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有选择就是有能力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不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要把焦点放在寻求解决办法上,而不是放在让你害怕的方向上。
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种方法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第四、五个,甚至更多的方法。
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而已。
大道理:没有办法,也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而已。其实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力,而且不止一个。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705.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这是个挺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儿童是不行的。
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
答曰:念“涞”。
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顿时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有这个字?
而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涞”字高得多。一般情况下,认识“涞”字的人不会不认识“法”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这就是思维定势的作用了。
三点水加一个“来”念成“徕”,这是汉字中典型的“左形右声”字。当你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势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当提问者借汉字中“来”与“去”相对应的定势发问时,你多半会立即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考虑,而“法”却并不念“去”,于是立即否定了这个常用字的存在。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种“定势”必须有其成因——形成这种定势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若以同样的问题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发问,“上当”的人就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形成这种定势的知识结构。
大道理:这是“惯性”造成的定势,在取舍、肯否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惟一可行的解除定势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706.北大教授讲过的一个笑话
北京大学的冯友兰教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位哲学家饿了,就让他的学生到街上去买一块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圆面包和长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穴既不长又不圆的?雪‘面包’。”
于是,哲学家就让学生去买一块“圆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又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黑面圆面包和白面圆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穴既不是黑面也不是白面的?雪‘圆面包’。”
于是,哲学家就让学生去买一块“白面圆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还是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冷的白面圆面包和热的白面圆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穴既不冷又不热的‘白面圆面包’。”
于是……结果不用多说,那个学生永远不可能买来面包,而那位哲学家只能等着饿死了。
大道理:人若是钻入教条的框框中,就等于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将会寸步难行。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707.跳出“非此即彼”的怪圈
公司招聘职员,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
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第一个是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老妇,第二个是曾经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第三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汽车只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选择谁?
每个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选择老妇,是因为地很快就会死去,我们应该挽救她的生命;选择医生,是因为他曾经救过你的命,现在是你报答他的最好机会;选择梦中情人,是因为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也许就永远找不回她?穴他?雪了。
在200个候选人中,最后获聘的一位答案是什么呢?“我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赶紧把老妇送往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着我心爱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车的到来。”
大道理:我们常常会被“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所限,自己“从车上下来”,抛开思维的固有模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708.从篱笆上的木牌谈起
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
管家曾让人在林园四周围上篱笆,并竖起“私人林园禁止入内”的木牌,但均无济于事,林园依然不断遭践踏、破坏。于是,管家只得向主人请示。
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让管家做一些大牌子立在各个路口,上面醒目地写明:
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大道理:“私人林园禁止入内”和“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有什么不同——有时成败只在于一个观念的转变。
709.现代畅销书炒作的先河
作家毛姆成名之前,生活清苦。为求文章有价,有一次写完一部小说后,毛姆就在报纸刊登了这样一份征婚启事:
“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
几天之后,毛姆的小说被抢购一空。
大道理:应当说,毛姆开了现代畅销书炒作的先河。只不过,今天的这些文人炒作手法比毛姆要差远了。
710.术业有专攻
孔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没有再学新的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的内容啦。”孔子回答:“我虽然练习这支曲子,但是它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道:“它的技巧你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领悟出它的主旨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道:“现在乐曲的主旨你已经领悟到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体察到作曲者的境界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弹奏中,孔子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入深沉的境界,有时感到心旷神怡,胸襟开阔。于是说道:“我体察到作曲者的境界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瞻远瞩,好象有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听了,立刻从座席上起来,向孔子施礼道:“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正是文王谱写的《文王操》啊?”
孔子不愧是一代圣人,他在几千年就告诉了我们目标专一的重要。
大道理:术业有专攻,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死抱住自己的专业不放松,这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你尽可以花精力时间去掌握本专业的新发展,对其他领域,顾得过来的情况下,开阔一下眼界和思路足矣。跟住时代潮流,指的是你的思维方式和专业水平,而不是所有新鲜事物你都得去了解掌握。
711.不要默认合理性
楚国有个靠养猴过日子的人,他每天逼迫猴子上山采野果,然后用野果来卖钱。他总是抽打猴子,猴子若是不从,挨打更甚。猴子们怕挨打,只得服从他,但背地里都暗自恨他。
一天,一只猴子问它的同伴:
“既然山上的野果不是他栽的,不经过他也能去采,我们为什么去给他服役,靠他来养活我们呢?”
众猴子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等这个人熟睡后,它们都逃进深山再也没有回来,这个楚国人就被饿死了。
大道理:对现实的秩序习以为常,默认了它的合理性,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采取积极的策略,才会有更大的惊喜。
712.猴子和豹的演出推销辞
猴子和豹都在闹市里演出挣钱。它们分别在自己的演出地旁张贴了一张海报。豹子的海报是这样写的:“先生们,上流社会都知道我的才能和名望,国王就十分欣赏我,如果我死去,他很乐意用我的皮去做一只手笼。我的皮毛色彩绚丽,上面有许多的斑点和红色的斑纹,变幻万千。”当然,大家都喜欢这斑斓多姿的色彩,于是就一睹为快。但演出很快就可看完,大家也就准备散去。
这时猴子在一旁开了腔:“劳驾捧场,请到这边来。先生们,我会玩上百种戏法,大家多次谈到过这种变化多端的手法,我邻居豹子的变化仅在它的身上,我的变化则在思维里、行动中。你们的剧中人基尔,它是贝尔特朗的侄子和女婿,当主教大人在世时,它也曾是主教的猴子。现在它们一行人马,足足装了三艘大船,刚刚到达这座城市,特意来进行交流。你们将看到猴子跳舞、打旋、钻圈,耍各式各样的把戏,所有这一切只需付6个法郎,哦,不要这么多,只要一个苏。要是你们不满意的话,我们会到各位面前把钱还给您。”
大道理:猴子说得很在理,我们喜欢的不单是外表的各种形态,更是思想的丰富多彩。思想的丰富让人情趣盎然,而表面的浮华却使人过了一会儿就会兴致索然。文明,就是思想成果之累积。世间的每一件美和伟大的事物,都是由人心中的一种思想和感情所产生的。
713.习惯被别人左右是一种惰性
在一个偏远、封闭的小镇只能听到两个电台:第一个电台专门广播名人消息、或是热门歌曲排行榜,它的收听率相当高;第二电台则是气象专业电台,它的听众只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气象电台发出紧急警告:一个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将在午夜来袭本镇,电台呼吁镇民立即疏散他处。这一小群听众立刻组织起来,有的去找镇长,有的到街上敲锣打鼓,有的打电话给第一电台,请求播出龙卷风消息,好保存身家性命。镇长说:“本镇从未有过龙卷风,龙卷风的消息是气象电台误报或捏造,为的是提高收听率。”敲锣打鼓的人则被视为疯子。而第一电台则以现场正在访问名人为由,不肯插播这一条“生死存亡”的消息。
午夜过后,小镇被夷为平地,后来者没有人知道这块地曾经是一个小镇。
大道理:有时候,我们习惯于被别人的看法左右,常常有他人如何我就如何的想法。其实,这种惰性往往会把我们带进认识的误区,而和他人一起遭致不幸。
714.没有对的只有不同的
五台山上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是小和尚的师傅,二人在寺庙中相依为伴。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爱清洁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去一家串门,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地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脏得很。”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满意地捶了小和尚一下:“呆子,好好想想吧?”
这次,小和尚可知道正确答案了,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老和问:“为什么?”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爱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有懒惰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说完,小和尚等待师傅的夸奖。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除了罚站,还要考虑正确答案。想了大半天,小和尚迫不及待地回答:“两个都得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