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到半夜,突然热醒,睁开眼一看,停电了。炎炎夏夜,没有电要怎么熬。无奈摸黑把家翻了个遍,却找不到一把扇子,只得随手拿张纸扇下风,却热得像蒸桑拿一样,满身冒汗。曾几何时,我那些心爱的扇子都悄然隐退了。
孩提时我见到的第一把扇子,是祖母的蒲扇。这种扇轻便风大,价格低廉,一直是家庭的夏令必备之物。记得那时的夏天,停电是常有的事。每当吃完晚饭后,全家总是聚集在院子的槐树下纳凉。我一边坐在竹床上吃西瓜,一边仰望星空听奶奶讲那美丽的传说---牛郞织女。凉风习习,在奶奶慈爱的大芭蕉扇下,我渐渐地进入梦乡。
纸折扇是我小学时代的流行物,那扇面大都是山水或人物的景像。那时夏季酷热难耐,教室里还没有电风扇,同学们唯有各自带上一把纸折扇,方能生风取凉。偿若有谁想要来索借,我们便立即唱起打油诗来:“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有钱买一把,一天扇到黑。”……来者听到这吟唱,也只得灰溜溜罢手了。民间不是也有句俗谚:“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看来在炎炎夏日,想要借扇子别人,没有人情愿的。
我也曾有过一把华美、精致的绢扇,那是老爸去苏州出差时,给我带回的礼物。它是一把椭圆的绫绢扇,扇面是一副清丽淡雅的牡丹花,柄下还掉着彩色蝴蝶结的坠子。拿着这把制作精良,轻如蝉翼的绢扇,我自是爱不释手。从小爱臭美的我,或是借扇掩面而笑,故作矜持;或是学着当时热播《红楼梦》薛宝钗,迈着轻盈的姿态去菜园里,有模有样的扑捉蝴蝶,结果蝴蝶没捉到一只,却把扇子划破了。我不禁捶足顿胸,懊恼不矣。
高中毕业时,同窗好友明临别送了我一把檀香扇做纪念。打开精巧的盒子,就闻到一丝淡淡的檀香味。这把工艺精良,玲珑纤巧的扇子,正面是一幅西湖景色的水墨画,反面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行书题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把做工考究的扇子,我一直放在娘家书柜珍藏,偶尔回去拿出来轻轻扇几下,依然幽香阵阵、芬芳宜人。
在如今日益高科技化的现代工作、生活中,各种方便实用的电风扇、空调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取代传统的扇子成为人们降温消暑的新宠。那些曾给我消暑纳凉而远去的扇子,光荣地完成它们的“使命”,永久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也只能从书籍、影像或是博物馆中去追忆它们往昔的“青春风采”;去流金岁月里领略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感悟我快乐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