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陆繁扯了李修珉一下,李修珉适可而止,最终让蔡英“捡了漏”,得到了那件古瓷器。
“是不是明朝的青花瓷?”李修珉事后偷偷问道。
陆繁也不隐瞒,点头:“正宗的景德镇官窑青花瓷,永宣时期的双耳扁瓶。”
只见那瓷器直口,直颈,颈与腹上部连一变龙式耳,扁圆形腹,中凸,东胫,长方形底座,圈足。青花发色纯正,有人工所做"铁锈疤痕"。
此外,双耳扁瓶的口沿一条圆纹装饰带,颈部为缠枝灵芝纹。腹部侧面为缠枝西番莲纹,正面腹部纹饰分五层,中间绘轮螺伞幢花罐鱼肠八吉祥纹。
“正宗官窑?”李修珉眼睛微微瞪大。
“嗯!”
李修珉忽然顿足捶胸:“陆兄弟,你对宝物的估价真的很不在行呀!明朝正宗官窑的青花瓷,绝对不止那个价的。唉!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有时候,往往就是这样错过了宝物。
陆繁却不恼,笑道:“正宗官窑不假,但那是一件江捞瓷,价值大打折扣的。”
李修珉又是一惊:“江捞瓷?”
无论是江捞瓷、湖捞瓷,还是海捞瓷,都要特别小心。
不是说所有的出水瓷器都不值钱,但确实相当一部分的出水瓷器都会受到影响,对瓷器的釉面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所以价值是会降低的。
“嗯!釉面有轻微的磨砂现象,姓蔡也是大意,还没看出。”陆繁有点幸灾乐祸地说道,显然,让那家伙吃亏,令他心情大好。
“嘿嘿!”
他们俩才刚谈完,蔡英就走过来:“朋友,我见你刚才对这瓷器也有意思,为了缓和我们的关系,我原价转给你,如何?大家交个朋友。”
这话说得,好像是为了跟李修珉交朋友,才便宜转让一样。
陆繁和李修珉有点意外,没想到这家伙那么快就发现问题了。
“谁要和你交朋友?对不起,我没兴趣!这瓶子,我就不夺人所爱了。老实说,这种东西,我家已经好几个,没什么好稀奇的。”李修珉才不上当。
只有郑先生一头雾水,还没了解什么情况,只是觉得古怪,看蔡英也不是喜欢放弃利益,交朋友的人。
不得不说,他现在的行为很诡异,怎么看都像是不怀好意。
“一百五十万?多个朋友,多条路,不是吗?”蔡英咬了咬牙。
就算成功转手出去,他都要亏三十万了。
“呵呵!我们就那么像冤大头吗?”李修珉嘲讽道。
此话一出,蔡英才惊醒,感情这家伙也看出了瓷器有妖气?
他刚才也是大意了,没发现釉面被磨损,当他发现是江捞瓷之后,心都要沉下来。
其实,江捞瓷并不难辨认。
因为江河的水是流动的,同样也带动江河里的砂土,小石砾流动。流动的砂石象是工业用的砂布,江河水不停地把器物翻滚,砂石也不停地把器物打磨,久之瓷器表面光亮的釉面被磨砂,像磨砂玻璃一样形成了粗糙的哑光面,但年代久远,哑光也显得温润。
见李修珉不上当,蔡英转过头,看向郑先生:“郑先生,你这瓷器有问题,恕我不能接受刚才的价格。”
呃!
郑先生一愣,随即生气了。
就算真的有问题,你交易之后才这么说,是不是太不要脸了?规矩懂不懂?虽然你不是华国人,但既然来到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
实际上,无论是华国,还是日本等国家,古玩行业,也都有这样的潜意识规矩,打眼了就是打眼了,不能事后才找麻烦,只能怪自己能力不足。
再说,他的瓷器,怎么就有问题?明明就是明朝的青花瓷。
郑先生阴沉着脸:“有什么问题?”
“你这瓷器,我刚才没注意,它是江捞瓷,不值一百八十万。”蔡英一副我有理的模样。
陆繁讥讽道:“就算是江捞瓷,它也是明朝瓷器,值不值那个数,刚才你应该就要明白,现在交易后才说,什么意思嘛!”
郑先生见陆繁帮他说话,对陆繁和李修珉的感官更好了。
李修珉也附和道:“就是,自己看走眼,怪谁?好没道理,别总拿外宾的身份说事,现在外宾这个身份在华国并不吃香。”
五六十年前,外宾确实被当成上帝一样伺候。
但现在,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拉近了和欧美等国家的差距,也就没有必要那么卑微。
这年头,每年外宾都不知道有多少来到华国,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之物。
“蔡先生,我是给老吴面子,才让你来我这挑宝贝,而不是来找茬的。是不是江捞瓷,我并不清楚,就算是,也像刚才陆小兄弟说的那样,既然交易了,就不可能退款之类。别以为我没有去过日本,那边的情况也一样。
你要以为我真的成心要坑你,那接下来只能请你出去。”郑先生可不是泥捏的,不会怕你一个日本外宾的身份。
他不是没有了解过,这个蔡英,说到底就是个汉奸的后代,有什么了不起?
换做是愤青一点的人,有可能都要一拳头过去招呼了,那还能好声好气跟你谈生意?
蔡英还想说点什么,毕竟那件瓷器,他起码要亏一百万左右,心里滴血,总想找回点损失。就被和他一起来的人拉了一下,嘀咕了几句。
“好吧!我收回刚才的话,是我冲动了,不好意思!”蔡英给郑先生来一个九十度的弯腰鞠躬道歉。
这态度,转变得有点快呀!
不管是郑先生,还是陆繁他们,都警惕起来。能让这家伙明知道损失了一大笔钱,还能冷静下来道歉,绝对是有什么目的。
“啧啧!了不起,这都忍住了。”李修珉悄悄说道。
陆繁开口道:“只要不惹到我们,一切好说。”
这话,要是让蔡英听到,得吐血。
你妹的!刚才也没有惹到你们吧?你们一直和我作对,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蔡英又开口:“据说,郑老先生生前得到一本手稿,不知还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