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由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写的短文里,他这样描述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心至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每有同学过二十岁的时候,总会对她说,嗯,祝你在奔三的路上一路顺风,旗开得胜。好吧,是稍稍有点气人,到也只有一些人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在幼时,我们无时无刻不期望快快长大,然后就不用父母管我们了。而此时你已经二十岁,或许你会说,对于可以活到八十的我,还年轻呢。然而,你确实还小吗?
你时常花的钱来自父母,你时常玩的手机是最新的牌子,你时常下馆子,吃着美味的食物,你看着日韩剧,口里喊着阿多KEI,你顶着一妆遮百丑的脸,看着最新的时尚杂志。却忘记最该做的事,忘记你的钱从那里拿到的。你的父母叮嘱你,嫌烦,却可以和男友煲电话粥到手机发烫。你说,时光是不是太亏待作父母的?
你看看自己,你还年轻吗?身上弥漫的不是青春的朝气,而是铜臭味。脸上不是素颜微笑,而是一脸****。时常,我们以为大学毕业就是青春的尾声,而三十之后,那就是老去。
我总觉得现在的人,似乎都被生活所压迫,学习,生活等等。我理解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他们却失去和孩子的沟通,我们95后在骂声中长大,我不明白,为什么说我们种种。我们从小被灌输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会有。做家务,父母说去学习,做这些浪费时间。我们娇气,却未曾想过,我们从小在家长的打压下成长,老师的恨铁不成钢的责骂下学习。生活似乎就是学习。在变形记中。多少小孩都是单纯善良,而最后性格的变化,让多少人惋惜。大人们总说,这小子,这姑娘怎么怎么坏,不好。却很少有人可以透过本质去看看,是什么造成这样事情的发生。父母离异,吵架,打架,种种,为了什么。为什么总找借口说为了孩子好。你问过孩子要什么吗?!
我们生活里一直有,你看谁谁谁家的小孩怎么怎么样,你们的学长学姐怎么怎么样,你的同学怎么怎么样。我时常想,为什么父母就没有满足的时刻。我万分庆幸,我的父母是如此开朗,很少逼迫我。
我周围的同学,很多人都早已麻木父母的攀比,麻木所有的难过,因为,学习代表一切。我们安静的按着父母的指令行走,偶尔路过新奇的东西,父母会说,玩物丧志。在网络流行的今天,为什么只有95后被指着说网瘾大种种的,我们或许只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活得自在的地方。
某天,我的好友哀嚎说不活了。我微笑说,那就去死啊。我的父母听到很是震惊。我只是对他们说开玩笑。
在我们这代人里,多少人有过自杀的念头,不止一次。我以为是病态,却未曾想过却在如今是常态。我们因为升学而学习,日复一日的过着,没有快乐,没有嬉闹,老师家长似乎期望孩子们都是听话,成绩好,不叛逆,乖乖的。我很多时候看到妹妹的家长,都想说,你干脆别养妹妹了,去买个机器人算了。
妈妈时常说某某某怎么怎么样了,我会开心的听着,因为我可以感觉到那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自己思想的人。妹妹叛逆,大人让我劝,我总是告诉他们,她是女孩,应该在不犯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任性。也只有这时,听话的妹妹才是自己,不是父母手中的玩偶。
有多少人在压抑中失去真实的自我,失去最本真的自己。
我们看似活着,实际又有多少人为自己活着。嗯,我们要养父母,养父母的父母,男性则更多。我感慨,多少孩子都夭折在父母手里。家长说孩子现在不和我们说话,那是没有话题。你总说不许谈恋爱,不许怎么怎么样。除了学习什么都是错。有时,也许只有在学校放学的时候,卸去所有后,同学们都是伙伴,可以听得懂自己内心的人。回家又要成为木偶。
我问叔叔,你有多久没有看到妹妹笑过。叔叔没有说话。我说我昨天见过,因为我说她是最棒的,我支持她做她自己。老师们,你有多久没有看过你的学生微笑,脸上是神采奕奕,不是没睡醒的朦胧,不是面无表情,不是死气沉沉。
记得有人说我们是八九点的朝阳,我总是笑,那么我们想要照到自己内心,那么家长和老师还有学习就是怎么也驱不散的乌云。我喜欢文章开头的片段,无非是它写着真实的青春,而非年龄的青春。我们过早的有过那些,没有激情,没有想象,没有独立,没有自我。太多的孩子都活在一种没有目标的人生。
何时我们才可以做自己,我们背负着骂名,却期冀自己可以改变。但是总有一座山,我们翻不过,有一条河,我们跃不过。我喜欢那些敢于张扬自己的人,喜欢那些在叛逆里找回自己的人,喜欢在磨砺里依旧做自己的人。
那些被说成不羁少年的他们,却活着他们的自己。我们都曾学过一篇文章叫做《装在套子里的人》,老师总说,有什么看法。我总在想,我们不也是套子里人,只不过不是自愿罢了。书中的人固执,腐朽,做事一板一眼。我想和我们有什么区别,我们被圈养着,在他们期望的地方。
去年,95后进入大学,多少新闻批判着95后的娇生惯养,我只想问,究竟是谁造成的,是95后的意愿吗?他们不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吗?渴望没有补习的周六周天吗?可以去玩,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什么都没有,太多的95后的人生都写着学习两个字。曾记得看过一个笑话,一个初生的婴儿,他的父亲在婴儿车上写着还有多少多少天高考。笑完后,确是深深的难过。
我们在最该青春的时候,承担着最不该承受的难过,生命的苍白,早已掩盖了所有应该璀璨的光芒。我们活着吗?或许吧。
有多少家长也曾历经高考的黑色,却极少有人会会为自己的孩子想想,又有多少人曾说我不要变成和我父母一样的家长,却在最后,变得和父母一样的家长。我的家长老师总爱说他们那个年代如何如何难上学,条件如何如何差。却忘记自己只有自己和家长的期望,却忘记现在的孩子背负着多少的压力。
世界上不是只有大学生才能过的好,不是只有学历高才回工作好。
多少人批判孩子们动手能力差,却忘记学校让他们做过几次实验。我们说在素质教育,却活在应试教育的年代。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却可以改变自己。
活得,要是自己。青春,是自己。我们,不要再做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