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仁强
村里人问孩子:“爸爸呢?”
“打工。”
“这孩子真聪明。”村里人一笑而过,孩子接着玩。
“爸爸”就是“打工”。一直以来,妈妈这样说,爷爷奶奶这样说,孩子的亲人们都这样说,连孩子在电话里喊过的爸爸都这样说。
孩子还没有记忆,孩子记不清了。大年三十早上,孩子张开双眼,看见了一个陌生人睡在自己身旁孩子要找妈妈,孩子在床上找妈妈弄醒了那人。那人醒了就抚摸孩子红通通的小脸,孩子从来没见过那人,孩子哭了,孩子哭得很伤心。妈妈来了,妈妈指着那人对孩子说:“喊啊,喊爸爸……”
“打工……”孩子不哭了,孩子喊了,孩子喊那人是“打工”。
“喊啊,喊爸爸……”孩子却哭了。
“你多睡一会儿,饭熟了,我来叫你。”妈妈说着抱走了孩子。
爸爸很困,但是爸爸却睡不着,爸爸心里有些乱。那时,爸爸在千里之外,他是亲耳听到孩子喊爸爸的,现在,爸爸就站在孩子面前,孩子怎么了?爸爸可是天天想着孩子啊!难道孩子不想爸爸吗?爸爸心里很乱,他起了床,孩子已经到爷爷奶奶那里去了。
“你多睡一会儿,家里什么都做好了,就等你回家了。”妻子在打洗脸水。男人抢过她手中的脸盆,他要自己打洗脸水。妻子不让,她心里明白,丈夫过了大年初三就走,她想打也打不上了。
男人洗好了脸,孩子和奶奶来了。男人回房里提出大背包,拿出衣服糖果等等。奶奶对孩子说:“喊啊!喊爸爸,你爸爸那里有糖果,有新衣裳。”
“打工。”
孩子盯着那些糖果在喊。
“喊啊,喊爸爸,爸爸给你糖果吃。”
“打工。”
“喊啊,喊爸爸……”
妈妈努力着。
“打工。”
“孩子怎么了,怎么这么喊?”奶奶很奇怪。
孩子的眼神在爸爸与糖果间打转,很可怜的眼神。爸爸忍不住了,他捧起一大把糖果塞给孩子,孩子得了糖果,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平时,孩子叫爸爸,我们就说打工,孩子习惯了,一时难改过来,过两天,孩子就喊爸爸了。”奶奶在找孩子没喊爸爸的理由,她怕儿子伤心。
“慢慢来吧!”
孩子没喊爸爸,爸爸过了三天就要走,孩子何时会喊爸爸呢?
除夕夜,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就坐在炉火边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着看着,爷爷对孩子说:“喊爷爷。”
“爷爷。”
孩子走过去让爷爷抱着。
“喊奶奶。”
“奶奶。”
“大声一点。”
“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笑了,各自给孩子10元压岁钱。
“过来,到爸爸这里来,喊爸爸。”
爸爸掏出100元。
爷爷放下孩子,孩子茫然地站着,爸爸走过去,把孩子搂进怀里。
“喊爸爸。”
孩子没喊爸爸,孩子哭了,孩子在爸爸的怀里大声地哭。孩子让爸爸吓哭了,孩子认生人,爸爸在他眼里还是生人。
“别哭,他是爸爸啊!”
奶奶心疼地说:“孩子还小,不懂事。”
“爸爸在外挣钱给我们娘俩用,喊爸爸,喊啊!”
妈妈很生气,她抱过孩子,让孩子看着爸爸,喊爸爸。
“打工……”
孩子在城。
妈妈扬起了手,打在孩子身上,孩子大哭起来,妈妈擦了一把泪,还想打孩子。
“大过年的!”正在吸叶子烟的爷爷说完又把烟竿放进嘴中。一家人无语。
孩子捏着压岁钱,躺在妈妈怀中睡着了。妈妈把孩子递给爸爸,妈妈要打洗脸水,她要给孩子洗脸,孩子脸上满是泪痕。
妈妈打来了洗脸水,爸爸说不洗了,让他多抱抱,孩子这么大了,他第一次这样抱孩子。
电视里开始数倒记时了,新年就要到来了,爸爸急忙把孩子递给妈妈,村里的爆竹声响得很,孩子被惊醒了。
大年初一,一家人坐着包饺子,孩子也要包。妈妈不允许,孩子又闹起来。爸爸带孩子到外面放炮仗,孩子竟同意了,孩子与爸爸相处了24小时,孩子和爸爸有些熟了。也许,孩子与爸爸早就熟识了,爸爸买来擦皮炮,但是,孩子手劲小,擦不燃。爸爸就用自己的大手握着孩子的小手,手把手地和孩子放爆竹,孩子和爸爸在一起,他们很快乐。
饺子包好了,孩子还想玩。爸爸说:“吃了饺子,爸爸再陪你玩。”
“爸爸陪我玩。”孩子说。
孩子喊爸爸了,爸爸似乎还没听清,想让孩子再喊一声,孩子却又沉默了。孩子不把爸爸当成生人了,三天里,孩子总是缠着爸爸,怕爸爸飞走了。
村里有俗语:“叫花子(乞丐)也有三天年。”孩子和爸爸过了三天年,爸爸要走了,这次,爸爸还要带走孩子的妈妈。
正月初四,孩子还在睡着,孩子的爸爸妈妈就已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正月初五,孩子一个人玩,村里人问孩子:“爸爸呢?”
“打工。”
“妈妈呢?”
“打工。”
“嗯?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