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张先生看到了王先生前面的收获,就迫不及待地从背包里拿出一个比较大的木盒。打开之后,里面是两个红釉的瓷瓶摆件儿。秦俊介绍说道:“这个是我父亲亲自请人鉴定过的。我父亲有一开始也吃不准,特别请了几个老朋友一起看的。已经证明了,这是明代永乐年间官窑的作品。”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中国瓷器发展的时间很早,但红釉瓷器的出现却比较晚。人们一直想烧出完美的红釉瓷器,可这就是陶瓷史上的一大难题。真正纯正的高温红釉瓷器是在元代景德镇烧制成功的。红釉瓷器颜色鲜红为上品。然而这种瓷器对烧制的温度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当时没有温度计遥控,只能凭眼睛来判断窑火的温度。这使得红釉瓷器的烧制非常困难。所以元代烧制成功的红釉瓷器十分稀少。
红釉难烧,有时烧不好它的颜色就烧飞了,没有颜色。有的颜色就变成酱紫了,咖啡色那种。所以很难成功。真正的红釉在明代才有了较快的发展。据说红釉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和朱元璋有关。首先,红色在五行之中代指南方。朱元璋是在南方发迹的,其次,朱元璋又姓朱,而朱就是红色。洪武的年号又跟红谐音。再加上朱元璋曾经参加反元的红巾军。所以导致他对红色的瓷器十分喜爱。而他的这种喜好也一直延续到了明朝的后几位皇帝身上。据记载,公元1430年左右,宣德皇帝上任不久。就下令景德镇御窑烧制红瓷。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达到皇帝的要求。为此,不少姚工赔上了性命。后来一位瑶工的女儿为救父亲跳入窑中,以身祭窑。才烧出一种犹如鲜血般的红色瓷器。因此这种鲜红色的釉色较纯正。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也侧面儿,红釉瓷器的珍贵很难烧。
孙长策听着秦俊的解释之后,更是心痒难耐。他手里端着瓷瓶,一边儿看着瓷瓶,一边儿说道:“直接说吧,多少钱?我要了!”
“两个瓷瓶,200万。”秦俊小心的说道。
“成交!”孙长策说道:“我马上安排人给你们两位转账。”这位张先生也不比刚才那位王先生好到哪去。听了这话之后,一口气儿喘出来之后,也瘫在沙发上不动了。孙长策又慢慢的欣赏了一下这对红釉瓷瓶,才叫来一个保镖,让他带着两个人直接去休息。
等到房间里只剩下孙长策和秦俊两个人之后,秦俊笑嘻嘻的从包里拿出了一大包蓝宝石放到茶几上,说道:“孙老板,这些就是我从山东带回来的蓝宝石。蓝宝石我略懂一些,这些都是仔细挑选过的精品。”
孙长策手里依旧端着瓷瓶,看都没看那些蓝宝石一眼。直接说道:“好说,先放在一边儿吧,一会儿直接报账就可以了。”孙长策之后又仔细看了半天那对瓷瓶,才小心翼翼的放回去,恋恋不舍地盖上盖子。然后对秦俊说道:“不错,这些东西我很满意。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那幅画。”
秦俊从背包里掏出一幅画轴,摊开在茶几上。说道:“这幅画相对来说就普通一点儿了。这幅画是我们近代的大师张大千的画。民国14年的时候,张大千家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之后张家对张大千先生的经济供应就断了。所以啊,为了解决生活来源,张先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做画100幅,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举行了首次个人画展,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幅画就是那当年的百幅之中的一幅。”
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又被称为“临摹天下名画最多的画家”。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孙长策本身对书画就十分感兴趣,他仔细的看了一遍后说道:“好。很不错。这幅画我也收了!”说完就继续仔细地观赏的那幅画。又看了一会儿之后,让人喊来关智,让关智直接领着秦俊去结账。
在孙长策和秦家交往的整个过程中,关智都参与其中。所以他对其中的关节十分了解。他和秦俊一路说笑的去找张云芝转账去了。留下孙长策一个人在房间里,欣赏着新到手的几件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