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勾践
勾践(?——公元前465年),又称菼执,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趁越丧乱之际兴兵伐越,勾践起兵抵抗,战于携李(今浙江嘉兴市)。吴军战败,阖闾死于归国途中。其子吴王夫差即位后,勤于练兵,欲报杀父之仇。
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欲先发制人,于周敬王26年(前494年)率军攻吴。吴王亲率精兵迎战,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越军大败。勾践带着剩下的5000人逃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被吴军包围。范蠡出计让大夫文种贿赂吴太宰伯嚭,向夫差请求称臣纳贡。夫差一时糊涂,答应了勾践的请求,但要勾践夫妇到吴国做他的奴仆。
勾践到达吴国都城,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白天为夫差喂马擦车,黑夜为阖闾守坟看墓。夫差每次驾车出游,勾践都要给他牵马,步行在车前,经常受到吴国百姓的耻笑,他都低头忍受。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亲尝夫差刚拉的大便,极力显出体贴的样子,以博取夫差的信任。时间过了3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吴国太宰不时接受文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为向百姓做出表率,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粗布衣衫,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自己养蚕织布。
越国遭受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口。
在越国迅速恢复生机的同时,勾践又采取许多办法麻痹吴国,造成吴国内耗。勾践年年按时给吴国纳贡,使夫差始终相信他是真心臣服,继续贿赂吴太宰,派出奸细刺探吴国的消息,散布谣言以离间君臣关系,使夫差杀害了忠臣伍子胥。勾践又以越国遇灾害为理由,不时向吴国借粮,使吴国粮食储存减少,而越国则储备充足。探知夫差要建造姑苏台,勾践派人运去特大木料,夫差非常高兴,扩大了姑苏台的设计,使吴国更加劳民伤财。勾践又施美人计,为夫差的姑苏台选送美女。其中一个叫西施的,不仅美貌无比,且有才识,是由范蠡在苎萝山上选得,并经过了训练。夫差得到西施,极其宠爱,对其言听计从。
公元前482年,勾践亲率五万大军攻打吴国,吴军大败,太子友阵亡。这时,夫差打败齐国,约晋、卫、鲁等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会盟,当上了霸主。接到消息,吴王恼怒万分,但只得派伯嚭向越求和。
公元前478年,范蠡、文种乘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再次建议勾践乘隙攻吴。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作战方法,大败吴军于笠泽。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遂派王孙雒袒衣膝行向勾践求和。范蠡力劝勾践说:“大王您忍辱受苦二十余年,为了什么?怎能就此前功尽弃呢?”转头又回绝王孙雒说,“过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要哀求,范蠡毅然击鼓进兵。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遂自杀而亡。
勾践率得胜之师,北渡淮河,与齐、晋等国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王派使臣送来祭肉,封勾践为“侯伯”。自此,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完成。勾践成就霸业后无端诛杀功臣,文种也被他赐剑自杀。范蠡由于认清勾践是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君王,回国后立即不辞而别,免得被诛。勾践一生为了国家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取得胜利,虽然因诛杀功臣而受到非议,但功大于过,受到后人的赞扬。
越王勾践甘受屈辱、卧薪尝胆的精神是十分不易的。尤其是他为夫差尝粪之举,更是独一无二的坚忍。从他的种种行事可以看出,陷入逆境时,唯有狠得下心,忍得下气,时刻不忘复兴并采取正确的方略和计谋,才有可能争得转机,反败为胜。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秦始皇是战国时秦庄襄王的儿子。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做了秦王,国家大事都由他的母亲和相国吕不韦代管。
嬴政22岁时开始亲理政务。他一亲政,就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首先镇压了太后宠爱的宦官嫪毐的叛乱,第二年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接着,他重用法家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进攻割据称雄的六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逐步富强起来,到嬴政为秦王时,已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嬴政利用秦国的强大力量,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花了十年时间,陆续攻灭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秦始皇自觉功业不在历史上传说的三皇五帝之下,于是,他采集“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他说:“自我开始,为始皇帝,此后以世次计算,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
他又改革行政机构,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期特点的中央管理体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只对皇帝负责;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的工作,并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下设九卿:奉常管宗庙祭祀,郎中令管宫中警卫,太仆管宫中车马,卫尉保卫皇城,典客负责民族事务和外交,廷尉管司法,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宗正管皇家事务,少府管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他们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
在管理地方方面,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他说:“分封制是天下祸乱的根源。现在天下初定,不能再种下祸根,使老百姓受无尽之苦。还是实行郡县制为好。”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余郡),郡有郡守,掌全部政务;有郡尉,掌军事;有监察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有县令、县尉、县丞,他们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并可随时调动。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创举,并被沿用了两千多年,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秦始皇还下令统一文字、货币、法律、度量衡。促进了社会的高度整合和统一,具有积极意义。又下令收天下兵器,把收集来的兵器全部销毁,浇铸成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重3万多公斤。下令拆毁各国修的关塞、堡垒等战争工事,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驰道,便于迅速派兵镇压各地反抗活动,其中主要的驰道有两条,一条通往燕齐,一条直达吴楚。驰道宽50步,每隔一段距离栽青松一棵。将天下地方豪强迁居到咸阳,以便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控制。命令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并将原来六国各自修的、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城墙全部连接起来,号称万里长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了实行思想文化的专制,下令烧毁了民间所藏的不属于官方规定保留的大量书籍。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发现有人议论他,认为这是诽谤,派人严加追问,把有牵连的儒生活埋了460多人。秦始皇“焚书坑儒”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当时的统治,但是手段过于残酷愚蠢,毁灭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
晚年秦始皇想长生不死,派人到东海中去求取仙药。又为自己大修陵墓,征用了70万囚犯服役,一直修了37年,到他死时还没有完工。
从公元前220年起到前210年止,秦始皇5次出巡,走遍了全国,想以自己的气势震慑天下,威服海内,最后病死在东巡途中。
秦始皇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他采纳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兴修水利,奖励耕织,进一步增强了商鞅变法后本已强大的国力,又制定“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用十年时间歼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后来,他又确立郡县制度,制定三公九卿的官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抗击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长城驰道和灵渠,又用“焚书坑儒”来统一思想,在不长的时间内,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业绩,堪称千古一帝。但是,在他12年的统治中,他狂妄自大、专制暴虐、穷奢极欲,施行严刑苛法,租役繁重、大兴土木、常年用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公元前213年焚书坑儒还严重地摧残了中国的文化。
政治改革家——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因为是卫国人,也称卫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宗室贵族的家里,入秦后向秦孝公进说“强国之术”,并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主张从而得到孝公的赏识,支持他进行改革。因变法有功,被秦王封为“商君”,因而被称为“商鞅”。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胸怀大志。由于他很崇拜魏国的李悝,因此学成之后,首选的用武之地就是在魏相公叔痤下任中庶子,掌卿大夫家族事务。公叔痤虽很赏识他的才华和抱负,但是却直到临死时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任国相之职,并对魏惠王说:“如若不用,一定要杀了他,以绝后患。”可是,魏惠王因不赏识商鞅,而拒绝接纳商鞅为国相。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就赶到秦国,建议孝公变法图强。当时,奴隶主贵族在秦国还有很大势力,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非常赞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开始变法,颁布变法命令。命令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成年男子两个以上的人家,如不分立门户,必须加倍交纳租税。把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使农民能更多地提供租税和力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又鼓励人民立军功,有功者可得爵禄,军功越大,授给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越多。宗室无军功者,便不能取得贵族身份。还编制户籍,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使各户互相监督。
商鞅的变法命令和旧贵族的利益是有抵触的。新法实行了一年,许多人都说不便。当时太子也犯法,商鞅就严惩太子的师傅,儆戒众人。从此,再没有人敢公开反对了。
商鞅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而且在军事上也成就非凡。前340年,当时正处于新兴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的变革时期,商鞅率秦军攻打魏国西部边境,双方势均力敌,秦军很难在短时间内取胜。商鞅就写信给魏公子,假意谈和,待魏公子前来谈和,乘机将其逮捕。魏失去主帅从而大败。魏国归还了过去从秦国掠去的河西之地,解除了魏对秦的威胁。为此,商鞅得到了商于一带的15个城邑作为他的封地,号为商君,也称商鞅。
秦孝公死后,子惠文王继位。当时,商鞅威望极高,惠文王对他有所猜忌,一些旧贵族就乘机诬告他谋反。商鞅被迫出走,想到魏国去,但魏国不让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出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商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家代表。后人记述他的言行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有《商君》29篇,今存24篇。又有《公孙鞅》27篇,已散佚不存了。
布衣天子——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公元前195年),楚国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他出身农民家庭,排行第三,小号刘三。刘邦年轻的时候,好交游,爱饮酒,性格开朗,有大志向,就是不爱种田。后来刘邦被录用为沛县泗上的一个亭长,掌管一亭之内的治安和道路。他结交的好友如萧何、曹参,后来都成了他打天下的得力助手。当时,沛县来了一位吕公,他是县令的贵客,全县大小官员都前往祝贺,负责收礼的萧何宣布说:“送礼一千元以内的坐堂下。”刘邦官小,工资微薄,这一天他根本就没带一分钱,他大声说完“贺礼一万”,便大摇大摆地坐到贵宾席上去了。谈笑自若,气度非凡,引起吕公注意。席散后,吕公叫刘邦留下来,交谈几句,吕公便认定他前程远大,不顾家中老妻反对,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了刘邦。吕雉嫁给刘邦后,日子过得很清贫,有时还不得不下田劳作。
刘邦身为亭长,经常押解囚犯到京都咸阳。他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严气势,十分的羡慕,感叹说:“大丈夫应该这样呀!”在他的心里,隐隐有着富贵的梦想。
由于秦的暴政,天下老百姓都非常痛苦。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很快全国起义风起云涌。这时刘邦也拉起了九百人的队伍,回到沛县,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支持下,攻下县城,杀了县官,打起了拥陈诛秦的旗帜。但没有多久,陈胜失败了。项梁、项羽率军队从江东渡长江,进入山东,成了抗击秦军的主力。刘邦带兵去投奔项梁,与项羽拜了把兄弟。
公元前208年8月,刘邦和项羽决定分兵两路攻秦。刘邦带兵从河南西进入关破秦。项羽带领主力北上救赵,牵制秦军主力。反秦将领们相约:“先入关中的人做关中王。”
项羽作战英勇,孤身与秦军主力搏斗。在巨鹿城下大战秦军,一天九次激战,喊杀震天,终于秦军主力被项羽打败。但是项羽十分残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经常抢劫淫掠极大地失掉了民心。
与项羽相反,刘邦一路招抚降兵、安抚百姓。他趁项羽在河北与秦军主力决战的时机,乘虚直入,迂回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彻底灭亡了。刘邦下令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和盗窃的按罪处罚,秦朝的残暴法律全部废除。
项羽攻破函谷关,也进入关中,见刘邦势力越来越大,便想一举除掉刘邦。其时项羽的军队远远多于刘邦。危急时刻,刘邦带少数随从赶赴鸿门,向项羽请罪,鸿门宴上,总算骗得项羽信任,逃过了一劫。其后,项羽分封诸侯,自以为天下归一了。
后汉王刘邦乘项羽率楚军主力北上击齐之机,率56万诸侯联军攻楚。项羽随即率数万精兵远道奔楚,打败联军,几乎生擒刘邦。此后在长达三年的楚汉征战之中,项羽虽然几次击败刘邦,陷汉军于困境,但终因不度大势,不善于用人,缺乏全面谋略,被动应付,以致兵疲粮断,丧尽优势,后被汉军围困于垓下。项羽决战失利,自刎于乌江。
刘邦做皇帝后,为重建和稳定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采取了许多措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这些异姓诸侯王有强大的兵力,各据一方,大大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力量。西汉建立后,刘邦把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先后消灭了。当时,六国的旧贵族仍然是很强大的地方势力。刘邦把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十余万口,全部迁到关中。这样,他们基本上被控制了。
西汉初年,正是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刘邦又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争中流亡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做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规定十五税一,即每年征收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另外,他还命萧何以《秦律》为根据,制定《汉律》九章。这些措施,对于巩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都有重大的作用。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东征异姓诸侯王英布时所受箭伤发作。这年4月,他病死于长安。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将其一生归纳为: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
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
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
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
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汉武大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初名彘,字通,是我国历史上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的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封建君主。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个儿子。3三岁时被封为胶东王。他的姑母刘嫖,和景帝都同出于文帝窦后,嫁给陈午后,生下女儿阿娇,她很想将阿娇嫁给刘彻,更希望刘彻能继承帝位,于是,她经常在景帝面前说太子刘荣生母栗姬的坏话,栗姬心里很清楚这种处境,但她是个非常刚烈的女人,为此对景帝也出言不逊,终于触怒景帝,于是将太子贬为临江王,栗姬悲愤自杀,王夫人被立为皇后,6岁的刘彻被封为太子。有一次,刘嫖问刘彻:“把阿娇嫁给你做妻子,怎么样?”刘彻大声说:“如果把阿娇嫁给我,我就用金屋把她藏起来。”这就是“金屋藏娇”一语的来历。
刘彻16岁那年,景帝崩驾,他继承了帝位。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生产,西汉政府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在这个基础上,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实行了许多措施,使汉王朝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他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颁布了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建立侯国。一个王国分出许多小侯国,直属的领地就小了,再没有力量对抗中央。他又借口诸侯贡献的黄金质量低劣,夺去了许多诸侯的爵位土地。他把郡国划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巡视监察官吏和豪强,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还在宫廷内设立一个处理文书的机构,直接处理大臣们的奏章,操持权柄,以削弱丞相的职权。这样,君主专制就进一步加强了。
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朝廷的地位和权力。原来铸币、煮盐、冶铁,听任民间私营,实际上都操纵在少数豪强手里,成为他们剥削农民、扰乱社会经济的工具。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新的五铢钱,通行全国,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他又把盐铁收归官营,在指定地区设官,专卖盐铁。另外,他又设法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各郡都设立均输官,负责收购和运输货物,调剂有无。京城设立平准官,负责平抑物价。这样,朝廷就掌握了大批物资,并从商人手里夺取了大量利润。他还采取直接剥夺商人的措施,对商人加重征税。商人有财产不呈报或以多报少,罚戍边二年,财产没收。结果,很多商人破产了。通过这些经济措施,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地方豪强势力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得到了经济上的保证。
他又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当时兴修的水利工程,著名的有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他调集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决口。他还亲自到工地视察,命令将军以下的官员和随从,都去背木材堵塞决口。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大大减少水旱灾害,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提高。同时,他又任用赵过为搜粟都尉,改进农具和耕作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军事方面,他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多次向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出击,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为了战胜匈奴,他又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影响和联系。
在学术文化方面,他接受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在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在以后的长时期里,儒家思想却起着禁锢人们头脑的作用。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西汉王朝在这时走上盛世,这和汉武帝有相当的关系。
武帝晚年时极其迷信神鬼。有一次,武帝梦见数千个木人来打他,醒来后就病倒了。武帝立即怀疑有人以巫蛊诅咒他,就派江充去调查,江充无中生有,先后害死了包括武帝两个女儿和丞相公孙贺父子在内的数万人。
“巫蛊之祸”促使武帝开始检讨自己的过失。公元前89年,武帝东巡途中祭祀泰山明堂时,对天地神灵和文武百官深切忏悔,同年6月,武帝下轮台述罪己之诏,说:“增加赋税以为军费,驻军轮台都是‘扰劳天下’的行为,朕不忍为之,现在当务之急是禁除苛政,减少赋税,与民休息。”
汉武帝一生沉沉浮浮,几经周折,屡历艰险,在帝王事业上屡立丰碑。而其晚年生活暗淡,在寂寞、猜忌、疑虑、不安与自责中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汉武帝刘彻不足弱冠而登基,在位54年,执政期间以勇武大略而震撼天下,造就了大一统的汉王朝,成就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古今往来,又有哪个帝王能像汉武帝一样金戈铁马、抚刀长笑,独往独来?
汉末乱世英雄——曹操
曹操(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官做到太尉,地位虽很高,但出身低微。灵帝熹平三年(174),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胄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黄巾起义后,他参加镇压起义。董卓作乱后,他又招募五千人,组织一支队伍,参加各地豪强讨伐董卓的联军。后来,黄巾军余部又重新发动起义,曹操占据兖州,打败起义军,收编了青州的黄巾军三十余万,作为自己的队伍。就这样,他获得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当时,各地军阀纷纷崛起,割据称雄。曹操为了从政治上取得优越地位,便把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许昌,控制在自己手中。汉献帝名义上虽是皇帝,实际上不过是傀儡。曹操用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名正言顺”地同各地的割据势力展开了斗争。他陆续出兵消灭了吕布、袁术、张绣等割据势力,在有名的官渡之战中,又以少胜多,歼灭了袁绍的主力,以后又平定了袁绍的儿子袁谭等人,统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晋位丞相。这一年,他率军南征荆州,荆州牧刘琮投降。曹操轻而易举拿下荆州,渐生轻敌情绪,结果,赤壁一战,被刘备、孙权的联军打败,曹操被迫退回北方。曹操转而向西北发展,破马超,统一了关中,败张鲁,进军阳平,三征孙权,西攻刘备,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66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魏武帝曹操是雄略之杰,生逢三国乱世,正当其时。
如果他是处在一个安定的社会中,可能会是一个执法严明,政绩卓然的能臣。汉末的乱世给了他另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性格中不拘法礼,随心任用的一面充分表现了出来。因其文韬武略,被称为英雄;而其行事的阴险诈伪,又被称为奸雄。
曹操具有两面性格,值得后人研究深思。
聪明的化身——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公元195年,父母双亡,投奔叔父而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
诸葛亮身高8尺,约现在的178到180公分,是个雄壮威武的山东大汉。早年的苦难生活,养成诸葛亮早熟的个性。他严肃,谨慎而尊重礼节。思虑周密,对自己颇具信心。诸葛亮喜欢读兵书,对军事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常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位春秋战国的名将。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年的志愿,是想做个立功于疆场上,富于谋略的武将。
诸葛亮酷爱读书,好学不倦。但他读书并不重专精研究,而是独观“大略”,也就是说涉及较广,并着重在实务应用上,力求多方面的融会贯通,属于“通才”式的学习。当然,这多少和诸葛亮过人的学习能力有关。他精通儒、法、道、杂等诸子经典,对天象、地理、土木工程、易经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个相当的“杂家”。
从17岁开始的10年间,诸葛亮一直在隆中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虽还是一介平民,但他却密切关注着天下大势,经常和石广元、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等有才华的年轻人纵论天下兴衰。他还经常找当时颇有声望的大名士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请教。庞德公称他为“卧龙”,意思是他是条蛰伏在大洋里的龙,一旦随风跃起,必能驾驭时代风云。
公元207年,颇有雄心的刘备驻兵新野,闻知诸葛亮之名,不计路途遥远,“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十分感动,与刘备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割据势力、各方力量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刘备提供了一个实际可行的战略决策与孙权联合,先后占据荆、益二州,建立蜀国,安抚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广招人才,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分兵两路,进军中原,消灭曹操,成就霸业。
诸葛亮出山后,建议刘备在依附刘表的同时,设法扩大自己的实力,把荆州一带的无籍游民造册入籍,依户口选拔壮丁,使刘备的军队由几千人猛增至几万人。孙、刘双方共同努力,于208年在赤壁火烧了曹操军队,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取得了荆、益二州和汉中等地,并于221年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后来荆州失守,刘备伐吴大败,次年病危,于白帝城临死前托孤诸葛亮,要其辅佐后主刘禅,实现未竟之业。刘备死后,17岁的刘禅即位,将军国大权交于诸葛亮。诸葛亮加强了内部整顿,并派使者到东吴恢复两国联盟。他重视人才,严明执法,很快将蜀国稳定了下来。
公元223年,蜀国南中发生叛乱。诸葛亮亲自率兵,采用攻心策略,争取到了西南少数民族对蜀汉的支持。诸葛亮镇抚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为北伐曹魏作了准备。
从公元228年起,七年间诸葛亮五次北伐,把战争引向曹魏占领区,并掌握战役的主动权,取得了“以攻为守”的效果。
诸葛亮为巩固蜀汉政权,还推行了屯田政策,他重视发展农业,注意水利建设,改善运输工具,保证了连年征战的蜀国粮食充足、库存丰裕、军器锐利。227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请求征伐魏国,北定中原,恢复汉室。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的征途中病逝于五丈原,年仅53岁。
诸葛亮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对治理蜀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一直受到后人的尊崇。历代封建统治者赞美他始终忠于刘氏父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封建美德,而人民则称颂他的聪明才智,把他看做智慧的化身。
盛唐君王——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唐代皇帝。庙号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也是杰出的政治家。
李世民是隋朝贵族李渊的次子。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建立唐朝后,他被封为秦王,经常领兵出征,先后消灭了薛仁贵、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并镇压了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大的战功,同时掌握了军政实权。
当时,李渊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成为帝位的合法继承人。随着全国统一的实现,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日益激化。公元626年,李建成利用突厥进犯的机会,与弟李元吉共谋调动秦王府兵将,并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知道后,便发动军事政变,在玄武门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继位,他就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后,大力推行均田制,奖励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对贪官污吏十分痛恨,他以惩办和教育相结合的手段来整肃吏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世民重视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特别强调谨慎而行。在贞观时期,执法机关能够严格依法办事,冤案数量明显减少。
李世民锐意开拓,攻破东突厥,平定高昌,并打击了西突厥,解除了数十年的边患,继汉武帝之后再次打通了西域交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他还采取了与各少数民族和亲政策,使各民族能和睦相处。
李世民还打破当时传统的门阀观念,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度并进一步固定下来,使出身寒微而有才华的人能有机会被选拔出来报效国家。由于李世民选贤任能,不拘一格,所以在他的周围集聚了大批德才出众的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是天才成功的典型。既出身贵族,又才干超群。亲自领军作战,戎马倥偬之间百战百胜,是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而其执政又能革除弊端,励精图治,使得社会安定,生产恢复,出现了升平之世。
公元649年,李世民在长安病逝。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平定天下,战胜政治对手太子集团而登上帝位,除了他本人卓越超群的智慧和才能之外,更在于他能够识别和使用人才。李世民用人以德才为标准,不分新人旧人和亲疏贵贱,只要有德有才,都根据他们的实际,安置到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位置上。李世民又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主,能随时用隋亡的教训来提醒自己。他对大臣们说,如果君主做事不对,就要勇于进言促使改正。李世开创的盛唐气象使得他远超于中国古代的历朝帝王。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封建社会著名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武则天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中,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做了唐太宗的妃子。唐太宗去世后,她按照制度出家做了尼姑。不到一年,唐高宗又把她召进宫中,封为昭仪。从此,她又做了唐高宗的妃子。
公元655年,唐高宗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情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反对。唐高宗征求掌握军权的李勐的意见,李勐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于是,唐高宗就下决心废了王皇后,让武则天当了皇后。
武则天一当皇后,便参与朝政,先把褚遂良贬到外地做官,以后又逼迫长孙无忌自杀,还罢斥了一批反对她的官员。
后来,唐高宗患病,不能临朝。他见武则天很能干,就把朝政都交给她管。武则天掌权以后,渐渐不把唐高宗放在眼里。唐高宗很是恼火,和宰相上官仪密谋,想把她废掉。不料武则天知道后,反而把上官仪害死了。
当时,大臣把唐高宗、武则天合称为“二圣”,实际上大权都掌握在武则天手里,唐高宗不过挂个虚名罢了。
690年,武则天称帝,国号大周,史称武周。武则天乐闻颂声,好祥瑞之物,四方祥瑞络绎不绝。武则天任用一批出身庶族、忠诚廉洁、富有才华而精明能干的人为宰相,较过去重用世族相比,武则天的举措保证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武则天即位前重用酷吏,即位后一改以前作法,为冤枉者平反,实行法治。武则天重视科举,选拔中下层出身的人才为国所用,儒释道三教都得到发展。
武则天晚年,遍封武姓族人,但不给重权,又重立李显为太子,保证了皇权回归李姓。
她到了晚年,更是豪奢专断,还纵容她宠爱的张易之、张昌宗等为非作歹,政治日趋腐败。公元705年,她亲手提拔起来的大臣张柬之,乘她生病,发动政变,杀了张易之、张昌宗,拥护唐中宗恢复帝位,给了她一个“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武周政权至此结束,她也在这一年病死了。
武则天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皇袍加身——赵匡胤
赵匡胤(927~976年)为宋朝第一代皇帝。
赵匡胤是涿州人,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里。青年时代,他爱好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他做了后周的将领,立了不少军功,被提拔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的军事大权。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柴宗训年幼无能,赵匡胤就和他的亲信策划政变。第二年春,他借口北汉和契丹会师南侵,率领大军,从开封出发,前往抵抗。大军走到陈桥驿,他手下的将土把一件皇帝穿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即位后,定国号为宋,将开封作都城,历史上称为北宋。这样,他就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建立北宋后,各地的割据政权依然存在。他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花了十来年时间,陆续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割据政权,顺利地实现了南方的统一。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跋扈局面的再现,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公元961年初秋的一个晚上,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饮酒,对他们说:“要不是靠你们出力,我不会有今天。不过,我做了皇帝,没有一夜睡好觉。”
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他说:“如果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能不做皇帝吗?”
石守信等听了,大吃一惊,急忙问:“怎么办?”
宋太祖说:“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到地方上做官,买些良田美宅,再买些歌妓舞女,享乐一辈子。这样,君臣没有猜疑,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称病辞职,交出兵权,得到很多赏赐。不久,宋太祖又用同样手段,解除了一些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各给他们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留在京城居住。宋太祖这种做法,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节度使交出兵权以后,宋太祖就派遣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后来,又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地方财政。他还把地方上的精兵抽调到中央,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边防重要地方,派禁军轮流戍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结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他重文轻武,偏重防内,因此,国力日渐衰弱,军队缺乏战斗力,留下了宋代外患不断的祸根。
公元976年,宋太祖年满50,正当大有作为时,突然逝世了。
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他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经过他的治理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蒙古国的创建者——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206~1227年在位),蒙古国的创建者。蒙古乞颜部人,名铁木真,贵族也速该之子。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因为作战英勇,被推举为尼伦诸部的领袖,1170年被塔塔尔人毒死,从而家族败落,铁木真一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也速该的妻子带着铁木真过着寂寞、艰难的生活。
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
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
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尔、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经过二十余年的蒙夏战争,屡创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次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
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时年66岁。
成吉思汗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孙的军事征服活动,克服了当时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人为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东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弭平了中国内地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数个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小名重八。濠州人氏。为大明朱氏王朝开国皇帝。
幼年朱元璋父母先后早丧,孤苦无依,为生活而出家当了和尚,而后又被排挤出寺成为云游化缘僧人,历经艰难,遍尝世间苦难。
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终于在元末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崩离析,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最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朱元璋在此时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部队,很快凭自己的出众才干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把他由一名普通士卒逐步升为亲兵九夫长,并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做妻子。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顺理成章地接管了他的部队,朱氏部队纪律严明,不危害百姓,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欢迎。朱元璋后来在常遇春、徐达、刘基等人的辅助下,先后消灭了与之抗衡的其他起义军将领陈友谅、张士诚,又杀了起义军原来拥立的小明王;接着北伐中原,迫使元顺帝逃离大都,终于颠覆了元王朝统治政权。
1368年,朱元璋称帝,创建了大明国,年号为洪武,同年徐达攻入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并最终死于应昌。
由于元末统治者的暴政,加上连年的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明初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农业十分萧条。吸取元亡教训,朱元璋比较注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有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措施。如抑制豪强,惩办贪官污吏;下令农民归田,解放奴婢;移民屯田,奖励开垦;大力兴修水利,推广棉花和桑枣果木等经济农作物的栽种。同时,保护商业,取消了苛捐杂税,繁荣了市场;改变了元朝的匠户制度,部分解放了匠户的劳动力,推进了民间手工业的生产。
朱元璋一生勤于政务,崇实贱虚,主张实干,反对空谈,号召勤俭建国,访儒求贤,破格提拔人才。明初的20多年中,人口和土地都有了成倍的增长。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改革了地方和中央政权机构,取消中书省,废掉宰相,分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而六部由皇帝直接统领。这样封建君主集权制达到了最高峰。
朱元璋实行严酷的吏治,又设立了特务组织锦衣卫,暗地侦察监视官员将领。而对起义时帮助他取得政权的文武功臣也大加杀戮,包括刘基和徐达等功勋卓著的人。另外,朱元璋成为文字狱的始作俑者。不少文人包括著名的诗人高启,都因诗文获罪,送掉性命。他在重视教育的同时,又规定八股文取士,约束思想言论;定下了皇明祖训,并且不许后世改变,束缚了以后的政治革新。
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在中国的封建帝王史上,朱元璋算得上是一位卓绝的人物。他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元末20年的战乱局面,并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恢复社会经济,为明朝前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但他对思想自由的大力挟制阻碍了文明的进步,从此封建社会加速了衰亡的步伐。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
康熙帝(1654~1722年)名玄烨,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君主,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满族人,是清世祖的儿子。他8岁继承皇位,称清圣祖。因为他在位时年号康熙,所以人们通常称他为康熙皇帝。
康熙登位时,由鳌拜等四个大臣辅政。鳌拜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严重地影响着康熙的统治地位。康熙14岁开始亲政,为了对付鳌拜集团,就在宫中训练了一批少年侍卫。过了两年,他以下棋为名,召亲信大臣索额图进宫,定下计谋,然后突然召见鳖拜。当鳌拜入朝,康熙历数他的罪状,预先埋伏好的少年侍卫出其不意,一拥而上,把他逮捕。结果,鳌拜被革职拘禁,他的心腹党羽也都被诛杀。就这样,16岁的康熙初次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开始亲自掌握政权。
康熙掌权后,为了维护全国的统一,抵御外来的侵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从1673年起,原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三藩之乱。康熙调兵遣将,经过八年的战争,平定了这次叛乱。1683年,康熙又出兵进攻台湾,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战败投降。康熙在台湾驻兵防守,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清军入关时,沙俄侵略者乘机侵入我国东北,强占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等地。沙俄侵略者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1685年,康熙派兵出击,攻克雅克萨,俄军被迫投降。但是清军撤回后,俄军又重新侵入雅克萨。第二年,康熙又派兵讨伐。俄军被围困城内,伤亡惨重。沙俄政府被迫进行边界谈判。1689年,康熙派索额图等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之间的东段边界。当时,蒙古族的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勾结沙俄,发动叛乱,康熙三次带兵亲征,平定了叛乱。后来,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和藏族少数上层分子勾结起来,发动叛乱,康熙又派兵平定了叛乱。康熙在位期间,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清军入关后,镇压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战争延续了很久,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康熙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顺治时,清朝统治者为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贪欲,曾下令圈地。圈地虽然规定只圈占近京各州县无主荒地及明朝皇室勋戚的庄田,实际上很多农民土地也被圈占进去。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后来又规定,民间所垦土地,永不许圈。他又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这些土地称更名田。他还改革赋役制度,从1712年开始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来,又实行“摊丁入亩”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税。这样,就完全按土地的多少来征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现象。他还奖励垦荒,减免钱粮,赈济灾民,兴修水利。他实行的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在位期间,耕地面积、人口数字和财政收入都有很大的增加。
另外,康熙对我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也非常重视。他曾经下令编《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籍,当时编的字典称《康熙字典》,至今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还开博学鸿词科,收揽人才。但是,他在重视封建文化的同时,也兴文字狱,杀了一些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加强思想统治。
康熙自己也具有丰富的学识。他不仅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聘用教授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教士,向他们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医学、音乐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他的知识和爱好这样广博,在历代帝王中也是少见的。
康熙在位时间长达61年。他一生勤奋治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重大的建树。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他是很有贡献的。
康熙皇帝是清朝十二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智擒敖拜,三征准噶尔,平定三藩,打击沙俄侵略,收复台湾,蠲免赋税,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文治武功第一人——乾隆
乾隆(1711~1799年),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达到我国封建时期的最高峰。康乾盛世局面也达到高峰。
乾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也是雍正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爱,在雍正即位当年,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确立为继承人。1735年,雍正暴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自小得宠,且几乎没受到挫折就登上最高宝座,也许是酿成乾隆后来“好大喜功”的一个原因。
乾隆帝自称是历代封建帝王中文治武功第一人。
在文治方面,他很注意招贤纳士以为己用。南巡时诏试士子,使一批有才华的读书人破格得到提拔。他非常重视科举取士,曾多次亲临考场,看到考场矮屋风檐,命发给考生蜡烛木炭,准许入场时携带手炉以温笔砚。因会试时间是京师的严冬,为了使考生们能在考场更好地发挥,命延期三个月以等春暖。
清朝曾大规模地编书,但最宏伟的一次是组织大量人力物力编成巨型文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共收有图书3503种,79337卷,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历代的重要著作,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录的书籍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部官修的大类书,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很多有价值的古代书籍由此得以保存了下来。但也审查焚毁了不少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造成一定文化损失。
在武功方面,乾隆朝也号称极盛。先后噶尔丹之役,回疆之役,大小金川之役,两次廓尔喀之役,缅甸之役,安南之役等等。乾隆帝对每一场战役都很重视,注意选帅任将,每攻克一个地方,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祭告先祖、嘉赏有功之士。又在紫禁城建紫光阁,在紫光阁上绘出这些战役的有功之臣,赋诗立传。这些战役,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以清廷全面获胜告终。乾隆帝因此志骄意满,自诩“十全武功”,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好大喜功溢于言表。
乾隆六年,全国人口达到1.4亿,也超过历史最高值;乾隆六十年,人口已达2.97亿,国家财政、国库储备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名著层出不穷。乾隆亲自刻印的《三希堂法帖》集历代书法的精华,为后世临摹的范本。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我国最大的剧种——京剧,也在这个时候诞生了。
乾隆晚年沉浸在繁华自足的美梦中,六巡江南,奢靡无度,增加了百姓的负担。重用和坤,政治败坏;不思进取,民生艰难,他统治的晚年,内有白莲教起义,外有资本主义势力试探觊觎。
乾隆于1799年在太上皇位子上病逝。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乾隆皇帝都是一个天生强势的帝王,先辈给他留下的,不仅有辽阔的疆域和治世的积累,还有皇帝以天下为私产的思想基础。乾隆的成功,正在于他最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强势的地位,与出色的个人能力相结合,将各方面的影响发挥到极大。只有在一个完全强势的帝王经营下,才会有中国2000年来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大一统”的巅峰。
垂帘听政——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哀荣之最。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黄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呼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乳名那拉氏,故称叶赫那拉。
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光绪十九岁,已经成年,慈禧不得不表面上“归政”,实际上通过清朝政府里一大批顽固守旧的官僚,仍然掌握着实权,因此和光绪的矛盾日益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98年6月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利用光绪的权力,实行变法维新。慈禧对此仇视之极,经过密谋策划,终于在9月发动政变,幽禁了光绪,杀害了一些维新爱国志士,把变法维新运动镇压下去,重新垂帘听政。
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发展,很快危及清朝的统治。这年6月,帝国主义又组成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慈禧这时便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对外宣战。但是,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连忙挟持着光绪,逃亡到西安去,并立即命令搜杀义和团,又派李鸿章和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怒潮已不可阻挡,慈禧才表示愿意施行以练兵、筹饷为中心的“新政”,想借此抵制革命。而实际上,她仍在加紧训练新军和警察,准备对人民实行镇压。1905年秋,她更进一步玩弄“预备立宪”的骗局。到1908年11月,她和光绪先后患病,14日光绪先死,第二天她也跟着死去。1928年,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墓者盗掘了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清东陵。
慈禧是投靠帝国主义的清朝封建统治者的代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她在清末的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
慈禧执政48年中,应该说是很勤政的,即使在病中也坚持处理政务。她虽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但并没有像吕后残酷地迫害戚夫人那样迫害其他妃嫔;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对大臣惨加杀戮;也没有像吕后那样重用自己的家族,屠杀功臣;更没有像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那样淫乱无度,滥杀无辜,祸乱朝政。但是在她执政时期没有让清王朝稳定繁荣,没有积极抵抗外来侵略,反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200多年的大清王朝轰然坍塌。观其一生,过大于功。
中兴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曾家世耕于湘,曾父以教书为业,生活宽裕。曾国藩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日以读书为业”。28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此后,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可谓官运亨通。一生门生众多,声名远播。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在湘潭集结组建陆军13营、水师10营,加上勤杂人员共1.7万余人的湘军,担负起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曾国藩历尽千辛万苦,几度出生入死,终于在同治三年(1864年)攻破天京,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曾国藩等人的崛起,打破了清王朝只重用满人,防范汉人的传统,彻底改变了清朝的权力格局,对晚清政治、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实际影响了后期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方略的规划。
曾国藩还是洋务运动的最早组织发起者之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重视使用西洋枪炮洋船,他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先后设立安庆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局,仿制洋枪洋炮。虽然洋务运动没能挽救大清王朝的灭亡,但是却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撰写的一副对联,透过这副对联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理学修养是极为深厚的。曾国藩的文章也极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领袖。
曾国藩的个人修养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常用“勤”、“验”、“谦”三个字来教育子女,用一个“诚”字教育弟子。
作为清晚期的汉族重臣,曾国藩是清王朝由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过渡、动荡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曾国藩在内政外交上作用非凡,力图挽救已病入膏肓的腐朽清王朝,为清政府能够苟延残喘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