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金锐往后一仰,仿佛松了口气。“糖糖肯定认为你要打她了。唐婉啊,得亏你今天这一巴掌没打下去,我跟你说,在教育孩子方面,‘打’是最下下策,一打,很多时候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很多问题也就打出来了。尤其是女孩子,心思本来就细腻、自尊心强,特别是糖糖这样原生家庭给她带来伤害的,更是敏感。其实,从源头上讲,你们这就是一个沟通的问题——这一阶段交流得少,了解得少,导致沟通不畅,方式方法可能也没太注意,自以为已经把自己的诉求表达清楚了,殊不知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你刚才说糖糖上了初一之后,变得不爱和你说话,是吧?天天捧着个手机,但她和同学聊得很嗨啊,有说有笑的,对吧?说明什么?说明糖糖的性格没变,她不是变得孤僻了、内向了,这是聊天的对象有了转变,以前是你,现在是同学。也许你觉得很突然,其实很正常,青春期了嘛。学习上的压力、独生子女本身的孤独、周围环境的影响,都会让很多学生对父母出现‘生疏现象’,这在初中学生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有的独生子女对于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根本不理解,对于父母每天忙于家务、忙于照顾自己更是认为理所当然。但不能据此认为这些孩子感情淡漠,不理解、不体会父母的辛苦。有些孩子性格乖巧,敢想敢做,在学校深受同学的欢迎,可一回到家面对父母,往往‘沉默寡言’,跟父母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就会挨批。做家长的,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忙前忙后,天天为他们的学习成绩操心,可这样的‘关心备至’却在无形中给了孩子压力。我看过一个采访,有些孩子抱怨,父母有时候根本不了解自己在想什么,有时候自己想表达一些对事物的看法,却招致了父母的不屑,认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有孩子甚至直言‘我最讨厌他们把我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整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好像我生来就是一个学习机器!’孩子在学校,同龄人之间本来就有不少共同话题,可以谈学习、谈歌星、谈网络、谈影视剧……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可回到家和父母说起这些内容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有时说起一个新出道的歌星、谈到一部刚上映的电影,很可能遭到父母的呵斥,认为关心这些事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成绩。”
“晟毓,打断一下,我声明啊,我可不是那种眼里只有成绩的家长,她的兴趣、爱好啥的我都关注啊,我是从来把她当朋友处的,在家里也不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啊,这…这孩子现在怎么就这样了呢?你刚才说到青春期,糖糖这表现,算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叛逆吗?”
“嗯,我要纠正两点:第一,亲子关系中,和孩子处成朋友,确实属于良性的发展趋势,可如果家长把自己定位成‘朋友’,我觉得就有欠妥当了,因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本身是个伪命题。”金锐认真地说道。“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很多家长把‘要和孩子成为朋友’这个理论奉为‘至理名言’,可事实上父母有比‘朋友’更重要的责任。且不说父母和孩子之间永远有时差、有代沟,两代人所处的不同环境也会对彼此的相处模式产生一定的困扰。你看啊,现实中,孩子每天在学校和同学、和老师相处,而家长呢,要么是在家跟邻居聊天、也么是在公司跟同事、跟上级打交道,像你,还要周旋于不同公司的老板、高层甚至政府官员之间,不同环境的人气场是不同的。网络上,孩子不仅登QQ、微信,还会刷微博、逛贴吧、玩知乎,各种社交平台一个都不落下;而家长可能只是从朋友圈去看全世界,你们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比如你刚才给我看的截屏上的‘tsg’、‘ydk’和‘nnsa’诸如此类,在我解释之前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不知道。这就是环境的不同带来的信息差异,还有很多类似的差异,它们的存在,让‘成为孩子的朋友’变成伪命题。讲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最需要担任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朋友’。实际上,父母要做的远比朋友要做的更重要、更复杂。如果你被这句看似有理的话误导,把自己放在错误的定位上,就会对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
金锐喝了口水,续道:“‘我的孩子叛逆了’这是亲子间最大的误会,尽管叛逆的确是青春期的附件。我们做家长的会因为孩子的某些变化感到焦虑,而这样的焦虑,基本上源于我们感受到孩子和你交流少了、开始不听话了,不再是以前的乖乖仔、乖乖女了、甚至像糖糖今天早上那样会发脾气了、顶嘴了。然而,这些看似让家长‘焦虑、恼火’的变化,都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过程,是他们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父母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绝佳契机。而我们却往往沉浸在‘孩子不听话’的沮丧中,跟孩子‘较劲’。科学调查证明,孩子的自我意识从初一开始,到初三已经初步显露。而青春期往往来得很‘突然’,家长缺少适应过程,因此孩子的变化容易让大部分家长走进这样的误区:把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等同起来,于是就会产生和你类似的抱怨,‘孩子变得太快了,现在话都说不上几句了。’一旦陷入这种误区,把与孩子的沟通问题简单粗暴地归咎为孩子叛逆,错觉孩子脱离我们的掌握,那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在潜意识里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比如更严厉的教育、范围更广的管控等等。”
金锐顿了顿,凑近唐婉,“被误认为是‘叛逆’的最常见表现,就是孩子的‘两幅面孔’。不信,你抽空去糖糖的学校、和她的老师、同学聊聊,看看你会不会从他人口中得知糖糖完全不同的一面?比如,糖糖面对你时总是缺少耐心、不近人情,但是老师和同学却说她积极乐观、乐于助人。这个时候,心理上的落差可能更让你觉得孩子对别人好对自己却显得冷漠,就是针对自己,就是叛逆。其实这也是正常的成长过程。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一致,并不是不知道这样不好,而是他们知道却无法改变。此时,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正在尝试从心理上独立于家庭。做家长的千万不要被表象迷惑,这本质上是个让人感到欣喜的转变,我们应该同样欣喜地去拥抱这种转变,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于孩子的‘不听话’。卢梭曾经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可不少家长在感到孩子开始叛逆的时候,却往往会讲更多的大道理、发更大的脾气、制造出更多的自我感动,原因无他,只是想让孩子变得‘听话’。”
“香港专业辅导协会的副会长陈遥说过,‘沟通是教养的起点。没有好的沟通,提升孩子学习动机、协助处理压力、帮助戒掉游戏等,都失去了基础。’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同样地,所有脱离成长轨迹的教育方法,也都是耍流氓。所以,家庭教育的专家一直强调说,要建立弹性的亲子关系,家长要追随孩子的发展成长。孩子逐渐走向独立,成人对孩子就不必事事帮他。不要过于啰嗦,要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成长。有时孩子不愿听到家长的念叨,觉得家长老一套,不愿跟家长多谈,就是因为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缺乏弹性。有弹性的亲子关系是:家长了解孩子能力的发展,对孩子能做的事情能放手让孩子去做,只是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去帮助他。这样成人和孩子双方都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这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种连续持久的关注。不是今天心情好就和孩子好好地相处,明天心情不好就把孩子痛打一顿或者痛骂一顿。你不要把自己定位成只是‘朋友’,但却有必要像朋友那样和他相处、平等对待他们,绝对不是对他们发号施令。是朋友,就可以敞开心扉交流,同时,也拉近情感距离。公司的事情再忙,也要记得每天分配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交谈,从中能了解到孩子的性格、脾气以及能力的成长。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和爱。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孩子的快乐成长都是很重要的。有了情感的理解,就容易产生信任,对孩子的症结形成,就有了深刻理解,就可以互相信任,从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困惑。唐婉,你想想你和糖糖最近一段时间的相处,是不是存在沟通上的误区?比如,指挥官式沟通,用命令式语句,像‘你要干嘛干嘛’、‘不许干嘛干嘛’;救世主式沟通,对孩子爱护有加,单向付出‘有什么事你告诉我,我去怎么怎么’;要么是贴标签式沟通,因为个别行为轻易给孩子下判断“你总是这么粗心大意,以后会吃亏的’;再或者粉饰太平式沟通,语言乐观,但却触不到孩子内心,像“这不是什么大事,睡一觉起来就好啦。’”
金锐适时停止。他已经说得足够,他知道唐婉从来没想过这些,或者想了,但想得不够多、不够深,他也相信,自己这番话会触动唐婉,唐婉也是个会反思的好妈妈。
唐婉的确在反思,也在消化金锐说的话。她承认自己原先确实想得少、想得浅,做的也有很多不够的地方。金锐说得没错,在成长的转折期,孩子受到的教育会决定他们的性格基础。良好的沟通和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正向、积极的成长,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反之,我们则会离孩子越来越远,到那时,就远不止“不听话”、“学习不好”这些问题了……可是,作为家长,却容易抓住“孩子不听话”这一个点反复纠结,而不想想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是否也需要随着孩子成长改变。
“臣将长怀民生愿,他朝归来春满园,廊外恍若先帝共臣把盏对弈似当年。得谋太平在人间,吴魏参拜于殿前,天下归一,大汉归刘,百姓晏……”一首安九创作的《出师表》,是金锐新换的手机铃声。他接起电话,听了一会儿,回了句“呵,跑到那边去了?好,我知道了,谢谢,我们马上过来!”
放下手机,他对还在沉思中的唐婉说,“我去拿点东西,你收拾一下,走吧,我朋友来电话,糖糖找到了。”
“在哪?”
“明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