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山,可能世人不太了解,但在历史上它却和人类有过关联,只不过全是恐怖和惨痛的记忆。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南半岛登陆,妄图吞并整个东南亚,中、英两国组成了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展开了生死卓绝的丛林战,在有记载的两次战略转移行动中,一次是中国的第5军,一次是日军的奉谷师团,两支部队曾先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走进野人山,最后都被雨林无情地吞噬。
在那段血般的历史中,1942年5月,第5军军长、后远征军副总司令杜聿明令各部向西北穿越山大林密、瘴疬横行的野人山返回云南。
担任前卫阻击的第96师很快便迷失方向,他们踩着野兽走过的小路在阴暗潮湿的大森林里走了整整10天,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直到半个多月后,一架路过的美军飞机偶然发现了他们。后来,这支部队在藏族向导的带领下翻过白马大雪山,经西藏边缘返回国内。
而被困野人山听天由命的杜聿明及其麾下约3.5万名中国官兵则遭遇到更大的考验。白天,饥肠辘辘的士兵在山沟和森林里寻找一切可以被称作食物的东西:野果、菌类、植物块茎、野芭蕉。他们捕杀飞鸟、青蛙、老鼠、蛇,掏蜂窝、蚂蚁窝,饿极的人还吞食动物粪便。入夜,在动物出没的树林里,他们端着上膛的步枪,眼睛里闪动着野兽般的饿光,焦急地期待着猎物撞上枪口。
6月,当地人谈雨色变的雨季降临了。凶恶的疟蚊不分白天黑夜地向人们发起进攻,把病毒和疟原虫播散在他们的血液中。滂沱大雨使得山洪暴发,道路断绝。动物都躲起来了,鸟兽绝迹,人们只好靠剥树皮、挖草根填塞肚皮,死亡和失踪人数直线上升。魔鬼慢慢扼住了中国人的喉咙,直到把他们化为一摊血水。
这就是野人山的真实写照,热带雨林中的修罗陷阱,即使在科技异常发达的今天,也鲜有人类踏足,而今天科考队就要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
缅甸的热带雨林面积在东南亚地区仅次于印度尼西亚,达到了223400平方公里,近代因受到伐林垦地和其他人为的破坏,已经缩小了许多,曾经缅甸的热带雨林面积为600000平方公里,可说是几乎遍布整个国家。
从克钦邦出发后,又经过一天的跋涉,现在飞隼号终于来到了掸邦的这片雨林。当飞隼号飞临到雨林的边界时,郁郁葱葱又雾霭蒙胧的雨林终于呈现在众人眼前,脚下是广阔绿地毯一般的森林,景色美不胜收,但它的里面却是危机四伏。
科考队员们此时都略显紧张。在普通人的眼中,可能很多人都误把热带雨林当做是一座美丽的植物天堂,一个风景如画的动物王国,但在这些科学家的眼中,这些只是雨林的表象,实际上它还是一个步步危机的险境,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将人类吞噬的黑洞。多少年来,在热带雨林中失踪和遇难的人不计其数,里面遮天蔽日的植被能将大部分通讯信号屏蔽掉,无处不在的蚊虫和毒蛇以及各种猛兽,还有那致命的瘴气和沼泽,样样都能夺人性命,更何况在历史上这里还吞噬过上万名士兵,因此,从现在起,科考行动里真正的危险已经来临。
飞隼号降低了高度,慢慢向雨林中降落。
一落入树冠之下,光线便暗了下来,阳光透过树叶,折射出陆离的线条,铺洒在丛林中,热带雨林的气息扑面而来。
飞隼号以飞行模式在林中穿行,队员们此时正处于这次科考的第二站,按原定计划他们将在雨林中一路前行,直到野人山,在那里进行重点的科考活动。
林中非常安静,穿行在林中,除了偶尔听见几声树冠上的鸟叫外,林中并无其他的任何声响。望着舷窗外那幽深的雨林,其实众人都明白,这只是假象,热带雨林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安静,那隐蔽在树丛之中的猛兽和地面腐叶里的蛇虫个个都是捕猎高手,它们都在静静的蛰伏,随时窥视着猎物的出现,然后伺机而动。
除了动物,雨林中的植物也是非常繁多的,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区域内的植物物种都远没有这里的多,雨林中有70%的植物都是木本植物,而且密度极大,通常每英亩的地方就会有40—100种乔木,高大的乔木可长到40—60米高。植物在这里可分为露生层、树冠层、幼树层、灌木层和地面层。其中树冠层和地面层是最特别的两个层,树冠层的特点是横向生长,形成连续的一层,吸收了雨林中7成的阳光和8成的雨水。而地面层几乎黑暗一片,不连续也不茂盛,只在河边和林地的边缘才会茂盛。
这里的物种竞争非常激烈,各层次为了争夺光照和生存空间会竞争的异常激烈,树冠层会利用自身优厚的条件从而吸收掉大部分的资源,所以会生长的格外茂盛,从空中望下,树冠层从来都是连绵一体的。而地面层却是得到资源最少的,这里缺少阳光,因而地面浑暗,落叶在这里堆成了厚厚的几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腐烂,常年散发出一股腐败的味道,这也是雨林中经常会出现瘴气的原因之一。
雨林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从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平原,到溪流纵横的高原峡谷。地貌造就了形态万千的雨林景观。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交织成一座座绿色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