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甜蜜中,我值夜到天明。端木看王安平坐着睡着了,她也靠着我睡了,我偷偷的用胳膊环住她,心中喜乐无限。这第一天我们就算是顺利的度过了,但是甜蜜中的我完全没有想到第二天的天气会那么糟糕!
天亮了,端木还靠在我身上睡着,估计是把我的胳膊当成布娃娃了,我试着一点点的抽离,她还抱的更紧了,这时,我们组已经有人起来,他们看到我和端木的状况,都是笑笑没有说话,王安平醒了,看到这种情况,就帮着我把端木叫醒了,端木睁开眼睛看到大家都在笑,脸马上就红了,我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站在一边等大家都起来之后,先扑灭火堆,把已经被火烘的很干但还没有完全燃烧的柴禾用土盖过,确保没有火星后整理到我的背包里面,我检查了一下火柴的情况,还好,三根火柴很好的躺在火柴盒子里面,我把火柴稳妥的放好。馒头11个、烤熟的野鸭蛋和板栗统一放在另外的背包里面,还是由那三个最壮的男生轮换背着,大家一起去补充了饮水,因为粮食不足,大家都是喝了点水就算是早餐了,顺便洗了洗脸,精神一下。
我们继续前进,走了二十分钟左右达到海岸,昨天没有怎么细看,今天站在海岸边上,感觉真的是很不同,远眺前方,是一望无际的海平面,天水相接的地方应该是渔船吧,看起来很小,天碧蓝,配上些云彩点缀,不然看起来就像假的了,比北京的天空明净多了。海水一浪接一浪的拍打着岸边的沙子,不时还卷上来点水草、贝壳和小鱼什么的,白色的浪花如同大海的裙边,晶莹雪白,雍容大方。离岸的海水,距离越远,看起来越清亮,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翡翠,碧绿的让人恨不得把她拥抱住。人家说,看了大海和草原,都会让人的心胸更加开阔,我深以为然,我爱这片碧绿的蔚蓝!我们在海岸边留下一行足迹,等到涨潮的时候,大海又会将一切抹去。就像历史一样,又有几个人真的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呢?
海岛上的空气湿润,晨风吹在身上,有点冷,但是很舒服,我们使劲呼吸着大海的味道,清新怡人。我们向绿岛进发,一路上大家的精神都好的很,我和端木走在队伍的最后边,和大家一起说笑、嬉闹着。绿岛上面除了树,还有多种花草,有几种我们认识的野菜,如蒲公英(俗称婆婆丁)、车前草(俗称车轱辘草)、小苦菜(俗称裙末儿菜)等,大家挑选生长肥大的拔下来,蒲公英的根拔下来的时候有白色浆汁滴出,弄到衣服上面很难洗掉,大家不小心的话都会弄到手上或衣服上的。白色浆汁味道有点儿苦,却是清热去火的良药,如果有小伤口,还可以代替伤药,止血消炎的效果也不错的,原来在东北我不小心弄伤自己的时候,刁老太太都是用蒲公英的浆汁给我处理的,而且野生的婆婆丁在春季刚刚开春的时候卖的非常贵,能达到20元一市斤的,那时候我也曾经靠这个养活过自己。我们每个人都采了一大把,找到有干净水的地方洗好,甩干净水后一起放在装食物的背包里面,在绿岛我们决定,滴到衣服上面蒲公英的汁,就是我们的纪念品了。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鸟岛,呵呵,真是丰盛的食物储备啊,我们没有打鸟,只是到鸟窝东摸一个、西摸一个,大家都给自己找了3个蛋以上,还是用昨天的办法,把火生起来烤蛋,绿岛上干的树枝不多,我们干脆拿了两个废弃的鸟巢来用了,还别说,鸟巢烧起来火很旺的,又去弄了两个带上,带到荒岛上用。休息了一会儿,大家用土把火扑灭,又去补充好饮水后,开始向荒岛进发。
荒岛名副其实,上面除了沙子就是石头,动物的痕迹都很少,天上很晴朗,我们被晒的不住喝水,看来我们的水要提前补充了。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已经快到达荒岛上最出名的石洞了,里面据传说曾经有古人居住过的,在我们马上到达石洞的时候,天上突然泼下一阵急雨,太奇怪了,太阳还好好的挂着,天空连云彩都没有啊!没有办法,我们用睡袋披在身上以减少被淋湿的机会,还好我们那两个背包是防水的,柴禾和食物都没有问题。这雨下的也太大了,而且太突然了,虽然我们有睡袋,还是淋湿了不少。十分钟后等我们到达石洞边上的时候,身上已经都湿的差不多了。这里看的出来以前有居住过的痕迹,我让大家先检查下有没有什么动物在里面,还好,看来真的是荒岛,里面什么动物都没有。不过有点干柴在里面,估计是以前人留下的吧。检查完毕,大家在一旁拧干衣服上的水,端木和王安平当然是和我们分开的。
我一边诅咒着这奇怪的天气,一边在中间空地上准备生火,那里有一堆燃烧过的灰烬,旁边还有一根干燥的木棍,一小块硬木,一个用绳子系住的弯弓状的东西,估计应该是钻木取火用的,王泰当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演示过怎么用,还好我们有火柴,不然用那个很麻烦的。从背包里面取出干草和柴禾,准备用火柴生火,没有想到,火柴很干燥,但是原本应该干燥的火柴盒侧面摩擦表皮却受潮变软了,防雨的背包也是不可靠啊。我一根火柴划下去,摩擦表皮直接被划开了, 火柴好好的,把我吓了一跳,赶紧在火柴盒的另外一个面试一下,也是一样的。这下子坏了,大家都被雨淋湿了,冻的直打哆嗦,我还好点,端木在里面冻的直发抖,不把火生起来,大家会得病的。怎么办呢?
王泰当讲过在野外取火的方式主要有几种:
火柴是点火的最便利的工具。多携带一些标有‘非安全’、‘可以在任何地方划着’标记的火柴,把它们扎成一捆放在防水容器内,防止它们相互摩擦,以外自燃,另外也可防止火柴自身变潮。火柴受潮也是有办法补救的,如果头发干燥并且不油腻,可将潮湿的火柴放在头发里摩擦一番,头发产生的静电会使它干燥。另外,通过在火柴上滴蜡可防止火柴变潮。点火时,可用指甲将蜡层剥除。
使用凸透镜:强烈的阳光通过凸透镜聚焦后,可产生足够的热量点燃火种。其中,取火最为迅速的是照射汽油和酒精,可在1—2秒内点燃火种。放大镜或望远镜以及照相机里的凸镜,都可以代替凸透镜为你服务。另外,在手电筒反光碗的焦点上放火种,向着太阳也能取火。如果在有冰雪的环境下,将冰块加工成中间厚,周边薄的形状代替凸透镜也是可以的。
击石取火:找一块坚硬的石头做‘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火石’,使火花落到大火种上。一条边缘带齿的钢锯比普通小刀可产生更多的火星。当火种开始冒烟时,缓缓的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当然并不是任何一块石头都能点燃火种的,石头击出的火花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和持续时间才能点燃火种。
电池生火:若有电量较大的电池,将正负两极接在削了木皮的铅笔芯的两端,顷刻间,铅笔芯就会烧得像电炉丝一样通红。如驾车旅行的话,可取两根长导线,连在电瓶得正负两极接线柱上。如果没有电线,可以用两个扳手或其他金属工具代替。如导线不够长,可将电池从车中取出。将两根导线末端慢慢接触,短路会产生火花。这时,一块沾了汽油的布是最好的火种。
钻木取火: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一个弓子。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的旋转。这样会钻出黑色粉末,最后,这些粉末会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火种。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但在我国海南的黎族人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直到解放前还在沿用这种取火方法。
藤条取火: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将裂缝撑开,塞上火种,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火种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的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火种点燃。和钻木取火的方法和原理都类似。
其他方法: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热发火。待剧烈摩擦发烫时,将火种放在上面吹燃。还可用两块软质的木头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垫以棕榈树皮或椰子叶底部的干燥物作火种。也可以在一块软木底部刨一条直沟,然后用一根矛状硬木尖端前后‘犁’行,这样首先产生出火种,最后将其点燃。
大家看我生不起来火,个个都是脸色焦急,没有办法了,我现在除了钻木取火之外没有别的选择了。王泰当演示钻木取火的时候我站在他身边,操作要领算是清楚,不过没有动手试过,现在没有办法,也只好来搏一下了。我叫大家先批着睡袋围坐在我生火的地方挡住吹进来的小风,自己拿起前人留下的那个用绳子系住的弯弓状的东西,系住那根干燥的木棍。那一小块硬木上还有钻过孔的痕迹,我把木棍上尖的一头对准硬木上孔,用干草盖起来,摆在一边的枯枝等待火起来之后就可以马上加上去。
按照记忆中的操作要领,弯腰用脚踩住硬木,我不断的拉着取火的弓,带动木棍在硬木上急速旋转,这样会钻出黑色粉末,最后,这些粉末会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火种。从化学角度来解释的话,可能是干草和木头的着火点比较低,钻出来的黑色粉末是被碳化的,当累积的热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燃烧。其他人看我在取火,都小心的挡着风,端木则拿着一把干草蹲在我旁边,把干草尽量靠近钻孔的地方,以便钻出来的火花可以马上点燃,看到端木在我身边,我更加卖力。过了一会儿,黑色的粉末越来越多,脚上隔着鞋子也能感觉到木头有温热,我想,有希望了。继续使劲的钻着,一小丝火花蹦了出来,端木拿的干草靠上去却没有什么反应,我听到大家低呼了一下,不管了,继续钻,终于,越来越多的火花蹦出来,点燃了端木手中的干草,她小心的举起火束,认真的表情好美,她点燃了其他的干草和柴禾,大家欢呼起来,火也烧的越来越旺,我们终于有火堆了。
回想历史,钻木取火大约发生在6000千余年前,燧人氏时代,人类还处于蒙昧阶段,燧人氏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尖长的嘴在树木身上小窟窿里找虫子吃,由於虫钻得深,啄木鸟嘴巴够不上,只好用尖硬的嘴去钻,不料却钻出浓烟火种。燧人氏受到这个启发后,人类钻木取火就从此开始了。
可是,不是所有的木头(木柴)都能钻出火种,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木柴要选择品种,还要随着季节变换而变换木柴品种,才能钻出火种。如果随便捡一根木柴去钻,那是钻不出火种的。轩辕黄帝时期,各地都设有专门管理钻木的官员。他们负责常年选用能钻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钻木取火必须选用干榆木、干柳木;夏天必须选用干枣木、杏木、桑木;秋季选用柞木、樽木;冬天选用干槐木、檀木。这些木柴都能钻出火种来。古人把这种取火方法叫“燧”。黄帝以后,到西周时期人类就掌握了人工制火技术。人们用铜制作成圆形镜,中间制成凹形,取火时对着太阳,物体立即燃烧。古人把这叫“阳燧”取火。这已经从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现代人根据古人取火原理,除过用凹凸镜取火外;冰块也能取火。我国40年前曾有一批勘探队员困在遥远的冰天雪地里,无火烧水做饭,勘探队员们急中生智,取来大冰块,经过打磨,制成一个圆形凹凸状的“冰镜”,对着太阳,照样取来了火种,使勘探队化险为夷。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又发明了“击石取火”。人人都可能随身携带,这就是乡间农民常用的“火链”。尽管今天人类发展到电子时代,“火链”仍然没有被淘汰。因为它不用火石,不用汽油,把旧棉絮用草汁一染,捡一块花岗岩石,垫上染过的旧棉絮,用月牙铁条一击,火星就燃着了棉絮。随用随击,从某种意义上讲,比现代人使用打火机优越得多。火链在我国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偏远山区农民仍然没有抛弃它。
最早的钻木取火的方法,据专家考证可能是这样的:折一根山麻木,把它弄成扁平的形状,在上面刻上一道浅的凹穴。再折一根山麻木当棍子,人坐在地上,双脚踩住扁平的山麻木板,把棍子一端按在凹穴上,双掌握住来回搓动。这样棍子末端与木板结合处发生剧烈摩擦,产生许多木屑,并因摩擦而生热,等碎木屑热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外边的雨停了,我和大家一起在火堆前烘干衣服,我赶紧把湿的火柴盒拿出来也烘干,火柴倒不用,我怕给点着了。我觉得累的够戗,钻木取火还是很耗体力的,端木就坐在我身边,看到我脸上有灰,就帮我擦了一下,我也顺手把她头上的一根干草拿了下来,大家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端木不好意思起来,这不,像鸵鸟一样,把头低下来,依偎在我身边,脸红的好像在发高烧一样。我觉得幸福的定义原来是如此简单:和你想在一起的人一起过想过的生活!