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崇尚经验,做事也要总结经验,找工作要有经验。
事实上,经验也是一分为二的,总是相信经验,总是依赖经验,就是一种不积极的心态,就会产生自我设限的副作用。
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从前人那里继承了许多所谓的“经验”,但正确与否,却很少人去验证。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种叫“经验”的东西蒙蔽了眼睛,束缚了思维,哪怕是一个很小很明显的谬误,也难以推翻。像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重的比轻的落得快,这一观点曾被人们视为“真理”,一直到了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试验证明以后,世人才逐渐认识到曾经的“真理”,其实是谬误。
经验的副作用:产生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意思就是说人们以自己现有的经验和认知,主观判断一件事物或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对此深信不疑。与消极心态一样,它也是日久天长而形成的。
跳蚤变爬蚤的试验是讲解自我设限的一个经典例子。跳蚤刚开始能够自由勇敢地跳跃,可罩上个玻璃杯后,在经过一段时间,再拿开罩子,他连跳跃的激情和勇气都没了。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
人其实也如此,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年时代,遭受外界(包括家庭)太多的批评、打击和挫折,于是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被自我设限给扼杀了,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激励。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面貌,把与生俱来的成功火种过早地熄灭了。
罗马尼亚著名跳高运动员巴拉斯,被誉为喀尔巴阡山“女飞鹰”。她从小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她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父亲因小儿麻痹症瘸了一条腿。缺少父母管束的巴拉斯整天像个假小子似的四处疯跑,不仅经常与人打架,还染上了偷盗的坏习惯。
12岁那年,邻居威尔逊先生邀请巴拉斯去运动场上练习跳高,因为他看出巴拉斯有这方面的天赋。巴拉斯却不敢相信,她胆怯地问:“威尔逊先生,我真可以像您一样成为一名运动员吗?”“当然可以!”威尔逊肯定地回答。“可是……可是我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父亲是残疾人,而且还是一个酒鬼,我的家境非常糟糕……”威尔逊反问道:“那又如何,这与你跳高有关系吗?”巴拉斯回答不上来了,是啊,这与她跳高没什么关系,巴拉斯嗫嚅了半天说:“因为我不是一个好孩子,而你却是那么优秀。”威尔逊摇了摇头说:“除非你自己不想成为一个好孩子,没有人天生就是优秀的。此外,我还要告诉你,不要让不好的嘉奖成为你变成好孩子的阻力,而应该让它成为你的动力。”
威尔逊给巴拉斯加了一个1米高的栏杆,不出威尔逊所料,她跳过去了。威尔逊撤下了那根栏杆,让巴拉斯再跳,结果她仅仅只能跳过0.6米。威尔逊说:“倘若你相信自己,我现在就将栏杆加到1.2米,你肯定也可以跳过去。”巴拉斯暗暗地咬了咬牙,使劲冲了过去,结果她真的跳过了1.2米。从此,巴拉斯对威尔逊的话深信不疑,她决定要出人头地,用自己的实力来改善家庭的现状。
1956年夏天,19岁的巴拉斯终于跳过1.75米,第一次打破了世界纪录。1958年,她又以1.78米的成绩创造了世界纪录。并从此开始了“巴拉斯时代”。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她以1.85米的成绩获得她一生中第一枚金牌。1961年她再创世界纪录,此纪录一直保持了10年之久。她从1959年到1967年,在140次比赛中获胜,是世界上跳高比赛获胜最多的女运动员。
小时候的巴拉斯根据父母和她的家庭,心里面早已默认了这样一个“高度”,正是由于她的自我设限,只跳过了0.6米,在威尔逊的鼓励下,她冲破自我设限,1.2米都能跳过去。
一个人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能不能获得成功?能有多大成功?这些问题都在于自我设限——能否跳出或打破这道藩篱。
生活中还有这么一个经验误导,认为成功跟年龄关系极大,年轻时做不出成就来,年龄大了就不会有作为。什么三十而立,不在30岁赚到一百万,就是失败的人生。结果很多不成功的大龄人,都以年龄为自我设限,自然就更难成功了。
兰帕德就是这样的人,他从小就渴望自己当一名作家。从小学到大学,他的作文一直是全班最好的,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读给同学们听,甚至有两篇文章发表在全国知名的刊物上。兰帕德相信,只要他努力,30岁前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作家。可后来,他突然迷上了买彩票,也就没写出什么东西来。
他52岁那年,他一个中学时代的同学,把自己写的第13本书送给兰帕德。这位同学,当初还相当佩服兰帕德的写作才华。兰帕德后悔极了。他决定开始写作。可是他觉得年龄大了,何况身体又不好,没有多少时间了,不会再有什么成就了。于是他最终放弃了这种打算。
兰帕德65岁那年得了重病,生命垂危,他深深叹息自己没有在52岁那年开始写作,否则,有十三年时间,他一定可以写出不少东西。如果时间倒回去十年,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开始写作的。可现在已经是一个65岁的老人了,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他不可能再有任何作为了。除了常常叹息外,他仍然没有开始写作。
73岁那年,他的老同学再次给他送来一本自己刚写的书,并且问他,你有那么多时间,为什么不试着写点东西呢?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心里说,我已经是快死的人了,还能写出什么东西呢?
时间一天天在流逝,他活到了84岁。他后悔极了,如果当时他知道自己能活这么久,他一定会从那时起开始专心致志地写作,他相信,那样,他仍然可能取得不小的成就。可现在,他只能把永远的遗憾留给自己了。
牧师霍华德对兰帕德说:“其实你并不是不能当一个作家,而是你自我设限,不相信自己,认为年龄大了,你就不会成功,不会有作为。从现在开始,拿起你的笔吧。”
“我就要死了,还行吗?”兰帕德不相信地问。
霍华德郑重地点点头说:“我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行!”
兰帕德眼里放出一股亮光。霍华德刚刚离开,他就提起了笔。以后的三个月里,他不停地写作,一直到他去世。他的第一本书只写了一半,但那半部书却轰动了全国。
戴高乐第二次担任法国总统时,就感叹自己的年龄:“我回来晚了十年,我已经老了,一切都已经迟了。无论对法国来说,还是对我自己来说,都迟到了20年,我已经不能够面对命运的挑战,”
然而在1958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访问,却使他突破了这个自我设限。
那天,两位国家首脑在戴高乐的私人住宅所在地科隆贝的花园里散步,戴高乐小由自主地叹了口气,说自己老了,没有能力实现自己当年的愿望了。”
阿登纳却哈哈大笑起来,对他说:“你错了,将军。要知道我的年纪比您大14岁,可是您看我,不是照样领导着德国人民在前进吗?”
紧接着,阿登纳又安慰戴高乐:“将军,我相信一个人是可以跃过年龄障碍的,就像飞行员,不也能突破音障吗?人只要跃过了自己的年龄障碍,相信一定能焕发出‘第二次青春’。不要担心年龄问题啦!”
听完阿登纳的话,一股豪气直冲上戴高乐的脑门。
从此,戴高乐斗志昂扬,精力充沛,投身到建设法国的伟大斗争中去。他对内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对外摆脱英美的影响,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恢复了法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年龄不是成功的瓶颈,老少都能成功。
3岁 莫扎特正在弹奏拨弦古钢琴,能记住只听过一遍的乐段。
7岁 波兰钢琴家肖邦创作了《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
10岁 爱迪生在他父亲的地下室建立起一个实验室,开始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事业。
12岁 格特鲁德·埃德1919年成为女子800米自由泳最年轻的世界纪录创造者。
15岁 鲍比·费希尔获得“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称号。
21岁 简·奥斯汀开始写她的第一部名著《傲慢与偏见》。
22岁 海伦·凯勒出版了她的自传。
25岁 查理斯·林德伯格首次单独不停地飞越大西洋。
28岁 比利·珍妮成为第一名职业网球女运动员。
40岁 有人说是“中年”的开始。然而,芭蕾舞蹈家玛戈特·芳廷42岁才开始与芭蕾舞著名男演员鲁道夫·纳勒耶夫同登舞台。
43岁 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最年轻的总统。
50岁 亨利·福特采用“流水装配线”,首次实现了汽车价格低廉的大规模生产。
53岁 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65岁 丘吉尔首次成为英国首相,开始与希特勒做划时代的斗争。
75岁 加利福尼亚的埃德·迪拉诺用33天半的时间,骑自行车3100英里,前往马萨诸塞州沃尔塞斯特参加他的大学50周年校庆。
80岁 摩西“奶奶”(安娜·玛丽·罗伯逊)在她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了首次个人画展。
81岁 本杰明·富兰克林巧妙地协调了议会众代表的分歧意见,使美国宪法得以通过。
84岁 丘吉尔二任首相告退,回到下议院,又一次获得议会选举并展出他的画作。
88岁 哈伦德·山德士创立了肯德基,开始了人生新的事业。
可见,生活中很多口口相传的经验,未必时时都对。经验固然对我们的成长、成功有帮助,但往往又是成功的瓶颈。
很多人整天抱怨条件比别人差,运气没他人好,没有出生在好的家里……其实,这些都不足以限制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主要还在于你的想法,是你像跳蚤一样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经验的小圈子里。
如何拆掉自我设限这堵墙
很多人不能走向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自我设限。他们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遇到一个机会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这样想:“我不行吧,怎么可能轮到我呢,算了还是不去争取了”。在机会来的时候先在心里否定自己,而不是去想争取这个机会的方法。结果往往是放弃这次机会,就算做了努力也不是最大的努力,因为自己已经认定自己不行。
从态度上反省
人的成长过程中,会养成一些坏习惯,常在心理和语言上说:
“我不能跟同学和睦相处。”
“我不能和我爸妈沟通。”
“我不能把书读好。”
对此,有人说,这些都是人生的病句。应该用“不想”的地方都错用了“不能”。上面的句子应当改成这样才是对的:
“我不想跟同学和睦相处。”
“我不想和我爸妈沟通。”
“我不想把书读好。”
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想做事的人。好多事情,不是不能,而是自己的态度有问题,是自己不想,而非不能。
“不能”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再加上一些客观上的原因。“不想”就是主观上自我否定。由于心态消极,说话过于夸张,把主观的原因说成是客观的。
从认识上着手
了解自我并认清环境,在自我与环境中摸索出突破的方向。勇敢地向前迈步,勇于超越现状。审视自我优势,加强自我优势,当优势获得高度发挥后,就会愈加有信心,成就感随之而来,做事的活力就会源源不断。有些人看起来反应慢、不聪明,但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何处,他能够远离不属于自己的领域,他会去努力、坚守、专注于自己的优势,所以他们终究能够成就事业,最终成功。
从思维上改变
人们老被困在自我设限里,就是习惯用过去的思维模式去想问题,办事情。其实,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回到基本原则”上去就是正确的步骤,不要因为你用得很顺手就一直依靠那些刻板僵化的应对模式。
成功需要的是改变的智慧。很多时候,当你的一切都和别人相差无几时,你唯一可以胜出的也许就是智慧了,学会运用智慧,学会另类思考,就是要打破过去的思维模式。美国一家生产牙膏的企业只是把牙膏开口直径扩大了1毫米,就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有时,善于把你的智慧打开了1毫米,仅仅是1毫米!你就把握了成功和失败的距离,1毫米,它会让一些守旧思维模式的人永远望尘莫及。
王文华,台湾地区著名作家,小时候与其他普通的孩子一样,他从小学到中学从来没有当过学生干部,直到进入大学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选为学生议会的议员,后来又被提升为议长。正是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给了他不平常的体会:原来没有把握的事情也是可以做好的。一直以来,只做有把握的事的王文华决定挑战极限,做一做没有把握但却非常感兴趣的事情。
他开始写小说,之后改成剧本,然后再组织团队演出;他开始学习西洋的舞蹈,并且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为了快速改变自己口吃的毛病,他嘴里含着小石子在大操场内拼命练习,一有时间就练习说绕口令;他积极参加辩论团,踊跃报名参加国际性的大专辩论赛……
大学毕业,他申请到斯坦福大学就读,并且编写了一本名为《close—up》的册子,成为了斯坦福绝无仅有的来自台湾的MBA。
在斯坦福期间,他不仅成为了华尔街的见习操盘手,而且还去微软、戴尔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等大公司,学习到了他们的企业文化,对于商业动作的整体流程有了一个整体把握。
MBA毕业之后,他又回台湾继续写小说,没多久就出版了十几本书,成了赫赫有名的作家。
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王文华说:“所谓十拿九稳的事情,往往是获得回报最少的事情。人人都感觉简单容易的事情,其实是蕴含机会最少的事情。要做,就去做那些没有把握的事儿——你觉得没把握,别人同样觉得没把握。但是你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不做,就永远只能看着别人成功。”
王文华的经历说明他敢想、敢做、敢闯,突破保守的思维、尝试自己陌生的领域、有想法就去努力追求实现,这样的勇气来得不容易。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自己没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其他人也未必有把握完成,应该尝试做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
其实,没有把握,对于相等机会的人来说,只要你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努力,那你就能突破自我,离成功最近。
成功就是要不断地打破自我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