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渐渐感受到冬天到来的信息。树叶剥离了树的枝干,从仿佛罗素的天空飘下来,归于大地。罗素的天空,这是我突然之间想到的一句。有些故作高深的味道。
我已经十分虔诚地拜读了尼采、蒙田、梭罗和叔本华。这样,我的思维就有点哲学的套路。走在大街上,常常就用一些日常现象来比照那个哲学家的那句经典的话。这样我活得比一般人要累。我真疑心自己的生命长度。可是不想些什么,又觉得虚度此生。
深秋,风所呈现的是一种悲伤,一种极度的悲伤。这是诗人的感觉。可是,这样的感觉在这个秋末对我并不适用。因为我往返在小城到省城的汽车上,尽可能地在搜集罗素的书籍和相关的信息。除了图书馆,似乎再很难找到罗素的影子。其实,罗素比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距离我们非常相近。咫尺之遥。他死于公元1970年,这真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现实。过去,我总以为,罗素和我们相隔了几个世纪。现在好了,他竟然和我同时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十几个年头。这样,我的仰望就有现实的意义。
拥抱着罗素的书,我即将告别秋天,走进枯叶飘零的冬天,这样的感觉对于我的确不错。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罗素的人文学说并非尽善尽美,他的一些观点也许并不能与我们完全契合,但我们无法否认,他的智慧是人类心智的结晶。正直而企求上进的人们,如果能有机会翻开他的书页,就会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生为二十世纪的人没有看过罗素的作品,就像十九世纪的人没有听过贝多芬的音乐,十八世纪的人没有看过歌德的作品一般。”?他还说过:每一位正直而爱智的人,若能抛开烦嚣琐屑的尘世俗物,静心来读一读罗素那流光溢彩余味隽永的作品,你会感到自己正在一步步走向充实。
与叔本华等大师的著作不同的是,罗素的哲学著作并不艰涩,诸如《西方哲学史》、《人类的知识:它的范围与限度》、《怀疑论》以及《我的心路历程》等,这些著作即使当作纯粹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来欣赏也无不可。当然,《为悠闲颂》、《有名人物的梦魇》、《怀疑的意志》、《人类有将来吗?》,这些著作也都是篇篇金玉,字字珠玑。仰起头,你会发现罗素的天空是多么瑰丽,那一片片被朝霞或者晚霞涂抹的瑰丽云彩,衔接着,变化着,会让我的心境享受到无比的欣慰与庆幸。
寒冷悄然而至,高处不胜寒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飘落。秋末的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海,牵着一个人的手,让心灵渐渐充满爱意。过去,每到这个季节,小城地面的树叶便四处流浪,想寻找一个温暖的家。那天午后,我在街上行走的时候,忽然发现地面没有一片漂泊的树叶。由于“创卫”,我所居住的这个小城洁净了许多,也文明了许多。这使得我对罗素的阅读具备了愉悦的心态。我不可能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于是,带着快乐的心境回家,在打开罗素的书时,我就不用皱着眉头。阅读,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是客观环境会使得阅读具备一种现实意义。譬如,罗素说过:“中国理所当然地应进行改革”。凝望着这句话,我的心里阵阵剧痛。蒙田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对中国怀有恶意的人,他的话应当让我们警觉。他在论中国人的性格里说:“我不情愿谈及中国人性格上的弱点,因为我在与中国人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是这样的谦恭有礼,温和善良,宁愿说自己这些好的感受。但是,不论是出于对中国的真正友善,还是从尊重事实的角度来看,不承认中国人性格中的弱点是错误的。我只要求读者能记住,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华民族是我所遇见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同时,我准备起草一份严肃的起诉书,控告任何一个欺侮中国的列强。”
罗素说:“没有比中国人的忍耐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当然,我们都心照不宣地明白,罗素所说的“改革”绝不仅仅指的是环境卫生的改变。与其他西方哲学家不同的是,罗素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来过中国。这就使得他的思维方式更接近我们。罗素把文化视为决定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第一要素。他写《中国问题》,虽说大半篇幅用于讲评时政,主旨则在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短长,以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可能。我想,假若他还健在,再访中国,他或许会高兴地看到,今天的今中国,与他当年目光所及的中国所处的场景已绝然不同。而他所期望的,即东西方文化的合流与互惠,在中国人无与伦比的忍耐心理的背景下,不是几个世纪能够解决的。再说,意识形态的问题,融为一体好呢?还是各持己见好呢?无疑,罗素希望的是前者。但我以为,这个问题,远不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人所能认清的。也许,再过几个世纪,人类还是无法得出真理性的结论。
由于视力的原因,我一般不在晚上读书。这样,我就养成站立在夜空下仰望的习惯。天空群星闪烁,就是不知道那一颗是罗素的。心里也明白,为罗素寻找一颗星是毫无意义的,可是,总是不由自己。小时,祖母常常指着天上的星星说:“那颗是爷爷的,那颗是奶奶的……那颗最小的才是你的。”幼年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刻骨的感受,好多年,只要看见星星,总是脱离不了联想。看星,是要脖子后仰的,汉语叫做仰望。仰望,是一种姿势。这样的姿势并不代表崇拜。我向来以为,崇拜是一个贬义词,它使人的精神陷于深渊,或者说,它降低了人的精神高度。
过去的岁月,我是那样孜孜不倦地热爱着老子。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我都企图用老子的观点来解析。我一直错误地认为只有中国人喜欢老子。在罗素仰望过的天空,我终于发现了老子滑翔的影子。罗素说:“我对老子的哲学远比对孔子的学说更感兴趣。”他在中国访问讲学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睿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他认为,每一个人,每种动物和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某种方法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使自己活动的方法和行为方式与事物本来就具有的方法和行为方式协调一致。在表述这番话的时候,罗素的语言不够简洁。不知道是罗素的原因,还是译者的原因。罗素对老子的关注将《道德经》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人类。老子说三生万物,他其实是在说道生万物,道关注一切,道关注物质,道关注生命,道关注智慧,也就是关注人。这种对人性的关注符合西方哲学的轨道。
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此哀。罗素作为他生活的时代的思想界的泰斗,一直是当时全世界注意与争论的中心人物。研究、著述并应付多种挑战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责任。在人类知识和数理逻辑这两个领域,他的创获是空前的。
说实话,我对数理方面的感觉极差。面对罗素的那些文字,我的目光总是麻木。而有些文章,如《罗素回忆录》,是他众多作品中最为平易近人的一部,包含他的人生游历和学问的精华,如散文般清新尔雅,非常适合我的阅读。这本回忆录,既有罗素对自己的人生观、道德伦理、数学和哲学思想,以及对世界和平的陈述;又对自己的家族进行了令人兴趣盎然的描述。最生动的是,罗素以文字肖像的形式记述了与他同时代的学者,包含了20世纪世界上一群最为杰出的学者、思想家、作家,如萧伯纳、康拉德、怀海德、劳伦斯、约翰?米尔等。“透过哲学大师的眼,看到现代西方人文大师的生活与交往。这句话非常诱惑我的眼球。”我在仰望罗素,同样,罗素也在仰望别人。仰望者和被仰望者,这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同的是,罗素在仰望的同时,不时弯下腰捡拾他们的生活片断。在追寻这批知识分子的足迹时,罗素不是一味地要记述他们的生平,或是评述他们的业绩,表彰他们的功勋,而是亲切地记述了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透过罗素的眼,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生活、思考、交际的精彩画卷。
阅读罗素的自传,我似乎看见一个超脱睿智的老人,站立在悬崖峭壁前沉思,流泪,呼喊……凝视书页中他的话语,宛若心灵的触电。风不停地吹着,把罗素的头发吹得好乱好乱,仿佛,我看见了他的影子。静静的一个人,看着悬崖下的落叶,望着漆黑的天,为什么?你那么静悄悄?有时,我也翻阅一些侠义小说,陪女儿看一些《射雕英雄传》之类的电视剧,洞察过一些侠客的寂寞,领略了他们诡异的思想和行为,免不了产生一种震撼和冲动。然而,侠客并不是脚踏实地的人物,他们的沉默和超逸有点装模作样。很快,我就觉得自己的可笑。能够引发我心灵持久的颤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去,我一直以为,哲学家是很难享受到婚姻。而罗素,一生有过四次婚姻,确实让我另开眼界。他是这样表达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象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他还说:“?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它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应该指责罗素吗?还是为他歌颂?想着这个问题时,我忽然发现,我的上衣遗失了一颗纽扣,我记得它是从我的脚旁滚过的——绕着我的皮鞋滚了个漂亮的圆圈。我弯下腰四处寻找,却不见踪影。这就如同幸福,看见了它的过程,却找不到它的答案。对于罗素的婚姻,我们其实不用那么费心。幸福不幸福是他自己的感觉,用不着我们指责或者歌颂。
就像深秋的季节,有的人是深不可测的。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奇迹。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罗素的学术一直是学界瞩目的焦点之一。在哲学、数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他都有极高的造诣,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人。瑞典学院的主持人在颁奖仪式上发表的致辞说:“在人类知识与数理逻辑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同牛顿在力学方面的成就媲美”?。蜚名于世的巨著《西方哲学史》问世时,罗素已是74岁的老人了。这个年龄的人,通常情形下,是应该享受晚辈的伺候了,坐在阳光下回忆往事了,再或者,摸索着一个多年未解的梦了。而罗素,却还在为这个世界解疑释惑。仅凭这一点,我有什么理由不仰望他?从这部著作中所表现的各种深沉的功力,可以让我们体味到他的学问和思想是多么深邃,精神是多么博大。“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独立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秋末冬初的感觉一瞬就要过去,人们即将生活在冬天的呼吸之中。虽然残留的暖红的柿叶还摇曳在街头的风中,可一些老人已经裹上厚厚的衣服,迎接北方冬天冷的挑战。动物开始冬眠,等它们再睁开眼睛的时候便是春暖花开、和风暖日。可是这段日子我却没有感到冷,并且常常睡不着。在与罗素心灵对话的日子里,我在尽情享玩味秋的另一番滋味。我在《秋天备忘录》中曾经对秋天进行过诅咒。现在想来,我那时还是幼稚了些。仅仅因为自己的的生命体验,就对秋天不怀好感,也太自私了。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读过罗素,我更加内疚自己的狭隘。守护自我的情感,一直是我多年来精神不能逾越的桎梏。
罗素离开这个世界不过三十多年,天空中依旧弥漫着他的气息。我嗅了嗅鼻子,即使不用深呼吸,我也能嗅出一些味道来。仰起头,我依稀看见岁月的留痕,感受到深邃的思想。秋末的风,在遥远的空中窜动,并且,向着我看不见的远方驶去。
而罗素,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轻轻地发出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