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诸侯之间,纷争不断的年代里。欺骗、谎言、背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英雄即使能纵横于沙场,即使那时的他们,如此的光鲜夺目,也难免于大众的口诛笔伐。纵使天纵英才,但是面对妒忌、仇恨、猜疑面前,也难免会遭遇无妄之灾。
再伟大的英雄也会被唾沫星子给整死,即使他们曾经被称为“军神”“战神”“武神”,同样包括“霸王”,也不例外。
也许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离间计、反间计,各种阴辣的手段都是层出不穷,百试不爽,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甚至防不胜防。
英雄也有中招的时候,也有栽跟头的时候。运气好的情况下,也许还有后人正名;若是跌倒低谷,那得遗臭万年。
而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正处在那个年代的风口之处。一个能将“忠”“孝”“义”诠释的如此淋漓尽致的男人,放在当时可谓难人可贵。
作为当时,那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智者来说。单靠只是面对项氏一族,能够做到从始至终,未变初心,实属不易。而其中艰辛、苦涩也只有本人能够真正体会,这份情怀就难人可贵。
范增的一生就如同项羽的影子一般,伴随了项羽的一生,伴随了他的成长,伴随了他的年少轻狂,伴随了他的苦涩愤懑。这份感情难以形容,深刻如父亲、如恩师、如日月陪伴,即使最后的时光是如此暗淡廖默。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项羽最为辉煌的岁月里。项羽一生功劳中的头等功,应该记在范增身上,即使他被称为影子英雄(幕后英雄),实至名归。
***
在当时那个年代,项氏一族已经传到项梁手里。而项羽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一直跟随叔父项梁一起,走南闯北。
而项梁属于那种左右逢源的军事家,他的救国理念便是依附于强国,采取一边反秦,一边救国的思想。
这种左右逢迎的和中思路,在早期的外交拓展策略中,极具效果,颇为被其他国所接纳。
可是随着秦帝国的早已根深蒂固的强势武力,加上诸侯间的信任危机中,伴随的却是楚国越战越败,甚至被反杀落套的情况屡见不鲜。最后的局面,竟然是沦为秦帝国和诸侯联盟间的僵持对耗的场面。
甚至是在秦军一代名将——章邯、王离众将的威逼恫吓下,诸侯联盟军方面,完全看不到战争胜利的曙光,更可惜的是,当时已经蓬勃的楚国的箭头性人物——项氏一族的当家人,项梁尽然为此竟然舍身于战场之上。以至于后期的诸侯联盟军,差点有土崩瓦解的危险。
而在所有诸侯联盟军的代表们,一致认为会一败涂地的时候,甚至整个战况停滞不前,大家都是灰头土脸的时候。
可是却另有其人,却持有着相反的意见和观点。他便是已经失去楚国主心骨的项家军师——范增。
他洞察天下风云变幻,在局势跌入低谷当中之时,换来的才是真金白银的机会。
在范增看来,整个诸侯联军无非同样是需要一位主心骨,一个真正能团结大家,一位能有话语权的人勇敢的站出来,站出来梳理现在早已盘根错节、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当然其中艰辛可以想象,但是这种在当时人看来,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愿意去做,更何况谁愿意去服你、认同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谁有这个能耐,谁有这个说服力。枪打出头鸟,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如此惨剧数不胜数。
大家都想抢夺话语权,却又都不敢说出来,至少场面上,是大家都是心虚的。
***
而就在项梁死前,他四处抵抗秦军,已经疲于奔命的同时。看到那个整天沉浸在英雄之气的不孝子——四处惹是生非的时候,项梁只能拜托军师范增多多管教。定要苦劝这个侄子快快上道,好与自己一并东征西讨,杀出一条血路。
但是情况就是这么怪,一向都是忠于职守的范增,非但没有阻止项羽的胡作非为,相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其任意妄为。
因为范增从项羽身上看到了希望,一个真正能让楚国复兴,或者说不定甚至能帮助楚国一统天下的希望。
而那道希望之光的光源,正是来自于项羽。因为他看到项羽身上,天生就具备一种气质,而这种气质并非是扛鼎、举重那般蛮横之气,而是天生就具备一种“引才招贤”的特殊属性。
仔细推敲一下,后期能一统天下的刘邦、萧何等等一众嫡系部队,便是深受项羽的威名所感应、招引。虽然,那时的刘邦不过是联盟军内的沧海一粟,绝没有人会想到,刘邦的日后,却是如蛟龙如海,贯穿始终。
四海诸侯皆被项羽威武霸气所折服,一统战线,俯首称臣,反秦除暴。
旷世奇才韩信,也不过是项羽麾下,一个守大门的。
一代贤臣张良,也曾经拜问于项羽帐下。
天下英豪无不受项羽威名所感召。在历史的推演中,那时间,项羽帐下,有头有脸的人物,功绩显赫的大人物比比皆是,大家纷纷效仿投奔。
只是可悲的是,在天长日久之后,其中不少英雄竟然走向了项羽的对立面,其缘由不免让人唏嘘。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当初初出茅庐的项羽,实力是何等威武,已经彻底被大众所认可。
那时的项羽不仅年轻,而且所向披靡,关键还英姿勃发,这就让他的发展基础明显优越于当时同龄人。
锄强扶弱,威震八方。一提项羽名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范增心中,项羽无意间的如此广告赞助,一下便赢得天下贤才。虽然大多数在范增眼里,不过是酒肉莽夫,浑水摸鱼的之辈。但是细细琢磨,其中良玉也是比比皆是,骁勇善战,能工巧匠,只要细细雕琢,他日必定是能震惊一世之辈。
面对如此免费的广告,全世界漫天跑,而且还能免费不断扩张的优质兵源。范增理所应当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范增面对项羽的骄横,有时候也是言辞犀利:
“不要与那些酒肉之交走的太近!以免有所差池。延误军机。”
“知道了,知道了!”项羽每次都是草草应付。
但是,那时的项羽意气风发,根本就不听劝。最终只是在听说叔父遭人斩杀那夜。那时确实只是一夜之间,仿佛成人,整个人可谓脱胎换骨。
正是在范增的不离不弃之下,项羽重整旗鼓。一方面重掌项家残余势力,一方面重塑外交形象,根据项羽特殊属性。范增一改往日项梁所推行的中庸保守的策略,而是更加激进的、强硬的姿态稳固大局。
范增是一个少言寡语的、惜字如金的长者。但是,确是一个“明是非,知天命”的智者。
他是一个不轻易“坐庄”的人,但是一旦“上庄”,便绝不轻易“下庄”的男人。
他的精明更多的是源于行动之上,他知道自己的确该有所行动了,当然也是为减轻项羽那方的压力,项羽心知肚明。
在别人都还在面对人生,怨天尤人的时候;又或者在更待时机,熬过那些不利局面,决心意图反扑的乐观主义者。范增在上任之后,便对身后的所有这些机会主义者,非常坚决的笃定:“对不起,这个位置我坐定了!”
范增深知能在乱世之中存活的人,都是实属不易,更何况是各大诸侯。这些诸侯能在秦帝国的统治下,屹立不倒,可见每个人都是机智过人,不同凡响。
而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中,范增怎么可能将宝贵的机会拱手让人。他一定会将这个难得的,千年一遇的宝贵机会死死拽住,即使是五雷轰顶也绝不轻易放手的。
范增一上台,便开始着大力重整内阁。
而当时的诸侯联军中的楚国部队,便是依附于楚怀王身下。
当然楚怀王作为楚国之首,当然是安插多处眼线,布局于项家部队之中,其中诟病让早期的项梁是深恶痛绝。
范增上台不久,屁股还没坐热,便开始对军队进行剥离,对于异己之声直接剔除,以致当时楚国内外都是叫苦不迭,倒台之声不绝于耳。
但是范增依靠项羽向四面八方吹响号角,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自己却是巧心经营,趁机夯实势力。
自己所培养的一批贤士在成功抱团之后,为了更加稳固好当前局面,不断邀请项羽军中精挑细选的优秀良将、以及可造之才。
此刻的范增,实力早已今非昔比,精兵贤士的一骑当千,让当时虽然步履维艰的项式一脉重新走上政治舞台,其中功劳范增功不可没。
两股力量的巧妙融合,瞬间将楚军上下阴霾、低沉之气,顿时化为乌有,一支真真正正的威武雄壮之师,一支战无不胜的胜利之师正孕育而生,他们将开创中华文明,战斗历史上的一番华丽乐章。
同时,天下势力鉴于项羽的的威名。知道其不管不顾的个性,以及当时气势如虹的战斗力。在各自利益没有明显波及的情况下,根本就无心招架这帮来自五湖四海,自称“兄弟会”的成员。即使当时的号称“义帝”的楚怀王,都是敢怒不敢言。
范增迅速利用“兄弟会”的威名,树立起自己军印的威名。
范增正是在这楚国最危急的时刻,临危受命,拆解残局。
他以一位智者的身份,把握天下大势。他知道如何去权衡敌我双方,如何去化解恩怨情仇。
他在当时那个动荡的环境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站稳脚跟,重塑楚国威望,才导致楚国这泱泱大国,没有瞬间倾倒、瓦解的危机。
他在顺境中凶狠老辣,面对困局敢于勇敢搏杀。在逆境中,冷练深沉,谨小慎微。
他就如同项羽的背影,即使天崩地裂,也甘愿与项羽同肩共气、同仇敌忾。而当英雄身附万丈光芒,受万人敬仰之时,他甘愿委身于英雄的垫脚石,孤身于幕后。成为一代霸业身后影子般的存在,即使最终落寞离场,实属难人可贵。也算如流星一般,曾经耀眼于星空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