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对于白马寺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传说,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晚上,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身高一丈六尺的金人,身上放着光芒,从空中飞进了宫殿。
第二天,明帝召集满朝文武大臣为他圆梦,看看是吉是凶。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掌管递奏章传达圣旨的官员通事傅毅奏说:“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动,江河泛滥,晚上西方天空现出五色光华。太史苏推测,这当是一位大圣人在西天诞生。这位圣人降临人间是为了救苦救难,他的信义,一千年后就能传入我国。”傅毅看皇上专注地听着自己解释,继续说:“屈指算来,那时至今将近千年,陛下梦到的金人,大概就是这位圣人吧!据臣所闻,现在西域有位神人,其名叫‘佛’。陛下梦见的必定是他了。”
明帝听了傅毅所说,十分高兴,就想了解一下这位神人的详情,于是选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12人,择了黄道吉日,前往西域寻佛求法。
这十余人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一年后到了今天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氏国。那里佛教已经盛行,寺院众多,宝塔林立。一行人搜集了一些佛经佛像后,又邀请了到大月氏国传教的古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永平十年(67年)返回京都洛阳。明帝大喜,特意召见了两位僧人,然后请他们在外交官署鸿胪寺住下,翻译带回来的那些佛经。
第二年,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汉城西边中间门)外,依天竺的建筑样式,修建了一座僧院。院建成后,藏进取回的佛经。明帝还特意把佛像挂在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清凉台和为自己预建的寿陵上供奉。两位高僧也搬进清凉台接着译经,直至圆寂。
由于两位高僧来时住在鸿胪寺,所以,人们就把眼下两位高僧住的这僧院叫做“寺”。以后传下去,僧院都称作了“寺”。“永平取经”时,是一匹白马辛辛苦苦驮回佛经、佛像的,为纪念白马之劳,就把这座僧院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的创建,要比我国广泛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早500多年呢。
关于白马寺名字的来历,也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传说古代印度有个国王,看到寺院里资产丰足,僧人富裕,心中不乐,就下令毁掉僧院。有座“招提寺”将要被毁时,这个国王夜间梦见了一匹白马,绕着招提寺寺塔转着圈子,悲怆地鸣叫着,声音是那么地凄哀感人。国王觉得这一定是惹着了神灵,托梦给他的,于是连忙下令停止毁掉僧院,并将这招提寺改名为“白马寺”。那以后,天下僧院,便常有以白马寺命名的。洛阳白马寺为中国所建第一座寺院,自然也以“白马”取名了。寺院中,早先还有白马绕寺塔悲鸣的壁画,天长日久,才渐渐脱落了。
白马寺外的白马。
在白马寺的南边,顺陇海铁路西拐50米左右,铁路两侧,有两个高高的夯土丘。这就是传说中的焚经台遗址。丘前原有“东汉释道焚经台”碑,现已迁移到寺内下僧院中。
佛教传入我国后,迅速在各地传播开来,从而引起了道教徒的极度不安。东汉永平十四年(71年),即白马寺建成后的第三年,道士诸善信串联了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的六百九十名道士,联名上表汉明帝,痛斥佛经的“虚妄”,声言要与西域胡僧较试优劣,以辨真伪。汉明帝看罢奏章,也想瞧瞧传入的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孰优孰劣,就准了众道士的请求,让佛道两家在白马寺前筑台比度。
正月十五,明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到白马寺前观看比试。释道两教也各集精兵强将前来助阵。
先是论辩教义,双方唇枪舌剑,或褒扬自家经义至善至美,或攻击对方经典纯属廖论,针锋相对,毫不留情。
那摄摩腾是古印度国有名的高僧,善解大小乘经,终生以云游四方传播佛教为己任,练就的言辞犀利,处危不乱。有次他到印度一附庸小国讲解《金光明经》,刚好碰上有敌国前来侵袭这个小国。他对小国君臣们说:“《金光明经》有话表明,能说此经,则被地神所保护,使所停留的地方安乐稳定。现在有战争发生,我愿意前往说经,劝息战争。”他言罢去敌国兵营,晓以兴兵的利害,说明交和的益处,终于使敌国止息干戈,与这小国结为友好。
但这种高僧,辩论起来岂能吃亏?那些道士呢?平日以隐居炼丹养性为主,对世间纷争少闻少问,多口讷舌笨,争论起来思维就不那么敏捷、言辞就不那么尖锐了。辩论两个时辰,道教终于败北。
再比试的,是焚烧经卷。道士们输了一场,十分慌张。等双方经卷在各自的丘坛上放好后,六百多名道士列队绕坛诵经祈祷,求天尊显灵保佑。摄摩腾们呢?事先知道比赛内容,早已把佛经誊写在金箔上了。因此显得不慌不忙。明帝一声令下,高台上同时举火。你想那城外旷野里风助火势、火助风威,霎时烈焰腾空。君臣们举目看时,道教这台上火焰格外熊熊,还杂以劈劈叭叭的爆裂声。为何呢?因为汉朝是造纸业的初制时期,纸的产量极少,通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牍和缣帛。简牍,南方以竹为原料,北方以杨、柳为基材;缣帛是丝织品,价钱昂贵且难久存,道士们用的并不多。你想这一大堆干燥的竹木岂有不着的么?一会儿,大堆经卷化为灰烬,随风飘尽。那些道士们啊,伤心的泪簌簌下落如雨。
再看佛教的焚经台上,真金果然不怕火炼,烈火中突然“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这时,僧众们突然奏起摄摩腾们教授的印度音乐,中国人初次听到,还以为是天上的仙乐呢!那些经卷中事先夹进的小块金箔被火焰的热气流带上高空飘落下来,又恰似天降宝花,更让观众惊讶了,一时欢声如潮。那些五岳来的道士相顾失色,大生怖惧,南岳道士费叔才惭愧得竟当场气绝身亡……从此,佛教声名大震,汉明帝更加虔信佛教了。
现在,焚经台上的土还是红色的,传说就是那次比试时烧红的。
精彩链接:
佛经能现佛真容
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二人共同译出了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摄摩腾圆寂后,竺法兰又继续译出了一些经卷。
后来,凡在白马寺译出的经卷,都做有书套,整整齐齐珍藏在殿内。善男信女拜佛时,也向这些佛经顶礼膜拜。
“心诚则灵”。据传,北魏时,僧徒们正在对这些佛经膜拜时,经卷突然发出五彩光芒来,灿灿然,照得殿内通亮。彩光中,现出佛慈善的容貌。
齐云塔上蛤蟆叫
白马寺山门外东边不到一公里处,有座方型密檐式砖塔,名叫齐云塔,亦称金方塔。塔有13层,高约24米,底部长宽各7.8米,为正方形的束腰须弥座。塔身外形略呈抛物线状,最宽处在第四、五层塔檐处,故塔显得造型别致,玲珑妩媚。
齐云塔,亦称金方塔。塔身外形略呈抛物线状,最宽处在第四、五层塔檐处,故塔显得造型别致,玲珑妩媚。
齐云塔本名叫“释迦舍利塔”,据载始建于公元69年,即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为中国最古老的佛塔了。现存的砖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建。现围绕齐云塔建起一所青砖青瓦的精致院落,为白马寺比丘尼所居。院内有佛教故事碑刻展及放生池等。
游逛齐云塔时,当地群众会乐呵呵地告诉你:“塔上有个金蛤蟆,能听叫声不能拿。”
这里有一个传说。
没建塔以前,白马寺东南边有个大水潭,百姓们浇灌庄稼挺方便。可不知啥时候,来了只蛤蟆精钻进潭里,一不高兴,就上窜下跳,搅得潭水四溢,淹毁潭边的庄稼和房舍。百姓深受其害。
那年,来了一个托钵游化的老僧,见洛阳人乐善好施,心中高兴,便询问大家有无疾苦。百姓们于是纷纷诉说蛤蟆精之害。老僧听罢,便等夜深人静时来到潭边,把钵盂对着深潭“当当当”地敲起来,直震得潭水如沸锅一般。
蛤蟆精怪叫一声,跃出水面,沙哑着嗓子叫:何来疾僧?扰我好梦!自讨苦吃,难活残命!蛤蟆精叫着,四脚下扑,压着潭水掀起大浪,直扑潭边的老僧。老僧早有防备,一跳跳在浪头上,朗声喝斥:哪方妖精,祸害生灵!快快改善,尚可求生。蛤蟆精见一计不成,肚子一鼓,张口喷出一片黑箭,挟着腥风恶臭射向老僧。老僧不慌不忙,钵盂一翻,倒出无数剩米粒碎馍渣,把那黑箭全砸落潭中。蛤蟆精急了,忽地跃上前来,伸出几尺长白淋淋的舌头来卷老僧。老僧急退一步,同时将钵盂下击,“扑”一声,将蛤蟆精击落脚前。蛤蟆精没了招数,一弹就想窜回深潭,好僧人一拍钵盂,大喝声:“进来!”蛤蟆精就被收进了钵盂。
蛤蟆精没辙了,只好呱呱叫着讨饶,僧人望望不远处的寺院,念声“阿弥陀佛”,然后责令蛤蟆精从此再不得胡作非为,就放了蛤蟆精,并翻手将钵盂扣在潭边,变化成一座高耸入云的镇妖佛塔。
从此后,那蛤蟆精再也没有发过水害,又因傍近寺院,听经闻佛多了,修去癞皮,换了金装。每当月明之夜,人们常会看到闪着金光的蛤蟆在塔顶上出没。平时,你站在塔前20米处猛拍手掌时,那金蛤蟆也误以为是游行僧又拍钵盂了,吓得跟着“哇、哇”直叫。这就是当地人说的“塔上有个金蛤蟆,能听叫声不能拿”了。其实,这叫声是塔的回音,是建塔时应用了声学原理。论资格,这比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还早建200年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