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进化得益于无休止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放纵自己灵魂的人,最终会失去真正的自由!必须时刻警惕不良欲望,不做欲望的奴隶。
有个人去沙漠寻找宝藏。可是宝藏还没有找到,身上所带的食物和水却都已经用完了。没有了食物和水,他感到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只能静静地躺在沙地上等待死神的降临。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寻宝人向佛做了最后的祈祷:“佛啊,请你帮帮我这个可怜的人吧!”这时,佛真的出现了,问他:“你想要什么呢?”
寻宝人急忙地回答道:“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也行啊!”
佛于是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了他不少的食物和水。
他吃饱喝足后,犹豫片刻,决定继续向沙漠深处进发。最终,他找到了宝藏,他贪婪地用珍宝装满身上所有的口袋,并且还背了重重的一袋子。
可是,此时他又没有多少食物和水了。他带着宝物往回走,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金银珠宝。他一边走一边扔,后来不得不把身上所有的宝物都扔掉了。最后他躺在地上,再次等待死亡的临近。
寻宝人临死之前,佛又出现了,问:“现在你要什么东西呢?还想要宝藏吗?”他有气无力地回答:“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我不想再要宝藏了。”
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有惊人言论:“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肆意掠夺,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
他指出,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而人类要想继续存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球。霍金断言人类的“自私、贪婪”不可救药。事实上,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人的本性就是贪婪的,人类的文明进程是由贪婪的本性推动的,不断膨胀的贪欲诱惑着人们事事追求高效速成,遇事浮躁,缺乏耐心。
而对动物来说,不是理性决定,而是基因决定它们从来不吃饱。因为吃饱之后动物身体的反应慢下来,就不能预防敌害。它们要永远保持自己体能、感官最好的状态。所以,动物永远不吃饱,以饥饿感消除为界限。
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明知道有些理想永远无法实现,有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有些故事永远没有结局,有些人永远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可还是会苦苦地追求着,等待着,幻想着。
那些自私和贪婪的人,是这种缺乏人性觉悟,尚处于人以外的动物本能状态的人。那些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自私、不贪婪的人,就是认识到了人的社会性和意识性,并且能够自觉按照人的特性行事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人性的贪婪不仅表现在对物质的无限占有欲,还表现在对精神的无限满足欲。在精神层面的贪婪性,主要以追求自由和享受为最终目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对美和享乐的无限追求。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为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的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钱……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人类也要遵从这一自然规律,但人类是能动地遵从这一自然规律,人类对生老病死的贪婪性表现在对健康的追求和对长寿的追求,以目前人类的认知水平,只能相对地满足这一贪婪性,却不能超越这一自然规律。
人生的志向和目标,本来是为了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人在追求它们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快乐,可一旦我们完全忽视生命过程的满足和快乐,只把最后目标看成生命中的“唯一者”,我们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奴隶,我们的生命就成了为名为权为利的一场赛跑,生命随之也成了争名争权争利的工具,原本是人生快乐源泉的东西,很快就成了我们痛苦的祸根。
贪婪是一个心态问题,“越多越好”,“全部都要”,“永远不满足”……这不是指日常生活上的必需供应,是一种“心态的渴望”,无底线,不断地要。贪婪与已经有多少无关,不管拥有多少,总要多一点,目的就是“我还想要”,甚至逾越了范围。
贪婪好比一条自有生物起就存在的河流,要驾驭这条河流就要有大禹治水之能,引导河流流向需要水的干旱地区,而不是堵住河流。
人类一切的罪恶皆起源于一个“贪”字:贪名、贪利、贪权、贪色……所谓见财起意、见色起意、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以权谋私、利欲熏心、权欲熏心、贪得无厌、贪贿无艺、贪污腐化、贪赃枉法、色胆包天、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等等。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人们在一开始拥有那些自认为稀疏平常的幸福与快乐时,常常会去追逐一些名利,衍生出新的欲望,但如果不节制自己对名利的欲望,最终你就算抛尽过去得来的名和利,也不能换回过去那些稀疏平常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