯相救,答应下别人的事又不去做,日后曹、袁两方的怨恨不是都要集中到您身上吗?
“曹操将军不愧是具有雄才大略之人,天下的有识之士多归附于他,他战胜袁绍大概是不成问题的。等他打败袁绍回过头来出兵江汉,恐怕将军您是无法抵挡的。
“因此我们为将军您考虑,您不如以整个荆州归附曹公,这样曹公必然感激您的诚意,以更大的仁德来报答您。
“您可以避开战火灾难,长期享受和平安宁的富贵生活,子孙世代也能把您的地位继承下去,我们觉得这对于将军您实在是个万全之策啊!”
刘表手下的大将蒯越也以这样的话劝告他。
刘表拿不定主意,便派韩嵩到太祖曹操那里观察虚实。
韩嵩返回荆州后,极力陈说曹操如何有威有德,非他人可比,反复动员刘表下决心归附,还劝说刘表把儿子刘琮送到许都去充当人质,以示诚意。
刘表反而怀疑韩嵩为曹操游说,大怒,要把韩嵩拉出去斩首。又令人严刑拷打韩嵩的随从人员,直到把人打死,也没得到韩嵩私通曹操的口供,这样韩嵩才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刘表虽然外貌儒雅谦和,其内心却狭隘多疑,横生猜忌,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是这样。
【评点】
刘备是皇叔,刘表也是皇叔,但是刘备这个皇叔比刘表当得寒碜多了,他刚开始是依附刘表讨生活的。当然,后来反而刘备后来者居上,以一个穷光蛋的身价,坐拥天下三分之一。没办法,这不是“时也,运也,命也”的事,是人为原因。
因为刘表不是开疆拓土的人。
刘表,字景升,汉室宗亲。《三国志》说他“身长八尺余,姿貌甚伟”,可谓一表人才。诸葛亮身长才八尺,合现在的一米八四,刘表都身长“八尺余”,那至少也有一米八五开外,而且相貌漂亮,“少知名,号八俊”。裴松之在他的注里进一步对八俊做了一番说明:“张璠汉纪曰:表与同郡人张隐、薛郁、王访、宣靖、公褚(绪)恭、刘祗、田林为八交,或谓之八顾。汉末名士录云:表与汝南陈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张俭字元节、南阳岑晊字公孝为八友。”也就是说这个八俊有两个版本,而无论哪个版本里面,都有刘表的大名。
刘表师承同郡经学名家王畅,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点像读死了书的人,恪守中庸之道,同时也满怀一腔热血,想着大丈夫当兼济天下。公元184年(灵帝光和七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刘表出仕,被辟为大将军何进掾(大将军的属官),任北军中侯。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废汉少帝,立献帝,此后整个东汉的局面就是军阀割据混战。第二年,孙坚刺杀了荆州刺史王睿,朝廷便“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于是他也成了一方霸主,割据军阀。
刘表单枪匹马到荆州上任,裴注有云:“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顿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形势不可谓不严峻。时年刘表四十八岁,单骑入宜城,说服了荆州大族蒯氏和蔡氏,取得他们的支持。
此后,从建安三年(198)起至建安十三年(208),刘表独占荆州的事业到达鼎盛时期。荆州彻底平定后,他没有招兵买马扩张实力,而是兴办学校。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儒家出身的思想观念。守成、固土、办教育,而不是开疆、拓土、立功业。
当时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他统治下的荆州相比之下,有一点像桃花源,众多文士荟萃,博学鸿儒闻风来归,荆州之学辉煌一时。
这也是好事。可惜了,这不是和平年代,不是奉儒家经典就可以安守一方的时代。刘表是不想兼并别人,可是不代表别人不想兼并他。曹操和刘备,可都对他虎视眈眈呢。
曹操的谋士郭嘉评论刘表是“坐谈客耳”,这话一点不假,谁让他受的就是这种正统的儒家教育呢?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曹操可不认为只有读书高,曹操也读书,也作诗,诗作得极好,可是这个人却是极其务实;刘备手下的诸葛亮,那是才高八斗啊,《诫子书》写得多好,《出师表》写得多好,可是却照样肯把精力用在真正有用的地方。
刘表不一样。刘表就是想读书,想当个高谈阔论的儒生。所以曹操攻打吕布的时候,他不趁曹操后方空虚去打曹操;曹操跟袁绍作战的时候,他又不肯去救袁绍。那意思就是我不去惹你们,所以也请你们不要来惹我。
怎么可能!
如果周围是一群虎狼,他就是被包围在中间的一只漂亮的小白兔。
当然了,在那个时候,刘备还不算是一只狼,或者说,算是一只伪装成羊的狼。他在刘表的地盘上,是有战略眼光的,也想对刘表做点贡献,可惜刘表对刘备礼遇有加,却不肯用他。刘备提半天建议也不被采纳。
这么个人真不适合生活在乱世。就像贾诩说的:“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裴潜说他:“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
说白了,就是他生不逢时。若是治世,是清流朝臣,若是乱世,就是一只漂亮的绣花大草包。
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说如果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刘表就是“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十分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