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夕走出家门,漫无目的地四处转悠。
看着大街小巷四处走亲戚的人们,看着孩子们嬉戏玩耍的身影,李夕心里更觉得孤单了。
李夕边走边想着心事。突然,一个皮球滚了过来,李夕捡起来,看到一个五岁左右的男孩走过来。
“谢谢叔叔。”孩子长得好秀气,像个小女孩。
“给你。”李夕把皮球还给男孩。
“叔叔再见!”
“智元,踢皮球也不慢点。踢到叔叔没有?”
一对夫妇走过来,男的对着李夕点头致歉。
“咦?您不是光华叔叔吗?”
李夕惊喜地喊起来。
“你是——?”
男人看着李夕,仔细回想,还是没有认出来。
也是,毕竟过去十五、六年了。那时候的李夕只有十岁而已,还是个孩子。
但光华叔叔变化不大,李夕一眼就认出了他。
“我是李旭的侄子,李夕。那年我哥哥生病,是你把他背到医院的。”
“哦!李夕!认不出来了!变化太大了!怎么比小时候黑了!”
光华仔细打量着李夕,感受这意外之喜。
“这是我爱人秀云,这是犬子智元。”
“秀云婶好!小智元,咱们已经认识了,以后喊我哥哥!”
“妈妈,是喊叔叔还是哥哥,我都糊涂了。”
“智元,听爸爸的,喊哥哥。”
秀云对李夕笑笑。
“秀云,你带着智元先回去吧,我想和李夕聊一会儿。我们十多年没见面了。”
“不然去家里吧!外面太冷。”秀云建议。
“是啊!李夕,去家里吧!离的不远。”
“不用不用,这挺好。”李夕想到父亲和静华阿姨的事情,觉得还是不去为好。
“那我们先回去了。智元,给哥哥再见。”
“哥哥再见!”智元还是一脸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
“光华叔叔,静华阿姨还好吧!”
看秀云他们走远了,李夕问起最关心的静华阿姨。
“嗯,她现在挺好的。已经结婚十几年了。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十二岁。小的是男孩,十岁了。”
“前几年,姐夫工作调动。一家人搬到宁县去生活了。”
“光华叔,你见到静华阿姨,带我问个好,说我很想她。”
“知道了。李夕。你叔叔和你哥啥情况?给我讲讲。”
李夕于是把小叔和哥哥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讲给光华听。
听到李多已经结婚了,光华问李夕:
“那你呢?”
“我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李夕又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大致讲了一遍。
“李夕,南方厂是国营大厂,各方面待遇都不错!你这是捧上了金饭碗,以后慢慢会好起来的!”
“我在县政府工作,秀云在县医院当护士,以后有什么事就来找我们。”
“光华叔,我小婶也在县医院,她是妇产科大夫。说不定她和秀云阿姨认识呢!”
“肯定认识。一个单位的,还有啥不认识。看看,李夕,这就是缘分!”
两个人站在路边,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直到天色渐渐暗了,俩人冻得脚疼,这才分手。
李夕回到家,还有些生哥哥的气。
“李夕,回来了!咱吃饭吧!”
嫂子招呼李夕。
“嫂子,天天让你做饭,我这也太享福了!”
“做不了两天了。我们初四就回去。”
“这么着急!多待几天不行吗?路这么远!”
“我倒有假,你哥初五值班。去,喊你哥吃饭。”
听到哥哥后天就走,李夕对哥哥的怨气顿时消散了。
内心生出不舍。
“哥,吃饭了!”
李多还在整理自己上学时候的东西。
左一本,右一本,翻得正起劲。
“李夕,你进来。”
“哥,我刚才在外面碰到光华叔叔了。聊了好久。”
“什么?光华叔叔,我也想见见。”
李多提起光华比较激动。
他住院那年,光华叔叔不但把他背到医院,还早上、晚上的给他送饭。他能忘记嘛!
“哥,他挺好的,还问到你。我把你的情况都告诉他了!”
“我也问了静华阿姨的情况。她现在在宁县生活。”
“那不是你待过的地方吗?你在煤矿三年没见过静华阿姨?”
“见到又有什么用!”
“也是,她挺好吧?”
“嗯,反正光华叔叔说挺好的。有两个孩子。”
“多少年了!”李多叹了口气。
“李夕,明天咱去给爹上个坟吧!”
“我也正有此意。”
“吃饭了!两个大老爷!请了几遍了!”
嫂子又喊上了。
“来了,来了!”
“你们俩个,像小孩一样,一会儿吵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好的饭都忘了吃。”
嫂子看兄弟两个和好如初。也松了一口气。
吃饭的时候,李夕和哥哥商量,早上去上坟,下午去小叔家告别。初四自己送哥嫂走,尽量不麻烦小叔了。
李斌夫妇的坟头四周,已经长起了野草。
兄弟俩个,把周围清理了一番。跪在父亲坟前烧纸。
李夕把昨天从光华叔叔那里听到的消息,又细细给父亲讲了一遍。
李夕絮絮叨叨说个没完。李多今天倒是没怎么说话。
俩人烧完纸,给父亲磕头。
李多暗暗在父亲坟前承诺:一定要照顾好弟弟!
下午,三个人早早来到李旭家。
“小婶呢?”李夕一进家就发现杨瑞不在家。
“她今天值班。明天你们过来吃饭,眼看着快上班了。”
小叔安排。
“小叔,明天一早我们就回去了。我初五就上班。”李多说。
听李多夫妇明天就走,李旭也急了。
“这么匆忙干嘛!你的探亲假呢?怎么不多请几天假?”
“小叔,李多他没有探亲假。”
玉琴替李多解释。
“糟了,我明天也值班,不行,我要找贾主任换班。”
“小叔,不用了。明天我去送哥嫂。你正常去值班吧!”
李夕说。
“唉!几年没见,这才刚见面就要走!”李旭叹气!
“小叔,明年我们还会回来的!”李多安慰李旭。
晚上,玉琴做了饭。大家吃饭的气氛明显没有年三十那天热闹了。
李旭找出收藏的好药材给李多带上。让他一定保护好身体。又拿出杨瑞提前准备好的本地特产,让李多给玉琴父母带回去。
没见到小婶,玉琴也有些失落,只好等明年了。
第二天一早,李夕早早起来,做好早饭,为哥嫂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