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在过去,香港街道上,新年的味道也越来越重。每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的。家庭主妇开始忙着囤积过年的食材和用品。男人们忙着在春节之前多做一笔生意,多赚一点钱。整个街道上。每个人都忙忙碌碌,但又喜气洋洋。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和锣鼓声,提醒着街道上的人们,春节很快就要到来了。
孙长策的豪宅远离闹市,所以他听不到那么多的鞭炮声。但他的豪宅里依然为春节即将到来的喜气所充满。孙长策已经做好了春节的计划。他的保镖团已经一分为二,大部分部分已经离开香港,正在回家的路途之上。每个人的钱包里都装着孙长策发给的厚厚薪水和红包。而关智和六个保镖将会陪伴他在香港过这个春节。
今晚就是大年三十了。早晨起来孙长策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所有的人都发了一个大红包,并且给家里所有的仆役都放了假。孙长策现在还没有像黄家那样的长期仆役,他准备等自己能安顿下来了,就雇佣一个正式管家,把自己的生活管理起来。
今天孙长策不准备在空荡荡的豪宅里面过年,他准备去看看香港人如何过年。上午孙长策没什么事情,只是忙着自己的脚本和图画。关智和剩下的几个人在客厅里玩牌。临近中午,孙长策和关智带着仅剩下的四个保镖,驱车前往香港的市中心。准备吃个午饭,然后就去逛街。
中午孙长策一群人在丽晶酒店林经理推荐的一个餐厅里,吃了一顿西式大餐。孙长策特意要求的全法式西餐。不得不说,法国菜虽然在味道上较中国菜稍逊一筹,在口感层次上差一点,但是花样真的很多。各种花样的摆盘要精致就有多精致!经知道每一个菜盘都看起来都想艺术品,简直是精美之极!
当然,有些法式菜品口味相当不错。比如说法国的鹅肝就相当不错,配上特制的酱料,吃起来口感很有层次。味道就相当好。还有焗蜗牛,香菇和和冬笋的味道,和鸡蛋的香味,交替在唇齿上流动,感觉相当美妙!
在关智的允许下,所有人都很喝了些酒。在酒精的帮助下,席间的气氛很快就活跃了起来。本身大家都是年轻人,又是大年三十儿,益发的没了上下级的差别。嘻嘻哈哈的开个玩笑,你敬一杯酒,他敬一杯酒的,大家很是开心!
享受完了法式大餐,就是下午人最多的时候。为了逛街孙长策几个人全部换掉了平时穿的着装,穿上了普通香港百姓的衣服。几个人带着醉意,按照生产设定的攻略,开始了香港的旅游。
在香港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每当有20世纪30年代初的街头镜头,总会有“叮叮车”的身影。100多年前他曾经是大城市里的时髦物品。但今天,却成了古老香港的特色。所以当你置身于香港街头,突然看见一辆叮叮车悠哉哉地从你面前划过的时候,会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孙长策几个人,带着晕晕乎乎的头脑,跳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轨电车之一“叮叮车”。因为“叮叮车”行驶缓慢,经过之处总能听见车轮与轨道摩擦发出的“哐当哐当”的声响,而且每当停站前必然发出“叮叮叮”的提示音,所以香港人称之为“叮叮车”。
20世纪初文学描绘都市繁华生活的时候,经常把挤满乘客的“叮叮车”比喻成沙丁鱼罐头。但是后来随着现代文明发展,有轨电车已经逐渐尘封在城市的历史记忆当中。但是香港这一座犹如跳跃的快节奏音符的城市当中,却怀旧般的、也同时奇迹般的将这个老古董保留了下来。可见这个城市的人对着“叮叮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叮叮车”线路贯穿最繁华的香港岛北部地区。每天都有几十辆双层的“叮叮车”来回穿梭。乘坐的人都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因为“叮叮车”的车速十分考验人。超级慢的速度,还有频频停站的烦恼,大多数选择“叮叮车”的乘客,上车前都会准备好一份报纸或者一本书,要不就是准备上车来补充睡眠的。还有一些似乎怀着什么情愫的人在一味地望着窗外的景色。
开车的司机也都是出奇的慢性子,行驶时拉一下“叮叮”,然后刹车进站拉一下“叮叮”,出站士松一下刹车,拉一下“叮叮”,慢慢的滑行,拉一下“叮叮”。而乘客从后门上车到前门下车,车里没有售票员。
孙长策几个人带着醉意嘻嘻哈哈的,抡动的手里的气球,直接爬上了“叮叮车”的最高层。因为大家都忙碌着过春节,所以坐车的人不多。整个第二层除了顺昌策他们一个人都没有,显得空空荡荡的。这更合了孙长策他们的心意。六个带着醉意的人,哼着不成样的小调儿,各自找到座位对着窗外望去或者闲聊,借着“叮叮车”的来消磨着自己的酒意。
从车窗向外望去,欢快的人群在涌动。不时有店家卖力宣传的声音传进车里面。遇到了好景色。最先发现的人就会大呼小叫起来,然后几个人凑过去,发出一阵评头论足和讲出一连串的笑话,然后再回到各自的座位,望着自己的窗外,哼着不停着的小曲儿。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孙长策几个人的酒意感觉消退了许多。几个人稍微清醒了一点,就从随意找了个地方从车上下来了。下来的地方不知道是哪里,但也是一个繁华的街道。他们刚走没几步就发现在街边摆着一张桌子,一个人在写春联。每当他写完春联,就会有人兴高采烈地拿走。而被拿走春联的人,也同样很高兴,继续挥毫泼墨的写下去。而且顺着街头望去,一条街上有好几个写春联送春联的。
在这里还有一段小典故。话说以前有个洋人在春节时经过香港人家的住所,看到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大吉大利的红纸。回去就跟秘书说:“咱们公司也需要个这么名字,我写给你看,我觉得很好。”但是老外最终不是很懂,于是把大吉写成太古。这就是香港著名太古公司的中文名称的典故。当然是不是真的就有待商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