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庞家有约
“主公,我研究过你在武原的思路,只能说,欲速而不达。得换种方式,让土豪们自己找官府把土地贱卖出来,这就是我想的办法。”
“那官府的赋税不是大幅度减少了吗?”孟良疑惑的问。
任峻答道:“一开始是这样的,官府的税赋上基本没增加多少,但是,随着耕地越来越多,第一年的免赋期过了,官府的收入会急剧增加的。因为总的基数暴增了嘛。”
孟良又问:“那些大户反应剧烈吗?”
任峻微笑道:“大户的反应就是将土地贱卖给官府,并大幅度减少奴隶的人数,土地少了,自然用不了那么多人,还得补贴。所以大户们大都选择赎买奴隶这条路。”
“嗯,什么叫赎买奴隶?”
“他们和自己的奴隶们签订协议,恢复他们的自由身,但是奴隶们需要每年上缴一定的钱粮,直到到达他们协商的数目为止。这价格是很低的,因为我们有政令,即使是奴隶,只要当兵一年必须解除奴籍,所以,有奴籍的人大都纷纷报名参军。嘿嘿,枪杆子掌握在我们手里嘛,大户人家又不能明抗。”
孟良一击掌,说道:“太好了,其他的也不用看了。伯达,你回去组织一个班子,好好的将留县的经验总结出来,要有理论也要有数据还得有实据,搞一份翔实的报告,我们在徐州全境推广下去。这个意义非同小可,报告一定得慎密。”
任峻斟酌着词语:“主公,我明白你的意思。留县本身大户人家少,黄巾占据的时间长,无主的土地多,所以,土地改革没遇到大的问题。彭城四大家族消灭了以后,推广起来难度也不大,但下邳、广陵、东海、琅琊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这得慎重。我想,在彭城进一步试点,待彭城的财力能够支撑整个徐州政务军务的运转之后,在大范围的推广留县经验,这样稳妥多了。”
孟良点头:“你这是老成持重的想法,可惜,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先慢慢的推广吧,出现新问题再解决。你不是说了吗,枪杆子在我们手里。”
孟良回到下邳的时候,朝廷的委任书也到了,现在他是徐州名正言顺的州牧了,不过,朝廷下达的粮草、军马、器械上交计划也比以往年度增加了两成。
一般资历浅的新官上任,朝廷都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
糜竺找到孟良说:“你第一年上任,还是得按照朝廷开出的计划完成吧,不然,大将军何进那里也无法交代。这次朝廷这么快批复下来,他可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孟良暗道,灵帝、何进已经没几个月好活了,现在进贡岂不是毫无意义?但又不好明说,只得告诉糜竺:“我近日看帝星已摇摇欲坠,灵帝命不久矣。何进和十常侍的争斗势必两败俱伤,且拖一段时间再说。这样吧,我让臧霸来一趟下邳,让他布置一下,泰山群寇的收编工作正在进行,那里粮草、器械都很紧缺。我们预先将上贡的线路时间告诉他们,让他们半路劫持,这样对朝廷也好交代。”
糜竺点点头,说道:“这也是个应对的办法,你对朝廷大势的判断不会有误吧?”
“没事,这样做也有回旋余地,待粮草被劫后,我们即刻派兵剿匪,同时奏报朝廷,这就为我们争取了时间。”
“那行,我这就去准备。”
“等等,大哥,等你稍微空闲一点,我们聊聊。现在,官吏、军队的俸禄都是用粮食支付的,这样有很多不便。我在想,这些年我们手头已经积累了不少的黄金白银,可不可以用刺史府的名义开设一个银号,在各郡设立分号,以后俸禄直接发银票,凭银票让大家到市场自由购买,这样可省却不少的事。”
糜竺斟酌着说:“我们糜家的商号、弓箭场、牧场、驿站之间的结算倒用过这办法,平时都是盖有我大印的文书在各地流转,等同于金银实物,这样做的好处,平时可以不携带财物在路上行走,很安全。只不过,现在以刺史府的名义发行银票,市场上认不认?这里面有个信誉问题。”
“银票的发行要与金银粮食这些实物对应,只要能保证兑换及时,这信誉是慢慢的做起来的。开设银号的好处你都说了,结算方便,安全,以后再发展借贷业务。大家有余钱可以存入银号,银号支付一定的利息。同样,在缺少资金的时候,可以用实物担保在银号贷款,这样,银票这种货币就流通起来了。这事开始有些难,可以考虑先在官吏发放俸禄时使用,在慢慢推广出去。你先考虑一下,先拿个具体的方案出来让大家讨论。”
糜竺到底是经商的出身,马上反应过来:“这一借一贷,银号就有利润了。还有,利用各地实物的差价,确定不同的兑换比例,这银号也有利润在里面。”
“完全正确,银号还有个更大的好处,可以让官府把民间的资金都利用起来,投入到需要用钱的产业上去。你再试想一下,如果这银号发展起来,十三州都开设有分号,全国的金银都掌握在银号手里,那等于是我们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糜竺愕然,脸上显现出钦佩的目光,说道:“你这些道理都是从哪学来的,这都是些闻所未闻的想法。”
孟良笑道:“我就是喜欢瞎琢磨,异想天开罢了。”
严格意义上的纸币出现应该在清朝,叫大清银票。有人说宋代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但是,交子相对于大清银票无论在影响力、作用上都无法比拟。
正在这时,管家报告,门外有人求见。孟良回到下邳之后,各大商号、豪族子弟、儒生名流每日上门求见的络绎不绝,他也不十分在意。随嘴问了一句,来者何人?
管家答道:“拜帖上说是下邳济世药材铺的掌柜,姓田,名举,字文台。”
孟良一听,站起来说:“快快有请,请他到书房坐。”回头对糜竺解释道,“当年在留县避难,这田文台于我有庇护之恩,慢待不得。”
糜竺听的此话,先行告退,走了几步,回头又说道:“万三儿来下邳,在找房子开酒店,我把城东的一家店铺腾出来给她了,又让她住进了你的宅院。你们还没碰面吧?别整天呆着刺史府,有时间回去看看。”
“哎,大哥,她是闲极无聊,你别管了,让她折腾去。”话虽这么说,孟良的心里还是很感动,这糜竺真跟史书上说的一样,有长者之风。
孟良将田举迎到书房,一面亲自为他泡茶,一边玩笑道:“呵呵,田掌柜,开起药铺来了,你懂这个吗?”
田举也笑道:“祖上传了几剂膏药,对红伤疗效显著,对药材我可就不通了,正跟着师傅从头学起呢。说起我这坐堂郎中,可也是鼎鼎大名,他是医圣张机的首席大弟子,出师行医五六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