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在打高考这一仗中的毅力和意志是十分可嘉的,但是毅力加上意志并不等于打胜仗。要打胜仗,除了有毅力和意志之外,还得有一套好的战略战术。我们家长在高考会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到底该怎么去做调研和引导自己的孩子更加有效地进行分数准备呢?
大部分家长遇到这个问题都会发蒙,无所适从。因为关于报考我们要做的调研和搜集的信息实在太多了。
在这里我们要教给家长们一种很简单的原则,让我们的家长在这个简单明确的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报考工作的准备。这个原则就是“刺猬原则”。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狐狸型的人总是同时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一心多用,同时开展各种不同的行动,从来不将自己的想法整合成整体的概念或一致的远景;刺猬型的人总是把复杂的世界简化为简单的系统化观念或基本指导原则,不管外面世界多么复杂,都能把所有的挑战和难题化为单纯的刺猬原则。
家长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的时候就不要再做狐狸型的人了:想法很多,希望填报的专业随便一列就是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对于各个学校的优势和劣势,招生时的偏好等,说得头头是道;一落实到帮自己的孩子选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却茫然不知所从,没重点,没方向。
家长们要做的是刺猬型人:目标明确,专心致志。在帮孩子做定位时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可能带来的回报。
至于对孩子这三个方面的挖掘探索,我们在前面的自我探索部分已经讲过。兴趣就是职业兴趣,能力就是天赋及技能,回报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价值观与专业今后对应的职业在物质和精神满足感上的回报。
但是到这里,家长们的调研工作才刚刚开始。
第一,要做的就是了解专业和专业以后的出路。很多人选错专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专业本身情况不甚了解。这种了解包括对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核心课程等多数人普遍关注的信息。但其实更重要的还应该了解专业以后的出路,毕业后是出国、就业,还是读研?不管选择什么最后还是走向就业,那么潜在的雇主在哪?选择国内的企业好,还是国外的企业好?
第二,根据专业选学校。其实学校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根据孩子高考的成绩级数基本可以定位报考院校的层次。但是,还是要提前调研选学校。一方面是可以避免没有对目标学校和学校所在的地区进行考察,而造成的遗憾或悲剧;一方面是可以把引导孩子朝目标学校努力,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计划更有的放矢,实施起来也更加有动力。
第三,长线地看待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很多,是因为很多考生和家长没有长远地看待专业供求关系的变化。由于对情况的不了解,就只好碰运气。
我们这里所说的供求关系,主要指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与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要长线地看待供求关系呢?因为市场时刻在变化,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是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到了毕业的时候可能就成了明日黄花。
这里需要考虑的供求关系,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所选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据报考时的冷热专业之说:一种是考生大学毕业之后所选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一种是短期内看市场是供不应求,考生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但事实上这只是一场梦,只有等孩子毕业了,确实在所学专业对应的时尚岗位上获得了高回报,这才算美梦成真了。
填报志愿时的供求情况不等于毕业时候的供求情况,所以要做长线的考察。
选择好的,还是选择对你好的——高考报考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不是以恨的名义进行复仇,而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伤害。
尽管很多考生和家长选择的时候确实都很关心孩子以后的出路,总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选择一个最好的院校和专业。但这种关心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徒劳,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因为家长总想帮孩子选择最好的,却不知道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家长判断好的标准不是受一些流行观念或虚荣心的干扰,就是受一些私虑的干扰。最后家长常常选择的只是社会和家长认为最好的,但对孩子来说,却并不是最好的,最合适的。
所谓选择“好的”,无非有这么两种:
第一种,是选择社会认为最好的。
选择社会认为最好的,一个是热门专业,一个是好学校。
家长会从冷热门专业的角度帮孩子选择专业。家长热衷于热门专业,无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的孩子学的是某热门专业,很有面子,俨然自己的孩子已经拥有了这个专业对口的职业领域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好像自己孩子学了经管就一定会是大老板,学了法律就一定会是大法官,学了行政管理就一定会是大官,学了计算机就一定会是下一个比尔·盖茨……而实际上,这种虚荣心的满足,常常是一种透支行为。
为了使孩子变成自己向其他人期许允诺的人,家长常常会反过来更加严格地要求孩子在自己规划好的道路上走下去。如果孩子自己也很喜欢家长设计好的社会角色,当然美妙非常。问题在于,如果孩子不想成为家长想象的人,不希望走家长设计好的道路,那么亲子双方的压力都会很大,亲子关系也经常紧张异常。处理不好,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歧途的孩子比比皆是。
我们的一个会员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个会员是个男生,从小十分喜欢舞台表演和主持,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在闪光灯的聚焦下生活。但是他的父亲却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财经界的精英,并且不断地对外宣称自己的孩子以后会是一个银行家。父亲和众人的压力换来的不是这个孩子的奋发图强,而是学习情况每况愈下,尤其是原来擅长的数学,后来也经常不及格。一向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严格的父亲很是着急。但是每次父子对话都以吵架告终。
最后,他在父亲的指导下报考了本省的一所二本学校的金融专业,在四年的痛苦煎熬中,总算是毕业了,但是工作岗位还是跟大学专业相关的银行柜员。但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只坚持了半年。之后两年,实在不想从事跟金融相关的工作,尝试了七八次他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都是自己干得趣味盎然,最后迫于父亲的压力辞职了。十来年的对抗换来的是父亲的心灰意冷,而他则索性失业在家。
另一方面,家长热衷于热门专业是因为热门专业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好就业。尤其是在“大学毕业就失业”的哗然中,这种考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市场的就业需求情况变化毕竟太快,冷热门专业的更迭周期变短。大学入学时的热门专业,大学毕业后变成了就业的冷门。
因为你觉得热门,其他家长也觉得热门,高校也认为热门。高校火线开设相关专业,所有家长纷纷指导自己的孩子报考这一专业,结果就是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急剧增加,等你的孩子毕业了,这个岗位没准就不再稀缺了,你的孩子也因此成了“毕业就失业”的典型。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报考时不要走进冷热门专业的误区,我们家长需要对专业做一个长线的调研。
当然也有调研做得特别好的家长,敏锐地帮孩子选到了一个很热门的,又是新兴的专业,而且对应的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市场需求极大。但是问题又来了,这样的专业好不好?当然好,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只是这个专业对你的孩子来说好吗,合适吗?
举例,现在民用核电正在铺开,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可能拿的钱会很多,也很受国家重视,但是一定程度上是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要是你有个儿子,你愿意他去学核物理吗?再如,城市化迅速推进,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一类的专业也很火热。要是你有个女儿,你愿意她牺牲女孩爱美的天性,成天穿梭在漫天灰土的工地现场吗?
除了热衷于热门专业外,家长还热衷于名牌大学。
现在不像以前,孩子能上大学,能升学是关键。现在的关键是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家长为了名校的光圈,老师为了漂亮的升学指标,常常会指导孩子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分数去选择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你把学校作为选择的第一因素时,就意味着你的孩子的分数会有点不够用,专业选择的余地不大(不是选冷门,就是服从调剂)。假设这些人都很幸运地被录取了,这种被动选择,成功匹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