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冷风吹散了薄雾,怀旧的情愫依然弥漫着楚河汉街。河岸街头簇拥着川流熙攘的人流,人流中能看到不同的肤色,听到不同的语言,人们流眸顾盼,在一颦一笑之中散发着浓浓的喜悦和幸福。远处,十里帆樯,万家灯火,乳白色、橘黄色、墨绿色、玫瑰色的彩灯把整个街区装点得流光溢彩,在一片片霓虹、灯柱、激光的交相闪烁中,楚河两岸显得格外缤纷和妖娆。站在沙湖东端的放鹰桥上,远眺“两岸灯火阑珊、楼光树影璀璨”的美景,内心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畅快。在武汉生活了五十多年,见证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发展与变迁,面对此情此景,会有多少“老武汉”唤起他们曾经的记忆呢?
一千多年前,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疏林薄雾的郊野风光,船帆如云的汴河码头,彩楼欢门的街市,川流不息的行人,生动展示了当年宋都东京的热闹与繁华,真实记录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一座城市,一个民族,没有永恒不变的兴衰,眼前的楚河汉街,不正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吗?
悠悠千年的守望,来去之间,沧海桑田,楚河汉街以这样的方式惊艳亮相。作为一座城市景观的代表,它以特有的功能和魅力,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让我们看到了大武汉发展的美好愿景。
一条河,空灵逶迤,流淌着一串串历史的梦。
一条街,人流如潮,繁华着一个个现代的梦。
落叶时节
深秋时节,空气里涌动着寒意。踏着晨露秋霜,漫步在东湖边的林间小道上,片片秋叶在眼前轻轻地飘落,把小路两旁和湖畔四周点染得一片金黄,远远望去,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镶在深秋的风景里,引人入胜,撩人遐想。
落叶萧萧,秋韵浓浓,那是大自然画家挥毫泼墨的豪爽,那是大自然诗人吟哦耳语的浪漫,那是大自然舞者窈窕身姿的优雅,那是大自然乐师纵情演奏的激越。
一阵风儿掠过,落叶开始在地面欢快的滚动嬉戏,继而随风而起,卷着满身尘粒从我头顶呼啸而过。只见那小小的生灵,时而向上翻飞,时而向下滑行,曼妙轻柔,婀娜多姿,好像有话要和我诉说,又好像在和我玩着没有规则的游戏。每片扬起的落叶都是这场舞会的主角,它们借着风力在空中舞动着不同的旋律,竭力不让自己落下,轻盈的身影在摇曳中呈现出一个瞬间的定格,是在表达对生命母体的无尽眷恋,还是在完成一次生命旅程的完美谢幕?
当瞬间的美好化作一缕清风消散于天际,空中的落叶显出了几分疲惫和无奈,再一次从空中飘回大地,静静地躺入透着香味的泥土之中。没有忧戚,没有哀怨,没有呻吟,显得那么恬适,那么洒脱,那么安然,似乎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寻到它们的归宿。
冥冥之中,我有些惶惑了:从小生活在这座城市,年年相遇落叶的秋天,怎么从未见过这样美轮美奂的景致?或许,是城市的高楼大厦遮挡了我的视线,让我与这小径别致的秋色擦肩而过;或许,人近暮年才会有慕恋秋色的逸情雅趣;或许,我生命的本体原本就与这落叶有着不解的情缘……无论是哪种或许,我对眼前的落叶确实怀有一种初恋的情愫。
曾经,落叶是那么葱郁,染着醉人的春光,高悬枝头,萌发着盎然的生机;曾经,落叶是那么年轻,沐浴雨后的朝阳,迎风摇摆,舒展着青春的活力。如今,为了一个归根的信念,它们择了飘零,飘零在这个果实丰盈、麦浪飘香的季节,去反哺滋养它的沃土。那是生命的终结,还是生命的延续?
常说叶落归根,那是落叶漂泊的淡定与释然,也是落叶对生命的涅槃与重生。落叶在拥抱大地,培护根基的日子里,栉风沐雨,化作春泥,去滋养一个新的生命,实现从瞬间走向永恒的美好夙愿。
春华秋实,叶落如歌。在这千树落叶,万花凋谢的时节,是不是所有对“秋”有“心”的人都会犯“愁”呢?中国的传统文人,对于秋天,总能引发翩翩的联想: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从“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到“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文人墨客的悲凉心境尽在其中。
在我看来,南国的落叶既没有杜甫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样壮观,也没有王昌龄描绘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那么悲切。在这里,每一片落叶都是一段自然景致的音符,都是秋韵里捧出的一首生命礼赞,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里,每一片落叶都在吟唱,都在呼唤,吟唱夏的风情,秋的深邃,呼唤冬的凛冽,春的盎然……
落叶知秋。深秋的落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寓意呢?是年轮的复苏,生命的成熟,还是命运的归向?我驻足在路边一棵成年的樟树下,小心翼翼地拾起一片刚刚被风吹落的树叶。这是一片在秋天成熟的叶子,叶面光洁平滑,呈橙黄色,叶径微微凸起,清晰可辨,仿佛是它生命跳动的脉络,叶的尾部还留存着一小截绿根,让我感受到它体内仅存的活力。捧着这片不起眼的落叶,我似乎与它有了心灵的对白,似乎体味到了它蕴含着的无言心曲:在风烛残年的日子,用最后一片炫丽的金黄涂抹人间万象,把最原始、最纯朴、最真切的爱意奉献江河大地,只为一分感恩,一分报答,一种再生。有了这种幡然的顿悟,我即刻心如止水,心智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安顿。
记得年轻的时候,我曾无数次地搜肠刮肚,堆砌美丽的文字,描绘春天的繁丽,赞美充满生命绿色的青青绿叶,从来未曾想过它会枯黄,甚至飘零。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常常笑谈自己“垂垂老矣”,对秋天有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期许,喜欢它的色彩,喜欢它的空灵,喜欢它的神韵,更喜欢它那纷纷扬扬落叶的意境。这个时节,总是让人有些怀旧的念想,每当秋风开始吹过,那枝头颤动的黄叶总能引发我的思潮,到底是感叹生命的无情,还是惊艳于落叶的壮美,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让我震颤的是,从落叶那黄里泛青的底色里,我看到了它对于季节的敬畏和生命的尊重,也懂得了对尘世沉默、隐忍和宽恕。于是,我开启尘封的记忆,让袅袅情思乘着落叶的风帆飘逸起伏,在感念中卸下身心的疲惫,忘却人世的纠结,在游离中追寻我似醉似醒的梦……
夕阳是时间的翅膀,落叶是秋天的使者,也是大自然金色的婚床。它以独特的飘逸方式点缀着城市中流动的美丽,有了它们,才有完美无缺的秋天,才有妖娆迷人的秋色。
午后,一场大雨袭来,洗落了满树残留的黄叶,洗落了万里霜天灰蒙蒙的尘埃,洗落了秋天美丽的童话,也洗落了我心头仅剩的一点缠绵。多年的思维模式,早已把秋天积淀成为一个复杂而厚实的季节。
四季轮回,岁月更迭,人生的每个片段都演绎着平凡与非凡的精彩。从青涩到成熟,从起点到终点,落叶用“我有我的精彩”的独白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我爱慕绿叶的葱郁,爱慕生命的亮丽,也赞誉落叶的精神,落叶的情怀。因为那是我们岁月年轮的乐章,是我们生命凝练的交响。
雨后的空气骤然变得湿润和清新起来,天空格外明净和高远,路边的落叶经过雨水的浸润,看上去更加清新鲜亮。雨水中的叶子就像散落的五线谱,摆弄着各种姿态,严丝合缝地贴着地面上。马路两旁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稀疏的枝条,没有树叶的陪伴,它们显得那么孤单,在萧瑟的寒风里不断地摇晃和撞击,发出吱吱的声响,让人多少有点荒芜、失落的意味。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大自然的万物无时不在牵动我们的思绪,启迪我们的智慧。细细想来,一片树叶由绿变黄,由生到落的演绎,不正是人生旅程深刻的隐喻和真实写照吗?落叶见证了人世沧桑,更印证了做人的根本。
转瞬已近暮年,平湖秋月,落叶无言;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何时能归隐田园,感受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何时能置身绿洲,感受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幽静?不是我贪图安逸,而是我太需要清静。
伴着习习凉风,我走入深秋的暮色,没有清澈的天空,没有葱郁的生命,心头满是飘飞的落叶……
丝瓜情结
我与丝瓜的情结,缘于两次种丝瓜的经历。
第一次种丝瓜是三十多年前上山下乡当知青的时候。那时刚刚高中毕业,我们这群十八九岁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便打起背包,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知青点建在一个离乡村公路不远的土坡上,屋子外面光秃秃的,显得有些荒凉,于是我们决定种点瓜果植物,一为装点环境,二为改善生活。当地老农听说我们要种菜,就向我们推荐了一种甚为“卑贱”易长的丝瓜,并送来一些丝瓜籽和土杂肥,让我们赶在清明刚过,雨后天晴之时播种下去。我们在屋后的土坡上挖了一排浅浅的坑,种下一棵棵丝瓜,也种下了我们的一片绿色希望。
不过几天,小苗便破土而出,一株株嫩绿的幼苗,有如一个个鲜活的生灵,让人生出无限的怜爱。在这之后,我们对丝瓜苗更是小心翼翼地呵护,每天出工前或收工后总要蹲在土坑前看看,不时为它松土浇水,待它长成形时,在它的根部施上鸡粪与土杂肥,并在它的周围插上粗竹竿或者中间加点铁丝引着它,让它向上攀爬。
横三竖四的网,瓜蔓便依偎着匍匐爬行,开始了它漫长的生命之旅。
丝瓜的生长速度和顽强毅力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只有一尺来长的小身躯,被风一吹就耷拉着脑袋的秧苗,一场透雨过后,被折磨得满身泥浆。看到奄奄一息的秧苗们,心里徒生了几分悲伤,以为她们的生命行将结束。没想到过了两天,阳光一照,夏风一吹,那细长的卷须茎蔓又开始疯狂地向上攀爬,四面八方猛地上蹿,一天一个高度,一天创造一个纪录。有时还没有站稳,风一吹,又开始层层迭迭地匍匐前行。不出几天,藤蔓卷须,整个搭起来的简易瓜棚就被她缠了个满眼碧绿,让人更加爱怜。
瓜蔓互相缠绕、互相层迭,当初的几株瓜苗,早就分不清彼此了,俨然一株株同胞兄弟。她们也没有辜负我们的一片爱怜之心,好像憋着一股劲似的,向着蓝天,向着太阳,用触须紧紧抓住树枝,舒展着身子哧溜哧溜往上爬。爬上已搭好的棚架,爬上墙角晒衣的铁丝,爬上我们知青入住的红砖小平房。到后来,整个院落的上方几乎全是它叶蔓遮掩的身影。瓜藤还垂落到房屋背后的墙面上,那里我用白石灰一笔一画写下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大字,在丝瓜藤蔓和叶片的映衬下,相映生辉,别有意趣。
最喜欢丝瓜开花的日子,那明艳洁净的花朵黄灿灿的,淡淡的黄花艳艳地笑着,喜气地夸耀着自己的活泼。不羞不怯,不骄不躁,开满了整个庭院,即使没有菊花般的香甜,倒也让人神清气爽。绿色盈盈,花香荡漾,蝶来蜂往,嗡嗡闹闹,活泼非凡。打开房门,清风悠悠,让人五脏六腑都沁透了花香。这是乡村特有的香味。因为种起来容易,村落的墙前屋下,到了夏天,就是丝瓜绿叶黄花的海洋,满眼都是。在这寂寞的乡村,在几乎让我们难以承受的劳作之余,有我们亲手种植的丝瓜相伴,那的确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享受。
收获的丝瓜,我们几个知青就自己动手烹饪。或者清炒,或者煮上一大盆丝瓜鸡蛋汤,吃起来津津有味。村里的老农还告诉我们,丝瓜浑身都是宝,叶子可以用来洗碗,瓤子可以用来做抹布,瓜子可以做中药,瓜汁可以美容……似乎应验了一句俗语:东家墙根种丝瓜,西家院里开黄花。有时瓜结的多了,我们几个人吃不完,就摘下来送给农村的“五保户”,也有附近的村民前来摘取,有时被我们看见,摘瓜人会不好意思,我们就笑着点点头:多摘点,反正我们几个人也吃不完。单单这样的乡情,就无比醉人。盛夏时节,翠碧的叶和淡黄的花,开门即见,这样的清凉,胜过摘瓜煮汤时的鲜美。
从清明时的破土歌唱,一直到九月秋浓后的挽歌,丝瓜的生命走得旺盛。其间,我再也没有施肥,更没有打过农药,只是松土浇水。最难忘的是有一个晚上狂风暴雨后,满地都是轰然倒塌的瓜藤,第二天开门眼看蔫缩了,可看看绿色还在,又仔细抬起来,重新整理好搭架,过几天,又健壮如初:藤蔓依旧,开花依旧,结果也依旧。直到九月中旬后来遭了一次虫灾,叶子开始枯黄,斑斑点点,满身疮痍,让人不忍细看。“这恐怕是灭顶之灾了”,我不由感叹道。细看局部,还是有新绿,大概都是秋露的功劳吧。这个时节,在盛夏开放得轰轰烈烈的辣椒、茄子,早已经开始了秋眠,它们早就忘记了秋天还有继续的奋斗。
据老农讲,不起眼的丝瓜,无论是在墙脚下还是在荒坡上,不管是多么恶劣的环境和贫瘠的土壤,随便撒下几粒种子,它都能顽强地生存并最终开花结果。我想,这也正是乡民们喜欢种丝瓜的最简单理由:不娇生惯养,能随遇而安又奋发向上。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这代人注定要经历的人生轨迹,联想到我们一同来这里朝夕相处的知青。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到知青,我们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面对陌生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我们能像丝瓜那样默默无闻地坚守,无怨无悔地奉献吗?两年多的知青生活,两年多的难忘时光,我从种丝瓜开始,领悟着做人的真谛,寻找着人生的方向。一间简单的平房,墙角几株丝瓜,伴我度过了一段艰难充实的岁月:劳动,教书,读书,艰苦而平淡无常的生活并没有让我觉得特别苦恼。
回城后,我考上了大学,在杂志社做过编辑,在企业做过会计,在机关做过管理,岗位在变,职务在变,但那段知青岁月早已烙进我记忆的深海里。每每想起这些,我就要真诚地向丝瓜鞠躬,向它致谢,它给了我太多生活的启迪。
如果说乡村种丝瓜还带着点自给自足的意味,几年前在窗台上种丝瓜就纯粹是消遣了。当时正值清明之后,是想让瓜藤遮挡夏日的阳光,想让绿叶黄花消除眼睛的疲劳,还是想追忆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兼而有之吧。从花鸟市场上直接移栽了三株苗,连土带泥包在塑料袋子里,急急赶到家,就开始培土。
城市高楼的阳台远离地气,也难得有充足的阳光,比直接在泥地里种植瓜果难度要大得多。为了让瓜苗重新落户新家后得到“集约经营”,我特意在阳台朝东的方向腾出一块地方,找来一个又大又深的紫砂花盆,在盆底埋入一些肥料,往盆面上撒上一层专门从花市买来的营养土,然后把瓜苗种在正中,再给它浇透水。一切摆弄妥当后,便是等待它长叶、开花了。
虽然精心栽培,但仍然有些惶恐,因为这一次,是瓜苗“一个人的战斗”。
瓜苗移栽一个多星期后,三株瓜苗都开始精神抖擞起来。再过了两个星期,可能是疏于管理,一株秧苗蔫了。我开始注意适时浇水,可没想到,又过了一个星期,又一株秧苗也耷拉下来,可能是根部吸水过多烂掉了。我开始为最后那株孤独的小苗担忧,小心翼翼地看着她,生怕再有什么不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