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年,工业产值只有177亿元,占上海全市工业总产值1643亿元的比重仅为1/9多。1997年,浦东工业总产值跃至1358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5600亿元的1/4。按可比价计算,据权威的统计年鉴进一步显示,1997年浦东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988年全上海1305亿元的水平。
在经济总量激增的同时,浦东的整体工业素质更是焕然一新,落后的传统工业基本被先进的现代工业所替代。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即以中美合作通用轿车为领头的汽车产业,以中日合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德合建不锈钢板基地为骨干的钢铁产业,以中德、中美化工企业合作为主发展起来的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以中日合资为主发展起来的家用电器产业,以上海医药工业与一批世界着名医药企业联手发展起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多是一批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批支柱产业在1997年人均创税近2万元,实现产值480多亿元,约占浦东工业总产值的三成半,再过两年多,这个比重将上升到七成,约1500亿元。这意味着,当浦东开发开放走进第十一年的时候,仅六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就相当于1989年全上海的工业总产值。这样的发展充分地反映了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整体素质的同步提高,反映劳动生产率极大的增长,全年工业劳动生产率由1990年人均增加值为1.8万元,提高到1995年人均增加值达到6.1万元。浦东新区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已达到2.7万余元,高出上海市平均水平的9000余元,较1990年净增2.2万元。
2.选择世界强手联姻,开发重点小区初见成效。
浦东的开发开放,牢记邓小平抓紧机遇的教诲:头脑清醒,起点高而准,脚踏实地进行开创性的工作。1997年,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说过:“历史告诉我们:机遇不是随时都有,也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常常是转瞬即逝,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大发展的机遇不多,浦东开发是本世纪最后的机遇的谆谆告诫,使我们头脑清醒起来。由于抓住了这次机遇,在开发开放浦东7年中,130亿人民币、130亿美元投进来了,这就奠定了浦东开发的基础。”
浦东现代工业的形成和发展靠的是对外开放。8年来,浦东工业外资项目达2000多个,投资总额约140亿美元。这140亿美元,不是中方土地、厂房、设备和部分现金与外方现金、设备和工业产权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中外两方不同优势的组合再造,其主要途径是80多家着名跨国公司与我国一批骨干企业的联姻,诞生了近200个蜚声海内外的大项目。例如1998年4月初,在美国奥克兰港起重机国际招标会上,上海振华港口机械公司力克群雄,争得4台总价为2400亿美元的超巨型集装箱起重机的设计制造订单。这家由上海港口机械厂同香港振华工程公司合资的公司,建立不久便挺进国际市场,产品远销美国、苏丹、巴西、印尼、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次中标的起重机各项技术领先世界近十年,能装卸下世纪初诞生的18排到22排的巨型超巴拿马型船。原来在港机制造业名不见经传的浦东,五跃而成为世界最先进的超巨型集装箱起重机产机。像这样的强强联姻中经过改造,脱胎换骨成同行业“之最的”,在浦东有一长串名单:全国最大的染料化工基地,国内最大的船用油漆制造厂商,远东仪器仪表行业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企业……
它们的产品不但替代进口,覆盖国内市场,而且一半以上出口。
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8年,“筑巢引凤”,开发重点小区成效显着。开发进度快,质量高,招商效果好。至1995年底,各重点小区已开发面积达18.9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了10个按不同功能和要求、各具特色的小区。到1995年底,已经比较成型、并开始发挥作用的,有:陆家咀金融贸易区,200多幢高楼拔而起,已有数十幢大楼数十万平方米的面积投入营业;金桥出口加工区,累计引进项目达292个,引进着名跨国公司项目46个。到1998年,这个出口加工区内40多家生产程控交换机、数字式移动电话、新一代传真机、卫星通讯系统等电子通讯产品的企业,家家堪称国内同行业的“领头羊”。上海华虹与日本电气(NEC)公司共同投资10亿美元兴建上海华虹MEc电子有限公司,引进最先进的半导体生产工艺,设计、制造和销售以存储器、逻辑芯片为主的多种半导体产品。这个我国电子工业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明年投产后,将大大缓解我国高档集成电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在这个领域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1998年的投产中比合资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当年就生产销售程控交换机450万线,一举打破了国内市场“洋货”垄断价格,平均每线下降160美元。这一年,全国各地约购买了2000万线程控交换机,用户因此而节省了32亿美元。外高桥保税区则是主导世界计算机的美国惠普、英特尔、IBM和荷兰飞利浦等十多家跨国公司的荟萃之地。包括英特尔全球第五个生产基地在内的30多家合资和独资企业,投资额超过5亿美元,产品有电脑芯片、光盘驱动器、大屏幕显示器、彩色喷墨打印机、卫星定位仪等。这些企业依托外高桥保税区“境(国境)内关(海关)外”,进出便利的条件和区位优势,将产品主要投放亚太市场,同时向港、澳、台地区和南亚诸国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到1995年底,外高桥保税区进区项目已达2227个,进出口货物总值达9.3亿美元,近两年多,发展势头更好。张江高科技园区加速开发,到1995年底,已吸引20多个中外项目进区发展。此外还有华夏商业旅游区、王桥工业开发区、星火工业开发区、六里现代生活园区、花木市政文化中心及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都按照各自规划,在积极抓紧开发和招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培育和建立各类专业市场,成效显着。
培育和建立各类专业市场,尽快形成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的格局,是浦东新区功能开发的重要内容。目前,新区已形成各类市场3000多家。生产资料要素市场、生活资料市场、商业批发市场和消费品零售市场初具规模。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消息流的集聚辐射正在加快形成。
金融市场是领先培育和建立的,在浦东开发金融先行战略的指引下,浦东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浦东的中外金融机构网点已有419家,是开发初期的3.2倍。在浦东的外资银行已达19家,在获准经营人民币的9家外资银行中,已有6家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据中资银行统计,1996年底存款余额944.03亿元,比1990年增长24.9倍;贷款余额746.8亿元,增长25.5倍。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由浦西迁入浦东,新区金融将会迅速发展。
以生产资料为主的要素市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多渠道、少环节,有竞争的局面。自开发开开放以来,随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内外资项目大量涌入,重点开发小区渐成规模,成片居民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使新区人流物流呈现成倍增长的势头,为培育、开发各类专业市场奠定了基础。1996年底和1997年初,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上海产权交易所和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等市场东迁;烟草、钢材、化工、文化用品、汽车、机电设备、煤炭和食品等大型批发市场相继筹建运转;兴建国家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以及邮品交易市场。等等。据统计,目前浦东新区已有28个大类共100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交易市场。1996年成交金额268.95亿元。1997年上半年,据对粮油、钢材、汽车以及外高格保税区等12个交易市场统计,实现交易额208.94亿元,其中9个交易市场的交易额比1996年周期增长78.90k,以上。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根据浦东开发的需要,新区对农村土地实行预征与实征相结合的办法,在计划实现城市化的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期进行土地预征和实征。到1997年上半年累计已预征土地128.95平方公里,实征121.56平方公里,为浦东新区的市政建设和开展土地批租创造了前提条件。七年来,浦东新区共计批租土地561幅,总面积为643l万平方米。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活跃,仅陆家咀、金桥、外高桥、张江四个重点小区开发公司就转让土地1744万平方米。1993年浦东新区房地产市场开始营业,标志着浦东新区的房地产二级市场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新区房地产市场实行会员代理制,已有80多个会员在此拥有固定席位,房地产市场为会员单位提供信息、商务、金融、评估、鉴证、产权过户等一条龙服务。
商业批发市场在浦东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相当陕的发展。至1996年底,已形成商业批发机构2969个,是开发初期的6.6倍,商品批发涉及40个行业,
每个行业都有相当规模,其中汽车摩托车批发业有29家,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215家,有色金属材料批发业109家,黑色金属材料批发业177家,建筑材料批发业824家,木材批发业95家,化工材料批发业113家,石油及及其制品批发业54家,五金、交电、化工批发业177家,百货批发业134家,纺织品批发业64家,食品、饮料、烟草批发业83家,蔬菜、果品批发业29家,粮食、食用油批发业88家,等等。批发市场的崛起,使市场流通规模迅速扩大,商品的对内对外辐射能力增强,据统计,1996年实现商品购销总额444.88亿元,比1990年增长6.7倍,平均每年递增40.6%。其中销往外省市商品26.54亿元,从外省市流入商品34.14亿元。仅1997年上半年实现商品购销总额272.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
外贸市场是浦东新区的一枝独秀,在开发开放前浦东基本上没有专业外贸公司,进出口业务都要通过浦西进行。近七年来,浦东新区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客商和浦西企业来到本地开设外贸公司或分公司。目前已有外贸专业公司78家,一大批“三资”企业和工厂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1996年,新区出口商品总额达32.13亿美元,占上海市外贸出口总额的24.3%。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消费品市场大大拓展。一大批原来零售市场经过改造扩建面貌一新。例如新区浦东商场、锦丽华商厦、高桥三联商场等;一批新建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例如新上海商城、第一八百伴等;相继建成了几条商业街市;浦西一些名、特商店、餐厅纷纷在浦东设分店。使新区商业展现了现代都市的新面貌,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到新区购物。七年来,新区商业网点增加13倍,从业人数增加6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每年以46.3%的速度递增。1996年达到140.20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由开发初期的4%上升为12.1%,1997年以来仍然保持继续上升的势头。
人才市场正在迅速成长。以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一定技术职称的高中级专业人才为服务对象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设立人才档案库,正相继成立,并接受众多单位的委托照聘,各类人才是提供推荐、洽淡、商调服务,为人才流动提供全方位的代理工作。浦东新区还设立了两个劳务管理中心,为发展劳务市场建立了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接收和管理劳动力档案,举办劳动力交流洽谈会,劳动力市场、职业技术培训和代办招聘录用手续等管理与服务工作。1993年至1996年先后举办人才交流活动74场,参与人才招聘单位2933个,接待咨询20.53万人次,办理择业登记3.22万人,择业成交人数4.64万人,从外省市引进人才1909人其中高级人才134人,中级人才505人。
4.社会事业在开发开放中获得发展。
浦东开发开放同样推动了新区各项社会事业配套发展。到1995年新区中小学校达330所,在校学生22.5万,比1990年增加25%,教学条件大大改观;新区的医疗机构和医院病床分别比1990年增加16%和25%。合作医疗制度巩固率为100%。传染病发病率降低到282人次/10万人,在上海市区县中第一个达标。随着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建成使用和中央公园、东方音乐厅、进才中学、上海儿童医疗中心和临沂游泳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推动浦东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深刻地证明了邓小平以宏观战略眼光,紧紧抓住机会的决心、及时果断做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正确性。1992年初邓小平说过:“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这充分反映邓小平高瞻远瞩的宏观战略眼光,他深深懂得:“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抓住上海的发展是推动全国发展的一大措施。对于这个关系全局的战略决策,是邓小平在他年已八旬的时刻,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上海对领导同志们说回过头来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这个英明预见,近八年实践已经完全证实了。
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生动地表现了上海人民在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智慧和创造,把浦东大地旧貌变新颜,成为当代中国一座挺立在黄浦江东岸的现代新城。它显示着上海必将在21世纪重返亚洲经济大都会之列的胜利象征。上海人民没有辜负邓小平的祈盼,没有辜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托。八年的实践,上海人民遵循邓小平的教诲:“希望上海人民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和管理的明显优势;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实行实简、统一与效能;发挥群众、专家和干部的聪明才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大胆地进行试验、踏实地工作,创造出浦东这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