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酷不虐的早殇天子
【原文】
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王。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七年夏五月,帝病笃,乃立为皇太子。
【译文】
魏明帝名叡,字元仲,是文帝曹丕所立的太子。
他从小备受祖父武帝喜爱,常随他参加宫廷宴会及朝政活动。
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文帝黄初二年(221),被封为齐公,次年晋封为平原王。
但由于生母甄皇后被文帝赐死的缘故,他未被立为太子。
黄初七年(226)五月十六日,文帝病危,他才被正式册封为太子。
【评点】
曹叡(204—239),字元仲,曹丕之子,曹操之孙。也是个才子,文笔着实不错。比如他作的《短歌行》:“翩翩春燕,端集余堂。阴匿阳显,节运自常。厥貌淑美,玄衣素裳。归仁服德,雌雄颉颃。执志精专,絜行驯良。衔土缮巢,有式宫房。不规自圆,无矩而方。”音韵和谐,叮当如珠玉。
曹丕去世后,他继位登基,支应蜀、吴的攻伐,还平定了鲜卑,攻灭了公孙渊,战功上也有建树,也算文成武就。
史传曹叡是个结巴,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平时很少说话。《世说新语》载:“帝与朝士素不接,即位之后,群下想闻风采。居数日,独见侍中刘晔,语尽日。众人侧听,晔既出,问‘何如’?晔曰:‘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就是说,曹叡平时和朝士不交往,即位后,群臣都很八卦地想一睹陛下风采,结果却老是不成。过了几天,曹明帝独独召见了侍中刘晔,说了一天话。众人侧耳倾听(听墙根?),刘晔出来后,大家就纷纷问:“怎么样?怎么样?”结果刘晔说:“皇帝陛下跟秦始皇、汉孝武可以匹敌,只是才干好像略微差一点点。”
这个评价已经是相当高了。大概因为话少了,心眼活动就多了,所以为人深沉刚毅、明察果断。黄初七年八月,孙权乘曹丕新死,魏国国丧,亲自率领大军攻江夏郡。太守文聘据城坚守,大臣都主张发兵援救,曹叡却说:
“孙权习于水战,之所以敢于下船强攻,就是希望乘我之不备。现在他已经和文聘相拒,攻与守的形势大不相同,他肯定不敢久留。”
果然不出他之所料,孙权趁火打劫不成,很快退走。
太和二年(228),诸葛亮出祁山,攻打魏国,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蜀,一时间朝野恐惧,群臣无措,曹叡却镇定地说:
“诸葛亮恃险固守,我们打他不容易;现在他自动离险而出,正好省了我们的事,肯定能打败他!”
于是,他就派右将军张郃率步骑五万迎战,果然大败蜀师,收复了安定等三郡。
曹叡在位,很重法理,特下诏命令设置律博士——大概就是咱们现在的法律专家一类的角色,以改革汉法,制定新律;又下令删减死刑条款,减少死罪;而且还规定除死刑外,犯人还可以用财赎罪,这一点倒是能给国库增加不少收入。那时候刑求之风很盛,对犯罪嫌疑人屈打成招的事屡见不鲜,所以他也就下令减了鞭杖之刑。
此外,这个人还不吝其才,用心制诗度曲,征召文士安置在崇文馆,鼓励他们进行文学创作。
不过,这个人有一样不好,就是喜奢华、好女色。一朝大权在握,就开始给自己盖好房子,下诏营建崇文殿、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总之就是怎么豪华怎么来,才不管它是不是耗费民力。
青龙四年(236),新建宫殿落成,他又命人把长安的大钟运到京城洛阳。当时任散骑常侍的高堂隆就上书反对,认为大钟乃是导致国家灭亡的东西(民间就有一种说法曰“送钟”是“送终”),而且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明帝不高兴,怎么当了皇帝还束手束脚的?卞兰,你去,给我把他说服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称赞一下魏明帝了。他没有说:“来呀,把高堂隆给我斩了!”从这一点上,他就不酷不虐。怪不得孙盛会说:“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
于是卞兰就奉旨开说啦,说音乐呀,那可是好东西,当年孔夫子编《诗经》,就是用来教化民风;大钟也是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大作用的。
这么一来,一场关于音乐与民风教化之间的大辩论就此展开,朝臣之间莫衷一是,整个知识界也为之大展辩才。明帝都去世好久了,这场辩论的风波还没停息。就是在这场辩论中,阮籍作了一篇《乐论》,提出以礼乐教化天下,引起世人注意,就此头角峥嵘、广为人知。
再说回到魏明帝。估计他的不恤民情,是由于他毕竟生养在深宫,不知稼穑艰难的缘故。除此之外,他还是个好色的小子,好几回下令选民女充后宫——奢华好色几乎是所有君王的通病,不过他当时所处的时势,东吴蜀汉,虎视眈眈,却搞这些做派,难怪群臣不满,上表谏劝。可是他们劝他们的,曹叡却是不杀不斩,不过仍旧我行我素,气死个人。
曹叡在位十三年时,重病卧床,来了个病急乱投医——不对,病急乱投巫:
“初,青龙三年中,寿春农民妻自言为天神所下,命为登女,当营卫帝室,蠲邪纳福。饮人以水,及以洗疮,或多愈者。于是立馆后宫,下诏称扬,甚见优宠。及帝(魏天下第三帝魏明帝)疾,饮水无验,于是杀焉。”
就是说当初在青龙三年(235),寿春某农夫之妻自称是天神所派,应安置在皇宫中,为帝王驱灾避邪、纳福增寿。她取水给犯病的人喝,饮者多能治愈;用水给人清洗疮口,也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明帝很惊异,于是专门为她在后宫修建了住处,又下诏书褒扬她的才能,很是宠爱了一阵子。等到明帝病重,饮她的神水却不见效果,明帝一怒之下令人将她杀掉了。
他死时春秋正盛,年仅三十六岁。
其实命短于他反而是幸事,若是活到七老八十,眼看魏氏天下改换门庭,倒反而是折辱。
他这辈子做得最失策的一件事,就是临终托孤。托谁不行,托给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这个家伙老谋深算,韬光养晦,却是内有大志,到最后搞得司马一家大权独揽,把曹氏踹下宝座来,代魏为晋。这算是典型的识人不明吧。
他死之后,还有一股袅袅余音。
南朝梁学者殷芸的笔记《殷芸小说》叙述了这么一个玄幻故事,说的是晋咸康年间,有一个士人叫周谓的,本来死了,后来又活过来了。自己说是天帝召见他,有人把他引上殿去,抬头看那天帝吧,“面方一尺”(这得多大个脸啊)。他就问:“这是张天帝吗?”
旁边人回答说上古的天帝早已经升格啦,成圣啦,不在这儿了,这个是近来的曹明帝。
就是说,曹叡死了后,成了曹天帝了。
无稽之谈,兹录于此。这个故事只是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天下人的心理:曹氏篡汉,天下人为刘氏不平;司马篡曹,天下人又为曹氏不平。总的来说,疆场上胜者为王,而在百姓心中口里,却永远都是同情弱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