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兴奋地快步冲出房间,朱自强本已经走到门外了又冲回来,说道:“老大,计划好做,可是钱不够啊!我们手里的钱都投进寻呼台里了!”
孙长策说道:“我都准备好了。你们的股份我可以先垫付,以以后用利润偿还。”朱自强兴奋的一挥拳头说道:“好嘞,您就瞧好吧。我们还是给你留六成份子!”
孙长策这么急着安排边境贸易的事情,一方面是为了掩护他掏空苏联的计划。计划很简单,就是利用苏联政府僵化的经济政策。苏联官汇率是1美元兑换0.9卢布。而黑市上已经达到了1美元兑换16--20卢布。孙长策就是想在黑市上用物资换回卢布,同时,也是利润最大的办法,就是通过黑市抛出美元换卢布,再把卢布交给苏联高官,然后高官签字,按照官方牌价兑换成美元,再用各种名义将美元汇出国境。这里面的利润极其庞大。简单的说,我们在黑市上卖出1美元,换到20卢布。然后再用20卢布在苏联政府那里换到18美元。转了一圈,1美元就变成18美元了!
另一方面,中俄边贸也确实是有着非常大的利润。以前的时候中俄边境之间非常的安静,等到九一年苏联解体的时候,中俄边贸一下子就突然火了起来。根据历史记录,当年在国家号召中俄边境的人去做生意。所以黑河、绥芬河和满洲里几个边境城市得到了先机。
绥芬河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与俄罗斯远东最发达的滨海边疆区接壤。自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绥芬河就以其地缘优势,率先在上个世纪20年代形成闻名遐迩的“国境商都”。后期黑河市靠着通关便利的条件后来居上,当时国内曾经有过一句话,叫做“南深北黑”!可见当时中俄边贸的火爆!
边贸开放之初,中俄边民就在国境线上划出的一块空地上做起了手把手的交易,中国人用运动服、旅游鞋、羽绒服、气压暖瓶这样的日用品,换回了俄罗斯的狐狸皮、貂皮、皮帽子、大衣。正是这样,靠着当时中苏两国边民对贸易的热情,边境又热闹了起来。
当时政府的要求尽快开展边境贸易,所以当地的市政府也大力推行这项政策。当时在几天时间内,光黑河就成立的大大小小300多个贸易公司。很多政府人员都成为了兼职的贸易公司的负责人。由于俄罗斯的物资匮乏,中国的很多农副产品和轻工业产品能够在俄罗斯卖上大价钱。当时很多贸易公司都发了大财。
在当时,100吨白糖能换三台挖掘机。还用羽绒服换回来卡玛斯汽车,装载机,挖掘机的。还有用水果换回圆钢和钢坯的。在中俄边境火爆的时候,俄罗斯的貂皮短大衣用一盒大大泡泡糖就能换到。中国的境内一个不超过十块钱的西瓜,运到俄罗斯黑市上曾经拍出过400人民币的价格。一台前俄罗斯时代的,古色古香的电话机,卖主开价50美元或者一套阿迪达斯运动服。一套运动服才几个钱呢,我们这边儿全都是仿制的,直接换就是了。还有用一卡车墙壁纸换回3台发电机,转手就是20万的利润。一个姓王的老板,联系了2000吨玉米,换回了50辆拉达轿车,两年时间就成了身家千万的大老板。当时租赁一个摊位才200多元,在短短的两年内,摊位的租赁费就跳到了40000多元!
那时候中俄边境的居民也不甘寂寞,都投入到了“拼缝”的大业之中。或者干脆拎着包袱,做起了“小倒爷”!一个人,一家人夫妻两个或是老两口两个,背着小包袱忙碌的跑在中俄边境。虽然利润比不上那些真正的国际倒爷,但是每天一提包的货物也足够家庭的全部开销还有剩余。几天就能赚到往常一个月的工资。
而且由于边民身份的便利,他们还能直接进入到俄罗斯边境。俄罗斯边境的原始森林里面有大量的脱下来的鹿角扔在森林里没人管。俄罗斯人不知道这是中国的贵重药材,这些边民们就把这些鹿角捡回来当做中药卖掉,也是非常大的利润。
还有“砍木墩”的。由于俄罗斯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导致工人不重视,再加上他们的身体强健,人高马大的,所以他们伐木时候不像中国这边都是贴着地面把树伐倒,而是他们把油锯夹在腋下把树伐倒。这样地面上就留下了一个一米多高的大树桩。很多便民就去边境那头把大树桩再砍伐一次。最后几乎是免费的把这样的木材运回境内。
那时候俄罗斯几乎需要中国的一切!只要是中国的农副产品和轻工业产品,送到俄罗斯去都能换回大量的物资。在苏联日用品匮乏的大背景下,满载中国货的火车往往没达到目的目的地就已经被清空了。因为每一站的站台上都挤满了抢购者。每天在黑龙江上过往的航船根本无法满足后续需要。货车排队在渡口等候。中国的服装,小电器,方便面等物资,一车皮一车皮,一卡车一卡车的运往苏联。而苏联积压的钢铁,木材,汽车则源源不断的涌入国内。原本寂静无声的中俄边境变得人潮汹涌。
当时国内有个名词叫做倒爷儿。是指那些倒买倒卖的人。而那些专门做中俄边境贸易的小商人有个别称叫做国际倒爷。那时候几个边境城市充满了激情,根本看不到闲人。除了上学的学生,所有人都在外边搞边贸,全部都在做“倒爷”!
当然也有不协调的声音。很多不想正规做生意的黑心商人,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卖给嗜酒的俄罗斯人,曾经导致我俄罗斯方面有几十人眼睛喝出了问题,最后俄罗斯边境那边的酒馆都挂出“本店不出售中国白酒”的牌子。还有的卖给俄罗斯人的衬衫纽扣不是用线钉在衣服上,而是用胶水粘在上面的,一穿就破。更不要提什么“黑心棉衣”,“黑心羽绒服”了!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中俄边贸的火爆。后来很多中国北方的大商人起家之地就是在中俄边贸。
那个时候还传说要盖医院和中俄边境的大桥。可惜在九四年的时候,因为中国的经济紧缩被停止了。在九四年之前,中国的边贸非常辉煌。由于九三年中国经济整体过热,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了61%,而通胀直接达到了24%。所以自上而下的收紧了资金的流动性。这一下子就击倒了依赖贷款购货的几千家外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