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文化与中国式浪费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是个人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所以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和给自己多少“面子”来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面子文化一旦成了某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判断尺度,就会演化为“遵循关系平衡的社会原则”。这并非是健康成熟的社会心理。
抑恶扬善,为全社会提供醒目的价值坐标
激浊扬清才能彰显主流。形成万众归心的价值共识,需要我们在对接现实方面不遗余力。要张扬善举,使人学有榜样,行有节制;要敢于抑恶,从根本上遏止恶行恶习,在全社会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风气。久久为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莫让公共信息成摆设
公共信息重在解读和后续工作,不是一播完了事,成为摆设。公共信息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性问题,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广泛性、互动性,是政府主导、第三部门辅助、社会参与的公共活动。这就要求公共信息对受众给予更广泛的关注,让其参与互动,提高普及率是关键。
择偶观中的“游戏”与“儿戏”谈
提到让婚姻成为游戏,更多是考虑用规则维持好双方的利益,只有遵守之,才能美满,否则将是半路夫妻,走不到头。此话也许有些偏激,目的是给青年朋友一个提示,对婚姻提供一种思考方式,改变在婚姻问题上过分自我的态度,这样也许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共度美好的未来。笔者做过主婚人,也当过证婚人,特别是证婚词非常重要,既是对新人的期望,也是信守规则的承诺,应该将此铭记在心里。摈弃婚姻中的“儿戏”,这才是婚姻之道,也是经营好婚姻之策。
从“文明”贴歪谈起
文明标语贴歪了,甚至贴在不恰当地方,而且这些情况又不在少数,类似现象值得深思。
需要改变现有的宣传“文明”方式。文明标语不能只管贴,不管效果。需要转变现有的管教模式。精神文明教育是全社会的工作,不能搞置身度外享受特权,抓住关键的少数,那种对人不对己的说教方式必须改变。需要“文明”宣传更接地气、见实效。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文明的宣传不仅是“高、大、上”的事情,还要面对“脏、乱、差”等方面的问题,使之具有真实感,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禁止语里的文明话
禁止语里的文明话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彰显文明的力量。学会文明需要充实内涵,通过提升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文明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不妨多讲讲文明话,文明话不仅能改变自己,也能感动、感化他人。在文明社会建设中只有共同参与者,未有例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文明示范效果会胜过说教式禁止语所起到的作用。禁止语里的文明话,可以使人醒悟、觉悟,应该推广。
举手之力行文明
文明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从点滴,从小事干起,才能成就文明社会的大事。今天也许做了一件不文明的小事,明天可能会酿成破坏文明的大事。更重要的是,不文明的陋习一旦成为习惯很难纠正,有时会付出加倍的代价。养成文明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克服自身不文明的陋习;需要亲自践行,付诸行动;需要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社会的文明人,建成文明社会正是需要集全社会这种举手之力。
揭短也要讲底线
揭短是把双刃剑。既要发现问题,又要解决问题,不能让被揭出的短处,在缺乏道德、法律、规则的底线保障下随意被放大,而危害当事人和无辜者。守住揭短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更是文明者应有的担当。
透视“尾巴”的人生观
有无尾巴是人类进化的标志,虽然生物学上的尾巴可以褪去,但在社会生活上做人的尾巴却难以脱掉,有的翘着尾巴做人,有的夹着尾巴做人,还有的留着尾巴做人,再有的做尾巴人,反映的是不同人生态度。正视尾巴问题有助于做一个正人君子。
感恩、施恩与索恩
学会感恩必须放弃索恩的态度。社会上有些人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念,时时处处贪图好处,有的无利不起早,不给好处不干活,有的给多少钱干多少事。恩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关键在于有一颗施恩的心,同时也要有感恩的态度。每个人都可以用感恩之心去施恩,这样社会文明将会前进一大步。
请尊重消费者的时间
据了解,银行对消费者等候时间过长未有补偿方面的规定,这也正是长期来一些银行在对待消费者时间问题上持无所谓态度,以及这些年不能解决银行排队问题的主要原因。把消费者的时间不当回事,也是对消费者不尊重的表现。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质量还是需要从珍重消费者时间做起。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自由支配时间是每个人的权利。珍重消费者时间是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不能期待孩子自然懂得感恩之心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孩子,其实好的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无声教育。正如孟母三迁就是为了找到适合孟子成长的环境。少了生活环境的体验,孩子不熟悉社会不懂得生活,只知道索取,缺少了感恩之心。
对于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能够体会感恩的环境,而不是索恩,享受恩的环境,这样才能有感恩的感觉和施恩的自觉,从而尽到对于社会的责任。学校和社会组织能够创造感恩实践的社会大环境的体验,可以充分利用组织优势,整合各种资源。而家庭提供的环境体验毕竟是有限的,孩子面对未来的是社会,只有社会的大环境才能使其认识社会,现在恰恰是家长东奔西走找体验的环境,缺少社会氛围和组织作用很难形成孩子体验环境的有利条件,多方面让孩子认识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而不是围绕着应试教育转,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关注“二孩”政策更要关心“悌”文化的建设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悌文化”的传统。在儒家文化中,有关“孝悌”的思想非常丰富,涵盖了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各个方面。现在“二孩”政策的实施,加强“悌”文化建设已成为我们各级组织和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如若不然,好政策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失范比失德更让人揪心
失德会遭到民议,失范会激起民愤,两者影响是不同的。失范因带有权力色彩,关注度会更高,对此有关方面不能放任,必须通过制度加以完善。总之,道德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自身行为表现出来的,为社会认同而非权力认可。权力拯救不了道德问题,否则将是民心向背,原本是正肃社会风气、净化环境的好事,现在却成为社会质疑的闹心事。这也该引起有关方面警觉和深思,注意好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
“扶老”的纠结与行动自觉
从社会问题分析,一个老人跌倒的后果是拖累一家子,引发社会问题,而且每个人多会遇到老的问题,社会上常说“跌得起,伤不起”,相信每家都会有老人,也许跌倒的老人是你的家人,那就不会因为“扶不扶的讨论”,失去有效的救治时间,诚如医生面对危急病人时必须挺身而出的道理是一样,现在不能出现了几件“彭宇”事件,使社会身陷“诚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从奖励拾金不昧者说起
拾金不昧与知恩图报并不矛盾。对拾金不昧的善举适当地给予必要的奖励,以及一定的成本补偿也是情理之中,既不能将其绝对化,更不能使其成为交换关系,必须是在讲道德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回报,保全失主的失物才是最主要的事情,这也不会影响到道德的沦丧。
城市“禁鞭”关乎观念问题
近几年,虽然有关部门在城市里对过年“禁鞭”采取措施,收效甚微。问题还是出在观念上。过年放鞭炮已通过代代的手口相传成了观念,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这些民俗能够传承还是得益于农村所具有空阔的场地空间,如今城市发展已不具备这种条件,况且人们追求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原本那种过年的民俗也将发生变化。这种改变需要文化的影响和观念转变。
解决在城市里过年“禁鞭”问题还须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环保、文明、祥和的过年观念,形成氛围产生文化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